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智慧供應鏈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7 14:40: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慧供應鏈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智慧供應鏈研究

篇(1)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全球一體化經濟導致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科學技術的集成和深度應用密切結合在一起,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現代化的經營“智慧”的重要性。

美國IBM公司2008年11月對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奧巴馬批準推進“智慧地球”項目的發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相繼推出了打造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把武漢建設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光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手段,對城市社會管理、產業發展、市民服務等領域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特征是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傳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物聯網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在物聯網發展方面,武漢有技術和產業優勢,很多單位都具備物聯網產業的關鍵技術。2010年4月25日,武漢東湖開發區提出創建“智慧光谷”,發起成立了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合作,以獲得物聯網關鍵技術突破,擴大物聯網在湖北的推廣應用,打造新的千億元產業。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下,武漢對物聯網建設的重視,給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它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將會大大提高企業供應鏈的效率與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動化。

1 武漢智慧城市建設及物聯網

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和物聯網發展的推動下,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也將發生巨大變革。

物流是企業決勝市場的生命線,而高效的物流供應鏈,才能促進物流的信息化與智能化。中小企業是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生力軍,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以及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和武漢市結構調整的催化劑。但因為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個體“小”,他們在獲得政策扶持和資源配置,技術和管理水平,贏得更大空間和社會關注上,較之于大企業,依然處在弱勢。

我國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主要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穩定地位并發展壯大,必須實現供應鏈創新。供應鏈信息化的實施實際是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武漢大力建設“智慧城市”,給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平臺和發展契機,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成本,為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創造了比較優越的條件。

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會帶動物聯網的發展,而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將改變供應鏈流程,出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有關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屬于空白,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因此本文用前瞻遠矚性的眼光研究供應鏈流程再造,有很強的研究價值。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質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物聯網的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功能,以及對信息化高度集中,將對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產生巨大影響。本研究基于物聯網的感知—反應型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以訂單為中心,憑借物聯網強大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預測和預見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靈活適應、自動協調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靈活的全維保障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流程,力求達到“業務流程精悍、組織結構扁平、訂單執行加快、物流與信息流統一”的BPR標準,為“智慧城市”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創造一套獨立的、具有高度互動性的、靈活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業務流程。

本文對中小企業供應鏈實現創新,應用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智慧/物聯網—BPR”供應鏈業務優化模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幫助武漢市小企業在供應鏈中準確地進行定位,確定自身的核心業務及發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庫存、加快資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進行資源整合,進而動態地適應未來市場的各種變化,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企業的需求,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智慧產業聚合升級,為努力建設武漢智慧城市作出貢獻,真正實現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最終把武漢建設成“兩型社會”、和諧宜居城市以及創新型城市。

2 物聯網供應鏈創新性研究內容

物聯網是物與物(人)通過網絡而智能相連,從而提升整個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僅是兩化融合的核心戰略,而且是構建智能社會的新網絡工具。完善和創新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必須提高其信息化與智能化。在供應鏈中,數據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應鏈管理中各個環節都是處于運動或松散的狀態,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隨實際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轉移,影響了信息的實時性及精確性。智慧型供應鏈是供應鏈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對于企業來說,只有通過智能的業務分析,供應鏈數據才能轉化為有用的供應鏈信息,通過整合的方式提供給企業。智慧型供應鏈的核心是實現供應鏈企業在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效率問題。通過智慧型供應鏈,既可實現將營運的關注點從過去的“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客戶為中心”上來,同時又能借助對來自客戶端的種種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進而對行業上游采取有針對性、目的性的產品進行規劃、采購指導,也有利于終端領域的市場推廣、消費行為研究、科學陳列、增值銷售等一系列舉措的有效跟進。

