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室內庭院景觀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7 15:09: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室內庭院景觀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室內庭院景觀設計

篇(1)

中圖分類號 TU-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316-(2014)06-0011-1

1.引言

目前,我國獨居的花園雖還未普及,但正向著此趨勢逐步發展。而現有的居家建筑都會有一些附屬的延伸,可建成小庭院。如家住底樓有天井或院子,家住樓上有陽臺或屋頂,都可視為小庭園的范疇。庭院景觀設計就是借助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各種手法,使得庭院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滿足人們的各方面需求。

2.庭院設計中景觀營造的問題

目前,有精品意識的設計并不多,而景觀克隆的現象越來越多,多數設計存在著較大的抄襲和復制現象。從抄襲概念、抄襲風格到抄襲具體的園林小品、植物配置等,尤其是抄襲或模仿境外知名公司的作品。各個知名公司,本身的作品已形成較強的特色和風格,作品之間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加上國內庭院設計的紛紛仿效造成了嚴重的景觀克隆現象。不說千人一面,至少也是似曾相識。因此,許多庭院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沒有太多的新鮮感和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失去了庭院風格的多樣性與多樣化,更背離了庭院設計的初衷。

另外,人們對于景觀追逐的過猶不及正使景觀設計中的自然元素越來越少。過多強調人文景觀,僅考慮視覺上的沖擊,不僅費功費料,還使庭院景觀離自然越來越遠,平添了住戶身在其中的壓力感。 在庭院景觀建設方面,目前呈現出日益精細化與復雜化的傾向。但使用材料的多樣化導致室內污染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光滑石材的選用讓人們在雨天感到很不方便;對外立面的過分追求使庭院向豪華與復雜發展。這種看似精細化和復雜化的設計傾向正使得人們離自然質樸的居住環境越來越遠了。庭院景觀設計要盡量體現自然之美,充分發揮和利用自然優勢,讓自然本原的東西發揮作用,把自然更好地放在景觀設計中,讓人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自然。

3.開放式的庭院設計風格

不管業主的庭院是哪種風格,一點季節性的裝扮都能為你展開全新的戶外生活體驗!將室內布置的訣竅應用到室外,讓戶外空間和住宅更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正是當下最熱門的庭院設計理念。

開放式庭院即無圍欄或僅有低矮的小圍欄,突破圍墻的圍隔。其特點是視野開闊,為人們搭建了一個親近自然的平臺,讓戶外空間和住宅更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們從本來封閉的單調空間中解放出來,使其與陽光、空氣、綠化、景觀形成有機的融合。開發式別墅的室內設計以自由開闊為主,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空間劃分,而是化為一體,令人眼前一亮。落地窗的設計使房屋客廳處擁有良好的通風與充足的陽光,室外風景也可一覽無余。

開放式的花園,就像英國的自然風景園,花園周圍沒有攔截,和四周的自然自然相接,形成一種自然相容的氛圍。當然對于別墅庭院來說,發展庭院經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不過卻可以將其當做花園設計的一部分,看成是花園的風景,并且重要的是還能收獲一些自己親手勞作的成果。同時,在庭院之中,留一片空間,可以種植或是養殖,一來可以裝點庭院,讓庭院有別樣的風情,同時也可以讓你體驗田園之樂。結果不重要,重要的在體驗其中的樂趣。

篇(2)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我國大都市建筑景觀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的加快,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36%,根據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標準,城市化的水平達到了30%以上,城市化進程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因此我國現在正在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我國家加入了世貿組織以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城市和地區順應這個歷史發展的潮流,加快了城市化的發展,有更多的人涌進了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所以人們對于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斷的加大,因此在大都市里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的加快建筑物的建設數量也在不斷的加快,并且城市的使用面積不斷的減小,建筑物的密度不斷的加大。街道的車水馬龍,擁堵現象十分的嚴重,隨著人們對于物質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情況下,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人們對于居住條件和環境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城市化的發展來看,城市建筑和景觀處在了嚴重的不協調的情況中,這顯然是和人們要求的生活環境是相悖的,而且也嚴重的阻礙了城市建筑功能的發揮和城市建筑景觀的價值,因此合理的設計建筑景觀,突破建筑物的邊界,在建筑景觀一體化的指導下,使得城市建筑和景觀更加的協調,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的主要的策略

1、調整建筑邊界形態

建筑的功能是形成建筑邊界的內因,因此,突破建筑邊界要從功能出發,利用外部和內部能的過渡,將建筑邊界轉換成可使用的場所,從而促成這一區域社會交往活動的發生。

具體的做法,可以從《交往與空間》這本書中得到啟發。雖然該書主要是基于住宅案例的分析,然而蓋爾在其中提出的柔性邊界的概念和幾點重要原則可供參考:其中包括室內的活動能自由地流動到室外,室外區域必須緊挨房間布置,入口的設計應在功能上和心理上方便人們通行,中間走廊、多余的門,尤其是室內外的高差都應避免,室內外應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活動的內外流動。

在A辦公園區項目中,如果按照建筑原有的做法,入口臺階便成了內外交流的阻礙。它使入口與建筑內部、建筑與內庭院、內庭院與外部環境之間人的活動和心理體驗難以順暢連通。因此,設計中將臺階整體外移至室外廣場的邊緣,在入口前留出短暫停留的空間。同時,兩側沿建筑增加平緩坡道,便于從主干道路直達建筑入口。這樣,存在于建筑邊界的阻礙就被消除了,人們可以很自然地進入室內,再進入庭院。這一區域經過調整,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既內又外、既公共又私密的一體化環境空間。

另一方面,將廣場邊緣的臺階拆分成高差較小的平臺,按600mm高分成三段。從建筑內部到入口再到室外廣場,空間得以自然延伸。同時,加強了建筑室內與內庭院的聯系,盡可能地減少墻體的阻隔,內外無高差,硬質或半硬質鋪裝區域與外墻直接銜接。這樣,建筑與景觀邊界的感覺被模糊,兩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一種交織融合的共生關系。正是在這種模糊感和復雜性中,人們體驗到了一種整體和諧的人性化環境空間。

圖1-a中央廣場

圖1-b 辦公樓入口庭院

圖1-c辦公樓入口臺階

圖1-d 內庭院

2、建筑元素與景觀元素相結合

在建筑邊界區域,通過建筑元素與景觀元素的巧妙結合,創造出一些獨特的形式。這種形式介于建筑和景觀之間,既是建筑也是景觀,兩者是共生的關系。彼此之間在保持各自特質的基礎上,交織融合,互相支持,塑造出一體化整體環境。

在B綠地家世界項目中,為了創造出新穎獨特、現代大氣的一體化廣場環境,我們通過與建筑師反復協商,將辦公樓主入口玻璃雨篷與廣場水景合二為一。水沿著建筑雨篷側面直接流入景觀水池,成為水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水池邊緣同時又是建筑入口坡道的邊界。通過這種共生關系,重新定義了建筑與景觀的一體化邊界(圖2)。

圖2-a入口廣場

圖2-b入口廣場

3、采用一體化細部設計

賽維在《建筑空間論》中指出:所有的空間只要視線被遮擋,不管是石砌墻還是成行的樹木或護岸,都呈現出與建筑空間中所感到的同樣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外環境中可以運用景觀元素來構筑空間感,同時,采用一體化的細部設計,使建筑在景觀中得以延伸。當然,這種延伸必須以人在其中的活動方式為主導,正如有機建筑尋求創造一種不但自身美觀,而且能表現居住其中的人們有機的活動方式的空間。

在C項目中,為了在城市中心地段狹小場地中創造出豪華公寓的戶外環境,同時與近在咫尺的商業辦公樓協調統一,采用了將景觀設計與建筑在細部上完全整合一體的設計策略。首先,在公寓入口處增加了入口門樓,其尺度、材料和細部做法與建筑一致;其次,運用特色水景墻體與地下車庫出入口結合,在滿足功能的同時,營造出高檔住宅庭院氛圍;同時,大型喬木、密植綠化與建筑墻體結合,建立起與高層建筑空間圍合尺度一體化的綠化空間尺度(圖3)。

圖3-a公寓入口

圖3-b水景墻

圖3-c 綠化空間

4、完善和強化建筑規劃空間格局

按照西蒙茲(Simonds )的觀點,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體驗。因此,在設計中要將人的活動和體驗作為衡量標準,將整體環境看作建筑與景觀組合成的多維綜合體,在其中建立空間體驗和心理體驗,以產生出令人難忘的場所特征和獨特的場所感。

實踐中常常是建筑規劃設計基本完成后才開始景觀設計,然而.為了達到建筑景觀一體化,面對現有的建筑規劃形態,我們必須尋找一條實際可操作的途徑。因此,首要的工作在于對各種既定條件的解析,看看是否有改善的機會,尤其是在建筑邊界區域尋找突破的可能。

D項目建筑規劃有三個主要特點:①建筑完全對稱,強調辦公樓群的氣勢;②南北主入口廣場抬高一層,設大臺階、大廣場;③東西兩側綠化坡地,由地面逐漸下沉。與中央居場地下休息廳相接。為了達到一體化效果,景觀設計的重點放在完善和強化這些特點上。

首先,采用了完全對稱的格局,設計風格上以規則的幾何形體重復陣列為主,進一步加強軸線對稱的感覺;其次,通過大型跌落式水景,與大臺階結合,形成氣勢恢宏的一體化前廣場;其三,在中央劇場地下休息廳前設小型戶外休息廣場,此處無高差,自由出入,同時,通過噴泉水景與綠化坡地相接,自然形成人們在室內外交流和休憩的連續場所(圖4)。

圖4-a南入口

圖4-b跌落式水景

圖4-c劇場休息廳下沉廣場

在這里,人們可以輕松漫步,從城市進入廣場,然后拾級而上抵達入口,或從綠化坡地緩緩而下經過庭院進入劇場。人們的活動由室外到室內,從環境到建筑,幾乎沒有障礙。許多開敞的、半開敞的,室外的、半室外半室內的場地,可供人們接觸、交流,或開展各種活動。

