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大學體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8 15:28: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體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體育論文

篇(1)

1.1、大學體育教育的內涵當代的大學體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學教育和普通的體育教育有機結合的產物,隨著大學教育理念的進步、以及體育事業的發展,大學體育教育的里理論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其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大學體育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l)大學體育教育是大學教學活動的一個分支,是大學內部的一個有組織性的自由行為系統,主要包括大學內部由體育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正常體育教學行為、大學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交流的體育活動行為、以及大學內部體育比賽行為三部分組成。由于大學體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學體育教學理念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等,使得大學體育理論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行為習慣。(2)大學體育相對于中學、小學體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體育競技藝術和文化水平,其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文化內涵。

1.2、大學體育理論的外延(l)大學體育教育的主體是當代大學生,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在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時,課程內容要緊緊圍繞日常體育活動設施和大學體育文化進行設置。提高大學體育課程理論設置的外延J勝。(2)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大學體育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大學課程而存在,在日常的體育課程教育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履行好作為教師的教育職能和科研職能,在進行對學生體育教育的同時,積極做好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強大學體育理論研究工作,提高大學體育課程設置水平,確保大學體育教育在滿足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適應于當前的社會需求。

1.3、大學體育的定位根據大學體育的內涵及其性質,大學體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統化。結合大學辦學宗旨,系統化建設大學體育課程,將大學體育教育與大學文化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2)社會化。在大學體育課程設置中,加強體育課程設置研究,提高課程設置水平,有針對性進行體育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3)教育化。加強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培養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

2、大學體育理論定位的影響因素

由于大學體育是大學高等教育和體育的有機結合,屬于一項綜合性的大學教育培養課程,由于其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在對大學體育課程理論定位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2.1、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要受到大學體育教學目標的規范和約束,大學體育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綜合交際能力,加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嚴格按照教學目標來進行大學課程設置,并針對不同體質、不同進度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培養計劃,以有效完成大學體育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對于體育專業學生和非體育專業學生要差異化對待,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體育技能培養。

2.2、大學體育教學手段由于大學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在大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體育理論與實際鍛煉的有機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體育教學活動,以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接受、吸收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3、環境因素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大學中的社會因素極強,因此,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受到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程度最大,社會環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學體育目標的設定。因此,在大學體育目標設置過程中,要充分融入社會因素,對大學體育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以確保大學體育的健康發展。

篇(2)

(一)促進學生體質提高和全面發展

由于大學生尚處在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的身體鍛煉在人的一生中影響是比較大的,通過設置體育課程,促使學生進行定期體育鍛煉,能促進過渡階段身體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任務、生活壓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沉重,長時間思想上的壓迫和束縛,使其精神狀態處在昏沉狀態,迫切需要得到調節。體育鍛煉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徑,舒緩其心情,讓久經緊繃的心情得到放松,調節學習的狀態,使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更加充滿活力。

(二)提高學生的鍛煉積極性

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步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活是僅僅圍繞著學習的,缺乏體育意識,因此,在步入大學后,很多人會對鍛煉缺乏熱情———即便是能意識到鍛煉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在行動上無法邁出那一步。這也是導致我國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體育鍛煉課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意識,并幫助他們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三)鍛煉學生的思想精神

通過體育鍛煉,學生進行自我身體完善及與他人協作的同時,能逐漸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做好準備,激發學生敢于面對、敢于拼搏、敢于進取、勇于堅持的勇氣和毅力,做身體健康、心理陽光的新時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及規律

大學期間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階段,也不同于大學之后的青年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是處于轉型期,一方面,還處在不成熟的狀態;另一方面,學生也存在自己個性化的一面。因此,這個時期的體育課程設置面臨的挑戰也是極其艱巨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以適應這個階段的學生特點,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轉型。

(一)基礎理論和體育實踐并重,循序漸進

眾所周知,在一般的體育教學中,實踐課所占比例是極大的,因而造成了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視實踐教學而忽略了理論教學,由此造成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夠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如今,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以實踐為主了,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大學生尚處在剛從高中走出來的階段,對一些體育實踐中的技能課尚缺乏正確的理解,因此,理論教學必然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方面,是適應學生特殊時期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后續進行正常的實踐工作做好鋪墊。通過基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體育鍛煉概念、注意事項、基本常識進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鍛煉的重視度。同時,在基本的理論教學學習之后,為了更有效的鞏固理論知識,應循序漸進采用適當的體育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狀態下,利用有限資源,積極參與鍛煉,對所學理論進行鞏固,加深體育鍛煉項目的印象,提高鍛煉意識。