物聯網能全面感知、實時準確傳遞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實現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數據。因此,借助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有利于供應鏈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時追溯原材料源頭,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減少庫存管理重復作業,并可對運輸工具和貨物自動定位,可用于損耗控制,并能促進“智能商場”、“智能貨架”、“智能倉庫”的建立,打造智慧供應鏈。由于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BPR)技術在研究供應鏈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集成優化方面起著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項目在供應鏈創新研究中提出技術工具——“智慧/物聯網—BPR”。所謂“智慧/物聯網—BPR”是指物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企業業務流程重組。本文研究的內容如下:

(1)武漢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以及供應鏈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聯網—BPR”的建模方法。在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共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比現有業務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Petri網模型。以此為基礎,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參考模型和過程模型,分析其經營模型、活動模型、供需協作模型,并建立它們同過程模型之間的映射關系。

(3)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是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實現的重要支撐手段,在綜合分析物聯網技術要素、業務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運營運作模型以及方案實施模型。從外因和內因兩個角度分析“智慧/物聯網—BPR”的動因,研究“智慧/物聯網—BPR”信息集成和共享問題,給出“智慧/物聯網—BPR”工作流、數據流,以及信息系統與“智慧/物聯網—BPR”之間的關系。

(4)信息共享的實現離不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項目將以復雜的三級供應鏈系統為研究對象,對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分銷商的庫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實施“智慧/物聯網—BPR”前后進行分析和比較,建立績效評估模型。以此為基礎,在供應鏈協同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博弈理論對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分配關系進行分析,確定“智慧/物聯網—BPR”環境下“風險分擔與利益共享”協作關系和信息共享價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過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將供應鏈信息共享后獲取的額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給各個成員企業,提高他們參與物聯網建設的積極性。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運作方式如圖1所示。在研究總結基礎上,最終形成“智慧/物聯網—BPR”協同化、集成化模式和業務流程重組理論和方法。

3 研究意義

十七大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印證了“中國智慧”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武漢與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為國家“863智慧城市主題項目”試點城市,目前武漢已經擁有物聯網、光電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豐碩成果,“智慧城市”正在發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建設“智慧城市”,促進信息技術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利于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向智能化、精細化和便捷化方向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此背景下,創新中小企業供應鏈,是企業決勝市場的關鍵點,也是武漢市發展“智慧城市”的大舉措。

目前,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實力不足,比較落后,其供應鏈存在一些問題,如無法對整個供應鏈的變化做出實時反應,導致供應鏈控制方面存在著一定難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運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協調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標識性、可追溯性和可繼承性。本文為武漢市中小企業成功實施供應鏈創新提供一個可行性方案和建議,以達到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

(1)通過在供應鏈業務流程中應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的大規模、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實現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現有研究領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豐富相關理論成果,為學術界做出貢獻。

(2)符合武漢市“十二五”發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武漢市未來5年工業“倍增計劃”,此次會議意見將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壯大作為武漢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推進全民創業,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創業基地,優化創業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

(3)提升廣大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是武漢市經濟發展的中間力量,通過完善和優化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業務流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實現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靈活性,最終實現物流與信息流的統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增強武漢整體經濟實力,促進武漢“智慧城市”的建設。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業提高戰略意識,完善企業經營模式。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管理企業,同時要加強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各節點之間的親密合作來達到“雙贏”或“多贏”。本項目有利于中小企業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未來發展動向,以戰略眼光來為企業做長期規劃。

參考文獻: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張予川. 電網物資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及其軟件設計[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張予川. 產業集群供應鏈形成機理研究與應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篇(2)

