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6 16:15: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藥制劑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長期以來,醫院制劑因其與臨床結合緊密、品種更新快、生產周期短、價格相對低廉、使用方便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藥物制劑,成為臨床用藥的重要補充。近年來,隨著醫藥工業的發展,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品種及數量不斷增多,使醫院制劑的配制與使用受到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為保證制劑產品的質量,國家對醫院制劑的監控力度日益增大,準入標準及制劑質量標準日漸提升,配制醫院制劑所需擔負的技術責任、風險強度也相應增加。為滿足相關法規的要求,達到相應標準,醫療機構制劑室建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醫院制劑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1~3]。
我院制劑室以生產的中藥制劑為主,療效確切,廣受臨床與患者好評,成為我院臨床用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我院2013~2014年醫院制劑的配制與應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探討在諸多挑戰面前,醫療機構制劑的存在意義及發展方向。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調取2013~2014年我院制劑配制與使用相關數據。
1.2評價指標 依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制劑說明書,確定各藥的限定日劑量(DDD值),用藥頻度(DDDs)=藥品消耗的總劑量/相應的DDD值,DDDs可用于不同制劑之間進行比較[4~8]。
2 結果與分析
2.1醫院制劑應用基本情況 2014年我院全年共應用醫院制劑31種,銷售總金額達565.7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87%,占醫院藥品總銷售額的5.98%,見表1。
2.2不同科室使用醫院制劑情況 我院醫院制劑的使用相對比較集中,重點專科瘰疬科用量占全院總量的30.28%,達171.33萬元,較去年增長29.05%,骨科119.81萬元,增長20.70%,;肛腸科和皮膚科增長幅度最大,較去年相比分別增長35.11%和35.13%,見表2。
2.3中藥制劑用藥金額及其DDDs排序 我院制劑用量較大的品種為內消瘰疬片、消炎散核沖劑、消疬膏、消瘰沖劑等,這與我院瘰疬科為全國重點專科,患者門診量和住院人次多有關,見表3。
3 討論
2014年我院中藥制劑的使用均呈不同幅度的增長,這與我院重視特色科室的建設,重視醫院制劑的發展密切相關。中藥制劑的DDDs,均顯示出明顯的集中度,用藥金額和DDDs排前3位的品種之和分別占總量的65.2%~79.1%和73.1%~82.9%。就使用量而言,2014年總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但品種間增長較大。2014年DDDs總體增幅為10.6%,而DDDs排前3位的品種平均增幅為24.5%,其中排第1位的消炎散核沖劑增幅達39.3%。
消炎散核沖劑、內消瘰疬片、瘰疬寧膠囊等是我院中藥特色制劑的代表,由于其療效確切、副作用相對較少,在臨床應用多年,廣受好評,近年來臨床需求呈明顯增長勢頭。
參考文獻:
[1]韓石蕊,程洪兵.淺談醫院制劑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3,24(6):341.
[2]童立.新時期醫院制劑發展瓶頸與前景展望[J].上海醫藥,2011,32(8):397.
[3]王曙東.淺談醫院制劑對臨床醫療的作用及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1):72.
[4]鄒豪,邵元福,朱才娟,等.醫院藥品DDD數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國藥房,2011,7(5):215.
[5]李艷,丁慶明.限定日劑量在藥物利用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執業藥師,2010,7(9):6.
中圖分類號:R446.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16-04
近年來,隨著對民族醫藥研究的深入發展,人們發現許多種藥、蒙藥、藏藥的活性成分及復方都具有很好的免疫調節作用,在一定劑量范圍內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或使紊亂的機體免疫狀態恢復正常。蒙藥作為祖國醫學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理論獨特,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抗腫瘤藥。或免疫調節藥等新藥開發的研究熱點。蒙藥“三花散”出自蒙醫經典著作,是由蘭花、路路花、白花龍丹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等功效,用于瘟病、熱癥等疾病。多年臨床試驗證明,其有消炎、抗病毒、抗腫瘤的作用,因此推測蒙藥制劑“三花散”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但迄今對其藥用機理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蒙藥“三花散”醇提液為實驗藥物,以小鼠為實驗動物,通過灌胃給藥,采用免疫學的研究方法,觀察了蒙藥“三花散”醇提液對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轉化率、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RT-PCR檢測其對免疫分子Fasl(Fas配體)及穿孔素等表達水平的影響。
1 材料
1.1 受試藥物及主要試劑
蒙藥“三花散”(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提供),醇提液由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藥劑室制備;環磷酰胺(由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HanKe液(自配);RT-PCR反應體系試劑盒(大連寶生物公司提供);植物血凝素(PHA)(廣州市醫藥工業研究所)。
1.2 實驗動物
純系Balb/c小鼠,體重(20±2)g,雌雄各半,由大連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自然采光,標準鼠飼料和自來水喂養。
1.3 主要儀器
多功能成像系統(Nikon);RNA檢測儀(Bio Rad,Her-cuIes,CA);低溫冷凍切片機、低溫離心機(德國Eppendoff公司);電子天平(上海分析儀器廠);光學顯微鏡(OLYM-PUS公司)。
2 方法
2.1 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檢測
采用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法。取體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4組,每組10只。正常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0.2mL/只,每日1次;陽性對照組,給予腹腔注射環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連續給藥7天。實驗I組(環磷酰胺加低劑量蒙藥組)和實驗II組(環磷酰胺加高劑量蒙藥組),在給予環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第3天開始分別以0.75g/kg,每日1次和1.5g/kg,每日1次劑量給予蒙藥“三花散”醇提液:采用灌胃法連續給藥。于第8天各組小鼠均經腹腔注射給予2%淀粉生理鹽水溶液2mL,72h后腹腔注射5%雞紅細胞懸液1mL,間隔1h,用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正中剪開腹壁皮膚,經腹膜注入HanKe液2mL,吸取腹腔洗液ImL,分滴于2片載玻片上,置于37~C溫箱內孵育30min,進行漂洗、固定、染色、鏡檢,按下式計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
吞噬百分率=吞噬雞紅細胞的巨噬細胞數/觀察巨噬細胞總數(100)×100%
吞噬指數=被吞噬的雞紅細胞數/觀察巨噬細胞總數(100)
2.2小鼠體內淋巴細胞轉化實驗
采用全血形態學檢測法。取體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動物分組、給藥方法同上2.1。連續給藥7天,各組小鼠均在給藥第8天,PHA按6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連續3天。各組在注射PHA前1h給藥,每天1次,連續灌胃3天。各組小鼠在給予PHA第4天分別剪尾取外周血推片,瑞氏染色,計數淋巴細胞及淋巴細胞轉化率(過渡型細胞列入轉化細胞)。
淋巴細胞轉化率(%)=轉化的淋巴細胞數(過渡型+母細胞)/淋巴細胞總數×100%
2.3 小鼠Fas配體(Fasl)和穿孔素(perforin)mRNA水平表達檢測
采用RT-PCR方法,檢測小鼠脾組織Fas配體(Fasl)和穿孔索(peffofin)mRNA水平的表達。
2.3.1 動物分組取體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正常對照組:生理鹽水0.2mL/只,每日1次;陽性對照組:給予腹腔注射環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連續給藥7天;實驗組(環磷酰胺加高劑量蒙藥組),在給予環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第3天開始以1.5g/kg,每日1次劑量給予蒙藥“三花散”醇提液,采用灌胃法連續給藥7天。
2.3.2 組織總RNA提取及定量各組小鼠均在給藥第8天斷頸法處死小鼠,摘取脾臟,提取組織總RNA(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2.3.3 引物穿孔素(Perfofin):上游引物5′-ACAGAG-GTTCCTGAGGCCTGA-3,′下游引物5′-ACGGTAGGTCT-GGTGGAAAGA-3′;Fas配體:上游引物5′-TCTGGTG-GCTCTGGTrGGAAT-3′,下游引物5′-GGTCAGCACTGG-TAAGATTGA-3′;β-actin:上游引物5′-CCTAAGGC-CAACCGTGAAAAG-3′,下游引物5′-TCTTCATGGT-GCTAGGAGCCA-3′。
2.3.4 小鼠脾組織Fas配體(Fasl)和穿孔素(perforln)的半定量RT―PCR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RT-PCR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照相記錄。反應重復進行3次。圖像掃描,進行半定量分析。
2.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
結果見表1。由表1中數據統計分析表明,具有免疫
抑制作用的環磷酰胺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使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明顯降低,與生理鹽水組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給予不同劑量“三花散”醇提液,均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明顯升高,與陽性對照(環磷酰胺)組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I組與實驗lI組之間比較亦有極顯著性差異。
3.2 對小鼠體內淋巴細胞轉化功能的影響
結果見表2。由表2中數據統計分析表明。蒙藥制劑“三花散”能顯著促進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對環磷酰胺抑制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結果分析發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環磷酰胺,使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降低,與生理鹽水組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蒙藥“三花散”醇提液能使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升高,與陽性對照(環磷酰胺)組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I組與實驗Ⅱ組之間比較亦有極顯著性差異。
3.3 小鼠脾組織Fas配體(Fasl)和穿孔素(perforJn)基因表達測定
