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19 14:58: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

篇(1)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篇(2)

因為人們越來越熱衷在節假日出去旅游,為了滿足人們對旅游的要求,最近幾年我國的旅游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景觀規劃經歷了城市開發區階段、急功近利的狹義景觀階段和生態景觀階段三個階段,現在已經部分進入度假區景觀優化階段,但是這個階段不能滿足大眾化旅游方式,目前人們在旅游中想實現情感滿足和自我實現,追求的是一種體驗式的旅游方式,所以以體驗為主導的旅游區景觀設計對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我國旅游區的景觀規劃現狀

1.1景觀一般化

景觀的一般化是旅游區的通病,因為很多的旅游區是在短期內規模擴大形成的,為了盡快的投入運營,并沒有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內涵,甚至很多的景區存在互相模仿的情況,這樣就降低了度假村的吸引力。還有些度假村,在風格上面追求歐美風格,沒有考慮到旅游區自身環境的情況,使得很多的景觀設計顯得很突兀,自然不能夠吸引游客。

1.2重景輕體驗

重視觀賞景觀設計而忽視體驗景觀設計,是旅游區沒有跟上游客的需求的表現。以前人們進行旅游的時候,喜歡看風景,因為很多的景色沒有看到過,但是現在互聯網技術很發達,純觀賞性的景觀設計已經不能夠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了。現在游客需要的是體現,在游玩中動起來,身臨其境,體驗當地的民風民俗等。

1.3人性化不足

缺乏相應的文化底蘊,使得很多的旅游區的個性化不足,特別是旅游區過分的注重景觀的效果,沒有注重游客的感受。旅游區的路線往往大同小異,各個景觀區的布局很單調,這就給游客的旅游帶來了不便,例如有些旅游區的景觀區相互之間的距離較遠,這就使得游客在進行旅游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疲憊的狀況。

2、體驗性景觀分類

2.1體驗的基本類型和層次

根據景觀設計學家的的觀點,體驗性旅游區的體驗活動,是根據參與主動性和參與的投入度進行劃分的,主要劃分為以下四個類別:娛樂型、教育型、逃避型、審美型。游客在進行旅游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每種形式都有所參與,當這四種形式完美結合的時候,游客就能夠達到旅游的甜蜜地帶,也就是旅游滿足了其需求。體現的基本類型的參與的主動性和投入程度見表1:

表1 體驗的基本類型

體驗

類型 主動

參與 被動

參與 投入精力較多 投入精力較少

娛樂型

教育型

逃避型

審美型

根據游客個體性差異,以及目前體現的現狀,游客體驗又可以分為:表層、中度、深度三種層次的體驗。具體的分層方式詳見下表2:

表2 體驗的基本層次

體驗層次 主動性 與體驗對象接觸

程度 體驗的全面性 創造個人獨特體驗

表層體驗 被動

接受 很少 較為

單一 基本沒有

中度體驗 主動

參與 部分接觸和交流 比較

豐富 可以創造

深度體驗 完全

融入 零距離

接觸 十分

全面 能且深刻

2.2基于景點和項目設置的體驗分類

根據體驗的類型和層次,景區體驗的目標是游客的高主動性,游客能夠從視覺、觸覺、味覺等方面體驗當地的風俗、文化等,這樣才能夠在體驗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感。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景點項目進行體驗類別的劃分,一種體驗類型可以涵蓋多種活動,根據旅游景點的景觀和項目的設置,體驗可以分為:地域風情、生活文化、特色景觀、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生態養生、獵奇探險等7種類型,所以需要根據景點的情況進行相應體驗項目的設定。

3、體驗性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和原則

3.1體驗性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

體驗就是親身的效果,是通過感覺得到的結果性的信息,不是通過推理而得到的信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體驗需要達到的一個層次的目標,所以需要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的時候,充分的利用景觀的特點,對游客的情感進行引導,使得游客能夠觸景生情。下一個層次的體驗就是通過感知和心理的感受,游客能夠對景觀進行一定的認識,也叫做以情入景,這樣才能夠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2體驗性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3.2.1特色主題原則

旅游區因為其特色的主題才能夠吸引大批的游客,一個有個性、有特色的旅游區你能夠在游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體驗性景觀設計需要遵循特色主題的原則,根據當地的歷史人文,提煉和確定旅游去長期發展的戰略,因地制宜,顯示自身獨特的一面,才能夠吸引更多游客的到來。

3.2.2以人為本原則

旅游區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游客,所以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旅游區的核心,對游客的心理進行剖析,以進行景觀的設計,使得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身心愉悅,這是滿足廣大游客體驗滿意的基礎。

3.2.3可持續發展原則

旅游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這個區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決定的。而且可持續發展能夠很好的帶動周圍環境的建設,為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打下基礎。

4、某旅游區景觀規劃設計

4.1旅游區概況

某旅游區位于江西省,其占地面積較大,在旅游區內有多個自然村,西面臨山,南面臨江,且與多位歷史名人的故居隔江相望。在旅游區內,有信江、赭亭水庫、叫巖水庫三大水體,旅游區地形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4.2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構思

通過對旅游區的資源的挖掘分析,最后總結出了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的主題,結合了歷史名人故居,充分的利用了江水優勢和西面的山體,打造出了以民俗化景區、情景化景觀、游樂化景觀的有機結合。

4.3叫巖旅游度假區規劃布局和項目策劃

4.3.1布局結構

在布局上面遵循空間的連續性,從自然山林―赭亭水庫―丹霞地貌―農田村莊―信江為連續出發,結合體驗項目,旅游區分為7大功能區:酒店度假區、民俗風情、酒店發展-民俗風情―生態農莊―生態養身、信江游覽線、赭亭水庫游覽線、丹霞景觀游覽線。下面挑選部分分區進行簡要介紹。

4.3.2功能分區和項目策劃

酒店度假區是標志性的景點,酒店的外觀采用民居風格,使得游客更容易的融入到旅游區的民風中去。農莊生活體驗區處于旅游區自然村的位置。提供的項目都是參與性較強的項目,例如:釣魚、摘水果、農家美食、采摘茶葉并在制作等,可以讓游客感受真實的農村生活。丹霞景觀游賞區在旅游區的中部,此處景觀利用了原有的山形地貌,進行造景,并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色,此處主要提供的觀光,并且在觀光的過程中添加了探險的元素,使得觀光的體驗性增強,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5、結語

旅客對旅游概論的轉變,使得體驗性為主導的旅游區景觀規劃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這樣才能夠滿足游客心理變化的特點,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同時為地區性環境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芳絨,杜佳,任娟,劉欣婷.河南省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初探――以漯河舞陽馮河村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1(02).

