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未來農業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6 14:28: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未來農業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生物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二、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篇(2)

農業作為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其發展對于未來社會必然產生影響。在農業發展之初,其影響是更加顯著和巨大的。這時候的農業是一種新興的生產方式,代表生產力的前進方向。那么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養生,生活品質,吃得健康,吃得舒服,隨著農業的發展,現在有好多轉基因的食品出現了,例如大豆,玉米,土豆,西瓜等等。但轉基因的東西呢,有利也有弊。

1.有利的一面

1.1通過轉基因技術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抗除草劑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種

1.2可以減少農作物對農藥化肥和水的依賴,降低農業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改善食品的質量,緩解世界糧食短缺的矛盾。

1.3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1.4轉基因食品可以擺脫季節、氣候的影響,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鮮的瓜菜

2.有弊的一面

2.1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些轉基因生物產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和過敏源,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導致某些遺傳疾病。

2.2大量的轉基因生物進入自然界后很可能會與野生物種雜交,造成基因污染,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

2.3有些作物插入抗蟲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對其它非目標生物起到作用,從而殺死了環境中有益的昆蟲和真菌。

2.4在栽培過程中,可能通過基因漂流影?其他物種。

所以在以后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揚長避短,把有利的放大,把有弊的壓縮,取其精華,去其糟泊。

三、農業發展對未來建設的影響

不管何時何地何時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農業的發展,為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國家相關人士可以參與進來,可以把不同地區,不同的土地合理規劃,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的減少,我們更應該合理的分配土地,盡最大的努力去讓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讓物盡其用,讓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限度的成效,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可以把土地合理的規劃,用于建設住房,工廠,畜牧業,和種植業等等一系列的建設。如果農業這方面發展的好的話,在未來就會帶動各行各業的建設一起進步,共同發展,不要小看農業方面的發展,它和我們的生活不可分割,我們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農業的發展來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這方面的發展。

四、農業發展對未來經濟情況的影響

中國人口眾多,要解決吃飯問題,必需優先發展農業。才能保證社會穩定,繼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農業乃安身立命之本,社會穩定之源,不發展農業,富解決生活問題,其他問題都會隨之誘發,繼而動蕩不安,難謀大國發展。

由此看來,在未來我們國家在重點發展農業,這樣我們其他的一切才會相繼發展,溫飽解決了,其他的一起還會遠嗎?這樣社會各層次的人才能安心工作,我們的經濟也就提高了,同時經濟水平提高了我們的農業就有資本發展的更好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循環,環環相扣,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不好。所以我們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培養相關人才,雙管齊下,我們的生活水平會越來越高的。社會經濟情況也會越來越好。

五、農業的發展對未來工業的影響

篇(3)

One wa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using sensing technology to make farms more “intelligent” and mo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so-called “precision agriculture” also known as “smart farming.”

It’s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happening, as corporations and farm offices collect vast amounts of information from crop yields, soil-mapping, fertiliser applications, weather data, machinery, and animal health. In a subset of smart farming,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 (PLF), sensors are used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detection of reproduction events and health disorders in animals.

Typical monitored data are the body temperature, the animal activity, tissues4) resistivity5), pulse and the GPS position. SMS6) alerts can be sent to the breeder based on predefined events, say, if a cow is ready for reproduction.

The European Union has sponsored several projects on the topic during 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7) and, now, during Horizon 20208). The currently running EU-PLF project, for instance, is designed to look at the feasibility of bringing proven and cost-effective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 tools from the lab to the farm.

Several private companies are also starting to be active in this field, such as Anemon (Switzerland), eCow (UK), Connected Cow (Medria Technologies and Deutsche Telekom). Smart fishing is at initial stage with some projects in Europe, South Korea, North America and Japan.

“Precision agriculture is not new. The agricultural vehicle manufacturers (John Deere, CNH Global, Claas and oth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is segment for some time. Initially, it was about position technologies (GNSS9)) mainly, but it is becoming more complex moving towards the idea of a connected harvester,” Beecham Research’s principal analyst, Saverio Romeo tells me.

Romeo is the co-author of a report called “Towards Smart Farming―Agriculture Embracing the IoT10) Vision”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5 by Beecham and focused on exploring how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are chang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aim of the agriculture sector is to optimize processes and uses of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use of existing arable l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enable all that. It can increase production, but it can also increase the level of quality of agriculture.

“I would like to highlight the fact,” Romeo says, “that the aim should not be ‘industrializing’ agriculture, but making agriculture more efficient, sustainable and of high quality. We should not look for revolutions. We should look for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farming practices through use of data-centric technologies. And this re-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placed also within a new vision of rural areas.”

That is to say that smart rural areas should not come out of the blue11) and live in a void, but be connected with smart agri-food industry, smart tourism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move in rural areas and around agriculture.

Although the cost of smart farming is still high for any but the largest farms (this, by the way, helps explain why the USA, with its vast territories,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new paradigm), this doesn’t mean precision agriculture can’t be done in small places. Actually, there are quite a few applications in small-field farming too. In vineyards for instance. “Sensors are installed in various location in the fields in order to have data about the soil and the plants and then this data are used to prevent diseases such as the peronospora12),” Romeo says.

Helpful and sought after13) as it might be, smart farming has still to overcome many hurdles before it becomes more widespread. “One is that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extremely low margin14). Therefore, investments in innovation are difficult,” the researcher says. Then there’s also what we might call an “image problem,” that is causing a hemorrhage15) of labour. “Being a farmer is not cool because agriculture is perceived as something that belong to history, to the grandfathers,” Romeo tells me.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concerns about the role of giant companies such as DuPont16), John Deere and Monsanto17) that raise questions: for example, data ownership. Who is the owner of soil sensing data? Monsanto or the farmer? And if it is Monsanto (or another company), what does it do with that? One answer could be price discrimination: Data on the soil or on the water could be used by biotech giants to charge farmers a different amount for the same product or service.

Access to real time information about harvesting, planting and yields could also help corporations predict the property value of farms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and have unparalleled insight into the commodities market.

Another problem that could slow down IoT in agriculture is the issue of communicating with farmers, who could often not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ities. “If we tell them that you can do this and that with IoT, they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the IoT industry has to change dramatically,” Romeo says, “Here, we need a revolution.”

Analysts, however, are positive that in the end this and other barriers will be cancelled.

