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6 15:28: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細胞的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孕婦保持口腔健康,須做到以下幾點:
孕前進行口腔檢查和保健治療。孕婦在孕前應到正規醫院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和保健治療,其中包括治療齲齒,治療牙周疾病,徹底潔治(洗牙),拔除不應保留的牙齒及無保留價值的殘牙根、殘牙冠等。
孕期注意口腔保健。孕婦要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妊娠期的婦女因口腔局部敏感,刷牙時可選用刷頭小的保健牙刷;定期使用牙線清潔牙齒鄰面上的牙菌斑;少吃可致齲齒的食物并遵循科學的進糖原則。 (李麗)
生活中被忽視的鈣
我們平時吃的補鈣食物一般是牛奶、酸奶、豆類等,其實生活中有不少被我們忽視的補鈣“邊角料”,都可以為我們很好地補鈣,也更為有效和安全。
蛋殼 蛋殼含有極高的鈣,可以把蛋殼磨成粉末后放進白開水中飲用,這樣人體可以更好地吸收鈣。
骨髓 骨髓是動物體內的造血工具,對人體鈣質的補充有很好的作用。做骨頭湯時,把骨頭敲碎,讓骨髓溶入湯中,能有效地幫助鈣質被人體吸收。
魚骨 魚骨含鈣很高,干炸魚、燜酥魚都能使魚骨酥軟,更方便人體對鈣質的吸收。
(安子)
手脫皮吃點胡蘿卜
有的人手和腳一到冬天就脫皮,開始時刺癢、起小皰,接著脫皮,脫皮面積逐漸加大,并向深層擴展,最終露出鮮色。由營養缺乏引起的手腳脫皮一般與缺乏維生素A有關。維生素A屬于脂溶性的,對皮膚的表層有保護作用,如果缺乏的話,就會引起皮膚干燥和脫皮等現象。為了防止手脫皮,手要保持干凈,盡量少沾水,洗手最好用溫水;平時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牛奶、奶酪、魚類、貝類、胡蘿卜等。這些食物中的胡蘿卜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此外,每天洗手后應涂抹護手霜,或用維生素E丸擦手,可一邊抹一邊按摩。(美華)
午餐吃紅薯鈣質吸收好
紅薯是最近幾年最熱門的養生食物,它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氨基酸、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鈣、鉀、鐵等十余種微量元素,是世界衛生組織評選出來的“十大最佳蔬菜”的冠軍,營養學家也稱贊紅薯為“營養最均衡食品”。紅薯除了具有減肥、抗癌等功效外,還可以有效地防止骨鈣流失,是一種非常好的營養食品。
紅薯中除了含有一定的鈣質外,還含有大量的鉀和鎂,這兩種物質可以維持人體內的離子平衡,減緩因年齡增長而造成的鈣質流失。
營養學家建議,紅薯最好在午餐這個黃金時段吃。因為吃完紅薯后,其中所含的鈣質需要在人體內經過4~5小時進行吸收,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在午餐時吃紅薯,鈣質可以在晚餐前全部被吸收,不會影響晚餐時其他食物中鈣的吸收。 (劉銘)
做菜加點酒,可減少油脂攝入量
中餐用酒烹調的傳統源遠流長,如啤酒鴨、紹興醉雞、香糟毛豆等,都別具風味。做菜時加點酒,好處遠遠不只是調味,還能減少人體對油脂的攝入,更有益于人體健康。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天油脂攝入量最多不應超過30克,但做菜時油如果放得太少,做出的菜肴口感較差,炒菜時也易粘鍋。如果做菜時加點酒,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炒素菜加些味道清淡的酒,不僅可以提味,還可減輕某些蔬菜的苦澀味,如苦瓜、菠菜、西蘭花等。
炒肉、燉肉時加點酒,去腥的同時,還可減少肉本身的油脂。因為酒與肉會產生脂化反應,可以幫助脂肪溶解,同時生成一種具有特殊香氣的酯,使菜肴香而不膩。
用酒做菜還會使菜肴更有營養。因為比起油,很多食材的營養更容易溶解在酒精中,有利人體吸收。此外,從中醫角度來看,適時適量攝入點酒,能健脾補胃、幫助消化。 (劉銘)
常用電腦的人吃什么好
常用電腦的人會經常感到眼睛不適,視力下降,還易有疲勞的感覺。常用電腦的人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多吃對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雞蛋、魚類、魚肝油、胡蘿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芝麻、蘿卜、動物肝臟等。
多吃含鈣質高的食品,如豆制品、奶酪、骨頭湯、雞蛋、牛奶、瘦肉、蝦等。
注意維生素的補充:多吃含有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強抵抗力:多吃一些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能夠排毒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帶、莧菜等。
吃一些抗輻射的食品:銀杏果及黑色食品。
吃一些養顏的食品:如櫻桃、美膚水果等。
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豆芽、西紅柿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小光)
喝豆漿八項注意
1. 忌不徹底煮開:生豆漿里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質,未煮熟就飲用,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癥狀。
2. 忌沖入雞蛋:雞蛋中的黏性蛋白(雞蛋清)會與豆漿里的胰蛋白酶結合,產生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使雞蛋和豆漿均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
3. 忌空腹飲豆漿:豆漿里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化掉,營養成分不能被人體充分吸收。
4. 忌放紅糖:紅糖里有機酸較多,如醋酸、乳酸等,它們能與豆漿里的蛋白質和鈣質結合,產生變性物及醋酸鈣、乳酸鈣等塊狀物,這不僅有損豆漿的營養價值,而且影響豆漿里所含營養素的吸收。
5. 忌用保溫瓶儲存豆漿:把豆漿裝在保溫瓶內,會使瓶內的細菌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大量繁殖,3~4小時后,豆漿就會變質。
引言
新課程改革下,生物學科的高考復習日益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與推理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查。考查內容的改革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改革,同時使高三學生必須明白生物高考的價值所在[1]。下面對新課標下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和分析,提出有效解決措施。
一、利用比較異同法進行有效性復習教學
高三生物復習資料中,雖匯集了整個高中所學的知識點,但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極為繁亂和復雜,因此教師可通過比較異同的方法進行復習教學,如此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而且可以擴展學生復習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復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例如,在復習“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這一節內容時,教師不僅可通過向學生演示兩種細胞的結構、形態和功能,制作區分兩種細胞的表格,讓學生一目了然兩種細胞的區別;而且可根據所學知識,在兩種細胞比較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兩種細胞在DNA復制、細胞分裂與轉錄等方面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探討。通過比較異同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進行正確的區分,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概念過程中混淆兩種細胞的含義,充分培養學生求異、求同思維,促使學生快速且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二、以培養學生敘述能力的方式進行有效復習教學
在新時背景下的教學模式不應再墨守成規,而是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創新和更新,從而使課堂學習變得高效和優質。因此,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局限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進行復習教學,而是應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協助學生在熟知課文知識和把握知識整體性的基礎上,掌握識記技巧。
例如,在復習“DNA使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在不閱讀課文和任何相關資料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用默寫的形式將病毒浸染過程完整地書寫出來,或是用圖解形式表達出來;之后教師進行批閱,對該知識點掌握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給予表揚,對掌握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鼓勵并進行相應指導;最后讓學生將自己對病毒浸染過程的理解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此時學生會迅速發現自己對知識點的錯誤理解,從而更深刻地掌握該知識點。通過培養學生對知識點敘述的能力,不僅可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復習上的錯誤,還可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從而達得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三、設置連環問題進行有效性復習教學
