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8 09:53: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品改良設計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每一件優良的設計的背后,都蘊含著設計師智慧閃光。一個設計項目的開展,首先要確定以何種思維方式去考量設計的進行。在實際的設計實務中,每一個設計項目的開端都需要設計思維的導入,從而展開設計程序,以完成設計。但每一個設計師幾乎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應不同的項目,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設計思維去應對呢?尤其設計師遇到設計難點的時候,需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之時,設計思維的運用就顯得行之有效了。從工業設計教學體系當中,我們常規的設計思維方式主要有兩種,就是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這是我們在學校當中所必須學習的設計課程。兩種設計方式使用的是兩種不同的設計思維,具體而言都是屬于工業設計產品開發當中常用的思維方式。但是關于這兩者的應用與對比方面的研究確實不多見。而且,設計思維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比較抽象的,在實際的設計實務當中,我們應當如何應用不同的設計思維呢?這是非常實際的問題,能幫助設計師迅速尋找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1.2研究目的
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是兩門工業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工業設計方法學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這兩者以及這兩者內涵的設計思維,對設計師進行設計實務的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作用。就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兩者而言,對市場當中的產品所具有的影響都是不同的。兩種設計方式雖然都是產品開發的重要手段,具體的執行卻各有千秋,甚至會給人以對立的假象。因此去研究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的應用和對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1.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實際項目案例說明問題的方式。本文所提到的案例當中,有超過半數都是本人親身經歷的設計案例。本文的題目和論點也是由于本人在長期從事設計實務當中所感受出來的。另外就是采用資料收集的方法,將一些產品開發設計當中的經典案例收集并深化,結合參考文獻的資料,進行綜合的研究分析,從而強化論證。
1.4研究意義
前全國專業工業設計機構近2000家,就廣東一省就占了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工業設計從業人員近10萬,占全國1/5強;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25%,居全國第一;全省設計研發年投入超過800億元,投入規模全國領先;2011年,全省設計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15.29萬、11.93萬件,居全國前列;①這樣蓬勃發展的工業設計產業,越來越需要更多的設計人員去參與。對于從學校畢業走向設計崗位的畢業生們,帶著學校所學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實際的設計開發是會有很多問題的。本文所研究的論題及其意義在于提高工業設計從業人員的設計思維寬度,拓寬設計從業人員應對項目的思維方法。為工業設計產品開發積極尋求高效的解決辦法,豐富工業設計實務的理論。
2.概念設計與創新思維
2.1關于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個沒有被嚴格定義的詞語,創新思維卻又是我們常常聽說的一個名詞。創新,意味著有新的東西誕生,是原來所沒有的。創新,是所有設計都需要的,創新的產生有其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將創新進行一個量化的計算,創新也難以進行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在開發產品的過程當中,我們時常會感覺到創新的困難,這是由于我們的創新需要有一定的依據與過程。創新思維則是推動創新的一種思維方法,他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有效地尋找創新點。創新思維是意識的一種,從哲學的觀點上我們知道,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那么創新思維也不例外,創新思維同樣是建立在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理解之上的。那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創新設計思維是建立在設計師對現實生活世界的認識和理解之上的。那么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創新思維的關鍵其實是設計師對世界的認識。關于認識,我們知道認識是有不同的層面的,例如吃飯,或許我們就存在有一下不同的層面認識:
(1)吃飯為了填飽肚子,滿足生存需要。
(2)吃飯為了享受美食,獲得愉悅感受。
(3)吃飯為了與人(家人、朋友、客戶)交流溝通,獲得群體愉悅感。
(4)吃飯為了欣賞美好事物,獲得精神、文化需求。
那么問題來了,假如設計師對吃飯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填飽肚子或者享受美食的層面上,那如何讓他設計出一流的餐廳呢?這時候我們發現,優秀的設計人員,其本身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是會影響到他的創新思維的,沒有前衛的創新思維有何來優秀的好設計?
一件優秀的設計,必須是建立在設計師對其生活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設計是需要分析這件物品在生活中的位置,它的功能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它可能帶來什么變化?它的人群定位是什么?很多時候,設計師既需要了解貴族的生活也需要了解窮人的生活。這樣才能拓寬設計師思維的層面,使設計師擁有對社會對世界較為全面的思維。
2.2關于概念設計
2.2.1工業設計多元發展
概念設計起源于德國學者Pahl和Beitz,1984年他們在《Engineering Design》一書中提出了“概念設計”的概念,將概念設計描述為:在確定設計任務之后,通過抽象化,擬定功能結構,尋求適當的作用原理及其組合等,確定出基本求解途徑,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設計工作叫概念設計。②
這是我們能夠找到最早關于概念設計的描述,我們發現,其實作者所說的概念設計實際上是設計過程當中,前期概念確定的活動。我們知道現代工業設計在進行項目設計的過程中,第一步必須是確定需求與定位,設計師必須對設計項目進行周密的分析與策劃,通過各種的分析與調研,把設計項目的定位與人群需求在設計報告立項書中明確地標出,從而提煉出設計項目最精確的需求用于推動后續的設計活動。其實,概念設計對于產品開發的關鍵作用是他定義了由項目需求分析到深化設計之前的這樣一個階段性的設計過程。因此我們發現了概念設計的核心問題――需求。
《哆啦A夢》是我們80后一代人所熟悉的一部日本動漫。在這部充滿對美好生活想象的動漫里面,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工具,比如,可以穿越到任何地點的“隨意門”;又比如可以無限量收納物品的“八寶袋”、粘在頭上就可以帶你在天空到處傲游的“竹蜻蜓”、吃過后可以把書本知識記憶在腦中的“記憶面包”‘可以隨意把人縮小放大的“放大縮小槍”……這些極富想象力的工具,滿足了兒童對美好未來的幻想,同時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充滿科幻色彩的世界,這種想象力完全就是創新思維的表現。假若我們從設計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哆啦A夢”的各種神奇工具,其實會發現所有的神奇物品都是基于一個關鍵的原因――需求。這些物品其實都是實現了滿足需求的設想,盡管它僅僅是動漫當中的幻想,但是以簡化的圖形形象出現了,屬于設計流程的第一階段,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其歸納為概念設計的范疇。
2.2.1概念設計的基礎――需求
概念設計給我們的觀念往往是華而不實的,是那種不能實際應用的,甚至是沒有實際使用可能的設計。其實這只是我們對概念設計的誤解。正如動漫中的神奇的概念物品,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當中這些都是不存在的,起碼是現階段不存在。那么在未來呢?我們說概念設計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那種由需求而生的概念思維。實際上,在產品設計中,由概念設計思維所導向的新產品設計比比皆是。為什么人們會對概念設計產生這樣的誤解呢?因為人們往往忽視了概念設計的立足點――需求。
2.2.2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
回到“哆啦A夢”的動漫當中,我們發現,每次機器貓拿出一樣新的神奇工具前都會出現有兩中情況:一是大雄迫切提出的需求,指定要的物品,如“隨意門”每次大雄要去什么地方就要求機器貓拿出來。二是大雄遇到了困難,需要解決某個問題,苦思良策的時候,機器貓就拿出一個前所未見的神奇物品滿足了他的需求。在設計上,需求其實是分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的。現實需求是指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需要某種功能的產品,是一種被人們廣泛發現的需求,如我們需要閱讀,因此產生了書本。如我們需要生火煮菜,我們發明了鍋。這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需求。這種需求的滿足,很難成為概念設計,概念設計應該是指我們那種不被發現的潛在的需求。如我們發現在電腦屏幕單靠鍵盤是難以精準地操作的,因此為了滿足屏幕精確操作的問題,設計師發明了鼠標。如蘋果的IPHOTO,設計的原意就是個人數字移動終端。這些驚艷一時的產品,就是概念設計的結晶,同時,也共同源自于那種潛在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概念設計的關鍵點就是發現那不容易被發現的潛在需求,并試圖滿足它。
2.2.3關于概念思維的方法
在工業設計公司里面,概念設計往往意味著有趣的創新和風險,然而當我們發現創新是一門非常有價值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會不遺余力地去尋找創新的方法。而在產品開發設計工作中,我們發現概念設計與創新思維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概念設計是基于對設計項目對應的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可能的滿足的方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創新概念的介入,因為在實際的項目運作當中,我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用戶研究與需求分析,而更著重的是設計師團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從而通過討論分析以及各種快速的思維方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2.3概念設計的特征
