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超分子化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8 14:55: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超分子化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超分子化學論文

篇(1)

順應國家資源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需,延邊大學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成立以來,以“長白山區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研究對象,以有機化學為基礎,利用現代分析技術和有機合成新方法,開展植物化學成分的結構測定、生物活性與功能、結構修飾與合成、分布及演化規律的研究,并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為區域創新植物藥和朝藥的發展做出貢獻”為實驗室研究方向,僅在2008年承擔的項目就包括“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經費共計1050萬元。

實驗室自立項建設以來,共發表了SCI收錄論文200余篇,核心期刊論文18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13項,獲發明專利證書3項;通過省級或州級鑒定項目15項,其中轉讓項目1項(金額330萬元);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2項,吉林省優秀論文獎1項。

創業初告捷,實驗室帶頭人吳學教授并未沉浸在滿足之中,面對成績他顯得坦然而自信,沒有談及個人絲毫,而是向我們介紹了實驗室的成立與發展之路。

成立之因

長白山開發歷史較短,人為破壞程度較低,具有生長天然中藥材的良好生態環境,中藥材質量優良,馳名中外。同時,長白山地區朝藥資源極其豐富,而且絕大多數尚未進行研究開發,其中不少為朝藥特有植物。

生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應該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了創造出可供人類物質生活消費的產品,為人類造福。而要搞好開發利用,首先應該摸清“家底”,搞好資源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保護資源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永續利用。保護并非意味著要保持生態的原始狀態不動,而是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對其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盡可能不造成或少造成破壞,盡量恢復對生物有利的環境,促進其繁衍,形成生物資源的良性循環,以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

合理地開發利用長白山天然野生藥用植物資源,重視野生藥材資源的馴化栽培和保護,可有效避免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枯竭,促進天然藥用植物的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生產及發展。同時,隨著中藥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對藥材資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野生藥材資源面臨的壓力會日益沉重,保護天然植物環境是保證天然植物及其產品質量,使天然資源可持續性開發利用的前提。

就是在這樣的時勢所需之下,2005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延邊大學有機功能分子與材料實驗室立項建設“長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2008年4月“長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了教育部的驗收,并同時提出更名申請。實驗室于2009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更名為“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現有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2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省首席教授1人、省高級專家1人、省突貢專家3人,全國勞動模范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

五年計劃

實驗室在化學、藥學和生物學相互交叉融合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標,依托于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兩個省重點學科,立足于當前有機分析化學中活躍的前沿研究領域――樣品前處理技術和毛細管液相色譜技術的研發,注重原始創新,并以此為支撐有效開展長白山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本期目標的完成將標志著長白山天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由分散進入到系統,由短期行為進入到長期規劃階段,預計將從兩大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一是有力有效地推動延邊大學相關學科的建設,促進學校發展目標實現;二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有機分析化學方向

長白山植物保護層面上首先解決植物生長環境的評價、植物質量評價、農藥殘留等問題,這些研究工作涉及的分析和測試工作量大、繁重而費時、費溶劑。為此,亟待開發提取、濃縮、分離和分析為一體的在線、快速原創分析技術,為創造生物最佳生長環境,進行生物質量實時跟蹤評價,以利于天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

李東浩教授主持的有機分析化學,著眼于當前有機分析化學中活躍的前沿研究領域――樣品前處理技術和毛細管液相色譜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注重原始創新,開展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將在長白山植物質量控制和保護方面起著龍頭作用,并在與長白山植物資源相關的基礎研究及知識產權和市場產權領域中起技術支撐作用。

應用有機化學方向

由尹炳柱教授負責,廣泛深入地開展功能有機分子(包括在化學、生物學、物理學,材料化學和環境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功能或性能的有機分子)研究,包括功能分子的合成、天然產物的化學修飾,開發新的藥物先導化合物等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該方向由四個課題組構成:

藥物先導化合物的修飾課題組,對從長白山天然植物中分離篩選出的具有抗肝纖維化、抗癌、抗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先導化合物的化學修飾,合成系列化合物,從其系列化合物中尋找作用強,選擇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

基于羧基肽酶-A抑制劑合成和抑制機理的研究課題組,從長白山天然植物中篩選對羧基肽酶-A有抑制作用的先導化合物,經化學修飾合成高性能的羧基肽酶-A抑制劑,研究抑制活性、作用機理以及復合物的超分子結構;

光電信息功能分子的設計與合成,合成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及其金屬配合物,研究其發光性能,探討發光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以及在分析化學指示劑方面的應用,傳感器的制作與應用等,為長白山天然產物中先導化合物的分離、鑒定確立理論基礎;

超分子組裝體與大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機理超分子化學,如合成具有各種幾何形狀的Coil-Rod型大分子和π-

共軛擴張的四硫富瓦烯以及帶有四硫富瓦烯結構單元的四氮雜卟咻衍生物,研究它們的結構和電、光、磁活性,分子自組裝以及其LB膜和自組裝體系的超分子結構以及在化學診斷、光化學治療等方面的應用。

長白山藥用植物及朝藥研究方向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藥學專家南極星牽頭,選擇長白山天然資源及朝鮮族傳統藥物,建立朝鮮族民族藥材有效部位及化學成分樣品庫,并利用活性篩選技術對樣品庫中的化學成分進行篩選,發現先導化合物和候選化合物,并進行先導化合物的優化及構效關系研究,同時利用藥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方法揭示其作用機理,并開展以朝藥為主的長白山藥用植物資源馴化與保護研究。

在近幾年的研究基礎上,針對腫瘤、肝損傷、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4種疑難疾病,選擇朝鮮族傳統藥物及特色天然藥物,建立朝鮮族民族藥材有效部位及化學成分樣品庫利用活性篩選技術對樣品庫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進行篩選,發現先導化合物和候選藥物,同時利用藥理學與分子生物學方法揭示作用機理。長白山珍稀植物及生物技術研究方向

由尹成日教授負責,針對長白山名貴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需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探索有效保護長白山重要生物資源的新方法,創建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新工藝,研發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產品。采用生物反應器進行人參不定根大規模培養,實現人參的工廠化生產,可大量生產野山參,西洋參、高麗參等高附加值產品,既保護林地又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利用微生物轉化法,使人參等藥材中含量較高的活性成分轉化為新的高效活性先導化合物,大大增強藥材的生物活性利用微生物深層發酵法,實現長白山珍稀藥用菌(桑黃等)的工廠化生產,開發一系列藥用菌產品利用長白山有毒植物,開發有效地防止人參銹腐病的植物源生物農藥。

發展目標

偉大的跨越離不開科學的目標和精密的計劃,任何計劃的成功都必有事先的預期和努力。實驗室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達到以下目標:

1、將提升延邊大學長白山學科群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為爭取獲得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爭取分析化學和生藥學二級學科博士點,進入省級重點學科行列。

2、將造就一支由中青年博士組成的高素質學術隊伍,培養引進1~2名國際,國內知名的學術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并使3~5人進入國家及省部級人才計劃,建成一支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和勤奮敬業的隊伍。

3、將進一步提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創新能力。到2011年本項目覆蓋學科博士研究生年在校人數達到40名左右,碩士生200名左右。質量上,碩士研究生科研和論文水平接近重點院校相關學科碩士生水平,博士生研究和論文水平要達到國內同類學科的中上等水平。

4、將進一步提升學科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獲得國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40項以上,發表SCI,El收錄論文160篇以上,努力實現本學科高水平、影響力論文的突破;申請專利10項以上,獲發明專利授權5項以上,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6項,提供以多種技術為集成的植物樣品提取、濃縮、分離和分析為一體的毛細管液相色譜試驗樣機,建立長白山植物綜合數據庫;挖掘和整理朝藥,驗證朝醫藥有效方、藥,完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朝藥方(肝、前列腺),爭取1~2個臨床批號,提供4~6個生物活性強的候選化合物供臨床前研究開發人參稀有皂苷等天然活性物質的生物轉化技術1~2項和珍稀植物組織培養技術2~3項,開發防治人參根腐病的植物源農藥,防治率達到50%以上。