心理教育學家發現,問題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求知欲[2]。因此,無論在任何學科中是新課學習還是考試復習,均可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巧妙設置一連串與復習內容相關的連環問題,進行復習教學,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
例如,在復習“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節內容時,也許許多同學已經將課文內容忘得所剩無幾,此時教師可緊密結合課文相關知識點,提出一系列問題重新燃起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深入課文中進行探究和發現。如,教師可提問:所有的動物和植物細胞中都含有線粒體嗎?是不是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胞都具有線粒體?反過來含有線粒體的細胞也都能進行有氧呼吸嗎?植物界中所有的植物細胞中都含有葉綠體嗎?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都含有葉綠體嗎?通過層層深入的連環問題,不僅可使學生重新對生物學產生興趣,而且可幫助學生系統、全面掌握知識點,可舉一反三,辨別易混、易錯的概念。
四、重組基礎知識體系進行復習教學
根據往年的生物高考試題,無論試題形式如何編制,其考查的主要內容多為基礎知識、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等。因此,高三生物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如基礎知識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還應抓住復習的核心內容,注重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并對各知識點進行梳理、歸類、總結與結合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的知識點網絡體系。該網絡體系是指教師在深入探討教案材料、結合學生實際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打破以往傳統的復習教學框架,將知識點進行重新組合變成新的復習框架,以激發學生重新學習和復習的熱情和信心,不僅為學生展開復習活動鋪墊好道路,還有利于學生對學科內各個知識點進行遷移與綜合復習。
例如,在復習“細胞分裂”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材第一章和第三章中的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細胞分裂進行整合、重組,從而形成一套新的知識點網路體系,利用板塊的形式將重點、難點一一列出,然后進行依次突破,使學生可以綜合、系統地掌握知識點內容。通過重組基礎知識體系進行復習教學,不僅可以避免由于知識點的重復而進行的重復復習對學生造成的厭煩、乏味等不良學習情緒,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為學生節約更多的時間復習其他知識點,從而整體提高學生復習水平。
結語
高考復習是高三學生對三年來所學知識進行的一次高度總結,也是為高考鋪墊的最后一塊敲門磚,對高三學生來說高考復習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高考結果的好壞,甚至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3]。因此,高中教師應重點做好高三學生的復習教學工作。高三生物學科占高考分數的比例雖不多,但每一科目的復習教學都應給予足夠重視,才可為學生的高考提供更多保障。新課標下,教師應不斷深入探討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從而提出更多有效的復習教學策略[4]。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比較異同法、以培養學生敘述能力的方式、設置連環問題、重組基礎知識體系等手段和模式進行復習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生物復習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登英.提高高三生物復習課有效性的幾點做法[J].考試周刊,2015(14):136.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每個學生都成為有效的學習者,而不是單純看教師是不是把該講的知識都講清楚了。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能夠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知識,通過教學能夠對學生的自身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高中生物涵蓋的知識面較廣,從分子生物到細胞生物學再到生態學的知識內容都有涉及。學習過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繁多,并且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比較復雜,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取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高中生物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掌握好這些知識,并做到運用自如。
本人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能夠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學中對知識點的掌握是有不同層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根據大綱中對知識點掌握的層次要求以及教學內容自身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夠在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節主要介紹細胞內的一些細胞器功能。這一節的學習目標是應用,是屬于知識點掌握的最高層次。教學實踐證明按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很難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掌握這樣一些知識點。那教師們就應該注意,改變教學方法,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這些對學生們相對比較生疏的知識點。首先教師可以在整體上把握這些知識,構建一個細胞的模型,并讓學生將各種細胞器放到細胞內來。這樣學生就能夠從全盤來掌握一個細胞內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樣的細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內容了,接下來就是了解這些細胞器分別是做什么的,它們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在學習這點的時候我喜歡讓學生用逆推法。一般來說是結構決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學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導結構特征。例如,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線粒體是一個獨立的能量代謝場所。那么作為一個獨立的代謝場所,首先它是獨立的,所以它就是一個膜包被的系統。由于它是一個能量代謝的場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參與能連代謝的酶,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質,而包被線粒體的膜就充當了這一介質。由于酶的種類很多,并且酶催化反應要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環境,所以線粒體的膜內陷成為了嵴。這樣的一種逆推發讓學生很快就熟悉了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這樣的方法比傳統的灌輸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師教一些只要學生了解的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上講臺來講授這些知識。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癌變這一小節的時候,我通常會讓學生自己來來講。這一小節的知識點沒有什么難理解的地方,學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時癌癥這也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更多的討論。一般我會讓學生提前一周去準備這節課,等到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自愿到講臺上來向大家展示他在關于癌癥這個主題上的一些認識,以及現在科學在研究癌變上面的一些緊張。這樣的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也能夠擴充一下學生們的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2 根據教學內容做必要的知識擴展