2.3.1創造性
我們知道,概念設計其存在的意義是滿足人類不斷增加改變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能夠讓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能夠不斷的提升,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的美好、舒適、高效。因此概念設計是具有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其創造性包括了產品形態的創造、產品功能的創新與產品使用方式的創新。形態的創造是基礎,功能的創造是深入,最終我們要達到的是整個產品對人的影響,包括生活上使用產品的方式整體的創新。
2.3.2前瞻性
概念設計是一種可以暫時無法實現的設計方式,其價值在提出滿足人們潛在需求的一個解決方案,既然是潛在需求,那就可以是不必現實馬上解決的。因此,概念設計可以天馬行空的進行想象。這就要求概念設計師對客觀世界有多層面的較為深入的認識,這樣才能發現市場上潛在的需求,潛在的需求是需要對未來有充分合理的想象才能發現的。概念設計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是對未來的發展有前瞻性的認識。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這些基于未來需求的某些概念設計是現階段無法實現的,因此概念設計往往給人以不現實、無用的假象。這種假象的存在,實則是設計外行人士對概念設計的誤解。而概念設計的本身,應該是一種前衛的,有設計研究價值和社會發展研究價值的設計。
2.3.3科技性
曾經有一句話說“昨日的神話已經成為今天的科技,今天的神話可能是明日的科技么?”古代我們在神話故事當中看到千里傳聲,今天移動電話是非常普通的產品。神話故事當中有飛天遁地,今日飛機潛艇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概念設計,提出的是未來產品的設想,他將會以明日的科技作為實現的手段。所以說,科技性是概念設計的固有特性,是他所不能離開的土壤。
2.3.4試驗性
既然概念設計是一些未能實現的產品設計,那么概念設計的本身就是一個設計的試行,以試驗的形式去研究未來產品設計的方向,以試驗的形式去滿足未來人類的需求是概念設計的價值所在。概念設計在實現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工藝、原理、功能、使用方式等,可能都充滿了不成熟的試驗性,但正是這種合理的試驗為我們帶來產品設計的進步。
2.3.5層次性
一個產品的研發,會經過很多步驟和過程,是很多不同的學科共同合作的結晶。對于一件產品而言,很可能其中的某些部分或者設計的某個流程是概念設計的成果。比如CMF設計的概念應用,很可能是針對一件成熟的產品,如電冰箱等,但由于表面處理和印刷的新材料新應用,使得產品有了新的飛躍。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看,也屬于概念設計的范疇。
3.改良設計的進化思維
3.1工業設計的“進化論”
進化,是源自于生物學上面的概念定義。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又稱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學中是指種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選擇壓力下,生物群體的遺傳組成隨時間而發生優勝劣汰的改變,并導致相應的表型的改變。③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改變使生物適應其生存環境。經過了數億年的進化,我們發現生物的形態也只有長成現在的這個樣子,才是合理的、安全的、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繁衍。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無論是生物還是產品,都遵從這一個共同的規則――適者生存。生物需要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產品需要適應市場生態的變化。而兩者最終都會把合理有效優質的個體篩選出來,并淘汰掉不合理的個體。因此,我們利用生物進化論原理,我們發現了工業設計的一條規律性的理論――產品進化論。④
3.2“進化”思維與改良設計思維
產品之所以會進化,是因為改良設計方式的存在。套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改良設計就相當于產品的下一代子產品設計。我們知道生物進化是根據生態環境的變化而逐代選擇變化的。在改良設計當中,我們也同樣進行著相同的事情。改良設計思維,就是要根據市場生態的各種因素,對這些影響市場的因素加以分析,最后找出改良點,從而指引新產品改良的方向。或許,這種改良的過程就是改良設計的進化思維。
3.2.1改良設計的方法
我們知道改良設計是基于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針對原有產品的問題進行改良的一種設計方式。但是如何找到原有產品的問題呢?這個應該是改良設計的核心問題了。
尋找原有產品的的問題,有的產品很容易尋找,因為原設計的問題太多,很容易就找到改良點。我們說這是因為原設計太多粗糙的原因。而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下,一件產品的推出,是需要資金投入運營的。因此退存在于市場的產品必定是經過詳細的推敲,可以說,市場上的產品身上的問題一般都是不明顯的。那么我們如何找到市場產品的改良點呢?
3.3“產業鏈”與改良設計
產業鏈的概念,相信都不陌生,產業鏈與改良設計有著息息相關聯系。產業鏈是產品功能和工藝的配套,決定著產品開發設計的實現。因此,具有產業鏈的配套的產品,其進化發展的改良路線會很順暢。現今制造業的生態實際上是一個以產業鏈分布為上游的產品生態圈。全球化的產業鏈早已形成,區域經濟的發展難以影響既定的產業鏈分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產品的廠商實際上對產品改良設計的余地并不是很大。在改良設計當中,我們的很多改良點實際上是與產品的功能和工藝有關聯的,每當修改產品的核心功能和工藝的時候。就必然會牽涉到產業鏈的升級。
4.進化思維與創造思維
4.1關于產品開發的進化與創造
進化,源自與于生物學的概念。在產品設計當中,我們發現產品設計的過程與生物進化的過程有極大的相似之處,于是我們認為產品也是有一定的進化過程的。這種進化是基于舊有產品的改良,從而衍生出下一代產品的設計方法。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認為進化思維的表現就是改良設計。
創造,在詞典當中的含義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或想出新的方法,創建新的理論,創出新的成績和東西。是建立在自己創新的基礎上來制造新事物。在產品設計當中,創造是我們常用的詞語,創造思維是工業設計所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但是創造思維的產生充滿著偶然性,是靈光一閃的瞬間,同時也是客觀分析的結果。正因為這種思維的不確定性,在產品開發的概念設計當中尤為重視。概念設計是在研究分析用戶的需求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初步的籠統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因此概念設計相對沒有太大的制約,這也就給了創造思維以極大的空間去發揮。我們或許可以說,概念設計就是創造思維作用的體現。
4.2改良設計與概念設計在思維過程中的對比
4.2.1改良設計的優勢與缺陷
通過對舊有產品的采樣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提出改良進化的方向,是改良設計的常規思維模式。在設計實務過程當中,改良設計的方法非常實用,目前也是市場上大部分產品設計程序的主要思路。改良設計的方式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1)市場上的大多數產品,都是基于前代產品的基礎進行改良進化的。因此在實際的項目運作當中,使用改良設計思維的幾率會非常大。
(2)改良設計有其固有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尋找到產品存在的問題,可以使我們的設計師高效率地發現產品存在的問題,從而有足夠的理據去支持自己設計作品的應用。
(3)改良設計思維尤其適合應用在成熟的產品市場,如家電、家具、消費電子產品、交通工具等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的產品都是相對成熟的產品,在市場上都會有前代產品,如此設計師便可以去分析現有產品的問題,然后提出新設計。
通過對舊有產品的分析去找到問題,提出設計點,從而進行新的下一代的產品方案,是改良設計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很合理有效的產品開發思維,但并不是萬能全面的產品設計方法,在某些方面改良設計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1)從改良設計的流程看來,原產品是改良設計存在的立足點。立足于原產品就很可能會受到原產品的限制,甚至像軌道效應般的沿著原產品的某些錯誤路線繼續走下去,影響了創造性的概念的應用,因此,我們應該對改良設計有清晰的理解。
(2)改良設計是以進化的思路去考慮下一代產品的開發的,然而就像生物學的進化一樣,進化的路線其實不一定是正確的。在產品開發上,假如我們走錯了產品進化的方向,對產品而言是非常大的教訓。因此,改良設計必須要做充分的用戶需求調研。最大限度地為產品進化的方向保駕護航。
(3)改良設計的理念是使產品不斷地進步升級,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一個產品要滿足市場的需求,首先必須滿足市場對產品的功能的需求。我們知道形式的需求相對是可以通過設計來進行滿足的,然而功能的需求在實際產品開發當中往往受制于上游產業的發展。因此產品的改良設計必須與產業鏈的概念相聯系。只有產業鏈支持的情況下,產品的改良才有會實現的可能。改良設計深化也會受到上游產業及用戶意見的影響,在改良的過程當中也會有走出改良方向的情況出現。這是制造業之疼,卻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因此,要想通過進化成為行業領先的產品,首先必須要占領產業鏈的上游。
4.2.2概念設計的優勢與缺陷
概念設計由于其制約較少,尤其適合進行創造性的產品開發活動,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所以概念設計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流程深得廣大設計師的喜愛。概念設計之所以廣受愛戴是有其優勢的:
(1)概念設計沒有太多的制約,可以從幻想中去實現需求的滿足。因此概念設計廣受歡迎。
(2)概念設計重視客戶的需求,尤其是客戶的潛在需求,對于探索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其他設計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3)概念設計尤其適合創造性強、工藝要求不高的行業,如精品玩具、文具、禮品、包裝等行業。由于這些行業的工藝制約較少,不需要太多的上游產業鏈支撐,因此非常適合概念設計的實現。在這些行業里面往往能夠使概念設計成為現實的產品。
(4)概念設計尤其適合設計競賽,設計競賽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現實支持,因此非常適合概念設計的應用。競賽的獎項雖然對于公司項目沒有直接的幫助,但是對于學生和設計師而言是一種非常鼓舞的社會認可。
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概念設計往往無法實現。由于基于用戶潛在需求的滿足,也就是非現實需求的滿足,因此他的立足點就已經有不現實的地方。再者概念設計往往是以未來實現為目標的設計,因此往往給人以空中樓閣的感受。
(2)概念設計的的產品是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它的實現能否適應市場的競爭是一個無法確定的因素。對于無法適應市場生態的產品,只能是一件試驗品,雖然實驗能夠提供很豐富的數據,但畢竟不能作為產品去實現利潤。
