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2: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財務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合并程序的編制不同
舊準則中規定:合并財務報表應當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其他有關資料,按照權益法調整關于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后,由母公司編制.2014年新準則中對合并程序中編制依據重新做了界定:刪除了“按照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抵消母公司通過長期股權投資在對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份額,并對母公司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依據進一步擴充,提出“應當將整個企業集團視為一個會計主體,依據相關企業會計準則的確認、計量和列表要求,按照統一的會計政策,反映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在處理內部交易方面,母公司與子公司發生的內部交易相互抵消,在抵消過程中發生減值的計入為部分損失,更加注重母公司與子公司會計政策的協調性。由此可見,新準則是對原準則的補充,在合并報表編制原則性新增了一體性的原則,即在編制合并報表過程中將母公司與子公司視為一個會計主體;在編制合并報表體現了事前準備工作的內容,如統一母子公司資產負債日及會計期間,新準則充分考慮了舊準則編制合并報表中一些問題,從而提出了上述解決問題。五、多個投資方與被投資方權力關系界定的不同原準則中并未涉及多個投資方共同出資享有對被投資方不同經營活動權利時,是否擁有對被投資方產生重大影響的權力。新準則中,不僅規定若一方能夠對被投資方回報產生重大影響則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而且對權力進一步作了說明,提出了實質性權力和保護性權力,規定“僅享有保護性權力”的投資方不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通過對比發現,在投資方是否擁有對被投資方權力方面新準則作了更加具體的規定。
三、母公司性質的不同
原準則中并未將母公司區分為投資性主體與非投資性主體,而是單純將全部子公司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范圍。2014年2月修訂的新準則中,明確地提出了投資性主體的概念,并設定了母公司成為投資性主體的條件,條件中指出,作為投資性主體的母公司有如下特征:擁有一個以上投資及投資者,且投資者不是該主體的關聯方,投資者的權益以股權等方式存在。此外,母公司在非投資性主體與投資性主體轉變過程中,提出了母公司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要求,為母公司在不同形態主體情況下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提供了便利。在新準則中通過對母公司性質進行界定和主體轉換過程編制合并中會計報表的規定,可以更好地為母公司編制合并報表服務,使企業編制合并報表更具有靈活性。
四、母子公司相互持股抵消處理不同
在原準則中并未包括母子公司在相互交叉持股如何抵消的處理規定,但在企業會計實務中,尤其是企業集團中交叉持股問題較為普遍,針對原準則關于此方面的漏洞,為了規范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的行為,提出關于采用“庫存股法”處理的規定,如子公司對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則可視為母公司的庫存股,作為所有者權益的減項處理;而在母公司對子公司長期投資中,提出了比照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抵消處理方法的規定,即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作“減記”處理。通過在原準則中新增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處理內容,使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處理透明化,能夠真實反映集團的整體信息。
五、合并利潤表中收益與費用抵消內容不同
原準則在關于母子公司因互持對方債券而產生的收益與費用上,采用互相抵消的方式進行處理,而在新準則中,收益內容發生了變化,不僅包括投資收益,而且包括利息收入和其他綜合收益等,其他綜合收益是損益中未確認的各種利得與扣除所得稅影響的損失的差額,包括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從事境外業務外幣折算差額等,是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引入新的概念。通過新舊會計準則比較,在利潤中收益的種類增多,更加符合當今集團對外發展的需要,增加了合并利潤報表的信息量,可以對集團收益進一步細分,利于報表使用者了解母子公司在持有對方債權時產生的收益類型及收益的大小。
六、合并利潤表中少數股東權益列示不同
原準則只對子公司當期凈損益屬于少數股東權益的部分作了規定,并未提出當期綜合收益的列示要求,而新準則在原準則基礎上,補充了當期綜合收益的列示要求,關于當期綜合收益屬于少數股東權益的部分,在合并利潤表時在綜合收益總額中參照當期凈損益方法列示。新準則的實施,適應了合并利潤表內容的要求,對當期凈損益與當期綜合收益進行了區分,并提出了列示要求,根據少數股東權益份額的構成性質,在不同項目欄下分別列示,使合并利潤表更加合理化。
七、特殊交易會計處理不同
二、會計準則的實際應用
在會計準則中,公允值就屬于是一種較新的會計計量屬性,能提供較強的負債價值和計量資產等相關信息,有助于真實有效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在財務分析中的實際應用范圍可謂相當廣泛,如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場中可交易的金融資產,人們可以利用它在市場中,特別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中發揮各種工具作用,以達到不同的目的,股票,期貨,外匯,黃金等都是金融工具,也叫金融產品。會計準則中有關公允值在金融工具中的應用,應在正式書面文件已經明確記載企業的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有關的管理和評價該金融的負債組合,資產組合或負債和資產組合要以公允值為基礎,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詳細況情,企業可以按照公允值的計量,初始進行對金融負債或金融資產的確認。金融工具活躍市場的報價也用于其公允值的確定。會計準則中財務報表合并范圍的變動,在財務分析體系中國實際應用,對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潤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關的投資準則則又取決于公司的盈虧對利潤產生重要的影響。會計準則中投資準則要求,按照公允價值去反映可供出售證券和交易性證券,期末未按照公允值計量的可供出售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可以計入到權益之中,這樣可以影響期末企業的利潤,而交易證券的價格的浮動也會影響企業的盈利或虧損。會計準則的發展變化,是我國十分重要的一項改革,可以更好地在財務分析體系中應用,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三、對財務分析體系構建的思考
1.財務分析體系構成
財務分析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的有效分析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是綜合分析幾種主要的財務比率之間的關系。通過財務分析法來評價企業股東的權益匯報水平和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財務的角度去衡量企業的績效,將企業凈資產收益率逐級分解為多項財務比率乘積,較深入真實地分析企業的經營效益。財務分析體系將凈資產收益率分解為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杠桿三部分進行分析,目的是服務于其領域的目標,與企業的財務目標相一致,我國不同的企業對于企業的財務目標有著不同的說法,如利潤目標,股東權益目標等等,所以明確企業的財務目標是實現企業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重要基礎。在本質上,企業目標與企業資本所有者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也可以將資本的保值與升值視為企業的目標,保證資本的最大化目標也是企業目標和財務目標的公共追求,這也是財務分析體系的理論基礎之一。財務分析體系的構成還包括資產運作效率的分析,投資分析及債務償還能力分析等主要的內容。對企業的總資產或一部分資產的運作分析,是否有效地利用企業資產將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發現企業問題并及時調整。
2.財務分析體系優化
中國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我國企業的生存競爭也日益激烈。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就要完善自身的經濟建設,健全企業的財務管理機制,壯大企業的競爭實力。現行的財務分析被廣泛地應用在企業的財務管理當中,但依舊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有其自身的體系局限性。如對有息無息負債,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之間不作區分等,因此健全財務分析體系,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能夠更好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保障。實現對財務分析體系的優化,精細化財務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也是社會分工的重要體現,在常規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對財務分析進行細化處理,把財務分析的工作貫穿到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滲透到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具體細節上,科學地分析企業生產和企業經營活動,真實地反映企業盈利或虧損的狀況。實現對財務分析體系進行優化和完善。
一、引言
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屬于醫院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目標是保證醫院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會計與統計工作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各大醫院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會計工作和統計工作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本文從會計與統計在財務管理工作上的關系出發,然后進一步說明了會計與統計在醫院財務管理工作上結合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結合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措施。
二、會計與統計在醫院財務管理工作中的相互應用
1.統計方法在醫院財務領域中的運用
統計學作為一種數量計算與分析的方法現已廣泛的運用于醫院的會計核算的各種環節中。首先,從醫院財務管理部門整理會計資料的過程來看,就需要運用統計學的數量管理方法。比如,醫院財務會計中存貨計量的平均移動法的原理就是統計學的平均數原理。其次,從醫院財務管理部門分析財務信息的方法來看也需要用到很多統計學的分析方法,比如,以統計指數為基礎的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法。再次,隨著各醫院單位經營管理的日益精細,需要從會計分析提供對市場的預測和企業行為的決策,從而建立了以統計學為基礎的“管理會計”,通過對會計數據的分析為醫院提供生產經營上的決策。比如,采用統計學中的趨勢分析預測模型進行銷售預測與成本預測等。
2.會計方法在醫院統計領域中的應用
會計學反映的是微觀計量行為,主要對醫院的資金運轉、流動情況進行反映,采用的是復式記賬的方式,從各方面反映和記錄醫院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統計工作中,也有許多指標要從會計工作中獲得。比如,醫院統計核算體系中的資產負債核算,流動資金核算都采用了大量會計符號與會計平衡式,在這里統計核算的方法也都是采用了會計的復式記賬的原理。另外,我國很多醫院在部門統計中,也有很多指標需要從會計核算中獲取。
3.會計與統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上結合的作用
(1)會計和統計的有機結合是今后醫院醫藥分離的核算基礎
根據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要求,在對藥品進行統計分類時,必須把藥品的收入與其相應的支出情況單獨列出,而相應的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也應根據這些要求把藥品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分別從醫療收入和支出中進行分列。
(2)會計和統計的有機結合是進一步完善醫保制度的保障
根據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有關要求,在財務管理工作要對各類醫保病人的門急診、病房醫療收入的報表統計并單獨列出,從而進一步分析各類醫保病人的治療質量與產生的醫療費用情況。在相應的會計處理上,也要把各類型醫保病人在就醫過程產生各類費用進行單獨核算。
(3)會計和統計的有機結合是醫院有效開展日常財務工作的保證
醫院日常財務管理工作包括病人門急診次數核算、醫生工作量核算、醫院各項成本開支,藥品收入,病人各項醫療費的核算都需要通過統計的方法進行,而這種統計的核算要采用會計復式記賬的方式進行,醫院采用的核算計量原則,是統計與會計核算都實行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原則。三、會計與統計在醫院財務管理上結合的措施
1.改變醫院部門設置,調整統會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
醫院財務管理上要有效的結合會計與統計工作,首先要對部門設置上進行改變,應把專門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員歸入財務部門,這樣使其在工作中自然的與后面的會計工作結合起來,另外管理人員也要把對統計工作人員和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職能進行調整,使統計工作人員和會計核算人員都承擔一部分會計核算或統計工作。
2.進一步提高醫院會計與統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
為了確保醫院財務管理會計與統計的有效結合,要進一步提高醫院財務管理部門會計工作人員和統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要結合醫院財務管理實際需要,對于專門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員要增強其會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使其掌握運用會計記賬的方法,對于專門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要提高其統計分析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醫院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一種統計與會計有機結合的信息資源的處理和分析系統,對于醫院信息資源的收集與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進一步結合醫院財務管理中的統計與會計工作,就必須盡快建立健全醫院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此系統對醫院內外部各種信息進行統計與會計核算處理,從而加強醫院的事務預測、財務分析和控制功能。