高中生物教學中對知識的擴展是很重要的,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識點都不是書上現成的知識點,很多知識點都是一些書本上知識點的擴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適當的擴展知識是使學生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關鍵。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節激素調節中,課本上只是介紹了激素調節的發現以及一些很簡單的激素調節的例子。然而,在考試的時候,關于這一部分的知識點不僅僅是書本上介紹的那些簡單的激素調節事例。因此,教師在講授這一節的時候就應該適當的擴充學生的知識點。給學生講授一下我們人體內的一些激素,并且選擇比較重要的幾種激素來主要講解。講解的內容應該包括這些激素產生的部位、作用、這些激素分泌過多或過少引起的人體的反應以及當人體出現這些激素紊亂的時候的一些主要措施。第二,適當的擴充知識點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對一些學生來說,課本上的知識他們能夠自己讀懂,所以教師如果只是講授課本上的知識根本就不能調動其他們的興趣。適當的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點能夠讓學生喜出望外,讓學生知道生物學的博大精深,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
3 及時歸納總結知識點,并將知識點串聯起來
教師在講授完一節課或者是講授完一章的課程后應該幫助學生作一次總結。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能夠及時的回憶起學習過的知識,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記憶加強,而且能夠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生物知識網。這些知識都像網一樣環環相扣聯系起來,這樣知識能夠記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學完了必修教材二后教師可以做簡單的總結,讓學生能夠將必修教材二中的知識點都聯系在一起。這一本書主要講的是遺傳和進化。遺傳就是講物種的基因有一定的傳承性,進化就是說基因會變化,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樣講述下來,就能將基因的本質,表達,結構,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都串聯進來。這些東西研究了以后是要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就有了基因工程。這樣幫學生梳理一遍,學生基本上能夠回想起這本教材到底講了些什么內容。學生掌握了書本框架后再去掌握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就容易多了。及時的歸納總結能夠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的知識,學習更加有效。
高中生物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學的輕松,掌握的牢固。
參考文獻:
[1] 寧衛,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課改論壇。2011(3):152
免疫及病原生物學知識點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區醫生最常用到的知識點(圖2)。社區醫院處于傳染病、地域性疾病、突發疫情的前沿陣地,對傳染病和突發疫情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地域性疾病進行篩檢和治療,是其重要職責之一。而比較出乎教師意外的是即使是在農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寄生蟲學這一章節臨床醫生并不常用,對其要求不高。抗體與補體是臨床醫生最希望詳細了解的知識點。臨床上不少檢測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學的應用和技術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講解,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不至于太茫然。
細胞生物學知識點需求。
細胞生物學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識點均集中在細胞的活動上,即細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壞死和凋亡。這些知識點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轉歸密切相關,也與不少藥物的作用機制相關。總體而言細胞生物學與基層的醫學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課程整合初步大綱。
根據社區衛生院臨床醫師對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情況和知識點的需求量,我們擬針對臨床專業(社區醫學方向)學生開設實用醫學生命科學課程,涵蓋以上學科部分知識點,力求達到在有限的學時內,傳授綜合性強,實用性強的知識點。
傳統的課程結構將臨床專業的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一模式系統性強,但各課程各自強調系統性、完整性,彼此之間缺乏聯系。由于面向農村社區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不要求學生有十分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根據夠用、適度的原則,需要調整專業基礎課程,如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設置。目前的趨勢是社區醫生的培養重點在于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進行課程的重組,整合。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推行面向農村社區全科醫學教育改革,其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對課時進行了調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占67學時(理論55+實驗17學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占66學時(理論54+實驗12學時)、細胞生物學占20學時(理論14+實驗6學時);遺傳學內容作為選修課程。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72學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81學時,細胞生物學未開課。由此,我們在社區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擬將這三門課程進行整合并適當增加遺傳學的內容,形成一門貫穿一學年的153學時的實用醫學生命科學。
從而有效避免各課程為了強調自身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導致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相互重復的內容可統一在某一課程中單獨講述。除了課程結構上進行改革,還要根據培養目標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刪除或弱化課程中對基層社區衛生工作無太大實際意義的內容,如本次課程整合過程中,弱化生物化學相關的蛋白質空間結構、等電點等,加強三大代謝的講授力度;即強調基本概念、生理意義等,而不是代謝步驟和調控。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與選修3教材中有部分相同知識點,很多老師都感到不好教學,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現以細胞工程中的一個知識點細胞全能性為例進行分析:
一、細胞全能性這個知識點,三本教材中呈現的方式不同
必修1教材呈現的是細胞全能性的概念。第119頁通過圖片6-11,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取胡蘿卜韌皮部的一些細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無機鹽和糖類等物質的培養基中培養,結果這些細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長,形成一個細胞團塊,繼而分化出根、莖、葉,移栽到花盆后,長成了一株新的植株,之后給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必修2教材呈現的是細胞全能性的實例。第87~88頁在單倍體育種中只簡單講了育種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藥(花粉)離體培養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這個實例,沒有提出細胞的全能性這個名詞,但編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到這是細胞全能性的一種特殊表現實例。選修3教材呈現的是做細胞全能性實驗。第34~35頁通過對實驗原理、實驗目的、方法步驟等進行了詳細介紹,相比必修1、2教材中多了脫分化、愈傷組織,再分化、胚狀體或叢芽以及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等新的信息,并通過胡蘿卜的組織培養實驗來獲得這一技術,達到運用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特點,以提升能力。
二、細胞全能性這個知識點,三本教材的編寫意圖不同