引言

據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腦等產量約1. 82 億臺,社會保有量約9億臺,而報廢量約2900萬臺,2009年的汽車報廢量達到270萬輛[1]。同時,由于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成為社會的呼聲,開展逆向流對生命周期結束(EOL,End-of-life)的產品進行回收利用成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策略。目前,對于閉環供應鏈網絡設施選址問題,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Fleischmann考慮了正向與逆向物流渠道的整合,建立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并以影印機與紙的再制造業為案例進行分析[2]。El-Sayed建立了包含正向與逆向物流網絡的多周期多階段隨機整數線性規劃模型,得到設施的位置、運輸路線及設施間產品流量決策方案[3]。Hong等利用混合線性規劃方法,對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系統模型進行研究,并在假設具體的關鍵不確定性參數下,進行了模型穩定性研究[4]。以上文獻大多都是考慮回收確定的情形,而忽略了回收過程的不確定性。陳月霄研究了不確定需求條件下單一制造商和兩家零售商的閉環供應鏈的渠道選擇,并通過算例分析得出了渠道選擇的結果[5]。韓小花假設了制造商再制造成本是不確定的,研究了不確定性對閉環供應鏈回收渠道的影響[6]。上述關于不確定性因素對閉環供應鏈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沒有考慮多種不確定性對閉環供應鏈的綜合影響以及各種不確定因素之間存在的聯系。本文結合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及廢舊品回收的特點,構建一個以(再)制造商為主導的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魯棒優化模型,并分析回收率、再制造率的不確定性對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網絡設施選址模型的影響。

一、問題描述

考慮一個由I個已知產品報廢點,J個一級回收中心備選點,L個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Z個(再)制造商組成的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圖1)。

圖1 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

假設各報廢點的位置已知,生命周期內各報廢點產生的報廢量已知。各報廢點產生的廢舊品不能完全被回收,假設回收率與回收價格成簡單的線性關系。各一級回收中心之間屬于相互獨立關系,即各自負責(再)制造商委托的回收任務,不存在相互競爭的關系。一級回收中心與二級回收中心的備選位置已知。一級回收中心主要采用零售商聯合回收,其主要作用是對廢舊品進行回收,本身并不具有對廢舊品的處理功能,回收品達到一定數量后運往二級回收中心。二級回收中心,主要采用(再)制造商獨立設置,可在正向物流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也可以另擇新址,主要負責廢舊品的回收與處理,二級回收中心既可以負責對報廢點的產品進行直接回收處理,也可以負責對一級回收中心的回收品進行處理。

二、模型構建與分析

假設在j地開設一級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為 ;在l地開設二級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為 ;一級回收中心j的最大回收能力為 ;二級回收中心l的最大處理能力為 ;(再)制造廠z的最大再制造能力為 ;單周期內報廢點i產生的廢舊產品數量為 ;單周期內報廢點i產生的廢舊產品的回收率為 ,且0

假設單周期內由報廢點i運往一級回收中心j的廢舊產品數量為 ;單周期內由一級回收中心j運往二級回收中心l的廢舊產品數量為 ;單周期內由報廢點i運往二級回收中心l的廢舊產品數量為 ;單周期內由二級回收中心l運往(再)制造廠z的廢舊產品數量為 。

假設 表示是否在備選節點j建立一級回收中心,是取1,否取0; 表是否在備選節點l建立二級回收中心,是取1,否取0。

設計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物流網絡時,應使各物流設施及運營成本之和最小,即使整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的總成本最小:

(1)

(2)

(3)

(4)

(5)

(6)

(7)

(8)

其中,式(2)、(3)、(4)表示各報廢點、一級回收中心、二級回收中心、(再)制造廠之間的物流流量守恒;式(5)表示一級回收中心的回收能力約束;式(6)表示二級回收中心的處理能力約束;式(7)表示(再)制造廠再制造能力約束。

上述優化問題綜合考慮了回收率與再制造率存在的不確定性對再制造閉環供應回收系統設施選址模型的影響。該優化問題可以采用Lingo11.0軟件包求解。

三、模型求解

構建一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物流網絡,已知再制造閉環供應鏈有2個具有再制造功能的制造廠,5個廢舊產品報廢點,5個一級回收中心備選點集合,3個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集合。廢舊產品的回收率為0.5,再制造率為0.4,需要確定一級回收中心、二級回收中心的數量、位置及物流分配量,并使整個過程成本最小。