(二)適應學生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

由于大學階段學生在身體、心理上都處在不穩定的轉型期,因此,這個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大學期間體育課程的開設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這三個階段的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大一階段處在大學體育教育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處在剛剛脫離高中“純理論學習”的時期,理論學習能力較強,同時體育實踐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夯實理論基礎的階段。大二階段,學生已在理論上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實踐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這一階段應結合學生個人的特點,開設一部分較容易的實踐課程,如中長跑、跳、單雙杠,等等。大三階段,應該說學生已經是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可以選擇適當難度的體育實踐,對學生進行培養,如游泳、障礙、攀巖等。以此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不同方式的體育培養,以在體育教學上實現連貫性,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篇(3)

通過人們的情緒狀態,能夠判定體育活動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情緒狀態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體驗。健康、穩定的情緒,有助于促使人們對現實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通過體育活動,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快樂和喜悅,并且能夠減輕人們心中的焦慮和不安,調節人的心理情緒,消除人們的情緒障礙,減緩或是治療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癥。根據有關的研究表明,有規律從事中等強度的活動的鍛煉者,每次活動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緒。

1.2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體育知識和動作技能的重要保證,體育的學習與認知活動一樣,需要學生依靠自己的知覺、記憶、思維以及觀察等綜合認知能力,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有助于促使大腦獲取充分的氧氣,快速恢復大腦意識。開展良好的體育教育以及運動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人的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高可靠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異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異比較大,并且潛力無限,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將知識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過進行體育教學,促使學生的情緒穩定、性格活潑、降低疲勞等。

1.3協調人際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際關系比較好的人總是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興趣,這些人活得比較開心;而對于人際關系不好的人而言,經常無精打采、抑郁寡歡,失去了生活樂趣。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有助于改變這一狀況,因為體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開展的,并且需要與人群發生聯系和交流,人們參與體育活動,能夠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記煩惱和痛苦,合理處理人際關系,不斷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有關的調查研究發現,與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內向的人的社會需要更加強烈,這種社會需要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得到滿足。由此可見,開展體育活動,有助于加強人們的交流和協作,克服寂寞和孤獨感,從而培養人的心理適應能力。

2實施體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2.1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確立體育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的體育管理人員和體育教師需要全面認識和了解體育活動,加強在學生中的體育教育的宣傳,促使學生能夠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體育鍛煉是每個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教學模式,高校體育需要設置專門管理人員,面對全體學生開展體育教育,組織教學以及各項體育工作。將大學期間的體育效益與學生的終身受益有機結合,樹立終身體育觀,著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健康理念。將學生的終身受益作為體育教育的出發點,構建大學體育健康教育目標。

2.2教學內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調整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雖然確立了“強身育人”的教育指導思想,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并沒有將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目前還沒有形成以強身育人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所以,在創建體育健康教學體系時,應該著重突“以強身、健康、育人”的教學目標。進行體育訓練主要是為了增強體質,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積極探索增強體質與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徑和新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體育能力。

2.3課后延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進行課后小結,師生互動,交流情感,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方式,比如,提問法、暗示法、議論法以及設疑法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的平時的表現進行評價,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疲勞。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補充,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學習的課外體育活動具有趣味性以及實踐性等顯著特征。課外體育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也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進行課外體育教學內容設計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喜歡的健身運動項目,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由于課外體育活動不受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4)

 

1前言

當前大學生群體包容著具有多種經濟狀況和消費能力的個體,他們拉開層次,并且區分程度相對穩定。這種經濟上的差異和分層不僅取決于他們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經濟差異性的反映。這一特點在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上也、有所體現,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由于不同的經濟背景和成長環境,在體育消費動機方面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消費動機是直接驅使消費者進行某種消費行為的一種內部動力,它反映了消費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實質上是消費者為滿足某些需求進行消費行為的動力。【1】當前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動機主要是愉悅身心、社會交往、強身健體、審美追求等。但這種消費理念還不完全穩定體育論文,【2】不管是來自農村還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其消費行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響,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給予正確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2 研究對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隨機抽取三個年級(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畢業實習不作為調查對象)740名大學生為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生源地劃分,其中農村340名,占45.9%;城鎮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試樣本生源地情況一覽表

 

