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1: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行為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教師威信;形成;維護
人們歷來看重“威信”一詞。古語云:“威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要把天下人集結起來靠的是威信。在學校教育這個集體性活動中,要把師生凝聚起來,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威信。那么,何謂教師威信?它形成的機理怎樣?如何維護發展?究其學理,得之法度,自覺踐行,確實是和諧師生關系、提升教育質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師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范疇,指人的一種影響力。“威信”與“威嚴”、“權威”有所區別,從師生關系處理的視角看,威信指教師能夠使學生感到有尊嚴、值得信服。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一種精神感召力。威嚴是一種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學生的懼怕心理。威嚴使學生敬而遠之,威信使學生親而近之。權威往往與教師的地位和角色有關,可能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權威有時使學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夠使學生心悅誠服。馬卡連柯曾肯定地說:“威信本身的意義,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證明,在于它是一種不可懷疑的長者資望及其力量與品質。可以說,這種資望、力量、品質,連在單純的兒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見,威信比威嚴或權威在教育活動中所產生的影響力要深遠的多。有威信的老師就是學生的典范和榜樣,能夠生發出“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實踐證明,教師威信體現在學生身上,表現為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學生堅信其傳道、授業、解惑是真實可信的,愿意主動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導。二是學生相信、愛戴、敬佩、崇敬教師,善于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需要,會不斷增強追求學問、謀取進步的能動性。三是教師的表揚或批評更能夠喚起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真正有威信的教師,或表揚或批評,甚至是合理的懲罰,在學生看來都是善意之舉,對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鳴是積極的,進而會深入領悟自己的優缺點,并努力謀求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可行辦法。如果教師威信不足,對學生的表揚或批評,哪怕是真誠實意的,也會使學生認為這只是一種形式,是虛偽的,對己之無益,自然引起不了快樂的情感體驗,甚至會與老師“唱反調”,把老師的表揚或批評當作“耳邊風”。四是學生從內心把有威信的教師當作自己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一旦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真實榜樣,學生就會時時處處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師威信的形成機理
教師威信的樹立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即使具有老師的資格和經歷。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師威信的形成和發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諸如社會對教師勞動的重視和關懷,尊師重教風尚的樹立,教師政治經濟地位和待遇,學生及家長對教師的評價等,都是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觀因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師的內因及其積極的實踐對教師威信的形成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師德、高度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是教師威信形成的根本條件。調查發現,教師的體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對其威信的樹立無直接重大影響,而知識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師贏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與學生良好的交往和溝通是教師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徑。教師的威信是在師生不斷的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個有威信的教師,一定是與學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師。疏遠學生。故意“擺架子”,與學生少有往來。很少與學生溝通,學生無法了解和理解老師,老師的威信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儀表端莊、作風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師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個人的儀表與他的精神風貌緊密相連。教師樸實無華、衣著整潔、自然大方,表現出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可以給學生以精神飽滿、積極向上的感知,能夠增強對學生吸引力。當然,只注重儀表,而生活懶散、作風漂浮,甚至有不講衛生的壞習慣,學生會認為老師表里不一,教師也就無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為主”是教師威信順利形成的一個關鍵點。教師能夠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因為教師在第一次與學生接觸時,學生往往對新教師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對老師的修飾、言談和舉止特別敏感,這些都將成為影響教師威信樹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師從一開始,就能夠贏得學生的好感,產生先入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會初步樹立。實際上,若是教師給學生留下了驚慌失措、語無倫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將會喪失大半,并且恢復起來也更為困難。第五,嚴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教師威信形成的精神動力。教師嚴以律己,始終保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良好形象,時時處處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學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會日生日成。當然,一個人的過失和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也不例外。老師有了過失和錯誤,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贏得學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現。
三、教師威信的維護發展
教師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穩定是相對的,只要教育對象和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教師威信就會受到影響。因此,維護和發展已經形成的教師威信也應該與時俱進。
教師威信的維護和發展主要包括:一是鞏固已經獲得的威信;二是發展不全面的威信為全面的威信,促進低水平的威信不斷上新的臺階;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響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教師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實很困難。維護和發展教師威信,應從以下方面著緊用力。
1、歷練胸懷坦蕩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威信較高的教師并非沒有一點錯誤,也并非不會犯錯誤。關鍵是有了錯誤和過失以后,能夠正視,勇于修正。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積極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僅不會降低威信,而且還會使威信不斷提高。
2、能夠正確評價和合理運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對的,它與威嚴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師要對自己的威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否則,威信的維護和發展將會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威信,運用高壓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嚇、體罰學生,從而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與尊崇心理,其結果也只能使教師的威信大打折扣。
