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55: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古典文學總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慶歷前后文學趣味的轉向表明,一個時期以為雅的東西,到另一時期則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雖然《文選》曾經是、現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畢竟已被文人用得“爛熟”了。任何一種風尚,一旦至于爛熟,必歸于俗,必遭厭棄。否棄《文選》,是符合美學上所講“陌生化”理論的。
而否棄《文選》之所以發生在慶歷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學經歷了七八十年的發展,隨著宋代文人時代感與文學自信的進一步加強,隨著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等當代典范的樹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塵,而以學《文選》為陳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這些文章巨公周圍,已然生出大批追隨者,成長為具有轉移風氣意義的文學群體。因此,必然產生文學的代際,從而與前朝文學取向拉開距離。
帶頭唱響《文選》時代挽歌的,正是后來成為宋代文學巨擘的蘇軾。蘇軾對待《文選》的態度具有典型性。他幾乎凌駕于這部被前人極力推崇的文學經典之上,敢于批評其不足。在他眼里,這部書不僅沒有因數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許神秘感,反而徹底揭開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紗。“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又說“齊梁文章衰陋,而蕭統尤為卑弱”。蘇軾這種平章古今、睥睨《文選》的姿態,標志著宋代新文學的成熟和新的文學審美標準的形成。
《衛風?氓》經女主人公之口緩緩道來,歌謠中的所言的初時的甜蜜到婚后的痛苦直至如今的獨自悲哀和憤懣,正如詩中所述戀愛時“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钡倪@般思念與癡情,婚姻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這般無情與殘忍。抒情與敘事融為一體,時而以比喻展開議論,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钡?,這些似乎像是在告誡女性,又似乎像是在諷刺社會的不平。
一、“棄婦詩”
對《衛風?氓》的主題解讀,主流傾向大都將其劃定為“棄婦詩”。古代文人首推代表便是朱熹《詩集序》曰:“此為人所棄,而自述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從中可以看出朱熹認為歌謠中女主人公是抱悔恨態度,自知自己之錯而活該被棄而非怨恨丈夫,故被當下學者們作為將其劃定為“棄婦詩”的依據之一。而筆者對此觀點有所保留,若如此這般便是棄婦詩,那么朱熹所言的核心如何體現,不然為何朱熹不用“棄婦”而是“”?筆者認為朱熹的核心觀點是詩歌確是棄婦所言,或許劃定為諷刺之作更為適宜,諷刺女子不守禮義,私自婚配,自食惡果[1]。而當代學者的側重點是女主人公哭訴自己被棄的悲慘命運,有怨恨丈夫、批判社會不平之意,如余冠英的《詩經選》、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及現行教材均認同此觀點,解讀中有同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同時也暗含著贊揚女主人公堅強、果斷、敢于言論的精神在內。
二、“刺時詩”
“刺時之作”此觀點在部分典籍中有明顯指出。如《毛詩傳》云:“《氓》,刺時也。宣公之時,禮義消亡,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蚰死Ф曰?,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u也。”?!对姽省吩唬骸啊睹ァ?,刺時也。何刺乎?刺奔者失身也?!痹僬摺对娦驈V義》曰:“此《序》謂刺時,刺當時風俗之不善也?!惫尸F代的學者們有將這些古人評論作為《衛風?氓》的主題解讀的觀點之一。筆者認為“刺時之作”這一主題是站在社會價值觀層面上的探討此詩歌意義和作用方面的解讀,可以自成一派。所謂文學典籍,筆者以為若非作者有心有意注以此文目的,無論是讀者還是學者都是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的,為己所用,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衛風?氓》或許在這一觀點的解讀下,成為了類似于《女誡》一類的教導女性的讀物,只是《衛風?氓》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借女主人公的哀傷自訴,現身說法,以正當時處于混亂中的“不良”社會婚俗,如劉書芬[2]《詩中“氓”字釋義》一文中就“氓”的釋義,認為“氓”是從“亡”從“民”,“民”形“亡”聲,“氓”字既有對文中男主人公氓的身份表述,是移民,這與駱全察的觀點一致,認為男主人公是外來人,流亡者;又有對愛情、家庭層面上的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背叛與逃離。從中側面道出時代的混亂,自然禮法會有所破壞,而作為當時維護并堅持禮法制的主流社會價值觀來說,“子無良媒”、“秋以為期”在理論上還是實際中都應受到阻礙和譴責。
三、“怨情詩”
“怨情詩”的代表為李全祥,在《也談的主題及其藝術價值》一文中指出,《衛風?氓》是女主人公對丈夫的失望,對失去甜蜜愛情,對不平婚姻的怨情詩。正如陳金雄認為的,《衛風?氓》其實是通過女主人公的經歷向世人表達了一個永恒的主題,愛情不一定會永恒[3]。在尚永亮《詩經棄婦詩與逐臣詩文化關聯》一文中也有提到,婚姻愛情中,男性常常與背棄承諾、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相關聯,成為女性失去愛情、婚姻解體的重要原因。
這一種的主題解讀或許是文本本身淺層面的顯性信息,能夠作為教學中誘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極具意義的啟發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現代婚戀觀。但是筆者認為若是貿然將“怨情”作為《衛風?氓》的主題還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若純粹是為了怨情而作,那么或許也可以將其劃為愛情詩,畢竟人生過程中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愛情,只不過這是一首悲傷的愛情詩歌,沒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畫面而已。同時也體現出了《衛風?氓》的現實主義風格。
四、“逐臣詩”
屈原的《離騷》使得部分學者開始從逐臣詩的角度嘗試解讀《衛風?氓》。在筆者看來,棄婦與棄臣確是有相同之處,但是是否《衛風?氓》的主題有這么的深層次的政治解讀,仍然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畢竟當下的過度解讀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尚永亮在《詩經棄婦詩與逐臣詩文化關聯》一文中詳細探討了兩類詩歌的特點,指出兩類詩歌的異體同構。棄婦詩完全可以映射到君臣關系當中,在婚姻生活中女性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男性卻因占有主導地位而專橫地可以決定女性的命運這一點上,略同于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嚴格的等級觀念[4]。雖然尚永亮并未在文中明確提出《衛風?氓》的主題就是逐臣詩,現存的文獻中也尚未尋到該類的確切觀點,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解讀為何不可,只是既然是以喻君臣,那么在教學中還得需教師與學生的相關的背景政治資料的搜集。
綜上所述,以上便是《衛風?氓》六大主要的主題觀點。《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而《衛風?氓》是《詩經》中的著名篇目,教學中也是詩歌學習的重點,主題的探討肯定是不容忽視的。該篇的主題探討,學者們看法一直存在爭議,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品讀才好,這樣才能品出古典文學的魅力與味道,深刻體會到其中所傳達的審美趣味,豐富情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徐成菊.《衛風?氓》之新讀[J].青年文學家,2012(10).