必修1教材直接給出了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必修2教材則通過單倍體育種中花藥離體培養實例,讓學生理解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選修3教材卻沒有規律性的結論和表述,它通過科技探索之路、細胞工程的發展歷程、細胞工程的技術介紹,提出問題,然后把大量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了解前沿生物科學知識。必修1、2教材注意知識的有序重現,要求學生閱讀、識記、理解教材內容,層次要求比較低,對于初學者非常適合,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選修3教材具有開放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明顯比必修1、2高了一個層次。實際上三本教材對同一個知識點的體現是識記—理解—應用三個認知層次要求。
三、細胞全能性這個知識點,三本教材教學處理方式應不同
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了解不同教材的編寫意圖
要從必修1中簡單傳授細胞全能性到必修2中,通過實例理解細胞全能性概念,再到選修3運用細胞全能性知識、動手做實驗,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讓學生知道基礎性的模塊教學與深化性的專題拓展是人教版現行教材編寫的特點。
2.教學中有意將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結合使用
在講授必修1第119頁克隆羊多利是將乳腺細胞的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養成的時,為了滿足學生對克隆羊的好奇心,可向學生提問:多利羊長得像誰?多利羊是否健康?在必修1中沒有詳細說明問題,老師可以簡單地給學生在學習必修1這個知識點中做拓展性介紹,用一個體現這個知識點的實例進行分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該知識點并提高運用能力,在選修3的教學中教師只要起組織作用。在必修教材的教學中有選擇性的將選修教材中的一些小活動和實例提前引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系統地構建知識網絡。
常規體系法主要是指將一個物質根據其組成部分概念的不同對其進行拆分,再將相同性質的部分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將此方法運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將一個個雜亂的知識點進行拆分再重新進行分類記憶,既方便記憶,又利于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在學習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或克隆技術時,對于其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將其分為基本概念、原理、過程、意x四個方面,使者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體系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不僅方便學生理解記憶,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進而達到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比較法
高中生物知識網絡構建中的比較法主要是指,根據某一大的概念中許多小的知識點的不同之處,將其進行劃分,形成知識對比,這種方法可以將較難的知識點簡單化,使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在使用該方法構建知識網絡時,通常要求構建者利用表格對知識點進行對比劃分,例如:在學習細胞分裂的知識時,就可以構建一個表格對細胞分裂的類型進行對比并列舉出來,首先將分裂分為減數分裂及有絲分裂兩大類(作為表格橫欄),再通過復制次數、分裂次數、同源染色體行為、子細胞數目及類型、細胞周期等主要概念(作為表格縱欄),根據這些概念的不同區別其屬于減數分裂還是有絲分裂。這種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對雜亂的知識進行了有序整理及統計,方便學生進行理解記憶,對提高學生生物成績及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概念圖法
概念圖法主要是指將一個大的概念系統拆分為多個子系統,再根據子系統某方面性質的不同對其進行細分。在高中生物知識中,具有較多的專用名詞,某些名詞名字相近,這給學生進行知識點記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構建概念圖的知識網絡,可以對相近的知識點進行拆分,例如:在學習細胞膜的知識時,就可以構建一個概念圖的知識網絡,首先,先將該知識中大的概念系統,即細胞生物膜系統拆分為三個子系統,分別為:細胞膜、細胞器膜、核膜,之后,再根據膜是否為單層膜將細胞器膜劃分為雙層膜及單層膜兩個小系統,其中,葉綠體膜、線粒體膜為雙層膜,液泡膜、高爾基體膜、內質網膜及溶酶體為單層膜。這樣,就將復雜的生物細胞膜系統劃分為多個小的知識點,并且每個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不會造成學生發生遺漏的情況。不難看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構建概念圖的知識網絡,不僅可以減小教師的教學難度,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記憶的概率,進而達到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的目的。
Common used review methods f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bstract】 review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of biological, forming the basic skill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learning, accurate answers to all kinds of question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the review are: comparative review method, summary review method, diffraction review method, experiment review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method.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Comparative review methodSummary review methodDiffraction review methodExperiment review methodComprehensive review method
研究科學的復習方法,有利于尋找高考命題思路,探討高考命題規律,從而有利于指導高三專題復習教學,提高復習教學效果[1]。在復習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復習技巧,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既要研究教學內容,又要研究教學方法,同時又要根據具體內容選擇不同的復習方法。在復習過程中,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又要把復習的視野投向知識的網絡化、系統化。單一知識點或單元內容的教學,很難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找到解題的切入點,因而學生的基礎知識就是再扎實,其應用能力、遷移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會比較欠缺,因此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瑣碎的知識點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的網絡化、系統化,才能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大大提高復習效率。在復習過程中,要把高中生物學的代謝、調節、遺傳、生態、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構建成知識體系、實踐應用、典型例題評析和實驗設計與探究為中心,全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下面結合本人的實踐和體會,談談以下幾種常用的復習方法:
1比較復習法
比較復習法是研究生物學和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復習方法[2]。即是把各個知識點或基本概念加以比較,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思維方法。通過對比,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梳理清楚,以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在復習過程中,既可以進行橫向比較,又可以對前后知識點進行縱向比較。例如: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的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結構的比較,DNA和RNA結構的比較等等,可進行橫向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的比較等等,可進行縱向比較。例如:微生物代謝過程中初級代謝產物和次級代謝產物的比較,可列表如下:在應用比較法進行復習時,教師只起一種引導作用,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掌握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和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