篇(3)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1 老虎頭民俗村的構建在遼河保護區開原段規劃中的緣起與風格定位

1.1 老虎頭民俗村的構建在遼河保護區開原段規劃中的緣起

近來,遼河的生態保護建設已成為國家級的重點開發項目。遼河作為遼寧母親河,其覆蓋面積之廣、可利用資源之多、未來發展前景之大,毋庸置疑的使遼河保護區旅游景觀規劃成為各地方發展的重中之重。

老虎頭村位于慶云鎮政府西南5公里處,瀕臨于遼河中游東岸。老虎頭村作為遼河區唯一的錫伯族聚居村落,其歷史上一直是錫伯族、蒙古族等古民族聚居地,至今這里的村民都是地道的錫伯族人,村里仍保留著濃郁的錫伯族風俗。為了充分挖掘老虎頭村傳統地方文化,促進遼河旅游產業的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全力打造全省錫伯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打造東北唯一錫伯族民俗村。

1.2 老虎頭民俗村的構建在遼河保護區開原段規劃中的風格定位

遼寧地區地大物博,有豐厚的旅游資源,包括:濕地植被資源、珍惜鳥類資源、水產資源等。不僅如此,遼寧的少數民族眾多,這使得遼寧的文化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開原亦是如此。作為遼河唯一的錫伯族聚居村落,老虎頭村現階段可查人口共1818人,其中1660人為錫伯族,占總人口的90%,是全市錫伯族人口高度聚居的村屯。西遷民族錫伯族,其民風民俗有著獨特的魅力,包括他們的傳統美食、節日和少數民族的獨特舞蹈等,都將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民俗風情。

老虎頭村目前是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是開西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代表,不就也將是東北唯一的錫伯族民俗村。

所以,老虎頭錫伯族民俗村旅游項目的風格定位將結合遼河的治理開發,農業與民俗共同發展,打造富有地域性錫伯族特色的鄉村景觀。

2 老虎頭錫伯族民俗村的構建

2.1 老虎頭村的地域性文化主題與民俗村的構建

通過對老虎頭村的實際調研和分析,老虎頭民俗村的地域性文化主題分為:(1) 以錫伯族西遷為背景的老虎頭村建村故事;(2) 錫伯族的傳統美食;(3) 錫伯族漁獵生產文化;(4) 豐富多彩的錫伯族民俗生活和手工藝品;(5) 獨特的錫伯族傳統民居與鄉村景觀藝術;(6) 遼河母親河對錫伯族人生活變化的見證。老虎頭民俗村的構建將從這六個主題中逐一進行。

2.1.1 錫伯族西遷歷史長廊

老虎頭村距遼河景觀游道一公里左右,利用現有道路,在其道邊樹立記錄以錫伯族西遷為背景的老虎頭村建村故事的雕塑。滿足了游客的求知欲、增添了民俗村的歷史文化感。

2.1.2 錫伯族傳統美食農家院

開原錫伯族的特色飲食是面酒與達子粥。錫伯人喜酒,這是祖上傳來的漁獵生活的組成部分。這種酒稱面酒,家家都有。錫伯人喜歡喝一種粥,如八寶粥內再攙大肉,是其獨特的飲食,人稱達子粥。面酒與達子粥,再配上滿錫兩族著名的“碗”,讓游客的味蕾過足了民俗癮。錫伯族傳統美食農家院的開設,大大增加了錫伯族村民的收入來源,也帶動了村民的生產熱情。

2.1.3 錫伯族騎射表演

錫伯族人精于騎射,其風俗上更是處處離不開騎射活動。利用現有河灘條件開展騎射活動,自然化游覽場地。游客來到這里定少不了體驗“縱橫遼海盡情挽弓”。

2.1.4 錫伯族節日慶典和紀念品

開原老虎頭等地錫伯族的傳統民族節日,一是抹黑節,二是西遷節。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是抹黑節。西遷節是每年四月十八日,錫伯族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西遷節。節日的紀念品全以手工制作,免費發放給游客。游客按需購買民族服飾、紀念品等。杜絕亂收費等現象,為其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做鋪墊。

2.1.5 錫伯族傳統民居體驗與村落景觀

錫伯族先人為應對嚴寒氣候建了傳統的巢居、穴居;勿吉、人的建筑形式“采用了筑城(堤) 穴居”;早期民居地印子、馬架子等建筑技術和應對氣候環境的生活方式給今天的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靈感。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漫長、旅游季節性強,是;老虎頭村旅游業開發的不利因素。因此,村民的住房與傳統民房相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讓游客們住進富有民族特色的錫伯族民居。

而村落仍保留著蒙、滿的聚落方式,從現有村外圈隱約可見的橢圓形溝渠和村內南北交錯的街路,可以看到女真部落山城和曼陀羅平面規劃的影響。村落建筑均為一層高,街路寬與建筑高度尺度親切、比例協調。

2.1.6 搭建錫伯族歷史劇場

在村落開設劇場搭臺,將錫伯族的西遷故事、遼河與老虎頭村錫伯族的歷史情緣等富有文化內涵的民族風情以歷史劇的方式展現給游客。在滿足游客求知欲的同時,將錫伯族的文化和歷史傳承下去。潛移默化的增添了村民的民族榮耀感。

2.2 老虎頭村鄉村資源的應用

老虎頭村農副產品豐富以觀光為主、采摘為輔的果蔬采摘園是典型的具體形式之一。游人融入自然野趣的采摘環境中,體驗休閑的快樂,享受采摘成果。這種保持自然野趣的景觀形式,目前普遍受到游客的歡迎。農副產品開發利用型景觀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在保持原生態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市場需要、游客興趣,有選擇地種植農、林、牧、漁業的各種農產品,通過農副產品銷售與特色餐飲美食、采摘垂釣活動等結合,可以形成“采摘園”“垂釣世界”“美食村”等特色景觀。

2.3 老虎頭錫伯族民俗村的構建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3.1 發揚民族淳樸,勿忘民族文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歷經幾千年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是精神財富的歷史沉淀,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因此,開發民族文化資源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同時又能成功保護文化遺產,這是老虎頭錫伯族民俗村發展過程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勿忘民族文化,不貪圖小利,將錫伯族人的淳樸熱情發揚開來。

2.3.2 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面對民眾日益增強的生態、環保意識,的生態景觀發展是鄉村旅游景觀的命脈。生態環境的破壞、濫用人工景觀的“去自然化”,是萬萬不可取的。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原則,堅定地走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老虎頭錫伯民俗村的明天才會更好。

結 語

老虎頭錫伯族民俗村的民俗風情和鄉村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樂趣。使游客們在領略民俗風情的同時增添了民族文化,并將娛樂消費與文化消費融為一體呈現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化的鄉村民俗文化。為開原段的遼河保護區增添了新的活力,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的領跑點。

參考文獻:

[1] 陳伯超;閆家村鄉村旅游景觀規劃中滿族文化的表達[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7.