我愛蓮,在夢中,蓮站在碧波蕩漾的水中,吟詩作賦,粉紅紗衣也隨風搖曳.是那麼優美,動人...怪不得周敦頤寫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D的佳句來.
人們愛她莫過于蓮的高潔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妖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塊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許多詠荷的詩句紛至沓來……是啊,荷花!多少人贊美過你,描繪過你,把許多美麗的名稱賦予了你啊。荷花除了叫蓮花外,還被稱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蕓、澤芝、水旦、水華、玉環等。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集芙蓉以為裳”。魏晉時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過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他的《折荷有贈》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采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白居易則描繪了荷花不輕不慢,不容褻玩的品格:“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绷硗?,不少詩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艷麗,寫過許多秀麗如畫的佳句。如楊萬里的“想得薰風端午后,荷花世界柳絲鄉”;蘇軾的“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等。至于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數。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短茣?#183;楊再思傳》載: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其巧諛,類如此,這是褻瀆蓮花的例子,千古以來,此事被人們傳為笑談。魯迅曾借用這典故嘲諷某位文人曰:“難得蓮花似六郎”。大概除了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便都是歌詠荷花的了。這些歌詠不但散見于許多詩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專門給荷花“立傳”的也不少。曹植寫了《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
蓮還可以寬胸利氣、利水消腫、擴張血管、降脂提神??寡ㄅcVe缺乏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氣味芬芳,服用安全,是比較理想的減肥保健飲料。(《中成藥研究》三花減肥茶)
【摘要】《詩經》的語言藝術特色,基本體裁為四言詩;名詞動詞具象化;形容詞摹聲摹形;重章復唱的章法;重復中表現節奏;押韻形成詩歌節奏的音樂美;單音詞表達多樣化。
關鍵詞 《詩經》、語言、特色
我國古典文學歷史悠久,詩詞曲賦,各領?!对娊洝肥俏覈钤绲囊徊吭姼杩偧?,它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近五百年間三百零五篇詩歌。分成《風》《雅》《頌》三類。初三課文《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它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目之一,反映出《詩經》很多方面的藝術特點,尤其在語言方面更具代表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的季節,蘆葦叢中,霧氣茫茫,一個男子想追尋所愛的人,癡迷中看到“所謂伊人”一會立在水中央,一會立在水中坻,一會立在水中沚,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無限惆悵而產生幻覺。這首詩在語言方面表現了《詩經》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基本體裁為四言詩
人們熟悉的《詩經》篇目中絕大多數為二節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節奏感。如《蒹葭》全詩三章,每一章只有最后一句是五言,其余每句都是四言。再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洞T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边€有《氓》《六月》《靜女》等名篇都是二節拍四言詩。也有間雜多言的,如《伐檀》、《木瓜》《七月》等,但這些篇目仍然是四言為主體。四言詩構成了《詩經》的基本體裁。它們都是文風樸素,語言簡潔,比興巧妙,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2.名詞動詞具象化
《詩經》中所用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它使詩的語言簡潔生動且具有形象性,大大加強了語言的藝術效果?!遁筝纭分小八蒌闹?,道阻且長”、“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讓人們想象出小伙子要想與“伊人”相見,不論是逆流而上還是順流而下總是困難重重,仿佛讓人看到了如下場景:小伙子在蘆葦叢中一會兒跑向水的上游,一會兒跑向水的下游,道路險阻漫長,地勢高難攀登,而且還要繞很多的彎路,總是不能與心愛的姑娘相會,使讀者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3.形容詞摹聲摹形
《詩經》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這一類形容詞的使用量特別大。如《蒹葭》里“蒼蒼”、“萋萋”、“采采”。其他篇目里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肅肅、翹翹、晰晰等,雙聲如參差、黽勉、踟躇等,疊韻如輾轉、窈窕、崔嵬、逍遙等;再如,《伐木》里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鼓鐘》里的“鼓鐘鏘鏘,淮水湯湯”、《江漢》里“江漢浮浮,武夫滔滔”等。這些重言和雙聲疊韻的形容詞,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用它們來描摹事物的聲音與形貌,收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
4.重章復唱的章法
重章復唱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這種形式使《詩經》中形成了一些套語,這種套語不但是為了方便記憶,同時也是語言運用的一種技巧和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如《蒹葭》里“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薄八蒌闹?,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一樣式的最初形成是為了便于歌唱、記憶和傳誦。在《詩經》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在復唱中不斷地使用一個調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時只要換一兩個詞語。這也形成了《詩經》篇章結構和語言上的一大特色。
5.重復中表現節奏
《詩經》里的句子回環重復,形成節奏,易于唱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感到親切,愉快。如《蒹葭》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薄拜筝巛螺?,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薄蛾P雎》一詩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瘪厚皇缗?,琴瑟友之?!啊瘪厚皇缗姽臉分??!痹谶@種交替重復中,表現出很強的節奏感,與人的感官產生共鳴共振,給人帶來愉快與美的享受。
6.押韻形成詩歌節奏的音樂美
《詩經》的押韻為后世詩歌的韻律形式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掌握好押韻,也是理解古典詩歌音樂美的重要一步。押韻是字音中韻母部分的重復。按照規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復出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產生節奏。這種節奏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織成一個整體,讓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后一句,讀后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詩經》最常用的押韻方式是隔句押韻,一般是押偶句韻,也有句句押韻的。《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霜”“方”押韻?!洞T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薄笆?、黍、女、顧”押韻。讀來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樂曲可以由它貫穿起來。從此也可以看出《詩經》的語言形式服從于音樂美的要求。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漢語文學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代表著我國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詩經》的主要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記錄、收集的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思想全面,為我國古典文學與傳統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源頭。此外,《詩經》集中展示了先秦時期中國人民的樸素情感與真摯精神,為我們民族特質的延續和進步提供了范例。
1 《詩經》展現了浪漫開明、大度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是先秦民間文化的發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獨特而崇高的。《詩經》中的愛情詩盛行一時,對后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以愛情詩為代表的《詩經》詩歌為人民集中展現了我國先民對自然、生活與未來的熱愛,這是一種浪漫開明的精神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此外,《詩經》的很多詩篇大氣磅礴,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先河,為構筑漢民族大度包容、氣象萬千的民族氣魄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這點來說,《詩經》為我們民族的氣息找到了發源點,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詩經》中的名篇《國風?秦風?蒹葭》一詩,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浪漫愛情、淳樸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從一個側面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 《詩經》集中表現了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情懷
