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經濟增長周期理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7 16:15: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增長周期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增長周期理論

篇(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0010);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1YZS038)。

作者簡介:陳 杰(1980-),男,江蘇揚州人,經濟學博士,揚州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安 源(1986-),女,山東泰安人,揚州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5-0132-05 收稿日期:2011-09-2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于體制轉軌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總量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而經濟周期波動則呈現不斷緩和的態勢。那么,體制轉軌在促進經濟增長、平抑經濟周期波動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體制轉軌的根本問題就是非國有部門的成長與國有部門的改革(樊綱,200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制變遷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國有制經濟比重下降而非國有制經濟比重上升。這種體制變遷的過程與市場化的進程、要素使用效率尤其是資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年均經濟增長的高速水平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展示出它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上的合理性(劉偉 等,2002)。經濟周期性波動根源于經濟體制本身(張連城,2006)。以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和稀缺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化進程,導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微觀主體發生了重大轉變,在轉軌型波動特征不斷消失的同時,成熟的市場經濟波動特征逐步顯現出來(雎國余 等,2005)。從現有文獻來看,

雖然有研究涉及了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中體制性問題的分析,但尚不夠深入;尤其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學者使用數理模型來解釋體制轉軌、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同時實證研究方面也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建立一個數理模型,理論分析并實證檢驗體制轉軌、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

一、理論模型

(一)前提假設

1.體制轉軌在微觀層面主要表現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經濟活動波動程度的變化;在宏觀層面主要表現為所有制結構的變動。

2.鑒于我國經濟的投資驅動型特征,不同所有制企業經濟活動波動程度的變化由各自企業投資活動的變化加以描述;所有制結構的變動用政府投資或民間投資①在總投資中比重的變化加以描述。

3.假設存在三部門經濟,這時國民收入Y由三個支出流組成: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于是有Y=C+I+G。

4.消費C被看做是收入Y的函數,且有C=cY。其中c為邊際消費傾向,0

5.一國投資I被分成政府投資Ig和民間投資In兩部分,于是有I=Ig+In。

6.民間投資In取決于經濟總量的增加,即In=I2+k2ΔY。其中k2為民間投資加速數,k2>0。

7.政府支出被視為外生變量,即G=G0。

8.假設整個經濟社會中有m家國有制企業和n家私有制企業,所有企業具有相同的規模。m家國有制企業在相同的政策條件下具有一致的投資沖動,因此各家國有制企業均有相同的投資變動Δig,從而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政府投資變動為mΔig;n家私有制企業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具有一致的投資傾向,因此各家私有制企業均有相同的投資變動Δin,從而非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民間投資變動為nΔin。

(二)政府投資的決定過程

當經濟過冷時,政府會增加投資,從而擴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當經濟過熱時,政府就會減少投資,從而遏制總需求的過快擴張,使經濟降溫。因此,政府投資與經濟所處的狀態密切相關。政府投資的決定可以用方程(1)表示

Ig=I1-k1(Y-Y*) (k1>0)(1)

由方程(1)可知,政府投資變動的方向由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的偏離決定。由于政府投資存在著相機抉擇,從而政府投資變動的方向與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偏離的方向相反。政府投資變動的大小與政府投資調整系數密切相關。政府投資調整系數在微觀層面反映了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在宏觀層面反映了政府調控的模式。政府投資調整系數越小,表明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越??;政府調控模式越是“微調化”,政府投資的變動也就越小。相反,政府投資調整系數越大,表明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越大;政府調控越是“大起大落”,政府投資的變動也就越大。

(三)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過程

根據前提假設、政府投資的決定過程,擴展后的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模型可以用方程組(2)來表示

Y=C+I+G0I=Ig+InIg=I1-k1(Y-Y*)In=I2+k2ΔYC=cY(2)

整理方程組(2)后可以得到方程(3)

ΔYY=1k21-c-I1Y-I2Y-G0Y+k1k2?(Y-Y*)Y (3)

篇(2)

中圖分類號:F830.9:F832.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40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5-96-03

一、投資時鐘介紹

投資時鐘是由美林證券根據美國完整的超過30年的資產和行業回報率數據提出的投資概念,即將經濟周期分為衰退、復蘇、過熱和滯漲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由經濟增長和通脹的變動方向來唯一確定;同時每一階段都對應債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現金中的某一特定資產類別。

(一)長期增長和經濟周期

從長期看,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勞動力、資本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從短期看,經濟經常偏離可持續的增長路徑。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要使其回復到可持續增長路徑上來。在潛能之下的經濟增長會使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而經濟增長持續保持在潛能之上則會導致破壞性通脹。美林投資時鐘理論采用產出缺口來描述經濟增長走勢,用CPI來描述通脹。拐點判斷方面,金融市場上一貫將增長率的短期偏離認為是其長期趨勢的改變。正確地識別拐點可以通過改變資產配置而盈利,但生硬套用該理論也可能會出現錯誤。針對上述情況,美林的投資時鐘理論中引入了增長評分卡的概念,增長評分卡是一個基于央行政策、OECD領先指標、商業信心指數和實際GDP市場共識預測的擴散指數。它是關于GDP增長方向的很好的6個月的領先指標,可有效用于拐點判斷。

(二)經濟周期的4個階段

美林將經濟周期分為4個階段――衰退、復蘇、過熱和滯脹。

1.衰退階段。經濟增長停滯,產能過剩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驅使通脹降低。企業盈利微弱,實際收益率下降。央行下調短期利率刺激經濟,進而導致收益率曲線急劇下行,此時債券是最佳選擇。

2.復蘇階段。舒緩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長率加速并處于潛能之上。同時因空置生產能力還未耗盡使得通脹繼續下降,企業盈利大幅上升,這個階段是股權投資者的“黃金時期”,股票是最佳選擇。

3.過熱階段。企業開始面臨產能約束,增長減慢,通脹抬頭。央行加息給經濟降溫,此時GDP增長率仍處于潛能之上,收益率曲線上行趨緩,股票的投資回報率取決于利潤增長與估值下降的權衡比較。大宗商品是最佳選擇。

4.滯脹階段。GDP的增長率降到潛能之下,但通脹卻繼續上升,產量下滑,企業為了保持盈利而提高產品價格,導致工資一價格螺旋上漲。只有等通脹過了頂峰中央銀行才能有所作為,這就限制了債券市場的回暖步伐。企業的盈利惡化,股票表現非常糟糕。此時現金是最佳選擇。

(三)投資時鐘在美國的測試結果

美林利用美國超過30年的資產和行業回報率數據(1973年4月至2004年7月)驗證了投資時鐘的合理性。以下是一部分研究成果。

1.美國不同資產類收益率:(1)所有資產中股票表現最好,年均實際回報率達到6.1%,相比債券收益率,存在約2.5%的股權風險溢價;(2)債券的收益率高出現金2%,反映其久期風險和違約風險。

2.不同經濟周期階段中資產的收益率比較。根據不同階段各資產的收益率情況,美林展示了投資時鐘的理論對角線和實務對角線。其中理論對角線表示每一時鐘階段的理論最佳資產選擇,在衰退、復蘇、過熱和滯脹期分別對應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現金;實務對角線則反映每一階段實際收益最好的資產,除滯脹期大宗商品代替現金外,其余階段資產表現與理論對角線相同。

二、投資時鐘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應用

(一)主要指標和參數選擇

將投資時鐘理論應用于中國資本市場,首先是要選擇合適的指標和參數,用于確定周期的不同階段以及各資產的收益情況對比。對于經濟周期的判斷,美林投資時鐘采用產出缺口來描述經濟增長走勢,用CPI來描述通脹。在我國,影響宏觀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單純以產出缺口度量增長復蘇與衰退的方式很難實際運用于中國經濟周期的解釋與定義中。當前的研究中,用于表征中國經濟增長的指標主要有就業率、工業增加值、GDP增長率等,也有機構采用多個宏觀指標,通過建立多因素模型進行綜合描述和判斷。本文我們主要采用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季度累積GDP增長率相結合的方式描述經濟增長,通脹部分仍采用投資時鐘理論使用的CPI增長率來描述。

在各資產的收益情況對比中,本文對股票和債券資產分別采用滬深300指數和上證國債指數作為表征指標,大宗商品方面使用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CPI),現金部分采用復利計算的3個月定期存款利率作為表征指標。

(二)經濟周期選取

對于經濟周期時長的選取,投資時鐘理論由美林首次提出時,是對自1973年4月至2004年7月美國超過30年的時間周期進行研究分析。該理論在我國的具體應用,當前不同機構的研究各有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區別在于起始時點的選擇,如以1991年底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作為資本市場的形成標志,開始統計股票資產收益情況;或按中國股市與經濟增長相關程度截取起始點,比如2000年后總市值首次突破GDP總量的40%。盡管從統計學的角度,樣本空間越大統計分析所能體現的意義就越突出,但另一方面,由于投資時鐘理論的主要應用是對各經濟周期中不同資產的風險收益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合理選擇資產配置方案,這就要求資本市場具有較高的成熟度以及對于宏觀經濟走勢變化的較高敏感度。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由于起步時間晚,發展過程短,市場本身一直處在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很多時候(尤其是發展初期)其對于經濟的反映程度會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統計結果不顯著。近年來,經歷了2007年的股市暴漲暴跌之后,隨著資本市場的日趨成熟,市場的走向與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密切相關,加之一些可以準確反映資產收益走勢的綜合指數,如滬深300、中國大宗商品CCPI等的陸續,投資時鐘理論的適用條件日益完善,理論中有關把握經濟周期、判斷經濟形勢以及資產配置決策等內容也將具有越來越多的借鑒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依次走過了衰退、復蘇、過熱、滯脹四個階段。本研究將選取2008年下半年為起始點,通過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的宏觀經濟數據確定完整的投資時鐘,并對這一時期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現金等資產的風險收益情況按照周期中的不同階段進行統計分析。

(三)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確定

在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對于不同階段的定義中,衰退期為經濟與通脹雙降,復蘇期為經濟增長通脹下降,過熱期為經濟通脹雙增,滯脹期為經濟下降通脹增長。通過環比數據確定增長走勢,從而將每一個月份都分別歸納在某一個階段內。本研究中我們采用類似的確定方法,將每月的同比增長數據與上月比較,確定該月所處階段。比如某年4月份經濟增長為10%,通脹率為5%,5月份上述兩個指標分別為8%和6%,則判定5月為滯脹階段。

指標選擇方面,經濟增長指標使用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季度累積GDP增長率加權平均處理,具體計算方法為:某月經濟增長值=1/3*當季累積GDP增長率+2/3*當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由于國家公布的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指標每年1、2月合并計算,本研究使用此數據時,將分別與上月和下月數據平均計算,得到1月和2月的估計值。

根據上述分析方法,我們對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的相關宏觀經濟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分別判斷出每一個月份所處的經濟周期階段。結果表明,在所有42個月份中,衰退期占12個月、復蘇期9個月、過熱期10個月、滯脹期11個月,總體來說各周期階段分布較為平均。從時間上看,大致可以將上述3年半的時間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自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完整走過了一個時鐘周期,依次經歷了衰退(2008年7月-11月)、復蘇(2008年12月-09年7月)、過熱(2009年8月-11月)、滯脹(2009年11月-10年10月)四個階段。第二部分是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這段時間內盡管通脹壓力持續走高,但經濟并未直接掉頭下降,呈高位震蕩態勢,在時鐘階段上反映為滯脹期和過熱期的反復,之后最終確認滯脹期。第三部分是自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滯脹期確認之后,經濟步入衰退,開啟了下一個時鐘周期。

(四)不同資產在周期各階段的收益率對比

根據已確定的經濟周期各階段,分別按月計算不同資產的平均收益率,其中各資產的表征指標分別為:股票:滬深300指數;債券:上證國債指數;大宗商品:中國大宗商品指數;現金:3個月定期存款利率。