(3)概念設計立足于用戶的潛在需求,這種潛在需求也是通過現實的分析推導出來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即使概念設計的產品能夠以現實科技的手段實現,也同樣存在巨大的市場風險。很少企業會以一件概念性產品作為企業推銷的重點,因此概念設計具有較高的風險性。
4.3“創造”與“進化”在行業適應性上的對比
市場上各行各業有著豐富多彩的產品,而工業設計的理論畢竟是有限的。正如概念設計與改良設計,這兩種設計的思維方法誰也不能說能夠適用于所有的產品。所以概念與改良應該有其對應的行業適應性。
改良設計是一種穩步前進的方式進行設計的改良,正如生物的進化一樣,是經過漫長的時間來選擇的。因此改良設計尤其適用于成熟的行業,如家電、交通工具、家具等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在市場上久經考驗的商品。每一件市場上的產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每一款新的產品的設計開發,必定是基于前一代產品的基礎上的。
概念設計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可以是通過頭腦風暴或者靈光一現的方式獲得,但都是必須是基于用戶的需求或者潛在需求的方式獲得。概念獲得的過程充滿著偶然性,因此,概念設計不能應用在邏輯性較強的傳統行業當中。相反,他可以很好地在一些新生行業中得到市場,如:精品禮品的開發、動漫形象的設計、數字通信界面、新技術的應用等創新性較強的行業。在這些創新產業當中,概念設計被用于創新的實現形式,創新的價值是不可沽量的,同樣概念設計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結論
我們發現在實際的產品開發過程當中,其實是難以單獨使用改良設計的方式或者概念設計的方式去實現產品設計的進步。在具體的案例當中我們會發現,改良與概念實際上是相互扶持、相互協調地幫助產品開發的。概念設計重創造,改良設計重進化,實際上是工業設計產品開發思維的一對翅膀,有了這對翅膀,我們的設計師、我們的產品才能展翅高飛。(作者單位: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
注解:
①《廣東省工業設計發展情況》工信部工業設計座談會匯報材料.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處
②《產品概念設計》高教出.梁玲琳.P.12ISBN 978-704-027664-0
③百度百科.遺傳學定義
④鄭志強.工業設計中的進化論,江南大學,2009-06-01
參考文獻:
[1]柳冠中.原創設計與工業設計產業鏈創新,美術學報,2009-11-15
[2]柳冠中.塑造制造業企業設計創新機制.中國新時代,2014-10-15
[3]肖顏琴,詹武.試論廣東工業設計教育與地區工業化建設.美術教育研究,2011-04-20
[4]鮑夢玲.工業設計中的創新思維與改良性設計.中國電子商務,2013-07
[5]鄭志強.工業設計中的進化論,江南大學,2009-06-01
[6]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處.廣東工業設計發展情況,工信部工業設計座談會匯報材料.2014
[7]梁玲琳.產品概念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76640
玩具①泛指可用于“玩”的器具,通常與兒童或寵物有關。玩具一詞在我國始見于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杭州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四時玩具……”。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1)的規定,“玩具制造”列入C門類第24大類245中類2450小類,指以兒童為主要使用者,用于玩耍、智力開發等娛樂器具的制造。玩具按其主要功能可分為31大類,電動玩具是其中一類。電動玩具是一種用微型電動機驅動的機動玩具,通過電路控制微型電機帶動傳動裝置使玩具發光、發音、產生各種動作,其中大多以電池作為動力來源,又稱電池玩具。
在《辭海》中關于“改良”一詞的解釋是:“去掉事物的個別缺點,使更符合要求。”主要是指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改變,將原有事物的缺陷和錯誤消除,使其符合要求。因此,改良既是“行為”,同時也是“目標”。針對這一“行為”,改良設計可以理解為如何判斷事物的缺點和錯誤、尋找消除缺點和錯誤的方向并發現和調整改良的方式和方法。而針對這一“目標”,改良設計可以理解為不改變原有事物的本質,以原有事物為基礎,使改良后的事物或對象更加適應和符合不斷變化的環境需求,這里指的“環境”是一個寬泛的范圍,包括事物的條件限定、環境適應和標準限定等。改良設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要是對事物的“環境”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分析,以延長改良設計對事物的影響。綜合來看,改良設計的性質是延長事物存在的時間,提高事物的存在物理價值和社會價值。
1 兒童電動玩具功能組件的通用化設計
1.1 兒童電動玩具通用性設計概述
兒童電動玩具是折損率較高的產品,主要是因為兒童對玩具的操作能力較差。根本成因是在兒童的思維意識中沒有連貫定向的思維模式,思維的發散性很高,電動玩具中預設的部件功能與兒童思維吻合時,相應操作是順利的;思維和預設部件功能不吻合時,操作受到阻礙,兒童操作者就會試圖修正或者破壞預設功能,以達到自身思維中的預定目標。這必然導致功能部件的損傷和損壞。
在電動玩具設計時,設計者不能要求兒童使用者達到成人使用者的操作能力,如了解電動玩具的預設動作、在思維中設定操作規則等。通俗地講,就是不能要求兒童使用者記住什么操作能做,什么不能做。在使用條件的限定下,設計者可以從產品自身存在的屬性著手,既然損傷和損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以提高和加強產品的損傷修復能力。通過對產品的分析,尋找產品的易損部件和結構組件,在改良設計時,將易損部件和機構進行通用化設計,進而強化產品損傷的修復能力,達到延長產品使用時間的目的。電動玩具的通用化設計是改良設計的重要方向之一。通用化設計可以減少電動玩具功能部件種類的多類型化,通用部件的采用,使相同功能原理但不同型號間的部件轉換成為可能。
1.2 兒童電動玩具通用性設計分析
在對電動玩具產品系列設計時,設計者應對電動玩具的功能部件和結構組件進行分析和研判,尋找零部件的共同點,電動玩具車的底盤部件的電池倉組件就具有共同點,同時該組件也是操作過程中經常使用的部分。在進行改良設計時,設計者可以考慮將充電電池的尺寸,固定電池的卡具、電極尺寸和方向和電池的拆卸方式標準化和模塊化,整體電池倉可以是單獨部件,用卡扣或連接件固定到玩具底盤上,用通用的接口和電機連接。甚至可以考慮將電池倉設計成“標準件”,在電動玩具車整體系列中采用一個“標準件”。這樣的設計將使得電動車在修復的時候,忽略電池倉尺寸、功率和連接兼容性的問題。
改良設計的功能部件和結構組件應充分考慮到后續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即改良的思路和具體方案能否能為新產品提供借鑒,或者為新產品所采納。通用化是一個復雜的研判過程,在此過程中,對電動玩具產品設計制造有巨大影響。設計者在進行改良設計時,需要為未來產品設計和規劃出較明確的方向和系列,既是改良設計,同時也是延伸與創新設計。
2 兒童電動玩具人機交互界面的延續性
2.1 人機交互界面延續性概述
兒童是一群天性活潑、充滿好奇心的生物,直觀的聲音、光線與色彩和玩具的動作都會引起兒童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和行動。不同年齡、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思考方式使得兒童對于電動玩具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兒童使用者和電動玩具的人機對話過程中,適當的人機界面延續性是必要的,這樣可以減少操作的阻礙,使兒童使用者能夠專注于玩具帶來的娛樂效果。因此,玩具的人機交互界面設計要以兒童的各項感覺通道特征作為設計依據,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個通道像使用者傳遞信息,引導使用者接收、思考、記憶這些信息。使使用者在思維上形成勇于嘗試和探索的模式,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玩具的預定娛樂目的。
2.2 人機界面延續性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人機界面是人機工程學專業術語,它表示兒童使用者與兒童玩具之間互相作用的“結合面”,所有人機對話都發生在這個“結合面”上。兒童玩具通過信息部件將信息傳遞給兒童使用者,兒童使用者通過控制部件將操作信息傳遞給機器,實現兒童使用者與兒童玩具之間的信息傳遞。②
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0~14歲期間成長較快,這使得兒童玩具在兒童思維中的新鮮度保質期較短,經研究證明,只有不斷出現的新鮮事物才可以更好激勵兒童的認知欲,并提高兒童的肢體能力。兒童電動玩具與其他兒童玩具一樣,也需要不斷地更新,才能保持在兒童心目中新鮮的感覺,其使用周期較短是必然結果。兒童電動玩具在設計時不僅要注意實際操作界面的設計,更要注意通過操作玩具對兒童產生的影響,即通過操作界面使兒童掌握如何判斷信息輸入的對與錯,正確識別玩具的反饋信息,使之形成體驗感覺,并利用界面的延續性設計不斷加強這種體驗感覺,最周形成經驗。例如,NienFu Chen設計的兒童音樂牙刷(TTone),只有在上下左右晃動時才產生音樂,利用產生的音樂的方式來鼓勵兒童刷牙。
從兒童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玩具與其他玩具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兒童玩具既要滿足兒童對事物認知的需求,又要不斷引導兒童意識與行為慣性,兒童玩具在兒童和環境間起到鏈接紐帶的作用,好的兒童玩具在實際意義上和兒童教育書籍的意義是相同的。這使得玩具與兒童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形成親密的互動,積極引導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進行觀察、思考、模仿,從而幫助兒童了解、認知周圍的世界。例如,NienFu Chen設計的Paintable Interaction Table,通過信息模塊轉換,將兒童在桌面上繪制的圖形轉化成音樂播放出來。
人機界面的延續性能夠促進兒童身體的發展,主要指兒童包括感官、動作、體能、體格等在內的發展,同時在兒童與玩具的互動過程中也對其性格氣質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包括與同伴的協作、與同伴分享成果等,消除諸如緊張、憤怒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例如,將兩個不同功能的同類型電動玩具放置一起時,相同的提示、功能布局、操作方式會使使用者的思維產生聯想,如果已經會操作其中一部玩具,那么,另外一部就可以嘗試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來操作。
3 兒童電動玩具構成材料的再利用
兒童好奇心強,不斷尋找新鮮感,缺少內涵的電動玩具只能博得兒童一時的喜歡,這種情況的直接結果就是兒童玩具閑置率、淘汰率極高,許多電動玩具在兒童使用不久后便被淘汰和廢棄。玩具設計者為了增加玩具的功能等原因,使得電動玩具的結構造型越來越復雜,組成材料包括金屬、橡膠、合成塑料、紡織品等。由于電動玩具功能復雜,材料多樣,使得報廢電動玩具回收難度增大。設計者應該將易回收拆解和節約材料等作為設計思考的重要方面之一,削減材料的使用數量及種類,盡量選用同一化材料,以方便產品的回收。
電動玩具材料的同類型化指向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其中縱向指的是玩具材料的回收流程,而橫向指的是材料間有害和無害材料的同類型化。產品回收的過程包括拆卸、分選、回收等幾大部分,構成材料的同類型化可以在這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同類型化可以提高玩具產品的拆卸效益、降低分選成本、簡化回收工藝,從整體上提高材料再利用的實際價值。同類型材料組成的玩具構件可以減少拆卸工具、固定設備的數量,縮短拆卸時間、同時將拆卸安全性壓縮在相對較小的區間內。保證拆卸可達性的最大化,提高玩具產品的拆卸效益。例如,原來3~5種的分選工藝在同類型化的作用下可以縮減到2~3種分選工藝。隨著分選工藝的減少,回收工藝的復雜程度也會降低。