其中,在j處開設一級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 )分別為 , , , ,

;在l地開設二級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 )分別為 , , 。

單周期內,一級回收中心j的最大回收能力( )為

, , , , ;二

級回收中心l的最大處理能力( )為 ,

, ;(再)制造廠z的再制造能力( )

為 , ;報廢點i產生的廢舊產品數量( )

為 , , , , 。

單周期內廢舊產品由報廢點i運往一級回收中心j的單位變動成本( )如表1所示:

表1

單周期內廢舊產品由一級回收中心j運往二級回收中心l的單位變動成本( )與單周期內廢舊產品由報廢點i運往二級回收中心l的單位變動成本( )如表2所示:

表2 ( )

單周期內廢舊產品由二級回收中心l運往制造廠z的單位變動成本( )如表3所示:

表3

根據上述仿真數據信息,利用Lingo11.0軟件包進行求解,結果如下:目標函數的最優值為1062300,應在1、2、5號一級回收中心備選點建立一級回收中心、在1、2號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建立二級回收中心,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的最優的物流路徑及各設施的最優物流分配量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一級回收中心與二級回收中心共同負責廢舊產品的回收工作,一級回收中心負責主要回收工作;(2)已選一級回收中心1、2、5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回收的廢舊產品數量都達到了各自最大回收能力。(3)已選二級回收中心1、2處理的廢舊產品尚未達到各自的最大處理能力,但是計算結果還是選擇建立兩個二級回收中心,理由如下:目前,一級回收中心已達到最大回收限度,一旦產生額外的廢舊產品,一級回收中心將不能滿足需求回收,在不準備開設新的一級回收中心時,二級回收中心就可以負責額外廢舊產品的回收活動。

四、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不確定性研究

在上述模型仿真計算過程中,假設回收率與再制造率是確定的,實際上,這兩個因素往往是不確定的,為此,需分析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的不確定性對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設施選址成本、數量、位置及物流的配送路徑的影響。采用情景分析法,令

為廢舊產品回收率不確定性的未來可能情景組合,每種情景發生的概率為 ,且 ;令

為廢舊產品再制造率不確定性未來可能情景組合,每種情景發生的概率為 ,且 。

1.回收率與再制造率對設施數量及物流配送路徑的影響

假設廢舊產品回收率 存在5種可能情況,分別為0.3、0.4、0.5、0.6、0.7,每種情景發生的概率為0.1、0.3、0.3、0.2、0.1;廢舊產品再制造率 存在5種情況,分別為0.2、0.3、0.4、0.5、0.6,每種情景發生的概率為0.2、0.2、0.3、0.2、0.1;由此可知,將產生25種不同的組合。首先,利用Lingo11.0軟件包進行求解,不同情景組合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設施選址決策組合 如表4所示。

其次,建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一級回收中心與二級回收中心設施選址的期望模型 和 :

(11)

(12)

經計算,一級回收中心與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的期望值分別為 =0.90、 =1.00、 =0.15、

=0.23、 =1.00、 =0.83、 =0.87、

=0.23,。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發生變化對設施選址決策的影響:(1)不同的情景組合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設施選址決策也是不同的。當回收率和再制造率逐漸增大時,系統將會開設新的回收中心。當回收率達到0.7時,在再制造率由0.2增加到0.4過程中,五個一級回收中心備選點將全部被選擇進入回收系統;當回收率和再制造率都達到最大時,三個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將全部被選擇進入回收系統。(2)根據各備選點的期望值大小,可以得出各備選點對于建立回收系統的重要程度,對于一級回收中心,備選點2、5和1是相對重要的,更容易被選擇進入回收系統;對于二級回收中心,備選點1和2是相對重要的,更容易被選擇進入回收系統。