按上述方法計算出的不同階段各資產平均收益率,得到投資時鐘在中國的實務對角線。結果表明,與投資時鐘在美國的測試相同,時鐘前三階段的最佳資產分別為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收益率分別為7.1%,40.8%和26.8%。滯脹期于美國投資時鐘不同,股票超過大宗商品成為最佳資產,收益率為20.4%,同時也超過理論對角線上現金的2.2%。

三、總結

(一)投資時鐘的資產配置決策分析

根據不同階段各資產的收益率情況,美林展示了投資時鐘的理論對角線和實務對角線,其中理論對角線表明在各階段理論上最佳的資產選擇,即衰退期選擇債券,復蘇期投資股票,過熱期追捧大宗商品,滯脹期現金為王;實務對角線反映每一個時鐘階段中,實際收益最好的資產。

我們分別統計了中國資本市場中各資產在不同時鐘階段中的表現情況,結果表明,前三個階段中各理論最佳資產的收益明顯好于其它。同時,分別考察股票、債券和大宗商品,其在不同階段的時鐘表現也非常顯著,說明各資產對于經濟周期變化確實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從總體水平上看,債券的平均收益最高,其高出現金的部分基本上可以看作長久期風險和信用風險溢價,這一點與投資時鐘在美國的測試結果相同;與美國歷史結果完全相反的是,中國資本市場上股票的表現最差??偟膩碚f,投資時鐘理論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走勢預期、資產配置決策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二)投資時鐘理論的深入探索與展望

篇(3)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增長的平臺上,并未進入周期的拐點。即使近期經濟增速有些微放緩,也是快速增長過程中的正常與合理的回調,此輪經濟高速增長的長波并未結束。我們預計,如果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2005年經濟增長率可以肯定達到9%左右,未來幾年也有望保持8%以上的強勁增長,不會出現增長率在7%以下的經濟衰退。

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強勁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三大需求看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強勁。

未來投資規模仍將保持較高增速,投資需求仍有很大張力

自去年4月實施宏觀調控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呈現出平穩回落之勢,而且這一趨勢仍會得以延續。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指標看,增速已由2003年的27.7%回落至2004年的25.8%,到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為22.8%,但仍高于政府全年增長16%的調控目標,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004年增速為27.6%,比上一年回落0.8個百分點,但今年1~5月份增速仍達到26.4%,只是平緩小幅回落。

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投資過熱、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無疑會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由于這種調控不是全面緊縮投資需求,而是實行結構式調控“有保有壓”,加之在調控方式上采取“點剎車”,因而投資增速不可能出現全方位的、快速大幅的下滑。同時,由于經濟運行中經濟主體內生性的投資沖動依然旺盛,未來幾年投資仍會保持較高增速。從現有數據和發展趨勢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可能超過中央政府確定的16%的控制目標。退一步講,即使未來幾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至16%左右,由于投資規模高基數和投資周期的慣性作用,也足以支撐經濟的較高增長,封死經濟大幅下滑的空間。

從投資規模尤其是在建項目和新開工項目數量人手,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由于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在建項目還很多,投資規模仍然很大。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清理固定資產項目”報告顯示,只有不足6%的在建項目被叫停,仍有8萬多個在建項目和95%以上的投資規模得以保留。今年1~5月,固定資產投資在建施工項目個數110384個,同比增加11197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18975億元,同比增長28.7%。1~5月新開工項目56273個,增加10494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1268億元,增長24.9%。這些數據表明,投資并沒有在宏觀調控的車輪下“一壓就死”,投資需求張力仍然很強。

從中期的角度看,國家對煤電油運等“瓶頸”產業和部門的投資力度的加大,能源安全戰略以及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構成了投資需求增長的堅實基礎。西部大開發實施5年來,西部地區已新開工建設6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元。在不考慮新增投資項目的情況下,未來幾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仍將達20%以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速鐵路、大型水電和核電站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的開工建設,也為未來幾年的投資增長提供了有利的現實條件。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在三次產業投資中第二產業投資增長最快,并且主要集中在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投資、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鐵路建設投資。由于 “煤電油運” 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未來幾年國家用于這些部門的投資仍會保持較高增長。

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重化工業發展是一國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仍將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重化工業多為資金密集型行業,重化工業發展對,帶動投資的作用是相當顯著的。數據表明,在本輪經濟增長中,投資擴張的力度之所以很猛,是與工業的投資增長尤其是重化工業投資的增長分不開的。比如,在2003年投資額為500萬元以上的投資項目中,鋼鐵投資增長96.6%,汽車增長87.2%,煤炭增長52.3%。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國家或區域中心城市的部分“城市增長極”,因為重大事件或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戰略將獲得很大的投資機遇和動力。比如,未來3~5年內,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等因素,為這些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遇,將影響這些“城市增長極”今后幾年的投資在建規模。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也為西安、成都、重慶、沈陽、哈爾濱、鄭州和武漢等地區中心城市帶來了新的投資機遇。據統計,上述10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超過20%,其投資擴大所帶來的乘數效應及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將相當明顯。

從投資增長的動力機制看,民營經濟已在某些方面取代“政府經濟”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這一輪增長周期中,一些高增長產業。基本形成了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民營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一些民營資本已進入重化,工業,為重化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2005年2月,國務院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36條”),決定放寬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金融、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壟斷性行業,而且,民營經濟發展將首次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民營經濟將與國有經濟一樣,在市場準入、投融資、財稅支持、服務體系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所有這些,給民營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將極大地調動民營資本對這些行業的投資熱情,拉動投資規模的擴大。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

從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看,實際消費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GDP增長0.87個百分點,遠遠高于投資0.22個百分點的水平。顯然,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高于投資。因此,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必須努力擴大居民消費,提高消費率水平。我們認為,未來一個時期消費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日益增強。

2004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2%。

2005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112億元,同比增長13.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比去年同期增長2.7個百分點。我國居民消費已擺脫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現了穩中有增的上升勢頭,并且增速開始加快。據測算,在其他拉動經濟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居民實際消費實現11%以上的增長,就能保持GDP增速在8%以上。

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仍將保持較強的拉動作用

近十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額大幅攀升,2004年更是突破了萬億美元大關,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貿占GDP的比重也從40%迅速上升至超過70%。出口的快速增長和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對GDP一直保持著較強的拉動作用。

必須承認,近年來中國出口的外部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惡化,出現了一些有礙出口擴大的不利因素。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通脹壓力趨升,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貿易摩擦加劇,美元匯率波動,這些都會對出口產生一定影響。如果再考慮到人民幣存在的升值預期,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未來幾年出口增速會有所放緩。即使如此,未來幾年中國出口增長仍將保持較高水平。這是因為:第一,中國具有獨特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平均勞動力成本僅為0.9美元/小時,不僅遠低于德國、美國等高人力成本國家,也低于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墨西哥。第二,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高新技術產品正成為推動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出口商品經歷了從輕工紡織品到機電產品、再到高新技術產品為主要支撐點和新增長點的三個階段,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升級。第三,外商投資導致中國承接全球制造業的轉移,這是導致出口高速增長的另一關鍵因素。中國引進外資已經連續十幾年居發展中國家第一,目前外商直接投資(FDI)累計約為56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資產池。而在外商投資的行業結構中,制造業占了七成,極大地影響了進出口規模。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已經占全國出口總值的57%,對外依存度高達45.5%。由于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趨勢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逆轉,因此,外商繼續投資我國制造業的勢頭將延續,中國的出口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第四,長期以來,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采取了積極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成長。第五,世界經濟增長雖然放慢,但仍會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而中國經濟仍會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些都是推動中國出口繼續增長的基本條件和宏觀因素。即使人民幣有一定幅度的升值,對出口的負面沖擊也會很有限。

經濟周期理論表明,中國經濟仍處高速增長階段

經濟周期理論是解釋經濟波動成因和界定經濟周期的理論。根據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過程可分為三種周期現象,即2~4年的基欽短周期、8~11年的尤格拉中周期和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長周期。而一個長周期,一般包括6個中周期和18個短周期。從三種周期之間的關系看,長周期制約中周期,中周期制約短周期,并且這三種周期還分別與技術創新相關。

經濟長波理論研究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經歷了四個長波周期,而第五經濟長波出現在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前三個經濟長波所分別對應的機械化、鐵路化和電力化可以概括為能量轉換技術的創新,而第四波的電子化和第五波的數字化則是信息控制技術的創新。新的技術產業在成長期內帶動經濟以較高速度增長,形成經濟長波的上升期。而當新的技術產業漸趨成熟,增長速度會下降,進而帶動經濟增長減緩,經濟長波進入下降期。當又一輪技術創新開始,經濟便進入下一個長波。工業先發國家經濟長波大約為50~60年,上升期和下降期長度基本相當。工業后發國家實行追趕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現成的成熟生產技術,技術起點高,普及快,因而長波周期變短,大概在36年。

從成因分析,引致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的因素有二:一是經濟運行的內生因素,如投資規模、產業結構、市場結構、需求結構等的變化;二是經濟運行的外生因素,如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國際市場變化、政權更迭、戰爭突發等。

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周期的劃分,在我們看來,如果以經濟增長率為標準,并考慮到體制變革對經濟周期的重要影響作用,那么,進行粗線條的劃分,從改革開放至今可以劃分為兩個經濟周期,即1978~1991年為第一個經濟周期,1992年起至今為第二個周期。前者又包含了兩個短周期(1978~1980年;1989~1991年)和一個完整的中周期(1981~1991年)。因為在1981年和1989年兩個年度,經濟增長率較上一年度明顯下滑,明顯看出是一個周期的拐點,所以將其作為下一輪經濟周期的起始年份?;蛟S還應考慮的是,中國現正處在經濟起飛階段。國外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經濟起飛階段的經濟高增長都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根據康德拉季耶夫的長周期理論,按長周期有18年的上升期計算,始于1992年的新一輪經濟長波的上升期至少也應持續至2010年左右。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波還遠未結束,未來5年或更長一段時間,仍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戰略機遇期。

還應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性質發生了重要變化。改革開放前經濟周期是古典型周期,經濟衰退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負增長。而改革開放后經濟已轉為增長型周期,經濟景氣下降也只是增長速度放緩,增長已經成為主導經濟周期的主旋律。同時,由于經濟增長位勢提高,經濟波動也一改以前的大起大落狀態,波幅明顯:降低逐漸趨向平穩。

幾點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中國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至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導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增長階段。如果政府能夠恰當、嫻熟地運用好熨平經濟周期的政策措施,避免經濟的大幅波動,那么,從現在起:中國經濟再連續保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高增長,也是可期的。

篇(4)

一、引言

經濟周期性波動與經濟的長期趨勢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問題,波動對增長的影響結論對于政府部門如何看待宏觀經濟波動以及由此制定相應的調控政策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底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化經濟國家的大批實體企業停產和倒閉,這不僅降低了世界整體經濟增長,同時也加劇了經濟波動。面對高經濟波動,各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例如增加政府投資、降低商業銀行利息,但是,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一定會減損經濟的增長嗎?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的陰霾并未徹底消去,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到底存在負面影響還是正面影響?這個問題在后危機時期再次引起各國政府和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迄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并無定論。

傳統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即“二分法”)將經濟發展中的周期波動和長期增長看作為兩個獨立的經濟現象,然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內生增長模型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波動和增長是經濟增長過程的不同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內生增長理論關于經濟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也存在不一致的觀點,較為明顯的有兩種,首先是基于“干中學”理論,認為波動對增長有負面影響,而基于Schumpeter的“毀滅性破壞”理論則認為波動對長期增長存在正向影響,這主要源于“機會成本”和“清潔機理”的存在。