5、將進一步提升學科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努力爭取2~4項成果進入產業化應用,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現代管理

達到目標,不僅要有鮮明的計劃和嚴謹的實施,對于一個團隊來說,還需要科學的管理體制和先進的運行機制。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樣一個擁有多名世界各國歸國人才的團體,獨辟蹊徑,開創了自己獨有的管理模式:組建統一的公共技術平臺,配備專人負責設備管理、維護和培訓等工作,形成學術帶頭人――青年學術骨干――技術與輔助人員的合理配置與梯隊建設。

在運行機制上,實施責任教授負責制度,遵照國家政策和有關規定,組織建設本研究方向的師資和科研力量,有權支配該方向獲得的各級科研課題的經費。

篇(2)

1.啟發式教學

目前,學生對結構化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啟發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結構化學的理解,掌握所學到的結構化學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以層出不窮的國內外科研成果為例,給學生以“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常常給學生舉一些例子,生動形象,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學校課堂教學,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進行參與式教學;而廣義上的參與式教學可以看成是大課堂學習,即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渠道獲得知識,達成學習的效果。學生學習結構化學會經歷一個吸收、思考、疑問、接受、再思考、理解、深化、掌握等的過程。結構化學與計算聯系緊密,以往的結構化學推導和演算往往顯得枯燥無味,教師講授起來非常難,不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也是一味重復式的機械練習,這樣就失去了獲取知識的真正意義和動力,并且也降低了趣味性。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課后作業,例如,在講授配位場理論和配合物的結構和性質時,給學生布置查閱有關超分子科學的論文,促使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到圖書館或者是其他數據庫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等方式對感興趣的課題展開探討,尤其是要結合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可以以小組的形式上交論文,并且每組選出來一名代表做一次PPT報告,然后根據論文和報告內容計入平時成績。這樣的教學方式,鍛煉了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總之,這種開放的參與式教學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

3.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探究活動時,學生必須自己獨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務,強調了每個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自由探究的研究和學習方法類似于“搞”科學、“搞”科研。結構化學課件有大量的圖片,當學生看到這些圖片時,就對微觀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他們可以利用電腦,自己構造一些簡單的分子模型等,通過結構分析它們的性質,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自主探究和協作研究,提高學習效率。教學實踐證明,以微觀模型引領學生進入微觀的物質世界,自主構建模型,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篇(3)

一門科學的內涵和定義至少有四個屬性:

整體和局部性科學是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好比一塊蛋糕。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塊。首先切成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塊。在自然科學中,又有許多切法。一種傳統的切法是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等一級學科。近年來又有切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納米科學、認知科學、系統科學等的分類方法。化學是從科學整體中分割開來的一個局部,它和整體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它的第一個屬性。

學科之間的關聯和交叉如果把科學整體看成一條大河,那么按照各門科學研究的對象由簡單到復雜,可以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數學、物理學是上游科學,化學是中游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是下游科學。上游科學研究的對象比較簡單,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學的研究對象比較復雜,除了用本門科學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學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學之木”。具有上游科學的深厚基礎的科學家,如果把上游科學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學,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諾貝爾經濟獎授予納什,他在1950年得數學博士學位,1951-1958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講師、副教授,后轉而研究經濟學,把數學中概率論之花,移到經濟學中來,提出預測經濟發展趨勢的博弈論,因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發展性化學的內涵隨時代前進而改變。在19世紀,恩格斯認為化學是原子的科學(參見《自然辯證法》),因為化學是研究化學變化,即改變原子的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變的科學。到了20世紀,人們認為化學是研究分子的科學,因為在這100年中,在《美國化學文摘》上登錄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數目已從1900年的55萬種,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萬種。沒有別的科學能像化學那樣制造出如此眾多的新分子、新物質。現在世紀之交,我們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大大擴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紀的化學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學。

定義的多維性一門科學的定義,按照從簡單到詳細的程度可以分為:(1)一維定義或X-定義,X是指研究對象。(2)二維定義或XY-定義。Y是指研究的內容。(3)三維定義或XYZ-定義。Z是指研究方法。(4)四維定義或WXYZ定義,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維定義或全息定義。一門科學的全息定義還要說明它的發展趨勢、與其他科學的交叉、世紀難題和突破口等等。這樣才能對這門科學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學為例加以說明。

化學的一維定義

21世紀的化學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學。泛分子的名詞是仿照泛太平洋會議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紀化學的研究對象。它可以分為以下十個層次:(1)原子層次,(2)分子片層次,(3)結構單元層次,(4)分子層次,(5)超分子層次,(6)高分子層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層次,(8)納米分子和納米聚集體層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觀聚集體層次,(10)復雜分子體系及其組裝體的層次。

化學的二維定義化學是研究X對象的Y內容的科學。具體地說,就是: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結構單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團簇、原子分子的激發態、過渡態、吸附態、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種不同維數、不同尺度和不同復雜程度的聚集態和組裝態,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機器的合成和反應,制備、剪裁和組裝,分離和分析,結構和構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學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輸運和調控的作用機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規律,相互關系和應用的自然科學。

化學的三維定義化學是用Z方法研究X對象的Y內容的科學。化學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一樣,也是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的。在19世紀,化學主要是實驗的科學,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驗方法。到了20世紀下半葉,隨著量子化學在化學中的應用,化學不再是純粹的實驗科學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實驗和理論。現在21世紀又將增加第三種方法,即模型和計算機虛擬的方法。化學的四維定義化學是用Z方法研究X對象的Y內容以達到W目的的科學。化學的目的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現在應該增加一個“保護世界”。化學和化學工業在保護世界而不是破壞地球這一偉大任務中要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是必然的趨勢。21世紀的化工企業的信條是五個“為了”和五個“關心”:為了社會而關心環保;為了職工而關心安全、健康和福利;為了顧客而關心質量、聲譽和商標;為了發展而關心創新;為了股東而關心效益。

化學的多維定義———21世紀化學研究的五大趨勢

1、更加重視國家目標,更加重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紀之交,中國和世界各國政府都更加重視國家目標,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要求化學更多地來改造世界,更多地滲透到與下述十個科學郡的交叉和融合:1數理科學,2生命科學,3材料科學,4能源科學,5地球和生態環境科學,6信息科學,7納米科學技術,8工程技術科學,9系統科學,10哲學和社會科學。這是化學發展成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學的根本原因。所以培養21世紀的化學家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多學科的基礎。

2、理論和實驗更加密切結合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W.Kohn和J.A.Plple。頒獎公告說:“量子化學已經發展成為廣大化學家所使用的工具,將化學帶入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里實驗和理論能夠共同協力探討分子體系的性質。化學不再是純粹的實驗科學了。”所以在21世紀,理論和計算方法的應用將大大加強,理論和實驗更加密切結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視尺度效應

20世紀的化學已重視宏觀和微觀的結合,21世紀將更加重視介乎兩者之間的納米尺度,并注意到從小的原子、分子組裝成大的納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機器。

4、合成化學的新方法層出不窮合成化學始終是化學的根本任務,21世紀的合成化學將從化合物的經典合成方法擴展到包含組裝等在內的廣義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實際應用的分子器件和組裝體。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設計化,基因工程化,自組裝化,手性化,原子經濟化,綠色化。化學實驗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節能、節材料、節時間、減少污染。從單個化合物的合成、分離、分析及性能測試的手工操作方法,發展到成千上萬個化合物的同時合成,在未分離的條件下,進行性能測試,從而篩選出我們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藥物)的組合化學方法。

5、分析化學已發展成為分析科學分析化學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學方法、電子學和信息科學的方法,發展成為分析科學,應用范圍也大大拓寬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線化、實時化、原位化、在體化、智能化信息化、高靈敏化、高選擇性化、單原子化和單分子化。單分子光譜、單分子檢測,搬運和調控的技術受到重視。分離和分析方法的連用,合成和分離方法的連用,合成、分離和分析方法的三連用。

篇(4)

Development of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of application

LV Zhao-xia,LI Tai-shan,LI Mao-jing

(1Qinggong College, Hei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9 ,China;

2、Tangsh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is a new method with developmental fu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pplication of 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nanocrystal and we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reviewed about them,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bout synthetic methods.