[2] 周立軍,陳伯超,張成龍,等; 中國民居建筑叢書:東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篇(4)

(2)從目前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實例來看,通常的程序是:總體規劃———具體設計———實施施工。這中間間隔的不連續性就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后其原有的自然屬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這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美國的約翰•西蒙茲曾總結表述,景觀規劃設計要始終貫穿于實際開發建設,包括場地的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等,這樣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正是這種思想付諸于實踐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向未來。

2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伴隨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發展時間和歷程略顯稍短。綜合分析,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伊始至今,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2.1第一階段:萌芽狀態,雜亂的初級階段(1978~1990)我國旅游開發的伊始,旅游規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還是以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其基礎,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也基本處于萌芽的初級階段。之后,有少數旅游規劃設計者,從自身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自發地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但整體上缺乏系統體系和行業標準,常常摻雜在其它的內容中。總體來說,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處于一個沒有體系標準,多學科自發進行的初級階段。

2.2第二階段:發展融合,整合的進階階段(1990~2000)規劃從業者和相關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在旅游規劃中重點突出景觀設計,或作為重要章節,或形成獨立系統,嘗試性的開始編制獨立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同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多個學科在旅游業發展領域內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景觀設計師也成為旅游規劃人員隊伍中重要的組成機體。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在不斷地融合中升華、創新,為之后更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篇(5)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積的97%屬于鄱陽湖流域。鄱陽湖流域農業發達,被稱為“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謠、節令、習俗、耕技等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鎮。距今為止江西省有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浮梁縣瑤里鎮、青原區文陂鄉陂村、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江灣鎮汪口村、思口鎮延村、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等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流域內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具有較大的旅游發展潛力。鄉村旅游已成為鄱陽湖流域經濟開發和旅游研究的熱點[1]。筆者試圖對鄱陽湖流域鄉村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實現鄉村旅游景觀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完美統一,讓農業發展方式與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相協調,維護鄱陽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區鄉村景觀旅游規劃的意義

(一)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

鄱陽湖流域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農耕文化與良風美俗交相輝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魚俗文化、候鳥文化、陶瓷文化、藥文化、酒文化、禪宗文化、儺舞文化、廬陵文化、客家文化異彩紛呈[2]。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開發中國最美鄉村游、梅窖三僚“風水文化第一村”、 “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等鄉村旅游,對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具有重要意義[2]。

(二)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

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對鄉村優美環境的向往油然而生。鄉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點及鄉村旅游的賣點都是優美的環境,因此,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通過旅游業的科學管理促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義古村群、進賢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庫、婺源理坑、永修吳城、浮梁瑤里、新余昌坊、龍虎山上清、金溪竹橋、廣昌驛前、龍南關西、貴溪樟坪、井岡山菖蒲、樂安流坑、銅鼓大等鄉村環境無一不讓行人和游客交口稱贊[3]。

(三)振興鄉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

鄉村旅游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帶動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倍增效能高等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動居民消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增加鄉村居民的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調整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讓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4],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困境

(一)開發與保護相矛盾

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經營者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惜犧牲資源與環境、破壞文化遺產,導致旅游開發與保護相矛盾。如,婺源鴛鴦湖由于水上旅游項目的開發帶來的快艇的影響和游客的進入,干擾了來湖棲息越冬的鴛鴦,冬季來婺源棲息的鴛鴦由開發旅游前每年大約4 000對銳減至每年2 000多對[5]。為了經濟效益,鄉村旅游景區商業氣息過重、旅游商品泛濫,嚴重破壞鄉村特質性景觀,淡化了鄉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鄉村不少居民為了經營旅社、飯店和小買賣,拆舊房建新房,導致古建筑的破壞和文化遺產的丟失。

(二)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鄉村景觀是鄉村與其所處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系統與格局[4],不同的鄉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過程中沒有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往往因為眼前利益,頭腦發熱,照抄照搬他人掙錢的項目,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三)景觀類型單一,景點分散

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類型單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觀,如安義古村群與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是研究區鄉村旅游主要景觀;二是農家樂和采摘園景觀,如采梨、采橘、采蓮、摘草莓等與品農家菜、吃農家飯、體驗農家生活。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不僅類型單一,而且景點分散;不僅研究區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東線、北線、西線各景區景點也很松散,通達度不高。

三、研究區鄉村旅游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一)生產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是中國水稻生產主區,在鄱陽湖沿岸鄱陽、余干、萬年等鄉村構建稻、魚、鴨共棲農田景觀;在郊區或城市周邊的鄉村構建輪作農田景觀、間混套作農田景觀;在丘陵地區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灘地果漁糧”立體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如婺源篁嶺丘底河谷灘地形成稻-魚和藕-魚特色水域區,丘上小于5°的緩坡地帶種植特種水果、瓜類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種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頂形成水保林木區,布局上突出春季賞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體驗的景觀特色[2];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去構建“糧(飼)―豬(牛)―沼―稻(果、棉、茶、油、菜)”農田景觀[6]。

(二)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歷史文化名村為龍頭的古村名鎮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陶瓷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客家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道教文化的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以婺源為龍頭的中國最美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三)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

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包括自然景觀、生產景觀、文化景觀、體驗景觀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景觀的動態性特征、景觀的復合性特征及鄉村景觀資源的整合,并依據鄉村旅游的特點、鄱陽湖流域自然景觀、資源環境及目標市場與系統內部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的關系,按坡度、等高線從低到高進行水域和濕地漁俗文化體驗與候鳥觀光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平原農耕文化體驗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丘陵、盆地特色種養休閑農業旅游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和山地景觀旅游垂直開發規劃設計(包括山底溫泉度假享樂景觀構建、山腰認知觀賞與休閑療養景觀構建、山頂草甸體驗休閑景觀構建)[2]。

參考文獻:

[1] 大江網.江西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1個數量列全國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蘭,姚寧萍,潘華華.鄱陽湖流域農業旅游垂直開發模式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5):931-935.

[3] 張香鳳,楊光灶,金姝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旅游互動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2):312-316.