五、結語
總而言之,醫院財務管理工作中會計和統計的有機的結合對于醫院財務管理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財務管理工作中會計與統計的結合也將日趨緊密。筆者深信,通過政府、醫院以及相關財務管理部門的努力,醫院財務管理部門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的工作也將開辟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培養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業,忽略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當前財會畢業生大量地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體現在“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盡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過多過濫,不明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造成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會計知識面寬,而深度不夠的局面。
(三)實訓手段比較欠缺
主要表現在實訓手段以仿真為主,少有實戰的訓練;實訓資料中存在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實訓規范有待加強。
(四)實訓指導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財會教師隊伍中相對注重的仍是教師的專業職稱、文憑等,而具有雙師、兼職、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比重仍不理想。這一方面源自具有較好的企業背景的財會專業人才向高校流動的動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校內教師無暇顧及外面的兼職及考取會計職稱證和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即使有有限的閑余時間也不如進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師資的文憑為重。具有實戰經驗的實訓教師的匱乏必然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體現其應用型、實踐性和創造性,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探索,筆者認為應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財會實踐課程比重
由于財會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財會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將財會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0%提高到30%以上,這樣才能使財會專業畢業生不斷更新財會知識,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的財會實踐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地設計財會實踐課程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財會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筆者認為財會實踐課程應包括單項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單項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單項實踐課程是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科目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一般安排在每門理論課講完的那個學期末,時間大約周,這樣可以乘熱打鐵,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財會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
.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科目與時間安排
財會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相關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了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時間會計綜合實習課程,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又比如在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學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財綜合實習課程,選擇相對來說籌資、投資業務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長性較好、較有活力的企業為考察研究對象,進行該企業、該行業的籌資、投資、營運資金管理、股利分配等業務實習,以更深入地進行具體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達到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的融會貫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個孤立章節的單項實踐,以提高學生進行較為綜合和較復雜的財務決策能力。
3.社會實踐課程
筆者建議,除以上的實踐課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學期末之外,為了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與準備,在學生大四第一學期后半期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社會實踐課程。這一階段是在學生已將校內所開課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的。這一階段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帶著任務到企業、事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單位主要由學校來聯系,主要是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樣便于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統一管理。這樣可以將財會專業的所有重點理論課,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稅務會計等內容,真實地融入到企業財會工作的綜合實務中。當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將有關實踐數據結果,帶回到學校,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運用有關財會理論知識,提出管理建議。這個成果可以形成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
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與畢業環節的畢業實習會有所雷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經過多年的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認為雖然要求學生進行為期八周的畢業實習,但個別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畢業論文的壓力,聯系實習單位的積極性不高,或聯系了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實習單位出具相應的證明以敷衍了事,這樣,使我們的畢業環節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筆者認為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安排這樣的一個社會實踐課程,一是對學生畢業實習單位的聯系、論文選題的把握有了一個提前的準備,二是對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的緩解。因為越早一點接觸社會,對我們的學生就越有好處。
對這一環節的實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將有關非核心專業理論課程進行適當壓縮,以保證這一階段較大的實踐課時數。
4.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的論文,要求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財務、審計等的具體問題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完善校內模擬試驗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校內模擬試驗的完善
校內財會試驗室在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基礎上,應大力開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會計電算化實習和綜合的財會實習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研室可以選派相關教師到財務軟件公司掛職鍛煉,去實際參與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然后把經驗和技術帶到課堂,用企業的實際數據來解釋教材中的原理。
還可與財務軟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用友版)網上虛擬實驗(包括五大系統:財務會計實驗系統、管理會計實驗系統、供應鏈管理實驗系統、生產制造管理實驗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系統)組成。ERP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方式,在用企業的實際數據強化基本層(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模塊)的教學上,開展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存貨管理、財務分析、成本管理、生產計劃等環節的教學,加大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還有財務軟件公司開發的沙盤對抗賽、銀行證券等多樣化的虛擬試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可以聯系行政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等的財會部門,作為本專業的專業實踐基地。盡管在一個單位的財會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會有一定的難度,這畢竟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和教師對實踐的勇于參與。
(四)高素質的實訓指導教師的培養與聘請
學校應鼓勵財會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各類財會專業職稱和注冊會計師等能力考試,以提高“雙師”教師比重,同時建議教師更多地進行校外兼職。當然,這些措施需要學校有充足的師資,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減輕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此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可聘請校外較高層次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工作人員來學校作短期的實訓指導教師,這樣可以將其切身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傳授給學生,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財會實踐教學的改革,將會使培養應用型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具有過硬的業務水平,嫻熟的財會實務操作技能,使其所學與所干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徐經長.“會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003年期.
1 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
1.1 償債能力
企業的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對于企業對外所欠的債務償還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償債能力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根據企業償債能力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的穩定性和企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如果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比較強,那么就會有更多的銀行愿意貸款給企業,有句話說資金就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如果沒有了血液,那么其他的功能再強大,也是無濟于事的。只要企業有了充足的“血液”,企業才能夠更加強大,才有更好的發展。
1.2 盈利能力
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內獲取利潤的能力。每個企業的目標都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利益。或者是在最低的成本中獲取最大的利益。能夠擁有和保持比較好的盈利能力是企業的目標。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最關注的事情。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最能反映出一個企業發展情況。只有企業盈利了,企業才能向各位股東、員工等人分紅或者發工資獎金等。才會有更多的人想加入企業,為企業做工作。
1.3 營運能力
企業的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企業的資金周轉流動速度。是指企業資金流動的速度和利用的效率,企業高層人員經營管理、運用資金的能力通常可以從企業的資金流動利用效率看出的。企業運營能力的高低也是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考驗。如果企業經營資金周轉的速度越快,就是表明企業資金利用的效率越高,也體現出企業管理人員的經營能力越強。在這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企業的營運能力越好對企業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越有利。
1.4 發展能力
企業的發展能力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活動.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評估。一個企業想要良好的發展,取決于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說企業是否根據國家標準健康的經營,企業所在的行業中競爭壓力,企業的人才資源是否充足等等。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能力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和決策。