Keywords: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nanostructured material; synthetic methods; reviewed;development trends

共振瑞利散射(RRS)作為一種新分析技術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Pasternack[1]等首次用共振散射技術研究卟啉類化合物在核酸分子上的J型堆積,顯示出該方法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識別、組裝、超分子排列[2]以及多個分析領域[3]的應用前景。劉紹璞等則率先研究小分子之間借靜電引力、疏水作用和電荷轉移作用而形成離子締合物產生強烈的RRS信號,從另一角度豐富和拓展了研究內容。目前,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在生物大分子的測定、藥物分析、納米微粒和痕量無機物離子的研究和分析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已發展成為一種高靈敏度、操作簡便、儀器價廉和應用廣泛的新方法。本文歸納出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三大主要應用:納米微粒、納米反應、非納米反應。并提出了它的發展方向。

1、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的應用領域

1.1 納米微粒

納米微粒是納米微粒本身具有共振瑞利散射特性。近來,從納米微粒和界面形成這一觀點出發,通過對一些無機納米粒子的RRS光譜研究發現,(1)一些金屬納米粒子具有量子呈色效應和RRS效應,并產生RRS峰;(2)根據物理學共振原理,結合金屬納米微粒體系的光譜研究,認為RRS系納米微粒界面超分子能帶中的電子與入射光子相互作用導致瑞利散射光信號急劇增大的現象;(3)較大粒徑納米粒子和界面的形成是導致散射光信號增強的根本原因;(4)納米粒子的RRS效應、光源發射光譜和檢測器光譜響應曲線、光吸收是產生RRS峰的三個重要因素等。

研究結果表明,RRS光譜是研究無機納米粒子的一種靈敏的光譜技術。金、銀、碘化亞汞、硫化鎘、碲化鎘等液相納米粒子均顯示出RRS效應,產生特征RRS峰[4~8]。

1.2 納米反應

共振瑞利散射納米反應是納米微粒與蛋白質、核酸、多糖、染料、生物堿、藥物等發生反應引起的納米顆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峰值的改變。

1.2.1 無機離子分析

周賢杰等[9]用銀納米微粒與酚藏花紅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可為研究和檢測銀納米微粒提供一種簡便、靈敏的新方法。張慶甫等[10]研究了金納米棒與EDTA-Cu2+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特征,建立了一種測定水中痕量銅離子的新方法[10]。

1.2.2 藥物分析

魯群岷等[11]利用金納米微粒作探針,建立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可測定血液中一定范圍內亞甲藍的含量。何佑秋[12]用金納米微粒作探針,提出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痕量卡那霉素的新方法,還可以測定鹽酸雷洛昔芬的含量。李太山等[7]制備出性能優異的碲化鎘納米晶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相互作用,建立了硫酸阿米卡星和硫酸小諾毒素的測定方法,王齊研究了硫化鎘納米晶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相互作用。王齊等[13]還利用硫化鎘納米微粒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測定了某些蒽環類抗癌藥物,而魯群岷用金納米微粒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同樣測定了某些蒽環類抗癌藥物。胡蓉研發小組[14]用CdSe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血樣中的阿米卡星含量。閆曙光等[15]用CdTe 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臨床上的抗凝劑物質肝素鈉含量。利用金納米的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以未經化學修飾的金納米直接作為探針,RRS法測定某些生物堿(如鹽酸小檗堿,硫酸奎寧)。

1.2.3 生物大分子分析

閆煒等[16]研究小組建立了一種用CdTe/CdS量子點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快速檢測細胞色素C的方法。王齊等[17]研究了銅納米微粒與維生素B1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劉丹等[18]用CdSe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葡聚糖硫酸鈉的含量。王文星等[19]以沒食子酸為還原劑和穩定劑制備出的Ag/Au核殼納米粒子為探針,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測定人血清總蛋白。范小青在碩士論文中開發了CdTe量子點與卵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劉正文的碩士論文用CdTe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測定了γ-球蛋白含量。

1.2.4 其它分析

RRS光譜技術還可用金納米微粒作探針測定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的含量[20]。陳啟凡等[21]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技術研究了金納米微粒與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將納米金作為測定溶菌酶的探針。

1.3 非納米反應

共振瑞利散射非納米反應是非納米微粒與蛋白質、核酸、多糖、染料、生物堿、藥物等發生反應引起的納米顆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峰值的改變。

1.3.1 無機離子分析

黃亞勵等[22]利用I3-與硫酸耐而藍生成穩定的離子締合物,碘能定量氧化As3+,且散射強度的改變值ΔIRRS與As3+濃度呈線性關系而建立了一種測定尿中痕量砷的共振瑞利散射新方法,還有人用此法測定了環境水樣中痕量砷(Ⅲ)。羅道成等[23]研究出鉛-碘化鉀-羅丹明6G離子締合物在315nm波長處產生強烈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其光強度I與Pb2+的質量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成線性關系,可用于測定環境水樣中的痕量鉛。韓志輝等[24]人在銀-鄰菲羅啉-茜素紅體系中,開發出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痕量銀的一種新方法。倪欣等[25]也報道了痕量銀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劉運美等[26]在鈷(1I)-PAN-SDBS體系中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了鈷的含量。Long X F等用RRS光譜技術測定天然水和生物樣品中的Al(III)。

1.3.2 藥物分析

邢高娃等[27]在一定條件下,以甲基藍-銪稀土配合物為光散射探針,建立了靈敏的測定美他環素的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測定新方法。郭思斌[28]應用固綠與硫酸軟骨素作用形成結合產物時,在一定范圍內溶液的RRS強度與硫酸軟骨素濃度成正比,建立可測定其含量的方法。胡小莉等使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氨基糖苷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類藥物.王芬等[29]同樣采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譜研究了某些蒽環類抗癌藥物與剛果紅的相互作用。許東坡等[30]用12-鎢磷酸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鹽酸苯海拉明。王媚的論文中開發了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藥物分析中的應用,如鋱-氟喹諾酮類抗生素-茜素紅、銪-氟喹諾酮類抗生素-鉻天青S、鈷-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剛果紅等相互作用的反應體系。某論文以溴甲酚綠、溴酚藍、硅鉬酸為探針建立了簡便、快速測定奈替米星的共振瑞利散射的新方法。胡慶紅還用麗春紅S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硫酸小諾霉素。

1.3.3 生物大分子分析

肖錫林等[31]建立了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尿中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新方法。劉紹璞教授及學生研究發現利用RRS光譜可研究蛋白質和雜多化合物的反應繼而測定蛋白質,同時也利用RRS光譜研究了核酸和勞氏紫的反應,發現RRS信號的增強和核酸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成比例,該法有很寬的線性范圍和很高的靈敏度,可用于核酸的測定。田麗的論文建立了中性紅與透明質酸鈉、透明質酸鈉-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締合物、三氨基三苯甲烷染料與硫酸皮膚素和健那綠與硫酸軟骨素體系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及其分析應用等。劉俊鐵則利用茜素紅-銪光譜探針用于蛋白質分子的分光光度研究與檢測,還利用甲基藍與血紅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研究及小分子的影響。