從圖1中可見,單純給予環磷酰胺的小鼠Fas配體和穿孔素基因RT-PCR產物電泳條帶與對照組比較,條帶變細,色淡;而環磷酰胺加“三花散”實驗組條帶明顯增寬、色亮,顯示該組Fas配體和穿孔素基因表達增強。而各組內參比的β-actin基因產物條帶均一,具有可比性。
4 討論
蒙藥作為民族醫藥的一部分,其用藥特點是以生藥入藥,保持了原藥材的高生物活性物質,尤其對于治療各種功能性疾病、慢性病、疑難雜癥以及調節、恢復人體正常的免疫功能等有獨到的療效。此外,蒙藥在組方時重視藥物間的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所以它具有高效低毒、發揮復合藥理作用、療效可靠等優點。我國現有蒙藥2230種,常用約450種,其來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許多實驗研究顯示,蒙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并通過激活單核吞噬細胞和天然殺傷細胞,促進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增強機體的抗病力。本實驗參照常用CY制備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法,制作動物模型,利用現代技術,研究蒙藥“三花散”醇提液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蒙藥“三花散”醇提液能提高小鼠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細胞免疫水平等。
1 對腫瘤細胞的作用
1.1 誘導細胞分化 腫瘤細胞的誘導分化治療是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之一,誘導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分化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已經受到重視。丹參酮對人宮頸癌細胞株(ME180)具有較好的誘導分化作用,經處理后細胞形態向良性分化、生長緩慢、集落形成率明顯降低,細胞RNA雜交發現c-myc、Ha-ras癌基因表達明顯降低[2]。端粒酶是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為RNA和蛋白質的復合體,它可彌補染色體由于細胞分裂出現的末端進行性縮短,使細胞無限增殖,導致腫瘤發生,故而,可將端粒酶視為腫瘤細胞增殖的指標。苦參堿處理的人白血病細胞株K562,形態趨向紅細胞系分化,同時端粒酶活性明顯降低[3]。
1.2 促進細胞凋亡 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是許多中藥殺傷腫瘤細胞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抗腫瘤中藥對細胞周期有特異的阻斷作用,這種作用受多種基因精確又復雜的相互調控,最終通過這些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實現對細胞增殖表型的直接調節[4~6]。大多數抗腫瘤中藥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殺傷處于增殖期的細胞,特別是S期和M期細胞。還有的中藥通過抑制DNA合成過程中所需的DNA 拓撲異構酶和DNA聚合酶活性,干擾DNA復制、抑制DNA合成,最終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根據丹參酮抗腫瘤細胞的實驗結果[2],丹參酮的抗腫瘤機制可能是抑制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細胞進入S期,從而抑制腫瘤生長。抗腫瘤方劑(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等)能明顯誘導p53蛋白高度表達,當p53蛋白表達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經過信息傳遞系統途徑使細胞周期阻滯于分裂期[7]。大蒜油可促進人胃癌BGC-823細胞的抑癌基因p53表達,抑制細胞惡性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8]。羊藿苷能使凋亡相關基因bcl-2、c-myc表達下降[9]。As2O3對bcl-2基因的表達,無論從RNA水平還是蛋白質水平都有下調作用,已被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0]。這些發現為應用促進細胞凋亡中藥治療惡性腫瘤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1.3 調節細胞信號傳導通路 機體內任何化學物質如激素、神經介質、生長因子以及各種藥物分子,都不能直接進入細胞內部產生效應,而必須通過和細胞相關受體結合,經信號轉換,把信息傳遞到靶部位產生作用。因此,從信號通路的角度研究中醫藥抗腫瘤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黃姜素通過抑制蛋白質激酶、酪氨酸激酶活性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謝,阻礙細胞的信號傳導,從而觸發腫瘤細胞凋亡。某些中藥所含的槲皮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機制與蛋白激酶C(PKC)、cAMP等信號分子有關:PKC可拮抗糖皮質激素誘導的胸腺細胞凋亡,槲皮素作為PKC的拮抗劑,能逆轉這種作用。許多實驗和事實表明,信號系統的信息傳遞與調節很可能是中西藥對腫瘤細胞作用的共同物質基礎之一[7]。
1.4 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許多中草藥及其有效成分可通過抑制細胞增殖的物質基礎,如DNA、微管和其他相關性酶,影響腫瘤細胞分型以及蛋白質合成,起到直接殺傷甚至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DNA引物酶——多聚酶α以復合體形式存在于細胞核中,其功能是完成引物的合成及延長,腫瘤細胞內DNA復制十分活躍,此酶復合體的活性也明顯高于正常細胞。綠茶提取物可與DNA引物酶——多聚酶α復合體非競爭性結合,改變酶的空間構象,減弱酶殺傷活性,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11]。大蒜油對人胃癌BGC-823細胞也有直接破壞、殺傷的作用[8]。
1.5 逆轉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 腫瘤細胞對多種抗腫瘤藥物產生交叉耐藥性是造成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產生交叉耐藥的根本原因在于腫瘤細胞內含有多藥耐藥基因,其編碼的P-糖蛋白(Pgp)高表達是產生多藥耐藥(MDR)的主要機制。逆轉MDR已成為治療腫瘤的一個方向,也是個涵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體外實驗中有人從中藥制劑篩選出Ans-11、Fww-13、Tul-17三種中藥逆轉劑,都能明顯增強多藥耐藥細胞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有效逆轉Pgp高表達人卵巢腫瘤細胞SKVLB對長春花堿的耐藥性。由于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也具有逆轉多藥耐藥作用,它們能與P170蛋白結合,使細胞內藥物濃度增高,起到抗腫瘤作用,因此推測中藥的抗多藥耐藥或許具有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樣作用[7]。
2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狀態
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限制腫瘤細胞生長的能力,通過改變宿主對腫瘤的生物反應,調節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在腫瘤治療中已經受到醫學界的關注。中藥對荷瘤機體的免疫調節作用是較為重要的抗腫瘤機制之一。荷瘤狀態下,T細胞功能不全和受抑制使機體抗腫瘤能力下降,表現為T細胞數量減少、功能改變、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隨著腫瘤生長,總T細胞和Th細胞進行性下降、Th/Ts下降,其中Th細胞下降與腫瘤生長加速、擴散相一致,Ts上升伴有腫瘤的轉移和擴散。有些補益類中藥能誘導細胞因子如IL-2、IFN-γ、TNF-α等釋放,促進淋巴細胞轉化、調整T細胞亞群比例、提高NK、LAK細胞活性、提高CTL的攻擊力、增強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使其更易遭到攻擊,并使之失去轉移能力而崩解。例如六味地黃湯能保護血紅蛋白、白細胞、血細胞板功能,保護NK細胞活性,增強T、B淋巴細胞轉化,提高腫瘤細胞內cAMP含量,增強機體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脾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提高血中淋巴細胞數量等[12];地黃多糖可拮抗腫瘤細胞對NK細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改善IL-2分泌,顯著提高CTL細胞活性,有效阻止CD4+T、CD8+T細胞比值上升,使具有殺傷功能的CD8+亞群處于優勢地位,發揮對腫瘤的殺傷效應[13]。
3 作用于腫瘤血管
腫瘤血管生長迅速、紊亂,且分布十分豐富,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都與血管生長關系密切,破壞腫瘤血管是抗腫瘤治療的重要內容。紅素(從雷公藤根部分離出的一個生物活性單體)可對新生血管從多方面產生抑制作用;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形成血管的能力、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等[14]。有的活血藥可阻止腫瘤區纖維蛋白原沉積,利于藥物或免疫活性物質進入腫瘤細胞內部,甚至可以直接使腫瘤細胞變性、壞死、改善腫瘤細胞乏氧狀態,增強其對放、化療的敏感性。虎杖、穿山甲可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使轉移灶內新生毛細血管退化。國外關于抗腫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進入分子水平,而中醫藥對腫瘤血管作用的研究還不夠深入[7]。
4 抗突變作用
致癌與致突變存在的密切關系,大多數致突變物質都具有致癌作用,比如強氧化性自由基損害正常細胞、導致細胞突變,就是腫瘤發生的原因之一。固金片(人參、田七、絞股藍等藥材組成的復方制劑)能促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提高,抑制自由基造成的損傷,發揮抗腫瘤作用。姜黃素自然產生的酚和抗氧化劑對不同致癌因子、致突變因子都有抑制作用,可以增強DNA的穩定性,保護DNA免受氧化損傷[15]。
5 展望
中藥的抗腫瘤作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它的新進展很多,而且作用機制還有很多有待于去發現、探索。在已發現的抗腫瘤藥物中,中藥具有作用機制和化學結構獨特、時間持久、多靶點、多途徑、抗腫瘤譜廣、毒副作用輕等優點,是多方向、多途徑、交叉發揮抗腫瘤作用等特點,對于提高腫瘤患者的治療成功率及改善腫瘤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命方面都有顯著療效。中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是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之一,這些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中藥抗腫瘤的作用和機制,進而尋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抗腫瘤藥,提高惡性腫瘤的治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提示腫瘤的發生與發展的機制,進而更有效地控制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然而,目前對中藥抗腫瘤作用研究得還不夠具體,對機制的闡明也欠深刻,應用范圍還不明確,雖然對中藥及復方抗腫瘤作用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的與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相結合,以期減少不良反應,提高遠期療效,使中藥及復方對腫瘤的預防和治療的某些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優勢。總之,中藥對腫瘤的治療具有巨大的潛力和不可替代的優勢,隨著現代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中藥抗腫瘤的作用機制會被進一步揭示,我們應該積極采用國內外最有效的方法加深中藥抗腫瘤機制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中醫藥抗腫瘤研究創造更可喜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周岱瑜,主編.臨床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96~604.