《詩經》之所以偉大絕不僅僅先于那些浪漫主義的愛情詩歌,更重要的是因為《詩經》具備一種人文主義、愛國主義的情懷,可以激勵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和國家為竭力奮斗。在《詩經》305篇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運用諷刺手法對封建主義制度、腐朽官員、不良現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對窮苦百姓、下層民眾的同情與憐憫。所以,《詩經》中包含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夾雜其中的民族情緒和愛國主義情懷令人動容。在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進程中,《詩經》應運而生,到了春秋時期《詩經》基本成書,所以《詩經》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顯示出濃烈的時代特征,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
《詩經》中蘊含的樸素的衛國情緒與宗國情感,是那個時期的人們精神特質的依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爐。一方面,《詩經》中的愛國情感可以表現為對本國、本地的保護,對別國的抵御和戰爭;另一方面,《詩經》中以保家衛國、憂國憂民為題材的詩歌屢見不鮮,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發展早期民間愛國精神的變遷。所以,《詩經》的詩歌是現實主義主導下的創造,是民間文學的變化的產物,根植于那個時代、那種文化。
例如,《國風?邶風?擊鼓》就表現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保家衛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其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钡仍娋洌捅憩F了男人為了參加保衛國家的戰爭為放棄家庭、妻子的場景,場面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所以,《詩經》中類似的內容集中體現的愛國情懷是時至今日都值得發揚和傳頌的。
3 《詩經》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情感與精神
《詩經》是先秦時期民間文明的展示,其中著力渲染了具備神話傳說色彩的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人類的發展狀況等?!对娊洝窞槿藗兊恼故镜膭t是一種自然屬性下人的主導地位,引申開來可以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今天,我們強調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時候,《詩經》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著光芒。很明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日常勞作、愛情婚姻等為主要線索,其貫穿始終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說,將人的生命、生活與成長作為詩歌創造的主要方向,是《詩經》的集中貢獻,也折射出濃郁的現實主義氣息。對于其他對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古羅馬的宗教文化等,我國的《詩經》始終以人的事務為創造主線,顯示出了我們民族的人本主義氣質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提倡以人為本,著重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與精神動力,這與幾千年前的《詩經》精神似曾相識,體現了偉大的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延續。
比如,《國風?衛風?氓》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集中鞭撻了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毒害和侵蝕,展示了棄婦愛情婚姻的悲劇場景,至今讀來都讓人思緒波動。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體現了女主人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的痛苦輪回;“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則是借桑葉的隕落礙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與情緒的失落,其中的真摯情緒讓人感動。類似的詩句比比皆是,集中體現了《詩經》始終關注人的情感與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與寫真主義的詩歌作品,為中華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續提供了可參照的藍本。在今天,我們宣揚《詩經》的人文主義精神,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依據。
4 《詩經》體現了積德行善、弘揚正義的民族精神
《詩經》具備濃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充滿“正能量”,這一點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詩經》對那些帶領族人遷移定居、開發事業、抵御自然災害,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領等給予了熱烈的歌頌。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頌了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定居邵地、開創祭禮的豐功偉績,《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周人自邵遷幽、開始定居并發展農業的事跡。這些詩篇都把弘揚社會正義、展示民間勞動人民的能力作為主要對象,是民族偉大精神的發源點。
其次,《詩經》對現實生活中本領超群的能人及種種社會美德大加贊揚,如《衛風?淇奧》贊揚衛武公年過九十仍嚴于自律、善納人諫;《豳風?狼跋》贊揚公孫的寬厚與仁愛;《風?定之方中》贊美衛文公大興農業、克勤克儉的美德……
綜上所述,《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產物,也繼承和延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這些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一 古代文學與文學評論的發展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且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脈絡清晰的歷史,充分體現并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先秦文學開始,文學評論與文學創作就已經如影隨形了。由于當時還沒有真正的文學評論家,因此充當文學評論者的往往是當時的一些思想家。例如,受到儒家、道家的思想觀念影響,先秦文學作品中充滿了儒、道思想。到了戰國時期,由于百家爭鳴,文壇異常的繁盛,而諸多的思想家學說不但影響著文學創作者的思維方式,還決定著他們對一切事物的取舍。而后的秦漢文學作品中更可以看到文學評論的深刻影響,如司馬遷《史記》中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就是當時道教繁盛的典型影響之一。至魏晉南北朝,在玄學思辨哲學的影響下,文人在作品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苦悶情感和自我意識,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成是詩歌,其中又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最為突出。此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時代的文學發展,無一沒有文學評論價值觀影響的影子,如南北宋詞曲的迥異風格,就是受到北宋末年文學評論流派的影響。到了元代,隨著尊崇佛道思想的興起,文學出現了俗雅之變,戲曲、散曲等俗文學受到廣大平民的喜愛,其中又以散曲的成就最高。從總體上說,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風格質樸,后期偏重詞藻音律,風格趨于典雅。此外,南戲和話本小說也有了新發展。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年產生于浙江溫州一帶,用南曲演唱,是一種民間戲曲。它結構宏大,形式自由,曲調柔婉悠揚,為南方民眾所喜愛,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記》。南戲“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也較著名。南戲發展到元末已經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變為長篇傳奇。這一時期,詩文創作成就不高,較著名的詩人有劉因、趙孟 、薩都剌、王冕、楊維楨等。
綜上可以看出,隨著文學評論影響所導致的文學創作者思維的改變,古典文學在風格、體裁等方面亦有明顯改變。
二 中國古代文學嬗變及其誘因
文學嬗變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悠悠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也許只是其中一朵嬌美的浪花,隨著地勢的起伏,或蜿蜒流淌本文由收集整理,或洶涌澎湃。一切的變化都看似那么偶然、無意。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去仔細地推敲它的每一種變化,又會發現,任何的變化都是一種必然,都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而文學批評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獨立于文學學派,既與文學密不可分,又有著它自身的獨特價值。
(一)中國古代文學嬗變及其誘因
1 中國古代文學嬗變概況
(1)形式嬗變
詩歌是中國文學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西周初年和春秋中葉之間,形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而后到了漢魏六朝時期,出現了新的文學形式——樂府,樂府詩發展到后期開始逐漸形成五言、七言句式,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而七言詩則是在五言詩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盛唐之后,詞作為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自民間而起,漸成風氣,至南宋后期,散曲取代詞的地位,引起了更多文人的興趣和關注。除了詩詞之外,散文、小說自戰國時代以來,也一直在延續和發展,散文中辭藻華美,多用駢句,至后來駢文興盛,傳統散文式微,而逐漸產生賦。