關于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方面,Ramey & Ramey(1995)運用國家層面的數據進行了研究,得出了經濟波動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的結論,此后,大量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研究。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了關于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新見解,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考慮波動性質,如Blackburn & Pelloni(2004)發現長期增長與實際沖擊引起的波動呈正相關,而與名義沖擊引起的波動呈負相關。二是考慮了數據類型,一些學者從使用加總數據轉向使用分解數據進行研究,如Imbs(2007)發現盡管基于整體加總數據得到的波動與增長關系為負,但基于行業分解數據得到的二者關系卻顯著為正;三是通過考察不同經濟體制特征來研究波動與增長的關系,如Aghion et al.(2006)發現短期波動與長期增長的關系受金融(信貸)市場的影響,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會使得波動對增長的影響不同。

理論上對我國經濟波動對長期增長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張運峰(2008)通過構造隨機增長模型證明隨機沖擊的增大不僅會使產出增長率的標準差(波動)增大,同時也使增長率均值(增長)減小,這導致了在數量上表現為增長與波動之間存在負向關系。更多的學者從實證角度進行了分析,并且得到了不一致的結論(如李永友,2006;劉金全,2005;盧二坡和曾五一,2008;杜兩省,2011)。但是,這些研究都將樣本期間整體考慮,而未分波動的不同階段進行觀察,而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與波動的狀態有關。一些理論研究表明低的經濟波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F象,但過高的經濟波動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即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隨著波動的程度存在非線性,Nelson(2007)的美國經驗也得到當人均GDP增長率的波動率水平低于5%時,波動對增長沒有顯著影響,而當波動率水平高于5%時,波動對增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那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對長期增長的影響是否隨著波動程度的不同也存在非線性特征?此前有學者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經濟波動出現了平緩特征,從而以1995或1996年為界限進行階段劃分,并分階段考察二者的關系,但是這樣的劃分是較粗糙的,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高經濟波動也表明這種劃分方法不再合適,鑒于此,本文主要采用門檻回歸模型判斷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否存在波動門檻效應,并在不同波動階段,波動對增長有何影響。與現有國內文獻僅使用國家層面數據或地區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不同,本文考察了我國工業行業分解面板數據。

二、模型的建立

1.模型和估計方法

注:(1)此處低波動與高波動期的劃分選擇波動率平均值;(2)東中西部的省份劃分參照國家統計局2011年的標準,競爭性行業包括除了煙草制造和石油加工煉焦外的全部制造業,共26個行業,壟斷性行業包括工業行業中非制造業和煙草制造、石油加工煉焦業,但不包括其它制造業,共11個行業。

三、實證研究結果及解釋

1.基于加總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

本文將采用門檻回歸模型尋找門檻值,并估計波動低于門檻值和高于門檻值兩個階段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2是基于全國GDP和工業增加值二者增長率序列的門檻回歸估計結果,其中列(1)和列(3)是條件波動時的估計結果,列(2)和列(4)是標準差波動時的估計結果。

表2結果顯示,除了列(1)外,其余三個序列F檢驗對應的bootstrap概率水平p值均小于0.1,表明經濟波動對增長影響的回歸模型存在門檻效應,在條件波動下,模型結果中波動變量系數(β1和β2)均不顯著,但在低于門檻值時,均為負;在標準差波動下,β1顯著小于0,而β2大于0不顯著,波動變量門檻值分別為3.71%和5.27%,說明在非條件波動下,當波動水平低于門檻值時,我國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存在負向影響,而當波動水平高于門檻值時,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這和Nelson(2007)的研究結果不同。

2.基于地區和工業行業面板數據的分析

國外一些研究指出在研究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不同的數據類型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Imbs,2007),那么,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波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否同樣存在這種現象。表3和表4的估計結果對此進行了驗證,由于面板數據不易得到條件波動,在此波動只取標準差形式,其中,表3是基于地區分解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結果,表4是基于工業行業分解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結果。

本文基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總經濟增長率時間序列數據和分地區和工業行業面板數據,在考慮到處于不同波動狀態的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可能存在非線性影響下,運用門檻回歸模型,重新考察了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對長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波動門檻效應,不同的波動狀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從全國加總GDP和加總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數據看,在低波動時期,波動對增長的影響有減損效應,而在高波動時期,波動對增長的影響不顯著。分不同地區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但在不同性質工業行業下,在低于波動門檻值時,競爭性行業波動對增長有負面影響,而壟斷性行業波動對增長有正面影響,在高波動時影響均不顯著。導致低波動時期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短期波動對長期增長影響相反的原因是二者企業對風險的投資偏好不同。由結果我們認為中國還是一個以投資為主體的經濟轉型國家,預防性儲蓄觀點和創造性破壞理論在目前還不成立。因此,在經濟受到沖擊時,必要性的政府穩定性政策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避免陷入嚴重的衰退。此外,結合經濟波動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政府部門要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經濟調節政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沖擊帶來的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

[1]杜兩省,齊鷹飛,陳太明.經濟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穩健性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第4期3-12頁

[2]李永友.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減損效應:中國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06,第7期8-15頁

[3]劉金全,付一婷,王勇.我國經濟增長趨勢與經濟周期波動性之間的作用機制檢驗[J].管理世界,2005,第4期5-12頁

[4]劉志銘,郭惠武.創新、創造性破壞與內生經濟變遷――熊彼特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J].財經研究,2008,第2期18-30頁

[5]盧二坡,曾五一.轉型期中國經濟短期波動對長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8,第12期10-23頁

[6]張運峰.波動與增長:基于隨機增長模型的認識[J].統計與決策,2008,第22期23-25頁

[7]Aghion P. et al.Volatility and Growth:Credit Constraints and Productivity-Enhancing Invest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6, Cambridge NBER Working Paper,No.11349

[8]Blackburn K and Pelloni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volatility[J]. Economics Letters,2004, (83):123-127

[9]Hansen B.E.Inference When a Nuisance Parame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J]. Econometrica, 1996, 64(2):413-430

[10]Hansen B.E.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 . Econometrica, ,2000, 68(3):575-603

[11]Imbs J. Growth and Volatility[J].Journal of Nonetary Economic,2007,(54):1848-1862

[12]Nelson R.Nonlinear Volatility Effects on Growth in Developing Economies[R].2007, Working Papers,No.16

篇(5)

經濟周期概念

經濟周期這一概念來描述長期實踐中所觀察到的多少帶有一定規律性的上升和下降構成的經濟過程,一般反映在GDP。20世紀中葉,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伯恩斯和米歇爾(BurnsandMichell)對經濟周期的定義為:“經濟周期是在主要通過商業公司運作的國家中見到的一種總量行為波動,接著就是類似的一般性衰退、收縮和消失于下一個周期擴張階段的復蘇構成;這種序列重復發生但不簡單循環;經濟周期的持續時間從1年以上到10年或12年不等;他們不能被分成振幅與其相近、性質相似的更短周期?!眰鹘y上通常將經濟周期類型劃分如下:基欽周期(KitchinCycles)。英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了持續時間為2-4年的短周期。朱格拉周期(JuglarCycles)。法國的朱格拉通認為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會引起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和就業的波動。提出了與投資品生命期相對應的持續時間為7-11年的中波周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資本折舊與更新速度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中波周期的持續時間大約縮短到了5-7年。庫茲涅茨周期(KuznetsCycles)。俄裔美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平均存在時間為15-25年的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vCycles)。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根據美、英、法100多年批發物價指數、利率、對外貿易和煤炭產量與消費量等的變動,提出了持續時間為40-60年的長波周期。

根據經濟學家們關于經濟周期起源的分析,以及這些理論與當前現實的相關性,把主要的周期理論如:消費(需求)不足危機理論,貨幣周期理論,創新周期理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內生性經濟周期理論。

的經濟危機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指出了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理論矛盾性所造成,這是西方經濟學家回避的問題。在繁榮期時,達到充分就業,生產單位每天生產越來越多的貨品,經濟增長,當然工資的增長亦不例外。但生產商為了維持利潤引進機器代替人力資本,女性與童工進入勞務市場,固定資本投資過度,使供應超過需求,以致存貨堆積,工廠只有減少生產、辭退工人、工會被迫定立減薪協議等。利潤方面,它是受主觀壓力與客觀壓力所影響。主觀壓力是“生產力遠超于購買力”,而客觀壓力是指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矛盾,此矛盾是抗拒資本主義的根源。換句話說,主觀壓力是對生產資料的爭奪戰。這些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生產與社會關系矛盾。階級斗爭是引起經濟周期的基本因素之一。資本家要控制工人就一定要先壓迫他們,一旦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因此,資本主義是一個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永久性斗爭。

顧德云(Goodwin)根據傳統觀點建立了非直線階級斗爭模型(non-linearclassstrugglemodel)。顧德云把兩個收入階級分為工人與資本家,產出(Y)被分為工資(wL)與總利潤(P),所以P=Y-wL。因此,wL/Y是工資部分而P/Y是利潤部分,而wL/YP/Y=1。假設λ=Y/L,工資部分可改寫為w/λ而利潤部分可以改寫為1-w/λ。由卡列茨基理論所得可以假設資本家儲蓄所有收入,而工人則花光所有收入,因此,儲蓄S=P=(1-w/λ)Y。如所有儲蓄都投資,則dK/dt=S=(1-w/λ)Y,而資本的增長率則是gK=(dK/dt)/K=(1-w/λ)(Y/K)。假如工資是零,就業會無限地增加。就業率是基于工資的多少而定。這是所謂的餌誘覓食(predator-prey),就業是餌而工資是覓食;如果餌(就業)消失,覓食(工資)亦會消失,如果覓食消失,則餌會無限增長。這是很直觀的資本家與勞動者對立的觀點。在現實世界里,工資低并不能保證全民就業。但在經濟周期,削減工資是可以確保暫時不裁員是可行的,但并不能保證長遠不裁員。職工的就業問題始終是決定在工種與工作的基礎上。

西方經濟學家所研究的經濟周期理論與解決的方法只是延長或降低了經濟周期對國民的影響,但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理論矛盾。

長周期理論與產業發展

根據康德拉耶夫和熊彼特的觀點,從1787年到1920年,世界經濟可以分為2.5個大的周期,其中最后一個是第三個周期的前半部分。因此,可將1920年之后的世界經濟再繼續劃分下去,也可劃分出2.5個大周期,這樣整個世界經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五個大周期。從這五個周期的發展,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發展在世界經濟大周期中的作用。當然,康德拉耶夫和熊彼特是沒可能預見新經濟為首的科技-傳媒-通訊的所謂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產業革命。NBER不記錄長周期,因為部分經濟學家,并不相信長周期的出現。無論如何,以下四個長周期被分別確定,其確定方法是四階段,即繁榮—衰退—蕭條—復蘇。以下日期與名稱是按庫茲涅茨(1942年)劃分:產業革命周期(1787-1842年),資產階級周期(1843-1897年),新商業周期(1898-1950年),第四個大周期(1950-2010年)。

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周期是最短的一個大周期。特別在70-80年代,西方產業結構有了重大的變化,一是石油危機,二是科技革命。周期中對經濟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是民航及航空業。這個大周期以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危機為分界線,但是它己經不再有以往三次大周期中那么多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發展強勁有力與發展緩慢成了現在的描述用語。第四個大周期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的民航及航空航天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主導產業群。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這種高速發展隨著發達國家民航市場瓜分完畢而告一段落。能源危機促成了總體衰退期的形成。從1990年左右剛剛開始的周期展示了新經濟(neweconomy)與金融產業對全球的影響。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進入了以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主要動力的新經濟高速增長時代。

