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2: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服裝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古代服裝的演變
秦朝統一了中國,在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之后,經濟開始發展,政權逐步穩固,封建社會成熟,服制也更加嚴格。秦尚黑,始皇規定大禮服為黑色祭服,衣色以黑為最上,三品以上的官員用綠色,平民用白色。衣料重錦繡,紋樣繁復。秦漢時期深衣的發展,使“深衣廣袖”極具古代服飾的代表性。深衣有著千年的發展歷史,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占有重要的主導位置。漢朝沿襲了深衣的形式,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西漢時期建立的“絲綢之路”對古代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景之治”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漢朝服飾由儉入奢。絲綢出換進來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飾品,織繡工業的發達,使漢代的衣著水平提升。魏晉南北朝時期,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寬衣廣袖成為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服裝力求俊逸瀟灑。文帝曹丕制定了九品官階服制,用紫緋綠三色區分九品。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元明時代。隋文帝結束戰亂,統一中國,政治穩定,厲行節儉,不注重服制等級,服裝制度雜亂。隋煬帝即位后,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結合前朝制度建立了本朝的服制制度。婦女戴冪羅的外出裝扮,皆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時期胡服的特色,對唐代女服有很大影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繁榮,服飾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唐朝經濟的對外開放,使得“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變革。此時黃色成為皇帝專用色,是帝王的象征。由于經濟文化的對外交流,唐代婦女服制形式開放,汲取了北方民族服飾的特點,尤其胡服盛行。在唐代的壁畫中,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婦女形象。《簪花仕女圖》中高腰襦裙,半抹胸,外披大袖紗羅衫,衣料透明,肌膚若隱若現,足見當時的開放程度。日本的和服、朝鮮服、韓服均吸取了唐、明時代的精華。日本和服更是繼承了大袖衫的服飾特征。唐裝多變、服飾大膽,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沿襲繼承了唐代服制,稍有革新,出現了褙子。遼金元為少數民族掌權,各自繼承了民族特性。明代恢復了唐代冠服制度,女子上衣比唐代拉長。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棉業,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明朝因帝姓,以紅為正色,但平民禁用大紅色。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官員的品階。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清兵入關后,推行“剃發易服”,男子服飾按滿族習俗,官服為長袍馬褂。清代女著旗裝,外罩坎肩,花樣翻新,頗為流行。
二、近現代服裝的演變
1840年以后,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同時,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西式服裝流入中國。但男子的服裝還是以長袍、馬褂為主,一般用于交際,婦女普遍著滿式旗袍。后來旗袍經過改良,已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服飾。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成為女性的主要服飾之一。衣袖的寬窄、長短;衣領的高低;下擺由長至短,由短至長;衣料由儉入奢,由奢就儉,都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而后,受革新思潮文化的影響,男子服裝中出現了中山裝。但主要服裝還是長袍、馬褂。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香港來的洋裝,喇叭褲、牛仔裝,西方的西裝逐漸占領了市場。而今,隨著經濟的繁榮、世界服飾的融合發展,帶有政治色彩的服制制度早已不復存在,現代人在服飾上追求個性、時尚、多變。人類服飾文明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凝結了民族審美和文化。現今人類需要思考的服飾問題是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再發展,服飾也終將進入新的文化領域。
作者:劉秀東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
二、傳統藝術在面料再創造中的應用
針對前面的課程設計,在授課之前,校企雙方教師應就課程目標、實施意見共同商討,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任務的分解,理清各階段的子目標、標準及達成手段。在為服裝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授課中為某品牌服裝企業真實開發產品實施項目化課程所設計的一個教學任務書。在任務書中,應明確課程的內容、目標、組織形式、“雙師”分工、課程考核等各環節的安排,這是產品開發類項目化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課、彈性課時
按照上面提到過的師資教學任務分配設計,為了解決企業師資方的時間受限問題,在該教師時間節點授課時間外,為有效監控項目推進效果,可利用網絡教學等形式進行時間點外的授課與輔導,達到課時分配的柔性化。企業教師對于學校的前導及后續課程知識鏈接比較模糊,因此,校方教師在企業教師來校授課節點之外的其他課程時間內,要有意識地針對企方提出的項目,系統講授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技能,并指導學生在項目實施中學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課上提出下一季企劃案的設計思想和要求,并下達在兩周內完成企劃方案的階段任務。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校方教師就需要針對這一內容進行服裝商品企劃、版式設計等相應知識的講授或知識串聯,使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劃方案的制作,并在規定的時間點內交由校企雙方教師聯合驗收。這對校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種考驗,同時也可提升其“雙師”素質。
(三)作業形式向產品轉化服裝設計類專業的課程作業
通常以實物作品的形式展現。在經過企業綜合考核后,作業中優勝者的作品會出現在企業的新品定貨會中,以產品形式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考核方就不僅僅是學校、企業,而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考量。對于在校生來說,這不僅是對課業成績的檢驗,更是對于職業能力的綜合評定。