(2)內容嬗變
文學反映的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生活或者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文學內容也幾經變化:《詩經》多描述生活、愛情,到后來《楚辭》開始,內容多見憂國憂民,諸子散文更是以治國、王道等為自己的核心內容。樂府詩、五言、七言詩的內容開始更為廣泛,詠物、頌人、嘆家國,包羅萬象,詞、散曲則更多的是娛樂意味,文學的功能也在內容的嬗變中悄然發生變化。
2 中國古代文學嬗變的誘因
導致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變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包括:1、社會環境的變化,動亂、穩定、貧窮、繁榮,不同的社會環境對于文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影響,文學也自然會隨之產生變化;以唐代詩歌為例,詩歌的發達,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朝代。唐朝詩歌能獲得空前發展,除了社會經濟繁榮的基本原因外,還有多方面的因素:1、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臺的時期,給詩壇增添了一大批新詩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風格來反映現實生活,使唐詩能夠突破六朝門閥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浮靡文風,豐富、充實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魏晉以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趨向成熟,隋統一全國后,促使南朝的綺麗文風與北朝的質樸風格相融合,這都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封建帝王對詩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對詩歌創作的重視。當時國內各民族的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也為詩歌增添了新的營養。這些都是促使唐詩創作繁榮的因素。2、文學自身的積累。文學作為一門學科,自身在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積累,從量變到質變,自然會體現出一定的變化。以魏晉文學的發展為例,秦漢以后,一味追求聲律、詞藻的駢文逐漸占據統治地位,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據優勢,士族地主勢力迅速衰微,這種貴族文體也就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于是出現了提倡古文的運動。實際上,這是一個企圖使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比較適應時代要求的革新運動,所以才出現了魏晉文學。3、文學批評的導向。文學批評是在文學出現之后才產生的,但是二者間隔的時間并不長,文學批評的作用很多,其中就包含對文學發展的導向作用,以下就是對此的詳細分析。
轉貼于
三 文學評論的價值觀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影響
(一)儒家文學批評價值觀對古代文學嬗變的社會功用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在最開始誕生的時候,只是作為儒道兩家的學說附庸而存在,但是發展到了后來,開始展現出自己的價值。以儒家文學批評為例,從最早開始的“獻詩諷諫說”與“觀詩知政說”,直到后來的“知人論世”,都是注重自己的社會功用。而這些評論也使得中國古代文學在很長的時間內,都主張直面天下之憂樂,上約束帝王、下兼濟蒼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儒家思想主導的文學批評價值觀下,文學自然而然地開始向多重社會功能邁進。以陸機的《文賦》為例,他主張文學就應該達到“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自由狀態,卻又同時要兼顧“濟文武于將墜,宣風聲于不泯”。昭明太子編著的《文選》也主張,“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瀚藻”。漢朝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學批評的這種社會功用價值觀,就一直滲透到了骨髓。因此,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的演變,無論形勢如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或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學思想始終貫徹其中,或者說儒家文學批評,作為中國古代主流的文學批評,其價值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出道、入世、佐圣王,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永恒的旋律。
(二)道家文學批評價值觀對古代文學嬗變的藝術功用
與儒家文學批評價值觀不同,道家文學批評價值觀,更多的是講究“出世”,不論是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還是莊子的“虛靜”、“物化”、“得意忘言”,都站在以“自然”、“道”為核心的哲學基礎上,他們的文學批評價值觀只是哲學觀在文學問題上的體現。這種思想在古代的中國文學中并不是主流,但是其影響也不可小覷,無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夢幻田園,還是對桃花源的無限憧憬,文學從來都不是一種單純的宣揚社會價值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為藝術而藝術”并無不妥。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社會空前繁榮的唐宋兩朝,也誕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宋詞”,而這兩朝的詩詞,藝術價值也遠遠大于社會價值。文學,正是在道家的文學批評價值觀下回歸真我,老子或者莊子們所倡導的對“道”的體悟和自然美標準的文論觀,也就構成了“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于是,在儒家文學批評成為主流的環境下,我們的古代文學,一直以來都保留了最為純粹的藝術美,在任何時代下,都有一群借筆墨遨游天際的“鯤鵬”。同時,道家文學批評價值觀對儒家的文學批評也有著自身的影響,在“為社會而藝術”的主旋律下,適當地“為藝術而藝術”也能為樂章添加華彩的變奏。
(三)玄、道、佛價值觀對古代文學嬗變的現實價值
歷史上有名的元嘉時期,就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在文人的創作心態中,文學逐漸淡化了文學的政治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強化了文學的本體性和審美性,文學創作開始趨向于個性化和風格多樣性。在這一時期,各種文學形式豐富發展,文學在受到普遍重視的基礎上,文學批評出現繁榮景象。
南朝以后,人們的思想潮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文化的發展趨于復雜化。儒學“大一統”思想地位開始動搖,但玄學清談形式并沒有消亡。宋文帝元嘉十五年,朝庭特地設立儒、玄、史、文四學館,而且儒學思想經過與玄、佛、道的不斷沖突、較量、改造和糅合,不斷吸收玄、道、佛文化有利于君主統治的成分,逐步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的統治框架,成為統治者統制天下的潛在工具。自宋武帝開始,南朝各代寒人皇帝,一再下興學的詔令,設立傳授儒經的機構,到梁武帝時,糅合后的儒學思潮達到鼎盛,《禮》和《孝經》的研究尤其繁榮。儒學在思想核心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糅合后的儒教成為南朝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期間的學術思想多元化而且較為注重審美,對于莊子的推崇到了比較的境界,逐漸淡化了政治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注重強調文學的本體性和審美性,文學創作開始呈現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創作手法的個體性。
人類社會發展至父系社會,女性作為社會主體的資格被剝奪,成為男權社會下被奴役、被統治的對象。這似乎是世界各國發展歷程中必經的階段,但由于時代、地域、風俗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各個時代對女性的制約又呈現出不同的樣貌。本文試從女性教育的角度,以女性文學高度發達的平安朝為中心,縱向分析日本古代女性教養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對其成因進行總結性概括。
一、平安朝的女性教養
公元5世紀,中國的漢字經由百濟的阿直岐和王仁等人傳入日本,打開了日本文學的新紀元――記載文學時期。但傳入日本的漢字只是為統治者的男性社會所用,他們通過學習漢字了解中國,效仿中國,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社會進程的同時,也為本國的文化增添了豐富的羽翼。而女性自然是與這些先進的東西無緣,被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有著日本第一部詩歌總集之稱的《萬葉集》,成書于上古時代,其中不乏出自女性之手的優秀詩作,盡管我們可以將此看做女性文學的啟蒙時期,但由于這些和歌大多數為抒發苦悶愛情的“戀歌”,我們無法從中窺視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況,更無從得知她們所受到的教育。
縱觀日本古典文學史,平安朝文學稱得上是最能體現日本民族特色,最具有貴族藝術氣息的一段時期。“從前在村上天皇的時候,有一位叫做宣徽殿女御的,是小一條的左大臣的女兒,這是沒有不知道的吧。在她還做閨女的時候,從她的父親那里所得到的教訓是,第一要習字,其次要學七弦琴,注意要比別人彈的更好,還有隨后《古今和歌集》的二十卷,都要背誦。”這是清少納言所著的《枕草子》中一段著名的橋段,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習字是指假名,而非漢字。另外,藤原道綱母在《蜻蜓日記》中也有“父母從小便應該教孩子習字,賦歌等”的記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對女性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練習假名、學習古琴以及背誦和歌這三個方面。
眾所周知,在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古代的日本對中國可謂進行了高度的效仿,七夕、中元等傳統節日在日本依然得到了完好地保存和繼承。那么中國的“無才便是德”,女子被完全禁錮于家中,成為男性的輔助者,儒家提倡的此種女性教育制度為何沒有在日本得到貫徹呢?