生源地

農村

城鎮

大城市

人數

340

327

73

百分比

篇(5)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第一,對大學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推動教學內容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推出符合高校特色的體育課程。

單一的體育教學內容往往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從而消磨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激情,所以學校和教師要積極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向。首先,學校要加大對體育教學的投入力度,完善體育教學基礎設施。規范的網球場地、羽毛球場地以及優美的體育場、游泳館對學生造成的吸引力是直接的,所以必須完善各種場地建設、規范場地運營。其次,學校可以開設多種體育課程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將體育課程分為體育必須課和體育選修課,放開選修課選擇的自,學校要最大限度的豐富選修課的內容,比如設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奧林匹克體育運動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讓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在體育世界中徜徉。再次,學校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氣候狀況、地理環境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比如說筆者任職的學校位于東北地區,冬季天氣寒冷,冰雪覆蓋,極為適合推出滑冰、滑雪等特色體育項目;若學校有大片閑置空地則可開設定向越野等項目。

第二,樹立學生在體育教育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意識,轉換單一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長久以來,不僅僅是體育教學,各科教學基本都是以教師為核心,為主導,學生處于參與者的地位,這樣的方式使得教學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為潛移默化中學生被灌輸了“我”無關緊要的思想,老師才是主體,如此一來,學生的參與度差強人意,上課走神的狀況時有發生。所以體育教學改革一定要使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樹立自己的主人翁觀念,而老師則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困惑的解讀者,規范體育動作的指引者。比如在游泳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首先講解基本的動作要領,然后鼓勵同學下水試驗,教師對其動作規范作出合理指引,然后鼓勵同學選擇適合自己的游泳動作。如此一來,學生便可在體育課中積極地投入運動,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無所事事的走神中。

第三,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評測標準,將學生的體質水平納入考核的范疇。

傳統體育課程的評測標準往往是體育成績,比如800米、1000米所用時間、跳遠距離、跳高高度等等,這樣的體育評測往往使學生“臨時抱佛腳”,平時很少或者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學生的體質并不會因為這樣的體育課而有所提升,所以這也就不能達到開設體育課的目標。所以學校可以考慮將學生體質水平納入體育課程的評測標準,因為身體素質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臨時突擊并沒有多大用處,這樣的衡量標準會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產生敦促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第四,體育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貫通,培育高校校園體育氛圍。

體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所以孤立的教學法并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教學目標。所以學校可以組織對各科老師的培訓,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灌輸與其相關的體育知識,使得體育教學和文化教學相融合,從而營造全方位的體育學習氛圍。

篇(6)

2、靜態評價所占比例過大,缺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方面的評價。長期以來,評價學生的體育成績受到了“技能與技術”教育思想的重大影響,強調評價的重心是體能、技能和技術,嚴重弱化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生成績的提升程度,使其評價內容顯得十分片面,當然其評價結果也是片面的。

3、評價的方法與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性。當前,大學體育教學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靜態的,主要是對學生通過學習而具有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水平實現判斷與評估,有利于學生的間的橫向比較,而在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主動程度、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動態因素方面的評價顯得缺乏,也就是說現行的體育教學評價缺乏動態評價,動態評價有利于學生本身的縱向比較。

二、如何完善當前大學體育的教學評價體系

1、進一步完善指導思想。當前體育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體育教育要適應以后社會的更加快速的發展,也還要很好地適應將來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就現代社會而言,體育教育已成為了人們十分重要的智力資本之一,其發展要與時俱進,放眼于將來社會的發展,使大學生能夠成為具有寬闊的知識面、新穎的思維方式、科學的價值觀以及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社會棟梁之材。另外,在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也要明確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也是促進體育教育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體育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手段。

2、在評價體系中明確評價的主體取向。體育教學評價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由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一起共同建構的多元素價值判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評價者是主體,被評價都也仍然是主體,兩者間不存在客體。所以,在這種主體取向的評價體系中,強調的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間的互動,還強調整個評價過程是民主的、融洽的、互動的過程,從中也體現出一種時代精神。當然,在評價過程中,還要高度重視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結果的進步程度以科學的計分方法換算成得分,納入到體育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去。