二、項目化課程教學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雙、五化、多手段檢驗”的課程設計思路
第一,運用了“雙師引導、雙線教學、雙場地實訓”的課程實施思路。構建了校內、外雙向聯動的共同培養局面。第二,實現了“教學內容項目化、課時分配靈活化、授課時間彈性化、授課方式多樣化、作業形式產品化”的課程實施嘗試。第三,采用了調研報告、開發方案、產品畫冊、產品實物等多種形式的檢驗方法,集中展現了學生綜合的專業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過程的動態考核
基于結果的項目驗收,基于銷量的市場檢驗”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課程的驗收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或某位教師,而是來源于產品進入市場的銷量,在更具說服力的同時,也成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最好檢驗方法。這樣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設計類專業教學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難題。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產學結合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校企長效合作的基礎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點,項目化教學在共同培養人這一根本目標之上,又結合了共建師資、共建實訓環境等相關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時,企業也可以得到產品銷售利潤,不失為一種好的合作方式。
(四)對以往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了嘗試性解決
第一,動態教學計劃的嘗試,在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進度不對接的問題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課程中引入網絡遠程教學的教學手段,在解決企業教師授課時間受限的問題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學校與企業教師交替授課的安排,為實踐依據與實踐方式的有效銜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業—作品—產品的階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終市場的檢驗成為成品轉化的考核標準,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實用化。第五,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在向職業能力轉化,學生能夠憑實力到企業實習直至就業,校企合作在此過程中真正深化。
三、對課程的思考
(一)可以進行“工學結合、專業融合、校企聯合”的產學共建嘗試
高職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可以嘗試在共建項目化課程的基礎上,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進一步實行工學結合的高職高專教學模式;在成果建設上,實行相近專業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結合服裝設計與鞋類設計、家居設計等專業的特點,形成作業到作品的成果呈現;再與合作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進行課程開發、聯合開發新季產品,形成作品到產品的系統轉化。
(二)可以在項目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有效的師資建設平臺
學校與企業在教學、項目推進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協作,搭建教學、實踐交叉組合的師資建設平臺,在雙贏的局面下,提高企業與教師雙方素質,為可持續的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活力。校企雙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礎上,可以慢慢發展到共同承接社會培訓工作,擴大校企雙方的社會影響。
(三)持續進行探索,開辟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
項目化教學的成果轉化除了市場價值之外,其社會價值的體現既符合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轉化方面,校方應起到主導作用,可結合教學、項目的實施經驗,積累相關素材和案例,積極準備編寫、出版相關教材,在分享經驗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反饋,形成教育成果在社會上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校企雙方還可集合成員的智力資源進一步拓展產學研究,促進科技和創業教育的成果轉化。從本文所講的整個服裝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可以看出,在課程推進中基本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正是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三對接”要求。這也再次說明了真正落實職業教育理念歸根結底還是在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高職教育工作者為此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2我國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之間存在的聯系
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看似兩個沒有聯系的文化因素,從本質上看卻存在著很大的聯系。兩者從本上看都由實用功能演變到審美功能的一種藝術,并且在演變的過程中,書法與服裝經歷的過程與性質是相同的。對于書法藝術而言,它屬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是中國特有的一個視覺符號,擁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重要的藝術價值。而服裝設計,要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國際元素,同時還要擁有一定的民族性的特點。書法藝術在當今世界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此,在服裝設計
的過程中還要汲取書法藝術的精髓,將書法藝術應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對推動服裝設計實現自身的生命力與藝術的價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需要從直接體現、間接體現以及應用實例進行分析。
3.1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直接體現
書法也似乎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可以從刺繡以及補花、貼花等方面實現。
(1)刺繡藝術
