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57: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空氣污染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與發展問題,已成了當代世界共同面臨的兩難選擇,成了對21世紀人類最嚴峻的挑戰,人類不得不面臨新的環境問題。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必須依靠近年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關注的化學領域——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y)。
一、“綠色化學”的提出和內涵
“綠色化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美國環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學對環境的友好。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副總統戈爾專設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以推動社會各界進行化學污染預防和工業生態學研究,鼓勵支持重大的創造性的科學技術突破,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杜絕化學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綠色化學”這個名稱廣為傳播。
“綠色化學”是當今社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綠色化學工藝”中,理想狀態是反應物中原子全部轉化為欲制得的產物,即原子利用率為100%(原子經濟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著生產過程中廢物的排放量越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小。
把綠色化學融合于中學課程教材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之中,便綠色化學成為中學化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學化學教育的嶄新課題。
二、“綠色化學”在中學化學中的滲透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應該抓住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多角度的進行環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環保內容滲透環保教育
化學教師應該結合化學教材中的許多章節向學生介紹環保的相關知識。如結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紹空氣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結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教學,在課堂上介紹其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和相關的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結合煉鋼煉鐵的工業流程,介紹工業污染及廢氣、廢渣的處理;結合重金屬元素的教學,介紹重金屬對水的污染并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結合磷肥的相關知識,介紹湖泊水質的富營養化;結合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內容介紹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決方法等等。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作為化學教師,我們要抓住這一陣地,緊密聯系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步培養起環保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推進環保教育
作為化學教師,我們要利用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來。首先,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實驗習慣,如在密閉系統或通風櫥中操作有毒氣體,對反應后的尾氣進行吸收,不讓其擴散到空氣中,反應后的廢液、廢渣不隨意倒入水池,而是分類回收等等,使學生養成環保的好習慣。其次,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從環保角度設計、改進、挑選實驗方案,選取實驗藥品。使學生盡可能采用一些無毒無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實驗方案和選擇一些無污染、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的藥品。從小培養學生在科學實驗和工業生產上的環保意識。
3.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強化環保教育
近年來,環境保護試題在各地中考試卷中都有出現。這些題有的落點仍在化學的基礎知識上,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推動中學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我覺得,中考中環保試題應向著綜合型發展,難度有所提高,范圍更加廣泛,促進我們更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鼓勵學生多了解環保常識,多把書本中的理論與社會實踐相聯系。我們化學教師要在平時就注重把身邊實際與知識相結合,在日常考試練習中給學生營造一個重視環境保護的外部環境。
4.利用豐富的課外活動開展環保教育
根據現行《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僅靠在課堂上的培養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把環保活動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培養學生環保意識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來認真有效的實施。 ① 專題講座。結合國內外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和重大的環保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如結合6月5 日世界環境日向學生介紹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有哪些;結合9月16 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向學生介紹臭氧層的相關知識及其被破壞的原因和氟里昂的應用及其替代技術;結合我國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動談談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組織學生參觀活動。我們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廠(如焦化廠、水泥廠和鍍鋅廠)和受污染河流等處參觀,與廠里工人和技術人員及河流周圍的居民交談,明確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環保的緊迫性。③ 組織學生進行小課題調查研究 a.組織學生對雨水、江水和工廠廢水、民用廢水的pH值測定后進行比較;b.了解空氣質量是怎樣評估的,API值與空氣質量級別的對應關系,調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氣污染氣體的含量;,c.