3、鑄造開拓進取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要求教師必須根據社會要求和工作對象的變化,更新知識水平,完善素質結構,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斷滿足學生發展變化的需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永不滿足,勇往直前,不斷完善自我,這就是教師的敬業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會喚起學生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從而使教師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得到鞏固和提高。4、樹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就是自己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發展的榜樣。如果教師的外在表現與學生的內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也會隨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師表現出來的形象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師的榜樣地位就可能會進一步鞏固,教師對學生的暗示性和影響力就會不斷增強,教師的教育功能也就會發揮得更為充分,從而使教師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維護和提升。操作的熟練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動機與投入感較差。
2.結果與過程
從科研導向上來看,音樂教學研究往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許多教師把教育行動研究等同于“寫論文”,認為研究主要是靠“文筆”的功夫。事實上,所有的理論都不是“寫”出來的,它必須經過研究的每一個過程,通過行動的觀察、思考、總結、提煉,是“研究”出來的。這一艱苦的探索過程在教育研究中經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樂教育論文觀點雷同,缺少個性亮點。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響,不少音樂教師急于求成,把局部經驗任意拔高,盲目構建理論框架。這些都使音樂教學研究無法真正深入,使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
3.個體與合作
音樂學科在普通學校屬于小學科,在校音樂教師一般僅為1、2名,勢單力薄,少有機會能夠分享群體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個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間甚至非同行間的相互啟發。因此,采用橫向與縱向的聯合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橫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合作關系,隨時定期進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縱向上,可以邀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更身層次的課題或進行理論的總結與提煉。
1.人的行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見的物理、化學刺激)和無形刺激(內在的如思維、情感、欲望等)后的反應結果。多個刺激的反應表現為人的行為特征改變。
2.強化是行為得以保持的關鍵。強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預期反應出現后,立即給予其獎勵或滿足其需要的行為。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前者是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能增強該反應的現象, 后者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從情境中排除時, 可增強該反應。
3.觀察學習。人類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取信息,通過自我調節及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和結果, 不必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2結果
2.1自傷行為發生情況2907名中學生中報告最近1a內5次及以上自傷行為的有425名,發生率為14.6%;1~4次自傷行為的有482名,發生率為16.6%。男、女生經常自傷行為發生率分別為14.1%和15.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31,P=0.466)。中學生報告自傷行為以拽頭發、掐自己、打自己的方式多見。
2.2自傷行為與人際關系歸因及自尊關系經常自傷行為者、偶有自傷行為者及無自傷行為者內控性、外控性、自尊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兩分析發現,經常自傷行為和偶有自傷行為者自尊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自傷行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因變量分為經常自傷行為、偶有自傷行為、無自傷行為3類,其中無自傷行為為對照;選擇年齡、自尊、內控性、外控性、性別(0=女,1=男)、與同學關系(0=差,1=一般,2=好)、學習成績(0=差,1=一般,2=好)、對自己相貌的滿意情況(0=不滿意,1=一般,2=滿意)等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見表3。偶有自傷行為與內控性、自尊、獨生子女、男性有關;經常自傷行為與外控性、自尊和獨生子女有關(P值均<0.05)。
3討論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無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該書共50萬字,分為序言、祝辭、論文選粹、學術年表、媒體報道摘編等五部分,集中反映了沈德立先生50年學術生涯的具體成就。
已故著名心理學家、中國心理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北京大學王教授和天津師范大學靳潤成校長分別作序。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祖祥、車文博、楊治良、林崇德、歐陽侖等先生分別寫了祝辭。
這本論文選集著重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沈先生為中國心理學發展所做的三件重要工作:
第一,為了解決高校心理學教材內容陳舊和脫離中國實際的問題,他與他的老師張述祖先生接受了國家教委下達的編寫全國統編教材的任務,于1987年出版《基礎心理學》一書。該書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具有“時代氣息”和“中國特色”,并于1992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995年,他們又出版了《基礎心理學新編》,對《基礎心理學》予以豐富和發展。
第二,為了心理學教學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并使心理學研究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他主持研制并生產了第一代國產10種認知系列心理學儀器和第二代國產心理學儀器――心理實驗臺,供應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校和科研單位使用,并于1989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第三,他在一所心理學基礎非常薄弱的地方高校,創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心理學科。具體表現為:培養了一批年輕人;爭取了世界銀行貸款,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大型的先進心理學儀器設備,率先在國內建立現代化的心理學實驗室;爭取成為天津市重點學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承擔大量國家和省市部委級重點課題;發表了一批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和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先后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點和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以及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這些在教育部重點院校或許算不上什么,但對于一個普通地方院校來說,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對我國許多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沈先生以“愛國、尊師、勤奮、認真”這八個字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按照“人以德立”的行為規范在心理學這塊沃土上默默耕耘了五十年,反映出他對心理學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