[2] 鄭國燦,李智英.丹參酮Ⅰ對HepG2細胞抑制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J].現代醫學,2004,32(5):296~298.
[3] 李貴海,潘成業,孫付軍,等.中藥生物堿逆轉小鼠S180肉瘤細胞獲得性多藥耐藥相關生物因子的過度表達[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3):1844~1848.
[4] Prerz R,Wu N,Klipfel AA,et al.A better cell cycle target for gene therapy of colorectal cancer:cycli G.J Gastrointest Surg[J].2003,7(70);884~889.
[5] Laiho M,Latonen L.Cell cycle control,DNA damage checkpoints and cancer.Am Med[J].200335(6):391~397
[6] Malumbres M,Carnero A.Cell cycle cycle deregulation:a common motif in cancer.Prog Cell Cycle Res[J].2003,5:5~18.
[7] 賀新懷,席孝賢,主編.中醫藥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45~364.
[8] 張森,萬德森,肖錫賓,等.大蒜油激活鼠肝枯否細胞抗癌作用的實驗研究[J].大腸病外科雜志,2005,11(4):257~259.
[9] 李梨,周岐新,石京山.羊藿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05,16(12):952~954.
[10] Soignet SL,Frankel SR,Douer D,et al.United States multicenter study of arsenic troxide in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Clin Oncol,2001,19(18).
[11] 王介明.綠茶多酚抑制前列腺癌的作用[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27(4):155.
[12] 高紹榮,夏海平,張華,等.乳腺癌TAM療后綜合征/中醫藥療法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應用[J].國醫論壇,2005,20(2):24~25.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5-0090-03
[WT5HZ][JZ]Study 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T5BZ][JZ]CHEN Zi-yi, ZHAO Zhong-wen
[WT5"BX][JZ](1.School of Postgraduat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Fujian;[JZ]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1, Fujian)
[WTHZ]【Abstract】[WTBZ]The high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world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fractur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 serie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making a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from single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treatment in the paper, in which the progr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ommon osteoporosis are specifically discussed so as to give readers an inspiration and new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WTHZ]【Key words】[WTBZ]osteoporosis,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ummarization
骨|疏松癥(OP)是指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細結構退化破壞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骨的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癥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又分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Ⅰ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Ⅱ型)和特發性骨質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種。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指繼發于其他疾病或者某種藥物治療導致的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癥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疼痛、脊柱變形和發生脆性骨折。中醫根據其臨床癥狀體征,與“痹癥”、“腰痛”相類似,將其歸于“骨痿”、“骨枯”、“骨痹”范疇。近年來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取得很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單味中藥藥理分析
單味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療效確切,藥理機制得到證實,近年來不斷開展的藥物研究為此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證據。臨床常用防治骨質疏松癥的中藥有補骨脂、羊藿、杜仲、骨碎補、菟絲子、續斷、鹿茸、阿膠、黃芪、人參、枸杞、龜甲、葛根、牛膝、狗脊等。補骨脂作為臨床治療OP的常用藥,近年研究層出不窮,藥物有效成分被不斷挖掘。邵航等[1]在其藥理研究實驗中發現補骨脂含有香豆素類、黃酮類和單萜酚類等多種活性成分,而其中主要的抗骨質疏松的活性物質為香豆素類成分。張樂其等[2]從提取方法、誘導成骨機制、調節骨代謝通路、應用前景等方面研究其中藥單體柚皮苷,證實柚皮苷在臨床上修復骨缺損具有重要地位。黃酮類物質被稱為“植物雌激素”,能夠同時作用于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具有改善骨代謝,促進成骨細胞生成,抑制破骨細胞分化的作用。劉舵等[3]從寧夏枸杞中粗篩出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較高的黃酮類物質,且通過急性毒性實驗證實其毒性極小,能緩解切除卵巢大鼠的骨結構的退化,對防治骨質疏松有一定作用。賴青海等[4]實驗發現肉蓯蓉能通過提高性激素水平,抗氧化作用,調節鈣磷代謝平衡,補充礦物質元素等方面影響成骨細胞、破骨細胞活性,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對單味中藥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細胞分子深成面水平,研究其對成骨與破骨細胞的影響、調節體內激素及微量元素、誘導干細胞成骨分化等預見其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貝家欣等[5]總結近年研究指出人參皂苷可通過調節護骨素(OPG)、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ANKL)以及基因p2和p27的mRNA的表達來促進成骨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且可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增殖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任輝等[6]通過動物實驗得出龜板可能通過降低骨轉換有效改善激素性骨質疏松,其中CTSK可能是其作用靶點之一。[HJ1.8mm]李淑惠等[7]研究表明以丹參酚酸B和丹參素為代表的丹參水溶性酚酸類成分在調節骨代謝方面起作用,涉及Wnt/β-cate-nin、ERK、BMP、OPG/RANKL/RANK以及 FoxO介導的氧化應激等多種信號通路調節機制。
2中藥復方制劑
21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211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P在臨床中最為常見,故對PMOP中醫藥治療的各方面機制研究也最為廣泛。吳海洋等[8]在單味中藥方面,從骨測量指標、細胞因子變化、基因水平等方面進行評估,重點探討了羊藿、杜仲、骨碎補對PMOP的療效;在復方中藥方面,以普遍認為的腎虛病機為主線,總結了補腎法在臨床中應用。王劍等[9]通過對去卵巢骨質疏松癥大鼠采用自擬方補腎壯骨中藥復方(羊藿、牡蠣、鹿茸)治療觀察得出,補腎壯骨中藥復方可能通過上調骨組織Dlx5 mRNA及蛋白表達而有效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展磊等[10]對110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鈣爾奇D聯合補腎活血中藥治療,實驗發現補腎活血中藥可緩解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疼痛癥狀,其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清OPN、PINP和β-CTX濃度,提高25-(OH)D水平實現的。高璐等[11]研究補腎中藥復方(鹿茸、牡蠣、羊藿),通過對血生化指標測定、骨密度檢測及RT-Real Time PCR分析,得出補腎中藥復方具有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的作用,其機制與調控 MEK1、ERK2 基因表達有關。為試驗新的實驗模型,模擬出與臨床更加接近的病理過程,劉梅潔等[12]將去卵巢和灌胃給予大黃2種方法合用,造成大鼠脾腎兩虛型骨質疏松癥,其病理過程與人類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相似,能反映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的發病特點,為臨床實驗建模打開了新的思路。
212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老齡化趨勢催生了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群體。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病機特點除了著眼于腎虛和脾虛外,還應考慮其氣血虛弱特點,復方中當歸、黃芪等益氣養血中藥被廣泛運用。俞延軍等[13]擬益腎活血湯(當歸10 g,熟地、杜仲、槲寄生、牛膝、羊藿各20 g,紅花、桃仁各6 g,續斷15 g,延胡索30 g)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經治療測定患者骨密度增加,四肢疼痛得到基本緩解。劉玉紅等[14]將骨康方(補骨脂30 g,肉蓯蓉、羊藿、菟絲子、熟地黃、白芍,丹參各15 g,黃芪20 g,當歸10 g,大棗5枚)進行辨證加減,細分陰陽,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起到了更好的療效。張翔等[15]在常規口服西藥的基礎上聯合接骨湯(當歸、黃芪、炒白芍、續斷、申姜、威靈仙、天花粉、熟地、木瓜、土鱉蟲、自然銅),以補腎壯骨為主,健肝脾化瘀血為輔,提高了骨密度,有效地減輕了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骨痛。蔣玲玲等[16]采用中藥復方益腎健骨湯(黃芪30 g,雞血藤30 g,補骨脂15 g,骨碎補12 g,菟絲子12 g,狗脊12 g,川續斷12 g,川芎12 g,葛根12 g)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治療后,顯效率和有效率都相對高于采用單純西藥治療。
22中藥復方制劑治療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221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DOP的中醫病機認為與“瘀”和“虛”關系最為密切。馬如風等[17]探討DOP的主要病因病機在于機體肝脾腎虧虛和氣虛血瘀,補腎滋陰、益氣活血的中藥復方在預防和治療DOP時有一定的作用,常用的中藥有黃芪、丹參、地黃、羊藿等。李環宇等[18]分析了糖尿病骨|疏松的中醫病機,認為與脾腎虧虛和血瘀關系最為密切。同時總結得出,在防治DOP近10余年的研究中,較為重視對補腎健脾類中藥的使用,而對活血化瘀藥的研究尚為少見。加味青娥丸化裁自古方青娥丸,方含補骨脂、胡桃仁、鹿角膠、杜仲、丹參、黃芪、山藥、牡蠣、龍骨,能改善治療DOP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血清鈣磷含量、空腹尿 Ca /Cr 比值,整體調節機體的骨代謝平衡[19]。呂維名等[20]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阿法骨化醇膠丸及碳酸鈣咀嚼片加用口服復方地龍片(黃芪、川芎、地龍、牛膝),在緩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痛及神經肌肉疼痛方面有顯著效果。