篇(6)

1.旅游景區景觀的現狀問題

1.1 認識不足,主題內容的空泛

旅游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是主題的確立。主題代表著整個旅游景觀設計。主題確定后,其后的各個環節便因而產生相應的意義。甚至經營過程中的主題推廣等,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但是近幾年來,在景觀設計中,大部分的作品脫離了作品的主題立意,出現了內容雷同,沒有把內容和主題聯系在一起,如“歡樂谷”和“方特歡樂世界”兩者均屬于主題樂園,但是在內容上兩者并無太大的差別,游客去那里玩是為了獲得歡樂,對游客來說這是它的價值所在,但是游客不光追求感官上的體驗,心靈的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主題公園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要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靈魂,才能牢牢抓住游客的心因此主題是設計作品的生命,內容是靈魂,是設計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1.2 盲目跟風,文化內涵的缺失

經濟的增長,景區的設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利益的熏陶還是設計水平的參差不齊,一方面大規模的拆遷和改建工作使得景觀設計具有強烈的盲目商業追求的特質。傳統的街道空間被肢解、大量的自然生態被城市CBD所覆蓋、承載著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環境構筑物正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出現了一批復古、崇洋的設計追求者,大量的亭、臺、樓、榭及仿歐、仿日式景觀構筑物無端頻現。如寧夏銀川的山寨“天安門”,到山西臨汾的山寨“天壇”,再到江蘇阜寧的“山寨中國館、歌劇院”。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是必由之路,但盲目地模仿和復制無疑就變成了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和褻瀆。

1.3 定位不準,地域材料缺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建筑打破了旅游景區傳統的面貌,鋼筋混凝土取代草屋瓦房,高樓大廈占據人們的記憶。作為一種構成要素,地域性材料在勾聯景觀的功能、結構和形式之外,更應該深入發展。對地域性材料的研究,應該將其作為景區結構的一部分,一個重點要素。

地域性材料的運用可以增添地域景觀的獨特性。除了景觀建筑,園林小品等都可以運用地域性材料。傳統認為,木材、磚石、玻璃等都是地域性材料,但這些材料的使用很普遍,并不能代表地域特色。優秀的景觀規劃和設計,一般需要考慮地理、技術、人文等諸多因素,構成景觀的材料的選擇與這些因素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地域性景觀的設計過程當中,巧妙地使用地方材料可以很好地突出地域特色與重點。

1.4創新不足,創意賦型雷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因此,景觀創意設計領域得到高度的重視,旅游業發展之迅速,這就導致不同大量景觀作品造型出現雷同的現象,無論是景觀小品、雕塑、建筑、及其他類別景觀設計都有所涵蓋。當今旅游景區內雕塑形式的雷同,沒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我們看到的是面目雷同、含義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要么以騰飛、開發、向上為題材,進行不銹鋼雕塑的制作,要么沿襲西方的雕塑,甚至是照搬“凱旋門”和“維納斯”等知名建筑,除此之外還有常見的“托球式雕塑”、“景區牌樓”等,如北京南海子公園牌樓和河北滄州公園牌樓,造型上卻極為相似。因此在設計景觀作品時,應力求保證景觀的唯一性,景觀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解決景觀創意設計的唯一性問題,有利于塑造地域景觀新標識,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區的影響力。

2.旅游景區地域性景觀創意設計

2.1 創意是地域性景觀發展核心

創意是在一個低價社會中獲得高價利潤的捷徑,是一種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旅游市場中使自己的產品超凡脫俗的重要方式,是創造價值的重要源泉。好的創意是讓旅游資源變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紐帶,也是避免旅游產品雷同化的重要途徑。目前,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想要獲得好的發展,創意在旅游景觀設計中顯得愈加重要。創意能使一個景觀作品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同類做品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創意的缺失己成為制約旅游發展的重要方面。一具有獨特創意的景觀作品可以撬動旅游整個市場。提煉概念性的旅游主題,推廣旅游形象設計,乃至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吸引物策劃,都離不開創意的發揮。旅游規劃主題提煉在整個旅游規劃創意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是旅游創意思維的成果體現。創意在旅游景觀主題定位與提煉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2創意景觀具有比較優勢

在旅游景區進行景觀創意設計可以很好的避免景區項目的差異性,一般來說,在短時間內能引起大眾廣泛關注的景觀是具有新穎獨特性的,他能將潛在的地域資源轉換成經濟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當地旅游景區的附加值,所以,創意的形成是旅游景區景觀構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設計的靈魂所在。因此,創意是旅游景區景觀主題定位的立足點。創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旅游地的競爭優勢,因而也是影響旅游規劃開發成敗的關鍵。

2.3提高旅游景區的認知度

對于旅游地而言,景觀創意設計是特色、差異的體現,也符合游客認知中選擇性注意原理。如果景觀不具有獨特性,不能提高游客對景區的認知度,旅游景觀規劃必然是失敗之作,旅游地也無法逃脫被淘汰的結局。運用地域性進行景觀創意設計是旅游景區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旅游景區景觀創意設計基于自身條件的優勢,是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具備其競爭對手無法提供的價值,可以激發游客的旅游動機,并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和切身利益,從而提高景區的認知度。

2.4 增加游客的歸屬感

當今人們溫飽問題解決后,便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會要求心理上的一種舒適感和美感,對于旅游景區地域性景觀創意設計來說,一般情況下游客會帶著傳統的審美觀評價新的景觀事物,更多的期盼景區景觀能夠符合當地傳統文化,形式和布局都與傳統一致,用傳統來套用現在,結果可能會造成生搬硬套守舊的形式,失去原本有的功能。它們更多的希望保留傳統,古為今用。因此,要在當地地域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把文化轉換成設計符號,進行景觀創意設計,這樣以來不僅對當地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而且通過一定的手法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改變,從而增加了游客的歸屬感和新鮮感。

結語

在當今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地域性旅游景觀創意設計十分必要。然而,在景區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地域性特征一直伴隨景區發展始終且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探索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的關鍵因素。因此,只有植根于地域特色之上來進行旅游景觀設計才能使得旅游景觀具有獨特而持久的發展前景。

篇(7)

城市化加速,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世界性的自然保護綠色浪潮,這些無疑都給森林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生機和活力。近十年來,我國森林旅游發展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森林旅游的巨大潛力與我國目前的旅游現狀存在著一些矛盾,使森林旅游在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森林旅游目的地環境日益惡化;森林旅游項目開發機制與森林資源建設及保護難以協調;管理機制跟不上森林旅游快速增長的巨大需求;森林旅游產品缺乏特色五;森林旅游業的科研水平相對落后。