“凡為女子。學女工”,“是故勤于耕。士勤于學。女勤于工”??梢娫谥袊?,《列女傳》、《女戒》、《女論語》等女訓書很早就對女性職責進行了規定,明確將女紅作為女子的第一要義或女子的本職。從中國當時的社會性別分工來看,女子只有專攻于女紅,管理好家務,才稱之為有德,男子才能在外專心于自己的仕途。但在平安時代的日本,女子可以跟男性一樣出仕,前述《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便是她的官職之名。有著日本古典文學巔峰之作之稱的《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曾入宮侍奉一條天皇的皇后藤原彰子,做她的侍讀女官。實際上,日本很長時間內都處于外戚藤原家族掌權的攝關政治體制。平安時代的貴族大都通過世襲而致仕,為了維護家族的地位,他們甚至以女兒為攀龍附鳳的工具,通過與天皇聯姻來求得榮華富貴。因而,當時的貴族將對女兒的教育視為家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一環,而貴族女性由此也得到了學習音樂、詩歌等方面才能的機會,這也間接地促成了平安朝女性文學的繁榮。可見,對于平安朝時期的貴族女性來說,她們雖然處于男性統治的絕對權威之下,卻也因禍得福獲得了中國女性所未享受到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影響日本女性教養的因素除了攝關政治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當時的婚姻形式主要為走婚或者訪婚。所謂走婚,是指男女雙方結婚后各居其家,婚姻生活由男方到女方家造訪得以實現,暮合朝離。這種婚姻形式產生于大和時代,12世紀末期,隨著武士階級地位的上升,嫁娶婚開始流行,到了14-15世紀的室町幕府時期,嫁娶婚基本完成之后走婚制才退出歷史舞臺。不同于中國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婚姻形式下男女相悅即為婚,男子不受一夫一妻制的約束,可以同時跟多名女子保持男女關系。男子多方打聽情趣高雅、年輕貌美的富家女子,給女子寄叫做“懸想文”的求愛信,當然信的主要內容為和歌,如果女子不能作和歌,自然錯失良好姻緣的機會。另外,如果女性所作和歌之字寫得過丑,恐怕也會招致男性的不悅。音樂自古有著撫慰人類心靈的作用,女性習得琴藝,一方面可以排遣等待男性造訪的無聊心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粉飾的作用?!队罱虮N镎Z》、《夜半不成寐》中的女主人公均憑借自己超群的琴藝博得男性的喜愛。由此可見女子練習寫假名、彈琴還有作和歌在當時是自我宣傳的重要手段,也是女性獲得幸福婚姻的重要媒介。
二、平安朝以后的女性教養
以藤原家族為首的外戚貴族把持著朝政,過著極盡奢靡的生活,12世紀以后貴族勢力開始衰弱,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武士階級。到鐮倉時代武士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直至明治維新,他們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適合這種以戰斗為主要職業的男性自然成為家庭的中心,而女性則居于更加次要的地位,負責家庭的日常起居、順從丈夫、恪守婦道成為其必須遵守的規范。隨著武士成為統治階級,這種性別分工也擴展到整個社會,那么平安朝以后的歷史時期內日本的女性教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作為新興的統治階級,武士階層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大肆宣揚中國的儒家思想,使其成為武士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的女性道德觀亦被他們所用,用來明確社會分工。到了江戶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的知識分子開始仿照中國的《女戒》、《女訓》、《女論語》等編著女子訓誡書。這一時期既出現了以上層社會女性為對象的訓誡書,又有以庶民女性為對象的訓誡書。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是日本女訓書發展最為全盛的時期。盡管數量眾多,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的道德觀念成為其核心教義。佐久間象山在其所著的《女訓》中這樣說道:“裁縫之道乃女子之技,切不可疏怠。夫之衣物,相時而備,不違時令。晨當早起,進湯捧盥,裝扮清潔。勿誤夫之公私事宜。勤習庖廚肴饌之事,不可怠惰(中略)古有男治外女安內之訓,婦人循夫家之法,專心管理家內之事。”對女子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詳細規定的同時,還強調女子應該專心于紡織縫紉,從小就要接受這種家務技能的訓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鐮倉時代以后的日本雖然受到儒家思想的絕對影響,儒家的三從四德、男尊女卑觀念在日本也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理念卻并沒有為當時的日本人所接受。如前所述,平安時期的貴族女性從小接受練習假名、作和歌以及琴藝的教育,只有這樣的女子才會受到男性的青睞,才可能為自己所屬的家族帶來飛黃騰達的機會。事實上,到了近世,這種貴族式的家庭教育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武士家庭出身的女子最初僅學習武藝,后來受貴族社會的影響,也開始注重提高女性的文化修養?!杜侥俊分袑ε缘慕逃隽巳缦旅枋觯骸叭绮粫晕牧曌郑娮R淺薄,便難于相夫教子。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愛,然首先應學藝,寫文章。如不諳此道,則一生不識善事也不辨惡事,既無樂趣,又無慰藉。”《女實語教》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品優不為貴,以心正為貴,容姝不為貴,以有才為貴?!彪m然這種教育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是為了滿足以男性為中心的家庭的需要,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相夫教子,但掩蓋不了女性學習文化受到鼓勵這一事實。江戶時期,在大阪、京都等商業發達的大城市,招收女學生的寺子屋明顯多于其他地區,并且在寺子屋中,女學生的比率也比較高,有些寺子屋中女學生的比率甚至超過了男學生,女性受教育的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平安朝之前,受攝關政治體制這一特殊歷史現實和走婚這一婚姻形式的影響,貴族女性習字、作和歌和練習琴藝,盡管男性掌握著文學領域的霸主地位,但她們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創造了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時期。平安朝之后,武士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加強了對女性的控制,女性的地位更加卑微,她們像中國的女性一樣受“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也被要求學習女紅、做家務,但在接受教育方面她們卻有異于中國女性,甚至可以去學校進行系統的學習,她們學習文化的這一行為是受到鼓勵的。
參考文獻
[1] 張菁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2] 劉春英.日本女性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 黑川真道.日本教育書庫?女訓篇[M].東京:東京日本圖書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古詩詞鑒賞是高考知識考查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多年來都堅守著屬于自己的一方陣地,準確把握表現手法的運用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只有掌握好了手法,考生才更容易走近作品內核,進而準確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感情。不僅如此,有不少考題直接考查的就是表現手法。我們看2011年考綱對古詩詞鑒賞的要求(1)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而其中的“表達技巧”就是表現手法與藝術手法的統稱。而在詩詞鑒賞諸多應當掌握的表現手法里,有一種手法顯得很特別,但大家也不會很陌生,它就是:寫對方。