222激素性骨質疏松癥隨著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中的廣泛運用,GIOP人數逐漸上漲,已成為繼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后OP的第三大人群。中藥抗 GIOP 的作用機制多從調節骨組織中的蛋白表達,促進 OB 的增殖與分化,抑制 OC 活性及數量,促進骨基質合成,提高性激素水平,調節鈣磷代謝等方面展開。補腎中藥方(鹿茸、羊藿、牡蠣)可明顯上調 GIOP 大鼠骨組織成骨轉錄因子Osterix、Runx2 mRNA 及蛋白表達,促進 OB 分化、成熟和骨形成[21~22]。徐曉東等[23~24]從分子水平研究了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達,創新使用納米鈣補腎中藥,使其上調大鼠骨組織中 BMP6 / BMP7 mRNA 和蛋白表達,下調骨組織中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達以達到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的效果,對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朱輝等[25]指出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為腎精虧虛、脾虛不運、血行瘀滯所致,設計實驗組進行對比,發現補腎中藥能抑制骨吸收,與健脾、活血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朱冰等[26]建立GIOP大鼠股骨閉合骨折模型,采用中藥復骨方(骨碎補、杜仲、續斷、千年健、紅花、歸尾、川芎)進行治療,實驗發現GIOP骨折大鼠經復骨方治療后,最大載荷、最大應力等均有增高,股骨密度提高,骨形態參數改善。
3其他治療
中醫藥療法博大精深,針灸推拿、中藥涂擦、熏蒸、足療等非口服療法展現了其多樣性,既與中藥相輔相成促進療效,又發揮其特長,為患者提供多種治療選擇,量身定做專屬的診療方案。牛國平等[27]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采用利塞膦酸鈉治療,治療組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發現針灸推拿法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度及日常活動功能,有利于骨密度的補充。崔沐群[28]針對骨質疏松患者腰背痛這一癥狀,將抗骨質疏松藥物結合針灸、蠟療進行治療,發現結合針灸與蠟療可以提高患者的骨質密度,極大地改善骨質疏松患者的疼痛狀況。唐旭麗等[29]對80例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肌肉注射鮭魚降鈣素加口服凱思立D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用十一方藥酒及藥渣進行涂擦聯合燙療。實驗結果表明中藥涂擦聯合燙療能更好地改善老年骨質疏松。李文華等[30]依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經絡傳導學說以及藏象學說,以現代足部反射區理論為指導,發現中藥足療在治療骨質疏松癥比口服阿侖膦酸鈉片更能減輕骨痛癥狀和提高骨密度值,療效更確切。梅群超等[31]采用理療之薰蒸療法,利用溫經通絡、活血行氣中藥煮沸后產生的蒸氣薰蒸腰背疼痛部位,在藥物和熱力的共同作用下達到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4小結
近年來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為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中醫藥作用的多靶點性與臨床骨質疏松癥多病因誘發的復雜性相契合,具有很大的優勢,且針灸、推拿、理療等方法又彌補了單純中藥應用的不足,效果均較好。但也還存在著不足:由于骨質疏松癥患者多為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因此應該強調中醫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在經驗方、有效方的基礎上加減運用。另外,動物實驗的造模也可多加探討,以期為后期得到更好的實驗結果鋪好基石。我國風濕病專業起步較晚,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研究及診治均存在諸多不足,加強風濕病相關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認識和研究對今后的治療將有重要啟發。
參考文獻:
[1]邵航,俐補骨脂抗骨質疏松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23(3):69-71
[2]張樂其,霍光,柳毅,等中藥柚皮苷誘導成骨作用的研究進展[J].口腔醫學,2016,(03),277-280
[3]劉舵,楊永利,雷婷,等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急性毒性及對切除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的防治作用[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6,(04),396-401
[4]賴青海,王琳琳,丁輝,等肉蓯蓉治療骨質疏松癥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74-76
[5]貝家欣,夏海珊,盧家淇,等人參皂苷 Rb1 抗骨質疏松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6,21(8):950-955
[6]任輝,張志達,梁德,等龜板改善激素性骨質疏松大鼠骨量、骨微細結構、骨生物力學和骨代謝的機制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6,31(5):1858-1862
[7]李淑惠,梁燕龍,楊亞軍,等丹參水溶性成分影響骨代謝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6,32(7):902-905
[8]吳海洋,索歡,王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中藥治療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02),241-244
[9]王劍,鄭洪新,張錦萍,等補腎壯骨中藥復方對去卵巢骨質疏松癥大鼠骨組織Dlx5 mRNA 及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0):1238-1240
[10]展磊,魏秋實補腎活血藥對絕經后骨質疏松婦女血清骨代謝因子的調控作用[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6,(09),1128-1132
[11]高璐,洪新,尚德陽,等補腎復方對去卵巢大鼠MEK1、ERK2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05),471-475
[12]劉梅潔,李鴻泓,王少君,等骨質疏松癥脾腎兩虛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08),836-838
[13]張翔,敖勇峰,劉耀忠,等中藥接骨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48例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8):166
[14]蔣玲玲分析中藥復方益腎健骨湯在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大家健康,2016,10(6):51
[15]俞延軍,李濟軍自擬益腎活血湯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32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11):817
[16]劉玉紅,趙可偉骨康方加減治療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4,46(8):251-252
[17]馬如風,郭魚波,王麗麗,等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中醫病因病機分析和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8):3-4
[18]李環宇,張林從“虛”“瘀”防治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的方藥研究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2):417-418
[19]鞏振東,李翠娟加味青娥丸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9):1391-1402
[20]呂維名,許榮,肖麗霞,等中藥復方地龍片聯合骨化三醇治療糖尿病伴骨質疏松癥疼痛療效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7):617-619
[21]王劍,鄭洪新,宗志宏,等補腎益髓中藥對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大鼠骨組織 Runx2 的 mRNA 及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2):120-125
[22]王劍,鄭洪新,宗志宏,等補腎、健脾、活血中藥對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大鼠骨組織 OsterixmRNA 及蛋白表達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4):801-806
[23]徐曉東,鄧洋洋,鄭洪新糖皮質激素誘導腎虛骨質疏松癥大鼠骨組織中 BMP-6 / BMP-7mRNA及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3):472-474
[24]徐曉東,鄧洋洋,鄭洪新糖皮質激素誘導腎虛骨質疏松癥大鼠骨組織中PPARγ2的mRNA及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1),25-27
[25]朱輝,鄭洪新,林庶如,等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大鼠模型制備及中藥的干預作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8):30-32
[26]朱冰,李敏研,劉智,等復骨方促進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8),14-18
[27]牛國平,崔書欣,康斐針灸推拿法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10):1527-1529
[28]崔沐群針灸結合蠟療治療骨質疏松癥腰背痛臨床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醫學,2014,10(19):90-91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藥在急性白血病鞏固治療期的應用研究。方法 選取我病區收治的158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患者按隨機化原則分為2組。對照組79例給予單純西醫治療,觀察組79例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中骨髓抑制13.3%、胃腸道反應13.3%、發熱20.0%、感染6.7%等毒副作用的發病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骨髓抑制26.7%、胃腸道反應33.3%、發熱33.3%、感染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白血病患者鞏固化療期間加用中醫藥聯合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療緩解率、生活質量以及化療耐受生,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急性白血病;化療;鞏固治療;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a)-0020-03