世界經濟大周期的形成是世界經濟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處于平穩發展階段與處于轉換階段交互更替形成的。同時,在這些經濟周期的形成過程中,產業結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按自己的規律進行主導產業群的轉換,產業結構發展的過程進行的規則而有序,使各大周期的長度基本一致。金融產業的不健全,國家與跨國企業(MNC)的過度借外債,引發了區域性的金融危機。1997年7月泰銖貶值而發生前所未有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時隔幾年,東南亞經濟還未完全復蘇。這次經濟震蕩并非只是周期性的,而是在金融系統與貨幣上失控。東南亞是屬于高儲蓄,高投資,正增長與可接受通帳的地區,自1980年代后,快速增長與快速資產增值,特別是股票與房產價格。

亞洲金融危機自1997年開始,按朱格拉周期的劃分,最遲會在2010年前完結。

產業生命周期與產業發展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每一個產業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衰退的過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企業,尤其是產品,其生命周期,一般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對某單個產業而言,從本質上看它無非是一些具有某種相同生產技術或產品特性的企業的集合。因此,可以說該產業存在的基礎是這些企業及其產品。在產品的整修生命周期中,其銷售額和利潤額的變化表現為U型曲線。對于單個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我們可以用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理論來描述,如圖1所示。

既然某一產業是以其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為基礎的,可以借用產品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方法,同樣把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也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主要依據是按照該產業在全部產業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增長速度的變化而進行的。相對于產品生命周期,產業生命周期具有以下特征:緩升慢降:一個產業往往集中了眾多相似的產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其生命周期是所有這些眾多相似產品各自生命周期的疊加,但各產品生命周期存在相位差異,加上分散化的影響,故反映其生命周期變化的曲線比單個產品的生合周期曲線會顯得更加平緩而漫長。衰而不亡:一個產業進入衰退期,意味著該產業在整個產業系統中的比重將不斷下降,但對該產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會完全消失。起死回生:有些產業雖已進入了衰退期,但由于技術進步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再次顯示出成長期甚至成熟期的一些特征。因此,有經濟學家提出,只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

主導產業群發展與經濟增長周期

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們可以把主導產業看作是正處于成長期階段的產業。1960年,羅斯托發表了《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羅斯托認為“起飛階段”,是指一種產業革命。從經濟角度講,起飛意味著工業化的開始或經濟發展的開端,是一國經濟從停滯落后向增長發達過渡的重要轉折點。判斷經濟是否起飛的主要標志,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程度;而起飛階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國開始實行工業化發展戰略,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產業群(industrialclusters)是一組可以相互補給,競爭,與相互依賴的產業,某目標是為某一區域透過出口產品與服務從而創造財富。產業群與古典工業劃分的定義有明顯的分別,其原因在于它代表了整個價值鏈,例如;產品,供應服務,專業基建等。產業群是串聯起產品與服務的流動,這流動比經濟體系中的流動更強,而相關性產業將在某區域上集中。主導產業都全傾向在某區域集中而形成產業群。這些地區集中在產業的未來成功是很有關系的,如:經濟規模本地化。在某區域集中后,容易吸引有關人材與培訓人材(poolofspecializedlabour),這確保了人材在某區域里只有增加而不會減少或流失到其他產業上,加強某產業整體上對招聘與保留人材。產業專業化(industryspecific)將會出現,因為某些基本建設會在某地區上出現,所有有關產業都可共用。專業化知識(specializedknowledgeinteractions)的交流將進一步推動整個產業的技術與生產方法等。社區經濟。城鄉小鎮一切配套設施將會在政府支持下形成。

主導產業群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自于社會深藏(socialembeddedness),單個產業是否有共同的系統,與經濟價值觀;地區性的靠近,如經濟規模本地化,有專業職工,非貿易的投入與知識交換;經濟串聯如共同顧客,供應商,人材,基建,等?,F在西方國家,確實有不少的成功產業群例子。舉例,墨西哥的造鞋業產業群是相對本地化而經濟效率低,反之,矽谷的電腦產業群卻是全球性而經濟效率高。產業群可發揮產業的優勢,使整個產業的利益,技術,人材流動的競爭力增強,無論在區域競爭或世界競爭都比較處于有利位置,為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

衰退產業與經濟衰退周期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一書中將衰退產業定義為“在持續的一段時間里產品的銷售量絕對下降的產業?!碑a業衰退的特征是增長率的持續下降,其原因包括出現了新興替代產業、技術創新停滯、消費者偏好的改變、政策與制度的限制,以及人口變化包括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衰退產業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使經濟可持續出現斷層。當大量產業出現衰退時,勢必從根本上影響經濟增長。加劇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由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變化,當某一產業出現衰退時,整個地區將被迫進行產業調整,將使這些地區陷入長期的困境之中。造成失業問題,危害社會福利。衰退產業必然分離出大量的多余勞動力,增加失業者。另一方面,富余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不符合新興產業的需求,再就業困難。危害企業生存。產業是企業最基本的生存環境,產業的興衰直接決定了企業的興衰。

篇(6)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10-0041-06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一、相關理論概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學術界對于信貸周期理論的探討,概括來說,可以分為三個角度:一是基于信息經濟學理論,從信貸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對稱角度闡述了經濟波動的信貸觀點;二是從銀行信貸行為的角度,認為銀行的行為具有內在的順周期性,從而加劇了經濟的波動;三是從銀行業風險管理和監管的角度考察。三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信貸周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其中伯南克(Ber-nanke)的金融加速器理論最為著名。

(一)基于信息經濟學的信貸周期理論研究

隨著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及其在微觀金融領域中的運用,經濟波動的信貸觀點有了微觀上的理論基礎。信息經濟學認為,信貸市場和貨幣市場存在差異,信貸市場具有其特殊性。Jaffeeand Russell(1976)、Stiglitz and Weiss(1981)以及Wil-liamson(1986)證明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于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或監督成本的存在,信貸配給是與銀行理相一致的長期均衡現象,銀行貸款利率相對于市場利率具有黏性,并描述了均衡信貸配給存在的充分條件和均衡利率的特征。在此微觀基礎上,Bernanke和Blinder(1988)、Bernanke和Gertler(1989)建立了關于信貸市場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即CC-LM模型和金融加速器模型。

1 均衡信貸配給理論(Equilibrium RationingTheory)。Stiglitz和Weiss(1981)年提出“均衡信貸配給論”。他們認為,當利率上升時,那些不愿意承擔較高借款成本的較為可靠的借款者就會削減他們的借款數額。而那些在較高利率水平仍然愿意借款的公司,資信情況不佳,對銀行來說具有更大的風險,因此銀行要對后者限制信貸規模。這一觀點從非對稱信息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基礎上克服了銀行利潤最大化的理性人行為與信用配額行為的矛盾。通過信貸配給,貨幣政策可通過信息不完全的信貸市場而不是貨幣渠道所需要的完全競爭和信息對稱的貨幣、資本市場進行傳導。

2 銀行貸款渠道(Bank Lending Theory)。銀行貸款是企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銀行體系的中介功能在于將流動性需求較高的個人、家庭的存款轉化為相對流動性較差的企業的貸款,從而影響整個社會資金的融通和配置。負面沖擊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準備金,由此造成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銀行可貸資金減少,融資渠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進一步放大對經濟的負面沖擊,形成經濟周期加速、增強的傳導機制。這種通過銀行中介傳導沖擊的渠道就是所謂的“銀行信貸渠道”。

3 企業資產負債表渠道。其主要含義是:當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負面沖擊惡化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時,企業獲得的信貸額度將降低,對其投資支出產生放大效應。Bernanke和Gertler(1995)進一步提出了外部融資升水(External Finance Premium)的概念和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論,并作出了進一步解釋:當企業遭受沖擊,其資產負債狀況隨外部融資的升水程度發生改變時,企業的融資環境和投資都會發生變化,投資的改變會進一步引起下一期產量的變化,從而造成經濟波動。這就是所謂金融加速器效應的作用機制。Bem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6,1999)將外部融資升水和金融加速器理論分別融入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即所謂BGG模型),進一步將資產負債表渠道大致概括為企業層面(包括銀行與非銀行)的投資支出效應和家庭層面的消費支出效應。在金融加速器機制的作用下,信貸渠道可以傳導并放大原來貨幣政策的效應,嚴格證明了信貸渠道的存在性和重要性。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學者對于金融加速器的這個基本分析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但都沒有影響到原有定性分析的結果。

(二)基于銀行信貸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1 信息不完全時信貸波動的合理解釋。許多監管實踐發現,銀行的許多信貸決策錯誤都是在經濟繁榮時期,而不是衰退中間發生的。一方面,在景氣時期銀行對于企業的投資項目和償債能力往往過于樂觀,導致信貸政策放寬、信貸標準降低,于是許多凈現值為負的項目也能獲得融資,并在到期后出現違約和不良貸款現象,此稱為一類錯誤信貸政策(Type 1 Lending Policy Errors);另一方面在衰退時期,銀行不良資產趨于增加,信貸政策趨于保守,使得許多正凈現值的項目被拒貸,犯了二類錯誤信貸政策((Type 2 Lending Policy Errors)。許多研究試圖解釋這些現象,代表性理論有:災難短視(Disaster Myopia)、羊群行為等。

2 信貸波動與經濟周期的關系。近年來,很多經濟現象及研究都表明商業銀行在信貸活動中帶有明顯的順周期(Procyclicality),Katalin Mero(2002)指出,這種順周期特性源自貸款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具體表現為,商業銀行在經濟開始出現疲軟的時候由于更多地考慮到信用貸款的償付可能,更加傾向于緊縮其信貸規模,使得那些沒有風險、能夠獲利的項目也難以獲得融資規模,從而可能導致整個宏觀經濟的進一步緊縮,并轉化為通貨緊縮。因此,銀行信貸政策的態度在本質上有助于加強經濟波動,因而具有很強的順周期性。

3 銀行間的競爭加劇了信貸周期。主要結論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銀行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活動不同,信貸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同,造成在衰退時期銀行信貸標準較高,而繁榮時期標準放寬。

(三)銀行業風險管理對信貸周期的影響

1 銀行的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宏觀經濟波動和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之間是存在某種聯系的,一方面,企業違約率隨經濟周期逆向而動;另一方面,抵押品價值與經濟周期平行,這樣銀行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存在依存關系。

2 風險監控帶來了更為嚴重的順周期性。對于銀行來說資本和貸款損失撥備是兩種吸收損失的方法。資本金要求和貸款損失撥備是兩個最重要的審慎管理工具,但是資本監管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貸緊縮,從而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Michele Cavallo和Giovanni Majnoni(2001)指出,銀行資本的周期性波動,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由以風險為基礎的

銀行資本監管造成的;二是由于缺乏對銀行貸款損失撥備計提行為的基于風險的監管,銀行資本的不足很大程度是計提貸款損失撥備不足。

二、焦作市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分析

焦作市位于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煤資源豐富,工業發展較快。近年來,焦作市經濟逐步轉型,由資源型城市轉向多方面發展的綜合型城市,工業企業數量和生產規模得到較大發展,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食品、輕工、紡織、醫藥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在經濟增長的帶動下,焦作市金融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信貸業務發展迅猛,也有力地支持了焦作地方經濟增長。

(一)近十年來焦作市信貸基本情況

選取近十年焦作市貸款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十年間,焦作市貸款增長的特點,一方面是,焦作市貸款增長迅速。2000年元月份,焦作市貸款余額為147.83億元,到2011年6月份,貸款余額達到536.53億元,是2000年的3.63倍。忽略期間貸款剝離情況,十年貸款增長257.26%。另一方面,貸款增長速度基本平穩,呈逐年穩步增長趨勢。期間,2003、2004、2006、2009年貸款增長速度較高,同比增速分別為20.00%、18.61%、19.10%、18.28%。其余年份增速基本維持在10%以內。

