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1 08:46: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于2019年底提出了“科普生態系統”的概念。該概念起源于生命科學中的生態系統原理,通過提升科普活動的聚合力,使科普活動過程中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進而不斷增強科普工作凝聚力、科普活動號召力、科學素質提升力。隨著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部署的穩步開展與不斷進步,以標準化為技術支撐所開展的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建設工作,將支撐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完善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以及科普信息化的規范化發展。
1科普生態系統框架
經過廣泛調查與研究,本文首先研究形成一套科普生態系統框架(見圖1)。系統框架分為三層的“傳遞-生態活動-接收”模式,由科普供方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資源,通過科普活動,轉移給科普需方,由此形成科普生態系統圈。在科普生態系統中,第一層為傳遞方的科普供方,運用科普活動提供科普資源。科普供方涵蓋范圍包括中國科協、中國科技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學校、社區中心、科學家等;第二層為中間層的生態活動。其活動的主要動力是科普服務與科普活動;第三層為接收方的科普需方,是科普活動的服務對象。科普需方涵蓋范圍包括青少年、老年人、產業工人、農民、公務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其中第二層的生態活動,按照場景劃分為五種活動類型:(1)科普場館的科普。提供的活動包括科普展覽、科普講座、科學體驗、科技競賽、科普培訓、科技咨詢、科普劇表演。(2)基于大眾傳媒的科普。活動包括科普圖書、科普影視作品、科普期刊文章、科普劇、科普影視等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等。(3)利用流動科普設施的科普。活動包括流動科技館展覽、科技咨詢、科學影視放映、科普大篷車展覽等。(4)利用新媒體多渠道的科普。活動包括科普動漫、網上科普影視作品、網上講座、微博微信等科普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等。(5)利用學校、科研院所、工廠、自然保護區等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的科普。活動包括科普展覽、科普旅游、科普講座、科學體驗、科技競賽、科普培訓、科技咨詢等。科普生態系統為了保障和促進科技知識的生產和消費,框架底層建立了組織保障、機制建設、科普資源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資金投入、規范化建設、交流合作等方面為科普活動提供基礎性的保障措施,是科普生產活動的基礎環境。同時,為了維護科普生態的機制,科普生態系統應涵蓋標準化機制、產業化機制、經費投入機制、知識產權管理機制等。
2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發展情況分析
2.1科普領域標準化機構現狀2007年,中國科協開始將標準化納入科普領域的重要工作范疇,開啟了科普領域的標準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工作。在2017年,中國科協正式組建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科普標委會”)。科普標委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為科普服務領域標準的制修訂、貫徹實施奠定了基礎,為科普服務領域的發展模式轉變、管理模式創新以及水平能力提升等提供抓手和保障,為科普領域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陣地與平臺。科普服務標準化工作是編制、發布和實施科普服務標準的活動,是科普資源整合的基礎和共享的前提。科普標準化工作堅持面向科普服務實際需求,遵循統籌規劃、基礎先立、上層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則,初步建立了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評價考核等規章制度,并圍繞科普服務術語、科普資源分類、科普設施設備等研究,制修訂了一批技術規范和標準。
2.2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現狀
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涵蓋但不局限于科普服務,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在涵蓋科協系統及下屬單位、學會的同時,還涵蓋其他領域部門、行業、企業等,由中國科協作為生態主體,其他各方力量共同貢獻土壤養分,推進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以及標準性文件在內的多維標準體系的發展,涵蓋科普基礎通用標準、科普服務提供標準、科普服務資源標準、科普設施設備標準、科普信息化標準、科普評價標準等領域,這是“廣義”的科普領域標準化工作。經調研,目前涵蓋在科普生態系統領域的標準共計142條,其中國家標準23條,行業標準17條,地方標準79條,團體標準18條,企業標準5條。