1.5 投資報酬
企業的投資報酬是指企業對于閑置的資金一個更好的規劃投資于其他地方,比如前幾年的房產,或者股票債券等等,所獲得的投資收益。
2 現代財務分析的優勢
對于傳統的財務分析來說,現代財務分析第一個優勢來自編制報表的過程,傳統的基本上都是手動,它的效率很低,出錯率高,時間也是非常緊迫。相對應的現代財務分析不論從速度上還是質量上都提高很多。第二個優勢就是財務分析的指標含義。對于傳統的財務分析按理說,這一項目應該沒有爭議。因為所有的數據都是來自財務部,至少是來自財務報表。但是所有的問題恰恰來自于這里,財務分析的指標是用會計準則的會計語言來說的,是抽象的和高度概括的,背后的規則是需要解釋的,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會計學科就如同其他的學科一樣都有各自的奧秘。政治論文所以,有必要說說財務分析產生的歷史。關于財務分析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在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的企業規模較小,銀行根據個人信用貸款。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業務都逐漸擴大,那時,黑心無良企業家比比皆是,正逢美國股市正紅紅火火,很多企業都忙著上市,投資人也都忙著買股票,向銀行貸款的數額也增加了不少,僅僅依據個人信用貸款已經不能滿足美國銀行業的需求。財務分析體系這時就出現了,是杜邦公司提出的,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簡稱杜邦體系,是利用各主要財務比率指標間的內在聯系,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濟效益進行綜合系統分析評價的方法。它是幫助企業外部的投資人了解上市公司的情況,幫助投資人決策。問題來了,財務分析指標最初的是幫助選擇股票的,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確實,作為身處企業外部的人來說,對企業的情況一無所知,透過財務分析體系確實可以對企業的整體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是更詳細的特征是看不清楚的。這是財務信息高度概括的特點所決定的。但是如果現代財務分析將各類報表中的數字做了非常透徹的剖析,挖掘出了報表中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對企業管理者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雖然一般的財務報表是能給出一些的答案。比如企業的凈利潤多少?所有者權益多少?但是,現代財務分析可以表示出更多。如果要想知道典型客戶是什么?來自什么渠道做宣傳和吸引?什么銷售價格區間對企業的利潤有什么影響?執行過程是怎么實現的?成本是多少?這一切都是公司投資者、債權者、經營者、利益相關人等所關心的。傳統觀點認為,能提供這些信息的人,很可能是銷售人員和市場人員。但是這些信息對那些投資者、債權者、經營者等是遠遠不夠的。誰來提供這些全方面的信息和測算?傳統的財務肯定是不夠的,他們只把傳統財務報表做好就好了,哪有精力去整合全公司的業務和財務數據做分析。
傳統財務按照部門或者職能分析是不能點到問題的實質。有人說,看流程分析,每個流程都可以被視為一個部門,按照流程分析就可以了吧?這是說對了一半。舉例,一般的產品都是有研發、設計、生產、組裝、安裝、銷售、運輸、售后等環節完成的。任何公司都是有這些流程。那么為什么同行業的公司利潤差會有差異?很多公司確實是安裝流程設置部門的。在統計計算每個環節的成本。按理說,一般的財務分析和業務分析也就到此為止了。可是漏掉了一系列重要的流程:生產工具、生產用時、生產結果的保存途徑、信息的傳送途徑。比如說,財務報表的工作和流程一直沒變,只是生產錯誤信息的工具變了,所以效率提高了。IT和網絡以及大數據的應用,使得財務的重復性工作大大縮短,如果只統計財務指標是不能發現和評估生產效率及其影響的。
3 財務分析的作用
4、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其主要表現在高校內部控制范圍和控制內容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強調對財政性資金的內部控制,弱化對預算外資金的內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將二級單位財務和校內結算中心納入內部控制的范圍,或控制不嚴,監督不力,致使校內結算中心出現違規資金運作現象;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設和投資項目論證、決策機制等內部控制制度,導致對外投資決策失誤,造成投資損失;有些高校內部控制執行不嚴,制度形同虛設。
5、財務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高校財務管理關系陷入了傳統國企“一統就死,一放就亂,一亂就統,一統又死”的惡性循環。大部分高校以財務處為學校一級財務管理機構,上有校級領導、下有各個部處的財務處,很難從中協調上下的關系;其次,由于小團體思想作怪,個別基層單位虧損了向學校伸手要錢,盈利了向學校少交錢或不交錢,甚者人為造成會計資料失實,這都造成了財務管理上的漏洞和資金流失,影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二、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對策1、提高財務分析能力,為重大決策提供依據。免費論文參考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不但要重視記賬、算賬、審核、報銷等各項日常工作,更要研究會計報表和日常核算資料,開展經濟效益財務分析工作,以降低學校重大決策的財務成本,為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優勢的財務顧問服務。
2、強化高校成本效益觀念,建立可持續財務管理目標。高校財務制度改革必須強制要求高校加強成本費用核算,編制和報送成本報表,為高校發展計劃、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成本費用信息資料。為更好地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會計核算基礎必須改革,即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基礎,合理規定高校活動成本范圍、成本項目、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支出分配辦法,以便真實、可靠、準確、完整地核算高校活動的資源耗費情況。高校財務管理應確立以保證高校財務狀況正常化開展為基本目標,以投資效益最大化為首選目標,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永恒目標的科學化可持續財務管理目標體系。
3.有制定行業財會制度,主持一個地區、一個行業或一個大中型企業或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經歷;
4.具有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精通業務,有解決實際工作中復雜的會計問題的能力,并參與本行業或單位管理決策,取得顯著的成績;
5.有較強的會計理論水平,公開發表、出版有較高水平的論文、著作;
6.有培養會計專業技術人員和指導會計師工作的能力;
7.有運用外語獲取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運用計算機處理有關信息;
8.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所以我們寫自己總結的時候就要圍繞著這些來寫。主要寫自己的專業知識達到了什么層次,制定了什么制度,培養了什么人才,并且一定要說自己具備了一定的管理才能。
二、再說真話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描寫我們的才能?
我認為應該按財務主管的要求來寫自己所作的工作,財務主管都作了什么呢?都是怎么做的呢?有篇文章僅供參考:
把自己的實際工作中的業務融合這些合格主管所作,相信大家都會寫出好的業績的。
如何成為合格的財務主管
做好財務主管應具備的素質
道德素質
誠信第一、操守為重•敬業愛崗•同舟共濟、以企業為家
知識素質
•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知識•熟練掌握會計知識•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企業各方面全盤知識
職業素質
對上司:*要認真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尊重并執行上司的決定。*歡迎上司的指導與培養。*以自己的實際工作為上司排憂解難。
對下屬:*要予以幫助、扶持。*給他們以成長和鍛煉的機會。*搞好與下屬的關系,提倡團隊精神。*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共同完成理財重任。*協助下屬達到他們的工作目標。*保持充沛精力,樂觀與自信,讓你的下屬在困難情況下保持昂揚的斗志。
做好財務主管應具備的能力
理財能力決策能力
領導能力專業能力
創新能力協調能力
表達能力組織能力
應變能力意志能力
在主辦職位上,從能力方面哪些較為重要?
做好財務主管應講求藝術
領導藝術授權藝術
激勵藝術語言藝術
批評藝術表揚藝術
開會藝術運籌藝術
調節藝術溝通藝術
做好財務主管應有的觀念
競爭觀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經濟效益觀念
在籌資、投資以及資金的運營上,要講投入、產出;在日常財務管理上,要注意降低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使得“開源”與“節流”同時并舉,更好實現企業管理目標。
時間價值觀念
資金的時間價值:“今天1元錢不等于明天1元錢”。一定量資金在不同時點,其價值量是不同的,要重視時間價值的存在。
風險價值觀念
市場經濟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在風險與報酬之間進行選擇,是所面臨選擇。
財務公關觀念
財務主管不只是關門算賬,對外需要稅務、銀行、物價等部門的支持,對內與各部門的協調,得到各部門的配合,無論需要支持還是需要配合,都需要溝通。
良好的個人形象觀念
個人威信來源于自己扎實的業務水平和對重要事項能果斷和公正的處理。
在為人方面,要寬容和慎言;在處事方面,要果斷和明智;在工作安排上,不可優柔寡斷,要有自己明確的工作原則;布置下屬的工作,要說一不二,言出必行,樹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現有的各級財務主管的理財觀念、能力、形象與要求有無差距,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一
是一個策略型。能根據企業策略,設計和建議經營、管理策略,并對集團經營主生直接影響;或能對本部門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又是經理決策的參謀與助手。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二
具備創新理念和意識,在工作范圍內,采用新的方法與手段,使你的部門管理、技能、精神不斷的提升。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三
不折不扣的按時、按企業要求完成任務,使你的能力正常發揮。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四
一切從企業利益出發,代表公司的利益。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五
對下屬有足夠的領導及激勵能力,通過調動積極性,發揮下屬作用。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六
從企業的整體戰略出發,有全局的觀念,并有協調能力。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七
1、你的業務素質與知識層面及工作經驗,能滿足工作需要,起到指導與指揮的作用。共2頁,當前第1頁1
上司對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八
在資金的支配上,起到“守關把口”的作用,在財務管理上做好預測與分析。
下屬眼里的財務主管
1、維護本部門的利益,少接任務多請功。
2、包容下屬的不足,有應對突變事故的能力。
3、對上司有影響力,能為下屬說話。
4、能團結你部門的每一位,但又要清楚自己是一個管理者。
5、在必要的時候,敢于對自己的上司提出不同的意見。
如何傳導與分解工作程序
——怎樣既能完成你的上級賦予你的職責,又能調動你的下級,使你承上啟下,圓滿的達到工作目標。
首先要清楚總經理:
1、一定時期內的企業戰略目標
2、總經理的重點要求——會計工作與國際接軌
與國際接軌的目的
1、實施財務預算管理。
2、引進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
3、實現稅務、財務事項的事前控制與事前籌劃。
4、實現會計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
清楚上司對你的要求時計財部應該依據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接受與理解上司對你及你部門的目標要求:
制定本部門的財務工作戰略
制定措施與手段,保證目標的完成
計財部的工作目標
1、加強預算管理體系,保證工作的計劃性,保證經濟指標的完成。
2、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以籌劃為先導,以事前控制為目標,提高財務控制力、降低成本、降低費用、實現效益最大化。
3、實現會計核算標準化、規范化,以適應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
保證目標實現的措施與手段——完善財務核算與管理的新組織架構
設立資金預算部
使資金的收與支在計劃中實現,實施財務控制、財務分析,為各項指標的分解與考核提供必要的信息與資料。
設立財務管理部—實現財務管理的監督
1、設立稽核崗位:提升會計基礎工作,達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及時對存在問題反饋,使問題控制在事前與事中。
2、設立稅務管理與籌劃崗位:使相關稅務知識及時的貫徹,掌握好國家政策法規,使企業無論在資本運作上,還
是在經營活動中,都能充分利用好政策,使企業能達到在籌劃的基礎上進行和實施再擴大、再發展,減少先干后解決的被動工作方式。
3、設立制度建設崗:在企業與部門的架構上,以工作目標為宗旨,以財政法規為依據,完善制度與流程的建設,使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快速、高質的在制度規范下標準運行,同時不斷完善崗位工作標準與責任制,使會計行為達到規范化。
4、設立考核與培訓崗:使之結合崗位工作標準,使部門能時時掌握工作中不足、及各崗位工作完成情況,以利于不斷了解、不斷完善、不斷調整,促進會計工作標準化早日實現。
設立財務核算部
結合企業新架構,采取會計委派制管理方式,實施橫向管理,分別核算,結合各中心經營導向及戰略目標,建立兩個會計核算中心,系統的反映各中心的財務信息。
在會計工作專業化基礎上,實現會計工作標準化、會計核算系統化。
集中精力及時,準確的將財務信息提供給決策者、經營者。
各部財務主管應該依據計財部的工作目標和各部崗位職責,建立保證目標的實施手段,并分解責任制和建立規范運作措施。
三、具體的寫作步驟可以參考:
一是先簡要介紹自己是基本情況,如現任職稱、任職時間、畢業學校、政治面貌、現從事的專業技術工作。擔任那些社會職務。
二是自己政治思想,工作態度,履行崗位職責情況。
三是詳細地敘述自己任職以來從事的專業技術工作。有那些創新,取得那些突破,通過那類鑒定,獲得什么獎勵,專家對此評價。
四是發表那些論文。
一、 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作為注重未來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之基本內涵。構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大背景,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1982年4月,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指出:“可持續發展能滿足現在的需要,但不損害后代滿足他們自身需要的能力。”它的直接含義是:在包括資源在內的廣義財富的傳遞上,每一代留給下一代的都應該是平等的,即代際間的交換應當是平等的。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可持續發展理論包括三個子系統理論,即:(l)生態持續理論: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要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之上;(2)經濟持續理論:鼓勵經濟增長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應重視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節耗增收;(3)社會持續理論: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滿足需要,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