調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況,與以前情況對比如何;d.對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氣質量、不同酸度的飲用水的條件下的生長情況;e.從環保角度改進課本上一些實驗,并進行討論研究。通過這樣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活動在環保第一線,把平時所學的化學知識用到實處,親身參與環保活動,真真切切體會到環保任務的艱巨性,有利于學生把被動的培養環保意識轉為自發的主動的培養自身的環保意識。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場綠色變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紀將成為綠色世紀。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綠色化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綠色化教育有利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學化學必須體現綠色化學教育,要讓綠色化學的思想和內容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之中,真正做到綠色無所不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充滿生機,綠意盎然。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城市文明也在飛速前進,我國城市進程也迎時而上,向前邁進。目前,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也相對提高,環境保護的理念已經形成,但是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以灰塵、噪聲、廢棄物和水源空氣等為代表的環境污染日益突出,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諸多學者和環保者的注意,因此,加強環境保護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
1、確立環境保護目標和指標目標:在工程施工期間,對噪聲、振動、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進行全面控制,盡量減少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響。文明施工、保護文物。 指標:在工程施工期間,噪聲、振動、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影響滿足國家和有關地方法規的要求,保護城市生態。 2、市政工程施工中環境問題 2.1 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塵問題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灰塵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塵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氣中流動的風力或者施工作業的車輛帶動,將施工現場的粉塵揚起,導致空氣中彌漫著各類灰塵。這些灰塵主要包括道路路基開挖是揚起的塵土、建筑材料在運輸時遺落的砂漿、水泥等混凝土、建筑用的砂石等,這些小顆粒的粉塵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人體非常有害。2.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現場地面經常會由于沖洗等產生許多廢水,每當雨天來臨時,降水也會造成各種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懸浮物質、油性物質等污染物大大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引起施工現場周圍的水源水質受到污染。2.3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聲污染問題市場工程施工過程中,噪聲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大大的影響了施工現場周圍的居民生活,該污染的特征是噪聲源相對穩定,時間波動性大。施工現場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不同的施工階段使用的設備不同,導致施工產生的噪聲污染具有極大的無規律性和隨意性,另外,不同的設備產生的噪聲類型不同,使得噪聲污染具有突發性和脈沖性,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使人產生煩躁感,干擾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3、環保工作內容 (1) 施工準備階段 ①建立由項目經理參加的環境管理組織機構,明確各級、各部門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職責分工。 ②建立、健全施工期環境管理體系和各項環境管理規章制度。 ③核實、確定施工范圍內的環境敏感點,施工過程的重大環境因素。 ④明確施工范圍內各施工階段應遵循的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 ⑤制訂培訓計劃,建立培訓、考核程序,定期對直接參與環境管理的人員進行環保專業知識培訓,對各層次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環保知識培訓,對關鍵崗位員工進行崗位操作規程、能力和環境知識的專門培訓,新工人進場和人員轉崗都要進行相關的環保培訓和教育。 (2) 施工階段 ①指定專人負責施工現場和施工活動的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施工環保設計方案和環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項工作。 ②將環保工作和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隨時檢查,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③根據不同的施工階段及時調整環保工作內容,保證工作質量。 ④每周對環保工作進行一次例行檢查并記錄檢查結果,內容包括: 施工概況;污染情況、污染種類、強度、環境影響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實情況、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問題和擬采取的糾正措施;下步環保工作計劃;其它需說明的問題,如措施變更、污染事故和糾紛處理等。 4 市政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措施4.1 灰塵污染防治措施保護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人員挖開的土方,可以實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該措施能夠降低灰塵揚起時的波及范圍,同時要對土方進行回填,這樣就可以從時間上降低灰塵的影響;運輸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時,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車,如果采用敞篷車運輸時,應該在物料上方覆蓋一層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點,也要設置粉塵圍護欄等遮擋措施,這樣就可以降低灰塵的擴散;要在固定的機械設備運行是方向波及的范圍內增加除塵裝置。