1.3.4 其它分析

西南大學研究小組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了鹽浸中的亞鐵氰化鉀,還研究了乙基紫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碘酸鉀、羧甲基纖維素鈉含量,鹵離子與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溴酚藍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痕量陽離子表面活性劑。RRS光譜技術還可用來測定β-環糊精的包結常數。

2、展望

綜述所述,目前可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在納米與非納米反應體系中測定無機離子、藥物分析、生物大分子等多種物質含量。相比較而言,納米反應體系測定物質的含量相對較少。隨著社會進步,納米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可制備出更多種類且具有共振瑞利散射特性的納米晶,來測定更多品種、更痕量的物質含量,是以后共振瑞利散射法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Pasternack R F, Bustamante C, Collings P J,et al. J Am Chem Soc,1993, 115: 5393

[2] Huang C Z, Li Y F, Shi Y D, Shu R L, Bull Chem Soc Jpn,1999, 72: 1501

[3] 李原芳,黃承志,胡小莉,分析化學,1998, 26(12): 1508

[4] 劉慶業,覃愛苗,蔣治良等. 聚乙二醇光化學法制備金納米微粒及共振散射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年 第11期

[5] 蔣治良,何佑秋,胡小莉等. 液相碘化亞汞納米離子的共振光散射和熒光光譜[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特刊) 2003, 21(2): 165~166

[6] 蔣治良,何佑秋,蒙冕武,劉紹璞,液相硫化鎘納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和熒光光譜[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特刊)2003,21(2):163~164

[7] 李太山,劉紹璞,劉忠芳. 碲化鎘納米晶溶液的熒光和共振瑞利散射特性及碲化鎘納米晶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相互作用[J]. 中國科學(B輯:化學),2008,38(9):798~807.

[8] 劉紹璞,周賢杰,孔玲等. 銀納米微粒的光譜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0(4):690~694.

[9] 周賢杰,劉紹璞. 銀納米微粒與酚藏花紅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譜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28(2):267~271.

[10] 張慶甫,曹志林,金維平. 金納米棒共振散射法測定銅離子濃度[J]. 中原工學院學報,2008,19(3).44~46,54.

[11] 魯群岷,何佑秋,劉紹璞等. 金納米微粒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亞甲藍[J].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6,27(5):849~852.

[12] 何佑秋,劉紹璞,劉忠芳等. 金納米微粒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卡那霉素[J]. 化學學報,2005,63(ll):997~1002

[13] 王齊,劉忠芳,劉紹璞. 硫化鎘納米微粒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測定某些蒽環類抗癌藥物[J].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7,28(5):837~842.

[14] 胡蓉,彭娟娟,范小青等. CdSe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阿米卡星[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5(1):119~123.

[15] 閆曙光, 何佑秋, 彭娟娟等. CdTe 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肝素鈉[J]. 西南大學學報,2010,32(3):67~71.

[16] 閆煒,張愛梅,王懷生. CdTe/CdS量子點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細胞色素C[J]. 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8,44:107~110,122.

[17] 王齊,劉忠芳,孔玲等. 銅納米微粒與維生素B1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譜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譜研究[J]. 分析化學研究報告,2007,35(3):365~369.

[18] 劉丹. CdSe量子點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葡聚糖硫酸鈉[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21(2):51~54

[19] 王文星,黃玉萍,徐淑坤. Ag/ Au 納米粒子的沒食子酸還原制備及其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測定人血清總蛋白[J]. 分析化學研究報告,2011,39(3):356~360.

[20] 曾國平,向東山,李麗等. 金納米粒子作探針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牛奶中三聚氰胺[J]. 化學學報,2011,69(23):2859~2864.

[21] 陳啟凡,孫世安,王巖等. 金納米探針瑞利共振散射法測定溶菌酶[J]. 激光生物學報,2008,17(5):679~683.

[22] 黃亞勵,徐紅,劉紅. 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尿中痕量砷[J]. 應用化工,2010,39(1):124~126.

[23] 羅道成,劉俊峰. 鉛-碘化鉀-羅丹明6G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環境水樣中微量鉛[J]. 化學試劑,2007,29(9):547~548;568.

[24]韓志輝,高壽泉,肖錫林. 銀-鄰菲羅啉-茜素紅體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痕量銀[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15(12):1424~1426.

[25] 倪欣,高俊杰,孫鳳. 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痕量銀的研究[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9,16(7):59~63.

[26] 劉運美,楊靜,高治平. 鈷(1I)-PAN-SDBS共振瑞利散射法測定鈷[J]. 應用化學,2007,24(12):1467~1469.

[27] 邢高娃,敖登高娃,劉俊軼. 甲基藍-銪為光散射探針測定美他環素的共振瑞利散射及共振非線性散射法研究[J]. 中國稀土學報,2010,28(6):766~770.

[28] 郭思斌,肖佩玉,舒永全等. 固綠共振瑞利散射光譜法測定硫酸軟骨素[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7,29(3):112~114.

篇(5)

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內容的精心設計。實驗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至關重要,針對原有課程內容存在的經典有余、前沿不足等弊端,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對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積極優選實驗內容,并編寫了相應的實驗教材。

(一)精選經典實驗精細化學品合成與應用電化學方面有很多經典的實驗,由于時間所限,我們只保留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實驗,如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合成、洗發香波的配制、酚醛樹脂粘合劑的制備、聚醋酸乙烯酯乳膠涂料的配制、光亮電鍍銅、方波脈沖電流鍍鋅、循環伏安法研究氧化與還原電位、毛細管電泳實驗等,這些實驗的開展是對精細化學品合成及應用電化學理論課程的有益補充,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理論課程的學習與理解。

(二)精心設計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應包括較豐富的實驗內容,從合成制備到分析表征再到性能測試(實際應用)。學生在受到基本訓練的同時,也能受到綜合性的訓練;不僅能接觸到常規的實驗室設備,也能接觸一些先進的實驗設備,從而開闊學生視野,培養綜合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通過二茂鐵及衍生物的合成、分離和鑒定及1,2-二苯乙烷衍生物的制備這些綜合實驗的開展,學生不僅直接獲取了知識技能,且進行了科研方面的初步訓練,對其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無裨益。

(三)增設開放性實驗我們擁有一支實力較強的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全部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承擔多項國家、河北省的科研縱向項目以及企業聯合的橫向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結合我系教師的科研課題,我們增設了前沿的、開放性的實驗供學生選擇:如微波法降解纖維素的研究、具有熒光的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備與性能、氨基酸衍生物鍵合硅膠的制備、高溫固相法合成摻雜型LiFePO4/C正極材料、鈦基二氧化鉛納米復合電極的制備、天然多功能水處理劑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等等,讓學生及早地參與到科研工作中來,不僅避免了學生在下一學期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時的盲目性,為以后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為老師們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

(四)擴充實驗手段近年來,超聲波、微波、光、電及生物催化劑(酶、微生物、抗體酶)、綠色溶劑(離子液體、超臨界流體、水)、微型實驗、綠色合成等一系列先進實驗技術手段和理念的發展,對于加快反應速度、提高產率、減少能耗、減小污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3]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引入新的實驗手段,將傳統方法與微波、超聲波合成手段進行對比,以期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實驗技術的最新發展。

篇(6)

中圖分類號:TQ13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367-6358(2015)03-0184-03

MnO2納米晶是重要的Ⅱ~Ⅵ族寬禁帶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在催化、吸附、超級電容器、納米反應器、燃料電池、傳感器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都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受到國內外許多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形貌及尺寸規整可控的MnO2納米晶的合成是目前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制備合成中的形貌調控及其功能化是這些納米材料能夠得到應用的關鍵問題。目前已能采用多種方法,通過調控合成條件,制備出不同形貌維數的MnO2納米微粒。本文歸納為四個主要大類:零維MnO2納米晶;一維MnO2納米晶;二維MnO2納米晶;三維MnO2納米晶。并提出了MnO2納米晶形貌維數控制的發展方向。