刺繡又被稱之為針秀,屬于中國傳統的手工工藝之一。中國傳統的刺繡主要包括蘇繡、湘繡以及蜀繡、粵繡這四大門類。它的主要用途包括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等等裝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刺繡工序中,要摒棄傳統刺繡費時、費工的缺點,優先的考慮機繡。將書法藝術體現在服裝設計中,使服裝設計更加的美觀,更具視覺沖擊力。
(2)補花、貼花藝術
補花與貼花藝術都是將面料剪成書法作品并附在衣物上,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補花的固定需要通過縫綴進行固定,而貼花的固定則需要應用特殊的粘合劑進行粘合。
3.2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間接體現
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間接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將書法所表達的已經以及藝術的情感與服裝設計的理念相結合融入。中國書法主要分為楷書、行書、隸書、篆書等書法,我們將主要對楷書與行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楷書藝術
楷書產生與漢末,盛行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它又被稱之為正書。楷書在中心的安放、筆道長短以及兩筆相交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書寫著一定要按照順序一筆一劃的進行書寫,這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作者的創造力。而將楷書與服裝相結合,將楷書應用在服裝設計當中,創作者可以根據纏繞、包裹等方式制作出方正、挺拔等特點的,同時具有束縛感的、特有創意的服裝。
(2)行書藝術
行書大致出現在西漢晚期與東漢初期,它是在楷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行書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是為了能夠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過慢以及草書書寫潦草的缺點而產生的。在我國行書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蘭亭序》。行書將就的是收放結合,疏密得體等。在書寫行書的過程中需要書寫者將輕松、活潑、以及動與靜完美結合起來,確保能夠將行書的氣質充分的表達出來。在服裝設計中,創作者也正是根據行書的特有氣質進行服裝設計,很多服裝設計中有著懸垂的褶皺,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設計,靈感都是來自于行書云流水般的特有氣質,為服裝設計增添了更多創作的靈感與色彩。
2創意服裝的設計
在服裝設計中加上具有創造性的想法,以創新為主,利用藝術設計創造出有意味的服飾,并且具有獨特的意境,這就是創意服裝。設計師在對創意服裝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借助服裝的色彩和夸張的造型線,還要對服裝面料上的肌理變化更加地關注。因此優秀的創意服裝設計中形成的重要因素就是,具有特殊肌理創造和創新設計的服裝面料。服裝面料和產品在經過藝術染整加工之后,會突顯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藝術染整加工后服裝的審美特征和穿衣服裝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藝術染整造型特色在創意服裝設計中應用,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進行發揚,也可以形成設計師自己的設計風格,推進國內創意服裝的發展,開創創意服飾設計的新空間。
3創意服裝設計中應用
吊染平面圖形一體化造型特色藝術染整中的吊染工藝,可以在創意服裝中產生出自然滲化的視覺效果,能夠讓國內創意服裝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深入地了解,設計出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創意服飾。服裝在實施吊染工藝出來中,其邊緣部位,會有染料滲透,最終這被認為是輪廓線上的滲化機理,其服裝上的滲化效果,色暈漸變、質感飄逸,能夠在創意服裝設計呈現出山水般的靈氣。藝術染整中的吊染工藝,可以巧妙地將自然滲化的效果加入到創意服裝設計中,讓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加上吊染工藝中產生的顏色漸變和色暈,在服裝中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蘊完全地顯示出現。創意服裝實際設計和制作中,使用吊染工藝會兩個特點。
3.1漸變效果根據服裝的設計要求,吊染工藝可以呈現出單色或者多色深淺層次漸變。漸變的色彩不同,會將面料獨特的手工味傳達出來,呈現出創意服裝設計中不同的審美風格和距離。創意服裝設計師就可以利用吊染工藝中的自然滲化效果,將中國傳統的韻味加深,利用不同的傳統圖案,結合傳統的問題,讓創意服裝在視覺效果上呈現出強烈的節奏變化。
3.2中國傳統特色創意服裝設計中利用藝術染整中的吊染工藝,可以滿足設計師的獨特構思,也方便設計師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認識和創新。吊染工藝中本身就具有中國傳統視覺特色,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將設計手法和吊染服裝面料顏色的漸變韻律很好地結合,將色差的沖撞和變化在服裝上完美地呈現出來。與此同時,可以利用面料的褶皺呈現出層次感,將服裝節奏感和變化性的視覺效果自然的呈現出來。藝術染整造成特色中的吊染工藝,可以將創意服裝的整體風格萬千地展現出現,可以推進國內傳統設計元素的應用和發展。這有利于國內的創意服裝品牌更好地競爭于國際化的品牌。
4創意服裝設計中應用
三維立體化造型特色藝術染整中的三維立體化造型特色,可以在面料上再產生出藝術效果。三維立體化造型特色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皺褶效果的差異化創造。利用三維立體化造型特色設計出的創意服飾,會具有浮雕視覺美感和高彈性的產品。設計師利用三維立體化造成特色對創意服裝進行設計的時候,會主要利用三維機理作為設計語言,設計出各具風格的藝術時裝。
4.1褶皺創意服裝設計中利用三維立體化造型中的褶皺工藝,可以將其服裝設計中的節奏跳躍,豐富視覺外觀的變化。服裝面料上自然產生的褶皺和圖案相結合,會產生一種全新的三維視覺風格。通常情況下,設計師在對創意服裝上的皺褶效果進行設計的時候,選用的款式一般都是比較簡化的,主要把設計的重點表現先在面料再造的全新視覺體驗上。
4.2浮雕創意服裝設計中利用的浮雕美感,可以增強服裝視覺上的立體感。具有浮雕美感的服裝面料,在制作創意服飾中,能夠豐富面料肌理的層次感,褶皺的變化和線條具有更強的韻律感。與此同時,面料再造可以產生立體圖案,加強了服裝視覺上的節奏,視覺效果更為鮮明。因此在對創意服裝設計的時候,不要將太多的層次進行堆積,可以適當地利用立體浮雕將創意服飾中的主要風格完美地展現出來。
4.3彈性普通的服裝面料,可以利用三維立體化造型中的褶皺工藝擁有特殊的彈性,創意服裝的合體度可以利用藝術染整造型特色來提高。創意服裝在實際的設計中是很復雜的,工藝效果很難在一些部位實現,面料的平面和立體裁剪都是不容易完成的,這時可以很好地利用褶皺工藝,對面料進行處理,待面料具有一定的彈之后,工藝也就能夠方便地在設計中運用。三維立體化造成特色中,具有三維肌理效果能夠將藝術因子植入到服裝平面中,在服裝面料中創造出浮雕美感的視覺效果,利用色彩斑斕的外觀效果將國內傳統的面料外觀進行改變。面料再造功能能夠將國內的創意服裝設計空間擴大。
當今社會是信息的時代,生活中人們以追求時髦,講究穿著以成了一種新的社會時尚。服裝設計越發處于一個重要的地位。時裝,既是商品又是藝術.談起服裝,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學術和藝術因素,對于一個單純搞服裝設計者來說,更偏重于藝術方面的研究.但在服裝廠家、公司眼中,首選的是市場,設計出的服裝有市場才有價值.