“一體兩翼”的組織架構在標準化進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在發布的相關標準中,各級科協及學會、科技部發布的科普相關標準的數量最多。隨著中國科協對“自家”科普標委會的重視程度加大以及管理方式日漸清晰明確,歸口科普標委會的國家標準正在日益增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要為原質檢總局)、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委及其下屬單位都有發布科普領域相關標準,從中反映了各類單位、各行業在科普大環境、科普生態系統的交叉發展下,對科普生態系統的標準需求十分旺盛。另外,許多已經發布的科普規范文件是在科普標委會成立前以及科普生態系統理論提出前發布的,由于缺乏標準體系的整體部署與定位管理,與當前新要求、新發展方向有偏差[1],此類舊規章制度文件亟待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形式進行改善。
2.3科普生態系統典型標準分析
(1)在研國家標準。其中包括正在審查、即將發布實施的標準20205004-T-731《數字科普資源質量要求》;正在起草的標準20220519-T-731《科技館展品設計通用要求》、20213427-T-731《科技館功能配置指南》、20213428-T-731《線下科普活動基本要求》。在研標準均為近三年來的計劃號,且均為基礎通用類的頂層設計標準,也符合科協近年來注重標準化建設的整體戰略。
(2)已發布的國家標準。目前發布了有4項科普國家標準,GB/T41555-2022《科普服務分類與代碼》、GB/T41132-2021《科普信息資源唯一標識符》、GB/T41131-2021《科技館展覽教育服務規范》、GB/T32844-2016《科普資源分類與代碼》。其中《科普資源分類與代碼》也已計劃開展修訂,配合科普新時代發展需要。
(3)行業標準。產業領域在氣象、汽車、林業、公共安全等領域方面制定了標準,說明各領域均有強烈的科普需求。目前有QX/T578—2020《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創建規范》、QC/T1080-2017《科普宣傳車》、LY/T2251-2014《林業科普基地評選規范》、GA/T974.52-2011《消防信息代碼第52部分: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類型代碼》等行業標準。
(4)地方標準。地方標準在教育基地建設、科普場所管理、科普場所服務等方面展開。目前有DB1410/T111—2020《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要求》、DB37/T4185—2020《防震減災(地震)科普場館展品(展項)及布展指南》、DB1310/T226—2020《熱帶植物館科普研發基地服務規范》、DB36/T1293-2020《校園科普氣象站建設規范》、DB14/T1967—2019《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設規范》、DB21/T2692-2016《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評定指南》、DB11/T1615-2019《園林綠化科普標識設置規范》、DB37/T3485-2019《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標準》、DB3301/T0200-2018《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與服務規范》等。(5)團體標準。社會團體在科技館建設和管理、生態養生、藥用保健、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制定了相關團體標準。如湖北省標準化學會制定的T/HBAS009—2018《科學技術館術語》等、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制定的T/CCPEF002—2016《全國生態養生示范村建設技術規程》、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T/CACM1334《藥用植物園建設系列規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制定的T/CGDF00001—2018《暗夜星空保護地和項目標準》等。
3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多維模型
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是圍繞建立科普生態系統而構建的標準工作。對于科普生態系統的科普活動及對應標準需求,本文采用標準體系多維度分析方法,形成了科普生態系統科普活動標準多維模
(1)標準級別維度
科普生態系統標準體系不僅包含科普標委會歸口管理的國家標準,還應圍繞科普生態建設,涵蓋相關行業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標準,例如林業行業標準LY/T2251-2014《林業科普基地評選規范》,以及地方標準DB11/T1615-2019《園林綠化科普標識設置規范》;此外,還包含面向社會團體的團體標準。科普生態系統標準需求,不僅有歸口國家標準的制修訂需求,還有從不同行業主管部門、國內不同省份、地區的從政府層面的標準化需求;此外,科普活動在生態保護、醫療保健、旅游服務、應急救災、社區服務等不同方面還有團體標準化的需求。
(2)科普活動維度
科普生態系統包含眾多的科普活動,進而構成有機的活動系統。經調研分析,科普活動與科普服務的標準化工作應主要集中在科普作品創作、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技場館運行、科普講解服務、科普服務質量評價等。
(3)科普類別與專業領域維度