急性白血病作為血液系統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嚴重危及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的,目前其臨床發病機理多認為是造血干細胞的異常克隆性所致[1]。目前臨床上對急性白血病的藥物化療已經逐漸成熟,多數急性白血病患者經過規律的化療后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化療期間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會對機體的正常細胞造成嚴重的損害而出現骨髓抑制,影響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由于化療藥物嚴重的毒副作用可以影響身體其它臟器的正常功能,接受化療的患者容易嚴重的感染,而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在多數患者接受化療后達到臨床上的完全緩解后,由于體內還有惡性細胞的殘存,所以多數患者需要完全緩解后的進一步鞏固治療[2-3]。近年來我院采用中醫藥應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鞏固期間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病區2013年1~12月間救治于我院的1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經化療緩解后鞏固強化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化分組原則,均分為兩組,每組79例。其中化療期間與鞏固治療期間單純給予化療藥物治療的79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4例,女45例,年齡31~63歲,平均(46.3±3.7)歲,病程2~23個月,平均(11.2±2.7)個月,其中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ML)42例(M17例、M223例、 M39例、M43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37例(L115例、L218例、L34例)[4]。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的79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38例,女41例,年齡33~63歲,平均(45.8±3.9)歲,病程2-20個月,平均(10.1±2.6)個月,其中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ML)41例(M16例、M218例、 M313例、M44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38例(L112例、L218例、L3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給予常規的鞏固化療方案治療(AML選擇常用的DA、MA、HD-Arc、DAE、MAE、AA方案,ALL選擇常用的VDCP、VDCLP、DA、MA、HD-MTX、DAE、MAE、AA方案),患者處于完全緩解狀態,每20~40 d依次給予以上化療方案進行鞏固化療1個療程,共6次。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化療藥物毒副作用情況給予中醫藥輔助治療,給予黃芪注射液60 mL、參麥注射液100 mL靜脈點滴,連用10 d;并口服我院制劑參芪清熱顆粒(太子參、人參、黃芪、陳皮、補骨脂、黃精、蛇草、茯苓、黃藥子)。黃芪注射液可以明顯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明顯的改善因骨髓抑制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等癥狀。參麥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抑制化療藥物的心臟毒性、肝毒性,而且有研究發現,參麥注射液還可以有效地縮短骨髓抑制期,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加用參芪清熱顆粒(太子參、人參、黃芪、陳皮、補骨脂、黃精、蛇草、茯苓、黃藥子)治療可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胃腸道不良反應[5]。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鞏固治療期間化療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熱、感染等)的發病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7.0軟件對兩組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鞏固治療期間統計資料比較情況詳見表1。觀察組患者治療中骨髓抑制13.3%、胃腸道反應13.3%、發熱20.0%、感染6.7%等毒副作用的發病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骨髓抑制26.7%、胃腸道反應33.3%、發熱33.3%、感染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白血病的藥物化療目前已經是臨床上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臨床方案,但是目前應用的大部分化療藥物多為非選擇性的損傷性療法藥物,在殺傷白血病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人體的細胞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常見受損傷的有骨髓造血系統、免疫系統、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造成的嚴重感染以及出血傾向等[6]。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發現,在化療藥物的應用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多數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氣血兩虛型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配合中醫藥制劑聯合治療急性白血病患者,可明顯減少藥物毒性反應的發生率,與單用化療藥物相比較,聯合用藥的患者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并增強接受化療患者的抗白血病作用。多年的臨床資料統計發現,目前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的緩解率為50%~90%,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化療結束后可復發、加重,成為急性白血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常規化療后的鞏固治療也是急性白血病治療期間的主要環節[7-8]。鞏固化療期間,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化療后的緩解程度,根據原化療方案,繼續給予藥物化療,以起到有效鞏固治療的目的。
本文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化療后的治療中加用了中醫藥聯合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骨髓抑制的發生率13.3%、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13.3%、發熱的發生率20.0%、感染的發生率6.7%,明顯小于對照組的骨髓抑制26.7%、胃腸道反應33.3%、發熱33.3%、感染33.3%等毒副作用的發病率。與既往的研究報告相近,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鞏固治療期間,加用中醫藥治療可以能起到扶正、解毒、消疲等療效以鞏固抑殺癌細胞的作用,減輕化療所出現的毒副反應。其中給予中藥治療的觀察組患者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熱、感染等毒副作用的發病率明顯小于對照組,從而提高治療緩解率、化療耐受力,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
綜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規化療期間以及鞏固化療期間加用中醫藥聯合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療緩解率、生活質量以及化療耐受生,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 唐焱,李井林,趙樂修,等.中醫藥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和鞏固治療期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0):3380-3381.
[2] 鄒亮,程輝.益血沖劑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臨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57-58.
[3] 曾生福.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56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4):65.
[4] 鄭大斌,羅冬梅.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3,(30):516-517.
[5] 王志慧.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幾點思考[J].光明中醫,2011,26(2):329-330.
[6] 王雷,殷曉玲,黃禮明等.中醫藥在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的運用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2):202-203.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0-0057-02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作為“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定點門診治療基地之一,自2005年9月8日~2010年4月30日,共收治了經當地CDC確認的HIV/AIDS患者265例,均為門診病例。根據中醫辨證分為邪毒內蘊和邪毒熾盛兩型,運用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研制的純中藥制劑扶正抗毒膠囊(丸)和康愛保生膠囊(丸)分別治療。其中選擇58例純中醫藥治療的感染者與未治療的30例感染者觀察CD4+細胞變化情況,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觀察未進行了治療的30例感染者CD4+細胞檢測情況發現,在這30例感染者中,CD4+細胞初次檢測結果范圍在350/mm3~890/mm3之間,從第1次檢查出HIV陽性時的CD4+細胞數據到未1次CD4+細胞檢測結果時限均為1年,所有30例感染者的CD4+細胞檢查從第1次檢查到第2次檢查數據基本相距12個月,所以選擇數據時也就遵行①刪除沒有任何數據記錄的病例;②刪除沒有對比數據的病例;③刪除治療時間不滿12個月的病例;④刪除治療時間雖然有12個月但12個月時沒有CD4+細胞檢查結果的病例;⑤刪除在入組治療時和治療未滿1年即抗病毒治療者,保證患者在這一年內的治療過程全程服用純中藥制劑扶正抗毒膠囊(丸)和康愛保生膠囊(丸);⑥刪除初次入組時CD4+細胞檢測結果小于350/mm3和大于890/mm3在治者,選取CD4+細胞結果在大于350/mm3而又小于890/mm3之間的在治病例以便能和對照組嚴格進行比較。根據嚴格篩選,在現有病例中一共選擇出58例符合上述條件的病例與30例未經治療的感染者數據進行比較。
58例用于比較的病例數據,均是來源于本基地收治的病例,所有檢測數據均由本基地完成,并且數據資料齊全,數據具有高度真實性、可比性和說服力。
觀察所用于作為對照組的30例感染者的檢測特點,筆者發現,30例感染者幾乎是第1次檢測與第2次檢測相間隔的時間約為12個月左右,所以在選擇58例病例的數據時也選擇病例在入組治療時的檢查結果和入組治療12個月時的檢查結果與之進行比較。在這58例病例中,男33例,女25例;男∶女為13∶1,年齡最大的54歲,最小的19歲,平均年齡32歲。
2 治療方法
運用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研制生產的純中藥制劑扶正抗毒膠囊(國家中醫藥治療HIV/AIDS試點項目治療用藥,批準文號:滇2005L-ZJ002)和康愛保生膠囊(國家中醫藥治療HIV/AIDS試點項目治療用藥,批準文號:滇2005L-ZJ001)進行治療,根據中醫辨證,邪毒內蘊者用扶正抗毒膠囊(丸)治療,用法:口服,每次6粒,每日4次,3個月為1個療程;肝脾腎俱虛者用康愛保生膠囊(丸)治療,用法:口服,每次6粒,每日4次,3 個月為1個療程。
3 檢測方法
CD4+細胞計數均由檢測設備和技術條件符合國家標準的實驗室(文山州CDC、文山州人民醫院)測定。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云南省衛生廳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辦公室《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有效:治療后CD4+升高≥30%或50/mm3;穩定:療后CD4+升高或下降
4.2 治療結果 結果見表1、表2。
從上表看出,在治療組中有效、穩定率達87.93%,在對照組中有效、穩定率達66.66%,在艾滋病的治療過程中能把CD4+穩定在某一個范圍即可以視為有效,那么也符合于χ2檢驗標準,經χ2檢驗計算χ2=5.74,經查表當χ2=5.74時,5.024