服裝屬于商品文化。東西方對其理解大相徑庭。西方人把藝術作為其價值的評價主體;而我們則以功利評價服裝為主。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時裝設計之中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呢?個人認為,應該從時裝設計的社會客觀性和設計師的人為主觀性這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
首先,在允許的條件下要極力追求時裝美的表現形式。在我國,以功利為評價核心,追求以銷售為第一性的時裝設計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發展,這是由于人們對時裝的整體認識尚未完善,著裝知識尚未普及等等因素。也就談不在時裝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如何完美結合了。比如我國的旗袍,以合體、反映人體曲線美,具有民族味作為主要特色而為不少中國女性青睞。但是,旗袍的穿著場合限制較大,與現時代人們的的生活距離較遠。可某些服裝廠家不顧現裝,對其進行簡單的修改就期望大批量生產,于是出現了既失旗袍的優雅端莊又缺現代筒裙款式的味道‘新式樣’,這樣的“設計”之后果必然是造成產品的積壓。當然,我國設計時裝的另一因素是長期的封建意識造成我國人保守的思想和嚴重的“從眾”心理,促使著毫無個性的設計產品充斥市場。
因此,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在設計之前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設計思維。藝術性的,商業性是一個相互聯系為作用的兩個要素,任何放棄了它們的前提而孤立強調其中之一設計都不能也不可能會創造優秀的作品。藝術性和商業性在設計中應該是并列的,而這其中,藝術最終應服務于商業性。
時裝藝術是既聯系與其它藝術又區別于其它藝術的獨立文化。因為它有一個重要的聯系媒介,就是必須通過消費者加之鑒定設計的成敗。可見必須把商業性作為設計的首要條件。鑒于國內的經濟基礎及設計水準,把功利作為評價之核心,以人為設計目的,這也是一種循序漸進和正確的發展方向。那么,如何提高設計作品的商業性呢?應該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流行傾向與市場的銷售狀況。現代時裝最顯著的特征是“變”,我國在近幾年隨著經濟、政治的改革開放進一步加深,在服裝業上這一種趨勢,越來越靠近世界的流行軌道而逐漸顯著起來。由此而來,如何追求時尚的穿著成了消費的中心問題。于是,流行傾向的研究就成設計師作品致勝、服裝廠家、商場部門獲得的重要一環。時裝的適應性差、流行周期短等特點首先表現在商業性上的是具有良好商業較益的時裝在設計銷售上是以多品種、多層次、多變化來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的。其次應該明白時裝的流行傾向特點是泛指某幾種類形的面料、某幾組色彩及服裝款式的長短,大小、松緊的總趨勢。它的要求是設計師應結合市場需要靈活地把流行趨勢溶入自己的設計風格中。求類似而并非盲目照搬。再次是流行傾向與市場消費的緊密結合表現在對時間與流行的掌握上。時裝的流行千變萬化,但它還是有一個產生、發展至消亡的過程。這就需要設計師具備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在流行傾向產生之前具備準確的預測能力,而當一種流行和款式已形成和定型之后才跟隨它去設計生產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商業價值的。
第二,設計與生產、銷售的協調性。時裝設計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門強調人與人協作關系的藝術。因為時裝設計很大一部分是感覺的東西、心理學的東西、帶有某種數學的東西。從設計到生產到銷售經歷了設計師與廠商之間、廠商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設計師之間的循環反復的關系,只有適當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使設計作品發揮良好的效益。關于這一點對與我國市場來說,由于服裝業剛剛起步,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因而在市場上就不難發現經常有這樣的現象:設計師的作品廠商無法接受進行批量生產;而廠商的商品的產品又缺乏其藝術屬性而被消費者持否定態度;設計師渴望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有失去了服裝廠商這中間環節的支持。這種互相間的不協調產生了服裝業發展的不穩定。要改變現狀首先是各服裝廠要有自己的設計師,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有自己的消費者。
第三,時裝之所以是時裝,就是因為它以時尚為準則,以美與新為核心內容。圣。若朗從繪畫上吸收靈感,創造了蒙得里安系列及一系列極富繪畫藝術特點的高檔時裝,顯示了驚人的神韻和設計師本人高雅的藝術修養;三宅一生的布料塑造的具有立體形態的時候使穿者成了一個會移動的塑造。。。。。。。。時裝的藝術性可以這樣理解,即指設計師運用的藝術修養盡善盡美。因此我們的設計師應該把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視作提高作品藝術性首要條件。
第四,提高藝術修養這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這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需要設計師自身意識到其重要性而不懈的努力。時裝藝術廣泛地包融著建筑、音樂、繪畫、文學等等美學形式。如中世紀地哥特風格使時裝藝術大放異彩;時裝的節奏感來源與音樂上的韻律;從繪畫中引入了達達主義、主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設計風格等等。正是設計師對其它藝術的融合貫通,來完善自己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的。這表現出設計師高雅的鑒賞力,然而它的前提則師每個設計師必須具備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不難想象:如果一個一點也不懂時裝史的人為迎合近幾年的復古風而設計的古典情調的作品史什么樣子的。