書中精選沈先生從1957年到2003年間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的40余篇論文。
該書收集資料內容翔實、全面,圖文并茂,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中國老中青三代心理學工作者為發展中國心理學事業的艱苦歷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書中還介紹了沈先生先輩的愛國事跡,這些都是他一生成長及其半個世紀學術生涯的堅實思想基礎。
為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與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將共同舉辦中小學校園心理劇培訓與研討活動,現誠邀各學校相關人員參加,并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參加人員
中小學校長、學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班主任、音樂教師、美術教師等。
二、研討內容
模塊一:理論篇
心理劇的原理及其治療技術
校園心理劇的基本理論及操作技術
模塊二:實踐篇
校園心理劇實踐操作流程及技術運用
模塊三:觀摩篇
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校園心理劇現場觀摩
三、研討專家組成
國內心理劇資深導演、心理學博士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園心理劇團隊
四、研討時間、地點
1.報到時間:2013年6月9日
研討時間:2013年6月10日~11日
2.報到地點: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
會議地點: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校
地址:成都市成華區東虹路(三環路東四段內側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間)。學校附近的火車站是成都東客站,汽車站是五桂橋公交總站。乘車路線: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討費用
1.會務費:980元/人(含授課費、午餐費、資料費)。
2.外地參訓人員可協助統一安排食宿(費用自理)。
六、考核與證書
學員完成研討內容并經考核合格者,將頒發由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具章的結業證書。
歡迎學員圍繞校園心理劇提交論文,題目自擬。論文要求:(1)符合本次會議相關主題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開發表;(2)論文內容應包括: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正文及參考文獻,作者及其單位、郵編、電子郵件地址;(3)論文提交郵箱。會議將在了解學員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提交論文的質量決定是否結集出版,優秀論文可推薦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發表;(3)會議將根據提交的論文質量評選出優秀論文,并頒發由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具章的獲獎證書。
如愿參加2013年6月5日會議研討的學校和個人,可以提前將研討的主題、相關內容和聯系方式發到組委會郵箱。經組委會討論后通知學校或個人作會議發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參加研討的學員,均可提交學校在校園心理劇方面遇到的問題與困惑,與會專家將擇選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答,現場交流。
凡參加研討的學員,每人須攜帶免冠照片2張(注明單位、姓名及身份證號碼)、身份證復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賬號:3100028909024906284
賬戶: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
開戶行:工行北碚勝利分理處
九、報名及聯系方式
報名電話:010-88810835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培訓部 王老師
咨詢電話:18623548686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劉老師
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本研究分別選取了德國專業期刊《教育心理學雜志》、《教育教學心理學》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雜志》以及中國專業期刊《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和《心理發展與教育》在2000—2010年所發表的教育心理學論文。鑒于教育心理學的多種解釋,筆者綜合各家觀點提出了以下定義: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主體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機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的科學。本研究依據此定義對資料進行篩選、歸類和分析。
首先,篩選的論文研究背景限定在教育情境中,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實施教育、施加影響的具體場合,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環境;其次,教育情境中的主體包括施教者(教師)和受教者(學生),所篩選的論文探討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機制和規律;再次,教育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媒體作用的制約。教學媒體作為承載和傳遞教學內容的介質,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篩選出中國教育心理學論文964篇、德國教育心理學論文459篇,并采用主題概括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將所選論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教育主體的論文,既包括學生的知情意的發展及學生所采取的各種學習手段和策略,也包括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以及所具有的教學效能感等;另一類是關于促進和制約主體發展的教育媒體和環境的論文,既包含促進學生發展的各類教育媒體,如教學圖片、文本、電腦和電視等,也包括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各種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對其的影響,如親子關系、家教方式、學校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
二、研究比較
(一)研究取向
教育心理學從誕生就一直受到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主張用實證的方式對學習和教學進行研究。但要從心理學找到一個對教育實踐具有普遍適應性的通用學習規律是徒勞的,因為通用的學習規律并未立足于真實、具體的教育實踐。[1]德國教育心理學界對教育心理學學科任務的看法是“理解和改善教育現實”[2],并提出了一個統攝教育心理學任務的“教育情境模型”,該模型有四大核心組成要素:學習者、對學習者進行教育教學的人、媒體和環境。[3]該模型與筆者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定義相契合,擬作為本文對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近十年發展進行對比分析的依據。圖1概括反映了中德教育心理學近十年的研究取向。
圖1中德教育心理學研究取向比較柱狀圖
圖1中德教育心理學研究取向比較柱狀圖下載原圖
圖1表明:上述四個研究主題清晰反映了“教育情境模型”的四個核心要素,因而可以得出中德兩國近十年來教育心理學研究均凸顯了教育現實情境取向;對于學習者的研究比例都超過了50%,均突出了學習者研究中心,但其中教育者、媒體和環境的研究又存在差異,體現了兩國教育的現實需要和特色。分析發現,這種教育現實情境研究取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實驗室情境到教室情境的轉變。傳統教育心理學偏重在實驗室環境中所進行的研究,人為地將研究結果同真實環境隔離開來,研究結果的應用價值有限,基于真實的教室情境的實驗研究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這種弊端。通過真實情境中的課堂教學實驗來揭示教育和學習的心理機制,使得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更具有生態效度和應用價值。[4]在德國教育心理學強調教育現實情境研究取向的同時,中國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基于教室情境的研究比例也從2000年的13%提升到了2010年的20%。從實驗室情境到教室情境的不斷轉變,保證了研究結果的生態效度和實際運用價值。
2.教育心理學研究與具體的學科科目相結合。“傳統的教育心理學都假定一門學科所得到的原則和規律可被應用到其他的學科中”。[5]但這一觀點日益受到教育實踐的挑戰,“為了更好地理解發生在教育實際情境中的認知,研究真實的學科學習任務受到了重視”,[6]同以往脫離具體學科而泛泛描述學習規律的教育心理學相比,與具體的學科相結合的研究體現了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情境取向。[7]這種狀況在近年中德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對于語言、數學和理化等具體學科的研究備受重視。[8]