“It will require some time, also, because the agriculture does not have the same pace of other sectors because of its nature. But, we will be there because we need it. And allow me this, because agriculture will return to be cool.”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居住的人口將達到96億。要養活這些人口,農業部門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到2050年,糧食產量必須增長70%,這一增長比率必須得實現,盡管可用耕地有限,淡水需求將增加(農業消耗了全球淡水供給的70%),其他難以預測的因素也會發生,比如根據聯合國近期的報告,氣候變化連同其他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改變動植物生命周期中的季節性活動。

要解決這些問題并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與產量,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所謂的“精準農業”(也稱為“智慧農業”),運用傳感技術使農場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互聯化。

人們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一些公司和農場辦公室針對糧食產量、土壤分布圖、施肥情況、天氣數據、機械裝置以及動物健康情況收集了大量信息。在智慧農業的一個細分類別―精準畜牧業中,傳感器被用來監測和及早發現動物的繁育行為和健康問題。

具有代表性的監測數據包括體溫、動物活動、動物組織的電阻率、脈搏和GPS定位。基于預設的事件(比如當一頭母牛準備好生小牛時),系統能向飼養員發送短信提示。

歐盟已經在其第七框架計劃以及目前的“地平線2020”計劃中資助了關于這一主題的幾個項目。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歐洲精準畜牧業項目,它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研究將可靠且劃算的精準畜牧業工具從實驗室推向農場的可行性。

有幾家私營公司也開始活躍于這一領域,比如,瑞士的阿內蒙公司、英國的電子牛公司以及梅德羅爾科技公司與德國電信公司合辦的互聯牛公司 。智慧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歐洲、韓國、北美和日本有一些相關項目。

“精準農業并不是一個新概念。農用機械制造商(約翰?迪爾公司、凱斯紐荷蘭全球公司、科樂收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進軍這一領域已經有些時間了。最初,精準農業主要圍繞定位技術(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但后來有了互聯收割機的想法,這個概念就變得更復雜了。”比徹姆研究公司的首席分析師薩韋里奧?羅密歐告訴我。

比徹姆研究公司在2015年1月份了一份標題為《走向智慧農業―農業擁抱物聯網的愿景》的報告,羅密歐是報告的合著者。這份報告的焦點是探討物聯網手段正在使農業管理發生怎樣的改變。

農業部門的目標是優化資源的加工和使用,并最大化地有效利用現有耕地。物聯網能讓所有這些成為可能。它不僅能夠增加產量,還能提高農業的質量等級。

“我想強調一個事實,”羅密歐說,“那就是,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使農業‘產業化’,而是打造更加高效、可持續和優質的農業。我們不應該尋求劇烈的變革,而應該運用以數據為中心的技術對農業實踐進行重新解讀,這樣的重新解讀也應該放在對農村地區的全新愿景之下來進行。”

也就是說,智慧農村不應該是毫無征兆地出現,然后與世隔絕地存在。它應該與智慧農產品工業、智慧旅游業以及正向農村地區轉移并圍繞農業展開的其他活動相結合。

除了那些最大型的農場,智慧農業對于其他農場而言成本仍然較高(順便說一下,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擁有廣袤土地的美國走在這一新潮流的最前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精準農業不能在小地方實施。事實上,還真有不少在小型農場里應用的案例,例如在葡萄園里。“將傳感器安裝在田地里的不同地方以便收集土壤和植物的數據,而后這些數據可以用來預防諸如霜霉病之類的疾病。”羅密歐說。

雖說智慧農業可能會大有益處而且很受歡迎,但是在廣泛普及之前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其一,農業是利潤率很低的部門。因此,它很難獲得創新投資。”這位研究員說。其次,還有我們所說的“形象問題”,這一因素導致勞動力大量流失。“做一個農民可不是一件多酷的事,因為農業被認為是屬于歷史和祖輩的行業。”羅密歐告訴我。

還有人對于像杜邦、約翰?迪爾和孟山都這樣的公司巨頭充當的角色表示諸多擔憂,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數據的所有權。誰才是土壤傳感數據的所有者?是孟山都公司還是農民?如果所有者是孟山都公司(或者其他公司),它會用那些數據做什么呢?一種答案可能就是價格方面的差別待遇:生物技術巨頭在出售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時,可以利用土壤或者水源的數據向農民收取不同的費用。

掌握收割、播種和產量的實時信息還可以幫助企業比其他任何人更好地預測農場的資產價值,并擁有對農產品市場無與倫比的洞察力。

另一個可能導致農業物聯網發展緩慢的原因就是與農民的溝通問題,他們經常搞不懂專業術語。“如果我們告訴他們可以通過物聯網干這干那,他們會聽不懂。物聯網產業的專門用語必須得有個大的改變,”羅密歐說,“在這個方面,我們需要進行一場變革。”

然而,分析人士很樂觀地認為這個問題以及其他障礙終將被克服。

“這還需要一些時間,因為鑒于農業本身具有的屬性,其發展無法與其他部門步調一致。但是,我們會成功的,因為我們需要智慧農業。請允許我這樣說,因為農業將會重新變得酷起來。”

1. FAO: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縮寫)

2. arable [??r?b(?)l] adj. 可耕的,適合耕種的

3. among other things:除……之外還有,與……一起

4. tissue [?t??u?] n. [生]組織

5. resistivity [r??z?s?t?v?ti] n. 電阻率,電阻系數

6. SMS:短信息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

7.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簡稱FP7),這是歐盟官方投資的全球性科技合作開發計劃,其研究以國際前沿和競爭性科技難點為主要內容,實施年限為2007年至2013年,總預算為505.21億歐元。

8. Horizon 2020:“地平線2020”計劃,歐盟于2014年初啟動的總額為800億歐元的研發創新框架計劃,為期七年(2014~2020)。

9. GNSS: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縮寫)

10. 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縮寫),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品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11. out of the blue:出乎意料,突然

12. peronospora [p?r???n?sp?r?] n. 霜霉病

13. sought after:受歡迎的,很吃香的

14. margin [?m?(r)d??n] n. 利潤,盈利;利潤率

篇(4)

一、布拖縣農業發展現狀

(一)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沒有當地特色經濟作物

補爾鄉的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困境就是農村農作物的種植較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種植的還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為主,農民的思想也較為保守,都是按照季節來種植相應的農作物,由于思想觀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條件的限制,使得補爾鄉的農業生產還是呈現出較為傳統的特征,缺乏相應的特色經濟作物。布拖縣作為農業大縣,布拖縣的蘋果在全國知名,走出了一條特色的發展道路,但是對于補爾鄉來說,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縣的特色蘋果產業也不能在本地開花結果。

(二)農業種植主要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現代農用機器較少

對于補爾鄉來說,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的方式還是比較落后,多數還是采取人工種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效率,阻礙了農村的發展。補爾鄉的農村在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種植的時候,還是采取傳統的種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農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較為分散,沒有實現集中化,這也使得農業生產很難實現機械化。當地的農民年收入較低,他們也不愿意把錢用在機械化的種植上,一畝地從種到收,加上施肥打藥,如果在采用雇傭機器的話,是一個不小的開支,所以當地的農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費用來從事農業生產。

(三)糧食種植沒有實行規模化生產,產量低

在補爾鄉,農民的土地是較為分散的,不利于開展集約化的農業生產,當地的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活動,在農作物的種植上還沒有實現規模化的生產。當地的農業生產可以說是靠天吃飯,收到氣候、天災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種植技術的落后,造成農作物的產量較低。

二、導致農業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補爾鄉的農業發展確實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農業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給予正視。具體來說就是外出務工人數多,勞動力少;當地政府重視度低、資金投入少、管理不夠玩善;受氣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條件限制;農業種植技術落后,生產工具較傳統化等等。