3、教學評價還必須要具有發展性評價。在思想上,以往的體育教學評價也仍然具備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和促進學生成長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評價往往是為了甄別優生與差生以及選拔人才,嚴重脫離了教學評價的初衷———促進老師自身提高、促進學生進步、完善課堂教學。因此,筆者認為體育教學評價以上的作用外,還應具備下面的幾項作用:第一,反饋與調節作用。在體育教學中,老師要以合適的方式把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以使其能夠較為全面的認識和解析自我,以促進其提高與發展。第二,展示與激勵作用。將評價作為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我的機會與平臺,鼓勵學生把自身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展示出來,以此激勵自我發展,使評價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有效手段,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格與心理。第三,反思與總結作用。學生被作為評價的主體,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對前期的行為進行反思與總結,從面完善將來的行為,為將來取得更好的成績打下基礎。

4、教學評價具有開放性。課堂教學的過程實質就是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與所學內容間進行的豐富的、多向的、適當的信息聯系以及交流與反饋的過程。在此期間,因為學生的創造力十分巨大,使得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相當多的老師不可預測的種種情況。因此,現代的教學理念都要求課堂是開放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性。當然,教學評價也應該需要開放,使其具有開放性。

篇(7)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07、2008、2009屆畢業生,研究對象總數為126人,其中男102人,女24人,男女比例為17∶4。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和互聯網等查閱歷年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相關文獻。

2.2.2訪談法

走訪相關領導,就業工作指導老師及本地就業工作的畢業生,電話訪談或QQ聯系外地畢業生了解就業情況。

2.2.3數據分析法

對所獲得的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類研究。

2.2.4邏輯分析法

對資料及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綜合、比較。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分析

3.1.1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畢業生就業率是評價一個專業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定程度反映著專業辦學質量的好壞,同時畢業生就業率還直接決定招生和辦學規模。表1顯示(來自體育學院學生就業資料),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逐年上升,進一步訪問得知,面對社會的各種壓力,畢業生不得不改變之前傳統的就業觀念,現在本院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形成“先就業再擇業然后創業”的就業理念。說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更新很快,貼近社會進程的發展現狀。

3.1.2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區域

由表2可以看出,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大多數選擇留在本省及生源地,離家比較近,不愿獨自走出去闖。還有很多選擇了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大中城市是畢業生就業的首選。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逐漸改變,他們更愿意“走出來”,遠離父母的庇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3社會體育專業女生就業情況

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07、2008、2009屆畢業生共126人,其中男10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17∶4。女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由于天生的自身缺陷,許多用人單位考慮女生未來工作幾年會結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假期,而選擇不招聘,性別歧視一直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社會原因。據調查統計得知,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07~2009屆女畢業生共24人,升學率為16.7%,一次性就業率為83.3%。可見社體專業女畢業生就業積極性高,就業概率大。

3.2影響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分析

3.2.1外部因素

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發展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課程的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載體,要依據社會體育專業自身的條件和優越,要結合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性大學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更新,所以培養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和一專多能的人才既有共性,又具個性,具有較強的知識基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學科相應的課程比例,專業課和綜合素質課程設置比例,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比例等,優化課程結構,形成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3.2.2自身因素

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擇業方式也隨之改變。拓展就業領域,一專多能,強化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擇業理念,加強學生的就業規劃和指導。同時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要不斷拓寬知識面,用知識武裝自己,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及時了解社會動態,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自我定位,確定正確的擇業目標,樹立良好的心態,在求職中抓住機遇。

4對策建議

4.1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

目前從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就業總體形勢看,存在著社會需求與高校培養之間的供需錯位問題。特別是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忽視課程設置,對社會體育領域工作不積極,改行易業現象普遍。高校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使專業設置、招生、培養、投入等與就業掛鉤。

4.2高校的就業工作指導與就業教育

由于編制原因大多數高校沒有專職就業干事,就業工作人員均不是相關專業出身,欠缺就業理論知識。科學的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工作思路創新不夠對就業工作的投入有欠缺,無論是在人力、設備、經費上的投入都明顯不足,所以高校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應該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努力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大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較高是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進行國情省情教育和就業政策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確立切合實際的就業期望。

4.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就業渠道

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缺少社會經驗,缺乏職業素質,不了解就業環境,導致自身缺少市場競爭力。所以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要充分利用大學時光,用知識武裝自己,拓寬知識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畢業生要及時轉變就業觀念,適應社會市場需求,找到自己立足點和發展點,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篇(8)

 