4.2 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其產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沒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會為城市生活用水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于不同類型的廢水,其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比如在處理沖洗砂石料產生的廢水時,由于水中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因此必須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處理;沖洗施工設備或者車輛機械時,盡量的選擇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點進行,以便防止沖洗廢水流入生活用水中。4.3 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在施工工程施工期間,施工設備、運輸車輛產生噪聲的主要源頭。因此,為了降低噪聲污染,施工單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選擇施工設備和運輸車輛,以便盡可能的降低噪聲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機械或者車輛在施工過程中,具有較低的噪聲指數。另外,施工單位也應該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以便降低對施工現場周圍的噪聲污染。
5、結束語 在市政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處理好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設的發展規律,調節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物質能量交換過程,尋找解決產生毛肚的根據和解決方法,以便從本質上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建設 市政工程 環境污染 環境保護
1 引言
在市政項目施工過程中,主要會體現為生態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廢水污染。未來我國城市人口將繼續增加,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將不斷加快,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對環境的保護就會更加重視,對環境和諧發展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塵問題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灰塵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塵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氣中流動的風力或者施工作業的車輛帶動,將施工現場的粉塵揚起,導致空氣中彌漫著各類灰塵。這些灰塵主要包括道路路基開挖揚起的塵土、建筑材料在運輸時遺落的砂漿、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這些小顆粒的粉塵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人體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地面經常會由于沖洗等產生許多廢水,每當雨天來臨時,降水也會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懸浮物質、油性物質等污染物大大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引起施工現場周圍的水源水質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聲污染問題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噪聲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大大影響了施工現場周圍的居民生活,該污染的特征是噪聲源相對穩定,時間波動性大。施工現場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不同施工階段使用的設備不同,導致施工產生的噪聲污染具有極大的無規律性和隨意性,另外,不同的設備產生的噪聲類型不同,使得噪聲污染具有突發性和脈沖性,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使人產生煩躁感,干擾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2.4植被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市政建設包括:公共交通設施、給水、排水系統、燃氣、城市防洪、環境衛生、照明設施、配套綜合管線等。市政建設具有長期性、不確定性以及分期規劃等特點,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樹木、綠地及植被的破壞。甚至在一些施工過程中,對一些城市公園或是保存完好的綠化場地進行大面積的挖方、填土,這些都對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造成極大影響。同時,地下人工構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會對地下水及土壤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這種影響將會逐步累積,終有一天對生活在該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產生嚴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創新措施
3.1灰塵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挖開的土方,可以實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塵揚起的波及范圍,同時要對土方進行回填,可以從時間上降低灰塵的影響;運輸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時,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車,如果采用敞篷車運輸,應該在物料上方覆蓋一層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點,也要設置粉塵圍護欄等遮擋措施,降低灰塵的擴散;要在固定機械設備運行方向波及的范圍內增加除塵裝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其產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沒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會為城市生活用水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于不同類型的廢水,其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比如在處理沖洗砂石料產生的廢水時,由于水中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因此必須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處理;沖洗施工設備或者車輛機械時,盡量選擇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點進行,以便防止沖洗廢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間,施工設備、運輸車輛是產生噪聲的主要源頭。因此,為了降低噪聲污染,施工單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選擇施工設備和運輸車輛,以便盡可能地降低噪聲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機械或者車輛在施工過程中,具有較低的噪聲指數。另外,施工單位也應該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以便降低對施工現場周圍的噪聲污染。