1 MnO2納米晶的不同形貌

1.1 零維MnO2納米晶

MnO2納米晶在空間三維尺度均受約束,如顆粒、團簇(指由幾個乃至上千個原子、分子或離子通過物理或化學結合力組成的相對穩定的微觀或亞微觀聚集體)、立方體、多面體等。

張學萍等利用超分子蛋白納米空腔結構作為反應模板礦化組裝納米材料,馬脾脫鐵蛋白作為限制性反應器控制金屬離子水解、氧化還原等反應,堿性條件下原位合成出直徑3~8nm左右,均一的球形顆粒狀MnO2納米晶,而超分子蛋白是合成納米無機材料限制性反應的一種理想生物模板。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將過硫酸鉀,硫酸錳,硝酸鋁加入到水熱反應釜中,加人去離子水充分攪拌后,在110~140℃水熱反應1~12h后自然冷卻至室溫,得到的產物是α-MnO2星型納米團簇,硝酸鋁的加入是改變MnO2納米形貌的主要影響因素。

選用Mn(CH3COO)2?4H2O為前驅體,以十八烯為溶劑,在表面活性劑油酸和油胺存在時,在高溫條件下通過“一鍋法”制得50~100nm左右類四角星形狀的MnO納米粒子,利用高錳酸鉀可將此納米粒子表面氧化為MnO2,并保持類四角星形狀,反應過程中表面活性劑的種類及濃度對產物的形貌和粒徑分布有重要的影響。

1.2 一維MnO2納米晶

MnO2納米晶在空間有兩維處于納米尺度并受到約束,例如線、帶、棒、管等。

王譯瑩以高錳酸鉀為錳源,在離子液體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鹽水溶液中通過微波加熱法制備了平均直徑為15nm、平均長度為2μm的α-MnO2納米線,發現反應時間和離子液體對產物的形貌和尺寸起著關鍵作用。

文獻在150℃水熱條件下,以CTAB作為模板導向劑,用HMnO4氧化Mn(CH3COO)2,制備出厚度約幾個納米,長約1μm左右的β-MnO2納米帶,模板劑CTAB是納米帶形成的決定因素。

以鋸屑為模板,結合溶膠一凝膠法成功地合成出形態規整、平均直徑約8nm、平均長度120nm左右的β-MnO2納米棒,天然多孔材料一鋸屑為MnO2納米棒的成型提供了骨架。

文獻分別以反應溫度100℃和150℃,用水熱法合成出兩種不同納米結構γ-MnOOH為前驅物,采用單模式微波加熱法在170℃下、反應20min分別制備了直徑在5~20nm之間,長度約幾微米的α-MnO2納米纖維及直徑在100~250nm之間、長度達數十微米β-MnO2納米棒,且γ-MnOOH納米棒前驅物起著模板作用。

采用化學沉積和500℃熱處理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鋁(AAO)模板中成功地合成了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γ-MnO2納米管,管直徑約200nm,壁厚約40nm,孔徑約120nm,可以通過調節AAO模板孔徑大小來實現γ-MnO2納米管的可控生長。

1.3 二維MnO2納米晶

MnO2納米晶在三維空間中有一維在納米尺度,超薄膜狀、盤狀、片狀,這些納米結構與體材料相區別,統稱為低維納米結構。

危光明的碩士學位論文以金屬鈦片為金屬基底,以酸性高錳酸鉀為前驅體,采用水熱法在金屬Ti片表面制備出生長很均勻的MnO2納米片陣列材料,其片厚度10~20nm左右,納米片之間還有大量的空間。

目前,某團隊以硫酸錳和高錳酸鉀/聚乙烯吡咯烷酮為基本水熱研究體系,在水熱溫度150℃,水熱時間14h,控制pH為14時,得到層狀結構的δ-MnO2納米片,pH的變化是形貌主要影響因素,會改變了溶液中鉀離子和水分子的結合狀態,從而引起結構之間的轉變。

1.4 三維MnO2納米晶

MnO2納米晶由多個次級幾何單體結構通過設計、組裝構筑成更為復雜的建筑體,如四角體、花狀、核殼結構等。

通過在微酸性環境中高錳酸鉀自身分解反應,采用低溫水熱反應成功制得花狀層狀氧化錳,溫度對花狀形貌的影響較大,120℃為較均勻的花球形貌,140℃花球形貌聚集為花簇狀結構,當溫度升到160℃時,層狀結構發生坍塌,形成隱鉀錳礦型的納米線結構形貌。

劉延雨等采用操作簡單、經濟可行的界面合成法在H2O/CH2Cl2界面上成功制得平均孔徑為5.9nm、比表面積為322.5m2/g,孔容為0.451cm3/g,由中空的亞微米級的MnO2刺球堆積排列而成介孔MnO2材料。

文獻采用水熱法,調節原料高錳酸鉀和硫酸錳的物質的量配比為6:1時,制備出由納米片構成,形似海膽,直徑約為0.5~1μm的球形δ-MnO2,K+可被認為是形成MnO2隧道結構和層狀結構的模板。

篇(7)

扎根蘭州 執著換取人生成長

唐瑜,1989年考取蘭州大學化學系,由此開啟了她與那片熱土難以割舍的深厚情緣。從學士、碩士、博士到最后留校任教至今,二十多年風雨兼程,她在“大西北科技搖籃”的陽光沐浴下,自由的吸取著人生精華,從一名懵懂無知的少女逐漸成長為一名反哺母校,勤謹鉆研的園丁和科研“女戰士”。

對普通人來說,配位化學雖然神奇奧妙、博大精深,但有太多艱澀難懂的枯燥公式讓人望塵莫及,而對科學充滿興趣的科學探索者來說,越是艱澀難以捉摸的未知領域越是能激發他們探求的欲望,亦如唐瑜。自從與化學結緣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她要將自己特有細膩柔情融入到這看似枯燥的化學研究工作中去,從中開出“花兒”來。

執著,成了她探索路上的“法寶”。一路攀爬象牙塔,在拿起教鞭的那一刻,很多人以為她會停下來歇一歇,但她又轉身投入下一場考驗人耐性的拼搏中:2000年12月至2003年6月,她在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有關“寡聚多聯吡啶類配體稀土超分子功能配合物的研究”的在職博士后研究工作,執教的同時繼續追逐著更高的科研夢想。

孜孜不倦換來了通向進步的階梯,唐瑜先后于2001年11月晉升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7年4月晉升為教授;2008年1月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工作以來,這位工作認真的女子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領導、同事們的肯定,之后又因為出色表現,成為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配位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長,甘肅省有色金屬化學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副主任,化學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無機化學課程組組長。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唐瑜用多年的拼搏和努力,換來了無數鮮花和掌聲,包括入選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選,2004年榮獲第三屆“蘭州大學教學新秀獎”一等獎;2005年所在課題組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名稱:新型稀土功能配合物的設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排名第四);2008年榮獲霍英東基金會第十一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這句話,用在一個女子身上,更顯出難得的珍貴。扎根蘭州熱土,唐瑜用自己執著的信念換來了攀登科研高峰的“滿園碩果”。

嚴謹鉆研

奏響溫婉女子科學強音

配位化學是在無機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邊沿學科,它主要的研究對象為配位化合物。長期以來,配位化合物對于無機化學家都是一個挑戰。唐瑜自進入這一領域以來,一直致力于此項難題研究,奏響了一曲來自婉約女子的化學科學強音。

近期,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器件化應用研究上。先后承擔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科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課題。