4 結語
兒童電動玩具改良設計可以縮短產品研發與制造周期,增加產品系列,提高產品質量。這樣不僅設計的成本得以降低(通用化設計思路可以提高設計效率),而且也能降低產品的總成本(工藝性可單純化)。同時,可以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節約型兒童電動玩具改良設計重點在于以資源的最優整合實現延長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用節約資源的健康理念經營個人的消費行為,設計合理的生活方式。
注釋:①根據《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G 866752003中對“玩具”的定義,是指:供14歲以下兒童玩耍的所有產品和材料。
②人機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簡稱HMI),又稱用戶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與計算機之間傳遞、交換信息的媒介和對話接口,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系統和用戶之間進行交互和信息交換的媒介,它實現信息的內部形式與人類可以接受形式之間的轉換。凡參與人機信息交流的領域都存在著人機界面。
參考文獻:
[1] 付黎明.工業產品設計美學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2] 付璐.汽車車身造型設計美學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如何讓工業設計初學者知道設計怎么開始?如何培養工業設計初學者的設計思維?如何讓工業設計初學者體會設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這些問題是工業設計教育者經常問自己的問題。解決以上問題的辦法是讓工業設計初學者認識和改良身邊產品,通過認識和改良身邊的產品使工業設計初學者知道設計的起點、設計的流程、設計的方法、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了認識和改良產品,筆者設計了36個問題,讓工業設計初學者針對身邊的具體產品一天問且回答一個問題,36天回答完畢36個問題,據此使工業設計初學者知道設計的起點、設計的流程、設計的方法、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培養工業設計初學者良好的設計思維和自主學習與研究的能力。
1
一日一問36天一設 請工業設計初學者選擇身邊常用的產品(不是一類產品而是具體產品)開始發問,一日一問,36天回答完畢36個問題。這36個問題分別是:
1.它的基本功能和用途是什么?
2.誰在用?用戶的特點是什么?
3.使用環境和情景是什么?
4.怎么用?是否好用?
5.為什么好用?或者為什么不好用?
6.原理是什么?
7.由幾個部分構成?
8.每個部分的材料是什么?
9.每個部分是怎么做出來的?
10.每個部分的尺寸是多少?
11.人和產品的匹配舒適么?
12.人和產品的交流便利么?
13.每個部分的結構是什么?
14.有幾種色彩?這樣的色彩搭配好看么?
15.價格是多少?能夠降低成本么?
16.污染環境么?能夠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么?
17.產品有說明性語言么?說明性語言是什么?
18.產品是什么氣質?造型方法是什么?
19.產品有象征意義么?象征性語言是什么?
20.產品有文化內涵么?文化內涵是什么?
21.我能畫出它來么?怎么畫?
22.需要改良么?改良的方向是什么?
23.改良的方法是什么?
24.這樣的改良方法保優、克缺、簡單、沒有新缺陷么?
25.還有更好的改良方法么?
26.怎么造型?需要定位么?造型定位是什么?
27.如何根據定位造型?新造型符合定位、和諧優美、受人喜歡、新穎么?
28.我能夠畫出我的方案么?怎么畫?
29.我能夠建模么?
30.我能夠把產品的結構表達清楚么?
31.我能夠畫出工程圖么?
32.我能夠渲染出好的效果圖么?
33.我能夠排出一張好的展板么?展板是充分展示方案、主體是否突出、層次是否分明、總體是否和諧?
34.這樣的方案有價值么?
35.能夠申請專利么?
36.能夠參加大賽么?能夠量產并市場化么?該專利的經濟價值如何?
總結36天:問答者了解老產品了么?問答者設計出新產品了么?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什么?問答者缺乏的知識和技能是什么?問答者如何獲取缺乏的設計知識?問答者如何養成缺乏的設計技能?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只需要鍋爐部件的工藝參數輸入,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和打印的過程卡,可用于生產車間的生產模式。故具有良好泛用性和使用價值。
1鍋爐制造工藝設計簡析
鍋爐制造工藝設計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以下從生產工藝概述、工藝設計要點、工藝設計規程、工藝設計改善等方面出發,對于鍋爐制造工藝設計進行了分析。
1.1生產工藝概述
鍋爐制造工藝主要是指鍋爐產品的生產。眾所周知,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種材料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這對于鍋爐生產而言也并不會例外。其次,在產品的工藝設計和生產工藝條件的影響因素,如早期生產、生產工人的技能和經驗、工藝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經驗。都會產生非常顯著的影響。通常來說,生產一臺高壓電站鍋爐通常要編制5000多張工藝卡片,并且整個生產過程還需要嚴格按照國家鍋爐法規和技術標準,這意味著這些法規和標準必須在技術法規實施。手工工藝規劃,故生產工藝的優化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1.2工藝設計要點
鍋爐制造工藝本身具有相應的要點。工藝設計該系統的建立要求工作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和鍋爐生產技術標準,并在進一步總結經驗時提升開發的成功率。其次,工藝設計的內容通常包括了輸入某產品的工藝參數,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更好的反映產品結構和技術要求,以及原材料的特點。之后,計算機可以自動生成并打印生產工藝卡片。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工效實際上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而且生成的工藝卡質量也有著顯著優化。與此同時,鍋爐制造工藝系統還能夠全自動化的建立工藝規程檔案資料。從而能夠提供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輔字典和文件,在降低計算錯誤的同時也促進系統設計出更好的自動修改算法。
1.3工藝設計規程
鍋爐制造工藝的設計規程應當具有條理性。根據相關研究表面,我國從20世紀末開始對于這一技術進行本系統的應用,填補了中國壓力容器行業的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的空白。其次,鍋爐制造工藝的設計規程的應用還對于提高工廠工藝設計質量和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建立工藝知識文件來更加高效的完成系統的算法設計和編程工作。[3]1.4工藝設計改善鍋爐制造工藝的改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事實上,該系統是在壓力容器行業第一個實用的CAPP系統。這意味著為計算機提供了一個工具輔助壓力容器行業,設計工藝參數、工藝參數知識文件用于工藝特點和工藝的主要過程和過程描述的技術依賴于一定的產品參數,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以下從工藝標準化發展、優化工藝知識內容、改良工藝流程、合理選擇算法編程等方面出發,對于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進行了分析。
2.1工藝標準化發展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的第一步是標準化生產模式的應用。工作人員在確保工藝標準化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清醒的認識到細化和細化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過程是系統的基礎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根據現有的條件和制造技術水平、結構及對鍋爐壓力部件的設計和生產相結合,通過更高效的生產技術要求。其次,在過程中,工作人員,以確保標準化的發展也應通過制造過程的發展過程中,編制了“標準”和“議事規則規則卡鑰匙卡”,這成為過程文件的工作指示。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在確保工藝標準化發展的過程中還應當優化產品制造工藝主流程,最終為工藝整體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2.2優化工藝知識內容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的關鍵在于優化工藝知識內容。工作人員在優化工藝知識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認識到工藝知識文件實際上是建立在工藝細化和標準化基礎上的,因此這意味著工作人員在優化工藝知識內容時需要對于綜合分析和分析各種因素,如結構不同、技術要求不同、材料不同。其次,在優化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員工應嚴格按照系統設計要求建立完整、邏輯的過程邏輯知識文檔。同時,工作人員還應針對工藝因素在工藝知識優化過程中,確定產品工藝參數的各種工藝因素,最終做到明確化。
2.3改良工藝流程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需要著眼于對于工藝流程進行改良。工作人員在改良工藝流程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包裝廠生產的主要過程來進行工藝流程的全局性改良。其次,工作人員在改良工藝流程的過程中還應當確保三段以上的長集箱有彎管的集箱一般的直管拼接集箱,并且在此基礎上做好諸如“預熱”、“點焊”、“焊縫光譜檢查”、“校正集箱本體”等工作。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在改良工藝流程的過程中還應當根據不同類型產品工藝主流程和支流程,建立工藝過程知識文件,最終才能夠起到更加良好的工藝改良效果。
2.4合理選擇算法編程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設計離不開對于算法和編程進行合理選擇。工作人員在合理選擇算法編程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在設計工藝過程卡生成算法,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編程工作。其次,工作人員在合理選擇算法編程的過程中還應當定義技術要求,工作類型,設備和工藝設備,工作時間等。同時,在編程人員選擇過程的算法也應進行系統初始化過程根據產品知識的類型和相關的文件在字典和其他文件,然后通過一組特定的產品過程的輸入參數,來對于選擇好的算法進行分析與判定。
3結語
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規程設計系統在長期的應用過程中已經非常成功的證明了其和于實際生產過程具有良好的相性,并且該系統還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工藝設計的質量和效率,說明了系統的原理和實現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就能夠促進鍋爐制造整體水平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鳴山,劉軍,吳忠福.計算機輔助鍋爐制造工藝規程設計系統[J].機械工業自動化,2014,2(04):29~30.