我國確立的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泉州作為福建經濟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從1983年到1986年,其中1984年增長高達19. 8%;第二階段從1992年至1994年,其間1993年經濟增長高達66.2%;第三階段是從2003年至今,地區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均在13%以上,高于同期全省、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占全省1/4強,連續8年穩居全省首位;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9.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福建全省的1/4強,居全省首位;傳統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層次不斷提升,新興產業都有主導性、關鍵性項目落地,列入省重點項目的數量、投資規模連續4年位居全省首位。
今天,泉州地方經濟發展面臨的同樣是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通過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的集聚速度、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泉州作為福建省經濟總量最大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已經具備了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海西”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而通過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來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就十分必要,并且具有前瞻意義。
二、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及觀點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誕生在1968年。當年美國會計學家戴維?F?林諾維斯發表的《會計職業和社會進步》一文,首先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美國著名會計學者貝爾科伊在他所著的《會計史論》一書中,對會計的發展史作出歷史性的劃分中,將社會責任會計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是前沿課題,是在傳統的會計模式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學科。它不單純屬于會計學范疇,其學科的邊緣性很強,是探討、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管理當局、政府、社會公眾的相關利益集團和個人的決策提供特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其直接目的是通過計算和記錄企業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真實地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損害,向政府及公眾提供企業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它最終的目的是講求社會整體效益,實現社會凈貢獻最大化。其實質是把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社會責任,并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一條有效的 途徑。其實質仍然是解決當代經濟發展的問題,而且由于其本身的邊緣性特點,決定了它能夠在經濟發展中提供新的思路,給予理論的指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 核算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的,著重要解決的就是提供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 信息。正因為如此,探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推廣,在泉州地方經濟發展和領跑中,就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本文在介紹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核實指標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采用XBRL來推廣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到新思路。
三、打造XBRL信息平臺,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推廣,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9年,泉州市GDP突破30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300億元,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從804家增加到925家,實現逆勢增長。泉州經濟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經濟增長的副產品。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兼顧其社會責任,以負責的態度處理企業的社會問題。因此盡快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并借此揭示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才能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而企業如實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規定的社會責任的情況,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社會形象,從長遠看,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學者吳長煜等人所做的調查表明,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需求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的代表。(如表1~4所示)
投資者及社會大眾之所以如此關注去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是因為其核算的內容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內容可以概括為
(一)企業經濟責任:反映企業經濟狀況和效(包括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資本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 、企業對債權人經))、 企業經營者的經濟責任指標(包括資本增值額、投資報酬率、銷售利潤率等)。
(二)企業法律責任 :反映企業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的指標。包括小時工資率(反映企業是否執行企業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資標準法律規定)、工資支付率(反映企業對國家相關勞動法規的遵守情況)、.法定福利支付率(反映按相關法律政策規定職工享有的醫療衛生、困難補助等福利)、社保提取率(企業對國家相關社會(反映企業是否有擠占挪用國家稅款的違法行為)等。
(三)企業生態責任 :反映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所做到工作。具體包括單位收入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反映企業生產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強度)、材料用廢率(反映企業對資源的珍惜和節約程度)、.單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業生產對能源的消耗強度)、單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業生產對水資源的消耗強度)、單位收入排廢量(為企業未達標“三廢”排放量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環保投資率(反映企業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感)、單位收入研發費(反映企業對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責任)等。
(四)企業倫理責任:反映企業在遵守企業倫理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 具體包括員工人均年教育經費(反映企業對員工素質的提升和未來發展所承擔的社會倫理責任)、.員工工資增長率(反映在企業增長的利潤中企業員工的分享程度)、 就業貢獻率(衡量企業運用全部凈資產為社會公眾提供就業的能力)、捐贈收入比率等。
(五)企業其他社會責任 :具體包括職工勞動生產率(企業收(用于評價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社會積累率(衡量企業社會貢獻總額中多少用于上繳國家財政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
可以看出,如果企業要披露如此龐雜的內容,傳統的會計報告體系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有必要引入XBRL及時、動態的向社會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相關數據,以強化社會對企業的監督,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XBRL即商業報告語言,主要是指提供企業決策者的經營管理信息。XBRL是基于XML的會計報表標記語言,該語言可以),都可以通過XBRL在計算機互聯網上有效地進行處理。通過XBRL就可以很方便地轉換成書面文字、PDF文件、HTML頁面,或者其他相應的文件格式。通過XBRL獲取到的信息,可以方便快捷地運用于各種財務分析等領域。
XBRL在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方面有著獨特的地位。XBRL是一種全新的企業財務信息報告形式,可以應用在企業的內部報告和外部報告兩個領域,在XBRL國際組織制定的XBRL體系中,它們分別被稱為XBRLGL(財務記賬) 和XBRLFR(財務報告)兩部分。企業在每一個社會責任事件發生之時加上相應的標識包括記錄每一筆交易的時間、相關人員、涉及的單據、供應商、銷售商等數據信息,并進行匯總,然后將匯總的會計記錄聯結至XBRLFR,即使是復雜的現金流量表也可以用直接法準確編制完成,除此之外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中存在相互勾稽關系的數量部分也基本能實現自動編制。XBRL能精確、迅速完成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財務報表的編制工作。
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需求存在快速的要求,因此,利用XBRL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傳遞的效率成為必需。XBRL提供規范的報表格式,能夠提高報表編制的效率及準確性,降低重新輸入資料的次數,增加資料的正確性。XBRL對每個財務信息添加相應的標簽,人們對標簽的涵義達成共識,讓不同公司的財務信息以相同的名稱或方式來呈現,并且通過XML來統一文件的結構、命名、語義、處理邏輯以及對異種信息及其文件格式進行轉換,從而實現不同的軟件運行平臺對XBRL標簽和實例文檔的自動識別和讀取,就可以達到網上信息的有效存取、交換以及分析功能。XBRL通過自動分類、匯總、檢索、傳遞和列示大大縮短從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財務數據的發生到需求者利用這些信息的時間,有利于需求者更快地獲取相關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XBRL便于不同系統之間數據的傳輸和交換,通過XBRL對數據進行標注,賦予數據以語義,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統數據庫和應用軟件之間進行傳輸和交換,促使數據信息在互聯網進行傳輸。XBRL的文件是以ASCⅡ碼來存檔,只須利用支持ASCⅡ的簡單文本工具就可以讀取或修改,增加了資料自身的可讀性與維護性,非常適用于必須長期保存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資料。
XBRL可以提供更多明細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財務信息。而XBRL特有的向下挖掘功能卻能輕而易舉地實現明細信息的提供。XBRL的出現讓分部信息的提供變的異常便利,因為它可以實現跨平臺,不同分部、不同信息系統財務信息的自動匯總綜合,自然也可以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隨時分解出任何一個分部的明細信息。同時XBRL提供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可以使數據使用者能夠更方便快捷地檢索、讀取和分析數據,可以與Excel 2003、ExcelXP結合運行的文件格式,可以使數據處理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可以完善通常使用的企業社會責任非財務信息的披露方式。由于XBRL不僅可以標記數量化而且可以標記非數量化的元素,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觀察經濟活動,得出經濟活動各方面不同的屬性特征,然后對不同的屬性特征予以標記,完整地表達出經濟活動的語義化信息,XBRL經營報告之分類標準可以提供包含企業的總體概況、管理層質量、管理層薪酬政策、新產品開發能力、銷售能力、公司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企業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環境、控制環境、平衡計分卡、財務及非財務之績效評估報告等等非財務信息,能夠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需求。XBRL能夠增加資料在未來的可讀性和維護性。應用XBRL,推廣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表編制的效率,能夠實現迅速更新數據,適應變化的會計制度和報表要求,為財務數據提供更廣泛的可比性信息需求者能夠及時掌握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增加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透明度,滿足不同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減少了花費在人工錄入和重新核對信息上的成本。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因此,泉州地方經濟發展中表現高度重視,政府從思想認識上首先要能夠認識和了解其對地方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從地方立法上能夠現行一步,制定地方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推廣的法律法規,利用政府強制力和公信力強制性推廣,逐步在泉州企業中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體系。同時,XBRL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將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推廣應用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泉州市應該率先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XBRL技術研發計劃,由政府出資開發全社會共享的XBRL技術,推廣全社會進行使用,在全社會共用的IT平臺上公布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以加大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透明度,使社會公眾等能夠及時對企業進行監督。