發光稀土配合物具有組成和結構可設計調控、熒光壽命長、Stokes位移大、半峰寬窄以及光譜分布廣等優點,在生物熒光探針、顯示、照明以及轉光農膜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針對發光稀土配合物的多功能化和器件化應用等關鍵科學問題,唐瑜及其科研團隊近年來利用雜化材料組裝、配合物分子設計、能量傳遞效應以及與基質功能復合等策略,系統開展了多色發光稀土納米復合薄膜構筑及其傳感行為以及多功能稀土配合物納米探針組裝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等一系列創新探索研究,取得如下研究進展:①利用配體分子設計和能量傳遞效應,構筑出首例通過調節前驅體pH值調控發光顏色的多色發光稀土納米復合薄膜,為發光薄膜組裝提供新思路;②利用雜化材料組裝策略,在核殼結構磁性納米顆粒基質上,通過原位生成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的方式進行金屬離子的識別分離,開辟了MOFs材料的新應用領域;③通過與基質功能復合,利用稀土離子可擴展的配位層,設計組裝出具有多模式成像和藥物控釋功能的新型稀土配合物光-磁納米探針,為稀土配合物納米探針在癌癥診療方面的應用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研究成果為發光稀土配合物的器件化應用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論依據。

創新有時候看似很容易,它往往在思考過后的一瞬間靈光閃現;創新有時候又很難,因為它常常隱藏于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中,不易被察覺或者容易被人忽略。唐瑜的科研之路就是一條繼承、堅守與創新并行,努力、收獲伴著思考的奮發之路。

潤花著果 秋來碩果香滿園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斷我們長衫拋卻我們浪漫。大時代的使命奔臨在眼前……”蘭州大學的校歌唱盡了大西北兒女無限的激情與豪邁。于唐瑜,一名長期置身其中的嬌小女子,身子雖柔弱,骨子里卻也潛移默化也透著一股豪情:做人,簡樸干脆;做事,干凈利落;感情,重情重義。

篇(8)

關鍵詞:

結構式軟件;藥物化學;教學

建立新的藥物化學課程體系(引入化學結構式繪制的輔助教學軟件,并且引導學生學習、參與、互動有關結構上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規范化、軟件化、信息化的化學結構學習方法,提高理解、解析、應用化學結構知識,解決藥品合成、制劑、檢測、儲運等環節涉及到的結構式方面的問題的職業能力。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按課程標準中重點掌握的藥物種類,確定實施化學結構式軟件教學探索的藥物范圍。解決學生以往對于重點需要會認,會畫的藥物結構學習的老大難問題。通過植入化學結構式軟件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畫結構的同時更加清楚藥物的基本母核和取代基團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結構的基本性質。

1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

藥物化學是一門發現與發明新藥、合成化學藥物、闡明藥物化學性質、研究藥物分子與機體細胞(生物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是藥學領域中重要的帶頭學科。《藥物化學》亦是我校化學制藥、藥物制劑、藥物檢測、藥學等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也是藥學各專業學生開始接觸和認識各種藥物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建立在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學科的基礎之上,涉及醫學、藥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的內容,在學科建設與發展中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是學好藥理學、藥劑學以及藥物分析等藥學專業課程的必要基礎。藥物化學是建立在化學和生物學基礎上,對藥物結構和活性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經過幾年的課堂教學、教學反饋及教學效果的總結分析,我們發現學生普遍對于藥物活性及作用規律掌握較好,而對于藥物結構和涉及化學結構的理化性質、穩定性、配伍使用和合成方法等知識點難以消化。通過和在校學生及就業學生的交流和跟蹤分析,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應用化學的方法來學習藥物化學,大多數人仍然停留在“背誦”的學習階段來學習藥物化學。基于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化學結構應用能力與藥物化學解讀化學結構式的能力,更為了遠期提升就業競爭力,有必要對我校的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實踐化創新探索。本項目計劃運用化學結構式繪圖軟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借此提高學生的化學結構式識別和應用水平等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競爭能力[1]。

2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具體做法和改進方向

2.1實施方案

ChemOffice軟件[2-5]是由CambridgeSoft開發的一款綜合性科學應用軟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化學繪圖軟件之一。其中,ChemDraw是Chemoffice中使用最為頻繁的組件,是國際上絕大多數雜志指定的論文排版軟件,因此,我們把ChemOffice軟件引入到藥物化學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接觸到當今最主流的結構式軟件。本課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藥物化學課程的再開發,在原有高職高專層次的課程體系中引入結構式繪圖軟件,輔助教學和課堂互動,并將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電子化,軟件化,規范化的并入平時考核體系中。由于課堂時間所限,教師在上課期間只做基本化學結構式軟件的使用演示,大部分的軟件使用和學習案例將以微課的形式發給學生進行自學。參考我校原有藥物化學教學體系,在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化學結構式軟件的學習及應用。在課程章節分布上,保持原有教學計劃不變的基礎上,對于涉及結構式部分的講解(例如:理化性質、穩定性,鑒別方法、構效關系等知識點)采用創新的化學結構式軟件輔助教學法。課堂上,教師將基本安裝、調試及操作講授和示范,課后把軟件、作業、單元考核等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給了參與教改的各班學生。目前,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化學結構式軟件應用教學微課視頻。以此為基礎,再開發一系列適合我校藥物化學學情的微課體系。學生可以提前預習,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2課程評價方式

增加過程性考核比例,平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40%增加到50%。以小組(2~3人)為單位,根據課堂互動、匯報及課后作業的結構式繪制和解析情況進行給分,計入平時成績。結合教學進程,教師布置每人一題,結構式各不相同,并結合課堂抽查現場繪制,杜絕抄襲和代畫。學生復習教學內容,應用化學結構式繪圖軟件提交電子稿作業,教師批改并點評學生的化學結構式電子稿作業,并計入平時成績。

2.3改進方向

根據一個學期的教改教學經驗總結,我們在具體操作時應繼續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和完善課后評價體系。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們應結合ChemOffice軟件強大的結構式和儀器繪圖,分子量計算,數據處理,3D結構圖,NMR和MS模擬等功能,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其他化學相關課程作業、習題或科技創新活動的報告、論文、PPT中規范化和軟件化的應用ChemOffice軟件。讓學生在學習和使用ChemOffice軟件過程中,切身感受到通過藥物化學課程中的導入的結構式軟件學習,能夠獲得ChemOffice軟件這一強大的學習和技能工具。同時,這一知識和技能的獲得,無疑對學生的就業或繼續深造是十分有益的。在提升課堂效率方面,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微課視頻等資源庫建設,繼續深挖第二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現在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每班都有QQ群或微信群,我們應繼續加大教學視頻的建設,在課前發送到班級群,課堂上可以直接抽查預習情況及隨堂考核,課后可將結果或答案分享到班級群。這樣,預習和點評工作不占用主課堂時間,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在完善課后評價體系方面,教師評價這一單一評價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人數與一對多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我們應充分發揮網絡化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采取人工評價與智能評價相結合、隨堂檢測和在線考測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優化考核體系,做到高效智能,公平公正。目前,互聯網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免費的電子作業與在線考試、測驗系統云平臺,我校也有運行該平臺的課程考試測驗的成功經驗,這無疑為大規模推廣該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結論