3.4施工F場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措施
對于市政工程施工現場的固體廢棄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處理: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料,應該進行分類回收,然后交給廢棄物收購站進行處理;表層土可以作為綠化用土,對于施工時產生的廢土,統一規劃進行回填處理,建立棄土場地進行棄土的集中處理;對施工現場清場廢棄物的處理中,清場的樹木農作物以及雜草等要及時進行清運處理。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稈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成熟脫粒后剩余的莖葉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稈常被稱為稻草、稻藁,小麥的秸稈則稱為麥稈。秸稈曾經是重要的資源,通過調查了解,農民曾經對秸稈進行過充分的利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2]:① 燒柴。在煤、電、天然氣沒有普及之前,秸稈是農民生活的必需品,這也是秸稈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徑。雖然也是焚燒,但長期小劑量的燃燒并沒有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② 動物飼料,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消耗途徑;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編織坐墊、床墊、掃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簡易房屋的屋頂等。
中國近二十年來由于煤、電、天然氣的普及,以及人民對生活衛生條件要求的提高,秸稈不再被作為燃料。同時,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務工人員進城,農村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秸稈回收利用從經濟上變得不劃算。為了及時播種和避免秸稈影響種子發芽率,多地農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燒秸稈,引發了一場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持久戰,成為中國近年來最受關注,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3]。近些年來,在秸稈集中焚燒的6月和10月經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圍的出現霧霾天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4],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從原來簡單的環境問題變成了復雜的社會問題。為了了解安徽省這些秸稈焚燒的現狀,作者團隊秸稈集中焚燒后的七月對安徽省東部主要的農產區進行了走訪調查。提供客觀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與村民的訪談了解其真實情況,為進一步研究秸稈焚燒后殘留物與地表水相互作用對土壤的影響以及預防空氣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2.1 調查區選擇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土地面積超過400萬公頃,實際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00萬公頃以上(兩季作物),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其中,玉米、小麥和水稻這些產生秸稈的作物種植面積大約總面積的90%[1]。安徽北部地區是小麥、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產區,也是秸稈焚燒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本次調查全面覆蓋了安徽東部的地級市(如圖1所示),所調查的地區較廣,調查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安徽省東部地區秸稈焚燒現狀和焚燒的原因。
2.2 問卷設計及內容
2.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以安徽省東部地區為調查目標而進行的,調查問卷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主要包括受訪農戶的基本信息,農戶焚燒秸稈的現狀,及農戶對秸稈焚燒問題的認識、感受和解決辦法。問卷針對這三個方面,共設計了20個問題,其中第一部分共4個問題,是農戶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為11道選擇題,主要是調查農戶焚燒秸稈的種類,焚燒帶來的影響及對政策法規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問答題組成,主要針對農戶秸稈焚燒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2.2.2 調查結果整理
本次調查隨機走訪了110戶農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種原因中斷,其中有101戶協助完成了調查,并且這些問卷全部可辨,問卷回收率和可辨率達到92%,能夠有效反應所調查問題的真實性。然后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在統計和分析時,僅統計回收的問卷,未完成的問卷數據作廢。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受訪農戶中男女比例為53∶47,年齡分布區間為25歲~60歲。受訪者90%為農民,8%為個體,2%為其他職業。受訪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學文化,7%以上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調查的農戶情況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東北部地區農戶的整體情況。
3.2 調查結果的情況與分析
調查表明,101戶農戶的問答情況如下,11個選擇題的統計結果見表1。5個問答題總結如下:
(1)為什么非要焚燒秸稈,焚燒秸稈給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問卷給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殘留的秸稈對下一季莊稼的種植有較大影響,機械粉碎的秸稈影響發芽率,焚燒可以徹底的消除秸稈的影響,同時操作又極其簡單,省時省力。同時,有32份問卷講到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給多少錢,你愿意將秸稈收集起來出售?現在的售價是多少?
給出的價格區間在50~200之間,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給錢就賣(7份,6.9%)。現在一畝地的秸稈售價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數情況下是有價無市,即沒有人愿意收購秸稈。
(3)秸稈焚燒是一直都有的嗎?在此之前秸稈被做什么用。
秸稈焚燒是近些年才有的,調查問卷給出的年代區間為1998~2007。焚燒之前,總體上是進行利用。多數用作燒柴,少部分當作飼料等進行利用。
(4)現在的種植面積同以前相比有什么變化,除了種植秸稈植物(小麥、水稻和玉米),其他還種植什么?