科普生態系統根據不同的標準類別,劃分為基礎通用、服務提供、科普資源、基礎設施、技術應用、方法工具、評價管理等幾個角度,同時按照科普所覆蓋的行業/專業領域分析其標準化需求,科普活動主要集中于科技前沿、航空航天、食品安全、醫療健康、防災減災、綠色環保、氣候變化與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領域的科普標準。
(4)標準化目標維度
從科普工作目標角度出發,科普生態系統的工作目標主要集中在:1)針對促進各相關方共同參與科普工作的協作協同;2)針對設備設施質量、科普服務質量、數據采集質量等的質量管理;3)針對科普場地的消防安全、疫情防控安全、人身安全、動植物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網絡和信息安全等的科普活動安全;4)針對科普數字化建設、數據采集、數字資源庫建設等的數字化[2];5)針對科普場館的低排放低污染、廢水廢氣廢渣排放要求、噪音防護、節能降耗要求等的低碳環保。
4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實施建議
(1)制定科普標準化管理辦法
為了服務科普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按照科普生態系統的建設要求,針對科普生態系統標準化工作,起草《科普標準化管理辦法》。通過《科普標準化管理辦法》,建立科協系統內的各項標準化運行管理制度,包括科普機構與人員管理、標準體系建設和維護、標準制修訂管理、標準實施、實施效果的監督、評價和管理等。要明確科普相關機構和人員的標準化職責,建立標準與各類科普資源以及科普信息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將標準實施與科普信息資源建設相結合,用標準衡量科普信息資源的質量和科普信息系統的質量,推動建立科普標準的測試和認證機制。建立科普標準化的激勵機制,鼓勵學會協會開展科普標準研制。提供科普標準化工作的經費保障,加強人員隊伍建設。用《科普標準化管理辦法》規范和促進科普標準化工作。
(2)專業化機構和人員保障
為了科普標準化的持續和健康發展,需要相對穩定的科普標準化支撐機構,可以從外部引入專業化科普標準化合作團隊,協助全國科普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機制建設。在每個年度相關的科普標準化項目中,篩選科普標準化經驗豐富的標準化支撐團隊,確定比較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互動融合的合作機制,使支撐項目團隊對科普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全面支撐科普標準化的規劃體系建設、標準制修訂管理、標準實施應用等各項工作。另外,在科協系統還要建立科普標準化專家隊伍,在主要科普單位可設置標準化專員,負責科協標準的學習、溝通、傳達和推動實施,協助推進標準化工作。
(3)定期開展標準化培訓
由于科普服務標委會成立時間比較晚,相關的科普從業者的標準化工作經驗總體不多,為了使科普標準化持續開展和有效推進,需要進行各類標準化的培訓,包括標準化基礎知識、標準體系建立的方法、標委會秘書處的日常工作等。先期培訓對象可以包括相關的科普標準化聯絡員等,逐步擴展到科普資源、科普信息系統的建設者、運行者和管理者。先期培訓教師可以請外部標準化專家,逐步擴展到內部科普專家,培訓中加入科普標準化的經驗交流和研討。培訓方式可采用線上、線下或者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線上培訓可以實時交互培訓,也可以采取課件播放的形式培訓。
(4)推動標準應用實施
標準只有宣貫實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隨著科普標準化工作的持續開展,會逐步形成并發布各類科普標準,需要在科普工作中進行認真宣貫實施。既然發布了標準,就應在科普場館建設、科普資源建設、科普信息系統建設、科普相關設備采購等工程建設中,依據相關的標準來管理流程和控制質量,將標準實施貫穿于工程的全周期[3]。提倡標準工具化,一些數據類的科普標準可以固化在信息系統之中,一些管理類的標準可以嵌套在項目流程之中。可以考慮依據科普標準,采用認證認可的方式,規范科普場館、科普大篷車、科普自媒體等科普資源的質量建設。
(5)推動標準走出去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標準化規范化是國際合作的根基。構建高質量“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一帶一路”離不開國際科技創新以及科普合作,按照“中國標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需要逐步探索科普標準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途徑。一方面,將我國成熟的科普標準推向國際;另一方面,借鑒和學習國外科普標準化的成果和經驗。為此,可以探索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下,成立國際科普領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對外開展國際科普標準化合作,增加科普領域對外聯絡和合作交流機會,通過科普標準國際化促進科普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Z].
[2]查雁南.虛擬現實前沿技術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創新與實踐[J].辦公自動化,2022(2):30-32.
[3]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Z].
作者:徐凱程 王志強 岳高峰 楊青海 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