5、突破傳統的藝術限制,利用藝術新領域展現景觀個性化設計

對于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來講是一門藝術,所以它就和其他的所有的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當代的建筑景觀的設計中不但要吸取當下最流行的時尚設計的元素,更多還是對現代藝術的豐富的表現形式中吸取豐富的設計源泉。所以建筑景觀的設計者要突破傳統的藝術得限制,在藝術層出不窮的今天,在純藝術和其他藝術之間的界限已經相對模糊了,所以設計師們在充分的考慮到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多的是要吸收電視、電影、戲劇、音樂、建筑等等的創作手法,于當代的藝術相結合,保持建筑景觀的設計與藝術之間的聯系,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對于生活環境中的視覺享受了。

篇(3)

本文所指的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指的是包括高層建筑基地在內的和高層建筑底層空間相聯系的具有景觀設計要素的空間,包括具有景觀設計要素的向上發展的通高中庭,庭院空間,以及向下發展的地下庭院等空間。

1 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的歷史發展

高層建筑發展初期,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發揮高層建筑高效,高容積率的優勢,大多數高層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從街道直接進入大廳,再由大廳作為建筑的緩沖空間由電梯輸送到各個樓層。這樣的組織方式比較內向,將大廳作為主要的轉換節點,建筑與城市之間分隔明確。但是給人的感覺比較倉促,缺乏過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意識到了空間和環境對于城市,建筑以及人們生活的影響,在高層設計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間,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設計開始呈現多樣性的發展趨勢。景觀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元素,在這時候也開始大范圍的被運用在高層建筑底層空間設計中。它更多的成為了高層建筑內部空間和城市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為增加空間環境的舒適度,更好的組織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的分類

高層建筑底部空間和城市直接相連,為了在不同的基地環境中解決高層建筑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之前的很多優秀高層建筑設計都對高層底部空間形式進行了創新和探討,高層底部空間設計也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變化。而景觀空間也隨著高層建筑底部空間形式的變化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觀空間在高層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本文將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分成以下幾類:

2.1 外置式景觀空間

高層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觀空間在這里指的是在高層的設計中,將開放性較強的公共空間放在建筑實體的外部進行布置,并且結合了景觀設計元素的空間。它是處理高層建筑和城市的關系中最為常見也是最早出現的手法之一。

這種類型一般適用于基地面積相對寬裕,除了塔樓和裙房的占地以外還有多余用地的高層建筑。設計的時候,往往利用廣場,綠地,下沉庭院等方式來作為高層和城市之間的過渡空間。這些空間不但起著集散人群的作用,當它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時候,往往也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娛樂交流的空間,為城市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密斯在紐約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1958年,38層,如圖1)是利用廣場空間將高層和城市相聯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廈主體高158米,為了減輕高度對于街道的壓力,大廈從街道邊緣向后退了90英尺(約28米)。同時建筑的底層向內退讓,形成灰空間,和場地上設計的噴水池和綠化空間一起,為人們提供了休息的場所,也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間。

圖1 西格拉姆大廈圖2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廣場圖3 洛克菲勒中心海峽花園

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圖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場地來做到將城市和建筑相互連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棟大樓組成,占地22英畝。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經過了嚴格的設計,從第五大道旁較為低矮的國際大樓緩緩過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標志性的奇異電器大樓(GE Building,70層,872英尺,約266米高),整體削弱了超高層對于城市的壓迫感。而設計最出色的莫過于建筑群的中間廣場,從第五大道出發,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間海峽花園(Channel Garden),花園寬175米,長60米,其中錯落分布著水池,花壇,雕塑等,這個狹長形的空間引導人們從第五大道來到正對著奇異電器大樓的著名的下沉廣場(Lower Plaza)。這個廣場在夏天被用作一個露天咖啡館,冬天則成為了一個室外溜冰場,每年圣誕節還會有盛大的慶祝典禮。這些被巧妙設計的空間序列將人們從城市很舒服的引導到建筑中,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

外置式景觀空間能夠利用外部公共空間做到和城市的有序銜接,它需要相對寬松的基地環境,當基地面積相對較小時,在有限的室外環境內用水池,花壇,雕塑等景觀小品來減小場地帶給人的局促感,豐富空間層次。當基地面積相對較大時,大面積的綠色景觀設計又能夠減小場地的空曠感,增加環境的舒適度。在我國,很多新區規劃中用地都相對寬松,場地設計時大多將內部交通和綠化景觀和廣場設計相互結合,既能解決高層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設計,又為場地提供多種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綠化面積。

2.2 內置式景觀空間

和外置式景觀空間相對應的是高層中的內置式景觀空間,它是在設計中將含有景觀元素的公共空間放在建筑內部解決,將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內的一種做法。內置式景觀空間大多用在場地比較緊張,在主體建筑以外場地沒有多余用地的情況下。如果說外置式景觀空間是一種比較開放的公共空間處理方法,那么內置式景觀空間則相對比較內向,其服務對象更多是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減少了城市居民的參與性。但是因為高層底部內置式景觀空間對高層來說能夠很好的改善高層內底部的環境,提升室內空間質量,所以近年來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觀空間關注建筑外部環境的同時,內置式景觀空間則用于提升建筑內部的環境,兩者相互結合已經成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內置式景觀空間在高層底部所處的位置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塔樓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種

2.2.1塔樓中庭式景觀空間

在直落式高層中,為了減少從街道直接進入建筑空間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設計時將底層大廳空間進行景觀化的處理,將綠化,水池,廣場,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內,成為一個景觀內庭。例如,1967年,由Kevin RoChe和John Dinkelo設計的福特基金會大樓(Fort Foundation Building)(圖4, 5)就是一個塔樓中庭景觀空間的典型案例。這個建筑從外表上看并無太大的不同,但是設計師卻在高層內部加入了一個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內部茂盛的樹木和蜿蜒的流水讓人仿佛來到了大自然中,這樣的景觀設計改變了高層建筑原本給人帶來的嚴肅冰冷的感受,是高層建筑景觀空間設計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技術的發展,高層建筑由最開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內核”空間模式,逐漸發展到,分散在建筑兩側的雙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間模式,這樣的空間模式使得高層底部空間更加通透,底部景觀空間的面積變大,做法更加豐富,為塔樓內置式景觀空間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可能性。

圖 4福特基金會大樓內部景觀空間圖 5 福特基金會大樓剖面

圖 6大阪市吉本大樓圖 7 大阪市吉本大樓內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觀空間

當內置式景觀空間從塔樓轉移到裙房內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層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約束,同時也能夠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結合,特別是在飯店建筑和底層為商業的建筑中,景觀內庭不但能夠使建筑更加氣派非凡,還提供了更加舒適的環境。由竹中工務店設計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樓(Yoshimoto 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圖6,7)就是利用了裙房內部的中庭景觀空間來優化室內環境的例子。它的商業裙房有8層,在臨街一面設計了一個通高的景觀中庭,大面積的玻璃幕墻面對街道,使室內外的環境融為一體,室內的綠化,散置的咖啡座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公共的休息場所,實際上,這個中庭就是一個不受氣候影響的室內城市廣場。

2.2.3裙房院落式景觀空間

相對于裙房中庭式景觀空間,庭院式的做法雖然景觀空間也是在裙房內部,著重調節建筑內部環境,但是前者是將景觀空間放在室內,而后者運用的是建筑內庭院的方法。這種方式適用于裙房占地面積較大的建筑中,它不僅可以給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還能為裙房內部帶來室外活動空間。相較于室內式景觀空間,它的景觀設計能夠更加自然,較少受到建筑的約束。當界面設計比較自然的時候,室內也可以獲得室外般的空間感受。由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紐約時報大樓,其底部裙房就有一個室外庭院。這個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樓底樓和一個會議中心之間,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線可以進入到兩邊的功能空間,另一方面,在這個不算大的庭院內,景觀設計師模擬了自然界的樹林環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蓋的地面,加上幾株高大的植被,讓身處高層底部的人們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圖8到圖 11)。

圖8, 圖9 ,圖 10,圖11紐約時報大樓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還可以和裙房的屋頂平臺一同設計,也會得到更加自然一體化的效果。由伊東豐雄設計的新加坡的怡豐城(Vivo City)就是一個院落空間和屋頂景觀空間相互呼應,融合為一體的優秀實例。這座建筑的三層是一個大型的屋頂花園,其中植被,水體,木質鋪地等元素相互搭配,為人們在屋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而建筑的二層是商業空間,其中包含有多個庭院,作為室外運動空間,或者是兒童嬉戲娛樂空間。這些庭院與三樓的屋頂花園相互聯系,視線貫通,形成了富有層次的室外活動空間(圖12, 圖13)。

圖 12 新加坡Vivo City庭院空間 圖 13 新加坡Vivo City 模型

同時,裙房院落景觀空間因為其對空中開敞,因此也為高層塔樓部分以及周圍的建筑提供了優美的景觀。

2.3 過渡式景觀空間

在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觀空間,和內置式景觀空間外,還有一種介于建筑內部和外部之間,處于過渡性地帶的做法,且暫為這種高層建筑底部景觀空間定義為過渡式景觀空間。過渡式景觀空間有三種:延展式,連接式,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層建筑底層的開放空間并沒有嚴格的室內外之分,而是從室內延伸到室外,給人感覺連成一體。由黑川紀章設計的日本福岡銀行本店(Fukuoka Bank,1976,圖 14)位于福岡市商業辦公區內,在保持容積率700%的前提下,設計師將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個巨大的灰空間,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聯系成一個大市民廣場。這個想法來自于黑川對于日本傳統

圖 14 日本福岡銀行本店圖 15 紐約利華大廈底層的室內外連續景觀

建筑中的“緣側空間”的研究[ 黑川紀章《日本的灰調子文化》],他將這個在傳統建筑中聯系室內和室外的空間引入到這個高層設計中,并且將空間放大,在其中用各種樹木,花壇,雕塑,水體,長凳等營造出適宜人休息的環境。這個空間因為有頂,所以可以算作是內部空間的一部分,又因為其開敞的特點,它又是室外空間的一部分,內外空間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觀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內。