其次使設計作品富有藝術價值還在于設計師的設計角度。一名設計師的作用應該是以他的設計思維,設計作品來引導消費。在我國常形成這樣畸形的流行:一種好看的款式、一人穿、百人穿,象發的工作服;一種流行色彩,一人穿,生活象一下子失去了七彩色。前年流行運動服,全城的人都成了運動員,今年看好廣告衫,大街小巷一下出現了不計其數的產品推銷員。這里自然存在著一種對流行傾向的理解問題,但更主要的是一種“從眾”的觀念困惑了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表現在設計上這不是進行設計,不是進行引導消費,最多只能算來“樣”加工。自然無從談及設計藝術價值了。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應該是跨越時空限制,從新的角度創造出時裝與人體的整體感和氛圍。設計師應該廣泛地從自然界、人類歷史、社會、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世界上的名設計師們沒有忘記這筆豐富的設計資源,它不僅僅只是歷史的遺產,而且還時刻在生中創新、補充、發展。象圣諾朗經過中國一行推出的以中國古文化為特點的“中國風”系列哄動巴黎時裝界;帕克拉邦納的金屬唱片制成的時裝來源于現代文明;保羅戈蒂埃用閃光面料及黑色網紗、拉鏈塑造的“未來形象”得至自然界的蜘蛛網也獨領。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的現代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歷史上,我國曾被譽為衣冠王國,禮義之邦,從博大的唐風到明清的秀麗,歷代精美的服飾品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遺產以及遺留下來的諸如雄偉的故宮、小巧的蘇州園林等等各種風格獨特的建筑;馳名世界的中國絲綢,浪漫的絲綢之路;多民族不同的有服飾特點;不同地貌產生的各異的自然美......。為每一個設計師創造了豐富的設計資源。皮爾卡丹從中國故宮飛檐得到靈感,創造了風摩世界的時裝翹肩樣式;帕克拉邦納從長城得到啟發,設計出了獨具一格的長城領。同樣的東西在我們的設計師是否站在一個設計的全新的角度去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這是提高設計作品的藝術性的重要一環。
總而言之,在強調商業性的基礎上追求藝術的設計方式是發展我國時裝業的正確方向,在設計中如何正確運用這兩者的聯系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應該既是循序漸進的,又是全方位提高的。其中應該做好如下幾點:
第一、建立起商業性的流行預測機構。以消費都的反饋和西方國家流行傾向為依據,為設計師提供客觀的設計方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設計師、服裝行業至少對于市場調查這一環節必不可少。
第二、樹立正確的商業性概念。我國目前不少服裝廠家(設計師)進行的所謂純商業功利性設計與生產,其實應歸結成不符合今天市場現狀的計劃性產品生產為主體,輔助以少量的消費反饋,而這種生產方式在西方國家的時裝商業中已很少見,甚至于已不可見。我們的企業是以消費者是否接受為標準的。因此,我們的設計中其實已經放棄了以人為設計目的這一商業性設計的首要條件。時裝設計需要設計師與廠商之間的協調發展。故要發展時裝業,還需經營決策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形成生產經營機制的良性循環。
第三、提倡時裝的藝術表現力,擺正藝術與商業之間關系,使國內時裝業走向高級時裝發展的正確軌道。中國時裝必將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之,這一切對于我們時裝設計師提出了一個高要求。中國時裝業要更快發展,需要每一個設計師刻苦鉆研,解放思想,不懈地努力,及與社會各部門建立協調的關系。只有這樣,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的另一個時裝中心。
備注:在次特別感謝浙江絲綢工學院雜志社,因此文章部分內容摘自該社《服裝理論》。
參考文獻:
[1]《世界時裝之苑》雜志1999年第8期上海譯文出版社、法國樺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作出版
[2]《服裝時報》2000年12月29日第9版——時裝周專版
19世紀末是整個西方歷史上最大膽、最富冒險精神的時代。現代繪畫在這個時期初露端倪.繪畫史上出現了一個空前的裂變繁衍的階段,這種裂變對藝術史所造成的分割,大于文藝復興以來上所有風格的變遷;各種藝術思潮在這個時期萌芽、蔓延,未來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以及與藝術傳統徹底決裂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交相輝映,繪畫到達了一個空前的激蕩人心的高度。同時,現代服裝開始從服裝的普通含義中脫蛹,在法國巴黎——當時世界藝術家的活動中心.開始出現了高級時裝店,標志著服裝進人了一個新的紀元,這無疑是與當時的現代藝術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的。20世紀初,在英美出現的POP藝術等更為新潮的藝術現象,在這些藝術思想和表象里已經宣告20世紀現代美術不同方向的特征成熟起來.與此同時,現代時裝的概念也被C?F?沃斯的設計轟動初步定義。
繪畫與時裝雖不是一回事,但兩者之間的聯系已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而現在則愈發地深人和復雜,現代繪畫的一顰一笑都影響著服裝設計師的靈感動機。藝術家們將自己全新的藝術觀念通過全新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推向社會,這些來源于現代繪畫的藝術觀念溶人歐美國家的各個社會階層,并在社會道德方面、生活方式乃至言行舉止都有著深刻的烙痕.服裝在此方面更是有著明顯的追隨、呼應。
服裝是人們生活狀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狀態,作為人們生存的一個基本前提之一.它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因而服裝本身是一門造型藝術.是區別于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類別的一門新的藝術。同時,它與這些藝術類別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包括其他藝術的各種特征甚至美學原理.如比例、節奏、平衡、對比等.因而服裝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作活動。
每年在巴黎時裝節會上的新藝術服裝樣式.就是從立體派、黑人雕刻、古埃及美術等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其特征是多采用直線的、幾何紋樣的形式,新藝術樣式本是來源于巴黎的裝飾美術博覽會.脫離新美術的趣味和裝飾過多的傾向而產生的。它把藝術和產業融合在一起,深受大眾的青睞,它給服裝帶來的影響.使女性們脫掉緊身胸衣,開始穿著機能實用的筒狀服裝;追求由于身體活動而展開現服裝魅力;強調衣服的動感.這無疑是現代畫藝術對服裝所帶來的一種積極的影響。但是.繪畫畢竟是以畫面表現為目的,而服裝則是通過服裝表現人.過份注意繪畫的表現方式.往往會贊成喧賓奪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應有節制、分寸,如超出限度,就有可能流于怪誕,如崩克(Punk)服裝.著裝的顏色令人毛骨悚然,有給人以不快之感的攻擊性。