[2]劉俊峰.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壓力容器制造工藝中的應用探討[J].化工管理,2015,12(24):91~93.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紀念品,顧名思義即是承載紀念意義的物品,如紀念時間節點、發生事件、情感人物等。紀念品在人際交往中,可以起到增進感情、加深印象的作用,也可以展現友好的公共禮儀禮節,弘揚中華禮尚往來的良好傳統。旅游紀念品既是一種紀念品,也是一種商品,還是文化品。旅游紀念品除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時尚性、創意性和實用性外,還代表當地特色、承載當地文化。所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的文化現象及其空間組合特征。一個成功的旅游紀念品,不僅能形象地傳達出當地的藝術特色和地域文化品位,而且也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1旅游紀念品市場問題鳥瞰與創新分析
創意旅游紀念品是通過對紀念品這類產品的全新再設計,融入創新思維理念和手法,結合新工藝或新技術使紀念品具有與以往性質、功能、造型等屬性不同的特征的紀念品種類。相對于傳統紀念品來說,創意旅游紀念品并不是對其進行整體性,而是進行的一種改良。其結果是使紀念品這種實物一方面具有典型功能內涵,另一方面能夠具有獨特風格及視覺沖擊感,增強其趣味性、藝術感、附加值,從而更好的傳達紀念品的功能和產業價值。
目前國內旅游紀念品市場雖看似繁榮,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各地旅游市場常見的旅游紀念品雖種類繁多,卻大都創意乏味、造型雷同,既無創意性也缺乏趣味感,不能體現個體獨特個性之需求,也無法凸顯文化內涵之神韻。另外,旅游紀念品市場也不規范,旅游紀念品開發意識薄弱,創意意識差、市場也比較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創意性的旅游紀念品的呼聲愈加高漲。本文擬對于創意旅游紀念品的創作手段與創作思路、設計要素及要素功能進行探討研究,尋找旅游紀念品開發的創新之路。
2創新性旅游紀念品的產品創作開發手段
紀念品通常是一種實體商品,具有一定的造型、色彩及材質的物理特征,此外還具有紀念性質的功能特征和情感記憶特征。在一款旅游紀念品被創作之初,有以下幾個元素是被納入基本思考范疇,即:傳統文化、遺存物件、人物形象、傳統裝飾造型、傳統色彩、通用材料。傳統紀念品在創作時,往往對旅游產地的已有文化品進行簡單的復制、而起選材、造型等外觀均沒有得到設計修飾。在造型設計與包裝設計中,設計元素依據原產地原貌風景、民俗圖案和色彩搭配進行組合,且在材質及做工上也為粗制,產品精細度及質感均達不到審美需求。利用現代造型理念及審美標準對旅游紀念品進行開發,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手段進行創意創新,他們主要是:
2.1增加作品視覺沖擊力
一個紀念品在被購買和送出的時候,視覺感受是第一感官體驗,也是抓住市場的第一個元素。在增加視覺表現方面,可以根據作品的文化歸屬進行標志設計、產品名稱文字設計、產品裝飾圖案選擇及他們之間的組合比例調整。在突出民族特色的色彩運用上,也往往可以突破對比,在色調中大量使用純度、明度較高的色彩進行搭配,但在搭配的過程中,要保持色彩使用中的一致性,即同類色彩飽和度,如東北花布中的紅與黃、綠的色彩搭配,另外還要保持畫面的視覺均衡,如加入小面積的黑白灰色調進行調和。
2.2改變作品輪廓造型
旅游紀念品的造型往往根據旅游地的民間傳統物件進行仿制,但是很大一部分還缺乏造型上的細節刻畫,也缺乏整齊的造型感,如旅游地區常見的波浪鼓、竹扇等。這些產品當流通到各地市場并沒有進行相應改良,也沒有依據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行重新再設計,造成了文化特征不明顯、造型雷同的問題。對這類的紀念品進行造型和觸感創新,就要從地域文化依據和現代審美標準進行改動。不同地域的風俗不同,對一種物品的造型也不同,使用的材料選擇也各有千秋,有木質的、有金屬的等等。而同類紀念品,也可根據現代審美進行適度改良,如簡化或復雜其輪廓,使其增加現代美。
2.3增加紀念品的趣味性
紀念品除了具有紀念意義外,增加其趣味性也是開拓消費市場的一個手段。根據紀念品的原始造型及功能為原點,突出某一類特殊性質,如長度、彈性、觸感、氣味等借以增加產品的新奇特。造型及造型線條的弧度打破常規的特征,突出圓弧、突出棱角、夸張層次、造型具有可變性、拆解性、造型性;色彩的趣味來自于對色彩的變化及搭配的使用,在用色上打破思維常規,將不同常規思維慣用色彩進行置換;整體造型不變的情況下,在局部進行調整變化如對某種產品的底座、把手進行變化,使其具有某種動物或植物的特點,亦或加入被贈送者的個人信息等元素;增加紀念品的觸感,更換制作材料,改變其原始造型觸感,如堅硬觸感改為毛絨觸感、或使用現代科技材料翻新等手段。
2.4增加功能性
旅游紀念品的核心功能是紀念性,其基本紀念內容包含對旅游目的地的風土人情的記錄、印象情感;其次作為一種商品,旅游紀念品還具有禮品的屬性,即蘊涵情感流動。在開發旅游紀念品創意之初,若能在創作中加入其附加功能則能夠提高紀念品的附加值。這部分功能包括:裝飾、輔助切割、密封、上色等功能、語音互動功能、益智功能等。
2.5增加紀念品的情感屬性
旅游紀念品的情感內涵是對旅游地域的喜好、對該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刻錄、對個人旅程情感的物化留存。增加紀念品的情感屬性需根據消費者的購買目的進行強化。增加消費者與紀念品的互動性,在紀念品中體現消費者痕跡;根據消費者年齡開發同類內容不同藝術表現風格的紀念品,如懷舊風格、古典風格、中式風格等;開發紀念品周邊衍生產品,如增加文字記錄、圖片附屬、立體玩偶等多種形態,此類衍生物皆圍繞同一款紀念品進行設計,在風格、內容上保持統一性,增加消費者對紀念品的記憶留存。
結語
創意性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不僅在于對文化的深入解讀,也在于對設計理念及開發手段的不斷提升,改變我國現有旅游紀念品市場的問題,應從大局著眼、細微處著手,實實在在進行特色、創意改良,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旅游紀念品的市場現狀。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前言
近期廣州市北部山區資源開發迅速,山區周邊景觀水庫的達標整治工程也陸續展開。其中用于水庫壩前起蓄水、灌溉、調峰作用的庫底放水旋轉拍門的使用亦趨頻繁,作為生產該型號產品已有40多年歷史的水利機械廠,所使用的產品設計圖紙、制造工藝及安裝技術還是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上,經過近期多項工程使用的反復觀摩與推敲,對該型號放水旋轉拍門制造安裝工藝進行了全面的革新與改良。改進后不僅提高了產品自身的裝配精度,最關鍵是解決了安裝過程中的基礎定位難、鑄件變形大及安裝工序復雜的技術項問題,為國內同行業產品的生產單位提供了借鑒的先例。
1傳統放水旋轉拍門制造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
為滿足水庫蓄水后給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拍門在水中啟閉采用側旋推拉方式,以獲得不同的開度來控制放水旋轉拍門泄水的流量。傳統方式所設計生產的放水旋轉拍門結構組成及放水工作原理為:
封水部位由預埋雙眼底座、放水旋轉拍門蓋體及與之澆注的砼質拉桿轉臂三部份構成;
轉動部位由鑄造彎臂、轉軸、定位底板及澆注銅軸套件構成;
驅動裝置由拉桿、導輪組及外置開式手電卷揚機構成。
放水工作原理:通過手或電動卷揚系統帶動鋼絲繩卷拉,收緊拉桿傳力至放水拍門的砼質拉桿轉臂的最大力矩處;此時帶動放水旋轉拍門蓋體圍繞轉軸旋轉在48度范圍內開啟,依靠上下蓋體之間的閉合度大小來實現放水量調節,達到調節流量的目的。
2傳統放水旋轉拍門制造安裝的弊病
原設計制造用于水庫的旋轉拍門經多次安裝驗證,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弊病:
第一,預埋雙眼底座設計框梁強底偏薄剛性低。在安裝定位二次灌漿后,砼凝固收縮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經粗調和精調兩道工序收緊地腳螺栓時產生的應力足以破壞下底座的加工平面度;造成旋轉拍門產生閉合間隙增加后期研磨修復難度;
第二,定位底板分體鑄造加工造成安裝精度差。在安裝過程中,對于軸向定位、與預埋底坐的平面度及自身安裝轉度三個方面定位要求較高,每次安裝調較時間長、定位安裝后總有偏差,需反復調校或整體找正,對安裝人員的質素和安裝經驗要求提高;
第三,放水旋轉蓋體與砼質拉桿轉臂的澆注難度大,尤其銅軸套的垂直度極難保證。銅軸套的澆注垂直度決定著整件旋轉拍門的閉合間隙度,當出現垂真度偏差時,意味著整件旋轉拍門安裝失敗。
因此,上述設計制造及安裝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弊病,直接影響著旋轉拍門的使用效果,對于一個水庫的投用運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改良工藝措施后放水旋轉拍門的結構變化
為解決好上述幾種弊病,提高工藝水平,降低安裝難度,對原設計結構進行了改良,置換原金屬機加工工藝,調整工地安裝工序;改良后的主要結構變化體現在:
改良一,原預埋雙眼底座與定位底板一體澆注(見圖1:改良后旋轉拍門結構),澆注后增加連接臂梁形成扇形面,在增加了整體的重量基礎上同時增強部件的剛性,其它固定螺栓孔相應作出調整,該處改動方式可將施工現場預埋件的安裝調校難題在生產加工工序中予以解決;
改良二,原放水旋轉蓋體增加轉軸套體(鑲套在銅軸套外圈),在機加工時由龍門銑床和臥式鏜床進行水平面與垂直面的直接定位加工,保證銑鏜精度,簡化工地安裝工序;在砼臂梁澆注時,回避銅軸套現場難定位工序,由砼料直接包裹在增加的轉軸套體上,定位功能由機加工工序替代,同時增加轉動部位的剛性;
改良三,原澆注銅軸套去肋鑄造肋簡化為設備組裝件,無須由砼臂澆注固定,改進裝配方式為工地裝配即可,極大降低安裝難度;
改良四,增加定位底板及連接臂梁的厚度,預埋雙眼底座轉動部位作10mm的沉臺處理,以保證旋轉銅套預留底坐用足夠的磨損余量,
改良五,重新調整預埋定位孔尺寸,由原來的6孔預埋提高至整體10孔預埋,并調整為雙螺母上下支承位調整,為后期精調做準備。
4制造安裝工藝措施改良后的效果分析
按工藝改良后方式鑄造出的預埋聯接件,在進行鏜銑工序時,整體剛性明顯加強,非常適合毛坯平面度的加工,經車間半成品檢測,各項加工參數變化甚微,能滿足實際使用功能;出廠檢測時,產品間隙研合度較高,基本在制造加工環節保證了產品的整體裝配性,減少了后期定位底板調整的工序;經后期施工安裝檢驗,前期工藝改良措施效果明顯,在多個環節上的改良保證了轉動部位、封水部位的結構合理性,簡化了安裝調整工序,降低了工人的安裝難度;水庫放水旋轉拍門從設計理念,鑄件毛坯生產、零部件制造加工至整件工地安裝多個環節著手的工藝改良,改良的旋轉拍門工程實例成功應用于,廣州從化市鰲頭鎮大塘水庫安全達標工程、從化市太平鎮秋楓水庫工程、從化市溫泉鎮圍下水庫工程等多項水庫工程施工中, 實踐證明措施合理,改后使用效果顯著。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傳統方式設計生產的水庫旋轉放水拍門的制造安裝工藝改良措施較為合理,改良后的新工藝措施不僅提升了產品本身的制造加工水平,提高了工人安裝效率,重要的是為國內同類型水庫工程建設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施工典范,對業內的生產制造安裝單位有較好的技術經驗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水利水電工程鋼閘門制造安裝及驗收規范(DL/T5018-2004) [S]