事實上這種空間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個連續的空間中才能產生,即使空間被墻體、玻璃或者是標高等元素打斷,只要在這些被隔斷的空間中運用了統一的元素,如材質,綠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細部設計,就都可以將這種延伸感帶給使用者。例如:紐約的利華大廈底層雖然室內外之間有玻璃幕墻隔斷,但是延伸進建筑的綠化還是將空間的穿透感帶給了人們。(如圖 15)

2.3.2連接式

在有些群房與塔樓分離,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層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間,裙房和塔樓之間,塔樓和塔樓之間如何過渡也是設計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些連接空間并沒有那么明確的功能定義,往往更容易成為人們休息交流的場所,景觀的介入能夠使這些連接空間的過渡更加自然,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例如SOM設計的東南金融中心大廈(Southeast Financial Center,邁阿密,1983年,高55層,224.9米),如圖 16,這個180萬平方英尺(16.722萬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樓,一個銀行大廳、停車樓和一個運動俱樂部。設計師在兩個建筑之間構筑了一個玻璃天頂,下面是一個高12層的開放空間,其間植有當地的南福羅里達棕櫚樹,還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設施。這個空間不但連接了高層及其裙房,還將整個建筑和城市相聯系,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休息場所。

2.3.3組合式

在綜合體建筑日漸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綜合性越發的凸顯,在形式上,復合式的建筑群也越來越普遍。特別是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商住綜合體建筑,為了增加底層部分商業的豐富性,引入商業內街,內部水道等各種設計手法層出不窮,景觀空間也就隨著這樣的豐富的設計手法而產生了多種可能。它在公共空間中,可以呈線狀分布在一條內街中,也可以呈點狀分布在室內中庭,還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為外室外廣場而存在。因為其手法的多樣性,使得公共空間成為最能夠塑造和影響綜合體建筑個性和特色的空間之一。在這種綜合式高層的底部,景觀空間的設計手法也根據公共空間的形式而采用組合的方式,鋪地,綠化,水體,小品,燈光等都應該跟隨著空間形式的變化而產生,使游覽空間, 休閑空間,商業空間有機地融合。由美國捷德得事務所設計的南京水游城是一個建筑面積約16.7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性商業項目。“水游城”顧名思義是以流動的水為主體,營造的一個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休閑購物主題公園。水在這里作為景觀主體要素從室外空間開始,延伸至半室內空間,室內空間。綠化種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質休息鋪地等隨著水體一路發展。景觀空間不但起到了過渡延續的作用,同時還組織了建筑內部的交通,成為了建筑的主體。(如圖17, 18)

3 總結

以上分類的依據是景觀空間的存在方式以及它與高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在實際設計中,每個類型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劃分,應該按照具體的基地環境來選擇適合的景觀形式加入到建筑設計中,以達到美化建筑環境和城市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覃力. 日本高層建筑的發展趨勢.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

[日]輿水肇 張廷凱等譯. 建筑空間綠化手法[M].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中圖分類號 S757.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72-02

Abstract Taking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Ciyuan Temple in Huai'an for example, the us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ing practice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emple plant landscape were elaborated by green garde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showing the elegant daneanorthe of the temple of contemporary,creating a landscape composition combin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together.

Key words Ciyuan Temple;temple gardens;plant landscape

1 概述

1.1 寺廟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一般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其中寺廟園林包括佛寺、庵堂、廟宇、道觀等佛道兩大宗教以及儒教如孔廟建筑的附屬園林。

寺廟園林稟承了佛教(超塵脫俗、恬靜無為)、道家(清凈無欲、修養內丹)的主旨,莊嚴肅穆的宗教場所通過園林化而更加賞心悅目,從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1]。

1.2 寺廟植物景觀

寺廟植物景觀是指寺廟園林中的綠化景觀,具體主要包括寺廟建筑植物景觀、寺廟內庭院植物景觀、寺廟其他空間植物景觀等,同時也泛指寺廟內的所有的天然形成與人工栽植的園林植物景觀。

很大程度上,植物景觀對寺廟園林環境的氛圍營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園林美化等功能外,對突出禪宗文化主題、體現寺廟園林植物景觀文化內涵起著重要作用[2]。

2 植物景觀在寺廟園林中的作用

2.1 烘托建筑空間

景觀植物讓寺廟園林呈現出了庭院的特色[3]。植物景觀是建筑室內空間的延伸,美妙的園林綠化與莊嚴肅穆的宗教建筑融合一體,相得益彰,建筑結合山林綠地,變化中統一,才能更好地烘托宗教氛圍。寺院建筑與植物的關系,已不單是建筑與植物的襯托、對比,而是生命與神靈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寺院文化景觀的整體[3]。

2.2 強化宗教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高度濃縮的結果,其中積淀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4],始終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寺廟園林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古代詩詞及民眾習俗中都留下了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優美篇章[5]。完美的植物選擇與巧妙的配置手法,不但從植物自身的內涵表達寺廟的園林意境,同時通過植物配置形成的不同序列空間也可以來營造博大精深的宗教意境。

2.3 見證悠久歷史

我國有許多古典詩詞是描寫寺廟的園林之美(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寺廟的植物造景是集植物學、美學、宗教文化的綜合藝術。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6]。中國古代的建筑以木構架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風雨剝蝕,難以久長,修葺重建后缺乏古意。而名木古樹不僅高聳巨大,而且具有強力的形體美,給人以幽深古遠的歷史滄桑感[7]。現實中保存至今的名木古樹多與寺廟有關,由于人們對宗教的信仰,使得寺廟周圍的樹木因神化而免遭破壞,歷代相傳,蔚為壯觀[8]。因而,古樹名木,配合周邊的自然風景,更加見證了寺廟建筑的悠久歷史,源遠流長。

3 淮安慈緣禪寺植物景觀設計

3.1 項目概況

淮安慈緣禪寺位于淮安市淮陰區南昌北路以東,南接古黃河,北臨淮陰軟件園,中間由濱河路通過,總綠地面積約61 200 m2。慈緣禪寺位于東方母愛公園內,建筑占地面積約8 400 m2。建筑分為橫向三組建筑群,由西向東分別為三圣殿院落、愛心塔院落和大雄寶殿院落,全寺設計采用漢唐風格,莊嚴古樸,外觀上遵襲漢唐白、灰、栗色三色為主調。慈緣禪寺安址于古淮龍脈之地,興起于文化愛心之都。將成淮河流域一大景觀亮點,市民休閑心靈家園,城市人群信仰核心,人文素質培訓基地。由于本項目是在原有的東方母愛公園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設計,因而現場有不少較好的植物綠化資源,在盡量最大化保留現有植物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從而創造出獨特的寺廟園林意境,是本項目的主要難點。

3.2 現狀分析

一是寺院山門地區,鋪裝面積較大。入口綠量少,主入口氣勢不足;二是寺院水域駁岸周邊的植被退化嚴重,喬灌木缺乏,水生植物長勢不良并缺少變化。三是寺院主體綠化空間配置雜亂,缺乏灌木和地被植物,草地退化嚴重。四是寺院內庭院綠化尚未配置,建議種植以高大喬木為主,多選取莊重嚴肅植物如銀杏松柏類植物等。

3.3 設計指導思想

3.3.1 突出獨特寺廟風貌。要根據寺廟的規模、年代特點、建筑風格、文化意境等因素綜合考慮,體現獨特的綠化風格,表現出寺廟的精神風貌。

3.3.2 充分體現愛心文化。要結合本寺廟的宗教特點,有利宣傳愛心觀念與慈悲情懷,使綠化適應性、實用性較為突出。

3.3.3 合理布局全面規劃。應做到全面規劃、合理布局,讓人們從中領會園林綠化空間的層次、對比、虛實、明暗的變化,以更好的起到凈化、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

3.3.4 創造優美風景構圖。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鄉土樹種,通過翠柏環抱、桃柳相承、擬態蓮花、名花果樹等植物的多種配置形式和樹種的選擇,創造出佛國凈土、世外桃源的美景圣境,使人們觸景生情而升華到理想美的園林“意境”之中[9]。

3.4 具體設計方案

3.4.1 山門入口區植物景觀設計。山門入口區從入口山門一直到愛心塔前廣場構成一條筆直的主入口軸線,東側現有一片孝順竹林,入口階梯兩側為銀杏間植桂花的樹陣,整體主入口氣勢不足,沒有佛教入口空間的莊重感與儀式感。改造手法為加強山門入口的軸線感,移植桂花,改為2排筆直的銀杏樹陣,銀杏木質細膩,佛家常用銀杏木雕刻千手佛像,故有佛指甲之稱,道教、佛教的宮、觀、寺、院中多植此樹以示吉祥[10],表達游人未入佛寺心先靜的情緒營造。兩邊結合原有的竹林,種植雪松、油松等濃密的常綠針葉植物作為背景,前面配合連翹、海棠等觀花植物的點綴,下層用金森女貞、金絲桃、銀邊黃楊、紫葉小檗、大花萱草等構成宛若祥云般圖案的草花地被,整體呈現出莊嚴又不乏生趣的多樣化的園林景觀。愛心塔前廣場種植3組高大的羅漢松形成點景,羅漢松樹形優美,長壽,綠色的種子下有紅色種托,好似許多披著紅色袈裟正在打坐參禪的羅漢[11],優美的姿態迎接四方善男信女,長壽的特征暗喻寺廟香火源源不斷,代代相傳。