三、未來發展方向探索

針對上述補爾鄉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必須客觀理智的作出判斷,采取有效的方法為促進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獻計獻策。

(一)對當地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

在補爾鄉,農田的總數量是固定的,農業的生產發展,無論是生產數量還是生產技術上來說,農民的素質和生產技能決定著農業的發展水平。所以,要想改變農村的發展現狀就必須提升農民的素質,提升他們的農業生產水平。政府引領,組織培訓。補爾鄉作為民族地區,在發展中農民的素質普遍不高這是客觀事實,但是由于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民在生產種植中,接觸到的科學技術較少,先進的思想較少,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政府強化認知,做好自身的服務,采取各種方法,加大ε┟竦吶嘌怠@用好種子站、農村村委會等,聘請農業技術人員定期、不定期的下鄉指導農民科學種植。設置農業生產培訓場所,有組織有計劃的強化農民的培訓工作。

(二)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技術的支持,當下,全國各地都在解放農村生產力,無論是在種植技術還是在生產技術上都要力求創新,最大限度的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農業的發展關鍵是發展技術,提升產量。這里的技術包括育種技術、生產技術、管理技術、收獲技術等。在水稻的種植上,要選擇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作為育種的母種,育苗后選擇長勢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時候可以采用機械插秧,實現機械化作業,收割的時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機進行作業,這樣不但可以加快生產進度,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時候,講究科學施肥,按照農作物生長的需要酌情適量的追肥,不宜過多,也不能過少。

(三)利用資金投入、稅收、財政補貼等激勵手段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現在的農村人更加的務實,他們會比較種地和外出務工等其他活動的效益,當下,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外出打工掙的錢遠遠大于農田種植帶來的收益。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設法的提升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可以是物質性的獎勵,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農業稅之后,當地政府應該結合本地區的發展實際,酌情的從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來,作為種田補貼發放給農民,讓他們感受到種田帶來的利益,在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上都給與一定的支持,讓他們嘗到種田帶來的田頭。針對補爾鄉的農業發展,當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把發展農業作為當前的重要工作來抓,把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來做,只有專業才能加快補爾鄉的農業發展。

(四)當地政府要加強管理、狠抓落實、讓農業發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戶的支持,但是并不僅僅是農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強化參與,完善管理,做好農業的發展規劃。在補爾鄉,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對農業的發展有一個宏觀的了解,并且政府作為決策機構,可以從更廣的范圍和更高的高度去規劃農業的發展。政府可以增加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政府也要增加財政投入,加快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崇善實干,狠抓落實。農業的發展不是單一的,政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深入農業發展,發展集約化的農業,提升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同時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業,走出一條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

四、結語

針對補爾鄉的農業發展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對癥下藥,找到問題存在的原因,并及時的采取相應的對策,一定會加快農業的發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同時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加快農業的發展,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篇(5)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872(2015)12-0011-01

1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開心農場是指以人們休閑和旅游為目的,以農業活動為主要項目,在近郊租得一定的土地,親自勞作,種植蔬菜或者養殖魚塘等,來獲取樂趣,親近自然并且放松自己得一種現代休閑農業模式[1]。城市里的人平時居住在城市,他們到農村向農民租用一定土地,按照自己意愿在租得的地里種植蔬菜等,若他們沒時間,可讓農夫照顧,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在空閑時到地里親自勞作,包括給蔬菜澆水施肥和摘果實等。目前一般采用會員播種——農民代為種植——農民和會員共同維護——會員親自采摘成果的運營模式,農場主要本著會員輕松勞作、親近自然、享受果實的原則,通過土地租金和一些其他相關來獲得經濟收入。

1.1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典型案例

以上海響水灣的生態園為例[2],響水灣生態園是上海第一家開心農場。每年每個會員需要支付3280元來獲取權益,農場總收入為45萬左右,其中24萬為支付給農民的工資,加上種子和肥料等費用,最后利潤所剩無幾,且露天種植下,需要非常勞心費神,若菜種壞了還會引起客戶的不滿。最后實際收入低于傳統的大鵬種植收入。

1.2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通過相關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一般建于大型城市郊區,主要租用農業耕地;②盈利主要依靠地租和其他相關服務費用;③采用會員制經營手段,按季承包;④主要消費市場為老年人;⑤多元化發展趨勢明顯。開心農場的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①沒有統一的產業規范;②交通不便;③農場配套設施不完善;④國際政策限制農村轉型的發展;⑤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⑥模式單一;⑦受季節影響大,土地浪費的現象嚴重[3]。

2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發展對策和思路

2.1突出政府在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中的主導作用

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的興起,體現了人們開始轉變其生活方式,也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符合城市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國開心農場缺乏統一的相關政策,農場規劃不合理,阻礙著開心農場的發展。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開心農場的發展,將開心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產業發展。2.2配備相關的服務設施和專業技術人員應配備齊全各項服務設施,包括田間休息室和現摘現做的餐廳等,為城市居民游玩提供便利,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場收入。同時,應配備專業的技術種植園,指導城市居民種植。

2.3發展多種項目形成產業一條龍鏈接

產業模式單一,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也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農場應采用綜合性產業模式,將種植、餐飲和旅游結合起來,形成當地特色產業鏈,發展種植、餐飲、旅游多種項目,形成產業一條龍鏈接[4]。

2.4加強設施農業建設,形成高品位的特色市場

現存的開心農場大部分為露天形式下的農村,受季節的影響大,尤其在冬天利用率極低。因此,應該大力發展溫室農場,將大鵬種植和開心農場結合起來,讓會員能夠在大棚內種菜,降低季節因素對農村使用的限制,提高了農場土地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展溫室養魚等特殊項目,形成農場特色,創立特色品牌,深化農場的發展。

3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未來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觀光農業要想獲得發展,必須有其自身的吸引力,而農場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保持其吸引力的關鍵,如果一個農場沒有吸引力,必然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淘汰出局。開心農場的未來發展應以發展特色農場為主,提高農場檔次水平,形成規范的系統化開心農場模式[5]。同時將現代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引入開心農場運中,使之形成完美的產業鏈條,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心理,為社會提供綠色健康蔬菜水果的同時提供最優質的休閑服務。

4結束語

總的來說,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是一種以農業為基礎,結合現代旅游業的高效農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突出政府在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中的主導作用,配備相關的服務設施和專業技術人員,發展多種項目形成產業一條龍連接,加強鼓勵,避免浪費,加強設施農業建設,形成高品位的特色市場,促進開心農場模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慧明.互動媒體的營銷策略初探——以“開心農場”的飲料置入營銷廣告為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6-33+91.

[2]劉媛,王肖瀟,榮燕玲,等.“開心農場”模式的休閑農業調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4):33-35.

[3]尹相博,王冰,郝夢霞,等.淺析“開心農場”模式休閑農業的發展問題與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3,(5):39-41.