【關鍵詞】 器官保存液 心臟移植 熱缺血 心肌保護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modified heart preservation solution on a pig heart with warm ischemia. Methods Sixteen pairs of pig were even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in random. An allogeneil graft model of orthotopic heart in pig was established. In group A, St Thomas solution was used as cardioplegic solution, perfusion fluid, and preservative fluid; in group B, selfmade solution was used. Donors’ hearts were subjected to warm ischemia for five minutes, then perfused with cold St Thomas solution or the cold modified 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hearts were removed and preserved in the aforementioned solutions at 4 ℃ for four hours,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done. Serum creatine kinaseMB (CK MB), MDA and SOD in myocardium were detected. Results After storage in the solu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terms of MDA and SOD; after reperfusion, the level of CKMB and MDA in myocardium was higher in group A, and SOD in myocardium was higher in group B.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St Thomas solution, the modified one offers better protection against warm ischemia of pig heart in terms of recovery of the heart function and decrease of reperfusion injury.
[KEY WORDS] Organic preservation solution; Heart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preservation; Warm ischemia
心臟移植已經成為難以救治心臟疾病的重要治療選擇。隨著心臟移植的發展,供心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許多學者目前正探討將熱缺血一定時間的“尸心”用于移植的可能性。世界上正在對供心的保存,尤其是對供心保存液的配方不斷進行研究和改進,以求更有效地長時間保存供心,提高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率。我院心外科在深入研究分析目前國內外各種常用的心臟保存液的基礎上,研制出新型的改良心臟保存液。本文旨在通過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驗證該新型心臟保存液對熱缺血冷浸泡保存供心的保存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同種同窩生的乳豬32只,普通飼養3~4周,體質量在60 kg左右。同性別配對,體質量差別不超過5%,分為供心者和受心者,體質量大的為供心者。
1.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阿端為匈牙利吉瑞大藥廠產品,咪達唑侖注射液為徐州恩華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產品。St Thomas液、自制改良心臟保存液、手術中用的生理鹽水等均由青島市市立醫院制劑室配制,St Thomas液、自制改良心臟保存液的配方見表1。Avanti 30臺式高效冷凍離心機為美國貝克曼公司產品;低溫冰箱為日本SONY公司產品;CWM301麻醉機為深圳晨偉醫療器械公司產品;SARNS7000體外循環機為美國SARNS公司產品;鼓泡氧合器、動脈微栓濾器和循環用動靜脈插管為西安西京醫療器械公司產品;VIRIDIA 24型多功能監護儀為惠普公司產品。
1.2 研究方法
表1 心臟保護液配方對比表(略)
1.2.1 分組 將32只豬(16對)隨機分為2組,A組術中以St Thomas液、B組以自制改良心臟保存液作為停搏液、灌注沖洗液和保存液。
1.2.2 供心切取 乳豬術前禁飲食12 h,手術前0.5 h肌肉注射氯胺酮10 mg/kg、阿托品0.02 mg/kg行基礎麻醉。固定備皮,開放靜脈通路,右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切開置管測壓。麻醉誘導后行氣管內插管,靜脈注射肌松藥,行機械通氣,監測心電圖、動靜脈壓、血氧飽和度等循環參數。正中切皮鋸開胸骨,全身肝素化后打開心包,暴露心臟。游離上腔靜脈,控制性快速放血約1 000 mL后結扎切斷。放血同時阻斷升主動脈,阻斷5 min后(熱缺血),在升主動脈的根部灌注4 ℃ St Thomas液或自制改良心臟保存液10 mL/kg;迅速剪斷下腔靜脈、右肺上動脈等,完整取出心臟,適當修剪的同時再用冷保存液10 mL/kg灌注沖洗心臟,然后放入盛有4 ℃相應的冷保存液的雙層無菌塑料袋中,密閉封好;無菌塑料袋放入盛有冰水的保溫桶中。
1.2.3 受心切取 受體豬麻醉,肝素化同供體。常規在升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阻斷升主動脈,受者心臟熱缺血5 min后,在升主動脈根部灌注保護液,心臟切取、修剪沖洗和低溫浸泡保存同供體。
1.2.4 心臟原位移植 保存4 h的供心與已經切除心臟、實行體外循環的受體行同種異體原位心臟移植。吻合完成后,開放升主動脈,供心再灌注, 使移植后的心臟復搏,逐步脫離體外循環,并維持正常循環3 h。
1.2.5 觀察指標 ①供心復搏的一般情況。②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變化:供體術前及受體移植后主動脈開放1 min、1 h、2 h、3 h分別取動脈血,檢測CKMB的變化。③心肌組織PAS糖原染色評分。
2 結果
2.1 供心復搏的一般情況
A組心臟移植復灌后均需電除顫復搏,其中有1例一直不能復搏,另有2例受者因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心排血量低未能脫離體外循環。B組心臟移植復灌后有1例自動復搏,其余經過電除顫均復搏,其中有1例因為廣泛滲血導致低血壓未能脫離體外循環,另有1例發生Ⅱ度房室傳導阻滯。
2.2 血清CKMB變化
復灌后CKMB含量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9~3.38,P
2.3 PAS染色評分
保存前兩組細胞內糖原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保存4 h后,A組的細胞內糖原含量比B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P
2.4 蘇木精伊紅染色檢查
兩組保存前光鏡下見心肌細胞輕度濁腫,有少量炎細胞浸潤。保存4 h后,A組心肌細胞水腫,組織間隙增大,心肌纖維模糊,有炎細胞浸潤;B組心肌水腫相對較輕。復灌3 h后,A組心肌內有灶狀出血,心內膜下有出血,心肌細胞重度濁腫;B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散在心肌間質灶狀出血,有中性粒細胞浸潤。
表2 兩組血清CKMB變化(略)
表3 兩組PAS 評分比較(略)
3 討論
3.1 心臟移植的概況
供心熱缺血期間,心肌代謝障礙,同時伴有不可逆的損傷,以至于供心再灌注后收縮功能不能恢復。供心的收縮功能能否恢復與供心熱缺血時間長短、供心的保存方式、保存液的成分、保存方法和保存溫度等有密切關系。如何延長供者心臟耐受缺血的時限,增加供心的來源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一種成功的心臟保存液,應該滿足下列六項要求:保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減少由于低溫保存導致的細胞水腫;防止細胞酸化;防止細胞灌洗保存過程中細胞間隙膨脹;防止氧自由基的損傷,尤其是再灌注期;提供再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底物[1]。
3.2 改良心臟保存液的成分分析
葡萄糖可為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再生提供底物,減少心肌細胞的糖原消耗。谷胱甘肽是一種使過氧化氫失活的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輔助因子,可以減少對細胞有高度毒性的羥基的產生。谷胱甘肽也是一種氧自由基直接抑制劑,它可以減少細胞毒性因子,包括過氧化氫、過氧化脂、二硫化物、抗壞血酸以及自由基(包括羥基——一種在缺血再灌注期間形成的最具損傷力的自由基)的形成[2]。在缺血期間,心肌內源性谷胱甘肽減少。有研究分別用含有谷胱甘肽和不含谷胱甘肽的心肌保護液灌注并保存鼠心6 h,復灌1 h后,鼠心在經過有谷胱甘肽的心肌保護液保存后,左心室的收縮性及順應性均有較好的恢復。谷胱甘肽有兩種類型:還原型和氧化型,從理論上講還原型是有效的,但在常溫下存放3~4 d或者在4 ℃下存放3~4周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可以轉變為氧化型的谷胱甘肽。保存液中的谷胱甘肽由還原型轉變為氧化型后,對器官的保存效果下降。冷凍保存的器官,組織低氧,細胞膜通透性增強,容易酸中毒。而組氨酸緩沖系統在5~35 ℃范圍內能有效地抑制酸中毒[3]。 實驗證明,含組氨酸的停搏液能有效保存心肌的ATP水平,減少氫離子的堆積,解除糖酵解的抑制,使ATP和乳酸有較大的生成率,促進了再灌注后心肌收縮功能的恢復,減少了再灌注導致的心肌壞死[4]。甘露醇作為氧自由基的清除劑,它可以防止氧自由基介導的內皮細胞的損傷,同時兼有滲透支持作用,在再灌注開始時能發揮一定的心肌保護作用。精氨酸是一氧化氮(NO)合成的前體,能夠減輕心肌再灌注損傷,其作用機制等方面與NO的水平有關。心肌內皮細胞損傷于缺血再灌注后2.5~5.0 min即可出現,其主要特征是內皮細胞釋放NO減少。若提供NO合成前體精氨酸,可使其在心肌局部維持一定的水平,減輕心肌再灌注損傷。