3.4.2 宗教活動區植物景觀設計。宗教活動區主要包括三圣殿院落、愛心塔院落和大雄寶殿院落內庭院及廣場空間。均由建筑圍合而成,其間分布著數個綠化空間,作為佛教活動舉辦的主要場地,因而綠化種植以莊嚴肅穆的規則式為主,自然式為輔,層次豐富,總體體現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幽深禪境。愛心塔內庭院廣場對稱分布4塊綠地,在每塊綠地的銀杏旁左右各栽植金桂1株,羅漢松3組,下鋪梔子花,潔白芬芳,此花為佛家供奉香案的主要花卉,金秋十月,銀杏金黃,金桂飄香,氣勢壯觀。三圣殿內栽植4組日本五針松,搭配馬尾松與油松,造型獨特,下鋪吉祥草,此草為吉祥童子為佛祖打坐所鋪,塑造佛法玄妙之感,建筑墻角點綴幾株臘梅,“便從雪去還傳信,才是春來即幻身”,清幽雅靜,表達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安靜而止息”。東側大雄寶殿內庭院用毛杜鵑結合南天竹綠籬襯底,紅綠相映,上面種植欒樹、四季桂、迎春,建筑墻角散植紫竹、佛肚竹、羅漢竹等,體現“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佛性,竹子是佛教教義的形象載體,節與節之間的空心,是佛教概念“空”和“心無”的形象體現。

3.4.3 濱水觀光區植物景觀設計。三圣殿院落與愛心塔院落之間有一景觀湖面,取名“菩提湖”,中心堆一島嶼,命名“慈悲島”,與愛心塔主題呼應,現有植物主要有水杉林、雪松林、香樟林、女貞林以及垂柳、碧桃、石楠球等植物組團,但多層次雜亂,空間單調。改造手法為,增加水生、濕生植物品種,構筑瀟灑飄逸、生趣盎然的濱水植物景觀。春夏,結合原有的水杉林與柳樹,搭配池杉、馬尾松、墨西哥落羽杉組成濕地針葉林,孕育游人的宗教心態,表現宗教玄奧深遠的意境。并增加碧桃、紫葉桃、紅梅、木槿等花灌木“相得益彰、引人入定”,秋天,結合原有櫸樹,增加紅楓、烏桕、重陽木、三角楓、五角楓、楓香等色葉樹種呈現一片絢麗多彩的風景,倒映水中如詩如畫。結合蜿蜒曲折湖岸線,在濕地邊緣連片種植蘆葦、水生美人蕉、德國鳶尾、再力花、唐菖蒲等清新雅致的濕地植物,水中種植蓮花、睡蓮等,表達佛祖用蓮花來形容大千眾生的千差萬別,隱喻了“人人同具佛性”的道理,慈悲島上結合原有的桂花、銀杏、廣玉蘭、海桐球等,增植紅豆杉及墨西哥落羽杉等尖塔形植物形成骨架,同時點綴日本晚櫻、碧桃、金絲垂柳、豐花月季等喬灌木構成豐富多彩的季相變化,三株珙桐樹搭配原有景觀亭,相互映襯,柳枝輕撫水面,暗喻愛心塔中觀音大士抱慈悲心普度眾生,意境幽邃深遠,佛教寺院的禪悟得以觸發。

3.4.4 生態游覽區植物景觀設計。生態游覽區為禪寺主體空間,即為寺廟周邊空白的空間,由園路劃分成大小不等的數塊綠地,用植物進行園林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增添世俗的氣氛,用植物來點綴空間,消除寺內空間的壓抑感。現場保留了原東方母愛公園的植物景觀,如廣玉蘭林、香樟林、銀杏林、櫻花林、桂花林,或石楠點綴孝順竹、梅花搭配黃楊球等形式,數量不少,但層次雜亂不成主題,所以盡可能利用現有植物形成的空間骨架加以優化,揚長避短。植物造景主要起到烘托愛心塔、大雄寶殿等的雄偉壯麗,再現佛國凈土的景觀內涵。以紫荊、合歡、紫薇等點綴禪寺,下面用大花萱草、豐花月季、金絲桃等組成灌木彩帶圖案,同時用龍柏、圓柏、黑松、油松等針葉植物與原有廣玉蘭、香樟等共同構成常綠針闊葉混交林作為綠色清幽基調,點綴觀葉植物如紅葉石楠、紅花木、紅楓、灑金千頭柏等,點綴觀花植物如紫薇、花石榴等,尤其注重白玉蘭、紫丁香、含笑等香花植物的種植,以香氣比喻如來功德莊嚴,色彩絢麗、蒼松翠柏,寺廟風采,可窺一斑。在空間營造上,開合有致,“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不栽草坪,滿鋪細葉麥冬,既降低養護成本,又營造出古典園林中的獨特韻味,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4 結語

寺廟園林是佛教信仰的直接產物,充分運用中國古典造園手法,創立一個現實世界中的“壺中天地”,塑造出一個佛國凈土,菩薩圣地,于現實山水之間,度人到達西方樂土,重點在于園林建設中盡量減少人工化的痕跡,寺廟環境的氛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植物景觀的營造,產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蓬勃生機的園林藝術效果[12],并注意“適地適樹”,盡量選用鄉土樹種,不能因盲目追求視覺效果而濫用植物,造成植物資源的損失與浪費。

5 參考文獻

[1] 姜海華,陳剛,徐迪,等.寺廟園林的選址布局及植物配置[J].現代農業科技,2012(20):185.

[2] 王偉,唐賢鞏,何鵬.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的研究與應用[J].中外建筑,2014(2):67.

[3] 許婷婷.論明清南京大報恩寺寺院園林景觀藝術[J].藝術百家,2015(5):237.

[4] 陳來.有無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6] 王振東.閩浙佛教寺廟園林景觀初探:以閩浙地區南普陀寺、開元寺、靈隱寺為例[J].現代園藝,2015(4):110.

[7] 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8] 金荷仙,華海鏡.寺廟園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國園林,2004(12):51.

[9] 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概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篇(5)

中圖分類號:TU9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本文針對室內植物景觀在室內空間中的作用進行介紹總結, 同時論述室內植物景觀與室內空間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室內植物景觀的生態條件。最后,對今后室內自然景觀的發展進行了展望,從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上探討了室內植物景觀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室內植物景觀在室內空間中的作用

將綠化植物引進室內,不僅可以裝飾美化室內環境,更可以提高環境質量,植物在光的作用下使空氣新鮮,并調節濕度,植物的綠色可以給大腦皮層以良好的刺激,使疲勞的神經系統在緊張的工作和思考之后,得以放松,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室內綠化越來越成為裝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1改善小氣候

室內植物在調節室內溫度、濕度以及凈化室內環境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使居室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氧氣增多,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增加,使人在室內倍感空氣清新。有些植物還具有吸收氟氣,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和殺菌吸塵的功能,能夠凈化室內的空氣,給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空氣條件。前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BillWolverton博士證明了普通的室內觀賞植物能夠減少室內有害物濃度。另據有關資料報道,吊蘭是公認的室內空氣凈化器,房間里放一盆吊蘭,24h內會將室內的CO、CO2和其它有害氣體等“吞食”干凈。室內綠化還具有良好的吸音作用,較好的室內綠化能降低噪音,靠近門窗布置的綠化植物還能有效地阻隔傳向室內的噪音,吸收熱輻射。另外植物在進行蒸騰作用的時候,不僅可以降低室內的溫度,還可以克服室內空氣干燥的缺點,讓我們的家居生活更舒適。

1.2美化環境

室內綠化比起一般的室內裝飾品更有生氣、更有活力,更能使內部環境有動感,它姿態萬千,能從色彩、質地、形態等方面與建筑實體、家具和設備形成對比,以其特有的自然美增強內部環境的表現力。室內綠化對環境的美化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綠化植物本身的美―――色彩、形態、氣味等,室內綠色植物材料具有形體美、線條美、色彩美和生命美的特征;二是植物通過不同的組合與室內環境有機結合,從形態、質感、色彩和空間產生的美化效果。室內的盆栽、插花、盆景等既美化了居室又提高了居室的品位,更顯示居室主人的品格和情操,使居室生機盎然,充滿情趣。

1.3陶冶性情

悉尼工業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觀賞植物有利于提神醒腦,減輕壓力,植物多的地方更容易使人產生興趣和保持注意力,并產生健康的情緒。美學家阿恩海姆也曾說:“綠色能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美的聯想。”室內綠化不僅能從形式上起到美化室內空間的作用,還能與其它室內設計手段相結合,使室內環境具有特定氣氛和意境,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客廳的仙客來表示主人對客人的歡迎,而置于書房的蘭花則展示一種居靜而芳、高雅脫俗的性格。

1.4柔化空間

現代建筑空間大多是由直線形和板塊形構件所組合的幾何體,感覺生硬冷漠.利用室內綠化中植物特有的曲線,多姿的形態、柔軟的質感、悅目的色彩生動的影子,可以改變人們對空間大印象并產生柔和的情調,從而改善大空間的空曠、生硬的感覺,使人感到尺度宜人和親切。

2.室內空間與室內植物景觀的相互關系

2.1借景

借景入室內作為庭室內的主要觀賞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較為封閉的內庭,面積較小,供廳室采光、通風、調節小氣候用。其景觀作為室內視野的延伸,此內庭綠化以坐賞為主,兼作為戶外休息之用;另一種是較為開敞的庭院,一般面積較大,劃分為若干區,各區都有風景主題和特色。

比如廣州東方賓館新樓底層庭院,把底層架空使水池花木引入室內,建筑平臺伸入室外,并在庭院中設亭廊以調整空間的尺度,增添空間的層次,并形成借景的對象。

2.2連接與滲透

建筑物入口及門廳的植物景觀可以起到人們從外部空間進入建筑內部空間的一種自然過渡和延伸的作用,有室內、外動態的不間斷感。這祥就達到了連接的效果。室內的餐廳、客廳等大空間也常透過落地玻璃窗,候外部的植物景觀滲透進來,作為室內的借鑒,并擴大了室內的空間感,使枯燥的室內空間帶來一派生機。日本、歐美很多大賓館及我國北京香山飯店都采用此法。

植物景觀不僅能使室內、外空間互相滲透,也有助于相互連接,融為一體。如:廣州花園酒店內用棕櫚科仿真植物高聳植于巖石之上,多種地被植物與其襯托布置熱帶景觀,通過高大透明的落地玻璃窗使室內景觀與室外真實景觀渾然一體,因此滲透和連接的效果均佳。顧客飲一杯濃濃的椰果汁時,陽光透過天花園形采光頂直射下來,猶如身處熱帶叢林的自然環境中,倍感異地風情,頓時輕松愉悅。