同時,應由政府部門牽頭,投入一定的資金,研發應用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XBRL 軟件,構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XBRL平臺。應用這種技術,及時、迅速、動態、長久地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數據進行存取、抽取、交換和分析,使得全社會能夠對企業進行監督,以此促進企業各方面的進步和改善,促進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以達到全社會可持續發展之目的。
注:本課題系泉州市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規劃課題項目,項目批準號2009A-YZ02。課題組成員:于靜、洪震、許惠銘。
參考文獻:
[1]張炎地.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泉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10-03-06,。
[2]王宇.泉州綠色經濟處處開花。泉州晚報,2010-03-18
[3]吳長煜.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需求分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10-03-06。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時期。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從九八年以來逐年增加,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快速變身。在滿足人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促進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擴招也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辦學規模逐年增大,資金來源更加廣泛,高校面臨的會計環境也發生著顯著變化,橫向聯系更加廣泛,涉外財務不斷增多。這就加大了高校在會計方面的壓力。再者,我國高校的所有者以國家為主,但是國家這一特殊的所有者卻給高校帶來了資產和效益方面約束缺失的問題,導致了高校由于會計管理方面的不良操作,進而使得高校陷入債務循環之中,使得高校的會計管理工作出現很多問題。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發展狀況,高校要更好地發展下去,必須要嚴格做好會計工作。良好的會計工作不僅可以提高高校資金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高校的抗風險能力,增強高校的各項工作實施效果。
一、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內涵
1.內涵
高等學校會計是各級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核算和監督教學資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結果,為提高社會效益的一種非營利組織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高等學校會計等專業學校;客體是教學資金的取得、使用和結果;職能是核算和監督,核算教學活動的資金耗費,監督教學資金的取得和使用并考核支出的效果;目的是提高社會效益;本質是非盈利組織會計。
2.基本內容
高校會計工作基本工作內容之一就是預算、決算管理。高校決算管理包括財務報告和財務分析,其中財務報告又包括財務報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高校財務報告對財務報表作了統一的規范,以資產負債表取代資金平衡表,將撥入經費增減變動表、經費支出明細表、對外服務收支表等報表合并為收支情況表。為了便于報表使用者理解、分析和使用會計報表,高校還必須編制有關附表及補充資料,作為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和專用基金變動情況表的補充;高校財務分析突出了高校獨立法人主體的地位,體現了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高校財務管理特點,分析和測量了高校資金使用效益,從資金的使用和負債風險的角度,全面分析了高校的資產、負債以及資金的可支配能力,說明學校所存在的財務風險大小,為高校財務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財務資料。
高校會計工作的另一項內容就是收支管理。近年來,高等院校的主要收入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銀行貸款,校友捐助等也是高校主要收入之一。高校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各項收入,各項收入必須全部納入學校預算,統一管理、統一核算。高校的支出按支出的不同經濟性質分為事業支出、經營支出、自籌基建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高校對支出的管理必須要:正確劃分各類支出的界限,加強各類支出的預算管理和控制,嚴格執行國家財經制度和財經紀律,加強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重視專項資金支出的管理,實行收支匹配原則,準確反映經營活動成果。
二、新時期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1.財務報告不能真實反應財務狀況
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規定,“高等學校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況說明書等”。這種報表從總體上說僅起到統計財務數據的作用,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反映的內容過于簡單,不能真實反映學校的財務狀況。主要側重于反映預算收支結余情況,比如固定資產的損耗情況就沒有進行真實的反應。高校要擴大招生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教育部門都要制定有關收費和投資政策,首先對教育成本進行分析,而固定資產折舊費是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就使教育成本不真實,直接影響到教育成本分析,影響到教育部門和高校的正確決策。而且財務報告滯后性嚴重,缺乏時效性。服務的對象比較單一,尚未建立財務信息公開披露制度。以政府財政及教育主管部門為報告對象,報告目標過分強調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服務,無法滿足多元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無形資產的計算欠合理
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等。高校會計制度規定,高校購入的無形資產,按實際支出數,借記“無形資產”,貸記“銀行存款”等,各種無形資產應視實際情況合理攤銷。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無形資產在高校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大,例如購買土地所支付的出讓金如何進行會計核算等等,成了高校財務工作面臨的問題。
3.高校會計從業人員基本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人數眾多,據有關部門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共1300萬人左右,但有學歷、有職稱者比重偏低,特別是中高級會計人員比重較小,尤為短缺;從年齡結構上看25歲以下者占16%,45歲以上者占6.5%;從學歷結構上看:其中大專以上學歷者占6.5%,無學歷者占76.4%,即沒有受過正規專業教育的人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就是在高等人才積聚的高校中財會人員的現狀也令人擔憂,目前我國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從原來的專科學校或幾個地方性院校合并而來,財務人員本來就參差不齊、人員結構老化,甚至有的人連計算機都不會操作;還有就是財務部門因為掌握著經濟大權,成為目前引進人才熱潮中許多“隨軍家屬”趨之若騖的地方,造成財務部門人員結構很不合理,有的甚至連起碼的會計基本技能都沒有,會計工作的質量根本沒法保證。
三、加強新時期高校會計基礎工作的方法與途徑
1.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
內部控制制度是內部監督制度的精髓,所以必須要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這就要求高校設置專業的會計師制度,會計師既要評價內部監督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內部監督的意見;又要檢查內部監督的執行情況,督促內部監督的有效執行,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財務要求科學合理的制定財務報表。
2.完善財務報表體系
《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預算收支表、基建投資表和報表附注,完善了報表體系。而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學校已逐步轉變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事業法人。在高校現行報送的財務報表的基礎上,還應增加現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現金流量表可使有關于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情況得到準確的反映,來滿足如財政部門、教育主管部門、銀行、企業等投資主體的需求,他們可以用來預測高校未來現金流量,制定合理的經濟決策。由于會計計量方法的局限性,一些有用的會計信息無法進入財務報告的主表,而通過附注披露可以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會計信息,以提高高校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3.加強高校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的提高
會計工作是一項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才能勝任的工作,尤其對那些地方新建院校的會計人員來說,本身專業知識并不豐富,所以要干好會計工作,必須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會計基礎、財務管理、相關行業的會計理論以及行業財務制度、管理會計和會計電算化等知識。業務技能是指會計人員處理具體業務的方法和技能包括上通下達與人交往的技能等等,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只有具備了精湛的專業知識,才能正確、恰當的處理會計業務,即專業知識促進業務技能的提高;相反具有了良好的業務技能,又能發現新事務,來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所以,要想成為一名會計工作者,必須首先擁有業務知識和掌握業務技能;而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就必須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能。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4)01-0063-10
一、引言
財務分析師在現代資本市場中扮演著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雙重角色(Schipper,1991)[1],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也成了資本市場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Beaver,2002)[2]。作為專業分析人員,財務分析師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和專業分析能力,如果分析師能夠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資料,向市場提供合理反映證券內在價值的信息,通過在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溝通的橋梁,就可以減少證券市場上的價格偏離,促進證券市場資源充分有效的配置。Givoly和Lakonishok(1979)[3]指出分析師可以提供有價值的盈利預測;Brown et al.(1987)[4]研究發現證券分析師具有獲得相關信息的優勢,預測的準確性比較高。然而,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中,財務分析師是否有能力向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呢?這一直都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盡管財務分析師在中國這個新興資本市場上是一個剛起步的職業,但相關研究發現中國的財務分析師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能為投資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吳東輝、薛祖云,2005)[5];財務分析師作為資本市場中重要的中介組織,通過對公司股票進行盈利預測,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李丹蒙,2007)[6]。但總體而言預測精度還存在一定的誤差,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瑋路(2003)[7]研究指出我國證券分析師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還存在較大的誤差;吳東輝、薛祖云(2005)[5]同時也指出分析師對盈利的預測偏于樂觀。根據本文整理的2007—2011年的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數據發現,我國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絕對誤差的平均值為26.72%,標準差為35.40,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率不容樂觀。
對于影響財務分析師預測準確性的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財務分析師預測精確度與公司規模正相關,與盈利預測期間長短負相關(Brown et al.,1987)[8],與盈余的變異性、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量、分析師的及時性優勢(Timing advantage)正相關(Kross et al.,1990[9];Brown et al.1987)[8]發現財務分析師平均的預測誤差與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負相關;Hope(2003)[10]等發現了會計信息透明度與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性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近期已經開始涌現非財務信息對分析師影響問題的研究。Lang和Lundholm(1996)[11]發現,分析師進行盈利預測時如果對社會責任信息加以考慮,則會提高盈利預測的準確性,降低預測分散度;McEwen和Hunton(1999)[12]研究發現,相比預測準確程度低的分析師,預測準確程度高的分析師關注的信息范圍廣,他們不僅關注年報和附注,還關注公司治理、關鍵財務比率以及過去年度收益匯總信息。Nichols和Wieland(2009)[13]考察了分析師是否會考慮公司新聞會上有關產品開發和經營擴張等信息,發現這類非財務信息可以顯著增加分析師的預測準確度,并降低預測分散度;楊明秋等(2012)[14]的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分析師的盈利預測誤差,但效果并不顯著。