89%(90份)的被調查者表示種植面積沒有變化,另外的11%(11份)認為種植面積有減少。除了種植小麥、水稻和玉米以為,還種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沒有想過種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問卷的結果顯示有想種植其他作物,作物種類包括草藥,青菜,果樹,煙草等。
4. 討論
4.1 探討秸稈焚燒的原因
通過調查了解,焚燒秸稈的種類主要為小麥和水稻,如圖2所示,這兩種秸稈占焚燒秸稈的88%,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稈相對來說比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對于焚燒秸稈的態度,有半數以上的人覺得不是好辦法(如圖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認為秸稈有一定的價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認為焚燒秸稈是好辦法,有66%的人燒過或者曾經燒過秸稈(表1),并且多數人(77%)都認為焚燒秸稈對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響(表1,圖3)。同時,國家的大力宣傳[3]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調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燒,同時對我國的相關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圖3),因此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完全解釋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事實。
然而為什么,秸稈焚燒屢禁不絕,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秸稈在漫長的利用過程中被作為燃料也是被焚燒,也就是說焚燒本身并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產生問題的原因是集中焚燒。為什么會集中焚燒,有些人認為秸稈之所以被焚燒有以下幾個原因[1,2,5~7]:① 機械收割導致留茬較高,不得不焚燒;② 勞動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員進城務工,導致的勞動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術;④ 缺乏宣傳和正確引導等等。我們研究小組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這主要是個經濟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秸稈低廉的價格(有些地方甚至有價無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經濟上高效的利用秸稈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4.2 秸稈焚燒問題解決方法的探討
在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查閱了相關文獻[1,2,5~9],并且總結了國外常用的辦法。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將這些辦法同農民進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秸稈還田,做生物肥。秸稈還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打碎還田,另一種是發酵后還田。第一種方法經濟方便,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塊秸稈影響下一茬作物的種子的萌發;第二種方法是秸稈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費時費力,成效不明顯。日本的先進做法是直接將植物秸稈粉碎深埋,這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鑒。
(2)作為能源,燃燒利用。利用植物秸稈發電或者利用作物秸稈生產乙醇作為汽車動力,這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實現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決秸稈難處理問題,也有利于生態平衡發展。然而現階段能源利用在經濟上還不可行,特別是煤炭價格持續低迷,如果實現秸稈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進行高額補貼。
(3)作為飼料,發展養殖業。植物秸稈直接作為飼料難以消化,特別是小麥和水稻的秸稈,做飼料效果很差。現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儲,但是作為青儲將影響糧食產量,雖然是優良的飼料,但是代價也很高(糧食收成減產甚至沒有收成),很難推廣。同時,利用植物秸稈培養食用菌是一個研究方向,然而這個方向不可能完全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稈量與秸稈的產出量相差太多。
現有的問題是秸稈這種可利用的資源如何再利用的問題。找到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可行的辦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高壓禁燒的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秸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終只能是浪費,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會有人抱著僥幸的心理焚燒。科技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找到合理的途徑,讓農民得到實惠,讓生態更加文明。
5. 主要結論
(1)秸稈焚燒的種類主要是小麥和水稻,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
(2)秸稈焚燒最主要的動力是經濟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識淡薄。
(3)秸稈焚燒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科技的進步或者政府提高補貼。
參考文獻:
[1] 王曉斌.安徽省農作物秸稈養分資源及農業利用方式的調查[D].2013,安徽農業大學.
[2] 徐秀娟,吳.安徽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綜合利用[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張鵬,朱玉寬.秸稈禁燒困局[N].綠色視野,2012,08:6-17
[4] 王書肖,張楚瑩.中國秸稈露天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時空分布[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8,3(5):329-333.
[5] 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中國秸稈資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9):1852-1859.
[6] 劉麗香,吳承禎,洪偉,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進展[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東,李懋潘,根興,等.作物秸稈還田的新問題――對河南商丘地區農民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2):204-208.