篇(6)

隨著工業的發展,化肥的高投入帶來的增產效益,使農民越來越青睞于無機肥,而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成為了人類最為擔心的問題。有機農業由于其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堅持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逐步在國內外得到大力發展。而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有機農業發展動向就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方向。歐、美、日以及大多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的發展相對超前,而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誕生有機農業發展理念[1]。有機農業在發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學肥料、生產調節劑,以及各種化學合成農藥和含有基因工程的產品以及添加劑等[2]。其應用相對較為安全,且大量經過有機安全認證的食品越來越多的投入市場,為人類食品安全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促進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背景以及我國有機農業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比,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并結合本國實情,旨在找出適合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模式以及未來發展動向,進而為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1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1.1世界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和國際有機聯盟(IFOAM-OI)關于全球有機農業的近期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機農業土地約為5090萬hm2,有機農地面積占全球所有農業用地面積的1.1%。有機生產者不斷增加,有機市場占比份額顯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麥、瑞典的人均消費最高,分別以262、191、177歐元排名前3位[3]。在法國,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主要出自對健康的擔憂,而德國大多數人購買有機食品則認為其可降低環境污染,丹麥人購買有機豬肉更傾向于關注動物福利,美國為避免轉基因食品選擇購買有機食品。盡管各國因區域不同,購買動機不同,但普遍都認為有機農業是相對安全的,其越來越多的購買力擴大了有機產品的市場,促進有機農業穩定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這種發展趨勢更為明顯。

1.2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古代中國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就是有機農業生產的一種不成熟的雛形。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機農業在中國逐步興起。最先是中國農業大學開始的生態農業研究,隨后國家環保總局也加入了其研究,農業部于1984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率先開始了生態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研究,隨后國家環保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也加入了對有機食品的研究中,率先進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成為該組織的第1個中國會員。為了發展綠色產品,進行相關的管理活動和資格認證,中國農業部建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國的有機農業正穩步發展中。盡管中國有機農業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增加農產品出口,但與世界平均水平還相差甚遠。有機食品的種類較少,有機食品銷售額依舊偏低,與發達國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2淺析我國有機農業未來發展動向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國有些地方,如邊遠山區、地形較為復雜的地區,現代大型機械無法進入,使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為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提供了資源。此外,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數農民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極有可能成為有機農業的生產軍[4]。

2.1生產成本優勢

有機農業屬于典型的農業密集型產業,其耕作方式與我國傳統農業類似,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國廣大農民學習操作。符合我國農村勞動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質偏低的社會現狀,大部分農民可進行操作。有機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而我國人口眾多,可以滿足其生產,同時增加了就業,解決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相比其它國家,勞動成本具有明顯的優勢。有機食品生產環節嚴格,不允許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從原料到有機食品的加工、運輸、包裝乃至銷售都相對常規農產品的產量較低,但是有機食品的品質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機農業生產系統建立,將會大大增加其產出,甚至會比常規農產品高出10%~60%的產出量[5],長期看來其未來發展前景更好。

2.2市場優勢

近年來,由于化肥施用過量、農藥殘留等引起消費者對果蔬、糧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擔憂。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更傾向于選擇營養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機食品因為其生產過程嚴格,產品品質高,受到多數人的青睞,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加,極具市場潛力。我國經過認證的有機食品主要有茶葉、蜂蜜、奶粉、中藥材、蔬菜、糧食等,未來有機食品將不再只是局限于嬰幼兒保健、白領等工薪階級,而是服務于廣大群眾,走向出口貿易。所以說,有機農業未來市場發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間[6]。

2.3社會技術保障

2002年,有機產品認證委員會了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國家認可標志和有機產品的產品標志,正式啟動有機產品認證。各地政府積極響應,設立專項資金對涉及有機農業生產的企業、農戶的生產資料投入和有機認證費用進行補助。以北京市為例,為了提升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推進無公害產品認證服務。北京市對有機認證進行政策傾斜,規定凡是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的,可給與直接補貼50%的認證費用;若取得有機食品轉換證書,可給與100%的認證費用獎勵。同時,政府制定多項政策鼓勵企業加強有機農業的研究活動,增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解決我國有機肥料生產和施用技術、良種培育和特色產品加工技術等實用價值問題。為促進技術革新,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來制定有機農業生產計劃,進行區域性的規劃,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增大技術推廣宣傳力度,創建高標準農業示范基地。積極支持進行有機農業的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企業的發展,在與有機農業相關的項目運行期間,政府會對有機農業相關項目的審批、資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傾向性[7]。

3世界有機農業發展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啟示

與歐洲、北美、亞洲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可以從其發展中總結經驗,鑒于國情的差異,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出啟發,為未來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監管認證體系

在我國,有機農業認證依舊是一個薄弱環節,市場上存在大量亂認證的不正之風。盡管中國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認證體系,由農業部和環境保護部各司其職進行管理,但消費者對于這三個認證體系的界限依舊很模糊。農產品在銷售中存在監督不到位,缺乏后續的跟蹤回訪。對此,我國應該盡快出臺有機農業統一的認證標準,采取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2種手段,降低認證的成本和費用,不斷完善農產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同時,加強對農業的規范、監督和認證,將政府監督與農戶自我約束于一體,實現多重監管,推動有機農產品的監管認證。

3.2產學研緊密結合

有機農業的發展不能使用傳統的農藥、肥料等化學產品,對于農產品的培育、病蟲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勢必需要較高的科學技術指導。據統計,我國每萬名農村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數不到2人,發達國家為40人。我國農村勞動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2.4%[8]。要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就必須注重產學研的高度結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專業技術人才,從而提高有機農業生產各環節人員的專業技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一線。

3.3加大補貼和財政支持

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雖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場體制建設尚不健全,需要政府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導,才能保證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歐盟對于有機農業的發展設置了補貼性的政策,對于達到標準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會給予一定的補助獎勵,而對于未達到的經營者則采取懲罰的措施。在國內有機農業發展還不太繁榮的情況下,政府更應采取一定的政策傾向性措施或者補貼等措施,以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

3.4加強相關法規標準體系建設

篇(7)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2

農業機械是指在農業生產處理過程中應用的各種機械。農業機械的使用,大大改變了傳統小農經濟,高效的生產效率使其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在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中會越來越重要。根據日益增多的市場需求,我國的農業機械將朝著一個更全面的方向發展。

1 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過程

1.1 原始時期

原始社會的簡易農具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的起源,在《齊民要術》、《耒耜經》等古籍中有所記載。耒耜――一種早期的耕地工具,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前3000)出現。發展到公元前13世紀,擁有了銅犁頭為主的牛耕。隨著古代農業的發展,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鐵、木制農具已經在農業的耕種、收獲、生產與加工的各個方面廣泛應用。一些原始社會農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農業機械中應用。

1.2 建國至今

1.2.1 建國1949―1980年,初始發展進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農業機械化的政策與方針引導下,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較完整的農業機械保障服務體系,廣大農民群眾對于應用農用機械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積極投身農業機械的初始建設當中,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有了基礎性的進步。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天津拖拉機制造廠、鞍山紅旗拖拉機廠等一批早期的農業機械制造骨干企業。