3.3 本實驗的臨床意義
本次實驗的麻醉、手術方式和體外循環等完全模擬臨床;此外,實驗中選用豬,豬心在解剖結構、病理生理機制等方面與人類非常相似,所以研究豬供心的熱缺血、心臟移植和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病理生理機制對人類同種異體心臟移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世紀60年代末期,人們試圖將缺血停搏一定時間的“尸心”用于心臟移植,但沒有成功[5]。至今,許多移植中心仍然把缺血停搏的心臟作為供心的禁忌。但是由于供心的嚴重缺乏,在目前情況下,為了擴大供心的來源,不得不考慮使用已經短時間熱缺血的甚至停搏的心臟。一般認為常溫下心臟耐受熱缺血的時間很短。考慮到我院行人尸體腎移植供腎平均熱缺血時間為5 min,在這個時間內,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是可以完成供心的灌洗切取,使其得到有效的冷保護,因此我們設計本實驗在常溫下缺血5 min,冷保存4 h,短距離運送并完成心臟移植,這個時間是足夠的。本實驗中,用改良心臟保存液灌注、保存的豬心臟移植后均能很快恢復比較滿意的心功能,說明熱缺血5 min 的尸體心臟作為供心是可行的。
在我國開展的心臟移植手術中,大多采用St Thomas液單純低溫保存供心,其安全保存時限遠不能滿足臨床心臟移植的需要[6 ],特別是已經有熱缺血損傷的供心,移植后心功能恢復不夠理想[7]。本實驗觀察了St Thomas液和改良心臟保存液對已經短時間熱缺血的豬心單純冷保存4 h的效果,結果表明改良心臟保存液較St Thomas液有更好的心肌保護效果。改良心臟保存液能減輕心臟低溫浸泡保存期間的心肌水腫;其含有葡萄糖,可為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再生提供底物,減少細胞內糖原的消耗;可減輕心肌再灌注損傷;可使移植后的心臟更快恢復收縮功能。
本研究結果提示,熱缺血5 min的尸心可以作為心臟移植的供心使用,遺憾的是我們未設計觀察最長安全熱缺血時限,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ELZET F O, JAMES H S, STPHEN B F, et al. Principles of solidorgan preservation by cole storage[J]. Tranplantation, 1988,45:673675.
[2]BOUDJEMA K, VANFULIK T M, LINDELL S L, et al. Effect of oxidized and reduced glutathione in heart preservation[J]. J Transplantation, 1990,50(8):948952.
[3]GSCHWEND J E. Continuous in situ cold perfusion with HTK solution in nephron spring surgery for renal tumor[J]. J Uology, 1997, 156: 13071311.
[4]PEDRO J, WILSON J, DONALD G M, et al. The role of cardioplegic solution buffering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5,89(5):689699.
中圖分類號:TG7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2-0054-01
機床夾具是機床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機床夾具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到機床后續產出工件的精度以及質量。然而,在國內的機械設備制造領域,機床夾具的設計一直以來被視作制約機床制造產業進一步突破發展的瓶頸,如何優化改良機床夾具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已經成了機械設備制造領域越來越熱門的研究領域。當今,機床夾具作為機電產品制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4大工具(夾具、模具、刀具、量具)之一,其自身已達到了高度標準化,為了使機電產品快速上市,相關企業必須優化改良夾具的設計,進而達到提高夾具設計的效率的目的。
1 機床夾具的設計
機床夾具,顧名思義就是機床上用以固定裝夾工件的裝置,它可以把工件精準的限定在機床上,對導出機械零件的精準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機床夾具的設計作為機床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瓶頸環節,對提升整個機床加工精度來說十分的重要,甚至在國內某些機床生產廠家中,它是桎梏企業機床性能提升的關鍵因素。要想實現機械制造的現代化,機床夾具的優化設計必須首先提上議程。只有使機床夾具的設計更加標準化,才能大幅度的提高機床A具的制造效率,促進現代化機床的推廣[1]。但是,縱觀國內機械設備市場,傳統機床夾具仍然占據著很大一部分的市場份額。這種現狀對機械制造業的現代化推進以及產生了非常巨大的阻礙。機床夾具設計的不合理會對機床加工工件的精度造成較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此類問題的出現,學術界對機械制造理論的研究日益深入,機床夾具的設計優化也開始了快速地發展。
機床夾具具體設計的過程要考慮到很多因素,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滿足客戶提出的設計要求,其次,還要考慮到被加工零件的狀況,切削設備的參數等因素。最后才是實際的設計過程,工程師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合理的定位方式,進而展開、夾緊裝置、定位支承元件、等裝置或元件的設計。機床夾具設計的流程有四個關鍵點[2],第一,設計者在設計之前要模擬分析夾具的具體情,充分考慮被加工零件表面的誤差因素的條件下,再具體分配機床夾具的定位精度。第二,在機床夾具的具體設計環節,設計者要充分考慮到被加工零件可能受到的各種外力的作用,包括切削力、慣性力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夾具支承點、定位方式、夾緊點的選擇以及夾緊力大小、方向的設計,只有最合理的夾緊機構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被加工零件固定位置的可靠性。第三是夾具對定的設計環節。第四是校核環節,設計者在校核夾具關鍵零件的強度以及切削裝置進刀抗力的參數以后,才可以把全套夾具設計圖紙應用到生產中。
2 機床夾具設計優化的對策措施
2.1 機床夾具設計標準化優化
機床夾具的作用是把把工件精準的限定在機床上,其對導出機械零件的精準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機床夾具設計的優劣與機床所加工機械零件的質量有很大的相關性。機床夾具的設計和夾具功能的確定可以保證機械零件的精度。機床夾具設計的標準化一直以來困擾著機床夾具的發展,這一設計環節迫切需要優化,夾具設計標準的問題困擾夾具的設計,尤其是高精度夾具的設計,高度的標準化不僅使得夾具的設計變得更加方便簡單,還可以降低設計成本,提高夾具設計師的效率,以保障加工的精度,簡化夾具工藝結構,也滿足設計要求。在機床夾具設計的優化中要特別注意標準化的問題,要引進各種標準以保障夾具的質量符合各種要求,比如夾具的國家標準、夾具行業標準等[3]。把標準化的理念滲透到機床夾具設計的全過程,以提高夾具的通用性和標準化。機床夾具設計的重要性對機械制造業來說是不言而喻的,機械制造的生產標準對產品銷售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我們必須優化夾具的設計,通過補全夾具設計中標準的短板效應,幫助機械制造企業提高夾具設計的效率。對于機械設備的快速生產,其質量和精度達到了標準要求,從而為推動整個機械設備生產行業做出積極貢獻。
2.2 機床夾具設計信息化優化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化開始進駐到了諸多傳統行業中,機床夾具的生產行業也不例外。在機床夾具的設計中引進信息化的輔助工具,對整個設計的優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機床夾具的設計的信息收集、共享變得更加的便利,能有效提高機床夾具設計的效率和質量。信息化使得參與機床夾具設計過程的人越來越廣泛,從機床產品的生產制造企業到銷售企業以及使用機床的客戶都可以對夾具的設計提出要求,這些環節出現的問題以及對機床夾具提出的最新要求都可以及時地反饋到機床夾具的設計部門,這種情況對機床夾具設計的改進與創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夾具設計者通過信息化的渠道可以優化自己的設計,進而制造出更為適應機床使用者需求的機床產品。可以預見,機床夾具的設計必將伴隨著信息化的引入而得到優化和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機床夾具的設計是機床整體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機床夾具具體的設計品質對機械零件加工的精度、生產效率以及后期機械零件在使用中的穩定性都這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和設計者必須重視夾具的設計工作,根據夾具具體設計、生產以及使用中的問題以及新的要求,對夾具的設計工作作出相應的優化。機床夾具設計的過程中,除了傳統設計中要照顧到的問題以外,還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機床夾具設計的優化改良工作,以提高機床夾具生產的品質,沖破制約國內機床制造企業進步的瓶頸。通過不斷地優化創新機床夾具設計的設計流程,機床夾具的科學性穩定性必定大幅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現代化機電產品生產對機床夾具設計層出不窮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興權,余曉流,汪永明,單建華,張良安,裴善報.UG三維建模在機床夾具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18-120.