3.個體、物理及社會環境因素在教育和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在維果茨基理論的影響下,許多教育心理學家認識到以個體模式研究認知和學習的局限性,[9]并逐漸意識到個體的心理活動與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和不可分割性。[10]近年中德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對于學生合作學習、課堂提問能力等的關注都體現出了對整體教育環境的高度重視。
4.對學業不良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及教育促進的研究。現代統一形式的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因而學生中學習困難者日多。[11]針對此種情況,中國研究者對學業不良學生的心理機制、認知特點、腦機制及干預策略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學業不良學生有效的教育指導。德國研究者則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咨詢及教育行為和訓練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重視具體教育干預的策略方法和作用效應。
(二)研究主題
本研究以教育現實情境中學習者、教育者、媒體和環境為類別進行研究主題比較分析。從論文數量看中國多于德國,但絕對數量很難比較各自對各個主題的重視程度,因而我們采取各主題在分類中所占的比例這種更具說服力的方法來考察其異同。
1.關于學習者的研究主題。經統計,中國關于學習者的研究文獻共618篇,涉及的研究點有44個;德國關于學習者的文獻共265篇,研究點有24個。通過自下而上的聚類方法,將研究內容相近的研究點劃為一類主題,共得到認知、動機、情緒、人格、能力、策略和制約因素等七個研究主題。認知主要納入和學生學習有關的自我概念、認知表征、認知風格、記憶等;動機主要納入與學習動機相關的研究點,包括學習動機、成就動機和目標取向等;情緒主要納入和學生學習有關的情緒等的研究點,包括情緒、考試焦慮、學習倦怠等;人格主要納入和學生學習有關的人格特征相關的研究點,包括人格、自尊、自卑等;能力主要納入和學生學習有關的能力等的研究點,包括智力、高天賦、精細動作能力、讀寫能力等;策略主要納入促進學習的各類策略相關的主題,包括合作學習、學習策略、學習時間等;制約因素主要納入制約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各種內外條件等,包括心理素質、學業卷入、人際關系、課堂參與等。基于此,本研究對中德教育心理學近十年來發表的關于學習者研究的論文進行分類統計。(見圖2、表1、表2)
從圖2可以看出:學習者自身的能力、所采用的學習策略以及學習認知過程,都占到兩國學習者研究的65%以上。通過比較表1和表2發現,兩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具有如下相同點:一是兩國教育心理學家都比較關注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和歸因等認知因素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響因素和結構;二是學習動機、成就動機和目標取向是兩國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重點;三是考試焦慮以及學習過程中情緒的作用在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中都得到了體現;[12]四是智力在學習中的作用,包括對超常兒童的研究都為兩國研究者所重視。此外讀寫能力在兩國研究中也受到重視;[13]五是促進學生學習的策略研究在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14]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和與同伴的合作學習等無指導學習也都有所涉及。[15]
比較表1和表2還發現,兩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也存在如下差異:一是學習認知研究中,中國教育心理學重視認知風格、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和記憶、問題表征、內隱學習和內隱記憶等問題的研究,德國教育心理學則更重視自我概念、知識學習、思維訓練等問題的研究;二是在學習動機研究中,中國的教育心理學重視成就動機和目標取向等的研究;德國教育心理學則更多地關注興趣和目標取向等對于學習的影響;[16]三是在制約和促進學習的內外因素上,中國教育心理學較重視學習態度、學習疲勞、人際關系、課堂參與、學校和學習適應等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德國教育心理學則較關注學生學習滿意度和輟學等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2.關于教育者的研究主題。中國關于教育者的研究論文篇數為225篇,涉及的研究點為44個;德國關于教育者的研究論文篇數為88篇,研究點為16個。對各個研究點進行主題分類,共分為以下五類:教師心理,主要包含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心理各層面的狀況對教學的影響,具體包括自我效能、教學能力、心理素質和人格特質等;教育方式方法,主要包括為促進學生學習,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具體包括教學訓練、教學干預、教學準備等;課堂教學,主要納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覺、行為等因素對教學的影響,以及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具體包括課堂信息知覺、課堂行為、教學評價等;教師職業,主要探討將教師作為職業來進行考察的研究點,具體包括職業倦怠、職業生涯、職業認同及工作滿意度等;家庭教育,主要納入父母的各種教育理念或方式對于學生的影響等。(見表3、表4)
總的來說,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師心理和教育方式方法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考察,而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對教師心理的研究則將研究重心放在課堂教學、教育方式方法和家庭教育上;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在五大分類中的研究點更為集中,而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面較廣,研究點相對分散;中國教育心理學對于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視程度要明顯低于德國。(見圖3)
具體比較中德兩國的異同發現:一是中國對于教師心理的研究偏重于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學動力,且對教師從人格到問題行為都有涉及,研究面較廣泛;而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則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跨文化處理能力、擇業動機和教師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更為重視;二是兩國的教育心理學都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促進作用;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集中于對教學策略、干預、訓練的研究;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則更關注個性化教育方式的研究;三是兩國的教育心理學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于對教與學的科學評價上,中國的教育心理學非常關注教師管理課堂的能力,包括對課堂信息的加工,以及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等,德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重點則放在教師的診斷能力上,即教師對于學生的成績評定等;[17]四是職業壓力和倦怠是兩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中國教育心理學對職業生涯、職業認同、組織公民行為[18]也較為關注;五是中國較為偏重對父母教學態度和教學觀念的研究,德國對父母實際教育行為的考察較多。[19]
3.關于教育媒體的研究主題。教育媒體主要表現在通過何種手段向學生呈現信息,因媒體手段的不同,主要分為文本、插圖、多媒體與計算機和網絡等。中國教育心理學中關于文本、插圖、多媒體與計算機和網絡的研究論文數分別為34、4、9、12;德國教育心理學相關論文數分別為2、3、6、29。(見圖4)
從圖4可以看出,兩國教育心理學對于四種媒介的研究都有所涉及,但是側重點卻不相同,中國教育心理學側重文本作為媒介在教學或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德國教育心理學則對計算機和網絡在教育學習中的作用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20]這也較為符合兩國的國情,中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多以文本形式進行知識的傳遞和學習,而德國作為發達國家,有發達的計算機網絡教育,這也反映出德國借助計算機和網絡來完成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現實需要。
4.關于教育環境的研究主題。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僅注重教育主體及媒介,同時也強調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教育影響。其中,學校環境,主要納入在學校內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的研究點,如班級環境、師生關系等;家庭環境,主要納入各種家庭因素對學生學習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的研究點,如家庭收入和功能、親子關系等;文化環境,主要納入由于文化不同對學生造成影響的研究點。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近十年關于環境的研究對比見表5和圖5。