1.2.2 1981―1995年,體制轉變進程

土地經營權的主體隨著的實施變成了農民本人。由于國家在農業機械上的扶持力度和優惠慢慢降低,農業機械的發展步入暫時的“窘境”。1983年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個體購買、使用農業機械來改變這種情況。此后,農業機械的發展又步入正軌。根據當時農民購買、操作農業機械的能力有限以及農業機械應用小型化的特點,農業機械的生產模式有所側重,重點生產小型、應用廣泛的農業機械,因此這一類農業機械在該進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1.2.3 1996―2003年,跟隨市場進程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農村出現“進城熱”的現象,大量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出現了季節性短缺。為改善此類情況,經過國家農業部等部委的決策,在1996年,開始對小麥進行規模化的跨區域機械收割。市場引導下,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道路形成了。

1.2.4 2004年以來,法治引導進程

這一進程從2004年頒布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這一里程碑式的進步,在促進和保障農業機械化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根本上促進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2 我國的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

我國迅速發展的農業機械在過去的時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機械化操作的趨勢的增強,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也會發生改變。結合市場需求,我國的農業機械向著高效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專用性方向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2.1 向節能環保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機械采用的是一種高投入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依賴傳統的設計方法,以高能源、資源消耗來得到較低的生產效益,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未來的農業機械通過增加環保節能設計,向低能耗、環保型方向發展,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實現農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2.2 向智能高效發展

農用機械的發展技術將呈現以下特點:馬力系統將向無級變速轉變,實現更平穩的駕駛;GPS定位技術在農業機械的應用,將使農業實現導航作業、精準定位;“互聯網+現代農機”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以信息化技術引導智能化農業機械技術和裝備的創新。

2.3 向舒適便捷發展

在農用機械的操作中,勞動強度比較大,駕駛員相對比較累。隨著農業機械的發展,農民在注重其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逐漸增加了對其舒適度的關注。在這方面,我國已有初步探索。中國一拖的大輪拖在保證作業效率的同時,增加了先進的換擋系統和人性化設計,在2013國際農業機械博覽會上帶給參觀者舒適的駕駛體驗,曾獲得“優秀新產品獎”。

2.4 向個性、專用性發展

當前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產品,但大都結構相似,功能單一。現在農業機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農民選擇的唯一標準,農業機械的個性、專用性也同樣重要。比如蔬菜、禽類等不同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區域的農業作業,所需要的農業機械也不同。未來的農業機械必須綜合用戶的使用范圍、使用習慣及地域等方面進行設計研發。

篇(8)

中圖分類號:F4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180-1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的機械水平經過了較快水平的發展,其中農業機械化也有了相應較快的發展,但是這種相對很快的發展過程中也遺留下了許多問題,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能夠得到改善,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發展很快,如果這些問題還一直遺留下去,勢必會對今后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1 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趨勢

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機械。我國正處于一個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轉變。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可以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拉動農村消費需求。。

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每家自己發展農業機械化非常的不實際。農機的起步普及很難,廣大農民在實際生產中摸索出跨區域收獲小麥為代表的社會化服務模式。把農業機械和分散農戶聯系起來,推進了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農業機械的經濟效益。至此跨過了農機發展起步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今后農業機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1 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

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想要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我們要建立一個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這個系統必須保證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充滿活力。我們要普及農業機械化技術,要廣泛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裝備。為了及時滿足農田灌排需要,我們要加快灌排設備更新改造進度,實現安全、高效、節能運行。我們還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例如: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增加研究規模和裝備水平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1.2 加強對人才的培養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結合其他農民培訓項目,大力培養農機作業和維修能手。增加科普宣傳,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做好定期培訓以提高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水平。

2 我國農業現存的一些問題

2.1 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產生了偏差

小型農業機械發展快而多。大中型機械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但發展緩慢。原因是經濟條件有限,一家一戶難以買得起,另外土地塊小,與農機化規模不適應。小型機可以聯合購買,但是大中型的機器即使聯合也沒有經濟能力購買。一般大中型的機械需要5-10萬,小型的只需要0.3-1萬,一次性投資大。由于農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的補助措施效果不明顯,支出負擔重,難以籌集到資金。農機系統職工的工資不合理。農機人員的工資分配不合理。農機技術人員經驗少。應派農機人員去學校培訓,提高水平。導致許多地區買的起農機,但是也不會使用。由此而產生的連帶問題就是,效益差,農機使用出現問題也很難休息,造成農機的長時間閑置,生產時間短。發展水平和生產需求的不適應產生了矛盾。

2.2 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農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長時間的問題,是開始發展時就存在的。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地理條件和氣候差異大,不同地區適應的農機不同。存在著土地相對缺少和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問題。且農村人均收入較低。所以在全國不同的經濟收入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差異下,發展的相對很不平衡。對于沿海一帶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農機的發展就很快,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農民收入高,購買力要強于落后地區。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占耕地面積的32%,農機擁有量卻為50%。西部由于經濟落后,所以農機發展速度也較慢,農機擁有率就低于耕地擁有率。

3 應對方法

3.1 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

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采取適合的技術路線和措施,以達到不同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爭取有條件的地方先實現農業機械化。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要進行更快的發展,不能松懈,我國在農機的發展上哪怕是在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于西部的落后區域更要抓住現在西部開發,發展迅速的機遇,對于農田結構的調整和整個產業的整合,進行改進,實現以技術突破為重點,爭取做到糧食主產區達到大宗農作物機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3.2 發揮農機在生產中的作用

農機由于生產環節安排的問題導致的長時間閑置,和出現問題不能及時修理產生的閑置,是影響整個農機經濟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推廣農機就是為了增加經濟效益,提高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所以要把農機發揮農業生產的主導作用,在生產環節和生產工藝上盡量減少人力的使用,更多的使用農機,才能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

4 對農機發展未來的展望

農業是整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吃飯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所以農業必須要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就是農機的使用,這是歷史的必然。所以必須要全力發展農機在農業上的應用,可以說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空間也很大。我們以后就是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從更經濟,更適應農業生產環節和我國農業的現狀著手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間農機的差距。提高農機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東西整合進去。

參考文獻

[1] 熊良山,嚴曉光,張福潤.機械制造技術基礎[M].