同時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對原有知識的鞏固,使學生能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比較法是一種培養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2歸納復習法
歸納復習法就是把各個知識點或基本概念的若干方面,在逐一分析的基礎上加于歸納整理,使各個知識點或基本概念的點面關系,溶為一體,并加于條理化[3]。在復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采用歸納法可將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體系,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提綱契領的總結和概括。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規律;新陳代謝過程中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密切相關的規律;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都具有的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器官形成過程的規律;生物神經調節過程中反射和反射弧關系的規律;生物神經沖動傳導方向的規律;生物可遺傳變異的規律;生物物種形成過程的規律等,都可用歸納法對以上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這些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糖類的種類、分子式、存在、分布、生理功能等可歸納如下:
3衍射復習法
衍射復習法是指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以各章節或單元中的某一重要知識為核心,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并以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能靈活理解、全面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方法[4]。發散思維是衍射法的思維基礎,此法借用了物理學中的“衍射”一詞,表明的是對某一重要知識進行有目的地展開、延伸和放射。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以某一重點知識為核心,把分散在各章節中的同類型、同性質或與之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從不同的側面、角度,將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并以圖表的形式圖示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學生形成知識系統,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復習有關“細胞”知識時,可以以“細胞”為核心,衍射出:①細胞的概念;②細胞的發現;③細胞學說的建立;④細胞的化學成分;⑤細胞的分類;⑥真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⑦原核細胞的結構;⑧細胞的分裂;⑨細胞的整體性等等問題。圖示如下;
4實驗復習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離開了實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中實驗復習要培養學生三方面的能力:即實驗操作能力、實驗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5]。對實驗的復習,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如讓學生自由觀看生物實驗的錄像或課件;把書本經典實驗和學生實驗進行分類,并按類收集相應的習題給學生進行訓練;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習題的同時給予正確的點評等。在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和復習中,首先,應重點培養和復習實驗設計的原則、方法,實驗對照的設立、如何減少試驗的誤差等;其次是精練,多渠道收集有關實驗設計的題目,精選部分開放性較強的好習題給學生訓練,在訓練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允許學生修改題目,對于豐富多彩的答案,只要是符合生物學原理的,都給予肯定。特別鼓勵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和同中求異。至于在實驗中涉及到的文字表達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掌握表達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5綜合復習法
綜合復習法要求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結構,其方法很多,可以由點到面地復習,即擴散復習;也可以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即串聯復習。這種復習方法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往往需要通過一個綜合性較強的例題為載體,把相關知識綜合起來復習。
5.1擴散式復習法。擴散復習法是指從一個知識出發,發散性地引出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知識,使書本知識重新整理,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該復習方法在生物復習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因為整個生物界是互相聯系的,生物體的各種細胞、組織、器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些聯系的知識由于內容的需要分散在書本的各個章節中,因此應把這些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復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復習基因自由組合規律時,可以把減數分裂、基因的分離規律及生物的變異等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不但能理解基因自由組合規律的概念,而且還能使學生利用已學過的基因分離規律來分析每對等位基因的傳遞情況。另外,由于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即基因重組,是生物產生變異的重要來源。
5.2串聯式復習法。所謂串聯式復習法,就是把幾個相關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先后呈現出來。將多個知識點像電路中被串聯的電阻一樣被“串聯”在一起。由于受學生知識水平的限制和知識體系的分類要求,書本中對某一知識的敘述,往往不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個章節中,因此在復習時,就有必要把這些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例如,在復習基因的知識時,可將以基因為中心的各個知識點串聯在一起進行復習。圖示如下:
細胞核 染色體(DNA)或染色質 基因 遺傳信息 遺傳密碼 氨基酸 蛋白質 性狀 中心法則。
串聯式復習法的特點是: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學生容易把握住各知識點之間的結合點,對整個知識體系的內化比較快,容易在一節課中不知不覺地發生知識的遷移。此方法適用于一些聯系較為緊密的知識點,在構建如上知識體系時,應先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按照各知識的相互聯系來安排知識的串聯順序,在兩個知識點間建立一個“關節”。
以上兩種綜合復習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本來分散、零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以上五種復習方法各有特點,在具體應用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合理選擇,一節課可以只用一種復習方法,也可以合理使用多種復習方法。其中比較復習法和實驗復習法在第一輪高三復習時使用較好,而綜合復習法由于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所以適應于第二輪復習中。另外,復習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聯系生物學發展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探索生物學奧妙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應盡量多地應用啟發式和討論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才能把以上五種復習方法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從而達到事半功倍數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千秋.教師管理心理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國教育科研論壇,2005.10;2(5)