抽象廣義繪畫一度是現代繪畫的主流,它的色彩及構圖、造型都給服裝以巨大的影響.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現代繪畫大師還曾親自參予過戲劇服裝設計。他們的繪畫作品也給時裝設計師們以啟迪,曾是他們設計時裝的靈感源泉.如法國Y?S羅朗設計的蒙德里安式套裝。另外,POP藝術也給羅朗以創作的靈感而發表了著名的一系列POP藝術之唇、之軀等裙裝。
現代繪畫的創作精神、技法、原則更是對服裝有著巨大的影響與指導。這些技法在時裝設計中屢用不鮮。最典型的莫如超現實主義對服裝的影響了超現實主義(Surrealisn)的哲學定義是純精神的、不受正規意識支配的行動。另一種解釋是指擺脫理性的控制和審美及道德上的偏見,結合象征主義、浪漫主義思想。用夸張和反常的語言形式來追求神奇的藝術效果它在服裝領域里的影響相當廣泛,如曾經出現了西歐的夏帕瑞麗(Schiaparelli)及其影響下的K?拉加菲爾德,Y?S?羅朗等設計大師,他們都曾熟練地運用超現實主義的精神和技法設計作品倒置設計——將人們固有的視覺習慣或使用、欣賞習慣打翻,倒置而進行設計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觀念在服裝設計中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例如夏帕瑞麗受畫家東根?達利等人的啟迪,于l973年設計的一套上衣,前后反轉的款式及倒置于頭頂的高跟鞋帽子等。設計效果十分出人意料,從哲學意義上來講,正是這種非理性精神的選擇。使服裝設計中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東西,使之面目一新。
2中國陶瓷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藝術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元素與服裝設計藝術結合的杰出范例有很多,最為著名,也最為國人所稱道感動的當屬2008年在中國舉行的奧運會禮儀服裝《融》的設計,這一系列的服裝款型是中西合璧式的,裝飾紋樣是服裝的亮點,取材于中國傳統青花瓷圖案。“‘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現出來的條件。”中國傳統青花瓷就具備了這樣的底蘊和力量。青花瓷那如凝脂般的質感,蔥翠鮮亮而不妖嬈的釉色花紋使得它由內而外的散發出素雅、寧靜、內斂的氣質,然這種悠然的靜雅卻是經過1300℃的高溫煉就的,且每件青花瓷只能一次燒制成功。這一過程中體現出了一種堅韌的精神,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這高溫煉就的錚錚鐵骨隱然于青花瓷外在的素潔柔美之中,內斂儒雅如一位腹有詩書氣韻華的謙謙君子。中國奧運會禮儀服裝《融》中凸顯青花瓷設計元素,正是因為青花瓷這一文化符號的高貴內涵能夠體現出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大國風范,它滿載著中國文化的歷史榮譽感和民族尊嚴感,在向世界昭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和與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美好愿景。第二個例子是意大利設計師KarisiaPaponi為容祖兒的EP《2010空港》封套形象設計的陶瓷概念裝。整款服裝風格簡潔、樸拙、大氣,把歐式服裝的典雅造型與配飾與中國傳統白瓷瓶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完美的融合,較為凸顯的是對于白瓷的造型和質感的借鑒表現上。設計師用洗練的線條勾勒出裙身,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優雅白瓷瓶,那靈動的曲線柔美中暗含力道,含蓄的散發出東方美的韻味。面料質感控制得恰到好處,那質感模擬之傳神,不僅在視覺和觸覺上讓人感覺到白瓷那如玉如雪般的至簡、至純、至凈,同時還能夠激發我們的想象力,仿佛敲擊它就能夠如當年進獻給楊貴妃的著名德化白瓷編磬一樣發出空靈的樂音。在這個范例中裝飾圖案著墨不多,設計師生動且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白瓷圖案的立體感,堪稱點睛之筆。最富有意趣的要數用雕塑手法制作的相當于長手套的白色假手臂的配飾設計,這是一個與整款服裝傳統白瓷風格的優雅含蓄格調較為對立的元素,然而,正是它的加入使得整款服裝更加具有藝術的張力和感染力,使得傳統白瓷風格的古典美愈顯鮮活。
至此,前兩個范例中所例舉的服裝款型走的是經典路線,接下來例舉的這款服裝則是要在借鑒青花瓷的裝飾元素的同時進行一種造型上的顛覆,這就是著名服裝設計師郭培在2010年《一千零二夜》高級時裝秀上的青花瓷禮服裙。該禮服裙通體裝飾借鑒的是青花瓷圖案元素,然而,在服裝造型上卻大膽進行了解構重組處理,頗具中國古建筑的美感,線的回轉,面的交疊,充滿動感,卻沒有破壞青花瓷元素寧靜的美,反而能夠讓人感到仿佛進入了一處中國古典園林,那庭院深深的幽靜神秘,曲徑通幽處的暗香襲來,讓人品味出一種極靜與極動轉換間的混沌之美。文行至此,似乎更多的是在描繪中國陶瓷文化元素里的含蓄和靜美,然而當它從遙遠的古代穿越到當代后,卻也可以擁有野性之美、性感之媚。在意大利著名設計師RobertoCavalli于2013年推出的春夏系列里,長于表現奔放性感之美的RobertoCavalli把大面積的青花瓷圖案與性感的服裝款型及暗示性感的黑色蕾絲巧妙結合,使得整款服裝散發出蠱惑人心的另類妖嬈魅力。對比矛盾元素的并存永遠是婆娑世界和藝術能夠產生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在這款服裝中青花瓷元素欲掩還怯的清純美遭遇了黑色蕾絲的神秘誘惑,加上款型的大膽外露,向人們展示出充滿異域風情的柔美和火辣。最后一個例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陶瓷被當作材質直接用來制成了服裝。中國藝術家李曉峰用皮革內衣把中國古典陶瓷碎片縫制連綴起來制成各種款型的時裝。這是服裝選材上的創新。而且運用的是碎的古典陶瓷片,這顛覆了古典陶瓷追求完美的審美標準。每一件古典陶瓷作品都需要一次高溫煉就成功,否則就成為廢棄的碎片,陶瓷成品與廢碎片間的天壤之別,猶如遠在廟堂之上的精英文化不屑于混與市井的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然時至今日,世界文化的后現代特征之一即是草根文化的崛起與盛行,李曉峰的這些服裝化腐朽為神奇,讓這些陶瓷碎片煥發出異彩。它觸碰了大眾心底的希望和一種勵志情懷,即一切皆有可能!