篇(9)

一、基本情況

1、肉牛養殖基礎好、規模大、專業化程度較高。畜牧業特別是肉牛養殖業多年來一直是我盟的主導產業之一。2014年全盟肉牛飼養量萬頭,其中%以上為改良牛,肉牛質量全區最好,改良面全區最高。全盟3個旗都有肉牛養殖,其中有個肉牛集中規模養殖鎮,肉牛育肥小區處。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肉牛養殖已成為我盟肉牛養殖業的主導趨勢。

2、肉牛養殖效益不斷提高。2014年,企業實現肉牛業產值萬元,上交利稅萬元。肉牛養殖農戶戶均增收元。

3、肉牛生產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經過多年的發展,企業的肉牛養殖業從繁育改良到飼養管理、防疫滅病乃至銷售都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服務網絡。全盟建立了個肉牛繁育站,%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點。個鎮都設立一個綜合服務中心,可為肉牛養殖提供全程一條龍服務。

4、政府對發展肉牛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按照按照自治區“主輔換位”的戰略要求,企業確定了重點發展肉牛產業這一農業發展思路。盟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肉牛業發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各鎮統一規劃的畜牧小區內,養殖戶入區養殖政府免費提供畜舍用地;允許肉牛養殖戶在自家承包田內建設非永久性畜舍從事肉牛養殖;對肉牛養殖戶給予荒山、草原、機動地優先承包權;對10頭以上肉牛規模養殖戶,政府幫助協調落實專項貸款扶持等。此外,盟里還下氣積極推進肉牛的產業化發展,我企業的建立將對肉牛的產業化發展形成強力帶動作用。

二、主要措施

在企業發展中,我們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政策推動,搶抓機遇促發展。盟政府不僅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生產的領域來對待,而且從設施建設、體系服務、品牌培育、基地拓展等多方面來考慮,不僅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內部的事情來安排部署,而且用抓工業的理念來抓產業化經營。對我們企業的要求是,不求對財政稅收有多大貢獻,但求能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在企業用地等方面給予了最大的支持,企業有了發展的空間。從近三年來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投向來看,集中傾斜扶持企業資金累計達到萬元,占到同期總投入的%。盟政府在大力扶持我們企業發展的同時,為企業大造輿論,在全盟上下形成“支持企業、發展自己”的輿論氛圍。經給農戶算效益帳,群眾熱情高漲起來了。群眾認識了,政府主要領導便天天跑企業,給我們講明所處的環境,具備的優勢,發展的空間,深深打動了我們企業,當年我們就決定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目前,企業已投資萬元,年出欄量達頭,并在全盟共建標準化養殖小區個。

(二)銀企聯動,拓寬渠道促發展。我們積極引導農民把手頭的資金投入到養殖肉牛中來,向農民宣傳“誰投資、誰發展、誰受益”的思想,在內部挖潛。幾年來,農牧民自籌資金達萬元,用于發展肉牛業。從企業來講,近年來主要是抓了加強管理、規范運行,無論是企業財務管理,還是經營管理都上了一個臺階,無論是項目的可行報告,還是環評、土地等手續都得到了完善,使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道路,為爭取金融、項目、政策等支持,創設了良好條件。我們積極協調當地政府、金融部門各種關系,幫助農民采取肉牛擔保,工資擔保,信用戶聯保等辦法,共利用養牛貸款萬元,幫助農民購進肉牛頭。鎮下崗職工2007年投資30萬元養肉牛,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現已發展到35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三)典型帶動,規模推進促發展。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推進中,企業通過實踐、探索、創新機制,與廣大農戶形成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產業經營格局,一方面使企業實現了低成本拓展,另一方面帶領農戶走向了市場。一是借典型示范群眾。我們先后組織名農牧民到企業參觀,并到外地參觀典型開闊視野,用先進的生產經驗解決農牧民在肉牛生產中落后的生產方式。二是用典型引路,讓典型說話。村是我盟有名的民族貧困村。2006年,企業幫助村號召群眾發展肉牛,群眾認為養肉牛不托底,村黨支部書記帶頭購買5頭肉牛,當年獲得純效益萬元,群眾看在眼里,動在心上,紛紛買進肉牛,幾年時間,這個村肉牛存欄便由當初的頭猛增到目前的頭。三是走規模、規范化經營,產業化發展之路。以鎮辟小區、建專業村屯、村育大戶為重點,全面推進畜牧業提檔升級。目前全盟年飼養10頭以上肉牛的規模養殖戶戶,年出欄50頭以上肉牛養殖戶戶,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殖戶戶。。

(四)鏈條互動,保障牧業促發展。一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促發展。在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的同時,我們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種植結構。目前,全盟萬畝耕地,飼料作物播種面積就達到了萬畝,其中種植青貯畝、牧草畝、苜蓿畝。二是興建草業促發展。年以來,我盟對轄區內草原全部實行禁牧政策,肉牛養殖全部實現了舍飼化,保護了草原,恢復了生態環境,緩解了草原壓力。同時,我們采取企業出資種草、改草,加大對草原治理的投入力度。近年來,先后圍欄封育種改草萬畝。三是繁防引管建并舉,提質增效,加快肉牛業的發展,尤其是推進肉牛業的提檔升級,不僅需要資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服務。我們在擴張肉牛飼養數量的同時,把提質增效作為企業的主攻方向,在繁育優良母群、強化防檢疫力度,引進和購入優質高產肉牛、科學飼養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提質增效提供了保障。

(五)扶貧拉動,多措并舉促發展。從人才的角度來講,企業現有員工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人,具有高級職稱者人,大中專文化程度的員工達到了50%以上,這些人才的使用為企業的發展和科技扶貧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我們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把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列入扶貧計劃。突出了科普工作的實效性,緊緊圍繞肉牛業的發展及農民增收,采取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搞好種植業科技推廣,夯實肉牛業發展基礎。在種植業生產上,全面推廣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松整地、節水灌溉等實用技術,增加了種植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滿足了肉牛業發展對優質充足飼料的需求。近年來,企業共深入村屯舉辦肉牛科學飼養技術培訓班期,培訓人次,科學養牛技術已在全盟推廣。我們還大力推廣應用青貯、苜蓿種植飼喂技術。去年我們共召開青貯、牧草種植飼喂技術現場會次,有力地促進了青貯、苜蓿種植飼喂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們堅持每村建3—5戶科技中心戶,切實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村科技中心戶,全面推行肉牛科學飼養,肉牛平均單產噸,純收入萬余元。全盟群眾,特別是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民通過學科學,掌握了肉牛養殖、青貯種植等實用技術,降低了飼養成本,增加了效益,加快了脫貧步伐。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支持當地社會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中,為企業的發展壯大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比如,在修路、筑橋、助學、建校、吃水、贊助等工程項目和縣內大型活動中慷慨解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

三、幾點體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如何適應發展現代農牧業的要求,持續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是擺在我們企業面前的一大課題。在這方面,我們初步考慮就是要用這樣幾種理念來抓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第一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牧業。這應該說是一種趨勢,是農業農村工作在指導思想方式方法和運行機制上的重大轉變。我們將牢牢抓住創新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夯實發展基礎等幾個重點來推進,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農牧業,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牧業,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牧業,用技術創新的思想指導農牧業,加快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的步伐。

第二是用開放的理意抓農牧業。工業需要開放,旅游業需要開放,農牧業同樣也需要開放。我們將積極實施開放興農的戰略,拓寬視野,加強農牧業謀劃和發展,爭取用幾年時間,培育成農牧業龍頭企業。

第三是用統籌的理念抓農牧業。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將牢牢把握農牧業發展的深刻變化,加快構筑功能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推進農牧業優質化和農牧業裝備現代化的統籌上下功夫,在推進服務社會化和農民增收多元化的統籌上下功夫,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四、企業發展方向