現代生活中,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出于節儉、衛生等多方面考慮,許多人都會選擇攜帶飯盒,但在使用中存在許多不便之處,飯盒的改良與優化是嘗試用一種新的思路與構想為人們解決更多的問題,完善現有的問題,在現有的基礎上給人們更好的生活。
1 飯盒及分類
飯盒的分類較為常見的是根據功能分類,分為微波爐飯盒、保溫飯盒、一次性飯盒、電熱飯盒和折疊飯盒。
微波爐飯盒質地厚實堅固。但不宜攜帶及清洗。保溫飯盒可以保持飯菜溫度,其缺點是比較沉重,便攜度不高。一次性飯盒,由泡沫制成,也叫白色飯盒。缺點是在使用過程中,當溫度過高時,會產生有害物質。電熱飯盒是在保溫飯盒的基礎上,增加電熱片制成的新型便攜式飯盒。缺點是,在寒冷地區,加熱時間略長且清洗不便。折疊飯盒主要由硬質材料制成,缺點是,密封性太差。
2 設計定位
重點突出了實用功能部分,形態與功能的結合。最終,確定了飯盒的設計定位:在便攜性上的改良與環境及使用方式結合。整體設計外型上有飽滿感,令使用者感到安全、綠色、舒適。在功能上達到隨時清洗、密封性良好及飯菜不串味等。
3 人性化設計原則文化審美要素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設計要民主化。好的設計是為了每一個人。所謂的“好”并不能歷史良久。我們早已遠離“形式服從功能”這一原則,而是把重點放在形式上,拋棄了功能。更為糟糕的是,大眾文化迫使形式設計變成了唯一的商品,并且是短命的設計。[1]在設計飯盒時,會著重考慮飯盒的便攜性問題,針對現有的飯盒在攜帶中密封性差及不宜隨時清洗的現象進行優化。關注點不僅是外觀造型,還更多包含了功能性、實用性更強的基礎上的形態。
4 方案的構思
社會進步、技術發展、產品更新、生活節奏緊張......,這一切必然導致“物”的質量觀的變化,人們將會更加注重“方便”、“舒適”、“可靠”、“價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指標的評價。[3]方案的構思對于一個產品的這些指標有莫大的影響。經過對以往經典設計的研究,本次飯盒的改良設計主要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1)原料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日益關注,飯盒本身的材料要衛生、安全,對人體無害,如PC材料、PE材料和PP材料。最為綠色的是耐熱玻璃保鮮盒,但是不耐摔,所以不在本次設計考慮范圍內。2)外觀外觀的設計富有光澤美觀,沒有毛刺。飯盒大小在考慮容量節省空間的同時加以手握舒適度的考慮。多考慮如何更好地去人機交互。3)密封對于飯菜流出這一現象,密封性顯得尤為重要,每個盒槽在與之相配的蓋子上加入卡槽式密封條,密封性更強,是設計的一大亮點。4)功能性對于便攜飯盒,耐熱耐用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同時,配帶可收納的清洗液,可隨時清洗也是設計的一大亮點。
基于上面幾點考慮,在多個方案篩選之后,最終選定方案爆炸圖如圖1所示。
圖1 飯盒爆炸圖
Fig.1 Lunch box explosive view
5 色彩方案
觀色、聞香、聽聲、品味等,各個感覺器官通過不同的渠道,把有關信息輸送到大腦,并與腦中已貯存的經驗摻和,最后融合成完整的多維映像。色彩的味覺與食物本身的味覺記憶有關。[2]飯盒的色彩對于使用者的心態和食欲有很大的影響,基于對色彩生理知覺和心理感情效應的研究,飯盒的顏色采用暖色調、淡色調。給使用者安全、便捷、衛生的使用。
6 結語
本設計的特點是在最基本的功能上加以改良,最大限度的發掘使用功能。同時設計簡潔,方便生產,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產品改良設計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的交叉產物。設計要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在創新精神的指導下,才能事半功倍。同時,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任何事只有親歷親為后,才能認識的更真切,更正確,同樣在設計中,應避免理所當然,想當然了事。
參考文獻:
[1][美]馬特?馬圖斯著;焦文超譯,設計趨勢之上[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70.
[2]葉經文等,色彩構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00-102.
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
綠色包裝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無環境污染,能循環使用和再生利用,能節約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認為綠色包裝一般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實行包裝減量化(Reduce)、可以重復使用(Reuse)、可以循環利用(Recycle)、可回收(Recover)、能降解(Degradable),即4RID原則。它的理念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保護環境,另一個就是節約資源。這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護環境是核心,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又密切相關,因為節約資源可減少廢棄物,其實也就是從源頭上對環境的保護。
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在產品安全功能性方面的應用
通過對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在產品的安全功能性方面,旨在實現包裝減量化之后,通過更好的包裝結構或者材料,實現對產品的保護,從而實現包裝材料的節能與新材料的開發與研制,促進新型包裝和材料的開發與應用。
包裝結構設計是從包裝的保護性、方便性等基本功能和生產實際條件出發,科學地對包裝內、外結構進行設計,因此,更加側重技術性、物理性的使用效應。它伴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進步而變化、發展,達到更加合理、適用、美觀的效果。結構設計與裝潢設計、造型設計樣,是包裝設計的
部分,三者的有機組合才形成個完整的包裝。在包裝結構的創新與改良基礎上,實現減量化包裝對產品容易受損這一弊端的改良,減少不必要的材料的使用,實現結構對產品本身的保護。
選用不同質地的材料,不同結構的包裝造型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不管是哪一類商品的包裝結構和造型設計,都必須符合產品自身的屬性,符合產品的特色,使包裝和產品融合在一起。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實現產品質量的保證,保證產品的新鮮、抗摔、抗壓等功能。在設計包裝結構時做到周全,不僅要顧及到產品基本的保護、容裝和美觀功能,更要把生產、運輸、儲藏、銷售、陳列、攜帶、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環節同時考慮,故設計出來的包裝才能更好展示、方便攜帶、易于開啟、做到開啟后可以回收,再利用等,實現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在產品安全功能性方面的保護。
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在產品防偽功能性方面的應用
在減量化的基礎之上,通過減量化這一“減法”包裝變革,如何更好的實現產品的防偽鑒別,這也對新型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裝的變革中,實現產品包裝設計的減量而不減質,使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在對產品防偽鑒別方面產生更為安全的保障。
通過新技術和手段實現產品印刷防偽、質量等信息的防偽。印刷防偽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由原來有限的單一的防偽手段,到目前眾多的復合的高科技的防偽手段,但所有防偽技術都要遵循:效果好、經濟、實用、易識別等原則,不然再好的防偽技術也無法得到推廣和應用;目前防偽技術有紙張防偽,油墨防偽、版紋防偽、彩虹印刷、條碼防偽、以及最新智能標簽、3D防偽、生物防偽、復合防偽、德日新發明的“微電路”和我國科學家完成的“鈔票對印技術”等。通過這些新的技術,材料,手段在綠色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實現對產品防偽功能的應用。
結語
通過綠色減量化包裝設計,可以更加優化產品的對外形象和產品宣傳、識別。在其功能性方面,可以做到突出產品本身,讓顧客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產品本身的屬性和功能。從而,實現包裝結構的優化,包裝材料的節約與綠色生態循環等功能。實現綠色減量化包裝的本質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