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7 20:33: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李生論善學者翻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3)08-0108-03
一、引言
家族企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企業形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我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加上重視血緣、親緣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差序格局”,促使家族企業的創立者在傳承之際往往更傾向于選擇子女、兄弟姐妹等親屬進行權杖交接,即所謂的“代際傳承”。如果這種傳承方式交接成功,其所具有的“家族性”因素會使企業在資源獲取、分配和使用上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從而保證家族和企業的延續與發展。但現實中仍不乏眾多企業家后代接掌企業后經營失敗最終導致祖業衰敗的例子。
事實上,家族企業能否長青主要取決于接班人的素質和能力,這通常與上一代創業者是否將自己的特異資源(如默會知識、社會關系、企業家精神等)成功傳遞給后代繼任者息息相關,而這些隱性的資源恰恰是家族企業得以發揚光大的關鍵要素所在。已有文獻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代際傳承,而企業家特異資源等深層次因素在代際間的傳承仍較少得到關注,本文從家族企業成長的角度出發,研究企業家特異資源的傳遞或轉移,為探索家族企業傳承的成功規律提供啟示。
二、傳統視角下的家族企業代際傳承
一般而言,家族企業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歸家族擁有和控制的企業。在現實中,雖然家族并不一定掌握著企業的全部股權和控制權,但也一定是大部分或基本掌握這兩種權力的企業組織形態。因此,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是指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從上一代傳遞給接班人的過程,它包括家族財富和權力的傳遞,這個過程從接班人進入企業接受培養開始,到上一代經營者退出企業、接班人繼承企業大權為止。傳統視角下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強調的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轉移,其中,所有權傳遞是指家族財富的傳承,其對象一般是家族成員;控制權傳遞的是企業的經營管轄權,將決定下一代由誰執掌企業,誰來執行決策,它的對象往往先從家族成員中挑選,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再由非家族成員的職業經理人承擔。
三、企業家特異資源的可識別要素與代際傳承
(一)企業家特異資源的可識別要素
以往文獻論及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時,認為成功傳承的關鍵是一個或幾個獨特的核心要素在代際間的留存或轉移(Kaye, 1996; Drozdow, 1998),Cabrera-Suarez et al.(2001)和 Sharma(2004)等學者進一步研究得出,家族企業成功延續需要的是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獨特要素,所以需要繼承和保留的也應該是這些核心要素。Lambrecht(2005)對家族企業的案例研究發現,上一代創業者需要將企業的默會知識、管理理念和企業家特質以及家族企業精神向接班人傳遞以完成整個代際傳承過程。國內學者錢錫紅、徐萬里和李孔岳(2009)研究發現,代表企業間關系的企業家外部橫向關系網絡對企業成長的影響最大,代表企業與政府關系的企業家外部縱向關系網絡影響次之,代表企業家對企業運營控制的企業家內部縱向關系網絡影響最小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朱素英(2007)在對企業家精神的傳承進行探討后,指出繼承人對企業家精神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家族企業成功傳承的關鍵。據此,上述研究中提到的默會知識、社會關系和企業家精神等要素都可以概括為企業家的特異資源,而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這些隱性的特異資源能否得以被傳遞,因為家族企業相比其他類型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常常依賴于企業家的這些特異資源。
(二)企業家特異資源的代際傳承
1.默會知識的傳承
默會知識的轉化與分享一直以來是家族企業管理的研究者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多數學者認為家族情境因素對企業知識的轉移具有重要影響(Lansberg & Astranch, 1994; Sharma, Christman & Chua, 1997; 徐金發、許強和顧驚雷, 2003)。要實現企業家默會知識的成功傳遞,首先需要了解家族情境對默會知識代際傳承的影響機理。在這方面,竇軍生等(2009)的研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他從家族親密度、家族集體傾向和家族適應性三個指標來刻畫家族情境,而企業家默會知識代際傳承則用訣竅知識獲取、心智模式領悟、訣竅知識承諾和心智模式承諾四個指標進行度量,結果發現家族親密度對企業家默會知識代際傳承的四個指標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在任者—繼承人關系質量對家族親密度和訣竅知識獲取之間的關系存在完全中介效應,對家族親密度和訣竅知識承諾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完全中介效應。這個結論說明培養和保持知識源與接受方之間的良好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實現企業家默會知識在代際間的成功傳遞,必須積極培養并保持企業家同其繼承人間融洽、信任的合作關系。
2.社會關系的傳承
Granovetter(1985)認為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憑借信任這種機制嵌入于人們生活的社會網絡之中。他進一步指出,交換是經濟領域最基本的行為,其發生的基礎是雙方必須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互信上,如果信任感降到很低的程度,交易就必須借助外部的監督才能保證順利進行,那么雙方的交易成本也會大幅提升。
通常,信任可以分為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兩種。相對于西方社會的普遍信任,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中存在的主要是特殊信任,而與之相聯系的便是“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商業交易中的廣泛使用。對于家族企業而言,在初創階段一方面企業的資源稀缺、規模較小,往往需要依賴企業家長期積累而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取關鍵資源和生產技術,特別是此時如何利用關系網絡從政府手中獲取資源,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由于風險等因素,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常常不愿意提供財務支持,而家族企業的成員或朋友則有可能提供類似的資源。這種基于社會關系網絡而形成的信任基礎正是企業得以締結契約、成功運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中國這樣一個關系型的社會中,創業家族盡可能將自己的社會關系有效地傳遞給接班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3.企業家精神的傳承
家族嵌入企業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內部資源,這種資源被形象地稱為“家族精神”(Habbershon & Williams, 1999)。家族精神是以企業家為中心的家族成員相互之間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常常帶有企業家鮮明的特質,是引導家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堅實力量。早先的研究已經證實,家族和企業的結合在資源獲取上表現出了獨一無二的優勢(Haynes et al., 1999; Stewart, 2003);與非家族企業相比,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社會資源、家族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堅毅的韌性和獨特的治理機制使其形成了特殊的資源獲取、分配和使用方法,并進而促發競爭優勢(Simon, D.G.& Hitt, 2003)。