高考試題每年都在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對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試卷其難度應該遵循3:5:2的規律,約有60%是基礎題。這意味著基礎題占了很大比例,而這些基礎知識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教輔資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國最有經驗的專家編寫的,教材中的每一章節、每一實例、每一復習題都是經過他們精心挑選、精心設計而成,教材編審委員會專家對教材的把關使教材的質量得到提升。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試驗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可以說是精品。在高三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教材是最好的參考書,是最好的復習資料,科學使用教材,強化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才能使學生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教會學生讀教材
對高中生物總復習來說,教材是綱,教材是本,教材內容高度濃縮,簡明扼要。學生復習的首要任務就是全面閱讀教材。雖然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識,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全盤通讀教材有助于整體把握基礎知識。在復習中,很多學生不會看書,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識是重點,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識的涵義,以致做題時用到教材上的知識點仍然不會。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教材。
1.將教材讀“厚”
“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教學的依據,也是命題和備考的依據。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在備考復習中,學生首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確定高考復習范圍,然后認真閱讀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幅圖,包括教材的旁欄思考題、小資料、課外閱讀等,認真做每一道題,掌握每個知識點的實例,逐個突破知識點。教學中我發現,多數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識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或者在復習完一個章節后,合上書,把課本中的知識點想一遍,遇到記不起來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再翻開課本看一看,從而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通過通讀,重點突破知識點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問老師,或者做一些配套練習來加強理解,對主干知識、核心內容進行深探細究,做到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將教材讀“薄”
就是學習者歸納、總結基礎知識,明確重點、難點和關鍵,形成知識網絡。經過第一輪讀教材,學生對教材中的生物知識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掌握,接下來就是提煉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點、關鍵字和關鍵詞,并對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增強復習的針對性,避免出現知識漏洞,因為生物知識涉及的面很廣,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章、節標題,引導學生回顧、歸納、互相補充相關的知識點,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看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重要章節知識點的歸納,教師把關,力爭全面、準確。
例如:“細胞膜”可歸納為如下知識點
①細胞膜的化學組成;
②細胞膜的結構;
③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④自由擴散的運輸方向、條件、實例;
⑤主動運輸的運輸方向、條件、實例、意義;
⑥細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識清單,構建知識網絡
要全面系統掌握基礎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全面梳理知識點,把內在規律條理化,細化知識點,列出知識清單,把零散的知識串成線、結成網,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細胞膜”的知識清單
一、細胞膜的分子結構:
I.細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構成的。在膜的中間是________,構成了細胞膜的________。
II.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多糖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細胞膜的主要功能:
I.離子和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
II.細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強化記憶教材中的結論性語句
生物知識零散,有文科的性質,不易靈活出題,有些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熟練記憶,做到每提到一個知識,就能立刻說出這是哪章哪節的內容,并能指出這章這節最重要的知識點是什么。
高考的問題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腳點一般在課本上,即所謂“題在書外,理在書內”。所以學生在復習中,要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比如課間、睡前等,及時回顧每天、每章、每節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反思,不留知識盲點。只有牢固記憶基礎知識才能做到應用自如。
強化記憶不僅在于背,還在于平時總結,學生在讀教材的過程中及時歸納出一些結論性語句,作為高考答題的落腳點,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細胞膜”可歸納出以下結論性語句。
①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進行的。
②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大都用動物細胞、紅細胞、神經髓質等作為研究材料。
③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流動的。
③主動運輸,能夠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可見,主動運輸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⑤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三、回歸教材,提高解題能力
依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生物,提高學習效率,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促進高中生物教學發展。本文對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以及實驗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創設生活情境
生物和生活的聯系緊密,將學習與日常生活聯系,使復雜抽象的知識通過實際已有的經驗體現出來,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W習“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最容易想到的比如人體的衰老,身邊爺爺奶奶等為什么會變老,包括學生自己也在不斷地長大,人們都想能夠青春永駐,就連古代的帝王也要遍尋長生藥,還有兒童早衰癥是怎么得的,這些都與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關。學生通過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聯想,比如“學生還年輕,身體里的細胞都是幼嫩的細胞嗎?”“老年人身體中的細胞都是衰老的細胞嗎?”“人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是一回事嗎?”“細胞衰老死亡,生物也會死亡嗎?”結合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聯想,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更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根據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學生會總結、得出答案,知道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體內都有稚嫩的細胞和衰老的細胞,人體的衰老與細胞衰老也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1]。