表5和圖5表明,學校、家庭和文化這三類主題在中德教育心理學中都有所涉及,兩國都將探討家庭因素在學生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放在首位,且所考察的內容也較為相似,主要為親子關系和依戀、家庭條件和功能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其次是重視學校環境對學生學習和發展影響的研究;同時,文化在學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引起了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注意。
除上述共同點外,兩國對于環境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第一,在學校環境中,中國教育心理學傾向于重點考察班級環境和師生關系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等;而德國則偏重于學校中的暴力和攻擊行為的研究,[21]這也許與歐美各國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現實有關。第二,德國教育心理學界比較注重家庭條件和類型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影響;[22]中國教育心理學界對該方面的研究則有所忽視。第三,兩國跨文化研究也存在差異。中國在考察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對學生學業影響的同時,還結合中國多民族的特點,考察了漢族、彝族、哈尼族、藏族等民族間文化差異對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影響;德國這方面的研究較少見。
(三)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性質上可以劃分為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兩種。實證主義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最顯著的共同點是實驗室實驗、教育情境實驗和調查測量等實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質性研究如深度訪談法、個案法、檔案分析法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并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個共同特點是呈現出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趨勢,其中包括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的結合。如實驗法和訪談法的結合[23]、實驗法和調查法的結合[24]、問卷和訪談法的結合[25]等。第三個共同特點是開始關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引進、運用,如腦生理方法受到關注。在統計方法上借助電腦進行數據的整理、處理和分析,如采用SPSS,SAS等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卡方檢驗和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處理。
總體來講,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大同小異,對于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都折射出這樣一個理念:方法選擇運用取決于對研究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研究結果的生態效度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選擇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1.教育現實情境取向是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最顯著的共同特點,這表明兩國教育心理學者在跟蹤國際化潮流的同時,均能結合本國的教育現實開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這種教育現實情境取向也順應了當今教育心理學研究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基本要求和發展趨勢。
2.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存在“大同大異”現象。“大同”指兩國教育心理學在研究重點上都凸顯了學習者中心這一研究主題,如對學生的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的動機及認知過程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大異”主要表現為中國教育心理學較重視認知學習的研究,如學生對信息的表征、記憶、注意和內隱學習與記憶的研究等;而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則更重視對學生學習自我品質的激發和培養的研究,如對學生自我概念、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等的研究較突出。此外,兩國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現實情境的對待上也存在差異,中國重視一般教育情境,德國更重視具體教育情境。
3.中德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無大差異,都重視多種方法的相互結合。兩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既重視實驗法、調查測量等實證研究方法,也提倡訪談、個案、典型行為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都較重視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強調用量化與質性結合來研究教育和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規律。
(二)研究啟示
1.教育現實情境研究取向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必然選擇。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心理規律的科學。中德兩國教育心理學2000—2010年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本國教育現實情境為研究取向,把適應國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與解決本國教育實際問題密切結合,在緊跟國際研究潮流的同時,特別重視聯系本國教育現實需要和要求開展科學研究,如德國教育心理學家對于學生讀寫能力、自我概念、動機等方面的研究,對于家庭條件類型、父母教育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是結合德國現實文化教育和民族特點的科學研究;中國教育心理學關于漢語認知學習、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等方面的研究也體現了這一特點。這充分表明了教育現實情境取向既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點。
2.加強教育現實情境取向研究是中國教育心理學服務于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教育心理學起源于西方,跟蹤國際研究主流是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的他山之石。但跟蹤并不意味著盲從,要在驗證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是否符合我國教育實際的同時,找到本國文化教育和其他異質文化教育的共性和差異,從而更好地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服務。德國教育心理學的現實情境取向研究啟示我們要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心理學,必須對教育現實問題準確把握,進行科學研究和深入分析,只有在鮮活的中國教育現實和獨特且深厚的文化背景中探尋現實教育問題的根源,尋求其解決的途徑和策略,才能真正構建對中國教育實際起指導作用的教育心理學體系,完成教育心理學服務教育現實的基本使命。
3.重視教育現實情境各要素的均衡研究。德國教育心理學在突出學習者中心的同時,對于教學者、媒體和環境等主題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教育現實情境中,學習者通過與教育者、媒體、環境的互動,才能使學習和教育得以發生并更為有效。因而在研究中過分強調其中某一點,而忽視對于影響和制約教育與學習的其他現實因素的考察,都難以揭示教育心理學現實情境取向的全部含義。相比之下,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教育者、媒體、環境的研究要薄弱一些,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加強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