一、引言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命脈,船舶更是近幾年使用越來越頻繁的交通工具,但隨著這些年的溫室效應以及霧霾的影響,導致人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環境的保護,開始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而對于船舶行業,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運輸業,似乎都缺少了對于環境保護這方面的關注。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義在于兩方面。其一是加強企業內部人員對環境管理、環境會計的重視、展開環境管理的培訓。其二通過確定環境成本內容,核算環境成本和評價環境經濟效益等方式,來管理環境成本,不僅能夠更清晰明了地顯示和說明環境成本所占比重,更能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更準確的資料,使其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解決方法,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提高船舶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船舶行業環境管理的相關概念
(一)船舶行業的概念
船舶行業是現在社會最不可缺失的行業之一。它促進了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了便利。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船舶行業,僅僅指船舶制造業。雖然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船舶運輸業的排污會更多更嚴重,但是致使航運業排污量不合格的最終原因,還是船舶制造過程中的設備選用的不合規,船舶制造業主要業務分為船舶設計、船舶制造、船舶修理等。
(二)環境管理的概念
環境管理是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基本職能。環境管理的主要內容有三點。第一點是環境計劃的管理,主要是對環境污染的控制、計劃和防治,如:自然環境保護計劃等,以及調查環境狀況。第二點是環境質量的管理,主要是對各污染物排放的標準的制定,以及檢測環境質量狀況和預測環境變化趨勢。第三點是環境技術的管理,主要是確定防止環境污染的方法,以及和國際相關人員交流保護環境的技術。
(三)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能充分利用資源,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對企業生產管理等各項環節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使得企業能夠以最少的耗費獲得最大的效益和成果。同時也可以提高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企業可以通過對成本的規劃和控制來達到管理的效果。
三、國內船舶行業環境成本管理研究的現狀
除了些許上市公司有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認證外,大多數船舶行業中的企業只有簡單的環境管理。企業中大部分的環境管理體現在設備,材料等方面的耗用和更換上,具體如下:
(一)鋼材管理
鋼板對于船舶企業和工廠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因為船體就是由它建造出來的。然而鋼材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就大部分船舶行業而言,減少鋼板的使用量是對環境管理的最好方式。而能夠減少的措施是提高鋼板的利用率和事先精確的設計。對于規模較大的船舶行業而言,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設備加工,減少鋼板的浪費,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會通過目前有的廢氣處理設備處理后排出。
(二)燃料管理
燃料是船舶運輸業的必需品,是船廠試運船舶時所不能少的材料。如今,船舶使用的燃料有重油和柴油,少數船舶會使用餾分燃料油或殘渣燃料油。對于燃料,主要問題還是硫的排放,為了減少硫含量的排放,船舶行業需要做的就是使用低硫燃料或加裝廢氣脫硫裝置。現在能夠符合國內外含硫量排放的燃料,有低硫柴油和低硫重油,還有可以使用天然氣當作船舶燃料。然而低硫燃料雖然能夠很好地控制對大氣的污染,卻大大增加了船舶企業的成本。
(三)油漆管理
對于海洋污染,源頭主要是油漆的使用。現在船舶使用的油漆有:防銹底漆、船體面漆、淡水艙涂料、防污涂料和特種涂料。由于防污漆對于一艘船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因此,減少防污漆對海洋造成的環境影響的主要途徑,是使用或開發研究無錫、無毒的防污漆。
(四)噪音管理
對于船廠而言,最明顯的污染是噪音污染。造船的噪音污染源主要有:鋼板敲擊、搬運產生的噪聲;機械加工產生的噪聲;打磨產生的噪聲;噴砂噴漆產生的噪聲;設備運轉產生的噪聲;機動車輛運輸產生的噪聲和船舶調試產生的噪聲等。
四、船舶行業環境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成本管理體系不健全
現在船舶行業中雖然有對環境成本的管理,但是其體系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環境成本管理目標以及環境成本管理效果評價。而環境成本控制效果評價現大多數為企業行為帶來的環境影響,僅僅只是提到了環保理念和展望,而非體現在因環境而產生的財務數據。
(二)企業不能監管整個船舶建造生命周期內的環境成本
從目前來看,企業對環境成本的管理依然只是針對生產中的某些階段進行的,一般是對目前已有的需要監管的部分做出相應的管理,而非將環境成本管理落實到船舶建造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從各個方面來考慮和監管環境成本,從而減少環境成本的支出,特別是船舶建造支出的設計期間。
(三)環境成本核算不獨立、不健全
船舶企業會對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但這其中并不包括環境成本。目前所有屬于船舶行業的船舶企業都將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相關支出計入到管理費用下。將環境成本的支出計入管理費用下的后果在于日后難以區分,同時也會導致企業環境成本費用無法得到確認和計量,難以更好地去控制企業的成本,甚至會誤導管理層做出正確的決策。
五、船舶行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對策
(一)完善環境成本管理體系
由于日本在環境管理方面實際應用時間較早,使得其體系較為完善,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環境成本管理體系,設立環境成本管理責任中心,從而劃分各個部門的環境成本管理責任;設立環境成本管理目標;健全環境成本管理辦法以及制定環境成本管理的評價指標。具體構架可見圖1。