期間經濟增長情況為:2000年焦作市地區總產值為219.7億元,到2010年為1247.6億元,是2000年的5.1倍,十年期間增長了467.9%。與經濟增長情況相比,焦作市信貸增速落后于經濟增速。參考同期全國和河南省的貸款增長情況。近十年間,全國貸款余額由2000年的99371.1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479195.6億元,增長了382.23%;河南省2000年貸款余額為的4356.94億元,2010年為15871.32億元,增長了264.28%。相比較,焦作市貸款增長落后于全國水平,稍低于河南省增長水平。

(二)焦作市信貸增長波動的周期情況

為了詳細了解焦作市近十年信貸增長基本波動情況,選取十年來焦作市貸款月度同比增長速度的時間序列數據作圖??梢钥闯?,焦作市信貸增速波動較大,增長具有明顯的波段性。焦作作為地市級城市,信貸增長可能受主觀、臨時性因素等影響較大,增長波動或被放大。幾個較明顯的波段為:

1 2000-2004年9月。2000-2002年1月,低速增長,增速基本維持在7%以下。2002年2月-2004年11月,增速逐步回升,到2003年6月,增速達到本階段最高21.46%。2003年7月-2004年6月,貸款增速逐步收縮,到2004年6月達到本階段最低增速10.53%。2004年7月-2004年11月,增速逐步回升。

2 2004年12月-2007年2月。2004年-2005年9月,增速收縮,到2005年9月增速下降到最低5.63%,2005年10月-2007年2月,增速逐步回升,到2007年2月增速達到最高24.29%。

3 2007年3月-2009年11月。2007年3月-2008年11月,貸款增速逐步收縮,到2008年11月達到本輪最低增速4.3%。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增速逐步回升,最高2009年11月達到本輪最高21.94%。本輪波段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繼而波及全球,延伸至實體經濟。焦作市2008年11月,貸款增速下降到最低點4.3%,主要是受金融危機波及,導致地方實體經濟疲軟,進而影響貸款投放。2009年,國家實施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一些大項目逐步上馬,帶動信貸增速逐步回升,同時,隨著信貸投放力度的增大,焦作市經濟增長也開始回升。

4 2009年12月-2011年5月。本輪是一個不太明顯的小波段,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增速又開始逐步收縮,但降幅較小,最小為2010年11月增速為11.59%。到2011年增速又開始逐步回升。本輪信貸增長表現出的周期性,主要是受宏觀調控及臨時性因素擾動造成的。

(三)經濟波動情況

由于地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不可得,選取近十年經濟增長年度數據作圖。從圖3可以看出,焦作市經濟增長也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波動相對平緩,表現出周期性,基本上是一個波動周期。

1 2000-2004年,經濟擴張期。在此五年期間,經濟增速逐步提高,2004年為經濟擴張的頂點,增速為20.1%。

2 2004-2009年,經濟開始衰退,增速逐步降低,到2009年到谷底,增速為11.3%。

3 2009年至今,經濟開始復蘇,增速進入回升通道。

比較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由于焦作市信貸增長波動較大,2005年由于臨時性因素造成貸款增速較低。忽略臨時因素造成的大幅度波動,可以看出焦作市信貸增長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與經濟周期基本吻合,但信貸周期提前于經濟周期將近一年。焦作市作為中原地區中小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經濟總量中工業增加值占絕對多數。因此,地區經濟的增長對信貸投入依賴較大,可能是信貸周期提前于經濟周期的原因。

(四)與河南省、全國周期情況比較

由于焦作市信貸增長隨機擾動因素較大,沖淡了信貸增長的順周期性。為了印證信貸增長的順周期性,現比較河南省和全國信貸與經濟增長情況??梢钥闯觯?/p>

1 河南省和全國貸款和經濟增長情況基本一致,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2004年以前,信貸與經濟的順周期性比較明顯,但2005年河南省和全國貸款增速明顯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2005年工行、中行等由于股份制改革,剝離了大量不良貸款,造成當年貸款增速不可比。如果還原剝離的貸款余額,當年貸款應該正常增長,2005年河南省和全國貸款增速不會出現大幅下降的情況。那么,2005年至2007年河南省和全國貸款增長應該和經濟增長的軌跡基本一致,處于逐步上升的階段。2007年至2009年,經濟由于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河南省和全國都處于收縮階段,直到2010年增速企穩回升,但此時,信貸增速大幅增長,主要是國家實施了刺激經濟的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政策,克服了信貸增長的順周期性,避免了信貸萎縮加速經濟的增長萎縮。此時的特點,焦作市與河南省和全國保持了一致性。

2 貸款周期滯后于經濟周期。1999年,河南省和全國經濟增長到達了收縮的谷底,而貸款增長到2000年才達到本階段的低點。同樣,在2007年全國經濟增長擴張到頂點時,信貸增長到2009年才擴張到本輪頂點。

由于全國和河南省數據更具有代表性,而且河南省和全國信貸的順周期性基本一致,且具有滯后

性,印證了近代信貸周期的經典理論。但焦作市信貸周期表現出的個性特點,也不容忽視,這與現代金融體系、地域經濟等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近年來商業銀行大都實行了信貸審批權限的集中上收,中小城市的信貸投放的自限減小,這樣一來,中小城市貸款投放的偶然因素增大,不能以自身經濟情況的變化,適度增加或減少貸款投放;另一方面,焦作市作為地市級城市,金融機構貸款投放行為容易受地方政府影響,政府為了保障經濟增長速度,一般會要求金融機構多投放貸款,以投資的增長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這會直接造成經濟增長對信貸增長的依賴增大,信貸增長的波動,更容易在經濟增長中表現出來,使經濟周期滯后于信貸周期。同時,焦作市作為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投資項目的建立以及后續投資是否到位,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所以經濟增長對信貸投入的相關性更高,也是造成信貸周期提前于經濟周期的原因之一。鑒于焦作市信貸增長順周期性的特點,地方監管機構更應引導銀行穩定信貸投放行為,防止在繁榮時期信貸的過分擴張,造成經濟增長的加速波動,也抑制在經濟疲軟時期銀行信貸的過度謹慎,給地方經濟增長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三、信貸增長周期性的主要成因

商業銀行貸款投放表現出的順周期行為,主要是在經濟處于上升和繁榮階段,商業銀行傾向于降低資本充足率,放松信貸條件,以便于發放更多的貸款;而在經濟下降和衰退期,商業銀行傾向于提升資本充足率,提高銀行信貸條件和收縮信貸。信貸的順周期性,既由商業銀行貸款行為的內生原因造成,也與外部的資本充足性監管和其他因素有關。

(一)信貸周期的內生性。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順周期行為的內生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銀行信貸中的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由于不對稱,在經濟衰退時期,即使是那些風險可控、能夠獲利的項目也難以獲得融資,從而造成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而在經濟處于上行期時,商業銀行對經濟前景預期良好,更樂意發放貸款,對抵押品的要求也會放松,信貸評審標準也有所降低,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寬松的信貸環境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升溫。

2 銀行風險偏好的變化。在經濟上行期,商業銀行對融資項目預期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以及其他收入補償能力過于樂觀,使得一些風險較大、收益相對較小的項目也能獲得融資,這些貸款往往會造成經濟衰退時期的風險暴露和貸款損失增加。與此相反,在經濟下行期,商業銀行對融資項目預期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以及其他收入補償能力容易過于悲觀,使得一些風險較小、收益相對較高的項目也難以獲得融資,導致實體經濟的下行壓力更大。

3 貸款價格的變化。在經濟高漲時期,商業銀行不得不通過降低貸款價格來維持或增加市場份額,導致銀行在經濟上升時期放寬貸款條件,貸款風險溢價減少和抵押評估品不嚴格,這時所形成的信貸資產在整個存續期內的平均RAROC偏低??蛻羝骄|量下降,這樣,當經濟衰退時,相對低質量的客戶,違約風險相繼暴露,為維持資本充足率水平,銀行不得不緊縮信貸。此外,當經濟衰退使銀行的索取權受損時,銀行可能會有更大的投機沖動,導致銀行資產的潛在風險更大。

(二)信貸順周期性的外生性原因。外生性因素對銀行信貸順周期行為的影響主要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

1 銀行資本充足監管有可能加劇銀行的順周期行為。自1988年巴塞爾協議實施以來,很多學者、實務界人士以及監管官員都對巴塞爾協議中有關資本充足要求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其中,資本充足監管對銀行順周期行為的影響是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國內外研究成果表明,資本充足監管確實存在著刺激銀行信貸順周期而行的效果。這種影響效果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1)銀行資產質量具有順經濟周期的特征。在經濟衰退期,客戶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明顯上升,導致銀行內部評級和外部評級機構對客戶的評級降低,而且,擔保物的價值下跌,這些都會加劇銀行信貸的萎縮。(2)從銀行的盈利能力來看,在經濟蕭條期,客戶財務狀況惡化,償付能力下降,銀行面臨貸款損失的可能性增加,資本受到侵蝕,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并引發信貸評審條件的從緊,進而導致信貸萎縮。(3)在經濟衰退期,整體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金融市場整體的流動性下降,商業銀行從外部籌集資本的成本上升,能力下降。(4)當經濟出現明顯衰退的跡象時,處于信息優勢的大銀行會率先通過注入貨幣資本或降低風險資產以提高資本充足率,這將引起其他小銀行的競相模仿,從而導致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的順周期變化,杠桿率下降。因此,巴塞爾協議中有關資本充足要求的監管會強化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順周期特征,放大經濟沖擊,加劇金融脆弱,甚至觸發金融危機。

2 貸款損失撥備的影響。貸款損失撥備具有補充銀行資本的特性,其計提充分與否,直接影響銀行資本吸收損失的能力,進而影響銀行的放貸行為。在經濟高漲期,貸款違約率下降,銀行會相應減少計提的撥備,表現出更高的利潤水平,分配更多的利潤,并進一步提高放貸的積極性。在經濟蕭條期,貸款違約率上升,銀行需要計提更高的撥備,財務狀況惡化,放款能力降低,使經濟蕭條更加嚴重。

3 公允價值的影響。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過于強調真實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財務狀況,這會強化商業銀行的順周期行為。在經濟衰退期,面對急劇下跌的資產價格,公允價值法要求將資產價格下降的影響及時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這會對銀行的資本和資產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資產價格的下降會導致銀行資本價值的減值,資本充足水平下降,為維持一定的資本充足水平,商業銀行不得不調整資產結構,通過出售資產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另一方面,資產價格的下降將導致擔保物的價值下跌使貸款損失準備和資本水平提高。兩方面的效果都會導致銀行信貸的緊縮。

四、結論和建議

經過前文理論和實際分析,發現經濟波動的“信貸觀點”近年來在理論上和實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引證,無論是全國、河南省,還是焦作市的信貸增長,都表現出明顯的“親經濟周期”效應,銀行信貸不僅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可能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反過來,經濟增長波動也會影響信貸增長的穩定性,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會擴大經濟周期性的波動程度,并造成或加劇金融部門的不穩定性。

這些結論帶來諸多啟示,雖然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銀行信貸資金的大規模投放對宏觀經濟的企穩回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信貸資金的大規模投放會形成經濟主體的通貨膨脹預期,從而對政府宏觀調控造成兩難。所以在長期內,必須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維持銀行信貸穩步健康增長,防止信貸投放極端化,要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防止銀行貸款“一哄而上”或“一哄

而下”,確保經濟的穩步健康發展,增強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后危機時代繼續施行逆經濟周期的監管政策對于加快經濟復蘇步伐至關重要,即在經濟上升期,應堅持更加審慎的監管標準,包括資本充足、流動性管理等;在經濟下行期,應加大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在實踐中逆周期銀行監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資本監管,提高資本質量