4.重視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師。在教育現實情境中,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家庭條件和類型對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德國在教育者研究主題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為21.59%,而中國僅為5.33%;環境研究主題中家庭環境研究德國所占的比例為59.09%,而中國則為45.16%。即凡涉及家庭的研究中,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比例都要低于德國。中國家庭一向重視子女的教育,但是對家庭教育的研究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中國都弱于德國,這與中國人對教育非常重視的現實需要很不協調,值得深思,也迫切需要重視起來。
心理學還未成為科學心理學之前,即馮特創立心理學實驗室之前,心理學隸屬于哲學,那時候心理學思想已經非常豐富,被心理學界界定為思辨心理學階段。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當然其中也包括豐富的心理學思想。
本論文將簡要地簡述《老子》當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學思想,以使對當代中國心理學研究有所啟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
在哲學當中,或許可以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它們分別認為心理起源于物質和主觀意識。而1879年科學心理學創立之后,很多心理學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觀――優生學創始人道爾頓、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為心理起源于遺傳,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則認為心理起源于環境,皮亞杰則認為心理起源于動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觀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何!謬何!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見,老子認為萬物起源于“道”,當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療思想
自科學心理學創立以來,很多心理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療思想。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挖掘患者早期經驗中的潛意識;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認為,可以通過強化、消退等來進行心理治療;認知學派的艾利斯認為,可以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來進行心理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以人為本,由此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療觀?老子的心理治療觀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乃老子核心的哲學概念,從“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治療觀。那么何為自然呢?自然,乃自然而然,所以可以理解為事物原有的規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要按照事物自有的規律對待他們,就可以無所不為。可見,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按照人心理原有的心理規律來對待它,用羅杰斯的話來說,就是要相信人有自我實現、積極傾向的發展趨勢――心理治療師并不能為患者做多少貢獻,只能為患者提供協助,而讓患者自己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老子》心理認知思想
在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們往往認為他們是主流方向,理由是只有他們更符合實驗心理學的各種特征。他們把人的心理比喻成計算機,有輸入、處理、輸出等一系列過程。人非動物,所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動物實驗來推知人類心理的做法,經常遭到很多心理學家的質疑;同樣,人非機器,認知心理學家們用人類自己發明的計算機過程來解釋人類心理行為,免不了遭人家唾罵。
人的認知或者認知過程,是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的,但是類比計算機過程的方法或者值得反省。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或許為我們提過另一條思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第二十二章)由此可見,老子特別強調認知的對立性,認為美的另一面是惡、善的另一面是不善,因此看問題要辯證地看,而非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辯證看問題的方法啟示。
四、《老子》心理終極思想
為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心理學服務,使健康的人更好的生活,培養杰出人才,被認為是當代心理學的三大歷史使命[1]。所以可以假設,心理學的作用,即歷史使命是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和終極思想。
那么老子認為的心理學歷史使命是什么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第四十三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老子》二十八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可見,老子崇尚水的不爭、柔的至堅,崇尚不過分追求“盈”、“銳”、“滿”、“驕”,崇尚“雌”、“嬰兒”、“無極”、“谷”,崇尚“柔弱勝剛強”。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老子告訴人們為人處事之道。或許心理學的歷史使命應該如老子所提,加上一條為人處世之道。
五、小結
《老子》是我國最早最完善的哲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字左右,卻不遜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任何一本哲學著作。老子高站在“道”上觀天下、觀萬物,或者比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論靈魂》等都要更高一籌,而為何中國人對《老子》重視不夠,值得反思。
本論文簡要地評述《老子》一些心理學思想。當然對于博大精深的哲學巨作,簡評只是冰山一角,期望以后對《老子》心理學思想有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國,蘇聯心理學是世界心理學的又一大中心,蘇聯是世界上從事心理學研究最積極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作為獨聯體主體的俄羅斯心理學在研究人數、研究機構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與特色。俄羅斯學者在國際學術性期刊上發表心理學論文的數量居世界第6位,而經濟學居第9位,政治學則居第10位。由此可見,今天的俄羅斯心理學在世界主流學術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蘇俄心理學的發展基本遵循著兩條路線,即維果茨基所開創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和蘇聯心理學體系創立者魯賓斯坦所引導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維果茨基、列昂捷夫、魯利亞、加里培林、贊科夫、達維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陣地為蘇聯(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主體心理學思想的路線由魯賓斯坦所開創,其追隨者布魯什林斯基創建了代表著當今俄羅斯心理學發展方向的主體心理學。主體心理學理論廣泛地應用于個性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咨詢和經濟心理學等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成立了以A.幾菇拉夫列夫(A.見。}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亞科夫(B.n.[IosHSKOB)等為首的經濟心理學研究課題組。在主體心理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對在俄羅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所有制形式變化情況下的不同社會群體調節自己經濟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專門的研究,特別探討了經濟活動主體的各種積極性和心理態度的問題。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專著《經濟心理學》開創了蘇聯俄羅斯的經濟心理學。當今,在俄羅斯科學院內部聯合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和法學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經濟學和心理學。并成立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社會與經濟心理學實驗室、國立貝加爾經法大學社會與經濟心理學系、圣彼得堡財經大學經濟心理學實驗室。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聯合會議成為了傳統。