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對于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來說結果也是不同的。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就相當于其本身的衰老和死亡;而對于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與死亡只是一個細胞不斷更新的過程。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高中生物中也有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這部分知識學生自己理解起來很難。即使經過教師講解,但由于教師講授不當或者知識太抽象,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也會有不理解的知識。在這時,教師可以將其與生活結合起來,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巧妙的比喻表現出來,讓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形象化、簡單化,還可以增加一些趣味,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輕松理解,還能增強學習樂趣[2]。
比如在學習“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產生和傳導”時,這部分的知識就很抽象,很難懂,但是如果用生活常識來比喻神經沖動和神經纖維的關系的話,就會簡單得多。比如根據教師的講解,學生會對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并在這個基礎上尋找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學生都知道“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玩骨牌的時候,將骨牌按照一定的間距排成行,如果推倒第一個骨牌,那么其余的骨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也都會倒下。這一效應就能使要學的知識形象化,更容易理解。神經沖動也一樣,不具有中間狀態,因此當神經沖動發動時,就會像骨牌一樣發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比如在學習“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時,學生最容易想到酸奶,因為平時都在喝,肯定也想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學習,學生會對知識點記得更牢。
在學習“細菌”時,學生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是仔細想一想,離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近。比如想到腐爛的香蕉, 學生聯系這節課要學的知識,就會產生“香蕉為什么會腐爛?”“爛了的香蕉還可以吃嗎?”以及“如何做才能讓香蕉停止腐爛?”等這樣的問題和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更專注于教師的教學,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
另外,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還可以深化已經學習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比如通過學習“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學生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從而學會合理地運用每一分鐘,不浪費時間,珍惜生命。學生也可以在學完知識后,聯系實際,升華情感。比如通過學習“關注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學生認識到生物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學會關注身邊的事,合理運用生物資源[3]。
二、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單調地講授知識點,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生物的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將知識點和實際問題結合進行分析的話,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因此通常會出現教師覺得已經講解得很透徹了,但是學生的理解還是有問題,運用上也存在不足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教師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向學生提問題,將解決問題作為教學主線,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4]。
例如,在學習“細菌”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可以拿腐爛的香蕉作為例子,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香蕉為什么會腐爛?”“爛了的香蕉還可以吃嗎?”以及“如何做才能讓香蕉停止腐爛?”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果。
三、創設實例情境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一直將考點和重要的知識點作為生物教學重點,而對教材中一些概念的背景知識、生活實例通常都不向學生詳細解釋。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生物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以課本知識點為背景的實例來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5]。
比如在學習“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時,教師可以舉例酸奶的發酵、辣白菜的腌制等;在學習“反射弧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實例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如膝跳反應就是反射弧的一種體現,還有人們進入寒冷的環境時立毛肌戰栗,在碰到很熱的水時,人們會立刻把手拿開等。借助這些在實際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向學生引出神經元和神經傳導途徑等較抽象的概念,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的價值;平時不起眼的事情通過與知識點的連接,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四、創設實驗情境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創設實驗情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實驗情境,進行適當的實驗演示,通過實驗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生物這一自然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很多知識點和結論都是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的。因此,在生物^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將要教授的知識點和實驗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僅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是不夠的,學生也無法靈活地應用知識。要讓學生掌握某一知識點的由來,實驗就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出發,讓學生積極思考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最終得出實驗結論。教師需要巧妙、靈活地應用實驗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分析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真正透徹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例如在學習“蛋白質、淀粉、還原糖及脂質的鑒定”時,生物教師就可以使用試管和鑒定試劑進行鑒別試驗,并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出淀粉遇碘變藍等結論,之后教師再給學生講解實驗現象的原因。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主動應用到實踐中,有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不斷進行創新,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黃巍.讓教學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幾點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0(08):33-34.