寫對方,又叫對寫法,也有人稱作“落筆對面”“主客移位”,就是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作者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對親友故交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彈琵琶,從對方著筆,這樣,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一)從源頭出發
《詩經?魏風?陟岵》從題目上看寫的是主人公登上高岡遠遠眺望的一種心緒: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p>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p>
全詩采用一唱三嘆的方式,寫想象中父母兄長的聲聲惦念與呼喚,從而加重了行役者漂泊天涯的孤苦之感。
在中國最古老的這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我們就能隨處覓到思親懷遠之作的蹤影,此后在亂離的社會里類似的作品更是多如牛毛。然而《魏風?陟岵》一詩的妙處正在于抒情手法的獨特,主人公明明是在思念家中至親的父母兄弟等人,但他偏偏從對面落筆設想家中親人對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懷有的牽念之情,這種委婉的深情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二)看唐詩風采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繁盛時期,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這種表現手法又得到是怎樣的運用呢?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是家喻戶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的最后兩句寫了作者的“遙想”,仿佛遺憾的不是詩人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似乎并不值得訴說,詩人想象著兄弟們在佳節來臨時去登高賞景,插上茱萸,猛然發現今年大家未能完全團聚,心想他們因為我的缺席會是多么遺憾呀。詩人表達這種綿綿的思念之情時用了寫對方也就是從對面落筆的手法,顯得曲折委婉,新穎別致。
詩圣杜甫也有兒女情長的作品,比如《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中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想念妻兒老小,而是從妻兒落筆,設想妻子的脈脈深情和兒女的稚氣天真,以想象遠方妻兒對己之思念作為切入角度,使自己的思念深情和妻兒之情融為一體,更具感人力量。
此外唐代有兩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詩作,同樣使用了這種抒情手法。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詩人想象著夜闌人靜之時,家人不肯歇息,還在念叨著遠行在外的自己。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肮枢l今夜思千里”一句,詩人想象著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親人對自己的一片牽掛情懷,兩首詩作都寫在本應萬家團聚的時刻,兩位作者都是傷心的“遠行客”,從對面落筆將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蓄。
(三)看如何延續
唐代如此,到了南宋狀元詩人黃公度在除夕時寫下了《乙亥歲除漁梁村》一詩:“年來似覺道途熟,老去空更歲月頻。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領略春。想得在家小兒女,地爐相對說行人?!?/p>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10)06―0080―03
學術界早就注意到近代報刊對近代文學的影響:阿英《晚清小說史》(作家出版社1955)指出新聞事業的發達刺激了需要,《晚清文藝報刊述略》(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詳細梳理了晚清文藝報刊的情況。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全面梳理了近代文人與報刊的基本情況。包禮祥《近代文學與傳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討論了各種文體的創作與近代傳播的關系。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巴蜀書社2005)探討了近代傳媒對近代文學言述方式、傳播方式、文體、流派的影響。
梁啟超說:“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辈芫廴室舱f:“中國文壇和報壇是表姊妹,血緣是很密切的?!薄耙徊拷幕?,從側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機器發達史;而一部近代中國文學史,從側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聞事業發展史?!闭\如局中人所言,近代報刊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近代報刊作為一種公共資源,被近代知識分子充分利用,改變了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當然也改變了中國文學。因為文學發表途徑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文學創作、文學作品的體式和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近代文學與古代文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近代報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文學場”,為近代文學的發生發展提供新的文化語境,創造了新的生存空間。所謂“文學場,就是一個遵循自身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的空間”。文學場的生成一般應具備幾個條件,即創作主體自主性的獲得、象征財富的市場的激勵以及雙重結構的出現(包括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而文學場的內部結構,“就是個體或集團占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結構,這些個體或集團處于為合法性而競爭的形式下?!苯M成文學場內部結構的個體或集團包括文學賴以發生和存在的報紙、雜志、出版機構以及具有近代意識的作家。近代報刊不僅為近代文學的發生開拓了傳播空間、表現對象以及廣大讀者群體,也培養了近代作家的近代意識。
一、近代文學傳播空間的拓展:繁榮的物質基礎
毋庸諱言,近代報刊的產生主要并不是為了文學。洪仁拜在《》中提出“設新聞館”,旨在“收民心公議,及各省郡縣貨價低昂、事勢常變。上覽之以資治術,士覽之得以識通變,商農覽之得以通有無”。陳熾《報館》除申明意識外,也強調“達君民之隔閡”。陳衍從張國勢的角度提出中國宜設洋文報館,王韜以報紙能“知地方機宜”、“知訟獄之曲直”、“輔教化之不及”,主張“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梁啟超認為報館能夠“去塞求通”。1896年6月12日,李端提出“廣立報館的主張”,旨在“通今”。孫家鼐認為“報館之設,所以宣國是而通民情”。總之,是為了通達上下之情和國家富強。