從上表的計算可以看出治療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差別無顯著意義,即差別不顯著,也就是說在治療前和治療后2組數據的變化不是很大,即CD4+穩定在某一個范圍;對照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差別有顯著意義,即差別顯著,也就是說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兩組數據的變化很大,即CD4+結果在一個大范圍內波動,也就可以說明,運用中醫藥的盡早介入治療可以延緩CD4+過早下降,可以延緩患者過早進入發病期。
5 討論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后主要侵襲人體免疫系統的T4淋巴細胞,大量免疫細胞被殺傷,不僅損害細胞免疫功能,也損害體液免疫功能。所以,能夠有效地控制CD4+細胞的下降也就有效地保護了機體免疫系統,使之延緩出現持續性的細胞免疫缺損,同時也體現出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經過計算比較發現經中醫藥治療的感染者CD4+細胞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而未經治療的感染者CD4+細胞呈下降趨勢,而且這個趨勢還較為明顯。很明顯雖然我們不能絕對阻止疾病的進程,但是我們延緩了疾病向惡性方向發展的速度。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analysis
Lei Ya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644000)
Abstract:Anorectal disease after surger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onstipation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nerve, postoperative pain than the drama, dietary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d to anorectal disease a high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onstipation is a long postoperative anorectal anorectal sector faces a difficult problem, but also to bring a great deal of pain patients. Anorectal 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symptoms of constipation, make the body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to relieve constipation and restore confidence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o look forward to in-depth study guide provides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Key word:anorectal disease;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analysis
便秘是有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組癥狀,一般有便次少、排出困難或并發腹脹、腹痛、墜脹、排便不盡等癥狀。術后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礙,往往引發術后疼痛、切口水腫、尿潴留等一系列并發癥,導致患者對術后排便產生恐懼感,一定程度上誘發或加重了便秘的發生。在治療便秘的過程中,西醫多以瀉劑或水療為主,易產生依賴性。中醫療法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治療方法,在肛腸科術后便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療效顯著、安全簡便、副作用少,逐漸為更多的患者所選擇。
1、術后便秘的原因簡析
1.1手術因素
1.1.1 手術中對皮膚損傷過重,牽拉過多,縫扎及注射部位不正確,均可引起疼痛。
1.1.2 因患者恐懼對疼痛極度敏感,括約肌處于緊張狀態,稍有刺激便可引起疼痛。
1.1.3 因手術或感染、創口水腫、干便、異物刺激等可引起疼痛。
1.1.4 狹小、大便時用力撕裂肛管皮膚引起疼痛。
1.2飲食因素
在肛腸手術中不可忽視有些病人由于飲食的改變,進食少,不能產生有效的胃腸道刺激而引起的胃、結腸反射,使腸蠕動減慢,腸內容物在腸腔內運行緩慢, 其水分被過度吸收而致糞便干結;食物過于精細,纖維含量少,不能刺激正常腸蠕動;攝人水分過少使糞便不能被充分軟化而排出困難,導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的影響
由于切口疼痛、出血以及擔心切口感染與愈合等而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這些反應均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胃腸蠕動減弱,導致食欲不振與便秘;心理障礙尤其是焦慮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緊張度,從而引起排便時直腸矛盾運動,導致便秘。
1.4 缺乏活動及排便環境與改變
術后由于疲乏無力、疼痛、滲血等, 使患者不愿翻身與下床活動,活動減少導致腸蠕動減弱而致便秘;術后有便意時由于缺乏隱蔽環境, 或切口疼痛不能正常下蹲,使排便改變不能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內壓以促進排便。
1.5缺乏疾病的相關知識
患者對術后能否排便、便后對切口的處理等知識缺乏而不敢排便。
2、中醫藥治療術后便秘的辯證治療
2.1 氣血虧虛型
多見體質偏弱患者,手術切除病變組織,留下手術傷口,使氣血經絡受損,腸道氣機不暢,大腸失于傳導,經絡傳輸失調,糟粕內停。治療上以補氣養血潤腸通便為法,如杜士梅[1] 應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老年患者各型痔瘺術后便秘,治療15 d,治愈224例,顯效54例,有效l3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9%,隨訪1年療效仍然滿意。韓麗君等[2]采用益氣潤腸療法應用痔康合劑治療混合痔術后合并虛證便秘,其潤腸通便作用療效顯著,并能明顯縮短創口愈合時間,共治療36例,治愈27例,好轉8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7.22%。周毅[3]應用當歸郁李仁湯加減治療病術后便秘,結果服藥1劑大便通暢變軟其它癥狀減輕或消失者l1例,2劑23例、3劑2例、4劑3例、5劑1例,結果患者便秘幾乎全部治愈。
2.2 燥熱內結型
中青年患者為主,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之品,熱積胃腸,灼耗津液而致,以清熱潤腸通便為治法。如張學義等[4]認為術后兼有便秘的患者,病機多為大腸濕熱、氣滯閉塞,應清熱祛濕、理氣潤腸并用,其應用自制的槐角潤腸丸治療混合痔術后便秘100例,顯效73例,有效27例,效果顯著。王美平[5]用大黃、金銀花二味中藥泡服治療肛腸病術后便秘200例,療效滿意。王華[6]應用口服麻仁丸加中藥熏洗治療肛腸病術后并發癥195例,特別對預防術后便秘療效顯著,顯效135例,有效55例,無效5例。彭兵[7]以清熱解毒、理氣通導為基本法則應用中成藥潤通茶治療混合痔術后便秘80例,結果顯效30例,有效4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8.75%。
2.3 津液不足型
各年齡段均見,手術耗傷津液,津液不足,以致大便干結排出不暢。治宜滋陰養血,增液潤腸。如黃如華等[8]應用五仁湯加味治療病術后便秘65例,治療組用五仁湯加味,藥用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陳皮、瓜蔞仁、麻子仁、生地黃。加減:脾胃虛、食少神疲者加黨參、黃芪、白術; 腸道實熱者加大黃、黃芩、連翹; 氣滯腹脹者加枳殼、厚樸;脾腎陽虛者加肉蓯蓉。術后當天開始連服7d,治愈48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4%,術后便秘持續時間及便秘程度均明顯輕于對照組。五仁湯加味方中多為果仁類,質在滋潤,均有潤腸通便之功效配以理氣藥,諸藥合用,共奏宣肺滋液潤腸之效。蔡而瑋[9]應用增液湯加味治療Ⅲ期混合痔術后便秘56例,其中治愈46例,好轉9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8.2%。
3、中醫藥治療術后便秘的其他方法
3.1 中藥口服 何鑫等[10]以通便湯治療肛腸疾病術后便秘40 例,藥用虎杖、肉蓯蓉、白茅根、黃柏、草決明、大黃、當歸、元胡、車前草、蒲公英、杏仁、熟地,服藥1~3 劑均可順利排便。馬曉敏[11] ,田振國教授自擬中藥湯劑,主要藥物為黃精、肉蓯蓉、桃仁、杏仁、檳榔、決明子、萊菔子、木香、滑石、陳皮、桑椹子、當歸、郁李仁、梔子、瓜蔞仁、枳實、枳殼、蒼術、黃柏。將34 例肛腸手術術后便秘的患者應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后觀察療效。結果:治愈24 例,好轉8 例,未愈2例。結論:應用自擬中藥方劑治療肛腸手術術后便秘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
3.2 中藥灌腸 辛學知等[12]用大腸水療加辨證論治慢傳輸型便秘。津液不足型,用滋陰增液湯加味灌腸;氣機淤滯型,用蘇子降氣湯加味灌腸;脾胃雙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灌腸;燥熱內結型,用涼血地黃湯加味灌腸;血虛腸燥型,用四物湯加味灌腸。其中治療組36 例,治愈率71.1%; 對照組30 例,口服福松,治愈率26.7%,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P
3.3、清腸合劑治療。清腸合劑為特色中成藥制劑,由丹參、生石膏、黃芪、金銀花、枳殼、黃芩、黃柏、當歸、赤芍、花粉、皂刺、蒲公英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用于痔核、肛瘺水腫、肛膿腫等治療。張喻[14]將160例肛腸疾病術后便秘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160例痔術后便秘患者,人選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5]。治療組采用清腸合劑口服,30ml/次,3次/d;對照組13服便通膠囊,1.05g/次,2次/d。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有效率為85.0%。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x2= 7.8277,P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結論:清腸合劑治療肛腸疾病術后便秘療效好。
4、討論
病中醫藥治療術后便秘方式多樣,常見有口服中藥湯劑、丸劑,外用可塞肛、灌腸,另有針灸、穴位按壓等特殊療法,各具優勢。中醫藥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優點,避免了西藥常見的毒副作用,如成癮性、肝腎損害、胃腸反應等。肛腸病術后治療便秘還有其他學科的成果,對于不同程度的便秘采用不同的藥物或方法,值得借鑒。中醫防治術后便秘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形成機制、辨證分型也有待進一步研究,中醫藥治療效果明顯,應用前景廣闊,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開發。中醫藥只有博采眾長,不斷創新,才能在肛腸病術后治療便秘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參考文獻:
[1]杜士梅.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老年性痔瘺術后便秘的體會[J].光明中醫,2005,20(5):66.
[2]韓麗君,任建國,劉金梅等.痔康合劑治療混合痔術后合并虛證便秘36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報,2003,4(1):30—31.
[3]周毅.當歸郁李仁湯加減治療病術后便秘[J].大腸舡門病外科雜志,2003,9(4):269.
[4張學義,舒依,徐偉,等.混合痔術后便秘的治療.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3):182.
[5]王美平.大黃金銀花泡服治療肛腸病術后便秘200例[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6,26(1):59.
[6]王華.口服麻仁丸加中藥熏洗在肛腸病術后的應用[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5,l2(10):46.
[7]彭兵.潤通茶治療混合痔術后便秘80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2):10—11.
[8]黃如華,鄧正明.五仁湯加昧治療病術后便秘65例[J].福建中醫藥,2005,36(5):40-41.