資本監管是銀行監管的基石,在實踐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資本質量監管,明晰資本監管規則。一是嚴格資本比例要求。在資本比例上,可以適當提高核心資本要求,限制附屬資本和次級債務的比例,并要求商業銀行通過次級債等附屬資本彌補資本時,必須相應補充核心資本,從而提高銀行資本抵御風險能力。二是細化風險系數。對于房地產等周期性高度敏感和宏觀調控重點關注的行業,可以單獨設定風險權重,從監管導向上促進銀行信貸結構的優化,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善。三是明確干預措施。明確基于規則的立即干預措施,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的,監管機構必須立即、自動采取相應的具體干預和處罰措施,防止監管寬容和政治干預。

(二)加強風險管控,強化壓力測試

一是推廣壓力測試。要推廣壓力測試的運用,使壓力測試真正成為商業銀行日常的風險管理、評估和預警的工具,而不是應急應景之舉。二是擴大壓力測試范圍。要逐步擴大壓力測試的范圍,在積極探索宏觀壓力測試的同時,加強對房地產貸款、資本充足率和創新產品的壓力測試。三是設定壓力測試場景。要正確設定壓力測試場景,不能基于溫和甚至是錯誤的假設,比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沒有一家銀行壓力測試過銀行間或商業票據市場全部凍結這一極端情況。四是實行逆周期的動態撥備制度。銀行應在經濟繁榮期多提撥備,在經濟蕭條期少提撥備。動態撥備制度涵蓋了對未來經濟周期的預測,是潛在風險估計值與實際風險值的差額。這不僅有助于為過熱的經濟降溫,還可以在經濟低迷時提供不時之需,促進經濟快速復蘇,從而降低周期波動的破壞性。五是減少對外部評級的過度依賴。全球金融體系在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時高度依賴外部信用評級,從而產生了顯著的親周期性。因此,監管部門應鼓勵銀行獨立判斷風險,提高內部評級能力,減少對外部評級的依賴。在需要使用外部評級時,應進行內部獨立判斷,并以此作為外部評級的補充。同時,銀行應高度重視內部評級法的運用,并改進內部評級法中的風險估計模型,適時采用跨周期風險評級法取代實時風險評級法,并使用壓力測試方法檢驗資本水平是否滿足經濟下行期的需要。

(三)控制信貸杠桿,防止金融風險

目前,中國商業銀行創新產品較多,并且已有存貸比等控制工具,再使用總資產/總資本等監管工具意義已不大,關鍵是要控制實體部門的信貸杠桿。一是要控制房地產相關經濟主體的信貸杠桿,嚴格落實貸款成數、收入比等監管要求,這既能有效防范貸款風險,又能防止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二是要控制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的信貸杠桿。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由于透明度較低,信貸杠桿往往不易控制,容易造成風險,需要在實踐中嚴格把握。

(四)加強機制建設,提高監管透明度

我國監管獨立性和透明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實踐中還受到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干預和商業銀行游說導致的監管寬容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在實踐中,可以考慮建立社會公眾咨詢委員會。目前銀監會已成立國際咨詢委員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隨著社會對銀行關注度的增加,可以通過設立社會公眾咨詢委員會等形式,擴大社會公眾對監管的參與度,防止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監管的獨立性,還有助于監管決策的民主化。同時,建立資本約束的逆周期機制。負責整體金融穩定的部門應開發逆周期乘數,通過運用逆周期乘數對資本充足率進行調整,降低逆周期信貸這類極端情況的發生,從而克服現有資本充足率框架的脆弱性尤其是資本緩沖的周期性。

參考文獻:

[1]孫天琪,張觀華.銀行資本,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文獻綜述[J].金融研究,2008.

[2]謝平,廖強.西方貨幣政策信用傳導理論述評[J].金融研究,1997.

篇(7)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004-02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這與金融部門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部門與經濟之間具有很強的聯系,如何通過金融部門促進經濟增長以及如何規避金融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

20世紀以來,美國大蕭條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學術界對金融因素對經濟波動的作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金融危機的出現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無論是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還是亞洲金融危機,都讓我們認識到了金融因素能夠對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現如今的周期理論已經不得不重新審視金融市場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金融經濟周期理論是近年經濟周期理論發展的新階段,該理論將金融中介部門納入DSGE模型框架中,在整體經濟框架下對金融因素進行研究。金融經濟周期理論能夠為“十三五”期間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以規避金融危機的出現。

一、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金融加速器理論

金融加速器理論以資產負債表渠道為基礎,金融因素為切入點,研究了如何通過沖擊影響經濟運行,為周期理論的新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主流的觀點通常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企業的現金流渠道為切入點。未預期的利率上升會使經濟總產出和企業的現金流減少,從而使企業對外部融資份額的需求增加,這會使成本增加并且促使外部融資出現溢價現象,從而使企業下期投資、產出、收入和現金流減少。第二類是以抵押品價值與資產價格渠道為切入點。資本品的需求會被未預期的貨幣緊縮減少,這種貨幣緊縮也會使資產價格降低,企業用于貸款的抵押品價值也會減少,資產價格會隨著預期現金流和企業凈值的減少而進一步減少。金融加速器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會將沖擊部分問題放大,進而對經濟造成影響。

外部融資溢價是其核心概念,借貸者之間的委托問題會受外部融資成本的影響,從而變得更高。在信貸市場需求不改變的情況下,借款人的資產凈值與外部融資溢價之間呈反方向變動。而資產凈值由很多因素決定,其中利潤、資產價格等是很重要的因素,且這些因素與經濟呈正方向變化,這會使外部融資溢價與經濟周期呈反方向變化,由此帶來企業投資、生產等方面的波動。因此,資產價格下跌可能會使企業資金負債情況變得不理想,使企業信用降低,向銀行借貸出現危機。信貸市場具有不完備性,而這種不完備性會使沖擊變大,這是金融加速器理論的根本內涵。

二、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現狀

金融經濟周期理論一般來說是將信貸約束納入模型中,通過信貸約束來研究沖擊是如何造成經濟波動的。國外學者Bernanke和Gertler(1989)將一個信貸約束方程納入到模型之中,以說明金融市場有放大功能,即金融加速器原理。Goodfriend和McCallum(2007)研究中,發現將銀行中介和貨幣納入到增長模型中能夠更好地解釋金融變量??偟膩碚f,這些研究的主要貢獻是把金融部門引入到框架中,將信貸約束機制看作是內生的。

將金融部門納入到框架之中是該理論的里程碑,之后的研究百花齊放,而金融沖擊無疑是其中一個焦點。金融沖擊是指由金融部門自身內生出的波動性,可能很小的沖擊,但卻可能使經濟出現劇烈的波動。Jermann和Quadrini(2012)的研究為我國金融危機后周期理論的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他們將銀行部門納入模型中,在周期框架中集中納入了銀行、流動性和貨幣政策等問題,考察了金融沖擊對經濟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金融沖擊能夠改變企業的借貸能力,進而對總產出造成影響。

國內學者呂朝鳳和黃梅波(2011),從流動性約束或借貸約束角度研究中國的經濟波動,結果表明,它們是解釋中國經濟波動特征的一個重要傳導機制。張偉進、方振瑞(2013)將金融沖擊和金融摩擦全部納入DSGE模型中,利用1997―2012年的季度數據,發現金融沖擊不僅是投資波動的最重要因素,在解釋總產出方面,貢獻也較大。而王國靜和田國強(2014)將金融沖擊納入DSGE模型中,發現金融沖擊通過放大作用可以對經濟波動造成很強的影響,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釋經濟波動現象?;魪姾褪Y冠(2014)在金融摩擦的背景下,探討了利率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了利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呈負相關。而周炎和陳昆亭(2016)在DSGE模型框架下納入金融經濟周期,以此來分析供給側沖擊與金融沖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結果發現,對該現象解釋力最強的是供給側沖擊而非金融沖擊。

三、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空間

第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信貸市場在國際中越來越重要,在開放經濟下研究金融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變得十分重要。而在開放條件下,關于適合中國經濟情況的模型方面研究并不多,應該引起重視。

第二,2007年次貸危機過后,金融機構的摩擦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總的來說,該理論鮮有考慮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金融摩擦導致的經濟波動,如壟斷因素、稅收因素等,而這些都將是今后需重點研究的方向。

第三,金融部門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因素,如存貸款總額等于金融沖擊等引起經濟波動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如何在這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又能避免經濟波動所導致的經濟危機等負面現象,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對我國的啟示及政策建議

2015年,隨著股市泡沫破裂,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金融部門的支持無疑對經濟增長能起到促進作用,研究金融因素所導致的經濟波動現象對于“十三五”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7月8日,召開了經濟形勢座談會,各方代表均肯定了金融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金融如何改革以及怎樣防范金融風險,已經成為必須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制定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存貸款總額等因素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也要考慮金融因素能夠放大沖擊,進而使經濟出現波動這一現象。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告別了通過利差躺著賺錢的時代,同質化的服務使得銀行間競爭加劇,對金融部門的監管應該更加嚴格。金融因素之所以能夠影響經濟波動,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由于融資過于依賴銀行,而銀行信貸又受到政府部門的管理,而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由于“融資難”問題的存在,受金融因素影響的程度遠大于大型企業。如果能夠使融資渠道增加,則可以減緩外部融資溢價的影響,進而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因素對經濟波動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應鼓勵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中小企業才能夠更容易生存下去,從而使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

最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定要慎用,尤其是金融危機后,企業無法立刻熨平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擴大生產的可能性并不高,此時增發貨幣可能會引起資產泡沫,對經濟的危害程度更深。

參考文獻:

[1] Bernanke,Ben,Mark Gertler.“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1):14-31.

[2] Bernanke,Ben,Mark Gertler,Simon 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 work”,in Taylor,J.B.and M.Woodford,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ume1C,chapter 21,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99.

[3] Jermann,Urban,Vincenzo Quadrini.“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hock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71-238.

[4] 陳曉光,張宇麟.信貸約束、政府消費與中國實際經濟周期[J].經濟研究,2010,(12):48-58.