二、服裝藝術設計類專業網頁設計課程教學方法
課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每個章節知識點都以項目任務進行貫穿講解。在每個任務講解后,通過課后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每堂課教學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任務說明階段。教師展示本堂課案例的最終效果,并對此進行簡易的分析和評價,指出本案例所用的新知識點和所要實現的目標,對于舊知識點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復習提示。第二,相關知識點講授階段。針對案例中的相關知識點,通過小型輔助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完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和課后學習中,根據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該案例,為后續自主命題設計與實踐打下良好基礎。第三,任務實施階段。在本階段中,教師首先給出任務實施的具體要求,讓學生結合課堂案例的實現方式和流程,獨立去完成任務實施。然后,針對本項目所涉及的講解案例以及相關知識點、設計與制作方法、創意效果進行總結,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第四,課后練習階段。在練習階段,教師提出技術框架要求及創意設計要求,讓學生自主選題、自由創意進行設計制作網頁。在自主選擇網站主題時,提倡學生面向學科應用需要,面向實際進行選題。如:以服裝服飾的文化、設計和生產,或者服飾流行趨勢等為網站主題。選題時,要考慮對網站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對相關文本信息、圖形圖像信息和媒體信息的收集、歸納和整理的水平,因為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網站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水平。自由創意讓學生發掘自身的專業潛能,利用所學計算機技術把創意效果展現在網頁上。做到主題鮮明,內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觀,頁面構圖簡潔合理等。此外,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QQ、微信等,對學生的技術問題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對內容設定、創意設計給予點評,引導學生制作設計出優秀作品。
三、實施結果與分析
首先,學生出勤率及作業上交情況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優秀作品所占百分比有了最大幅度的提高,也即說明學生的網頁創意設計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即是更多學生能將創意藝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完美結合設計網頁,提高了教學質量。
[摘要] 目的 評價口服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電子檢索《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將有關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9篇文獻,有5項疫苗保護率研究,4項為疫苗接種對臨床表現的研究,4項安全性研究。大多數研究疫苗保護率都在74%以上,最高達86.4%;定性檢測結果Ⅰ、Ⅱ、Ⅲ、Ⅳ、LLR型抗體陽轉率分別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檢測各型抗體4倍增長率分別為60.38%、50.94%、45.28%、52.83%、47.17%。歸納各研究者的報導,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應有體溫反應和消化道反應兩類,無嚴重不良反應和死亡報告。結論 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減少重癥病例及縮短病程;接種后反應輕微多為一過性反應,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
關鍵詞 口服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安全性;Meta 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c)-0186-03
Review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of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Vaccine
YANG Haiyun
Maom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oming, Guangdong Province,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 Methods Studies about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V from cnki.net, CJFD, wanfangdata.com.cn and other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electronically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9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there were 5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studies, 4 of vaccination on clinical studies, 4 safety studies. The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in most studies was above 74%, up to 86.4%. The qualitative detection result of Ⅰ, Ⅱ, Ⅲ, Ⅳ, LLR antibody positive conversion rate was 75.00%, 66.67%, 63.16%, 75.86%, 76.47%, respectively.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four times growth rate of antibodies was 60.38%, 50.94%, 45.28%, 52.83%, 47.17%,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of the researchers, the side effects of ORV mainly were 2 kinds, temperature response and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death report. Conclusion Vaccinating ORV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otavirus diarrhea to varying degrees, reduce the severe cases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the reactions after vaccination are mild, mostly transient response, which ha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and safety.