[9]蔡而瑋,游志華. 增液湯加味治療Ⅲ期混合痔術后便56例[J].福建中醫藥,2007,38(5):7—8.
[10]何鑫,王春溢.通便湯治療肛腸疾病術后便秘40例[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 8) : 46.
[11]馬曉敏. 田振國教授自擬中藥湯劑治療肛腸手術術后便秘臨床體會[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 4) : 150.
[12]辛學知,張小藝.大腸水療加辨證論治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研究[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 2) : 138-139.
藥品是醫院救治患者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更是醫療服務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所以科學合理的醫院藥品物資管理是醫院內部發展的關鍵環節,更是影響患者疾病治療費用的重點。因此加強醫院藥品會計核算工作的監督管理力度,不僅能使醫院內部工作得到順利開展,更使患者疾病治療時經濟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藥品會計主要是負責對藥庫、藥房及制劑室等相關藥品進行全面的金額核算,確保數據統一,使醫院各部門用藥得到安全保障。工作的具體內容主要是針對日常藥品進出庫數據、單價及金額等詳細進行票據核對,并在每個月結束前將本月出入庫藥品相關信息及金額數據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匯總,由負責人進行簽字確認,同時將各部門領用的出庫單一同交給接班會計。第二,在日常定期藥品盤點工作中與藥劑部門共同對藥品詳細信息及盤點結果進行核對,并將編寫好的藥品盤點表進行結果核對,將核對無誤的藥品盤點表及時交給相關負責人員,并做好藥品盈虧數據的財務處理工作。第三,及時了解藥品各項信息及數據來源,同時積極配合藥劑科相關工作人員做好藥品數量及金額的定期審核檢查,使定期審核檢查工作順利完成,在日常工作中要對所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有效處理,并將相關問題和意見及時與相關上級領導匯報,使藥品核算工作完善到最好[1]。
二、新舊醫院會計制度下藥品會計核算差異
在新醫院會計制度中為了能夠使醫院藥品會計真正了解醫院藥品耗用情況,在新藥品會計管理制度中詳細標注了相關核算及明細科目,使會計科目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最大限度地將相關會計科目進行完善,使藥品會計能夠更好地完成各項藥品核對及金額核算工作。藥品相關會計科目的設置:在新的醫院會計管理制度中增了庫存物資管理這一項科目,并將核算范圍擴大,同時取消了原有的醫院會計管理制度采用的藥品進銷差價、藥品支出及收入等科目,并且在原有的藥品、低值易耗品、衛生材料及其他材料等范圍內增加了藥庫藥品及藥房藥品這兩個新概念,并加強了中藥藥品和西藥藥品的核算。更重要的是將原有的藥品售價核算更改成了進價核算,完全消除了藥品進銷價這一概念[2]。藥品相關的會計核算制度規定的改進:在新醫院會計制度中,取消了原有的藥品計劃性的采購、定量管理及確保供應平衡等相關核算制度,并未明確標注藥品各項核算管理制度,而是統一體現在庫存物資制度中,其藥品管理制度是與衛生材料等進行統一管理的,主要是規定各項貨品的存貨內容要有計劃地進行,以定額、定量的方式進行供應,滿足醫院各部門的需求,同時增加了當年年末盤點工作一項,對各項工作崗位所負責的區域進行全面整體盤點,使賬目與貨品相符。并在核算管理制度中取消了原有的藥品進銷價,采取進價核算方式將藥品直接收入,并對各部門進行領取和發送[3]。
三、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藥品會計的要求
新制度規定的藥品核算方式執行力度:作為藥品會計要積極配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要嚴格按照規章管理制度開展工作,同時在新藥品管理制度執行前,藥劑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要對所負責的藥品區域進行全面盤點核對,將藥品盤盈盤虧情況進行詳細清查及核對,并將財務賬目核算盤點清楚,在確保各區域賬目無任何差異后,做好新舊藥品管理工作的交接,堅決杜絕出現各種賬目差錯,使新管理制度能夠順利進行[4]。熟練掌握新會計藥品制度:藥品流轉是各個綜合型醫院發生較多及復雜性較強的環節,在新會計管理制度中,加強了對藥品會計核算及監督管理這一項,改變了原有管理制度中,各環節工作人員因沒有統一管理制度,導致日常工作中常會發生的處理操作紕漏及問題處理不及時現象,并通過加強監督管理明確了各崗位工作流程,促使各崗位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到藥品流程管理過程之中,及時對工作中所出現的錯誤及缺漏進行總結研究,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彌補方案,最終使藥劑部門各環節崗位工作真正做到細致、合理,真正體現了藥品快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強化藥品會計的職業素養及學習意識:在醫療服務中,藥品是整個醫療服務的重點之一,藥品管理質量的好壞不僅影響著醫療服務水平及醫院發展,更直接關乎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藥品會計工作得到了醫院財務管理部門的重視,并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醫院藥品會計應盡快提升自我職業素養及職業技術水平,積極學習國家的藥品核算相關知識以及管理制度。并要積極參加藥品會計相關培訓,使自己的職業素養及技術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從而更好地適應新醫院會計管理制度,將藥品會計工作做到更加完善及規范化[5]。總之,通過新制度使醫院不斷探尋及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為醫院發展帶來全新的力量,提高醫院各級管理水平,從而使醫院發展更加迎合新時代的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唐麗莉.對新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核算與績效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6,32(15):271-272.
莊氏等[1]對152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采用中藥清胰飲為主方治療,治則: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方藥組成:柴胡、黃芩、半夏、枳殼、神曲、大黃、川楝各10g,黃連6g,木香、厚樸各6g。臨證加減:大便秘結不通者加玄明粉15g;實熱重者加銀花15g,連翹10g;濕熱重者加茵陳15g,梔子10g;口渴者加知母10g,蘆根60g;病久者加赤芍、桃仁各10g,紅花5g。發熱38.5c以上者用柴胡注射液2~4m1/次,可反復使用;并發膽道蛔蟲者加苦楝根皮15g,烏梅6g,檳榔10g;腹痛較重者配合針灸治療,一般水腫型和嚴重水腫型胰腺炎病人,每天服清胰飲2劑,分4次服,癥狀緩解后,每日1劑。治療結果:痊愈121例,顯效30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9%。
伍氏等[2]用大柴胡湯加減為主,治療本病100例。基本方:柴胡15g,生黃芩、生白芍各12g,枳實、姜半夏各10g,延胡索9g,生大黃(后下)、生甘草各6g。肝郁氣滯型加廣木香、萊菔子各10g;脾胃實熱型加金銀花、連翹、炒梔子、厚樸各10g;肝膽濕熱型加龍膽草10g,茵陳12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病情重者每日2劑,分4次服,療程一般為7~10天。治療結果:治愈90例,好轉5例,轉外科手術5例,總有效率為95%。
羅氏[3]采用清胰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34例。辨證分型治療:肝郁氣滯型、膽火犯胃型,以通里攻下、疏肝理氣止痛、清利濕熱為法。組方:生大黃(后下)、芒硝(后下)、黃芩、柴胡、白芍、木香、蒲黃、黃連、胡黃連各10g。腹痛較重者加玄胡、郁金;濕熱重者加黃柏、梔子、苡米;大便通暢后去芒硝;脘腹痞滿重者加厚樸、大腹皮。濕熱毒邪壅盛型,治以通里攻下、清熱利濕解毒、疏肝理氣為法。組方:生大黃、芒硝各10g(后下),黃連、黃芩、黃柏、柴胡、木香、蒲黃、胡黃連、敗醬草各10g,白芍12g,蒲公英20g。熱重口干渴尿短赤、舌紅、苔黃而干者,加銀花、連翹、梔子;痛劇者加玄胡、香附;熱入營血者加生地、丹皮、玄參等;大便不通者重用大黃、芒硝;大便已通則去芒硝。有腹膜炎者配合禁食、輸液、抗炎支持治療。治療結果:痊愈18例,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
陳氏等[4]采用大柴胡湯與大陷胸湯合方加減治療9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枳實、赤芍各15g,黃連、半夏、芒硝、元胡索各10g,大黃20~30g,天花粉30g。有蛔蟲者加烏梅15~30g,檳榔10g;黃疸者加金錢草30g,虎杖15g。根據合并感染疼痛程度酌情配合補液、抗炎、解痙、短期禁食,治療期間不用胃腸減壓和抑制胰腺分泌藥物。治療結果:痊愈91例,轉外科手術1例,無效1例。
劉氏[5]采用通腑清膽湯治療急性膽胰病96例。組方:生大黃30g(后下),芒硝、枳實、黃芩各10g,柴胡6g,白芍、虎杖各15g,丹參、金錢草各30g。臨癥加減:黃疸明顯者加茵陳30g,山梔10g,疼痛嚴重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制乳沒各10g;熱毒深重者加板藍根、蒲公英、敗醬草各30g,嘔吐嚴重者加川黃連6g,姜竹茹10g。服法:每劑煎兩次,每次取液200ml,4~6小時服藥1次,1周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治療1~3個療程。治療結果:96例病人,痊愈53例,顯效25例,好轉10例,無效8例。
華氏[6]自擬立效止痛湯治療本病70例,組方:生白芍、蒲公英各30g,玄胡索15g,柴胡、枳殼、生大黃各10g組成。肝郁氣滯型加黃芩、川楝子;脾胃實熱型加玄明粉;蛔蟲上擾者加烏梅、花檳榔。用藥劑量可根據病人體質、病情增減。煎服法:上藥用冷水浸半小時,煎2汁,各煎30分鐘,生大黃另用溫開水浸半小時以上,藥汁可頓服或分2次服。服藥前20分鐘,用阿托品0.5mg,黃花注射液4ml分別對兩側足三里穴注射。治療結果:顯效5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2%。