從實際看,最早的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是為了“成人德”,使人明“神理”、“人道”、“國俗”?!短剡x撮要》也是為了使民眾明道理,“修德從善”。傳教士辦報刊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傳教。改良派、革命派主辦報刊是為了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如《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宣傳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的改良主張,《民報》、《民呼報》、《中國日報》等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革命思想。商人辦報則是以提供信息服務來謀求經濟利益,如《申報》、《上海新報》。文藝報刊固然是為了文學而生,但也還有附帶上述三種目的?!缎滦≌f》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寰瑣記》、《海上奇書》、《繡像小說》等有明顯的經濟利益訴求,《言》顯然有傳道色彩。
由于文學特別是小說有“淺而易解,樂而多趣”的美學風格和審美功能, “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梁啟超語),傳播者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都借助文學,從而拓展了文學的傳播空間。傳教士的報刊為了拉近與中國讀者的距離,用中國古典文學的形式或寫法進行寫作,并且刊登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了表明其宗教的可取和文明的先進,刊登他們國家的文學作品,以為夸耀。從最早的中文報紙擦世俗每月統紀傳》,到影響中國士人甚巨的《萬國公報》,莫不如此。改良派和革命派則主要是因為言禁,為了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借助文學作品進行政治宣傳。如梁啟超“專借小說家言,以發起國民政治思想,激勵其愛國精神。”商業報刊一方面是因為言禁,另一方面是為了節約成本,大量發表文學作品。三股合力使得近代報刊幾乎都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極大地拓展了文學傳播的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1815年到1911年中文報刊有1753種,其中多數刊登過文學作品。這不僅突破了古代文學作品僅僅靠總集、合集、別集和口傳的束縛,也極大地刺激了對文學作品的需求。近代文學的產量之巨是學界公認的,無論那種文體,其數量均遠軼前代,造成近代文學的繁榮。不僅為了適應報刊的需要和特點產生了新的文體,如新學詩、新民體、各種小說,也使得衰老的一些文體如詩鐘、燈謎等獲得了廣闊的傳播空間。
袁進指出:“凡是近代的進步文人,大抵都與報刊發生關系?!睉撜f,近代文人絕大多數與報刊結下了不解之緣。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魯迅、吳趼人、譚嗣同等進步文人如此,孫玉聲、袁祖志等舊文人,李涵秋等鴛鴦蝴蝶派作家也是這樣。
王韜(1828-1897)是近代由傳統知識分子成功轉型的傳播者。他18歲成為秀才,旋因鄉試不中,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聘,在墨海書館編譯西方自然科學書籍,編輯《六合叢談》;因政治原因逃到香港后,助人翻譯經書,主編中文報紙《近事編錄》,后為《香港華字日報》撰稿,并于1874年創辦《循環日報》。
梁啟超在《創辦原委記》中記述了這種混同的情況。包天笑等公開刊登啟事征求小說材料,吳趼人、李伯元等的自我表白,也能夠充分說明這種狀況。身份混同使作家在寫作時混淆或忽略文體的區別,把消息、議論、說明等文體承載的內容放到文學作品中,用非文學的寫法進行文學創作,新民體、新學詩、政治小說、社會小說、黑幕小說等就是
這樣的產物。這種作品借報刊強大的影響力,迅速被模仿,這是新民體、鴛鴦蝴蝶派作品風行的主要原因。小說戲劇等敘事文體的繁榮,成為文學之最上乘,主要得益于此。近代文學風尚形成快、轉變也快,亦根源于此。
但身份混同使近代作家更接近社會現實,視野開闊,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創作素材和創作沖動。一方面使文學更加關注國計民生,作品反映的社會與人生更為廣闊;另一方面則令作家放棄精雕細琢,影響作品的質量。
三、讀者劇增:干預或參與創作
報刊既經創辦,就要求生存、求發展,不管是為了經濟效益,還是為了宣傳效果,都必須盡力爭取盡可能多的讀者。因此,各類傳播者在發行上都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擴大發行量。當時報紙的發行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自辦發行(報童、分銷處)、郵局發行和中介代銷及三者相結合??d文學作品既是擴大發行量的有效手段,但刊登著文學作品的報刊也為文學作品培養了大量讀者。傳教士所辦的擦世俗每月統紀傳》初印500冊。后增至1000冊,最高達2000冊; 《萬國公報》創刊時每期發行1000冊。M邇貫珍》每期印3000冊。商業性的《申報》創辦不到1年就可賣3000份,1877年達10000份,其后更達數萬份。宣傳政見的《時務報》、(清議報》、慚民叢報》、K報》、 《民報》等均在創辦不久就銷數過萬。許多文藝性的報刊發行量也很可觀,《減寰瑣記》創刊時銷2000冊。而且報刊的流動性、共享性比書籍強,其實際讀者的數量比發行量還要大,這個讀者數量是過去的作者不敢想象的。大量的讀者使作家可以以寫作為生,并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編輯、讀者聯系的便利和必要,讀者能夠影響創作。讀者的參與使一些作家改變創作計劃,變更故事情節,改變人物形象,影響了作品的統一性和張力。這是一些近代文學作品質量不夠高的一個因素。讀者的文化素養與傾向,使近代文學更為世俗化,這也是近代文學作品高雅精品較少的一個因素。讀者轉變成為作者的例子很多,有章太炎、王國維等學者型作家,更多的是鴛鴦蝴蝶派作家,后者無疑降低了近代文學作品的文化意蘊,加強了世俗性。
四、職責相近:近代作家近代意識的形成
關于報刊的職責,近代不同政見的傳播者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梁啟超在(敬告我同業諸勘中指出,報紙有兩大天職:監督政府,向導國民。革命派的件)州日報》同樣認為報館天職“于齊民,須為其導師,而于政府,須為其監史”,報館任務是監視政府,為民請命?!薄?/p>
唐代詩人王灣,先天元年登進士。玄宗命馬懷素等校正群書,王灣亦預其事。十一年,灣與殷踐猷等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洞伪惫躺较隆贰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之句,張說題于政事堂,令為楷式?!度圃姟反嬖娛祝?)。
與李白相比,王灣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實在并不很高,但在王兆鵬先生《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中,《次北固山下》與白居易《琵琶行》、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由于得分完全相同,難分高下”,并列第十。新晉的2011《唐詩排行榜》一書里,該詩僅次于李白《蜀道難》,排行第十一。無疑《次北固山下》在千年之后的中國,受到讀者極大的喜愛,這也說明,讀者對名篇的選擇和價值判斷,并不完全看作者聲望的高低和名聲的大小,而是看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當然,這里面不排除有時代因素的影響(2)。王兆鵬先生甚至說:“今后的文學史著作,是否應該給創造了經典名篇的張繼和王灣留下一席之地?”