該課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藥物化學課程的再開發,在原有高職高專層次的課程體系中引入結構式繪圖軟件,輔助教學和課堂互動,并將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電子化,軟件化,規范化的并入平時考核體系中。該課程經過一個學期的改革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參與教改試驗班級的藥物化學結構式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較其他班級更加規范和深入,達到了教改的目的。(1)化學結構式軟件學習和課程內容理解相互促進通過化學結構式軟件學習,學生更規范和深入的學習化學結構式,提高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學生復習教學內容,應用化學結構式繪圖軟件提交電子稿作業,教師批改并點評學生的化學結構式電子稿作業并計入平時成績,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2)課程模式增加師生互動課程導論保持不變,課程精講內插入軟件演示,增加分組討論及課堂互動,增加學生展示化學結構式繪圖方法環節,充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考核體系注重隨堂考核,知識與技能并重在堅持原有考試體系的基礎上,更注重過程性考核。我們不但要看期末考卷的筆試成績,更要看平時學生的課堂互動(結構式現場繪制等)、自學能力及綜合應用(課后作業化學結構的繪制和解析等)。平時的作業成績和課堂展示環節將作為學生綜合成績的重要依據。該教學法注重知識與技能并重的培養方式,采用課中和課后考評相結合,對學生的化學結構式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分,其中抽查了部分同學當場繪制結構式,教師當場給出評判分數。

作者:陳維 單位: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篇(9)

專業碩士與學術型碩士不同,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業人才。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強化了專業碩士應以實踐為導向,重視理論水平與實踐的綜合應用[1]。江南大學輕化工程專業碩士培養側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紡織纖維制品為原料,探討、研究與纖維制品相關的前處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與新技術,以培養染整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的人才。

1培養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為紡織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提升紡織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響,但近年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并日益成為制約本行業發展的瓶頸[2]。這主要包括:(1)染整企業生產中水、電、汽能耗高,導致能源緊張和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凈利潤下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2)染整廢水排放量大(占紡織行業污水排放量的60%),且廢水處理成本較高;(3)部分企業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產,產品多為常規中低檔產品,附加值不高。因此盡管國內染整行業產能水平不低,但從纖維制品前處理到染整廢水處理各環節成本不斷上升,導致多數染整企業利潤走低。為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將相關學科的新技術與傳統染整生產技術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應用化學技術、生物技術等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的染整生產,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助劑的應用,促使染整行業向著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發展[3]。近年來江南大學發揮學科門類較齊全的優勢,在輕化工程專業碩士教學中推行了基于學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過與機械工程、顏色技術、應用化學、生物技術等學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裝備、納米印染技術、紡織生物技術等多個輕化工程專業碩士的教學和研究方向。其共同點在于培養具有復合技能的應用型專業碩士人才,立足于從紡織纖維制品前處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環節,最大程度地減少生產過程中水、電、汽等資源的消耗,降低生產排放,實現紡織品的清潔化生產。

2輕化工程與生物技術交叉復合型專業碩士的培養策略

生物技術是利用生物體制,以生物工程技術加工底物為原料來提供所需的各種產品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新型跨學科技術。生物技術與紡織纖維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關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發展。輕化工程與生物技術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進行纖維前處理、染色后處理和功能整理。與傳統紡織品化學加工相比,生物技術與輕化工程相結合后能降低染整生產排放,實現溫和條件下高效節能加工。江南大學在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學科方面具有教學與科研優勢,其中生物工程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為順應生態染整的發展要求,我校結合這一優勢將輕化工程與生物技術相交叉,形成了紡織生物技術研究方向,并構建了應用型輕化工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體系。具體包括下述四個方面。

2.1導師隊伍建設

由于生物技術在染整中的應用以酶技術為主,因此對導師隊伍組成也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導師熟悉纖維的原料特點,染整加工原理,工藝和設備,纖維制品質量評價;另一方面也要求導師對生物技術的相關專業知識(如生物酶種類、酶學特性、應用效果評價方法等)有相當的了解,力求同時擁有兩個學科的知識結構。通過近10年的建設,我校紡織生物技術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導師隊伍。目前紡織生物技術方向的導師隊伍由10人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輕化工程專業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術相關發酵工程專業的博士3人。在與生物技術交叉的纖維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從生物酶的菌種篩選、酶作用機理與酶學特性等方面,與纖維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課題實施效果,鼓勵專業碩士導師走進染整企業,與學生一起分析和解決企業遇到的現場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依托企業設立的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聘請企業內碩士生導師共同參與到課題實施中,以充實師資隊伍。

2.2課程體系和平臺建設

培養與生物技術交叉的輕化工程專業碩士,課程體系和研究平臺建設是基礎工作。為體現專業碩士課程的實用性和學科交叉性,教學改革中對原有課程組成、學時分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了優化。除了與紡織化學相關的專業課程外,增加了纖維素與蛋白質化學、紡織生物技術基礎、儀器分析等,其中纖維素與蛋白質化學區別于一般的紡織材料學,更多從分子和超分子結構層面分析其結構組成與其化學加工、生物酶處理的相關性;紡織生物技術基礎是專業知識交叉的主要課程,闡述生物酶種類、酶學特性、酶對纖維的作用機制、纖維結構與酶整理效率相關性、紡織品生物酶應用等內容;儀器分析課程除介紹常見的高分子及纖維材料分析方法外,還補充介紹了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測試手段如凝膠電泳、氨基酸分析等。通過上述理論課程學習,為后續纖維制品化學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平臺建設方面,依托我校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紡織生物技術研究室,為基于生物技術交叉的輕化工程專業碩士培養提供了保證。紡織生物技術研究室不僅擁有常規的纖維材料相關實驗設備與儀器,還建立了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檢測與評價手段,滿足了常規從菌種篩選到纖維制品酶處理應用研究的大部分實驗需求。以紡織生物技術研究室為基礎,我校還聯合葡萄牙米尼奧大學成立了生態染整國際聯合實驗室,通過定期召開纖維生物加工技術學術會議,拓展了輕化工程專業碩士生的研究視野。

2.3構建以染整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論文選題策略

由于輕化工程專業碩士不同于學術型碩士,論文選題應強化理論與應用實踐技能的結合,優先考慮源于工程實際且對節能、減排和降耗有促進和引領作用的課題。我校論文選題立足于企業需求的酶法纖維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確立了紡織生物技術研究三個子方向:生物酶前處理;生物酶染色后處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處理包括纖維制品的酶退漿、酶煮練和漂白脫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漿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種篩選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燒堿法或氧化法進行棉型織物退漿,通過酶制劑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漿料來降低前處理廢水的COD值。酶煮練應用于棉麻織物和彩棉織物,不僅可達到用堿法精煉的果膠去除效果,而且還避免了傳統堿煮練易造成的纖維損傷,對彩棉織物還可減少堿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變現象。在真絲織物加工中,生物酶前處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蠶絲表面的絲膠。(2)生物酶染色后處理旨在去除深色織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織物的濕處理牢度。與傳統高溫皂煮相比,采用漆酶與較少用量的凈洗劑復配,不僅能有效去除織物表明未固色或結合力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對水洗液進行脫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殘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廢水處理的負擔。(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進行纖維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酶法纖維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內容較廣泛,包括以纖維素酶改善棉麻織物外觀光潔度和織物仿舊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纖維制品的防氈縮性能,以谷氨酰胺轉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劑進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進行真絲織物抗菌防皺整理等。相較纖維制品的化學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溫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劑(如羊毛防縮)、含醛樹脂(如防皺整理),盡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賦予纖維功能性的同時,能減輕化學法整理易造成的纖維損傷和環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論文選題和實施前,專業碩士要先制定課題初步實施方案,探究酶法纖維制品染整加工工藝的可行性并開展預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再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并定期匯報課題進展情況。在研究中既要考慮纖維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時也要兼顧在企業應用中工藝設備、生產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構建學科交叉復合型輕化專業碩士質量評價體系