考慮到船舶制造的周期較長,船舶行業的環境成本管理目標,可以針對船舶建造的周期中的各階段,來分別制定具體的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目標的具體內容可以涵蓋排污量的監管、治理環境的方法、整治污染,減少污染的費用支出等各方面,可以根據各階段的具體操作來進行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目標設定。
對于環境成本管理評價指標,主要作用是通過經濟與環境效益相結合,找出導致環境成本變化的因素,從而改善環境成本管理,修改不足之處,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因此,船舶企業內部需要制定一套適用于企業管理需求的環境成本管理評價指標標準,利用財務數據來更清晰地表明和說明環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促進企業對環境管理的關注,提高企業對環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環境成本管理全覆蓋
由于船舶制造的周期較長,使得環境成本的管理所需考慮及覆蓋的面更廣。環境管理不僅僅需要考慮生產中產生的污染,還需要覆蓋以下幾點:
1.制造前的船舶設計:在船舶研發設計階段時,考慮完成整艘船舶建造期間產生的,對環境不利的因素,盡可能地在制造之前,設計研發之時就減少其對環境的危害,同時為滿足經濟效益而綜合制定設計和研發方案。
2.購買設備和材料:設備和材料的環保情況直接影響到企業后續的環境整治成本和經濟效益,企業需要選擇提供環保產品的供應商并與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3.銷售意識:基于環境保護的前提,銷售人員對船舶的銷售不再是多多益善,而是需要考慮環境因素,盡量不損害環境的訂單。
4.廢棄物、余料等回收處置:出于某些原因,制造完成后會有廢棄物或余料的產生,無論是廢棄物還是余料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從而也會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可以綜合考慮設計方案,以減少廢棄物及余料的產生和對環境的影響。
只有通過對各階段全面管理,才能夠有效地查找出不利于環境管理的因素,才能促進企業能夠有效地采取措施和方案來降低環境污染,同時,全面的環境成本管理能夠計算出更準確的環境成本管理指標,說明環境成本管理的問題及益處。
(三)獨立環境成本核算
從2016年開始,中國環境保護部開始著力于監管船舶行業的污染狀況,與此同時,作為企業的會計人員,需要開始注重環境方面的財務數據,需要在報表中顯示或披露。首先財務人員需要了解環境成本的具體內容,然后根據企業實際的運營狀況,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設立環境成本的相關科目,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成本的核算。環境成本的單獨核算雖可能會增加企業會計人員及其他部門的工作負擔,但其單獨列支卻能夠為企業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依據,促進企業更長遠的發展。
六、結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上海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近幾年來懷化市每年7月~8月份2號病的流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2.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初中《生物》中的第二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滲透環境教育的策略與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2.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1 引言
在市政項目施工過程中,主要會體現為生態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廢水污染。未來我國城市人口將繼續增加,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將不斷加快,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對環境的保護就會更加重視,對環境和諧發展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具有長遠眼光的市政施工企業必須從現在開始把市政施工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擺上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這將是提高施工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力,是整個建設施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施工企業融入社會,體現社會責任感的實際證明,更是建設現代社會一流施工企業的有力保障。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塵問題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灰塵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塵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氣中流動的風力或者施工作業的車輛帶動,將施工現場的粉塵揚起,導致空氣中彌漫著各類灰塵。這些灰塵主要包括道路路基開挖揚起的塵土、建筑材料在運輸時遺落的砂漿、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這些小顆粒的粉塵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人體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地面經常會由于沖洗等產生許多廢水,每當雨天來臨時,降水也會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懸浮物質、油性物質等污染物大大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引起施工現場周圍的水源水質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聲污染問題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噪聲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大大影響了施工現場周圍的居民生活,該污染的特征是噪聲源相對穩定,時間波動性大。施工現場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不同施工階段使用的設備不同,導致施工產生的噪聲污染具有極大的無規律性和隨意性,另外,不同的設備產生的噪聲類型不同,使得噪聲污染具有突發性和脈沖性,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使人產生煩躁感,干擾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2.4植被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市政建設包括:公共交通設施、給水、排水系統、燃氣、城市防洪、環境衛生、照明設施、配套綜合管線等。