常在建筑底層交錯地安排一系列小庭院,用聯廊過道等使庭院綠化與各個建筑空間串在一起,并以平臺、水池、綠化等互相穿插,以通過的大玻璃,花格墻,開敞空間、懸空樓梯等相聯系、連接和滲透 。這是在氣候宜人地區常用的形式。

2.3渲染氣氛

室內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創造優美的視覺形象,也可通過人們嗅覺、聽覺及觸覺等生理及心理反應,感覺到空間的完美。沈陽凱賓斯基酒店的共享大廳一側的水幕不僅讓人可以聆聽到大自然的潺潺天籟之音,同時調劑了北方干燥的室內空間環境,使人清馨舒適。不同室內空間的用途不一,植物景觀的合理設計可給人不同的感受。

2.4豐富與點綴

室內的視覺中心也是最具有觀賞價值的焦點,通常以植物為主體,以其絢麗的色彩和優美的姿態吸引游人的視線。除活植物外,也可用大型的鮮切花或干花的插花作品。有時用多種植物布置成一組植物群體,或花臺、或花池。也有更大的視覺中心,用植物、水、石,再借光影效果加強變化,組成有聲有色的景觀。墻面也常被利用布置成視覺中心。

2.5襯托與對比

室內植物景觀無論在色彩、體量上都要與家具陳設有所聯系,有協調,也要有襯托及對比。蘇州園林常以窗格框以室外植物為景,在室內觀賞,為了增添情趣,在室內窗框兩邊掛上二幅畫面,或山水、或植物,相互對比,相映成趣。北方隆冬天氣,室外白雪皚皚,室內暖氣洋洋,再用觀賞植物布置在窗臺、角隅、桌面、家具頂部,顯得室內春意盎然,對比強烈,一些微型盆栽植物,如微型月季、微型盆景、擺置在書桌。幾案上,襯托主人的雅致。

2.6遮擋、控制視線

室內某些有礙觀瞻的局部,如家具側面,夏日閑置不用的暖氣管道、壁爐、角隅等,這些物品如果在外面會影響房間的整體美觀,所以可以用一些植物進行一下遮擋,這樣無論是從視覺效果還是美觀程度來說,都可以達到人們想要的效果!

3.發展方向

綠色植物在室內設計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還能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把綠色植物引入到室內,能讓人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綠色設計是現代室內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態環境意識的進一步覺醒,綠化設計將成為現代室內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將會受到更多使用者的關注。

4.結束語

總之,室內植物景觀需科學地選擇耐蔭植物和給予細致、特殊的養護管理、合理的設計及藝術布局,加上現代化的采光、采暖、通風、空調等人工設備改善室內環境條件。創造出既利于植物生長,也符合人們生活和工作要求、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環境,讓人感到舒適、雅致、美觀,猶如處于寧靜、優美的自然界中。

篇(6)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2-0090-02

1、項目背景

項目類型:某星級酒店室外環境設計

項目面積:7131m2

地理位置:上海浦東周浦

環境概況:設計地塊由3棟高層建筑圍合,建筑外立面由暖色石材與玻璃幕墻構成,形式較為現代。現狀地塊中垃圾站、變電箱、地庫人車出入口等建筑配套設施林立,使設計地塊較為散碎。

設計要求:要求按中式風格打造庭院景觀,并設置風雨連廊將建筑串聯。

2、設計構思與特色

2.1 主題構思

作為高檔酒店的室外環境景觀項目,如何通過景觀營造使其成為獨具特色的印象型項目,且能為酒店運營添彩是設計重點所在。設計在結合周浦“書畫之鄉”美譽的前提下,以白墻作底、山石為繪,通過“十方墨硯”的景觀主題,形成現代與古典相交融的自由愜意的室外空間,同時也提供了較佳的高空俯視效果。

2.2 亮點與特色

2.2.1 “墨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圖1)

周高中低的整體格局、蜿蜒流暢的鋪裝線條、黑白分明的景觀用色,環境設計將一方“寶硯”置于建筑中庭,并配以假山跌水、回紋裝飾、芭蕉聽雨等設計細節,不用筆者多語,濃濃的中華魂、鄉土情便自然而然地由景觀中涓涓流出(圖2、表1)。

2.2.2 逆常規設置的步行系統

設計擺脫傳統空間布局理念,引入“硯”式設計理念。硯臺理念的設計方式在于擯棄原有大樓外的臺階及殘疾人坡道,利用從硯臺中提煉的精致曲線來消化室內外標高。設計將硬質鋪裝活動場地置于建筑邊緣,令綠地草坪位于庭院中心。

該布局方式可有效整合小空間里的零星用地,避免各種建筑后勤開口對場地景觀的破壞,并且整合建筑散水空間為景觀所用。

從種植角度出發,綠化由建筑邊緣移至庭院中間,中置的綠地可為植物提供更多的光照,并可提高綠地整體性,使為數不多的綠色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來。

2.2.3 注重建筑俯視效果,為高層客戶打造“盆景”景觀

中庭景觀作為酒店的配套設施,是反應酒店形象、提升酒店品質的重要元素。設計考慮建筑層高屬性,把俯視效果作為一個景觀設計重點,采用流暢的線條與點式綠化種植未打造圍合空間中的精致景觀(圖3)。

2.2.4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的充分運用

設計取中國書畫藝術的山水元素,以建筑、景墻的錯綜變化為背景,利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對景、漏景、夾景、添景等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創造出詩意畫卷與空間遐想,達到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圖4)。

3、設計難點與解決方案

3.1 難點問題:現代建筑與中式庭院的結合

解決方案:

整體設計采用新中式景觀的簡潔線條。

景觀色彩采用黑白灰的基礎色調,方便與各種建筑元素無障礙融合。

硯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設計平面構圖采用硯池式設計,充分表達對傳統文化的敬仰與傳承。且居于高層之上,硯之平面構圖能盡收眼底,充分展示其景觀魅力。

3.2 難點問題:景觀設計區間大部分位于地下車庫頂板之上,景觀豎向變化與景觀結構荷載均受到極大的限制

解決方案:

景觀布局上,以臺階式硬質鋪裝營造主體景觀,臺階式設計總體落差小、景觀層次鮮明,既能反映豐富的豎向設計層次,又可避免景觀大構架對地庫頂板形成的結構壓力。

綠化配置上,減少大喬木的使用,以少量精致的造型類或盆景類植物作為骨架植物,以低矮的開花灌木作為景觀點綴。

小品設置上,所有墻式設計盡可能退至地庫,地庫上的景觀小品采用輕鋼結構鏤空雕花設計,使景觀表現與結構安全兼備。

3.3 難點問題:地下車庫出入口、垃圾房占據中央景觀廊道端口,增加景觀布局難度

解決方案:設計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利用障礙物的特殊地理位置,結合“硯山”與“硯海”的設計理念,疊石成山、辟水成海,將原有的地下車庫出入口與垃圾房包裝成獨特的門戶景觀,形成相對郁閉的景觀玄關。而內部設計以開闊草地為主,內外空間尺度的反差使人進入內庭有豁然開朗之感,無形中弱化了中庭景觀的面積劣勢。

3.4 難點問題:設計區域景觀面積不大,但干擾設施眾多,如何將配套設施與景觀巧妙結合成為設計難點之一。首先,建筑出入口分布復雜,建筑散水占據空間比例相對較高;其次,地塊現狀有人防出入口1處、地下車庫出入口2個、垃圾站1座、2組規劃變電箱,以及眾多地下管網檢修井等建筑配套設施;再次,建筑間的風雨連廊將并不寬裕的景觀空間切割得更為散碎(圖5)。

解決方案:

第一,交換綠化空間與通行空間,令通行空間外置。階梯狀室外鋪裝將建筑邊緣空間整合,既消化室內外高差,又結合建筑外散水、加強景觀連續性,使建筑到景觀空間過渡自然。同時臺階式墨盤設計具有良好的向心性,設計中心突出,呼應設計主題,傳達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圖6)。

第二,利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障景手法,將地下車庫出入口、垃圾房等地上部分高起的構筑物與假山結合,將車庫之斜坡與階梯式硯盤設計結合,將變電箱等小型地面設施與綠化結合,并調整室外管線走向,盡可能將檢修井安排于鋪裝區域,采用同質井蓋設計令建筑配套設施在景觀空間中“隱形”(圖7-8)。

第三,采用中式連廊一層架空設計。設計連廊在空間布局上,將內部景觀空間分隔為多個獨立院落,而挑空、通透的廊道形式又在景觀視線上貫穿各個院落,令景觀不乏整體性,是中國傳統園林“障景”與“漏景”的景觀營造手法(圖9)。

4、設計細節中的技術措施

4.1 臺階與無障礙設計的銜接

通過臺階消化室內外高差,臺階中通過自然膨大的鋪裝曲線逐漸放坡,達到無障礙設計。

4.2 地面排水處理

由于建筑周圍為臺階包裹,屋檐散水匯聚于臺階之上,考慮暴雨期間行人通行安全,所有臺階落差處設置泄水暗槽必要時結合地面曲線紋理設置導水槽與泄水孔,鋪裝下預設排水溝渠。

4.3 位于車庫頂板上方的連廊荷載處理以及中式連廊與現代建筑的風格過渡問題

采用輕鋼結構,既保證廊架強度,又可減輕車庫頂板荷載壓力;

篇(7)

一、規劃理念

可逸江畔居住區項目位于番禺中心城區南區,毗鄰沙灣水道北岸,整個小區臨江而筑,小區東側為南城路,北側為龍岐路。用地分為商業和居住用地兩大部分。總用地面積為243989,其中,居住用地面積155512,商業金融用地面積為23457。作為番禺當地新開發的一個中心區,周邊擁有良好的配套設施,有兩所小學、三所中學、一家番禺中心醫院。