[Key words] ORV;Protective effect;Security;Meta-analysis
[作者簡介] 楊海云(1978.5-),女,廣東茂名人,中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免疫規劃與預防接種,E-mail:mm616151@163.com。
為了解國內對輪狀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展,檢索了2006年以來相關文獻,共檢索到《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炎隨訪效果觀察》等9篇學術論文,現綜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電子檢索《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將有關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
2 結果
2.1 免疫效果研究
2.1.1 保護率研究 對輪狀病毒預防效果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疫苗保護率的前瞻性研究。已檢索到的5篇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研究疫苗保護率都在74%以上,最高達86.4%。但柏凌云等的研究結果[8]保護率卻僅為46.8%(表1)。從保護率角度看,國產輪狀病毒口服疫苗還是具備較好的免疫效果的。
2.1.2 疫苗接種對臨床表現的影響研究 共檢索到4篇論文通過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對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表現研究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作用。各研究者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的臨床程度評價指標有兩類。
一類以服苗后仍然發病的病例臨床表現與對照組對比來顯示疫苗的保護作用。其中李瀘莎的研究結果服苗組僅有2例發病,臨床分型全部為輕型(100.0%);而對照組輕、中、重型病例分別占53.8%、38.5%、7.7%。服苗組病例顯著輕于對照組[3]。
楊衛國等[9]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9],以重癥病例和需住院治療病例所占的比例作為臨床程度評價指標。其中楊衛國的研究結果服苗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8.43%,需住院治療病例占20.3%;對照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24.4%,需住院治療病例占35.4%。柏凌云的研究結果[8]則服苗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1.22%,需住院治療病例占13.41%;對照組病例中重癥病例占8.70%,需住院治療病例占41.42%。見表2。
以上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差異,顯示輪狀病毒疫苗服苗后即使仍患了輪狀病毒腸炎,患病時間顯著比對照組短。
另一類研究以病例患病時間作為評價病例臨床程度的指標。章笑安、柏凌云、楊衛國等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服苗組患病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見表3[5,8-9]。
2.1.3 服苗后抗體增長研究 通過測定輪狀病毒疫苗服苗后人體特異性抗體的增長情況,能夠比較精確地評價疫苗免疫效果,是各種疫苗免疫效果評價的常用方法。劉東磊等[7]用中和試驗方法對112名兒童服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輪狀病毒疫苗后血清輪狀病毒Ⅰ、Ⅱ、Ⅲ、Ⅳ、LLR型的特異性抗體進行了檢測。定性檢測結果各型抗體陽轉率分別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檢測各型抗體四倍增長率分別為60.38%、50.94%、45.28%、52.83%、47.17%。顯示國產輪狀病毒疫苗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
2.2 安全性研究
疫苗的使用對象是健康人,因而其安全性顯得特別重要,相關的研究亦有不少。已檢索到沈國紅等的4篇研究論文。歸納各研究者的報導,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應有體溫反應和消化道反應兩類。
(1)體溫反應: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體溫反應分級方法。
沈國紅等[4]將體溫反應分為無反應(<37.1 ℃)、輕度反應(37.1~37.5 ℃)、中度反應(37.6~38.5 ℃)、強反應(≥38.6 ℃)四個等級,對410名輪狀病毒疫苗服用者進行觀察,結果總反應率4.39%,其中輕度反應率0.98%、中度反應率2.68%、強反應率0.37%。
劉東磊等[7]將體溫反應分成低熱(37.6~38.5 ℃)和高熱(≥38.6 ℃)兩級,共觀察112例輪狀病毒疫苗服苗者,結果體溫反應總反應率為8.04%,低熱反應率為6.25%,高熱反應率為1.79%。
(2)消化道反應:消化道反應比較復雜,所以各研究的分類方法不一致。
沈國紅等[4]將接種反應分為:體溫37.1~37.5 ℃或伴輕度惡心、腹瀉,為輕度反應;體溫37.6~38.5 ℃或伴明顯惡心、腹瀉,為中度反應;體溫≥38.6 ℃,為強度反應。
結果有4.39%出現發熱、腹瀉等不良反應,其中強反應率0.73%,中度反應率2.68%,輕度反應率0.98%,均于對癥治療后3 d內緩解并消失。
章笑安等[5]的研究沒有將消化道反應明確分級。共觀察742例,26例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反應率3.50%;其中輕微嘔吐、腹瀉9例(1.21%);精神萎靡、食欲減退7例(0.94%);低熱5例(0.67%);皮疹3例(0.40%);24小時內不明原因哭吵2例(0.27%)。所有反應均不治自愈。
劉東磊等[7]也沒有對消化道反應分級,觀察112例輪狀病毒疫苗服苗者:食欲減退3例(2.68%)、腹瀉4例(13.57%)、活動減少1例(0.89%)、精神下降2例(1.79%)。
(3)對照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沒有設對照組。林君芬等的研究增設了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使研究結果更具有科學性[6]。結果如下:①體溫反應。②消化道反應:服苗組:反應人數2 ,反應率2.12%,其中腹痛1人、腹痛腹瀉伴嘔吐1人。對照組:反應人數2,反應率2.15%,其中腹痛腹瀉1例、嘔吐1例。這個研究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對照組與服苗組出現了幾乎相同的消化道反應率,提示可能有較多偶合病例存在機率。
3 討論
輪狀病毒性腹瀉是一種世界性傳染病,全世界因急性胃腸炎而住院的兒童中,50%~60%是輪狀病毒性腹瀉。該病每年造成44萬~60萬兒童死亡,主要在發展中國家。
目前,國內使用的主要是蘭州生物制品所生產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針對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結論尚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有必要對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綜合評價和定量分析,以明確口服輪狀病毒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
3.1 疫苗的預防效果
綜合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1-9],接種國產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減輕輪狀病毒腹瀉的癥狀,疫苗組的患病時間明顯比非疫苗組短,對減少嚴重病例的發生有顯著效果。
3.2 疫苗的不良反應
以上各觀察研究[1-9]或未設對照組、或隨訪期短、規模小,觀察結果顯示,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者僅有4%~5%發生輕微發熱(37.1~37.5 ℃),或輕度腹瀉等反應,未觀察到腸梗阻、腸套疊、死亡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建議繼續加強大規模應用后的研究。
綜上所述,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患兒家庭和社會醫療負擔,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都將是經濟和有效的預防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尤其是重癥腹瀉的主要手段,值得在適齡兒童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偉.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隨訪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內.外科版,2009(3):258.
[2] 崔士嶺.輪狀病毒疫苗口服預防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08(9):54.
[3] 李瀘莎.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效果觀察[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9,32(2):20-21.
[4] 沈國紅.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臨床觀察[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6,34(3):13-14.
[5] 章笑安.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炎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0(9):1009-1010.
[6] 林君芬.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安全性觀察[J].浙江預防醫學,2012,14(4):12-13.
[7] 劉東磊.輪狀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體反應觀察[J].中國計劃免疫,2006,8(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