市政建設具有長期性、不確定性以及分期規劃等特點,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樹木、綠地及植被的破壞。甚至在一些施工過程中,對一些城市公園或是保存完好的綠化場地進行大面積的挖方、填土,這些都對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造成極大影響。同時,地下人工構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會對地下水及土壤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這種影響將會逐步累積,終有一天對生活在該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產生嚴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創新措施
3.1灰塵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挖開的土方,可以實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塵揚起的波及范圍,同時要對土方進行回填,可以從時間上降低灰塵的影響;運輸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時,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車,如果采用敞篷車運輸,應該在物料上方覆蓋一層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倉庫和臨時材料堆放點,也要設置粉塵圍護欄等遮擋措施,降低灰塵的擴散;要在固定機械設備運行方向波及的范圍內增加除塵裝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其產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沒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會為城市生活用水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于不同類型的廢水,其防治措施也不盡相同。比如在處理沖洗砂石料產生的廢水時,由于水中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因此必須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處理;沖洗施工設備或者車輛機械時,盡量選擇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點進行,以便防止沖洗廢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間,施工設備、運輸車輛是產生噪聲的主要源頭。因此,為了降低噪聲污染,施工單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選擇施工設備和運輸車輛,以便盡可能地降低噪聲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機械或者車輛在施工過程中,具有較低的噪聲指數。另外,施工單位也應該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以便降低對施工現場周圍的噪聲污染。
3.4施工現場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措施
對于市政工程施工現場的固體廢棄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處理: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料,應該進行分類回收,然后交給廢棄物收購站進行處理;表層土可以作為綠化用土,對于施工時產生的廢土,統一規劃進行回填處理,建立棄土場地進行棄土的集中處理;對施工現場清場廢棄物的處理中,清場的樹木農作物以及雜草等要及時進行清運處理。
3.5維護自然植被生態平衡的措施
施工期間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資源及野生動植物的教育,嚴禁隨意砍伐和偷獵,限制施工人員和車輛的活動范圍。施工便道選線、生活營地、大型臨時設施場地選址盡量少占或繞避林地、耕地,保護原有植被。對合同明確規定的施工界限之外的綠化、樹木等必須盡力維護,嚴禁超越合同范圍任意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清理,復墾或綠化。嚴格按設計和業主規定的征地范圍和數量丈量用地,嚴禁超范圍占用土地和水面。施工臨時設施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不占或少占農田,各種臨時建筑必須采取“因地制宜、簡易方便”的原則合理設置,充分利用現有房屋場地、荒山或荒坡、線路鄰近的現有道路等。修建現場臨時道路時,應注意盡量避免較大的挖填施工,減少對原地形地貌的破壞;充分利用現場已有道路或區內無林地范圍進行道路布設,最大限度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對現場植被的擾動及破壞。同時完善臨時道路兩側截排水導流溝及相關的攔沙設施。臨時道路應分層壓實,面層用碎石、石粉等材料進行硬化處理,因臨時道路施工形成的邊坡及平臺及時固化并恢復綠化,防止雨水沖刷。場區內臨時道路應定時進行養護,雨季前后應對道路排水設施進行修復清理,防止降雨期間由于排水不暢造成水土流失及環境污染。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對市政施工過程中對環境各方面的保護措施進行分析,以期市政施工單位加強環境保護,在市政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處理好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將是今后市政企業的競爭力的體現,因此,掌握市政建設的發展規律,調節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物質能量交換過程,尋找解決產生矛盾的根據和解決方法,以便從本質上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在中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行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呢?我認為以現行中學生物教材為基礎,按照“滲于其內,寓于其中”的教學方法,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保護技術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一、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某市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