近幾年在伊爾庫茨克(2002)、卡盧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開了全俄或者國際性的經濟心理學大會。近幾年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 A.幾。分別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經濟心理學:理論問題和經驗研究的方向》、《經濟自決:理論和經驗研究》等。同時,俄羅斯心理學界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經濟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出版有相應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編的《經濟關系主體感知的社會經濟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編的《經濟心理學》、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編的《經濟心理學》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編的《心理經濟學》等。
當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經濟現象,如金錢、財產和勞動等。第二個方向研究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社會心理研究的對象,但是從經濟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經濟心理學相對獨立研究方向傳統地研究了不同社會群體對金錢的態度和“金錢行為”的特征他們分析了個體和群體意識中的經濟價值問題個體的經濟自決問題。近幾年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共同經濟活動中的工作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
2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2.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突出對經濟意識的研究
西方的經濟心理學以及深受其影響的我國的經濟心理學都比較一致地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關于特定行為人的經濟行為(俞文釗,2004;王光榮,2010;馬勝祥,2008)。在俄羅斯心理學界,他們把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經濟積極性(個體與群體主體的經濟意識、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經濟現象及其與心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B.兀。n03HffKOB,2004)。經濟現象的社會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動水平展開,其主體可以是個體、群體和大群體。與西方傳統經濟心理學一樣,他們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經濟行為,但他們還更加關注經濟意識及其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系。他們既研究個體和群體主體的消費、投資、儲蓄等經濟行為,并更為關注經濟意識現象的結構和動力等問題。他們認為,經濟意識現象的產生不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識內容的變化、關系情態的變化和行為準備狀態表現水平及方向的變化等;而且經濟意識的動力產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過去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個體與群體經濟意識內涵發生變化的內部機制。經濟意識現象最重要的動力點就是時間構成要素,即在主體生命活動中存在的時間連續體:過去一現在一將來。屬于主體過去意識經驗的要素有:個體和群體所追溯的對過去社會經濟變化的記憶、與它們相關的知識及與主體的關聯性。屬于未來的期待和預測范疇的有:未來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及其目標和計劃等。而屬于當前的緊迫的經濟意識內涵只是這個時間連續體中的一個點,其變化的可能性取決于外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動力和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對于經濟行為與經濟意識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是辯證的關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經濟意識現象是在主體生命活動的外在的、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決定著經濟積極性的方向和水平。這種聯系不僅表現為主體經濟意識和行為的協調性,也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巨大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成為了主體經濟意識的動力要素和主體經濟行為的調節器。
2.2 他們提出了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經濟人假設。然而,人并不是經濟學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經濟人。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經濟”、“非理性”的“非正常現象”,正是對經濟學完全理性原則的嚴峻挑戰。
因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關注到人類行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決策行為,并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以丹尼爾。卡尼曼為代表的經濟心理學理論也存在局限。如,單一問題設計的信效度問題、決策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黃宏強,2007)。相對來說,俄羅斯經濟心理學提出的具體研究原則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經濟心理學的這些局限,更加關注經濟行為產生文化歷史條件、人的主體性等。
2.2.1 經濟活動文化歷史條件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行為的規律不是絕對萬能的、超越歷史的;經濟行為的心理特性帶有文化的烙印,取決于統一的歷史發展特征;另一方面,許多對現金消費及其他形式經濟行為跨文化研究的結果、對在社會經濟緊急變化條件下的社會心理現象動力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原則的經驗基礎。
2.2.2主體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人伴隨經濟條件影響和經濟作用的消極對象,而是在與其他經濟主體交互作用中實現不同經濟行為方式的能動主體;基本的主體性特征有:積極性、行為的意識性、目的性和選擇性。
2.2.3 經濟主體行為與意識的辯證統一原則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意識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經濟行為主體及其意識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性和協調性,而且還有分歧和矛盾。
2.2.4經濟現象與社會~心理現象相互聯系和影響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在調節主體經濟行為和反映不同經濟生活方面的心理現象中存在著經濟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論與實驗、實踐相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心理學理論發展既與包括實驗的經驗研究,而且與不同范疇經濟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這也顯示出心理學實踐者對科學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關注,也顯示出根據社會心理生活提出的經驗研究任務。
2.3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關注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
由魯賓斯坦和布魯斯林斯基開創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在俄羅斯心理學中,特別是在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其經濟心理學領域,突出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是必然的。按照主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們提出并在理論與實踐中研究了主體工作積極性概念。這一概念整合了內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現于現實行為)的主體積極性現象。工作積極性概念在經濟活動及其主體的心理研究的概念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強調了主體積極性的內在心理特性。積極性的心理基礎包括目標、動機、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調節經濟活動的主體動機因素。其次,工作積極性概念能夠實現的不僅是對主體經濟活動質的、而且還有量的分析,與其動力和評價水平相聯系。工作積極性的方向表現在經濟活動條件的選擇上。工作積極性的水平則體現了經濟活動的強度及與其存在相聯系的能量與資源消耗的總和。他們的研究顯示,在主體工作積極性范疇,社會心理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工作積極性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評價及其對我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啟示意義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以新的方法研究影響工作積極性的社會心理因素問題,其創新之處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夠描述主體工作積極性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評判它們的社會心理指標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預測不同社會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根據社會心理指標在經濟活動之前以確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積極性。