二、森林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方向

1、從觀光型向參與體驗型發展

森林旅游業可謂是在生態園林中發展起來的,通過對森林林場和保護區的改造,為人們創造了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并且在未來的發展中,森林旅游要逐步的打破傳統的開發形式,將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不僅要看到壯闊的自然景象,還要通過觸覺、嗅覺和聽覺的體驗,同自然環境真切的融會,真正的舒緩心情,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同時,這一轉型也是現代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生活的構建中加強了重視,并在較大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中,需要全方位了融入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型的旅游方式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2、從人工景觀向生態景觀發展

在傳統的森林旅游開發中,都是在旅游建設要求的基礎上,對森林環境進行改造,并實現人們觀賞的目的,雖然創造了精致的景區,但是對于生態環境卻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沒有結合森林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在未來的森林開發中,需要將人工景觀向生態景觀轉型,以原有的自然環境為中心,通過人為的設計與施工,合理化安排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利用栽種不同種類的樹木,改善當地的土質環境,并進行人工湖、水上樂園等施工建設,為動物和昆蟲們提供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豐富了森林的旅游項目。

3、從單一景觀向整體多樣化景觀規劃發展

整體設計是以對森林景觀進行全面分析和設計,是多目標多功能的設計。既為區域內的風光進行設計,也為森林內影響景觀的保護、管理等進行設計。它將取代單一的、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而忽略其它因素進行設計的單一景觀規劃設計。

4、從盲目追求大而全向主題特色公園發展

森林旅游在早期的景觀開發設計中,對景觀資源的平等對待現象導致了把任何景觀與旅游項目都列入規劃中,造成主題分散、雜亂無章、毫無特色的景觀組合。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總結,景觀規劃設計己逐步走出大而全的誤區,規劃更講究對森林旅游資源特色評價和客源特點的分析,以此來確定森林公園的主題和個性。

5、從功能理性向公眾參與性發展

在森林旅游的開發中,都是設計人員根據目前的旅游動態進行旅游項目的開發,這種在少數人參與的設計中,存在功能理性的特點,并沒有在公眾的實際需要中獲取開發靈感。在未來的森林體驗型景觀的設計中,就要打破傳統的設計觀念,通過在民眾中采取意見的形式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滿足人們的森林旅游要求。

三、體驗型景觀規劃設計在森林旅游開發中的應用

森林旅游體驗感知方式主要通過五味,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動覺感知。

1、視覺設計應對策略

(1)文化景觀體驗化規劃設計

首先是歷史文化,文化景觀以各朝代遺留景觀為主,眾多的歷史文化景觀將成為吸引大量游客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次為宗教文化體驗,宗教朝覲活動(如進香、朝圣、拜佛)產生大量的旅游流量,吸引了宗教信仰者的參與,也引來游客觀看、駐足,體味宗教文化韻味,即使不是宗教信仰者,人們對宗教圣地的建筑、雕刻、石刻藝術及特殊的宗教氛圍也十分感興趣。

(2)環境景觀體驗化景觀規劃設計

環境景觀設計涉及地貌景觀,生物景觀,氣象景觀,天文景觀等。作為設計者的主要任務是發現、挖掘、提煉、提高、命名、解譯、展示任務。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時注意把環境(物質的)與文化道德倫理(精神的)結合起來,使游客在享受審美體驗的同時,也能享受教育體驗與娛樂體驗。

(3)視線走廊體驗化景觀規劃設計

進行視線走廊設計,要讓游客在游覽、體驗過程中有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猶如音樂史詩般,有序、起迭、漸變、、尾韻等完整的符合心理審美要求的景廊系列。根據大圍山的景觀特點,充分考慮游客的需要,兼顧所有景點,盡量形成旅游環線,不走回頭路。以景區為單位,景點多或路程遠的景區,設計多條環線,滿足各種類型的游客。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不破壞景觀。

2、聽覺設計應對策略

風聲、雨聲、瀑布之聲、流水的聲音、蟲鳥鳴叫的聲音、雞犬鳴吠的聲音;寺院鐘聲、現代科技術利用電子設備模擬的公園背景音樂、現代科技術利用電子設備模擬的其它聲音等都是聽覺設計考慮的元素。

3、嗅覺設計應對策略

嗅覺景觀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森林植物設計來體現。同一地區不同植物品種的花期不盡相同,而植物在開花期間所發出的氣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帶給人的是濃郁的芳香氣味、玫瑰給人以清香的感覺、百合更給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覺。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種在不同地區開花期間所發出的氣味也會因為溫度、濕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一植物品種的園林植物在整個花期的不同階段所發出的氣味也帶給人以不同的嗅覺感受。

篇(8)

場地特征,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一個永恒的課題。作為規劃、設計的“原點”,其對規劃、設計的后續工作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回望歷史,園林規劃與設計優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場地基址的基礎上形成的,都深刻地體現了自然環境、歷史風貌、社會文化等場地特征。近20年來,中國風景園林建設雖然飛速發展,但是在景觀建設中也出現了諸如“千城一面”、“眾景一面”等忽視場地特征所帶來的現象。

1研究對象概念界定

1.1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作為人類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所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研究如何應用藝術和技術手段處理自然和人類活動之間復雜關系,使之達到和諧完美的狀態。

1.2場地特征的概念

場地,大至風景區和城市,小至區級公園、廣場綠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個性,是一塊場地與其他場地的區別。場地特征包括場地的自然特征和場地的人文特征。園林景觀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歸屬,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認同。

風景園林師所涉足的場地,往往具有或強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為設計師可供借鑒的寶貴資源和設計題材,同時也決定了設計師應采取的處理態度。設計師應從理解自然演變規律等特征出發,順應自然規律采取處理方式。

2場地特征的分類與內涵

2.1場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氣候、(地)地形地貌兩方面,它是因場地所處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現出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影響甚至制約在該場地上的景觀設計。把握好了這種特征,景觀作品就會與這塊場地和諧相處,場地自然力也為景觀提供維護,景觀給場地增添色彩。

2.1.1天——氣候:

氣候對植物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同種類的植物呈現出不同的景觀特色。任何優秀的園林景觀都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鄉土樹種的使用可以使景觀保持長久,可以保證景觀作品獨一無二的個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現不同的景致和格局。這種景致和格局是該場地的一個重要特征,景觀設計時必須把握好這種特征。如果忽視這種特征,人造景觀會與所在場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壞場地的原有景觀。

2.2場地的社會特征

2.2.1建筑環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邊環境以及城市機理,會產生不同的景觀空間體驗。把握好了建筑環境,才能創造出協調、統一的園林景觀。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作用猶為突出。人類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記以及從事一系列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文化氛圍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場地歷史文化并提煉出場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觀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達了人文特征,景觀才能保持所在場地的歷史延續性,創作才更有依據。