以往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直接對財務報告質量(Doyle et al.,2007;Gao et al.,2009;方春生等,2008;張龍平等,2010;董望和陳漢文,2011;方紅星和金玉娜,2011)[15]-[20]、企業價值(閻達五,2004;趙保卿,2005;林鐘高,2006)[21]-[23]、股價(Palmrose et al.,2004;史蒂文. J. 魯特,2004)[24]-[25]和公司績效 (Patterson et al.,2007;Engel et al.,2007;黃新建和劉星,2010;楊玉鳳等,2011)[26]-[29]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主要關注內部控制的目標價值,也即以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內部控制的經濟后果,但是從內部控制預測價值視角的研究較為少見,尤其是以財務分析師的盈利預測誤差來檢驗這種預測價值的存在性。內部控制作為會計信息生成的核心基礎(Ashbaugh-Skaife et al.,2009)[30],其對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有何影響呢?具體而言,財務分析師在進行盈利預測時是否關注內部控制信息?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否有助于修正財務分析師的盈利預測?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不同類型財務分析師(本文主要關注承銷商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的盈利預測準確性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以我國2006—2011年滬深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作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變量,從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角度,考察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是否提供了增量價值信息。研究發現:在控制了相關因素后,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有助于提高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對于不同類型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性的影響存在差異,其有助于降低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但是對于降低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沒有顯著影響。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首先,本文從預測價值視角拓展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經濟后果的相關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監管層加大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與信息披露提供了經驗證據;其次,本文探討了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是否影響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性,提供了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影響因素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有助于理論界與實務界更加全面地認識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影響因素;再次,進一步從財務分析師與目標公司是否存在承銷關系的角度,探討了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對不同類型財務分析師的盈利預測準確性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財務分析師在對上市公司進行盈利預測時采用的信息主要是兩種:一種被稱為公開信息,是由上市公司公開的,另一種為私人信息,是由分析師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私人信息的獲取相比公開信息的難度要大得多,而且成本也更高,故公開信息是財務分析師盈余預測的重要依據(Schipper,1991)[1]。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瑋璐(2003)[7]采用“文檔研究方法”,通過對國內證券分析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我國證券分析師比較注重公開披露信息,較少通過直接接觸如公司新聞會、電話或走訪等形式獲取資料,對上市公司股權變動、一般財務數據、會計財務數據、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等手段比較重視,對公司治理結構、薪酬結構、人員素質和審計意見等重視程度不夠,但發現近幾年分析師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和財務信息的使用頻率不斷提高;方軍雄、邵紅霞(2006)[31]的調查發現,26%的分析師將“上一年度每股收益”“本年度各季度每股收益”和“上市公司臨時公告”列為盈余預測的最重要的信息來源。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的各類公開信息成為分析師盈利預測時依賴的重要信息資源。
從信息類型看,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①都是反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方面的公開信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正如David M.Willis(2000)[32]的研究指出,公司管理層提供的內部控制報告可以提供額外的信息;Hermanson(2000)[33]、陳共榮等(2007)[3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供財務報表以外的額外信息;Kross et al.(1990)[9]利用“華爾街日報指數”(Wall Street Journal index)作為信息披露信號,檢驗得出財務分析師預測準確性是會隨著公開信息披露的增加而提高的。進一步地,根據分析師獲取信息的來源來看,公司年報是分析師進行盈利預測時借助的最重要信息來源(Buzby,1974;Benjamin W和Stanga,1977;Chang和Most,1985)[35]-[37],而內控信息披露又能增強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李明輝等,2003)[38]。鑒于內部控制作為一種保證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制度安排,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Li Xu 和Alex P. Tang(2012)[3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會使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增大。閆志剛(2012)[40]以當年年報是否發生更改、重大缺陷或違規行為作為判別內部控制質量高低的依據,研究發現相對于低質量內部控制的公司,證券分析師對高質量內部控制公司的盈利預測更為準確。即:如果公司披露了較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不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增加了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可靠性,財務分析師將獲得更多、更可靠的相關信息,從而降低了對未來盈利預測的不確定性風險。
此外,根據信號傳遞理論,高質量公司的管理層有動機將公司高品質的信號(如較好的業績、較好的內控及風險防范信息)及時傳遞出去,并冒著增加其披露成本及法律風險來增加信息披露可信度(林斌、饒靜,2009)[41],所以高質量公司更有動機通過披露其高質量內部控制信息向市場傳遞相關信息,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往往作為高質量內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替代變量(Schneider,A.和Church,B.K.,2008[42];Ashbaugh-Skaife,et al.,2009[30];Kim,et al.,2011[43];張龍平等,2010[18];方紅星等,2011[20])。因此,從理論上看,作為非財務類的公開信息,財務分析師進行盈利預測時,理應對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有所關注。因此,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的披露,有助于財務分析師更準確地判斷公司未來收益或風險的狀況,因此,財務分析師進行盈余預測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會降低,盈利預測的準確性將會增加。綜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限定其他條件,提供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有助于降低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
近年來,財務分析師利益沖突問題引起了媒體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理論上財務分析師應向投資者提供無偏且準確的研究報告,但是,現有的研究證實了分析師在盈利預測中,普遍存在“樂觀”的傾向(Lys和Sohn,1990;Abarbanell,1991;Affleck-Graves,J.,Davis,L.,Mendenhall,R.,2003.)[44]-[46]。作為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為何分析師的預測會有系統性樂觀偏差?何種因素可能影響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客觀性?國外文獻發現主要有以下三類因素:與目標公司管理層保持良好關系以獲得非公開信息提高預測的準確度(Francis和Philbrick,1993)[47];為促銷券商承銷的股票(Dugar和Nathan,1995;Lin和McNichols,1998)[48]-[49];為刺激交易量提高交易手續費收入(Irvine,2004)[50]。鑒于中國“關系型社會”的典型特征以及分析師行為也往往受到關系的影響,借鑒Hansen和Sarin(1998)[51],Michaely和Womack(1999)[52]等研究的思路,本文從分析師就職的公司是否與上市公司存在承銷業務關系的角度,探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不同類型財務分析師(承銷商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的盈利預測準確性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
對財務分析師與上市公司之間是否有承銷業務對盈余預測的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信息優勢觀和互惠互利觀。信息優勢觀認為承銷業務能夠增加分析師的信息獲取優勢,從而使分析師的盈余預測更加精確(Allen和Faulhaber,1989;Cooney et al.,2003)[53]-[54]。互惠互利觀認為財務分析師為了維護與目標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獲得更多承銷利益,可能會放棄盈余預測的精確性和獨立性原則而做出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預測(Michaely和Womack,1999)[52]。
通常,財務分析師擁有信息越充分、質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其盈余預測的準確性。Allen和Faulhaber(1989)[53]認為,承銷商分析師在承銷過程中通過執行必要的程序而比其競爭者知道得更多,從而能做出更為準確的預測。當證券公司與目標公司發生承銷業務時,承銷商分析師比非承銷商分析師對目標公司具有信息優勢。一方面,證券公司承銷證券,需要對公開發行募集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并進行相關的上市輔導,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公司信息。而上市公司在進行股票發行時,為了獲得理想的股票發行價格,避免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資者逆向選擇問題,也會樂于向為自己承銷股票的證券公司提供更多優質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證券公司部門間的障礙日漸模糊,研究部門的分析師經常“越墻”參與投行部門的承銷業務,從而使得比起外部的非承銷商分析師,承銷商分析師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張成博,2011)[55]。
但是,相比非承銷商分析師,承銷商分析師還受到證券公司由于承銷業務所帶來的額外壓力。當財務分析師所在公司與目標公司存在承銷關系時,為了維持和目標公司的合作關系獲取更多承銷利益,承銷商分析師迫于自身公司壓力或者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通常會按照目標公司管理層的要求,對目標公司做出比實際要樂觀的盈利預測,其提供的研究報告中盈利預測偏差很可能比較大。相對來說,非承銷商分析師由于沒有受到承銷業務的影響,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更勤勉的精神狀態,非承銷商分析師更能根據所掌握的內外部信息而提供更加準確的研究報告,對目標公司作出誤差更小的盈利預測。Michaely和Womack(1999)[52]研究發現,承銷商分析師推薦的股票通常比非承銷商推薦的股票表現差,而且能明顯地發現承銷商分析師在股票推薦上表現出樂觀性偏向。Thabang Mokoaleli-Mokoteli(2009)[56]研究了承銷商與客戶公司之間的證券承銷關系是否影響到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大小,結果顯示其盈利預測要比沒有證券承銷關系的更樂觀。原紅旗和黃倩茹(2007)[58]的研究發現,承銷商分析師的盈利預測顯著高于非承銷商分析師,但是,承銷商分析師并沒有因為擁有信息優勢而做出比非承銷商分析師更準確的預測,相反,其盈利預側的誤差顯著大于非承銷商分析師。馮旭南(2012)[59]也發現承銷關系對分析師預測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證券分析師更加傾向于對具有關聯關系的上市公司做出積極評價,但是,關聯分析師在盈余公告前,會進行盈余預測預期管理,以犧牲預測精度為代價,取悅上市公司管理層,從而使公司的實際盈余超出市場預期。
上面兩種力量都會影響承銷分析師的預測準確性,擁有的信息優勢可以提高預測準確性,而不獨立的立場又會降低預測準確性。非承銷商分析師擁有較強的獨立性,他們更會根據所掌握的信息作出獨立的判斷,但是與承銷商分析師相比,又處于信息劣勢。到底哪一種因素居于主導地位?分析師的獨立性更重要還是其擁有的有力信息更重要?