根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等中斷學業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導致自殺傾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心理學界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問題之一。因此,探索適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學生健身運動中較常見和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為干預手段,制定干預方案, 試圖通過增強實驗者的體育活動來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改善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從而減輕實驗對象的心理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專一年級1476名學生進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用SCL―90進行調查問卷。將SCL―90中強迫癥狀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 將一年級女大學生90人(表1) 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制定1學期有氧健身運動干預方案。實驗組每周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對照組除其他項目的體育課外,不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自行調適。

1.2 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計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點分量表方式編制而成,評分受試者根據題目所敘述內容,1.持續2.經常3.有時4.偶爾5.無體育論文,依序記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運動干預方案 運動干預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的原則制定期刊網。具體內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體練習等。運動時間: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計12周。運動強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當于最高心率的60%--75%,練習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調查主要結果

1426名女大學生SCL-90測驗總均分即總癥狀指數(GSI),以常模總均分的+1.96S為根本標準,將被測評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問題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學生 SCL-90總均分評定結果(發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問題者

GSI<+1.96S+1.96S≤GSI

人數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試驗前兩組間研究對象心理狀況比較(±S)

組別人數 人際敏感(In)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實驗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對照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 統計軟件,對SCL-9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平均值和標準差( X ±S) 表示,組間差異用t 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通過對1426名女大學生SCL-90的心理測驗,結果(表1)有16.87%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人際敏感(In) 、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較敏感,考慮問題比較細膩,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同時,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體驗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癥狀。

2.2  有氧健身操干預前各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2可知,試驗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憂郁、恐怖、焦慮、偏執的得分沒有明顯區別,說明試驗前2個組心理健康狀況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預后各組心理狀況變化比較

從表3可知,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體育論文,試驗組在人際敏感、強迫因子得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恐怖、焦慮、偏執因子得分雖然也減輕了一些,但無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基本上沒有變化。

表3  試驗前后兩組內研究對象心理狀況變化

指 標 對照組(n=45)實驗組(n=45)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

人際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強迫癥狀(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憂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慮(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執(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5 ,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1

3. 討論與建議

實驗組經12周,每周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鍛煉,研究對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顯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恐怖、偏執等癥狀,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現的是人體美、動作美、音樂美及藝術美,能有效提高練習者對實際生活的審美情趣,重新找回對實際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樹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練習強調鍛煉氣氛,練習間相互交流與互動,體現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逐漸發現實際交往與溝通的美好與樂趣,從而有效緩解人際、強迫、憂郁癥狀,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實驗組學生心肺功能,使安靜心跳率降低,每博輸出量增大體育論文,使動、靜脈含氧量差距加大。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預防和減輕強迫癥的一系列癥狀。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強心理問題者的身體素質,增強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能使心理問題者心情舒暢,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對減輕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等癥狀有顯著的效果;建議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尋找最好的方法和項目,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摸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8-10。

[2]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體育教學如何增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學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學生的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1):5-6.

篇(9)

(2)改革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線的教材、教法體系。現行的大學體育教學大綱,一是競技運動項目過多,教材的難度較大。二是每項教材的技術要求過高、環節過細且各年級教材的重復現象嚴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鴨式”教法,嚴重影響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三是競技運動項目對場地設施要求過高,大部分學校難以保旺,從而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轉變教學觀念。傳統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舊的體育教學觀,不利于21世紀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首先應當轉變教師舊的教學指導思想,變被動式教學為主動式教學。主動式教學,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由消極被動變為積極主動。

(4)轉移教學重點,著重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終身體育觀的確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對高校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強學生的體質外,還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使其學習科學的健身方法,達到體育自立。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強調運動技術的精雕細刻,其教學重點實質上是傳授和掌握運動技術,加之教材的難度較大,無法發揮其自主性。致使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較差。要改變此現狀,教學中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體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學生要動起來,在活動中激勵學生樂學。然后通過樂教與樂學的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提高學生體育能力。

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每個學校體育工作者都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更新觀念。自覺參與學校體育改革,加強理論和實踐研究。正確認識學校體育改革中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2)建立和健全學校體育的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對學校體育改革的領導和監督,理順、協調各環節、各方面的關系:排除各種外來的不利于學校體育改革的干擾因素:制訂相應的措施和政策,保證學校體育改革的各項任務的貫徹落實。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學校體育評價體系。學校體育的目標管理和評價體系,是學校體育改革的反饋通道,是學校體育的導向。應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學生制訂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

(4)增加學校體育的投入。目前學校體育設施、師資條件已嚴重阻礙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必須有具體的措施和政策保證提高師資的素質,增加對學校體育的投入,盡最大可能改善學校體育設施。