蔣氏[7]自擬大黃梔子湯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28例,設西藥對照組22例。治療 組用大黃梔子湯:生大黃12~20g,生梔子12g,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溫服。為促使服藥后盡快排便,首劑藥大黃劑量宜大,若服藥后5小時仍未排便,應盡快服第二煎。藥后每日大便以3~4次為宜。腹痛較重、舌苔黃厚者可加大大黃劑量,以增加大便次數。對照組除用阿托品、度冷丁、雷尼替丁解痙、鎮痛、制酸外,每日靜脈滴注654-2注射液20mg,有19例患者用5-氟脲嘧啶,每日50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6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痊愈16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9%,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平均治愈天數:治療組為2.82天,對照組為5.85天,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王氏[8]自擬通腑湯治療本病69例。基本方:蒲公英30g,白芍12g,胡黃連、元胡各15g,生大黃20g(后下),芒硝50g(沖),枳殼、柴胡、厚樸、木香各10g。大便次數每日保持3~4次,大便稀者去芒硝,大黃減量;熱毒明顯者第1天加二花、連翹各15g。日2劑,水煎服。有蛔蟲形成膽囊疾患者加川楝、烏梅各15g;嘔吐甚者加姜半夏10g,竹茹6g。恢復期去大黃加白術、茯苓、太子參各12g。治療結果:69例均痊愈,除1例休克患者給予輸液支持、糾正電解質紊亂外,余均用上述中藥治療,治愈率為100%。
施氏[9]對38例病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收到了顯著效果。治療方法:生大黃粉30g,玄明粉30g,加溫水至100毫升保留灌腸。同時用生大黃粉10g,玄明粉12g加溫水至50毫升口服,每天1次。癥狀緩解后,予以大柴胡湯加減鞏固治療。組方:柴胡、白芍各15g,法半夏、枳實各10g,延胡索、黃芩、木香各9g。每日1劑,2次服完。西醫給予抑制胰液分泌,采用禁食、解痙、減壓等法,必要時補充液體,注意調整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治療結果:痊愈31例,顯效5例,無效2例。
以上資料表明,中醫藥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顯著,不僅能較快地消除臨床癥狀,而且能改善胰腺血流循環,防止出血壞死,具有解熱瀉毒、通腑和胃、疏肝理氣、養陰清熱、活血化瘀之功效。
參考文獻
1 莊靜萍.清胰飲治療急性胰腺炎152例.福建中醫藥,1994,25(3):5
2 伍維華.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100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17(2):39
3 羅其美.清胰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34例總結.湖南中醫藥導報,1998,4(4):26
4 陳超.大柴胡湯與大陷胸湯合方治療急性胰腺炎93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97,(4):20
5 劉殿青.通腑清膽湯治療急性膽胰病96例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科技,1996,3(4):43
6 華素彩.立效止痛湯治療急性胰腺炎70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6):18
7 蔣森.大黃梔子湯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28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3):183
肌筋膜炎包括纖維織炎、纖維肌痛綜合癥、肌筋膜疼痛綜合癥,與寒冷、潮濕、慢性勞損有關,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改變,而表現為彌漫性鈍痛,尤以頸、項、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見,局部疼痛,發涼,皮膚麻木,肌肉痙攣和運動障礙。疼痛特點是:晨起痛,日間輕,傍晚復重,長時間不活動或活動過度均可誘發疼痛,病程長,且因勞累及氣候變化而發作。查體時患部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觸摸此點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時可觸到皮下肌筋膜內有條索或結節狀物。中醫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論和方法技術十分豐富。本文將中醫治療本病的常用療法綜述如下。
1病因
1.1中醫學認為,肌筋膜炎屬"背膂傷筋"、"痹證"范疇,又名肌凝癥、肌風濕。多因勞損傷筋或肝腎虧虛使局部氣血搏擊、血運滯澀,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而致脈絡、經筋受損,氣血壅滯、筋脈不通所致[1]。《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瘀閑挫其標也。"腎主腰腳,腰為腎之腑。腎虛是發病關鍵。腎虛復感風寒濕熱,痹阻經絡而致腰痛。
1.2現代醫學認為,運動損傷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在運動員中非常多見,約占門診病歷例10%,占腰痛患者60%[2]。其與項目技術特點有關。長期負荷引起的勞損可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肌筋膜纖維發生粘連而引發疼痛。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壓迫其中的神經也會引發疼痛。
2治療
2.1中藥治療 宮靜等,中藥離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療背肌筋膜炎148例, 治愈111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98.6%[3]。傅瑞陽等,中藥熏洗(方藥:川烏15 g。草烏15 g,細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 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靈仙15 g,丹參15 g,雞血藤15 g,防風20 g,獨活20 g,川芎20 g,紅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防治腰背肌筋膜炎57例,治愈32例,好轉22例。有效率94.74%[4]。程功華,烏頭湯(方由烏頭、麻黃、白芍、甘草、黃芪組成)。加味治療骶肌筋膜炎106例,總有效率為98.11%[5]。姚旌,正清風痛寧治療頸腰背肌筋膜炎40例, 總有效率95%[6]。一般認為,治療本病關鍵在振奮和固衛陽氣,故溫陽通絡為其治療大法,常用有溫經通絡法、行氣通絡法、活血通絡法、搜風通絡法、益氣通絡法等。
2.2手法治療 鮑鐵周,按摩手法治療150例,早期優良率為32%、中后期優良率為87%;認為肩背肌筋膜炎早期患者應以藥物治療為主,而中后期患者則首選按摩手法治療[7]。孫德斌等, 推拿結合耳穴加鍛煉治療頸背肌筋膜炎42例,顯效18例,有效9例,顯效率73.80%,總有效率95.23%, 推拿治療具有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祛瘀之功效,不僅能加強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促進因損傷而引起的滲出、水腫的吸收,松解軟組織的粘連,而且能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充分拉長,解除其緊張痙攣,糾正偏歪的關節,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以達到"通則不痛"。由于耳為"宗脈所聚",與十二經脈密切聯系,并通過十二經脈與頸項背部相連;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耳廓神經、血管及淋巴分布相當豐富,尤其是神經分布,幾乎全身所有的神經分支皆能到達于耳,所以通過刺激相應的耳穴壓痛點、敏感點,能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8]。張奮耿等, 利百素凝膠外涂配合手法治療后頸部肌筋膜炎30例,顯效 8 例,有效 20 例,無效2例,利百素凝膠治療效果明顯比雙氯芬酸鈉乳膠劑滿意,不論在改善后頸部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壓痛和功能活動障礙方面均優于雙氯芬酸鈉乳膠劑,可能與利百素凝膠含有七葉皂苷鈉、二乙胺水楊酸等多種有效成分以及利百素凝膠具有較強的透皮吸收作用等因素有關,因此在臨床上具有推廣應用價值[9]。
2.3針灸治療 韋氏火針療法治療腰背肌筋膜炎50例,設對照組28例,采用針灸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為64.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2.4針刀療法 王英姿等,針刀治療背肌筋膜炎120 例, 痊愈86.36%,顯效9.09%, 好轉4.55%,無效0%。損傷部位組織在慢性變質、滲出、增生修復過程中,形成了粘連、瘢痕、鈣化等病理結構,攣縮變性的軟組織對小血管和神經末梢產生卡壓作用,在臨床上,出現特定部位上有規律的壓痛點。在施術過程中,痛點的準確選擇比較關鍵,只要部位準確,手法熟練,則療效極為滿意[15]。戴氏針刀配合隔姜灸治療背肌筋膜炎117例,治愈75例,占64.1%;好轉42例,占35.9%;未愈0例。選用背部阿是穴進行針刀治療,能直搗經筋病變之所,松解黏連,舒筋散結,通暢氣血,松則不痛。治療該病選用相關穴位隔姜灸既能起到祛風散寒化濕、溫通經絡、解痙鎮痛的功效,又能起到補益氣血、溫陽補腎的作用。針刀和隔姜灸兩法相輔相成,標本兼治,使外邪得泄,陽氣得以溫養,經絡得以暢通,筋結得以松解,效果益彰[16]。《靈樞?經脈》亦云:"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可取本經腧穴治療。
2.5其它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