篇(8)

問題的提出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人類取得了之前任何一個階段或時期根本無法比擬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增長的幅度和速度方面。但早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占據統治地位時期人們就發現,一國的經濟增長過程并不存在直線式的增長,而是普遍存在著經濟擴張和收縮交替運動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經濟系統中的宏觀總量總是圍繞著其自身穩定的增長趨勢呈現出循環往復的起伏波動。后來人們一般將市場經濟中宏觀經濟運行所表現出的重復出現、具有一定規律性的上下起伏變化謂之為經濟周期,也稱商業周期。

凱恩斯主義興起之后,研究短期經濟波動的經濟周期理論獲得了更大發展,它與研究長期經濟增長的增長理論共同構成了宏觀經濟學的兩個核心,近一二十年來,兩個研究領域又出現了逐漸融合的趨勢。

我國很多學者在這一領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我國現有的經濟周期波動研究成果中,存在諸如“對我國經濟周期長度研究和類型的研究雖已開始,但眾說不一”之類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發端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具體國情、有別于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我國市場經濟周期的波動既是一個新的重大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關系到宏觀經濟運行與宏觀經濟調控實踐的難題”。而三十多年的市場經濟歷程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僅需要敢于實踐的勇氣,更需要指導實踐的理論。分析我國市場經濟波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無疑將有利于總結經驗和教訓,“由于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更有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其測度也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宏觀經濟將來運行的可能性趨勢作出準確估計和判斷,而這必須建立在對相應周期性波動進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

我國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測度

由于一國的經濟波動總是通過宏觀總量及其相對率的上下起伏來表現,所以人們一般借助GDP總量及GDP增長率來劃分其經濟波動的周期。本文采用NBER的Bry和Boschan開發的測定經濟時間序列轉折點的程序(簡稱B-B程序)來界定我國GDP增長率變化(見圖1)周期,并借此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波動的周期性。

不過,美國商務部在確定經濟周期運行轉折點時明確規定:第一,只有經濟從一個高峰到相鄰的另一個高峰,或從一個谷底到相鄰的另一個谷底,波動時間在15個月以上,才稱為一個經濟周期;第二,一個經濟周期的收縮和擴張階段也都要分別持續5個月以上。這兩條規定主要是排除一定時期內經濟波動所產生的“暫時的和無關緊要的脫軌現象”對經濟周期運行的干擾??紤]到“周期的長度及類型是經濟運行當中內在的自身規律使然,應當是排除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以后所研究的結果”,所以具體應用B-B程序的“谷一谷”法劃分經濟周期時,依據美國商務部相應規定和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變通。

按照上述美國商務部對經濟周期轉折點劃分的標準和規定,本文借助圖1的分析可知,自1978年市場經濟建立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的波動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周期(每個經濟周期的具體波動長度特征見表1):

第一個周期:1978~1981年(周期長度未知);第二個周期:1981~1990年(周期長度為9年);第三個周期:1990~1999年(周期長度為9年);第四個周期:1999~2009年(周期長度為10年);2009年后步入第五個經濟周期的波動中。

這五個經濟周期中,第一個周期屬于計劃經濟時期最后一次波動的部分收縮階段,而李瑛(2007)在詳細深入分析經濟周期內涵的基礎上,指出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將改革前的經濟波動納入我國經濟周期的研究范圍是矛盾做法”,我國市場經濟真正意義上的建設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價格體制改革,所以本文關于我國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測度主要針對后面四個經濟周期。

表1中,T為實際長度,T為平均長度;σ為標準差,,其中,n為實際值的樣本數,y為樣本值,標準差σ表示實際值y偏離平均值的波動幅度;v為波動系數,,是衡量經濟周期波動幅度對歷史增長趨勢偏離程度的標準化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經濟增長穩定性的主要指標。

借助表1我國市場經濟波動周期長度特征的反映,結合圖1中我國市場經濟自1978年建立以來GDP增長率波動情況,可以總結出我國市場經濟波動周期狀態的具體特征(見表2)。

經濟周期性波動特征分析

(一)周期類型

圖1表明,我國市場經濟自建立以來三個經濟周期谷底的GDP增長率分別為4.4%、3.9%、7.1%,均遠高于0%,表明每一個周期均為增長型周期。何況雖然全周期的GDP平均增長率高達9.44%,但三個已完成的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中,最低周期的GDP平均增長率都已為9%,且周期最高GDP平均增長率與最低GDP平均增長率之間僅相差0.4%,說明我國市場經濟的波動具備良好持久性。

(二)周期長度

按照B-B程序的“谷-谷”法對經濟周期波動長度的界定,經濟波動周期的長度指一個波谷年份到下一個波谷年份的時間長度,是衡量經濟波動平穩性特征的一項重要指標。從圖1可知,按“谷-谷”法計算,自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間,我國經濟共經歷了3個周期,周期的平均長度為9.3年。

“按波谷年計算,即從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間也是經歷了3個周期,周期的平均長度約為6.7年”,意味著相較改革開放之前的波動,市場經濟建立以后,同等時期內經濟波動的次數在減少、長度在增加,說明每個經濟周期波動持續的時間在延長,經濟運行更趨平穩。另外,全周期的擴張收縮比率為0.9,表明我國市場經濟波動中的擴張和收縮并不具備絕對化的對稱性。

具體到一個周期的波動而言,其長度由擴張期長度和收縮期長度兩部分組成,它們分別表示每次周期波動的經濟擴張和收縮的持續性。一般來說,若擴張期的持續時間較長,收縮期的持續時間較短,那么經濟增長比較穩定。顯然,具有長擴張型周期波動的經濟運行更加穩定。

由表1可知,市場經濟波動過程中的三個經濟周期的擴張收縮比率分別為:0.5、0.3、4.0,意味著相比第一、二個周期而言,第三個周期為顯著的長擴張型周期,表明該周期經濟波動具備擴張的強持續性、收縮的弱持續性,讓我們在看到第三個周期中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第一、二個周期中,政府存在對市場較多直接干預的去市場化做法導致市場經濟波動較大、擴張持續性弱所帶給我們的教訓。更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以來,市場經濟建立以來已完成的三個周期的長度分別為9年、9年、10年,這種周期長度正好吻合朱格拉周期的特征,“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運行過程中存在典型的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現象”。

而朱格拉周期是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于1862年在其出版的《法國、英國及美國的商業危機及其周期》的著作中最早提出,用來說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波動的時間規律性的。所以,既然我國三十多年的市場經濟波動也呈現出朱格拉周期的長度特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正經歷類似于西方國家早期增長過程中的波動,進一步證明市場經濟機制僅是生產力的一種發展方式,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更好服務。當然,也同時提醒我們應該注意避免西方國家早期發展中所出現的一般性問題,如、貧富不均、環境惡化、犯罪率上升等。

(三)波動幅度

波動的幅度即振幅,是指每個周期內波峰與波谷的離差,表明經濟增長高低起伏的劇烈程度,它的大小是反映經濟運行是否平穩的一項重要指標。由上表2可知,我國市場經濟第一個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為10.6%,第二個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降至6.5%,第三個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則僅為2.2%;周期波動幅度在逐漸減弱,說明我國市場經濟的運行更趨平穩。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周期波動的擴張階段與收縮階段是非絕對化對稱的,故對振幅的衡量還應分為擴張幅度和收縮幅度兩部分,與此相聯系的還有擴張高度與收縮深度,以分別反映擴張與收縮的漲、落程度。擴張高度是指周期的峰頂位置,表明的是每個周期經濟擴張的強度,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經濟增長的平穩性。收縮深度是指回落的谷底水平,表明每個周期的收縮力度,谷底越低,說明經濟增長越乏力、越不穩定。

由表2可知,三個已完成波動過程的市場經濟周期中,擴張高度和收縮深度最大的均是第一個周期,分別達14.5%、3.9%;第二個周期的擴張高度與收縮深度就已明顯降低,分別為13.6%、7.1%;第三個經濟周期則分別為11.4%和9.2%。橫向比較結果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波動的擴張高度正在逐漸回落、收縮深度正在逐漸上升,三個經濟周期中擴張高度最大的是第一個周期,達14.5%;收縮深度最大的是第二個周期,為3.9%,而第三個經濟周期整個周期的波動幅度僅為2.2%,橫向比較結果表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更趨平穩。這說明我國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手段和能力正在逐步增強,值得今后工作中學習和借鑒,以達到更好的宏觀調控過程和結果。

結論

總體而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確實存在非對稱性的周期性波動。這種周期性波動可以概述為:長度規則、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振幅減小。針對已完成波動的三個經濟周期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

周期類型(按波動性質分)均為增長型周期,表現為經濟水平高速增長與低速增長交替出現,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波動具備良好持久性。

周期長度(由一個波谷到下一個波谷的時間長度)分別為9年、9年、10年,吻合朱格拉周期特征,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步入了類似西方國家早期市場經濟發展階段。

波動幅度(每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率上下波動的離差)由10.6%、6.5%到2.2%在逐漸減弱,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到增強。

波動高度(每個周期內波峰年份的經濟增長率)由14.5%、13.6%到11.4%在逐漸降低,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減少了盲目性擴張。

波動深度(每個周期內波谷年份的經濟增長率)由3.9%、7.1%到9.2%在逐漸提高,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有了較強抗衰能力。

波動的平均位勢(每個周期內各年度平均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0%、9.5%、9.1%,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擴張收縮比率(每個周期內擴張期的時間長度與收縮期的時間長度之比)分別為0.5、0.3、4,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增長在擴張階段有了更強持續性。

波動系數(標準差與樣本平均值之比)由0.4、0.3到0.2在逐漸降低,說明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周期波動幅度對歷史增長趨勢偏離程度在降低,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增強。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正向著更趨平穩、更具持久性的良好態勢發展。

可見,波動幅度、波動高度、波動深度、波動的平均位勢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波動性在降低、穩定性在增強;周期類型、擴張收縮比率、波動系數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則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具備良好持久性。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波動已由過去“大起大落”的不穩定局面轉向“高位平緩”的較穩定局面。更值得關注的是,三個已完成波動過程的經濟周期中,雖然每一個周期的時間長度都非常吻合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特征,但第一個周期的擴張期為3年、收縮期為6年,第二個周期的擴張期為2年、收縮期為7年,第三個周期的擴張期為8年收縮期為2年,三個周期的擴張收縮比率分別為0.5、0.3、4.0,這既表明每一個周期都各具特點,也真實地反映了我國過去三十多年來市場經濟在每一階段的發展情景。

上述結果反映出我國市場經濟增長表現出“穩定性增強、波動性降低、波動更持久”的特征。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周期波動已由過去“大起大落”的不穩定局面轉向“高位平緩”的較穩定局面,證明我國已基本完成了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因為,“一般來說,擴張期短而收縮期長,是計劃經濟制度下經濟周期的特征,而市場經濟條件下通常是與此相反的,即擴張期較長、收縮期較短”。就上述分析而言,我國市場經濟機制的這種轉變又主要是在第三個經濟周期得以完成的。

啟示

(一) 必須尊重經濟波動周期性的規律

結合上面的圖表及分析過程可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2009年后就步入了第四個波動周期的上升階段,這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市場經濟波動中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現象及規律的存在。尊重經濟波動周期性的規律是指政府必須尊重市場、承認經濟波動的存在、尊重經濟波動的周期性規律,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但并不意味著政府放棄對市場的宏觀調控,相反,還應該增強??偨Y來說,今后的宏觀調控時應該注意:

宏觀經濟政策的使用方向:針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情況,使用宏觀經濟政策一定要注意政策方向。一般而言,當經濟運行處于擴張期時,政府應采用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加以調節;當經濟運行處于收縮期時,政府應采用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加以調節。而當經濟運行到轉折點附近時,則應該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使用力度:針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情況,使用宏觀經濟政策的力度也應該區別對待。一般而言,當經濟運行處于擴張初期時,政府應采用較弱力度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加以調節;當經濟運行處于中、后期時,政府應采用較強力度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加以調節。而當經濟運行到轉折點附近時,則應該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二)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改革

作為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方式,市場經濟體制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已運行了三十余年,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過程可以證明,它大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更好服務。第三個經濟周期的波動特征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已得到逐步初步完善。下一步工作就是研究如何使之進一步深化,使之幫助我國經濟走向更高層面。

(三)向第三個經濟周期學習和借鑒宏觀調控經驗

在美國次貸危機演變而成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大潮中,我國經濟最終也未能幸免并遭受了非常慘重的損失。但第三個經濟周期的波動結果表明我國宏觀經濟最終還是經受住了考驗,該周期波動中的宏觀調控經驗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這次危機不是第一次、也決不是最后一次,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國經濟宏觀調控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存在現成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唯一辦法就是立足現實,立足國情,從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經歷中去總結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參考文獻:

1.姚慶彬.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測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2.呂光明.經濟周期波動:測度方法與中國經驗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6

3.中國統計年鑒[R].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鄧春玲.建國60年經濟周期波動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

5.李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及其形成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07

6.張連城.中國經濟波動的新特點與宏觀經濟走勢[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3)

7.鄧春玲.建國60年經濟周期波動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

篇(9)

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

研究經濟周期,首先要明確我國從建國到現在經歷了幾個經濟周期。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的劃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發啟(2000)用轉折點檢驗和自相關系數檢驗的方法對經過平滑的數據進行統計檢驗,得出的結果證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率確實存在周期性波動,而且周期長度主要為四到五年。根據從波谷到波谷可以將我國GDP增長率劃分為九個周期: 1953 —1957年 ,1958 —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