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文壇上作家的窮通與作品的顯晦,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次北固山下》今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唐代名篇之一,當今的選本很少有不選它的,但回顧這一詩作在明代前的命運,卻未必如現今般青云直上。詩歌作品傳播本身,也是民眾接受的過程,《次北固山下》經典意義就在這一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形成。
王灣沒有專集,《次北固山下》只有通過總集、選本或雜記流傳下來。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中芮挺章《國秀集》卷下最早收錄此詩:“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而后殷《河岳英靈集》也收錄王灣此詩,但題為《江南意》:“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 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歸年”,稱贊“詩人以來少有此句。張燕公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宋代文獻如《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均未收錄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耐人尋味的是,《文苑英華》收錄了王灣其他三首作品,如《麗正殿賜宴同勒天前煙》、《年應制》、《清白二渠判》等;《唐文粹》則選錄王灣另一首作品《奉使登終南山》,可見以上三則材料非不能收錄《次北固山下》,很有可能是見而未錄。僅南宋周《三體唐詩選》收錄王灣《次北固山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仍以《江南意》為題錄前一種文本,又附錄后一種文本;尤袤《全唐詩話》,則全從殷所錄,題為《江南意》。
元代唐詩選本不多,成書于至正四年的楊士弘《唐音》是較好的和易得的本子,收錄此詩。方回的《瀛奎律髓》因專選唐、宋兩代的五七言律詩,故也收錄《次北固山下》。
到了明代,該詩的光輝重新綻放出來。有明一代,胡震亨《唐音癸鑒》、唐汝詢《唐詩解》、高《唐詩品匯》等選本均收錄此詩。關于《次北固山下》的評論也接踵而來,如《唐詩直解》贊其:“中聯真奇秀而不朽”;《詩藪》稱:“‘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北固之名奚與?”;《唐詩訓解》贊:“三四工而易擬,五六太淡而難求”;《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徐充曰:“此篇寫景寓懷,風韻灑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淺淺可到。”《唐詩鏡》則謂‘潮平’二語,俚語殊甚。‘海日生殘夜’,略有景色。‘江春入舊年’,此溷語耳”,雖是對此詩的批評,但也體現了當時的流傳盛況。
明之后,《次北固山下》經久不衰,清代多家選本收錄該詩,如《唐詩別裁》、《唐賢三昧集箋注》、《唐詩箋注》、《網詩園唐詩箋》以及由蘅塘居士所編選的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等。近代以來,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論及此詩,引用晚唐詩人鄭谷“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來印證“它在當時的影響和盛唐所提倡的標準詩風(3)”古代文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傅璇琮先生也對該詩贊不絕口,認為“風格壯美而又富于展望”;袁行霈教授則認為該詩“讓人感受到盛唐時代的氣息以及盛唐詩歌的風貌”(4)。
縱觀《次北固山下》的接受歷程,順暢也不乏挫折。王灣712年登進士第,在此前后,寫下該詩,隨即被當時的宰相張說看中,并親手題于政事堂,這種示范性的揄揚與號召,必然使該詩廣為流傳,以致到了晚唐詩人鄭谷仍心儀不已。不過,該詩在宋朝至少在北宋受到了冷遇,當時的主要文獻記錄很少,也缺乏大量的評論。與之后明代大規模的選錄與評論是迥異的。
為何王灣的詩在唐代廣為流傳、宋代收錄不多,而在明代重新綻放光彩呢?探討這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說到《次北固山下》的基本格調和對其進行揄揚的伯樂――張說。從詩本身來說,這是盛唐才有的風貌,“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是代表唐人的審美意識: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偉觀――黎明、春天、新年,一齊來到人間,使人神清氣爽?!吧薄ⅰ叭搿弊郑瑹崆楸挤牛巧拇笞匀?。萬物復蘇,積極有為,迎向清新與博大。這首詩潛在的盛唐氣息與張說的美學觀不謀而合,使得它的初次傳播范圍更廣泛。
張說,據《新唐書?張說傳》云:“開元文物彬彬,說力居多?!逼錃v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政四十余年,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書令,睿宗時期就已是政治中樞的主要成員之一。張說文學修養極高,堪稱一代文宗,其為文俊麗,用思精密,乃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于碑文墓志。其詩,人謂得江山之助,已具盛唐風貌。后人胡震亨評價說其“律體變沈宋典整高則,開高岑清矯后規(5)”
張說在《洛州張司馬集序》開篇寫道:“夫言者志之所之,文者物之相雜。然則心不可蘊,故發揮以形容;辭不可陋,故錯綜以潤色。萬象鼓舞,入有名之地;五音繁雜,出無聲之境:非窮神體妙,其孰能與于此乎!”這段表達張說詩美觀的開場白,誠可作為美學名段。他在序中明確提出“族高辰象,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的“氣象”,規制了“逸勢標起,奇情新拔”的盛唐“骨力”,他以為,盛唐時代精神的作品,就是要“搖筆而綺秀飛”,且達到“感激精微”、“天然壯麗”之境界,講求神韻,崇尚氣勢,欣賞境界擴大、氣格爽建的作品(6)?!洞伪惫躺较隆氛哂袕堈f欣賞的“壯麗““氣象”,讓它知名度大增,殷《河岳英靈集》選錄此詩除了詩篇本身的審美特色,也未嘗沒有考慮當時的社會影響力。
也同樣是該詩透露出的盛唐風貌讓其在宋代冷遇,明代重現光彩。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說,“詩分唐宋乃風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別”,可見唐詩與宋詩風格是不同的。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五、《薛〈山泉詩〉提要》云:“宋承五代之后,其詩數變,一變而西昆,再變而元。三變而江西。江西一派,由北宋以逮南宋,其行最久。久而弊生,于是永嘉一派以晚唐體矯之,而四靈出焉。然四靈名為晚唐,其所宗實止姚合一家,所謂武功體者也。其發以清切為宗,而寫景細瑣,邊幅太狹,遂為宋末江湖之濫觴。”可見風格壯美,氣象博大的盛唐氣象在觥籌交錯的西昆詩人、點鐵成金的江西詩派那里是得不到回應的。效仿盛唐詩人,也是杜甫、李白之倫,王灣詩名顯然不夠遠揚。
明代詩文領域最顯著的特征便是文學復古思潮日益活躍。從李東陽到李夢陽,所提倡之唐詩,主要是盛唐。如李夢陽在《空同集》卷五十二言“詩至唐,古調亡矣,然自有唐調,可歌詠,高者猶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調,于是唐調亦亡”,使“人不復知詩矣”,表明對唐詩的贊賞。后七子中李攀龍、王世貞的復古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夢陽等前七子的文學思想,以為“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于本朝獨推李夢陽”。這些都是對盛唐詩歌的贊賞與推崇,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和文學思潮的影響下,盛唐詩歌必然會受到時人傳誦,而《次北固山下》這篇被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喻為盛唐句的詩歌,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必然會受到當時人的激賞。
馬一浮先生曾說,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我想能帶給整個時代、社會這樣美妙體驗的,不止是《次北固山下》。每一首詩歌,都能憑借風力直上青云的。
參考文獻:
(1)《唐詩匯評》陳伯海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2)《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王兆鵬 文學遺產2008年第二期
(3)《笳吹弦誦傳薪錄--聞一多、羅庸論中國古典文學》鄭臨川 徐希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袁行霈 光明日報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