傳統上對碩士質量與水平高低的評價主要是參照論文,包括完成的碩士論文、發表的期刊論文(SCI、EI、CSCD)的數量與等級。而輕化工程專業碩士是要培養掌握染整專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闊專業知識、擁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因此專業碩士在培養質量評價方面要與學術型碩士有所不同,不能簡單照搬其評價體系[4]。參照既有部分高校實踐經驗[5-6],結合本專業實際情況,我校主要從專業知識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四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專業知識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階段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成績,在實驗工作中表現出的對染整、生物技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是指在實驗室或生產現場,對纖維制品酶處理加工過程合理安排和現場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業導師的評價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研究能力評價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評價學位論文階段性進展和完成情況,從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結果、預答辯和答辯情況四階段,結合平時例會課題匯報來綜合評判課題工作量與論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與課題相關的學術或發明專利申請。由于多數論文課題與染整生產的相關度較高,因此專業碩士是否可公開或專利需與課題合作企業商榷確定。創新應用能力是指專業碩士在課題研究、實驗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個人綜合拓展能力。在纖維酶處理研究和實踐中,對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藝并有突出業績表現的創新型專業碩士,紡織生物技術研究室會給予適當的激勵與表彰。

篇(10)

作者簡介:劉鎖蘭(1980-),女,江蘇泰州人,常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大學教學研究課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課題編號:GJY1102002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優化設計與實踐”(課題編號:GJY12020056)、“合作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JY11020046)、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常州科教城協同創新公共平臺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201230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132-02

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教育,二是科研教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而課程學習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當前研究生課程教學普遍不受重視,主要強調論文,學生只是為了滿足學分要求而選課,教學和考核要求偏低;部分導師也輕視課程教學,要求學生盡早進實驗室。學生在本科階段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科研能力一般還比較薄弱,直接從事研究活動在知識面和科學思維能力方面尚顯不足。而研究生課程教學正是其中的過渡階段,實際上,通過課堂系統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一個研究領域有完整系統的認識,熟悉相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通過不同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現狀,便于學科領域的交叉和研究方向的拓展。一般課題組往往局限在較窄的研究方向,這些內容很難在研究工作中學習到,或者需要自己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摸索。缺失了這部分的學習,學生的知識面往往較窄,科研思路局限性較大,對學生的后續發展不利。然而,在美國研究生教育中課程設置安排靈活性較大,都設置有一定數量的必修課和大量的選修課,非常重視學科滲透和文理交叉,以便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專業轉換和知識更新。除必修課程外,導師對其它課程的干預不多,研究生可獨立地計劃自己要學的課程,給研究生選課以更大的自主性。另外,跨學科培養已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加強課程學習不僅是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要求,是對我國教育現狀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實不足的彌補,還是國外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

教學模式與方法的發展和實踐經驗表明,教學有法,法無定法,法貴在活。研究生課堂教學尤其要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從課程特點出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具體而言可從改進教學計劃、凝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強課堂教學自身活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改進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規定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提綱性文件。科學的教育計劃應該把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有機地協調組織起來。目前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中,總學分要求約30學分,公共課程(英語和政治)8學分左右,專業必修課10學分左右,專業選修課10學分左右,講座2學分。專業必修課一般講述專業領域基礎理論的最新發展,專業選修課為各分支領域的發展情況,一般根據學校教師的研究方向選定,不同學校各有側重。這樣,研究生學習專業課程一般為8門左右,必修、選修各半。如何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既顧及學生的專業寬度和學科交叉,不至于每個領域都是淺嘗輒止,浮于表面,又兼顧博與專,這是計劃制定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把課程按領域的臨近程度劃分模塊,每個模塊有基礎類(先修)和應用類(選修)課程。由于學科領域交叉,不同模塊可能有課程重疊。規定學生選擇兩至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包含學習基礎課程和1~2門應用類課程。這樣可以保證學生涉足不同領域,同時對所學領域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便于以后在該領域的發展。例如,常州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主要有聚合物分子設計、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加工三個研究方向,即可設置三個課程模塊,聚合物分子設計以高等高分子化學為基礎,包含聚合物結構設計、超分子化學、光譜波譜等一系列課程;功能高分子以現代有機合成為基礎,包含材料表界面、納米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課程;高分子加工以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為基礎,包含聚合物共混原理、聚合物反應性加工進展、聚合物流變學等一系列課程。除此之外,聘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舉辦各種講座,可以拓寬研究生的眼界,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

二、凝練教學內容

研究生課程相比本科課程更為深入,涉及面更寬,內容更為繁雜。例如,高分子化學中自由基聚合僅需掌握普通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即可,而高等高分子化學中涉及可控自由基聚合,就需要掌握iniferter、氮氧穩定自由基聚合、原子轉移自由基、基團轉移聚合、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等一系列聚合反應原理。功能高分子課程如果作為本科課程,一般僅要求對各類功能高分子的結構和功能性有一般性的了解即可,而作為研究生課程,則會要求掌握其制備方法及作用原理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滿堂灌的方法肯定收效甚微,研究生應具有更強的自學能力,而課堂講授內容應對學生自學起到引導作用和示范作用。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應加以凝練,相同或相似內容選擇重點,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和模仿進行自主學習。

三、完善教學體系

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應包括教學和反饋機制,并且應是過程化和常態化的,而非一次性反饋。研究生課程多為小班教學,教師接觸學生機會較多,更便于經常傾聽學生想法,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的情況,以及對課程領域的興趣和看法。多收集這方面的信息,便于教師因材施教,隨時調整授課內容的側重點和授課方法(由于專業課程,尤其是前沿科學發展變化很快,研究生課程對課程大綱限制較松,教師自主性可以得到較充分發揮)。

四、優化教學方法

研究生教學應凸現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培養,而目前很多研究生課程(尤其是專業基礎課)仍沿用本科教學模式,重視理論體系的傳授,而忽視創新方法的培養。這也是很多導師認為研究生課程效果不大,可有可無的重要原因。在這方面,從國外的教學模式可以得到一些啟發。例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生課程都不設統一或規定教材,包含講授課(lecture)+討論課(tutorial)兩種形式,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講授課就某個專題作簡單全面的指引,并列出主要參考文獻,由學生自己課下學習,再分組討論交流。目前國內熱衷于出版教材,而教材的使用對于研究生教學有利有弊,雖然可以使課程內容更加嚴謹完善,但卻增加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依賴性,喪失了自行對原始文獻歸納總結和分析的機會,導致很多研究生在進入課題研究階段之后很長時間內,文獻閱讀和分析的能力還很薄弱。教材或講授內容過細,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也會受到制約。因此,研究生課程教學應重視原始文獻。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文獻閱讀和分析能力,進而掌握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活用考核方式

進行教學評價,是實現全面管理和指導基層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大力推進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改革的有力舉措。研究生課程有其特殊性,課程比本科深,而學生基礎差異很大,尤其一些交叉學科領域課程更是如此。因此,對研究生評價要因人而異,因課程而異,不以卷面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要考慮實踐環節和實際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專題討論的方式,根據個人在專題討論中的表現來考核。這樣,每個學生可以選擇和自己專業方向更接近或更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相對更為公平,也更加能夠體現學生的科研能力。

六、結語

我國的研究生培養已具規模,必須根據研究生的特點,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目標,注重研究生學習自主性、能動性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實現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宣兆龍,李慧.提高研究生課程教學有效性的三個關鍵環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24):121-122.

[2]余峰.基本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3]唐忠順.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148-149.

上一篇: 決算審計論文 下一篇: 電子技術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贵州省| 辽宁省| 兴国县| 和林格尔县| 新密市| 巴南区| 波密县| 麟游县| 绍兴县| 南平市| 东港市| 玉田县| 武川县| 石嘴山市| 长子县| 墨江| 定结县| 长寿区| 抚松县| 张家川| 荔波县| 新乡县| 宿松县| 平山县| 桐梓县| 信丰县| 蓝田县| 鹤岗市| 凤翔县| 庆安县| 南投县| 江川县| 尚义县| 水富县| 开鲁县| 西华县| 巩留县| 南漳县| 松桃|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