本項目定位為嶺南文化建筑的再現,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傳統空間與現代生活需求中尋求共存是本次項目討論的主要問題。從小區空間、組團空間、室內空間等不同的空間形式中我們力求體現傳統空間意境的再現,以及對傳統生活、地域文化和精神意識層面的多重考慮,從環境規劃到建筑設計無不體現嶺南特色這一設計主題,在融入中國居住方式的同時注入更多生活趣味,設計中更關注嶺南庭院空間的繼承,試圖用現代主義的句法組織現代詞匯和古典詞匯,不斷地提升空間品質。以線性水系和中式院落為設計理念,實現大組團,小圍合及中心庭院等不同的空間手法。在于滿足現代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結合沙灣古鎮及嶺南水鄉特有的內涵特征,在規劃設計多次運用院落空間表現手法,營造獨具特色的街巷式商業空間嶺南景觀等要素,充分展現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打造新型富有嶺南風貌的商業與住宅結合的城市綜合體,塑造區域標志性建筑形象。

二、空間體系

在空間規劃上,通過規劃路的有機劃分,采用小區、組團及庭院等空間形式,將規劃用地分為商業公建區和居住區。用地北面沿龍岐路東西展開的商業和公建配套設施;南面大片腹地為居住組團。兩大部分通過南北交通軸線和東西景觀空間軸線有機聯系。商業區為沿街3層集中式商業樓及7層酒店式公寓,以合內庭院的建筑形式形成步行商業內街,并采用嶺南建筑特有的廊棚、騎樓、過街樓等空間,延伸室內商業與室外休閑步道的聯系。商業步行街跨過小區道路與東側公建配套設施連接,延伸步行商業,達到公建配套設施與商業設施人流互動的效果,提升設施聯動性。公共設施西南面靠近住宅片區布置幼兒園,合理的服務半徑,既能服務小區內部住戶,又能服務小區周邊居民,提高使用率。東面十字路口處布置生鮮超市獨立用地,緊鄰生鮮超市為公交首末站。合理的商業及公建配套設施,吸引公共交通系統帶來的人流,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一軸兩環四組團為本居住區的規劃體系,綠化和群眾體育設施使商業空間過渡到居住板塊,由南向北為一條自然的景觀大軸,把居住區分為南北兩片,一環道將組團的交通主道串聯起來,形成便利的機動車交通系統。圍繞中心庭院依次展開四大居住組團。各組團建筑呈半圍合半開放式,內部庭院不同主題的設計,滿足觀賞、參與、活動等需求。水系橫縱交織穿越東西兩邊,將四個組團串聯起來,結合架空層各組團空間相互滲透,融入到中心庭院。

三、嶺南特色庭院空間

建筑、庭院、廣場、街道等復合型空間的融入就是社區庭院空間的內涵。現代居住區的庭院景觀設計在整個小區規劃設計中無疑是綜合、復雜的,并跟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和情感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現代景觀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可逸江畔園林庭院設計從江南水鄉吸取靈感,通過水系、庭院和半圍合組團,綜合形成嶺南水鄉聚居形態的空間體系。在強調私密性和領域感的同時也為鄰里之間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場所,通過街坊――水街――大院、小院、內院等空間層次上進行過度,以水為主題水鄉澤國的嶺南園林,線性水系的走勢穿插各個組團庭院,提升景觀空間的趣味性。

傳統庭院空間布局手法意在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本項目將首層架空和室外景觀綠化空間在不經意間互動交流,使各部分功能空間有機和諧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錯落有致虛實相間的嶺南特色建筑環境。區內庭院景觀設計形式是多方位的點線面結合,環境景觀中的點就是區中的綠化小品如:古樸的木式趟櫳門、精致的滿洲鏤空花格窗,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步道路、蜿蜒小溪、清澈池塘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使區內處處散發著嶺南水鄉的韻味。靈活的庭院空間處理,一步一景的景觀建筑,每個庭院中心設置不同主題的景觀建筑,以傳統的元素與現代的建材料相結合,讓區內景觀氣候既保存傳統風格又不失現代氣息。

四、建筑設計

在建筑風格上對傳統嶺南建筑形式進行抽象的提煉,旨在表現東方建筑藝術與文化風格,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一個創新設計。在確立了建筑風格后,我們從立面構圖入手,強調建筑群外觀的變化與和諧的同時,注重韻律與層次感,運用嶺南民居的樸素淡雅的材質與素雅的建筑色彩相搭配。建筑立面處理由柱、枋、牖、掛落等線型構件勾畫其基本輪廓,利用橫、豎向線條將立面有機劃分體塊,以及平面的不對稱布置,減少建筑形式的單調性,并用高低錯落的山墻和坡屋頂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輪廓線,山墻及細部構件通過的現代技術、結構及新型材料的組合,并融入一些嶺南細部構件運用于建筑及園林景觀庭院中,體現了人文關懷,又豐富了空間層次,使區內的建筑風格得以深化統一。

色彩的“素”是建筑外觀形式上的又一大特點。中國傳統民居在外觀色彩上一直比較節制,沒有過多的顏色,南方則多以黑白為主,在色彩控制上自始至終貫徹“舍艷求素”的原則,提煉嶺南傳統建筑的明朗淡雅的色彩。我們在本案中大膽的采用白色、灰色作為建筑主色調,同時大面積的白色墻體也為各種植物景觀提供了良好的素雅背景。

篇(8)

中圖分類號: C913.32文獻標識碼:A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建筑規模約7056.7m2,主要是地下兩層,局部地面一層入口大廳面積約99.2m2。地下兩層空間采用了下沉、敞開無頂蓋型制庭院、南北采光井等一系列設計手法,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盡可能地提高地下建筑的舒適性,減少人工照明、機電設備等的成本投入,使得控制中心建筑真正做到節能減排。它是一個地下工程節能設計的典型實例,該研究方案的實施對于地下建筑節能的實踐和踐行具有深遠的意義,為相關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1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工程概況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結合用地情況及于家堡樞紐區域的地面景觀設計要求,將主體建筑設置在地下,局部地面一層、地下兩層、共三層,地面層主要為地面出入口建筑及疏散口、采光天井,地下一層主要為控制中心工藝用房、辦公用房、采光內庭院(內庭院為敞開式,圍繞采光內庭院周圍是閉合的玻璃幕墻)及通道,地下二層主要為辦公用房、設備用房、職工食堂及通道(如圖1和2所示)。

圖1控制中心鳥瞰圖和下沉庭院內景效果圖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占地面積約4584m2;總建筑面積約7056.7m2,其中地面層建筑面積約99.2m2,地下一層建筑面積約3026.2m2,綜合管廊(聯系樞紐其他部分的通道)建筑面積168.1m2,地下二層建筑面積約3763.2m2。

圖2控制中心各層平面色塊圖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地面層主要為地面出入口,其建筑高度約5.6m;地下一層至規劃地面的建筑高度9.1m,地下二層的層高6.0m,建筑總埋深16.4m,如圖3所示。

圖3控制中心建筑橫剖面示意圖

2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方案特點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的部分用地為原“塘沽南站”的站場用地,目前該站的相關功能已遷改或取消,場地已廢棄[1-3],本工程主于地下,地面規劃為景觀公園且需進行結合[8]。通過分析本工程的區域環境和功能需求,在滿足綠色建筑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分析,除了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節約土地外,合理布局,節約土地外,地面景觀公園內進行了大量綠化栽植[4-5],提高區域綠化率,使得建筑可以更好融入到周邊環境;此外,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優化設計,成為影響控制中心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該方案的主要特色之處。

2.1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自然采光設計

通過南、北兩側的采光井和中部敞開式采光中庭以及地下一層空間維護結構墻體設置的門窗(如圖3所示),使得光線可以直射或漫射到地下一層各功能空間,從而使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地下一層可以獲得較好的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節約用電[7]。同時利用地下一層采光庭院的底板采光窗,地下二層局部辦公空間可以達到自然采光和通風的目的(如圖4所示),初步在一定范圍內解決了較大埋深建筑物內部的采光和通風問題。

圖4控制中心自然采光示意圖

然而,后續通過類似光纖照明、光導照明等建筑技術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自然光線的引入,再一次減少日間的人工照明對于地下室內照度不均勻的二次補充[10]。

圖5控制中心利用光纖(上)、光導(下)自然采光意向圖

2.2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自然通風設計

通過南、北兩側的采光天井和中部的庭院,控制中心地下一層功能空間在窗扇開啟時可以實現空氣的暢通對流,達到自然通風的目的。由于地下一層采光內庭院閉合玻璃幕墻的存在,使地下一層走道和入口大廳等空間成為封閉空間,此處防煙設計也依賴于玻璃幕墻上的可開啟扇,進行自然通風,自然排煙,不考慮機械排煙的設計[9]。

圖6控制中心自然通風、排煙示意圖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建筑設計方案中通過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6],輔以電力照明,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地下空間辦公人員的舒適性,減少了地下空間對于建筑機械設備系統的依賴。同時節省了成本的投入。

3 結論

于家堡樞紐控制中心建筑設計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地下建筑空間的舒適性。它是一個地下工程節能設計的典型實例,工程設計的實施對于地下建筑節能的實踐和踐行具有深遠的意義,為相關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GB 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S].2003.

[2]GB 50157-92,地下鐵道設計規范[S].1993.

[3]TB10621-2009 J971-2009,高速鐵路設計規范[S] .

[4]楊濤. 對綠色建筑的幾點思考[J].建筑與工程,2010(19):356.

[5]于春普. 關于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思考[J].建筑學報,2003(10):50-52.

[6]郭永偉. 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風設計初探[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2(02):18-20.

[7]馬劍平. 地下建筑照明控制系統研究[J].科技資訊,2008(01):72.