截至2011年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還處于自愿披露階段,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的信息含量問題仍存有爭議,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對于兩類分析師而言是平等的公開信息,但是處于信息劣勢地位的非承銷商分析師可能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使用更加謹慎,而承銷商分析師有能力獲得更多的企業信息,加之其在股票承銷業務過程中需要對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募集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其中就包括了對企業內控的核查,其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能很好地甄別。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多少以及分析師獨立性的雙重影響,究竟何種影響因素居于主導地位暫時不得而知,因此我們預期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對承銷商分析師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性的影響存在差異。綜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2:限定其他條件,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對承銷商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存在差異。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研究假設,本文建立了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PERERRORt=?茁0+?茁1ICDt-1+?茁2VOLEARNt+?茁3SEOt+?茁4NUMt+?茁5DAt+?茁6ISIZEt+?茁7LEVt+?茁8GROWTHt+?茁9SCALEt+?茁10ROAt+?茁11IND+?茁12YEAR+?孜
(二)變量設置
被解釋變量:盈利預測誤差。本文借鑒吳東輝、薛祖云(2005)[5]和石桂峰、蘇力勇、齊偉山(2007)[59]等的做法,選擇預測誤差率這一變量來表示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水平,并進行不同公司間的比較。其計算公式如下:
PERERROR=(FEPS-AEPS)/AEPS
其中:PERERROR表示預測誤差率;FEPS表示分析師預測的基本每股盈余;AEPS表示實際的基本每股盈余。
預測誤差率有正向和負向,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都反映出預測值不準確,且預測值偏離實際值的程度(不管是正向偏離,還是負向偏離)越大,預測越不準確。因此,本文在比較預測誤差時,先是不區分方向將PERERROR取絕對值來研究其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程度,再進一步對區分方向進行研究。
解釋變量:是否披露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ICD)。200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內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內部控制指引》,并分別于2006年7月1日和2007年7月1日開始實施。指引實施后,只有少數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信息(具體數據詳見附表1);2008年我國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要求所有滬深A股上市公司應當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該規范的出臺,促使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數目日漸增多,且一些公司為了突出本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基于信號傳遞目的自愿披露了由審計師提供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林斌、饒靜,2009)[41](具體數據詳見附表1),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能夠釋放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由審計師出具的內控鑒證報告則是對管理層所披露的內控信息公允性的鑒證(張然、王會娟、許超,2012)[60],所以審計師出具的鑒證報告增加了這些信息的可信度。本文設定披露了注冊會計師審計出具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為1,沒有披露的為0。
控制變量:根據以往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性影響因素的相關實證研究成果(李丹蒙,2007[6];Mark T.Bradshaw et al.,2006[61];Lang和Lundholm,1996[11];方軍雄和邵紅霞,2006[31]),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引入了控制變量:非正常損益比例(VOLEARN)、公司是否進行再融資(SEO)、預測機構的數量(NUM)、應計質量(DA)、無形資產規模(ISIZE)等,還對資產負債率(LEV)、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公司規模(SCALE)、總資產報酬率(ROA)、行業(IND)、年度(YEAR)等變量進行了控制。具體見表1: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由于本文研究主題是內部信息披露是否影響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本文選取2006—2011年度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原始研究樣本,考慮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與年報同時披露的,分析師預測本年盈利情況時只能參考上一年內部控制信息,所以本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選擇2006—2010年的數據,而分析師盈利預測及財務數據選擇的是2007—2011年數據②。此外,還對樣本按照下述順序進行了剔除:(1)金融類上市公司;(2)ST及PT類公司;(3)財務數據缺失的樣本。為避免極端值對本文回歸結果的影響,我們將所有連續變量進行winsorize處理。
本文研究所使用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數據根據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11年度的年度報告等信息手工收集和整理而得,主要使用excel2003和SAS9.1軟件處理數據。
經過上述數據整理,對假設1進行檢驗的樣本共有1 559個觀測值,而對假設2檢驗的樣本選取,本文參照原紅旗、黃倩茹(2007)[57]和張成博(2011)[55]的研究,找出同時有承銷商和非承銷商分析師跟蹤的目標公司為樣本,且考慮如果預測日與實際報告日間隔比較長,認為分析師不可能掌握市場上最全面和及時的信息,所以本文選擇在資產負債日到實際報告日這段時間的數據,這時候做出的盈利預測已排除了不可預測因素,應該是最為準確的,最終進入樣本范圍的盈利預測數據承銷商和非承銷商各278個。
四、實證檢驗
(一)描述性統計
表2是經過winsorize處理后的描述性統計。首先,從表2中可以看出絕對預測誤差的均值是0.267 22,說明我國分析師盈利預測還存在誤差;其標準差為0.353 96,說明其分析師預測的分歧程度不是很嚴重;盈利預測偏差為正時其樣本數為962,均值為0.349 31,標準差為0.483 43,盈利預測偏差為負時其樣本數為597,均值為-0.163 88,標準差為0.186 32,通過樣本數可以看出分析師預測誤差偏正的要多于預測誤差偏負,且是偏負的1.611 39倍;從均值可以看出,相比于預測偏差為負,預測偏差為正的偏離實際值更遠,由此可見我國財務分析師進行盈利預測時總體表現出樂觀傾向,這可能是由于分析師會受到外在因素和自身利益的影響,如分析師做出的相對準確的預測不利于客戶公司,則公司將會終止這種業務關系,從而使分析師不得不對預測有樂觀的偏向。上述結果與Fried和Givoly(l982)[62] [63]研究發現財務分析師在盈余預測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統性偏誤,且傾向于樂觀預測的結果一致。此外,通過標準差的差異還可以發現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分歧程度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正向盈利預測的分歧程度更嚴重些。其次,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均值是0.267 222,說明研究樣本中大約有26.72%的企業披露了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況并不樂觀。最后,預測機構數量的均值為2.054 52,說明平均每個企業至少有2個分析師對其進行預測,預測機構數量的標準差為1.430 99,說明追蹤上市公司的分析師數量存在較大差異。
(二)相關性檢驗
為初步檢驗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本文對模型涉及的主要變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5以下,因此,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的可能性較小。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顯示,分析師盈利預測絕對誤差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呈負相關關系,這也初步驗證了文章的研究假設1。被解釋變量分析師盈利預測與預測機構的數量、應計質量、無形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增長率及總資產報酬率顯著負相關;與非正常損益比例、資產負債率顯著正相關,上述結果與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三)多元回歸分析
1.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表4給出了研究假設1的檢驗結果。如表4回歸(1)所示,我們不區分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方向,僅僅關注盈利預測誤差,模型的解釋力度及顯著性都令人滿意,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系數為-0.042 57,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顯著負相關,假設1得到驗證。從1994年的COSO框架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到美國的《SOX》,再到我國的2008年的《基本規范》和2010年的《配套指引》,都說明內部控制越來越受關注,而且由審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有助于提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價值和可信度,有助于提高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觀察表4中的回歸(1)中各控制變量可以發現,非經常損益比例、資產負債率與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顯著正相關,分別通過了1%和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即:非正常損益比例越高,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越差,與李丹蒙(2007)[6]的研究結果一致;資產負債率越高,說明企業財務風險越大,降低了分析師對其的信任,從而使分析師預測越不準確。無形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增長率以及總資產報酬率與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顯著負相關,分別通過了10%、1%和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隨著無形資產對企業重要性的增加,報表中的無形資產信息披露程度對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有重要的影響,從信息披露的角度看,無形資產含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影響了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胡奕明等(2003)認為分析師在預測時最關注的報表信息是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而營業收入增長率和總資產報酬率越大,說明企業效益越好,企業越愿意公開更多的信息,從而可以增加分析師預測的準確性。因此,營業收入增長率和總資產報酬率越高,分析師盈利預測越準確。上市公司是否進行再融資、預測機構家數、應計質量以及公司規模與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負相關,但是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進一步對分析師預測誤差分方向,如表4回歸(2)、(3)所示,按照盈利預測誤差分別為正和為負進行分組回歸發現,盈利預測誤差分別為負組的結果與整體回歸結果基本相同,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顯著負相關,但是盈利預測誤差分別為正組卻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由于財務分析師在盈利預測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統性偏誤,也即傾向于樂觀預測(Fried和Givoly,l982[62]; Alarbanell和Bernard,1992[63]),內部控制質量越好,分析師會因此看好目標企業,從而預測結果會偏樂觀,最終導致分析師預測誤差也沒有因為內部控制質量越好而顯著減少。
2.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不同類型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為了考察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不同類型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本文針對同一目標企業,按照分析師類型(承銷商和非承銷商分析師)進行分組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表5的(1)、(2)、(3)列示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承銷商分析師預測誤差影響的結果。首先不區分承銷商分析師預測誤差方向進行回歸檢驗,如表5的回歸(1)所示,可以看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系數為-0.187 1,且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對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區分方向,如表5回歸(2)、(3)所示,在盈利預測高于實際盈利組(稱之為“樂觀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數為-1.547 8,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但是在盈利預測低于實際盈利組(稱之為“悲觀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數為0.037 4且不顯著。上述結果表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整體上有助于降低承銷商分析師的盈利預測誤差,且主要表現為有助于抑制承銷商分析師的樂觀預測偏差③。表5的(4)、(5)、(6)列示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影響的結果,同樣,表5的(4)也是不區分非承銷商預測誤差方向回歸,結果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數為-0.059 5,但是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進一步對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區分方向,如表5回歸(5)、(6)所示,無論“樂觀組”還是“悲觀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④。
由此假設2通過檢驗,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承銷商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存在差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而對于降低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沒有影響。上述結果支持了前文的信息優勢觀,即承銷業務能夠增加分析師的信息獲取優勢,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很好地甄別,從而使分析師的盈余預測更加精確。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考察上述結論的可靠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檢驗:(1)考慮到2010年《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以及財政部提出的內部控制實施時間表(2011年在境內外同時上市及境內自愿試點公司實行,2012年在滬深A股上市公司全面實行),所以增加2011年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2012年財務分析師及相關財務數據的研究樣本,只對2006—2012共7年的樣本進行回歸檢驗,主要研究結論不變;(2)考慮宏觀經濟因素對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影響,本文以2008年為界限,區分金融危機前與金融危機后,對原始樣本進行分段回歸檢驗,主要研究結論不變;(3)對模型中內部控制審計鑒證信息披露與財務分析師預測為同一年數據進行回歸檢驗,主要研究結論不變。經過上述穩健性測試,表明本文的相關實證結果是比較穩健的。
五、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2006—201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實證檢驗了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與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有助于降低財務分析師的盈利預測誤差,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對承銷商與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的影響存在差異,主要體現為降低了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而對于降低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則沒有顯著影響。本研究既從預測價值視角豐富了內部控制經濟后果研究,也深化了對證券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度影響因素的認識。