雖然我們近年來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應忽視的問題。一是肉牛產業基地建設資金不足。我盟農民人均收入低,農戶發展肉牛生產,農戶自籌資金的能力不高,肉牛產業發展受到制約。政府財力緊張,雖然千方百計投入資金用于發展肉牛產業,但是還顯不足。二是科學飼養、疫病防治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標準化畜牧業生產觀念還不深入人心,養殖戶對實施標準化生產的意義認識普遍不足,這些都妨礙了養殖戶和企業的對接。三是企業和養殖戶對接機制還需進一步理順,合同訂單式的生產機制還未普遍建立。四是產業基地提檔升級工作尚需加速。我們以標準化肉牛小區為主體的產業基地建設工作已取得實質性突破,但是,標準化生產規程實施還沒有完全列入日程。雖然有了集中飼養,但如果不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小區建設的主要目的就難以實現。以上這些實際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認真予以解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的發展方向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強力推進產業基地建設,促進以肉牛產業為主體的畜牧業提檔升級,加速畜牧強企建設步伐。在總體的發展思路上,我們將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繼續突出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地位,發揮好企業的主導作用。二是以產業化為核心,堅持把企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工作做為突破口,突出產業化在畜牧業生產中的調控作用。三是在發展上,繼續堅持以牛為主,大力發展“牛經濟”,注重品牌效應,精心培育綠色、特色品牌。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將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處理好畜產品基地化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問題,落實合同訂單式生產模式,做好養殖場戶和企業的對接工作。二是引導好企業與基地養殖戶間利益分配問題,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養殖場戶和企業的購銷關系,扶持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三是處理好養殖小區的標準化建設工作,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合企業生產要求。四是做好合作社的組建和完善工作,落實生產、銷售等各項制度,實現養殖小區的企業化管理。五是做好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轉變觀念,培植龍頭企業。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龍頭企業的培植上來,圍繞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做好企業和農戶的對接工作,協調好企業和養殖戶的利益關系,實現合同訂單式生產。加大對現有優惠政策,例如高于市場價、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參與合作的熱情。

(二)大力抓好標準化肉牛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做好肉牛小區的標準化生產規程實施工作,保障年新增高品質肉牛生產能力頭的目標。大力推進飼養方式轉變,發揮小區在標準化生產中的示范作用。同時,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揮合作社在龍頭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的連結紐帶作用。

篇(10)

一、農產品對外貿易在調整中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農業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貿易額增長迅速,農產品出口市場實現多元化,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外資農產品出口企業增多。

1.農產品貿易額增長迅速

改革開放30年來,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經濟合作趨勢,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了三次改革,不同階段的改革,天津市農產品貿易額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1)計劃和市場雙重管理的貿易順差階段(1979年~1991年)

1979年~199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實行計劃和市場雙重管理,即改革單一的指令性計劃管理體制,實行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重新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建立外貿經營權審批制度,鼓勵出口;在全行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國家逐步運用價格、利率、退稅、出口信貸等經濟手段調控對外貿易,外貿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1979年~1991年天津市農產品貿易主要以出口為主,農產品出口貿易成為天津對外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該階段天津市農產品出口實行出口收購制。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天津市郊縣外貿出口收購制。1979年~1985年天津市郊縣外貿收購值以每年平均35%的幅度增速發展,1985年以后,增長幅度平均達到43.5%,1990年外貿收購值達到16.955億元,比1985年增長6倍,占全市外貿出口收購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1.4%提高的40%;第二,鄉鎮出口企業收購制,鄉鎮出口生產企業由1979年的162家增加到1989年1079價,出口產值由0.68億元增加到32.83億元;第三,農副產品出口基地收購制,1987年天津市建立12個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1988年又開發了兩個,1989年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產品總產值4億多元,供應出口值2.79億元。至1990年農副產品供應出口值達到5.74億元。

(2)“復關”和“入世”準備的穩步發展階段(1992年~2001年)

1992年~2001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圍繞“復關”和“入世”加快了天津農產品貿易管理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增加了從事特定農產品貿易企業數量和類型。特別是入世準備時期,天津農產品出口貿易獲得較穩定地發展。1997年~2001年天津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由1997年的66159萬美元下降到2001點的61776萬美元,年均變化幅度為1.77%;進口額由1997年的32592萬美元下降到23693萬美元,年均變化幅度為9.39%;出口額由1996年的37273萬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8073萬美元,年均變化幅度為0.43%。

(3)“入世”后的全面開放快速增長階段(2002年~至今)

入世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利用“三五八十”四大奮斗目標的實現為起點,以全面推進“三步走”戰略和五大戰略舉措為動力,充分利用濱海新區的服務輻射功能,更加重視天津農業的發展,加大農業的資金、技術投入,使天津市農產品競爭力得到提高,貿易額快速增長。如表1所示,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進出口總額增幅高于全國。入世以來天津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穩步增長,由2002年的6.99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億美元,年均增幅為31.9%。其中,2003年的增長幅度為54%,是入世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2004年~2007年,天津市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的增幅分別為19.20%、25.23%和33.99%,分別高于全國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的增幅,2004年~2007年全國的增幅分別為9.32%、12.87%和23.12%。

第二,農產品出口規模與天津小農業地位相符。2002年~2007年天津市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1.9%左右,其中2003年最高,達到2.26%,在全國位居11名左右,與農業主產區相比,天津農產品出口規模與天津小農業的地位是相符的。

第三、天津農產品貿易逆差額年均增幅小于全國增幅。2004年以來,在全國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的環境下,天津農產品貿易逆差額也呈逐年增加趨勢,逆差額由2004年4.78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4億美元,年均增幅為40.5%,其中,最高年份2007年增幅為80%,但仍低于全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額年均82%的增幅。

數據來源:商務部農產品貿易月度統計報告

2.農產品出口市場實現多元化

入世前,天津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以亞洲為主、歐美市場為輔。其中出口規模較大的兩家公司,一是天津食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出口市場主要構成為:亞洲77.32%,歐洲6.38%,美國3.9%。1997年出口市場主要構成為:亞洲82.5%,歐洲8.9%,美國4.3%;二是中糧天津糧油進出口公司,1996年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構成為:亞洲45.77%,美國16.06%。入世后天津農產品出口市場走多元化道路,2005年、2006年天津農產品出口市場有147個國家,主要銷往亞洲、美洲、歐洲和非洲,其中亞洲與美洲之和分別占當年天津市農產品出口市場的49.05%和45.76%。

3.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

“十五”以來,天津市積極實施科技興貿、科技興農和品牌戰略,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1979年~1991年天津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主要是以糧油為主的初級農副產品或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簡單加工品;1992年~2001年農產品出口品種逐漸增多;2002年以后,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主要以綠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未梳棉花、堅果、肉類食品等為主的多樣化農產品以及加工品。如2005年天津市出口農產品51953萬美元,其中綠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雜項食品和其他動物食品分別占18.27%、14.49%、14.20%、8.9%和6.2%。