篇(9)

0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高品質生活的崇尚以及理想生活的向往,各式各樣的庭院景觀應運而生。庭院作為一種傳統的建筑空間,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與其他建筑空間形態一樣,在經歷漫長歲月,發展成為各種多姿多彩的形態。在整個園林史中,庭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1]。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有著歷史的淵源關系,審美趣味非常接近,自然枯山水也受到中國人的追捧。而同屬于東方園林體系的日本園林,其枯山水園林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演繹之后,形成了一種極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園林形式[2]。而中國現代庭院,因其空間尺度及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枯山水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的庭園景觀當中,并在建筑空間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

1 枯山水的形成和特點

枯山水最早出現在平安時代的著作《造庭記》中,在這本書里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石子擺放出村莊、山巒和河流的模樣”。在枯山水庭園中不是用真正的水,而是利用山石、白砂等元素來表現海洋、河流、島嶼等自然景觀,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宗教思想[3]。枯山水庭園的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最初禪宗寺院中的重大儀式是在方丈南側的庭院進行,隨著發展改為在方丈內部舉行。為了營造圣潔的環境和思想氛圍,在方丈南面的庭院中鋪上了白色的砂。為了適應禪宗的思想以及坐禪等行為,需要創造一個與之相符合的環境和氛圍,能夠從建筑內部進行觀賞,同時還要符合禪宗的特定思想,在這樣主觀與客觀的雙重影響之下,逐漸產生了枯山水的庭園形式。枯山水是日本園林最具有特色且最具代表性的園林景觀,它在有限的空間內追求一種精神純凈和至真的完美意境,表達對于理想的自然環境的向往之情,將禪宗哲理與景觀園林相融合,把抽象和寫意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賦予了園林恬淡出世的氛圍。由于其獨特的造園手法,設計者運用非常簡樸的材料和極為簡練的手法,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脫離世間塵勞垢染之感,清靜無塵。

在現代景觀的不斷發展中,設計師們充分挖掘和研究枯山水園林的形式特色和精神內涵,經過抽象和提煉將其精髓與現代庭院景觀設計相結合,在功能上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在美學上也滿足了現代人們得審美意識,形式的變化也更為豐富,從而使得枯山水庭院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越來越廣泛。

2 具中國特色的枯山水庭院設計

無論是在土地受限的情況下,還是在保持庭園的私密安靜上,庭院都是創造枯山水景觀的好場所。庭院不能像公園、廣場那樣有足夠的空間任人們自由發揮,在建筑占了大部分土地之后,留給人們的只是有限的空間,也許正是因為枯山水景觀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一片無限好的風景,因此枯山水藝術在現代庭院設計中尤為盛行。

2.1 設計原則

2.1.1 庭院風格與建筑風格相匹配原則。建筑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風格與類型,如古典與現代的差距,前衛與傳統的對比,東方與西方的差異,景觀應該與建筑相匹配,日式的枯山水也好,或是英式的自然草坪,法式的精剪細造的植物圖形和大理石水景,直至比較前衛的各種簡潔線條色塊和形狀的運用,其實都沒有什么絕對的界線,風格可以統一,也可混合,還是同時可以將自己的喜好融入進去,一切取決于怎樣更好地和住宅主體建筑和諧。當然,還要根據庭園面積的大小及形狀等基本條件來考慮設計主題。但再小、再不規則的空間,也能體現出藝術和美的內涵。

2.1.2 小中見大原則。庭院與其它園林景觀在營造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庭院追求小、巧、精、細。由于土地的限制,尤其在體現小中見大的視覺效果上要下足功夫。在日本,常見一些住宅只有4~5m2的狹小院落,卻有石有草,有樹有水,甚至還造出立體花園,顯得十分精美和秀雅。日本的私家庭園里的景觀會通過各種辦法來增加庭園的廣闊感,比如最常見的辦法是離建筑最近的地方鋪上沙礫,中間鋪上草或薊或石組成的小島,建筑正面深處種植小喬木,這樣分三層來處理庭園,體現出庭園的縱深感,也就把小小的庭園拉伸了。

2.1.3 景觀功能性原則。我國傳統的庭院空間承載著日常性和休閑性活動,而現代建筑的庭院空間所承載人們活動的范圍更廣,特別是給緊張工作的人們在完成以自身行為為目的的同時,通過視、聽、嗅等感官,從庭院空間中獲得被動式活動,如澆花剪草時享受陽光的照射、清新的空氣、花草的芬香等,娛樂時感受休憩設施的舒適和放松、觀賞花草樹木的自然美、傾聽流水的聲音等。然而,在這些方面上,古典園林枯山水并不能夠滿足這些功能,才有了后來的枯山水式茶庭的出現,所以應怎么樣在枯山水加入功能性的元素,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或許在賞枯山水景觀的最佳處設置一些或木制或石制或竹制的桌椅,這樣庭園再也不會只是單純的觀賞性庭園。

2.2 設計要素分析

2.2.1 置石。“石”是中國庭院中重要的造園要素,甚至到了“無石不園”的地步。而枯山水中也非常講究置石,石是日本人信仰的對象。日本枯山水通過對石塊的組合和巧妙的放置,使本來沒有生命力的石頭產生內在的生命力,給人以生命的美感。以砂代水、以石代島的做法常常給人以“空”的表象,卻更能反襯出隱藏在背后的深遠意境。日本枯山水中石景藝術以小而精致的元素感人,恰好適用于現代小尺度庭院景觀。用最普通的砂、石創造出意境深遠、涵義豐富的枯山水景觀。因此,在現代庭院的山石構景中應注重對簡單、樸素元素的把握,要在每一件最普通的設計元素中發現美。

2.2.2 理水。水是人類心靈的向往,人類自古喜歡擇水而居。日本傳統園林中水體元素有真水與假水之分。真水最早出現在池泉式庭園中,與池泉式庭園中的真水不同,日式枯山水中的水被稱為假水。在當今小尺度庭院及室內庭院景觀設計中,采用枯山水藝術理水方式較為普遍。日本枯山水園林用理性的、抽象的、寫意的手法體現大海、溪流、云霧和大川,用白沙之水象征空靈、神圣的禪宗哲理。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用經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象征水流湍急的態勢,甚至利用不同石組的配列而構成“枯攏”,以象征無水之瀑布,是真正寫意的無水之水,以再現自然式山水,傳達深邃的意境。

2.2.3 植栽。植物是庭院組景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枯山水園林營造的是一種靜謐幽玄、傷春悲秋之美。而現代庭院作為與人們心靈會話的場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和人類靈魂的寧靜澄澈。在現代庭院景觀設計中,設計者應將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配置和日本枯山水藝術思想進行融合并提升。因地制宜,遵從自然、生態原則來選擇、栽種和配置植物,合理利用實際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光照環境等來營造植物景觀;著重植物搭配,蒼勁與柔和的配合,喬木與灌木、地被的搭配,樹木大小、疏密、明暗和形狀、色彩的調節等,并且在和諧中求變化,春花、夏蔭、秋葉、冬干,滿足不同時節獨特的景觀特征。

2.2.4 園路。園路在庭院中至關重要,園路作為連接院內各空間的紐帶,起到了聯絡園內各觀賞景的作用。在園路的空間布局上講究曲徑通幽,通過園路的合理組織和引導,為游園者提供一個恰當的觀賞位置和角度,使園景呈現出最美好的畫面,以及讓有限的園林空間得以放大。枯山水園林在園路的鋪裝上,受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大多采用飛石、延段、石階等,以配合純凈、簡潔的枯山水形式,將汀石置放在白砂上,飛石、汀步的形態也融入到了硬質鋪裝中,豐富了硬質地面的造型和色彩,提升了鋪裝的裝飾感,與其周圍的山、水、建筑、植物、景石等景物緊密結合,共同構成園林景觀的藝術統一體。

2.2.5 小品。小品在庭院構成要素中充當了庭院的設施和點綴物,日本枯山水因佛教及宗禪思想對其的影響,常用石燈籠、洗手缽、石塔等作為園林小品。在現代庭院景觀中,可根據不同類型庭院的需求,設置不同類型的小品,即可用常用的假山、涼亭、花架、雕塑、桌凳等各種在庭院中可擺設的物品,也可以加用具中國特色的小品,比如中國傳統器具:水車、水磨等具有著悠久的歷史的物品。這些小品無論是依附于景物或者是相對獨立,均應經藝術加工精心琢磨,才能適合庭院特定的環境。形成剪裁得體、配置得宜、小而不賤、從而不卑、相得益彰的園林景致。運用小品把周圍環境和外界景色組織起來,使庭院的意境更生動,更富有詩情畫意。從塑造環境空間的角度出發,巧妙地用于組景,以達到提高整體環境與小品本身鑒賞價值的目的。

3 展望

無論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的園林形式,采取全盤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無助于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的健康發展。只有既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和本土資源環境特點,又認真吸取西方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成功經驗,拋棄古典園林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啟示意義,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才是現代庭院景觀真正的發展方向。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思想,加之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我們應該在現代庭院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來演繹出更為出色的景觀形式,深度挖掘中國園林中的瑰寶,與國外優秀園林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傳統園林精華的現代庭院景觀。

(收稿:2013-06-29)

參考文獻:

[1]劉庭風.中日古典園林設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篇(10)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99-03

1 引言

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和對自然景觀的渴望,室內景觀使室內空間與自然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居者在室內也能享有大自然的神韻和意趣,成為人與自然的一種對話方式。在旅游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年代,度假酒店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發展時期,人們對度假酒店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住宿、休閑、娛樂等基本功能,而是要求擁有更優美環境、獨特風格、充滿豐富內涵的酒店環境。

度假酒店與其他酒店相比,擁有自身的特點。從服務人群上看,其主要服務群體以尋找城市中所沒有的環境體驗為基本目的,而室內景觀是滿足這種“換個環境”需求的重要內容。度假酒店公共空間雖不斷發展,有的極盡奢華,但仍然缺乏生命氣息和天然神韻,將園林景觀適用于室內,使室內賦予一定程度的園林氣息,豐富和美化了室內空間,活躍了室內氣氛,從而自然地增強了人們舒適感和自然和諧感。室內景觀設計將通過其提升度假酒店的品質與價值的獨特地位,使酒店成為滿足賓客親近自然、尋求身心放松的游憩休閑場所而越發引起設計者的重視。