劉樹成(2000)的劃分除了最后一個周期是1991—1998年外,其余的與施發啟完全相同。

劉恒和陳述云(2003)完全采納了上述對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

有一些學者對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周期進行了劃分?;葭?1998)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歷了四個經濟周期:1976—1981年,1981—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6年。黃桂田(1999)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4次經濟周期: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和1991—1999年。

由此可見,學者們對建國后經濟周期的劃分問題已經達成了共識。

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

周期長度極不規則,但是有逐漸變長的趨勢;周期發生頻率高。我國經濟周期的長度長短不一,長的達9年(1991—1998年),短的只有4年(1958 —1961年,1973—1976年),平均長度5.2年,離差為1.7年。改革開放前,我國1955—1976年按照“谷—谷”法劃分的5輪經濟周期的平均波長為4.2年,改革開放后,我國4輪經濟周期的平均波長約為6年。

波動幅度較大,經濟周期呈現收斂趨勢。振幅最大的達到48.6,最小的也有6.4,平均振幅15.0,離差為13.7。

劉恒、陳述云(2003)認為,我國1953—1976年的5輪周期波動中,有3輪為古典型周期,即在周期的谷底,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為負增長。從1977年到現在的4輪周期波動中,年度GDP增長率都沒有出現絕對下降,而僅僅表現為增長率的下降。這說明,在改革開放以前, 我國的經濟周期是在相當顯著的波動過程中展開的, 1978 年前的波動標準差達到10.48 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后, 我國經濟周期的波動性開始變得平緩起來, 1978 年后的波動標準差為3.01 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周期已經由改革開放前的古典型轉變為改革開放后的增長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和稀缺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化進程, 在市場化的過程中, 我國經濟波動的微觀基礎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這在削弱轉軌型波動的同時使成熟的市場經濟波動逐步表現出來。

從經濟周期波動的波形看,我國經濟周期實現了由非對稱性周期向對稱性周期轉變。1996年之前,我國已經實現的經濟周期大都是非對稱性的,即經濟周期中呈現出經濟增長率的緩升陡降或者陡升緩降的非對稱過程。這些非對稱性表明經濟增長速度沒有接近或者沒有穩定在自然增長率水平附近,經濟增長率變化的突發性較多,即出現過經濟增長的“”和“急剎車”等奇異行為。我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以后,在1996年至2002年的經濟周期當中,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水平的態勢,這意味著經濟周期的對稱性正在逐步恢復,預示著未來經濟周期將以穩定的增長速度進行對稱性波動。

我國經濟越來越受國際經濟的影響。實行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 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經濟波動與世界經濟波動的相關性日益顯現。張兵(2006)以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為標準,通過計算皮爾遜相關系數和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的方法,說明了中美兩國1981—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5年以及2001—2005年的經濟周期波動具有較強的同步性。中美經濟出現同步性的原因是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兩國之間日益緊密的貿易和直接投資聯系是同步性的基本傳導機制。秦宛順、靳云匯和卜永祥(2002)采用HP濾波的方法對不變價格水平的美國、日本和我國季度GDP進行處理,計算了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動之間的相關系數,得出的結果表明,中美經濟周期的聯系為弱相關關系,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但是任志祥和宋玉華(2004)認為,由于我國經濟的開放度較低、匯率機制實質上是固定匯率、資本帳戶實行管制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需拉動、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小等因素,中國經濟周期與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 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仍然較弱。中美經濟并不存在周期性的衰退和復蘇的同步性。

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一)投資波動

梁軍(2000)認為,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受到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影響。在這三個因素中,投資又是最直接的因素。在我國,投資是國家控制社會的經濟資源、指揮經濟活動的最重要手段。比如,1977年,投資增速開始回升,達到4.65,1978年達到21.96,有力地拉動了當年的經濟增長,形成了一個經濟周期的起點。隨后,投資增速下降,1979年和1980年只有4.58和6.65,到了1981年跌入谷底,投資出現負增長。198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64,經濟增長加快,投資增速其后逐年回落,1983年是12.62,直到1985年出現投資高峰,經濟回升,投資增速高達39.39。

劉金全(2003)利用我國1992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數據,研究了我國投資波動性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得到三個基本結論:在水平值和波動成分上,經濟增長率與投資率和投資增長率之間沒有顯著的格蘭杰影響關系,但是它們的趨勢成分之間存在顯著的雙向格蘭杰影響關系,這意味著投資和產出之間仍然存在長期的均衡聯系,投資波動是誘導經濟周期的重要原因;投資率和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別,存量水平上的投資率增加并未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現階段實際產出中的投資品成分也未明顯膨脹;流量成分的投資需求增加作為GDP的統計成分形成了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投資需求仍然是擴張總需求的主要對象;投資波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增長率“減損效應”和“溢出效應”,最優投資路徑應該具有一定的光滑性。如果頻繁地擴張投資或者抑制投資,都會具有一定的社

會成本。 李延軍、金浩、王競和高素英(2003)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經濟波動的成因,認為從總體經濟的構成來看,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波動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導力量,從社會需求來看,最終需求的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因此投資波動是引起經濟波動的最重要因素。

(二)制度沖擊

胡鞍鋼 (1994) 利用二階自回歸動態方程模擬政治動員的沖擊影響,其結論認為,黨代會具有很強的政治動員作用,經濟的擴張與歷次黨代會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與人代會也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杜婷、龐龍和楊燦(2006)運用經濟計量方法對制度沖擊改變我國經濟周期特征進行了檢驗,并通過市場化程度、非國有化水平和開放度三個制度沖擊變量檢驗了其與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相關性,其結論證明在我國受政治背景的影響而出臺的重大的經濟制度改革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制度變動沖擊對經濟的周期變動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較大的決定作用。

(三)總需求沖擊

施發啟(2000)認為,在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經濟波動的原因相同。改革開放前,由于物質產品短缺,我國經濟增長波動主要取決于總需求的波動??傂枨笥赏顿Y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一直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因此總需求的波動主要取決于投資需求的波動。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總需求波動,即總需求擴張導致經濟增長加速,但是瓶頸產業和高通貨膨脹的約束又使得經濟被迫調整,經濟增長回落。引起需求擴張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和工業化階段還未完成,并且需求擴張呈現明顯的階段特征。

(四)我國經濟周期的特征事實

簡澤(2006)考察了1952—1999年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統計規律性,概括出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的特征事實:我國經濟波動具有持續性,只是到了2—3年后才表現出回歸趨勢的傾向;所有的變量都呈現出顯著的周期性波動,但波動程度存在差異,消費、資本存量、就業和一般物價水平的波動小于產出波動,而投資、政府收入、政府支出、進口、出口和貨幣供應量的波動遠遠高于產出波動;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就業和全要素生產率與產出共變,并表現出強烈的順周期性,資本存量領先于產出的變動,而是工資則滯后于產出的波動;貨幣供應量和一般價格水平是反周期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事實與其基本相似,只是我國周期波動的幅度大大高于西方發達國家。

篇(10)

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其他相關經濟學流派在經濟周期問題解釋上的異同

具體地分析,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凱恩斯主義的分野尤為明顯:1.凱恩斯主義各派把宏觀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認為在長期中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是長期總供給,而短期中的經濟狀況取決于總需求。2.經濟周期是短期經濟圍繞這種長期趨勢的變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首先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他們認為,經濟周期并不是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的變動。3.凱恩斯主義各派都堅持短期宏觀經濟需要穩定,都主張國家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無需用國家的政策去干預市場機制,只要依靠市場機制經濟就可以自發地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4.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導致經濟周期產生的沖擊主要是引起總需求變動的需求面的沖擊;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造成經濟周期產生的沖擊主要是引起總供給變動的供給面的沖擊。5.凱恩斯主義各學派基本上都認為市場調節機制的不完善性沖擊來臨後造成經濟周期的原因;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經濟周期波動并非是對經濟長期趨勢的偏離。6.凱恩斯主義各學派普遍主張政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采用反周期政策減輕經濟波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是理性經濟主體對外來沖擊所做出的具有帕累托效應的最優反應,政府沒有必要采取措施來減輕波動,政府的注意力應該集中于技術進步率的決定因素上。

相比之下,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都屬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因而其經濟周期理論表現出較多的一致性:1.都認為導致經濟周期產生的根源是來自于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的沖擊;2.都強調經濟主體的預期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正是人們面對外生沖擊在一定預期下采取的經濟行為導致了經濟周期;3.都堅持新古典主義信條,認為市場調節機制完善、價格調整靈活、市場會在自然率處出清;4.都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主張。它們之間的分歧主要表現在:1.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將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歸結為影響總需求面的貨幣沖擊,因此其理論可稱為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強調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是影響總供給的技術沖擊。2.貨幣主義認為沖擊引發經濟周期是實際物價與名義物價發生錯誤訊號,令資源錯置所致,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擾動引發經濟周期是價格信息不完全所致,貨幣供給的過度增加使一般物價上升: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看作是理性預期經濟主體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標,對總量生產函數因受到真實技術沖擊發生變化而做出的有效反應的結果。3.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把經濟周期看作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暫時偏離,認為經濟波動會降低社會福利;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則把經濟波動視為自然率本身的波動而不是對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本質是統一的。

從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與其他流派共同的差異性來看,作為其對立面的凱恩斯主義者、貨幣主義者和理性預期學派原則上都同意以下幾方面的共識:其一,經濟周期可以看作是對經濟增長的某種長期趨勢的暫時偏離:其二,經濟周期對社會來說是不合意的,因為對經濟長期趨勢的偏離使經濟處于非均衡狀態:其三,沖擊主要是對需求方面的沖擊;其四,貨幣因素對于經濟周期十分重要。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卻認為:其一,經濟周期并不是對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的偏離,經濟波動就是經濟長期增長趨勢本身的波動;其二,經濟周期的每一時期都處于均衡經濟狀態,都是理性預期主體面對沖擊進行最優調整的結果:其三,沖擊主要是對供給面的沖擊;其四,對經濟周期重要的不是貨幣這一名義變量因素,而是技術沖擊這一真實因素。正是基于以上不同看法,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既有別于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也不同于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

三、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理論突破與影響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重大發展,超越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成為近年來與新凱恩斯主義相抗衡的主要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之一。它完全以正統的微觀經濟理論來說明宏觀經濟波動,是對傳統經濟周期理論的巨大挑戰。第一,通過把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整合在一起,并促使宏觀經濟學家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在經濟的供給面上。第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強調了宏觀經濟學流派研究的跨時間和動態的特點。第三,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用特定的模型逼真地模擬實際經濟的時間序列行為,從而為宏觀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就方法論而言,真實經濟周期模型關于宏觀經濟波動的模型接近于實際的情況,使得模式分析及經濟機制變得更為現實。Kvdland和Prescott最先使用具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模型來解釋經濟波動,使經濟學更加向現實靠攏。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帶來了方法論上的突破,用以Ramsey模型為代表的典型微觀主體為基本分析單位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范式,開創了新的研究途徑。

上一篇: 經濟發展新戰略 下一篇: 公共管理的知識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定西市| 济宁市| 安泽县| 富裕县| 沂南县| 商南县| 襄汾县| 千阳县| 府谷县| 孟村| 隆化县| 泉州市| 师宗县| 秦安县| 东乌| 仪陇县| 陆河县| 上栗县| 灌云县| 准格尔旗| 鄂尔多斯市| 皋兰县| 威海市| 溧水县| 南投市| 马龙县| 商水县| 朝阳县| 银川市| 凌云县| 绥阳县| 科技| 城口县| 金华市| 班戈县| 东明县| 满洲里市| 西宁市| 湘潭市| 喀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