3結合場地特征的設計理念

隨著近幾年設計領域的體制改革,場地設計這一課題在現代園林景觀建設中越來越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指導性的設計理念對景觀規劃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從周邊環境

遵從場地設計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就要解決好車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間組合等。在滿足城市規劃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規律的景觀。

3.2傳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經驗所形成的地方傳統、風俗禮儀、建筑風格、園林樣式等,能喚起人們對場地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認同。而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趨同化導致了部分景觀設計師對地域文化的忽視。應該充分利用場地內歷史遺留的痕跡,在規劃設計中傳承地域文化,來建造富有場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觀。

3.3選擇地方材料

材料作為園林的表皮,可分為植物材料和硬質材料兩類。設計師在重視植物景觀視覺效果的基礎上,更要營造出適應當地自然氣候條件、體現當地自然景觀風貌的植物群落類型。在硬質材料的使用上,應盡量考慮地方材料。在園林中展現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園林融合于周圍環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創造。

4結合場地特征的景觀規劃設計在杭州濱水街區的體現

濱水區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區,遺存的歷史文化豐富。城市濱水區經過較長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和建設積淀,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資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個城市景觀基質中的一個重要的景觀要素。因此面臨西湖的街區必定在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設計上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本文選取湖濱景區和北山路做詳細分析。

4.1湖濱景區特色營造

湖濱街區處于西湖風景區與杭州主城區之間的過渡地帶,有著強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間特征。

4.2.1湖濱景區歷史沿革

湖濱路全長1315m,原為杭州西湖的西城墻。1916年拆除錢塘門和西城墻,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濱路,從此市區與西湖連成一片。1929年改成瀝青路面。后,湖濱路的西側沿西湖一帶陸續辟建一至六公園。湖濱路東側一帶建起了西湖飯店和環湖旅館等。

近年,在西湖保護工程中把湖濱路的瀝青路改為為花崗巖條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時,在綠地上還建了古城墻標志,路東側的建筑物煥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國初年建筑的“騎樓”風格,風采依舊。這一帶今統稱湖濱景區。

4.2.2湖濱景區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分析

4.2.2.1延續整個街區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吳山、寶石山—南—北嵌入市區,使南北約4km的臨湖地帶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臺的“臺口”,而湖濱街區正好位于城市舞臺的中心位置。

湖濱景區延續西湖的脈絡,以原有的濱水空間為核心,使街區和濱水自然滲透為一體化區域。40m寬的湖濱綜合休閑綠地,充分考慮了原有樹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懸鈴木,襯托著街區的建筑,將西湖水面和湖濱街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步行、休閑為主的多樣化街區;并且與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懸鈴木一起,形成了鑲嵌在西湖邊的一圈綠色項鏈。

4.2.2.2湖濱景區人文特征的傳承

綠地、水面、騎樓、連廊、廣場、庭院及各樣的商業街構成了建筑與景觀的過渡空間,形成了湖濱街區的休閑特色,并成為西湖景區與主城區的有機過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湖濱商業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礎上又是繼承了原有街區的格局。沿湖濱路的建筑體量處理成一條連續的騎樓,保留了原有的空間特征,各具特色。湖濱路改造中創造一種“新”的語言,在尊重歷史上賦予它新的氣質,使之更符合現代的功能。這就是“似曾相識”在延續文脈上的表達。

4.2.2.3現代材料與傳統材料的交融

湖濱街區周邊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磚等傳統建筑材料的同時,運用現代材料產生對比映襯。玻璃材料與青磚材質的強烈碰撞,減弱了青磚體量的壓抑感。紋理清透的木質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與青磚墻面相互映襯,使建筑更加親切、動人。

街區內保留了傳統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間類型,結合傳統與現代,承載了原有街區的文脈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這樣就形成了空間的流動和滲透,形成了湖濱向城市內部的過渡。

4.3北山路景區營造

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西湖北線,東起保俶路,西至華北飯店、棲霞

嶺,北起棲霞嶺、葛嶺、寶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歷史沿革

北山街歷史街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以秀美山水為依托,以歷史文化為靈魂,以近代建筑為特色,成為集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地域環境。北山區有自秦以來的各個朝代歷史印記。明清時期的北山街山巒疊翠,樓閣錯落,翼角飛萃,儼然一幅絕佳的山水畫卷,散發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清末民國初年,西湖邊出現了中西結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墻,城市功能由傳統模式轉向現代功能。隨著北山街拓寬,城市公交的開通,大量私家別墅以及現代功能的旅館、餐飲設施在這里興建,中西合璧的近現代文化不斷滲透,呈現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分析

4.3.2.1場所精神的自然體現

北山路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寶石流霞這一著名景觀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側沒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濱水岸線,使其與人行道結合成一體。在原有的濱水岸線做成親水平臺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區與湖面的距離,營造了湖面和街區統一的寧靜氛圍。

植物配置時,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植物選擇上,優先考慮本土樹種(如樟樹、桂花、小葉黃楊、海桐、杜英、柳樹等),并開發利用本地的新型園林觀賞植物種類,這樣既強調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又為構建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4.3.2.2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

只有生活的延續,才有文脈的延續。北山路上不再適合居住的中式木結構寺廟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為旅游景區的一部分。比如恢復原貌的瑪瑙寺,已成為葛嶺景區的亭臺樓閣。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國古建筑和歐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這里的歷史環境呈現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讓游客不僅能感受到自然景觀的優美,更可以勾起對歷史的回憶。對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空間和場所進行重新詮釋,使之獲得了鮮明的場所特征。

4.3.2.4街區風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過層層臺階通往寶石山上的各處景點,曲折而自然,在兩旁植物的綠蔭下更顯示了一種幽雅、寧靜的氛圍。這些巷弄把游覽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寧靜氛圍,同時也加強了湖與山的聯系。

北山路街區,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風格的歷史建筑,成為聯系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的紐帶,不僅保持了街區整體景觀的和諧,并且素雅、平和,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統一,成為西湖風景區獨特的景觀。

5結語

突出場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設計,既是風景園林行業綜合性和獨特性的體現,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對場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杭州西湖風景區的湖濱和北山路規劃設計提煉了場地已有的景觀特征,依托自然條件,以人文元素為主體進行空間塑造;同時深度挖掘西湖周邊以及杭州當地的文化景觀,營造了一個展現杭州地域景觀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風景。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7):3-4.

2 吳威.園林的場所精神初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3 楊云峰,朱建寧.營造具有場地特征的城市公園[J].中國園林,2009,25(12):76-79.