2 度假酒店室內景觀的功能

度假酒店室內景觀作為室內景觀的一部分,除了室內景觀所具有的觀賞、生態、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心理調節和提升酒店品質等功能外,還具有其他的功能,具體如下。

2.1 空間的限定與分隔

室內景觀作為建筑內部空間的一部分,代替實體的建筑材料,對入口、大堂、中庭以及廊道度假公共功能空間進行限定與分隔,使各部分空間保持各自的功能作用,又不失整體性。這些景觀元素的使用比實體建筑隔斷劃分空間的手法更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如利用硬質地面鋪裝,劃分空間入口與大堂,利用植物將大堂劃分前臺區、休息^、等候區及展覽區。

2.2 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延伸

度假酒店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優勢,室內景觀因勢利導,借為己用,將自然引入室內,形成一片園林景致,共同構成了酒店的特色環境。與此同時,利用植物將室內景觀融入室外景觀,增加空間的開闊感,如在入口處布置花池,大堂內布置連續的喬木,使室內外空間得以聯系與統一。通過鋪地形式或色彩的配置,使室外景觀延伸進入室內。如位于海南三亞的萬豪度假酒店,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將室外具有特色的熱帶風景引入室內,室內景觀成了室外景觀的延續,共同形成了一幅協調統一的熱帶美景(圖1)。

2.3 柔化及豐富公共空間層次

在度假酒店室內空間中,空間的層次非常有限,且視覺形象較為單調乏味,通過景觀的融入,柔化了建筑硬朗的線條及豐富了整個空間的層次。利用室內植物的質感和形式,水景及光線等景觀元素的添加與變化,柔化由直線形和板塊形構成的,讓賓客感覺生硬冷漠的酒店建筑。如迪拜伯塔酒店中庭空間中,利用疊水豐富室內的空間層次;上海威斯汀酒店大堂內利用植物豐富空間景觀(圖2)。

2.4 空間的提示與指向

在公共空間中,在需要引起賓客注意的區域,類似入口、樓梯處、中心點或轉折處,布置醒目的名貴植物或特色小品,可強化空間、突出重點,予人以提示和指向。

3 主要功能區室內景觀設計

度假酒店室內空間主要由入口空間、大堂空間、中庭空間以及廊道4個區域組成。這些空間彼此相互融合,成為了酒店與環境相互滲透的媒介場所,很好地展示了酒店的度假文化氛圍和獨特風格。

3.1 入口空間

入口空間是酒店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的連接體,作為中間空間,如同酒店的一張名片,應具有標志性和識別性。通過景觀的介入進行重點裝飾,對這種醒目的標識加以強調,予以視覺上的沖擊,如放置特別醒目的、更富有裝飾效果的、甚至名貴的植物或花卉,起到強化空間、突出重點、引起賓客注意的作用,使賓客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入口,這對于酒店的整體形象十分重要。同時,在花卉植物的色彩上選擇花色明度高的暖色,給人以熱烈歡迎的感受。此外,入口空間對建筑與周圍環境起著聯系的作用,因而,景觀設計還需充分考慮與周圍環境的結合,注重因地制宜,使賓客從室外進入至酒店內能得到心理上的過渡與連續。

3.2 大堂空間

酒店大堂是賓客進出的必經之路和通往其他空間的交通要道,是酒店公共空間給予賓客的第一印象,其設計是象征酒店身份的標志,它體現的是對服務對象的審美情趣認識理解后的集中表達,并給賓客一個良好的感受,使賓客感受到酒店熱情、溫馨、舒適的住宿氛圍。因此,酒店大堂的室內景觀設計要富有文化內涵,能反映出酒店的審美品味和藝術素養,從而使賓客獲得一種全新的感官感受。同時,景觀元素要依據空間大小而定,與大堂硬質裝飾風格協調,綜合運用植物、山水等創建室內園林景觀,為人們交談營造和諧、樸素及美觀大方的環境氣氛。

在度假酒店的大堂中,其上空或外墻通光的大面積玻璃,為綠化植物種植的需要提供了條件。為了創造出自然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室內空間,植物是造景的主要手法,利用植物與其他造景要素之間的組合,使空間自然化,讓賓客雖身居室內卻能飽享自然美景。

3.3 中庭空間

中庭是度假酒店內的共享空間,在中庭空間中通過具像化模擬當地自然環境和抽象化提煉自然因素,引入自然元素,利用疊山理水、巧于因借和虛實相稱等園林造景手法將自然的美景加以濃縮提煉,與室內空間有機地統一,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兼有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雙重特征,在有限的范圍內,勾勒出自然生動的畫面。

3.4 廊道

廊道與室內各個功能空間之間的聯絡需靈活處理,利用棕櫚類植物實現各個空間之間的自然^渡,柔化狹窄的空間,將室內空間安排得自然、貼切。同時,利用盆栽的觀葉、觀花植物對視線和行為起到引導作用,由于走廊空間受制,可盡量利用其上部或是墻壁空間,從而達到立體景觀的效果,如利用攀援植物,形成立體綠化的景觀。

4 設計原則

4.1 整體性原則

室內景觀作為室外自然景觀的延續,為身處人工環境的人們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觀環境。設計師應力圖利用造景手法,充分考慮和尊重室外景觀,將周邊獨特的室外環境引入酒店,使酒店成為載體,以酒店建筑本身的定位、風格、體量、空間與功能組織為基礎,根據酒店具體的環境特點、建筑空間形式而選擇合適的表達手法,將度假酒店居住者的視線引向的景致,豐富了建筑空間的層次,擴大了整個室內景觀的景深,從而使人、酒店與環境融為一體而協調共生,加深了賓客的記憶并提升了酒店的知名度。

借景是中國園林的傳統手法,常用于創造收無限于有限之中的效果。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間中,借景是將酒店室外景觀借到室內,而人在室內就可將室外景色盡收眼底的常用手法,其類似案例比比皆是。如貝律銘在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優越自然條件,通過正菱形的側窗,從每個房間的窗子望去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透出人、自然與建筑三者之間的和諧,極大地豐富了空間的渲染力(圖3)。

4.2 地域性原則

度假酒店除了為賓客提供周到的食宿服務和優美度假環境外,還應具有地域性。室內景觀為酒店硬質空間增添了柔質元素,使酒店擁有自然親和力,是在酒店功能空間中體現酒店整體風格特色及當地地域人文風貌的重要方式。而度假酒店公共空間室內景觀與其他景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能一味地模仿,應置于相應的社會環境和酒店建筑中,根據酒店所在地域的自然及氣候條件,利用當地豐富的植物資源,同時充分體會和深層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研究影響該文化特色的深層次原因,汲取地域的文化精華,如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抓住其精髓,不斷地吸收和融合,通過現代設計語匯加以整理與提煉,將其融入酒店室內景觀之中,使室內景觀、建筑和室外景觀結合,為賓客提供了難得的體驗當地文化的機會,增加賓客對當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的了解,創造極具特色的度假環境和獨一無二的度假體驗,更增強了酒店所在旅游區的品牌意識。如香山飯店中庭的室內景觀,富有濃郁的江南園林特色(圖4)。

4.3 生態性原則

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間的室內景觀創造上,要遵循生態規律的自然法則,以生態學為指導,盡可能符合生態系統要求。同時,發揮人的創造才能,運用科技成果加工改造自然,創造人工生態美的環境,達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如通過加強室內空間中喬、灌、草的合理配置,營造生態效益良好、自然美屬性突出的植物景觀并防止了室內環境的污染。

4.4 藝術性原則

度假酒店公共空間室內景觀需注重構圖合理和色彩協調,布置均衡使賓客能感受到酒店環境的莊重、高貴而又不失嚴肅。如在廊道兩側擺上同種植物,大堂的休息區兩側擺上不同體量的盆栽,雖不對稱但均衡,整個空間富有情趣而讓人感覺輕松活潑;在比例上保持與建筑空間相匹配,體現真實感,為賓客提供一個可以認知的參照系。

酒店室內色彩的搭配要根據各個功能空間的不同而區別對待,賓客在大堂的停留時間較短,色彩予以強烈,而在廊道停留時間較長,色彩宜清新淡雅。如三亞喜來登度假酒店,在內庭院中利用了色彩的對比,紅色的朱蕉與其周圍綠色植物利用對比的手法,產生出跳躍鮮明的效果,紅草、虎尾蘭與黃嬋在形態及色彩上對比強烈,形成興奮、奔放的感受。

5 結語

度假酒店公共空間的室內景觀設計應充分結合酒店室內空間的地形、建筑的環境特點和室外景觀,以生態環境建設為根本,統籌規劃、合理組織各個室內功能景觀空間,并突出重要的景觀節點,做到特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度假酒店公共空間的室內景觀設計不僅僅只是以符號形式的布景來滿足賓客視覺的需要,而應該用整體性、地域性、生態性和藝術性的理念去設計指導,通過人工與自然、功能與觀賞、技術與藝術、時尚與傳統有機地結合,更好地處理人、酒店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創造出更美好和人性化的度假酒店公共空間,讓賓客能盡情享受陽光、空氣、綠色、人、自然與建筑構成的和諧假期。

參考文獻:

[1] 王 莉.論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在室內景觀中的運用[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3,16(2):54~56.

[2] 李佳瑩.基于地域文化的當代酒店室內景觀設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

[3] 李 磊.室內自然景觀的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上一篇: 保險行業客戶管理 下一篇: 產業規劃的方法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项城市| 禹州市| 满洲里市| 呼图壁县| 鄯善县| 苍溪县| 安宁市| 巴彦淖尔市| 九龙城区| 漳浦县| 阳城县| 玉山县| 新安县| 马关县| 介休市| 文安县| 云和县| 钟祥市| 金沙县| 陇西县| 崇文区| 商都县| 永嘉县| 渑池县| 桐乡市| 峨边| 镶黄旗| 宜兰市| 盖州市| 孙吴县| 沭阳县| 玉环县| 连南| 秀山| 西充县| 南部县| 万安县| 慈溪市| 阿合奇县| 张掖市|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