4.外資農產品出口企業增多

1991年天津農村出口創匯企業中外資企業僅占創匯總額的9.6%,入世后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度加大,特別是2004年新《對外貿易法》的實施,天津市外資農產品出口企業逐漸增多,由2003年的164家增加到2005年的212家,分別占當年農產品出口創匯的46.1%和43.81%。

二、農業利用外資步伐加快

由于農業的高風險和弱質性的固有特點,加上國家對農業領域嚴格的宏觀調控。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對農業領域的投資很少,1979―1990年天津市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只有729萬美元,外商及港澳臺商已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僅10個項目。1991年~2000年天津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2395萬美元,是“六五”和“七五”農業利用外資額的3.28倍,年均遞增32%,1991年~2000年底,外商及港澳臺商已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73個項目,相當于是“六五”、“七五”期間的7倍。

2001年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速度高于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速度。2001年~2006年天津市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5534萬美元,是入世前的1.78倍,年均遞增35.43%,超過“十五”期間3.43%,“十五”期間,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的年均增幅為32%。2001年~2006年底,外商及港澳臺商已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60個項目。

按照天津市委確定的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要求,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還存在不足之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天津農產品將與世界農產品在同一個平臺競爭,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全國競爭力的強弱上,更重要體現為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高低,關系著農產品商品價值能否順利實現和提高。2002年~2005年,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01、-0.11、

-0.35和-0.36。該項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指標均表明,天津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且有下降的趨勢,成為天津農業“走出去”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的現實基礎

1.農業結構得到優化

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供給安全的前提下,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加大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力度。畜牧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2.3%增加到2006年的41.6%,漁業比重由1990年的9.7%增高到2006年的15.5%,全部養殖業比重由1990年的32%增高到2006年的57.1%,在種植業內部,糧食比重下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有較大增加,糧經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由1990年的9:2調整到2006年的3:2。主導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漁業養殖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休閑漁業發展方興未艾,特色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都市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2.科技、綜合生產能力增強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市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國內外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使農業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加強了區域綜合開發研究、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技術研究、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研究。在黃瓜育種、蔬菜育種、雜交粳稻育種、生豬育種、農產品保鮮、葡萄加工、漁業工廠化健康養殖等多個學科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蔬菜良種、良種豬、水產種苗、保鮮材料已形成規模優勢,疫苗等生物技術產業化已經起步。在農產品保鮮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建立了以微型節能保鮮冷庫、MA保鮮膜和綠色保鮮劑相結合的農產品保鮮配套技術體系,配套物化成果已形成產業化,成為國家農產品保鮮中心。在蔬菜良種產業化和種豬產業化方面,天津科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寧河原種豬場已經形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至2005年,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30家,其中國家級達到10家。農業高科技產品加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為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提供了重要保證。

3.區位優勢輻射功能增強

天津市地處渤海之濱,是我國北方地區進入東北亞、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和對外通道,也是連接我國內陸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亞歐大陸橋的重要起點之一,是京津、西北和華北12個省、市、自治區的主要出海口。天津濱海新區充分發揮服務意識、區位優勢,向內陸延伸港口功能、與腹地共享自身優勢,力促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天津口岸一步步向內地延伸港口功能。目前,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已建成運行,電子口岸與物流信息平臺開通運營,“無水港”建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發展天津外向型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四、發展天津外向型農業的未來展望

1.發展規模型、加工型農業

天津農產品貿易競爭指數(TC)較低,這項國際競爭力指標是與產品的出口額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出口額與出口數量和單位產品價值呈正相關。可見,出口規模過小和單位產品附加值較低是造成天津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的主要原因。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強弱直接影響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水平。由此可見,促進天津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出路在于擴大出口規模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天津農產品生產銷售仍處于初級階段,生產規模小、產業層次低、加工能力弱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了天津農業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形成,另外再加上天津“小農業”的總體特征,使其難以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發展外向型農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天津農業資源,增強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專業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因此,天津市應加大對農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增強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形成農產品加工的產業化、規模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2.依托天津口岸,發展特色農業

天津口岸的服務功能和先天的地形、氣候和土壤等自然條件,是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特有的比較優勢。將比較優勢轉換成競爭優勢,在考慮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構建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體系。引導外資投向天津特色農業和品牌產品生產和加工領域,如天津小站稻、茶淀玫瑰香葡萄、沙窩蘿卜、寶坻三辣、大港冬棗等,通過農產品生產專業化發展,形成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實現農產品出口增值,成為農業出口創匯的主打產品;依托天津口岸建立農產品商貿中心、農產品物流和服務產業群;農產品優勢產業帶與服務產業群等共同構成以上下游產業鏈為特色的天津農業。同時,還應依托天津區位優勢,加快從單純提供農產品生產的傳統農業生產向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的農業方式的轉變。

3.加大境外農業投資,開拓國外市場

“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改革開放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原外經貿部統計,截止2002年6月,我國在非洲累計已設立農業投資企業570家,雙方協議投資總額11億美元,而天津農業“走出去”起步較晚,到2006年才有了新的嘗試。2006年寧河原種豬場通過實施農業部中柬種豬示范項目,輸出了種豬、技術、設備,還帶動了種豬向朝鮮出口,為天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輸出積累了經驗。天津應將更多的領先于全國的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如農產品保鮮配套技術體系等,采用獨資、合資或合作方式,在境外進行投資,并給予“走出去”企業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廣泛吸引國內外各種要素參與農業開發和建設,積極開拓國外農產品市場。

4.實施農產品綠色經營,保證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

“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天津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最大壁壘。2006年天津養殖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7.1%,但由于各種安全指標未完全與國際接軌,2005年~2008年天津雞肉制品出口額僅占全國雞肉制品出口額1.85%、1.3%、0.19%和0%;2005年~2008年天津對蝦出口額僅占全國對蝦出口額的0.11%、0.18%、0.12%和0.03%;2002年以前天津寶坻區大鐘莊農場食品廠的鴨肉制品全部出口日本,入世后由于日本苛刻的衛生檢疫標準,出口量急劇下滑,最終食品廠被迫關閉。因此,為應對國外市場的“綠色貿易壁壘”,天津市一方面應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和農產品綠色認證工作,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實施農產品綠色經營,保證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冀春賢 王鳳山:發展農產品出口貿易.增強出口競爭力[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6(5)66~69

[2]羅 巒 曹 煒:湖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與對策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25~28

[3]黃學群 李 瑾:天津都市農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J].天津農業科學,2006.12(1):55~60

[4]黃學群:天津沿海都市型農業發展戰略構想[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9):309~310

上一篇: 智慧旅游的優勢 下一篇: 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洱源县| 德江县| 辰溪县| 紫云| 洛浦县| 龙泉市| 志丹县| 巴里| 乳山市| 庐江县| 定南县| 临澧县| 祁东县| 长沙县| 城固县| 临朐县| 明溪县| 昌图县| 竹溪县| 固镇县| 锡林浩特市| 济南市| 新建县| 共和县| 田阳县| 德兴市| 大连市| 敦煌市| 通州区| 大化| 棋牌| 屏东市| 青河县| 海兴县| 保德县| 佛教| 揭阳市| 光山县| 许昌县| 芜湖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