4 張伶伶,孟浩.場地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16-24.

6 劉衛星.城市園林景觀中場地設計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瑤,楊云峰.地域性風景園林設計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34(5):171-176.

8 朱建寧.以自然為師的現代植物景觀設計[N].中國花卉報,2005-08-11.

9 張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場所設計[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6.

10 許一潔.“生態”與“野趣”的回歸[M].華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紅梅.地域文化與自然風景區的旅游開發[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1):18-21.

篇(9)

規劃指的是對未來事務的合理組織與安排。作為景區規劃而言,最早,在旅游活動產生之初是并無規劃可言。但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旅游產業發展也十分的迅速。我國的旅游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旅游需要規劃管理的發展模式漸漸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旅游景區規劃編制工作也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深入的發展。景區規劃的對象從簡單的要素規劃向整體規劃方向發展,規劃方法也從單一的美學形體規劃向旅游資源導向、市場導向以及產品導向相結合,形體外觀規劃、經濟理論、環境規劃保護等方法綜合參與。通過對資源和市場進行調查整合,同時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因此,將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景區規劃已經成為現代景區規劃中備受青睞的規劃方法。其對保護生態環境、旅游資源、人文歷史資源等的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一、景區規劃概述

要想做好景區規劃,最主要的是先確定好旅游規模以及環境容積,這兩點的確定非常重要。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文歷史資源豐富的國家,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將景區規劃和保護放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保護方案也已提上日程。因此,如何科學的確定景區的旅游規模,為景區規劃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成為景區規劃首要考慮的問題。如何保證景區內的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容積的確定也十分關鍵。在我國,景區規劃缺乏對環境容積本質含義的理解和考察,定義片面狹隘,計算方法傳統陳舊,缺乏科學依據,且不能很好的適應景區規劃建設的快速發展。因此,如何借鑒國外景區規劃的相關研究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并運用到景區規劃理論中去,已經成為當今景區規劃設計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對如何做好現代景區規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景區規劃應以什么為主?是環境保護,還是人文旅游?看似簡單的問題,其中包含的內容卻相當復雜,這不僅需要景區規劃設計師具有豐富的經驗,還需要經過多方考慮、考察和計算,才能使景區的規劃立意新穎充滿詩情畫意、選址恰當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峰回路轉、借景生輝動靜結合、尺度親切比例諧調、色澤明快質感各異等。同時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境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的環境和地形特點、民族風情等等,將景區內的風景優點最大的發掘出來,羅列出來,增加亮點,有了這些,景區的規劃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

二、做好現代景區規劃的幾點要素

1、旅游資源是景區規劃的基礎

隨著被譽為是“陽光工程”的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發展旅游事業中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型產業。隨著人們價值取向、消費意識等呈現多元化趨勢、個性化消費越來越受到親睞的情況下,旅游資源也出現了多元化的開發,涉及海、陸、空等多方面。只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才能更好的促進地方經濟,拉動原居民的積極性。并且,旅游資源作為旅游產業的核心,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自然區域、有特殊生物群落的、生態環境或者是人文歷史價值的區域開展旅游。

2、各種產業之間的開發相互整合

產業間的整合,不僅指的是旅游業與交通、通訊、商業等服務行業之間的規劃整合,也指的是旅游產業與地方傳統產業的整合。景區的旅游可以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良好也能帶動招商引資。但是在景區的規劃中,對于通過旅游拉動當地經濟、提高居民的社會經濟水平的具體措施較少,缺少景區旅游與當地經濟融合的組織規劃。進行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同時滿足游客、供給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等戰略目標。

3、區域間的合作

發展景區旅游首先要加強景區旅游區域的合作,是以旅游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域進行劃分、規劃、開發。避免出現同一旅游特色,周圍區域都在進行開發和規劃,這不僅對規劃效果以及景區的發展夠有影響,還破壞了資源的完整性以及整體的生態環境,得不償失。因此,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各區域之間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共同謀發展才是真理。

4、保護與開發并存,尋求平衡點

景區規劃要有利于景區保護,這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保護過多,影響旅游業的正常運轉,不利于提高周圍經濟產業的發展;規劃開發過多,生態環境的容易失衡,為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這就需要在保護和規劃開發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開發,在景區的發展過程中,注重環境的保護。景區規劃不僅要注重旅游者的需求,還要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未來保護給予充分的重視。正確的分析景區內各子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對其積極的進行規劃,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同時還要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地方文化經濟水平的提升。

5、游客的數量和來源

游客是景區規劃的價值體現,沒有游客觀賞,也就不需要進行規劃。因此開拓各類客源市場、擴大旅游產品開發的產業鏈條,繼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數量,進一步實現景區規劃的價值。

6、社會效益

景區規劃其本質目的就是為了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還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景區規劃最直接的受益者還是經營者。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旅游景區規劃已經從城市發展到鄉村、從大都市推廣到小鄉鎮,越來越多的地區把旅游業作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相對優勢資源但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來說,經濟目標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規劃、發展旅游業的首要目標。

三、現代景區規劃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對規劃地區進行調查和評估

景區規劃必須進行資源調查和評價等前期工作,沒有前期的調查、評價,根本就談不上規劃。旅游業作為一個地域性很強的產業,其發展的好壞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資源、氣候、交通等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地域社會發展水平。景區規劃需要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持,這就需要景觀規劃師在進行規劃設計前,對地方經濟結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對地方旅游業、區域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等進行研究。同時,在規劃的區域范圍、促銷市場等方面,尊重資源的完整性,深化區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資源。

2、景區資源保護途徑

景區規劃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是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然而市場經濟體制并不與景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相兼容,保護和開發一直是相互矛盾的,稍有不慎,開發有可能成為破壞的真兇。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景區規劃的保護與開發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等用來規范景區的規劃。任何景區的任何規劃行為,都必須統一規劃、統一開發,開發和保護必須并存,開發中要有保護。這樣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它所有共同的文化、歷史和自然遺產,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發展。故只有采取科學的經營管理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和開發。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景區規劃在各地興起,景觀規劃熱潮中存在著諸如規劃缺乏特色、規劃方案的實施受到地方條件的制約、經濟可行性或者是環境可行性差等問題。要想做好景區規劃必須系統地綜合地方的各種要素,既要保證旅游資源永續,又要通過景區規劃的實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才能更好的提高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和經濟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羅明義.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建設[J].學術探索.2008(01)

[2]肖云.風景名勝區景區規劃概念及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7 (03)