1.問題提出
1.1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個體為了保護自我價值,轉移人們對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種印象整飾策略。西方心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對自我妨礙進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礙定義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動式自我妨礙,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為策略,如故意不復習等;二是自陳式自我妨礙,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會影響自己水平發揮的因素,如緊張、身體不適等[1]。目前我國自我妨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只有深圳大學的李曉東教授等少數學者在近幾年內進行了研究。
其實自我妨礙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如在成就情境即將到來之前的拖延行為、喝醉酒、睡眠不足職稱論文,過多地參加各種活動或考試前不復習等。自我妨礙為何如此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會中,能力是自我價值的核心,成功會增強自我價值感并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失敗則會降低自我價值感并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人們已經意識到努力是一把雙刃劍,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贊揚的,高努力卻失敗了則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個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含義。因此,當自我妨礙成為一種雙贏結果的可能選擇時,就成為眾多人手中的擋箭牌。然而,自我妨礙卻是一種非適應策略。從學業表現方面講,學業自我妨礙導致低的成就并產生更大的自我妨礙需要,形成惡性循環[2]。而且自我妨礙策略在人際維度上也需付出代價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研究發現,無論成功與否,無自我妨礙行為的個體都最受歡迎,而行動式自我妨礙者和自陳式自我妨礙者均給旁觀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實施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判斷和能力信念(Bandura,1977),它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和個體行為的努力程度及堅持性,影響能力與技能的有效發揮。按照Bandura的理論,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覺、思維和行動都不同。就感覺層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慮及無助相聯系。在思維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種場合促進人們的認知過程和成績,這包括決策質量和學業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強或削弱個體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會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為自己確立較高的目標并堅持到底。一旦開始行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付出較多的努力職稱論文,堅持更長的時間,遇到挫折時他們又能很快恢復過來。因此可以說自我效能感已成為臨床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的主要變量。
1.3成就目標定向
成就目標定向是指個體對自己從事成就活動的目的或意義的知覺,反映了個體對成就任務的一種普遍取向,是一個有關目的、勝任、成功、能力、努力、錯誤和標準的有組織的信念系統。德維克等人[4]認為,在學習情景中,學習者追尋的成就目標可分為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這兩種不同的成就目標對學習者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掌握目標促使個體在學習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識、提高個人的能力;而追尋成績目標的個體注重努力贏得他人的積極評價,避免消極評價。研究認為,目標對動機的激發實際是通過動機調節者的自我反應而產生的。不同的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目標的選擇。而成就目標取向的差異影響著個體在成就情境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5] 。
1.4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
最近20年,研究者們對學生的自我效能與其他動機變量、學業表現和成就的關系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業自我妨礙有顯著的負面影響[6]。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其成就目標取向中的避敗型成績目標、掌握目標有顯著相關。自尊、不可控制感、成就目標取向對學業自我妨礙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5]。掌握目標與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7]。
縱觀已有研究,成就目標、自我效能、自我妨礙三個因素間存在兩兩相關,且成就目標、自我效能對自我妨礙都存在重要的影響。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礙、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這三個因素之間又存在密切的關系,過往的研究較多探討兩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對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間關系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具體到醫學生的研究尚未見到。醫學生肩負著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習慣性地采用自我妨礙的保護策略,并帶到今后的醫療過程中,對國民的生命健康,將存在極大的隱患。因此研究醫學生自我妨礙特點以及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之間的關系,對有針對性的對醫學生進行引導,促使醫學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護歸因策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在福州市選取兩所醫學類院校學生作為被試進行測試。這兩所學校分別為福建省職業衛生技術學院和福建醫科大學。參加測試人數為800人,福建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300人職稱論文,福建醫科大學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問卷756份,有效問卷701份。被試基本背景資料如下:
表1 被試的基本背景資料
高職高專(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性別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農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鄉鎮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獨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貧困生
是
83
34.00%
129
35.30%
18
19.60%
否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級
一年級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級
3
1.20%
106
29.00%
24
26.10%
三年級
74
30.30%
84
23.00%
3
3.30%
四年級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級
11
4.5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