本文存在的不足主要為:(1)由于研究樣本期間,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尚處于自愿信息披露階段,所以上述結論的正確性還有待于2012年我國內部控制強制實施后的進一步檢驗;(2)由于數據的可得性限制,本文只從承銷商與非承銷商角度對財務分析師類型進行了區分,今后還有待于拓展,如按照國外文獻區分為薦股與非薦股分析師等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釋:
①盡管從1992年9月美國COSO委員會“內部控制整合框架”時,就建議公司披露內控評價報告和由審計師出具的驗證報告,但是直至2001年美國SOX 法案的404條款才明確要求公司對外提供的內控報告必須經審計師審核。在我國,內部控制審計鑒證亦經歷了相同的發展歷程,2006年,上交所與深交所相繼“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強制要求公司董事會披露年度內控自我評估報告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實評價意見,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委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也對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未作強制規定,2010年五部委再次《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并明確強制要求滬深主板上市公司于2012年開始提供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和審計鑒證報告。由此可見,截至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內控鑒證報告仍屬于自愿披露范疇。
②將從數據庫中下載得到的預測機構的數量為空的視為缺損數據剔除。
③可能的原因是承銷商分析師獲取其他更多的信息顯示該企業盈利狀況不好,承銷商分析師會給予該企業較低預測結果,即使內部控制較好,分析師也不會太關注內部控制信息而給予較高的預測結果,從投資者角度看,預測保守偏負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害是很少的,所以這時內部控制信息將不是承銷商分析師更關注的信息。
④可能的原因是我國現階段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還處于自愿披露階段,對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準確性不能有效識別,非承銷商分析師對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使用更加謹慎,從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能有效降低非承銷商分析師盈利預測誤差。但是承銷商分析師有能力獲得更多的企業信息,加之其在股票承銷業務過程中需要對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募集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其中就包括了對企業內控的核查,其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很好地甄別。
參考文獻:
[1]Schipper K. Analysts forecas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1,(4):105-121.
[2]William H Beaver.Per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search[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2):453-474.
[3]D Givoly,J Lakonishok.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inancial analysts' forecasts of earnings:Some evidence on semi-strong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79,(1):165-185.
[4]Brown L,Hagerman R,Griffin P,Zmijewski M.Security analyst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univariate time series models in forecasting quarterly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9):61-87.
[5]吳東輝,薛祖云.財務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投資價值:來自深滬A股市場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5,(8):38-43.
[6]李丹蒙.公司透明度與分析師預測活動[J].經濟科學,2007,(6):107-117.
[7]胡奕明,林文雄,王瑋璐.證券分析師的信息來源、關注域與分析工具[J].金融研究,2003,(12):52-63.
[8]Brown L D,G Richardson,Schwager S .An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analysts superiority in forecasting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25:49-67.
[9]Kross W,Ro B,Schroeder D. Earnings expectation:The analysts information advantag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2):461-476.
[10]Hope O K. Firm-level Disclosures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Cultural and Legal Orig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3,14(3),218-248.
[11]Lang M,Lundholm R.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67-493.
[12]RA McEwen,JE Hunton. Is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associated with accounting information use?[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1):1-16.
[13]D Craig Nichols,Matthew M Wieland. Do firms’nonfinancial disclosures enhance the value of analyst services?[J].2009.
[14]楊明秋,潘妙麗,崔媛媛.分析師盈利預測是否利用了非財務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9):84-89.
[15]Patrick S. Doyle,Daniel C. Pregibon,Mehmet Toner. Multifunctional Encoded Particles for High-Throughput Biomolecule Analysis[J].Science Magazine,2007,315(5817):1393-1396.
[16]Gao. F.,J. S. Wu.,J. Zimmerman,2009.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Granting Small Firms Exemptions from Securities Regulation:Evidence from the Sarbanes-Oxley Ac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459-506
[17]方春生,王立彥,林小馳,林景藝,馮博.SOX法案、內部控制度與財務信息可靠性——基于中國石化第一手數據的調查研究[J].審計研究,2008,(1):45-52.
[18]張龍平,王軍只,張軍.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滬市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0,(2):83-90.
[19]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1,(4):68-78.
[20]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96.
[21]閻達五.價值鏈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4,(2):3-7.
[22]趙保卿.基于價值鏈管理的內部控制及目標定位[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5,(20):42-46.
[23]林鐘高,王書珍.論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J].財貿研究,2006,(3):117-122.
[24]Zoe-Vonna Palmrose,Vernon J. Richardson,Susan 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7):59-89.
[25]【美】史蒂文.J.魯特.超越COSO——強化公司治理的內部控制[M].劉宵倫,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6-8.
[26]Patterson,E.R.,J.R. Smith, The Effects of Sarbanes-Oxley on 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 Strength[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427-455.
[27]Engel. E.,R. M. Hayes,X. Wang.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Firms Going-private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16-145.
[28]黃新建,劉星.內部控制信息透明度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2006-2008年滬市制造業公司的經驗證據[J].軟科學,2010,(24):109-112.
[29]楊玉鳳,曹瓊,王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公司業績和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C].第三屆海峽兩岸會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
[30]Ashbaugh-Skaife,H.,Collins,D.,Kinney,W.,LaFond,R.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1):1-43.
[31]方軍雄,邵紅霞.我國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的價值相關性——來自調查問卷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6,(12).
[32]David M,Willis.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0,(10).
[33]Heather M Hermanson.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2000,(3):325-341.
[34]陳共榮,劉燕.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J].系統工程,2007,(10):40-45.
[35]Stephn L Buzby. Selected items of information and their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4,49(3).
[36]JJ Benjamin,KG Stanga. Differences in disclosure needs of major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77,27(7).
[37]LS Chang,KS Most.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investors' decisions[J].1985.
[38]李明輝,何海,馬夕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的分析[J].審計研究,2003,(1):38-43.
[39]L Xu,AP Tang.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analysts' accuracy and bias,and brokerage reput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2,(10).
[40]閆志剛.內部控制對證券分析師盈利預測準確度的影響[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4):42-43.
[41]林斌,饒靜.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2):45-52.
[42]Schneider,A.,Church,B.K. The Effect of Auditor’s Internal Control Opinions on Loan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8,27:1-18.
[43]Kim,J.,Song,B.Y.,Zhang,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Accounting Review,2011. 86(4):1157-1188.
[44]朱彩婕,韓小偉.內部控制審計對財務報告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來自201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77-82.
[45]Lys,T.,and S. Soh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visions of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security-price chang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3):341-363.
[46]Abarbanell,J.,Do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in prior stock price chanc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47-165.
[47]Affleck-Graves,J.,Davis,L.,Mendenhall,R.,2003. Forecasts of earnings per share:Possible sources of analyst superiority and bia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6,501-517.
[48]Jenjnifer Francis,Donna Philbrick. Analysts' decisions as products of a multi-task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
[49]A Dugar,S Nathan. The Effect of Investment Banking Relationships on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2):131-160.
[50]H Lin,MF McNichols. Underwriting relationships,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01-127.
[51]Irvine,P. Analysts’ Forecasts and Brokerage - firm Trad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1):125-149.
[52]R Hansen,A Sarin. Are analysts over-optimistic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1998.
[53]R Michaely,KL Womack.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credibility of underwriter analyst recommendatio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9,(4):653-686.
[54]F Allen,GR Faulhaber. Signalling by Underpricing in the IPO Marke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3):303-323.
[55]Gooney,J. w.,H. K.Kato and J. S. Schallheim,2003,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 and Japanese Seasoned eqmty issue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6,949-982.
[56]張成博.承銷關系對我國財務分析師獨立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2):32-39.
[57]T Mokoaleli,Mokoteli,RJ Taffler. Behavioural bia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analyst stock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2009,(36):384-418.
[58]原紅旗,黃倩茹.承銷商分析師與非承銷商分析師預測評級比較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7,(3):285-304.
[59]馮旭南.承銷關系影響分析師行為嗎?——來自證券分析師薦股和預測活動的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2012,(10):395-410.
[60]石桂峰,蘇力勇,齊偉山.財務分析師盈余預測精確度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7,(5):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