(5)實踐“俱樂部”制的教學模式,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了提高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打破原系別、年級、班級的建制和性別的界限,根據教學課程及體育場館和教師情況分設多個項目的俱樂部,每年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個項目上課,課后學生到俱樂部去參加鍛煉和接受指導。這種模式將“學生所好”與“教師所長”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層次教學”的模式,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而學生對體育的不同認識、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學生在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體質、體能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體育課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為了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采用了“分層次教學”,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愉悅的學習熱情。滿足其興趣要求。在學習中體現自我。同時,“分層次教學”也促使教師教學方法、手段必須多樣化,這樣方能駕馭教學,獲得成功;以分層次教學、特長教學、興趣教學為主線,注重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注重能力培養,突出教學效果的實用性和終身性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7)倡導“圍繞一個中心、強調兩種學習、注重三項結合”,實現終生體育的最終目標。“圍繞一個中心”,即以健康為中心:“強調兩種學習”,是指強調科學健身方法的學習,強調科學健身理論的學習;“注重三項結合”,是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結合,注重短期效應與終生鍛煉相結合。這些體育教學思想通過教師在體育課中的貫徹,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喜歡體育而又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狀況,使體育課真正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三、結束語

篇(10)

2、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在定位與目標上的多維思考

2.1、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在學校體育教育鏈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總是針對某一對象在其所屬的系統中的位置進行的,在系統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標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須精細“測量”系統所賦予的特殊性要求來得出,而不是可以隨意主觀給定的。按照這三大核心內涵進行思考,大學公共體育教育是整個學校體育教育鏈中的重要一環,否則學校體育教育鏈就不完整。同時,學校體育教育鏈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要與社會體育有機銜接。所以,只有準確把握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畫出它的目標。

2.2、定位與目標是大學公共體育教育的頂層設計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賦予現代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和任務。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在大學三大任務之首的人才培養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應當內化為一種指導實踐的理論,內化在大學公共體育教育的定位與目標中,通過定位與目標彰顯大學公共體育教育,使其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因此,定位與目標是大學公共體育教育的頂層設計。這種頂層設計既能正確處理人才培養中德智體美的關系,也能正確處理與社會體育和中學體育教育的層次關系,具有指導性、全局性、長遠性和實踐性。

2.3、大學定位與目標的多樣性與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的一致性

大學定位與目標是根據高等教育系統及其在特定條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確定一所或一類高等學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合適位置。一方面大學體育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大學的定位與目標,反映高等教育的內在品質。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體育的自身規律,不偏離體育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功能。處理二者的關系,關鍵是要找準結合點,體現大學定位與目標的多樣性與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的一致性。

2.4、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的結構

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的結構應包括理念層和行為特征層兩個方面。理念層是大學管理者基于對大學公共體育教育的理性認識所持有的基本觀念、價值判斷,主要解決大學在公共體育教育方面應該做什么和應該怎樣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樣做等基本問題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問題,這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行為特征層是處于結構的表層,是對理念的落實和到位,反映在創造性的執行力上。對大學公共體育教育進行定位,實際上就是要對它在整個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上的“身份”進行確認。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標才能清晰,大學公共體育教育的功能才能顯現。

3、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設計的核心要素

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定位與目標設計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學公共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與目標必然要反映學校體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為社會培養人才奠定堅實的身心基礎始終是一條主線。第二,個性要素。大學公共體育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與目標必然要反映大學教育的個性,即它是最高層次的體育教育,既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終點,又是青年大學生步入社會體育的起點,為社會體育發展培養中堅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與目標必然要反映素質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即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步入社會后堅持不懈地從事體育鍛煉,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公民和家庭成員奠定可持續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上一篇: 衛生管理年度工作計劃 下一篇: 農村社會保障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潞城市| 正宁县| 南部县| 东莞市| 乌鲁木齐市| 万源市| 普兰店市| 蒙自县| 三河市| 布尔津县| 桑日县| 永安市| 玉屏| 安龙县| 开平市| 习水县| 秦安县| 淮阳县| 宁海县| 乐陵市| 长乐市| 麻城市| 涿州市| 河北省| 贵溪市| 安溪县| 大足县| 山东省| 南京市| 永顺县| 塔河县| 巴林左旗| 门头沟区| 合川市| 沈丘县| 蒙自县| 乌苏市| 普定县| 临安市|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