[2]張世蕉.生物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幾個方面[J].生物學教學,2007(09):16-18.
概念圖主要為學生梳理一些生物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生物概念,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促進學生的記憶。高中生物考核主要是考察的是學生們對生物學的原理、規律和特征的掌握,因而使用概念圖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促進其生物知識的積累和理解。本文先分析了概念圖相關內容,然后介紹了概念圖的制作步驟,最后重點講述概念圖的應用。
一、概念圖簡述
概念圖是把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以科學命題的形式有機的聯系起來的以展示概念間層級關系的空間網絡結構[1]。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圖中展示的是各個生物知識點的概念名稱,而非一個生物系統的完成過程,必須要將概念圖與流程圖。模式圖區分開。
二、概念圖制作步驟
概念圖的繪制比較簡單,主要是區分清楚概念和流程,找準生物知識點的概念層級。
首先,要選中自己需要制作的主體概念,并羅列出與之相關的組成概念;
其次,確定組成概念的層級,將這些概念按照一層、二層、三層等劃分好;
然后,制作框架,概念圖框架可以選擇的樣式有很多,通常的幾種有橢圓、長方形、連接線、連接詞。框架確立之后,按照層次級別將概念填入;
之后,需要在每一次蛹斗擲嘀間標注連接詞,連接詞一般都是精煉的概括性詞語;
最后,需要按照之前的分類情況進行檢查,看看是否有歸類錯誤層次的概念。
三、概念圖于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師利用概念圖進行課程設計
生物教師借助概念圖設計課程能夠起到簡單有效的整理效果,概念圖為教師提供了清晰的設計方向,可以以簡單的結構圖或者是框架圖概括出生物知識,可以節省教師課程設計時間。概念圖的設計可以承前啟后,如果新學習的生物知識與上節課的生物知識屬于同一種模塊,生物教師還可以接著上節課的概念圖直接完成教學設計,這樣不但為教師減輕負擔,還能為學生理清學習思路,使前后生物知識連接起來[2]。
例如,教師在上節課課堂上為學生講解了生物膜系統概念,生物膜系統主要由細胞膜、核膜和細胞器膜組成,由于課堂時間限制,教師只講述了細胞膜和核膜兩個部分,所以下節課之前教師需要繼續進行細胞器膜部分課程的設計。此時教師可以將生物膜系統的概念圖復制出來,并且完善細胞器膜部分。細胞器膜主要分為了兩大類,在細胞器膜區域后面再分成兩個模塊,分別寫上單層膜和雙層膜,單層膜與雙層膜又分別由不同膜組成,教師可以再一次進行細致分類畫圖。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按照概念圖展示的思路流暢的進行講解。
(二)教師利用概念圖進行課程講解
概念圖也可以作為教師課堂講解知識的重要工具。我們知道概念圖的特點就是直觀、簡要,能夠以最簡化的結構體現出生物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利用概念圖可以將生物知識進行分解,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的接受程度就會大大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也會增加,教師通過概念圖向學生講解與提問,學生就概念圖展現出來的知識點向教師提出疑問和回答。教師與學生們在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會產生深厚的感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對高中生物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教師在講述《分子與細胞》第一章內容時,可以在黑板上繪制概念圖,向學生展示出細胞與分子之間的關系;還有在講授生物系統的信息傳遞章節中,教師可以逐層繪制概念圖,向學生們介紹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過程中,都包括哪些具體的信息系統。
(三)學生利用概念圖復習生物知識
學生在課后可以先回憶教師講解的內容,分析出生物知識中的重點,然后自行繪制概念圖鞏固生物知識,加強自身對生物知識的記憶。高中生物內容相比初中階段的知識點要更加復雜,一些生物學概念理解起來并不容易,使得高中生難以記憶和理解[3]。因此,學生們可以在課后自行繪制概念圖,利用概念圖進行復習,加深對生物知識的認知。例如在學習細胞模塊時,有關細胞的知識點涉及到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三個部分都有什么特質,或者三個部分的結構有哪些如果是單純記憶的話,經常會混亂,對此學生們可以制作概念圖。先利用一個大框架,將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填入其中,然后將這三個部分分成三個區域,每個區域中再圍繞主要研究的細胞部分進行設計規劃,將重要的知識點內容體現出來,相信在繪制概念圖的過程中就已經加強了學生們的記憶,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四、結論
總之,概念圖是高中生物教學之中的重要輔助教學工具,也是高中生自行鞏固和復習的重要方式。充分的運用概念圖,可以調動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有助于簡化高中生物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概念圖的在高中生物課堂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相信借助概念圖能夠促進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大家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