篇(10)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鑒于當前旅游地景觀設計的研究成果多蘊含在景觀生態學中,本文運用景觀生態學已有的概念體系。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分析,景觀指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它由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相互作用的斑塊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在廣泛和一般意義上可把景觀理解為地質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水、植被、動物及人類活動的完整組合而形成的空間異質性的自然綜合體。旅游地景觀設計(或稱為旅游地景觀規劃)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上的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地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進行的一種規劃。

1 場所依賴的基本概念

某些地方與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客觀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場所依賴的反映。圍繞著場所依賴,在研究過程中產生了3個概念:1)戀地情結是人與場所之間形成的感情聯系,這種感情聯系是人對地方的關系、感知、態度、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總和;2)場所感知是人與自然以某種美妙的體驗為中心的結合,這種感知和意識往往集中于某些地點的特別設施,帶著強大的情緒和心理聯系,深刻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使得在該地點所進行的所有活動似乎都充滿了意義;3)場所依賴是人與場所之間基于感情(情緒、感覺)、認知(思想、知識、信仰)和實踐(行動、行為)的一種聯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從概念的描述進行分析,3個概念基本一致,包含的基本內容可以總結為:描述的是人與地的關系,強調這種關系是人與地的感情聯系,強調這種感情聯系的來源,如價值觀、認知等。

2 基于場所依賴的旅游地景觀設計

2.1 旅游地景觀設計應考慮場所依賴

對某個場所產生依賴的人會對這個場所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場所依賴是產生重游的主要動機;場所認同的增加會減少休閑者付費使用資源的反感,會增進對該場所管理費用支出的認同。因此,旅游地景觀設計所營造的景觀場如果能夠使游客產生場所依賴,或者能夠進一步加強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游客將會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并產生重游動機;同時,推行門票提價和維修改造部分區域也會得到他們的支持。反之,如果景觀設計不能使游客形成場所依賴,則不能吸引游客重游;如果景觀設計降低了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則會導致游客的反感。在這種情況下,普通游客會選擇另覓游憩之所;對于已經形成較強場所依賴的游客,原有旅游地的變化會使其感到憤怒,甚至會組織起來對旅游地的維修改造進行抵制。旅游地景觀設計營造的場所依賴與游客忠誠度的關系。

同理,對于旅游地的社區居民,更應該考慮到他們對長期生活地區的場所依賴,謹慎設計,以獲得社區的支持。因此,不管是待開發的處女地,還是已經成型的旅游景區,景觀設計一定要考慮場所依賴。

2.2 以場所依賴理論指導旅游地景觀設計

2.2.1 將場所依賴理念融入景觀設計指導思想

在景觀設計前,應先完成前期策劃,確立項目的主題和完成市場定位分析,只有確立了項目的定位和主題,才能確定景觀設計的思路和方向,才能進行項目景觀的概念設計和后續工作。項目景觀設計的總體風格以及景觀設計指導思想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場所依賴。對于新開發的旅游目的地,應充分考慮社區已有的場所依賴,使其開發不受抵制;同時,應考慮如何才能使將來的游客形成場所依賴,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此外,對于擬進行維修的旅游地,應充分考慮已經形成場所依賴的社區居民和游客的感受,使維修工作能順利進行;同時也要考慮景觀設計吸引新游客的程度。在適應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景觀需與建筑、場所融為一體,使建筑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同時景觀可增加建筑的品位與內涵,建筑和景觀等人工符號加深場所感知,逐漸形成場所認同,進而使游客形成場所依賴。

2.2.2 前期調查工作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調查 在傳統的景觀設計流程中,景觀設計之前有前期調查階段,設計方應做好以下工作:了解土地自然特性、發展因素和策劃營銷報告,總結景觀設計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這些工作是搞好景區景觀設計的前提。引入場所依賴理念后,前期調查中需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評估項目,具體包括社區居民的場所依賴水平、歷史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和忠誠游客的場所依賴水平。只有充分了解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場所依賴水平,才能使景觀設計方案得以順利實施并帶來預期的收益。

2.2.3 具體設計工作考慮場所依賴

景觀設計要塑造場所依賴,首先必須進行場地分析,即在景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旅游景區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地脈,指地形、氣候、植被、水土等自然要素)與人文環境(人脈,指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第二,進行主題定位,即在場地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旅游景區所在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提煉出一個鮮明的文化主題,此主題就是旅游景區景觀場營造的依據。第三,進行功能分區,旅游景區功能分區涉及兩個層次,一是游覽區和旅游服務接待區的劃分,二是游覽區和旅游服務區內部的細分。第四,景觀要素規劃設計。在場地分析時,要評估旅游地的地脈和人脈中對哪些游客具有場所依賴以及場所依賴的強度;在主題定位時,要確定能增加游客對旅游地場所依賴的主題;在功能分區時,要根據旅游地內場所認同、場所依賴各自強度的不同;景觀要素規劃時,虛實景觀要素的布局也要考慮場所依賴強度的差異。總之,在上述4個過程中,要始終考慮如何利用已有的場所依賴以及如何形成新的場所依賴,把場所依賴作為具體設計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2.2.4 對場所依賴水平進行整體評估

景觀設計完成后,還要對其進行評估。當前場所依賴的研究成果中已經存在場所依賴水平的評估手段。很多測量方法都可用于場所依賴水平的整體評估,即對指導思想具體設計施工、景觀設計之前景觀設計之后的狀況進行評估。根據整體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確保不斷強化游客對旅游地的場所依賴。

3 結語

遵從自然、因地制宜、源于文化、考慮市場、適度設計、注重社區和人性設計等旅游地景觀設計理念已被廣泛運用于各類旅游地景觀設計實踐中。隨著景觀設計新問題的不斷出現,景觀設計研究也不斷進步,應該將場所依賴這一新理念引入旅游地景觀設計全過程。這就要求將場所依賴理念融入景觀設計指導思想,前期調查工作增加場所依賴水平調查,景觀設計實施注重塑造場所依賴,進行場所依賴水平整體評估。只有這樣才能將場所依賴的基本理論運用于旅游地景觀設計,提高游客重游率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房地產網絡營銷模式 下一篇: 勞動安全的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普洱| 临湘市| 方城县| 满洲里市| 台北市| 慈利县| 杭锦旗| 石家庄市| 新源县| 广饶县| 政和县| 大同市| 庆元县| 波密县| 全椒县| 安顺市| 阿克陶县| 扶沟县| 康定县| 泰和县| 错那县| 洪泽县| 突泉县| 永福县| 台安县| 合作市| 尤溪县| 客服| 鄂州市| 兴文县| 洪洞县| 株洲县| 平武县| 沂水县| 康乐县| 伊金霍洛旗| 亳州市| 剑河县| 台中县| 北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