在整個家族精神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最為重要的莫過于企業家的精神了。企業家精神是由英文單詞“entrepreneurship”翻譯而來,有時也會被理解為創業精神。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社會創新精神,并將其譽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杠桿。熊彼特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是社會發展的策動力量。我國學者呂愛權和林戰平(2006)指出以首創性、成功欲、敢于冒險、精明敏銳和強烈的事業心為特征的企業家精神超越了企業家個人的價值取向、性格、氣質和作風的范疇,對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汪丁丁(2010)將企業家精神歸納為熊彼特的“創新精神”、韋伯的“敬業精神”和諾斯的“合作精神”。
簡言之,企業家精神是創業者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獨特特征,它能幫助創業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發現獲利機會,獲取關鍵資源,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創造。Tan & Fock(2001)的案例研究表明,接班人的企業家素質和能力或許是家族企業繼任成功的關鍵。由于企業的經營理念與行為哲學深深刻有企業家思想的烙印,企業的發展壯大更離不開企業家精神的貢獻,因此上一代創業者十分有必要對接班人從小培養和灌輸這種精神和價值,使他們從小熱愛家族事業,為將來的接班打下良好的基礎。等到接班人成長、成熟開始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中時,再賦予其更大的創業責任,以培養他們的創業創新精神。惟有如此,有企業DNA之譽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成功傳承給下一代的接班人。
四、企業家特異資源的傳承與家族企業成長
在我國,由于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職業經理人市場發育也不完善,同時強有力的職業道德規范還未形成,所以我國家族企業選擇代際傳承作為企業延續的方式也屬無奈之舉。這種傳承模式通常是創業者將管理權和股權的大部分傳遞給子女或其他最親近的親屬,由下一代接班人完全掌握企業的控制權。從整個社會大環境來看,現階段我國家族企業繼任過程中不宜過急考慮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陳凌, 2003),代際傳承模式仍是最為普遍的繼任方式。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來說,倘若代際傳承的方式獲得成功,其“家族性”因素的存在會使企業表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的發揮效果還要取決于企業家特異資源多大程度上傳遞給了下一代繼任者。
企業的內生成長理論告訴我們,企業本質上是由各類資源集合而成的統一體,它依靠人力與非人力資源通過向市場提品或服務來創造盈利,企業的成長能力則由企業對現有資源的利用狀況而決定(Penrose, 1959)。彭羅斯進一步認為,企業擁有的資源保證了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進而構成了企業能力的基礎,企業所擁有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共同創造了每個企業特有的生產機會。具體到家族企業,包括默會知識、社會關系和企業家精神在內的企業家特異資源是上一代創業者多年來長期積累、苦心經營的結果,它們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視為家族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能力。如果這種深層次的素質和能力能夠跨代際傳承成功,將有助于繼任者更充分地獲取內、外部的優勢資源,促進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傳統視角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傳遞是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主要任務和目標,而這也會導致代際傳承的成本上升;資源觀視角下,除了傳統視角所包含的內容,還要有默會知識、社會關系和企業家精神的傳承,這構成了代際傳承的動力機制,在傳統觀點和新興觀點的相互配合之下,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過程就會更加順利,從而也會保證其持續健康成長。
五、結語
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是其獲得持續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側重于所有權和經營權轉移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特異資源的傳遞,這標識著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研究已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默會知識、社會關系和企業家精神是家族企業的隱形資源,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不僅可以促進企業順利的更新換代,還能夠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傳承過程中對家族性資源的強調并不意味著對傳統觀念的全盤否定,這是因為轉移所有權和經營權是代際傳承的實質存在,而隱形資源的傳遞則是以往研究不曾注意或關注度不夠的一面,但同時這方面又決定了家族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從特異資源視角為家族企業傳承與發展這一特殊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開發方向。
[參考文獻]
[1]Kaye, K.When the Family Business is a Sickness[J].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6, 9(4):347-368.
[2]Drozdow, N.What is Continuity?[J]. 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8,11(4):337-347.
[3]Cabrera -Suarez, K., De Saa'-Pe'rez, P.and Garc'a Almeida, D.The Succession Process from a Resource and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amily Firm[J].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1,14(1):37-47.
[4]Sharma, P.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Family Business Studies:Curr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J].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4,17(1):1-36.
[5]Lambrecht, J.Multigenerational Transition in Family Businesses:A New Explanatory Model[J].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5,18(4):267-282.
[6]錢錫紅,徐萬里,李孔岳.企業家三維關系網絡與企業成長研究——基于珠三角私營企業的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 2009(1):87-97.
[7]朱素英:家族企業繼任中的企業家精神傳承研究[D].中山大學, 2006.
[8]Lansberg, I., Astrachan, J.H.Influenc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Succession Planning and Training:The Importance of Mediating Factors[J].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4,7(1):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