2.回收率與再制造率對設施選址成本的影響

本文將設施選址的成本劃分為兩部分: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主要由開設回收中心的固定成本構成,可變成本主要有各設施之間的物流變動成本構成。不同情景組合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設施選址決策組合 的成本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從圖3各曲線的趨勢變化過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隨著回收率與再制造率的增加,設施選址的總成本也是逐漸增大的;二、從固定成本趨勢圖可以得出,隨著回收率與再制造率的增加,設施選址的固定成本并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幅度,而變動成本的變化趨勢與從成本的變化趨勢基本趨于一致,因此,可以得出回收率和再制造率對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的影響能力,回收率和再制造率的變動對可變成本的影響較大,對固定成本的影響較小。

五、結論

本文針對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中回收設施功能的不同,將回收設施劃分為一級回收中心與二級回收中心,實現了零售商與制造商共同參與廢舊產品的回收工作,利用混合整數規劃建模方法建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設施選址模型,整合了閉環供應鏈的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另外,使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了回收率和再制造率對再制造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設施選址的影響,得知當零售商與制造商共同參與回收時,廢舊產品的回收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對回收系統設施選址的影響是比較小的,進而提高了閉環供應鏈回收系統的穩定性,有效的降低了市場風險,提高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陳言東,劉光復,宋守許,等.基于家電回收的逆向物流網絡模型研究[J].價值工程,2007,15( 3) : 72-75

[2]Fleischmann M, Beullens P, Bloemhof-Ruwaard J M, etal. The impact of product recovery on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J].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 2001, 10(2):156-173

[3]El-Sayed M, Afia N, El-Kharbotly A. A stochastic model for forward-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risk [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0, 58(3): 423-431

[4]Hong I H, Assavapokee T,et al. Planning the e-Scrap Reverse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Uncertainty in the State of Georgia: A Case Study [J].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2010.29(3):150-162

篇(3)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是城市規模的逐漸擴大,城市交通壓力的增加,城市交通運輸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公眾對城市交通的服務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智能公交系統雖然起步晚,但是近幾年發展迅速,將GPS技術、GI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與公交系統相結合,構成了現在智能公交系統,實現了實時數據采集、遠程控制、運營調度、公交信息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交系統的服務質量。

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部印發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18年要基本實現公眾可“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及時獲取交通動態信息”,享受導航、票務和支付等“一站式”服務。這意味著我國交通運輸正在進入綜合協調、優化發展的新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如何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運輸服務成為了交通運輸發展成了關鍵問題。

1 智能公交系統的研究現狀

近幾年,智能公交系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及廣泛的應用。系統通過GPS/BD衛星定位、無線通信、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網絡、計算機、自動控制、軟件等多種技術,實現了調度信息管理、運營計劃管理、調度執行管理、實時監控、實時調度、公交信息、統計分析決策、視頻監控等功能,公交管理中心與公交車之間實現了良好的信息互動。各系統之間的互聯和大量的數據交換指揮并協調著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推動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規范化、運行監管自動化、決策支持科學化、運營調度合理化、信息服務一體化,提高城市公共交通運輸服務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讓市民出行更安全、便捷、環保。

2 “互聯網+智慧公交”應用平臺的功能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為了使公共交通更好的為市民服務,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互聯網+智慧公交”平臺的建設也勢在必行。

2.1 公交查詢

用戶可以直接選擇查看該站點電子站牌所示車輛位置信息來了解線路的到站情況,線路規劃結果也會顯示用戶所乘車輛的到站時間預測。乘客也可以通過公交網站和手機APP或微信平臺查詢實施的公交信息,包括下一趟車在哪一站、大概幾分鐘到站。

2.2 最優路線規劃

當前的線路規劃基本以靜態數據為主。智能線路規劃功能綜合考慮乘客出發的時間及目的地,出發時間的路況預測,公交到站預測等因素,給出最優出行方案,包括所選擇線路、車輛,所消耗時間,所換乘次數及所花費費用等信息,同時會對車輛擁擠度做提示。乘客也可以直接輸入自己的所在位置、目的地和時間限制,系統將根據目前的交通擁堵情況來規劃最佳的路線,使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2.3 手機移動支付功能

目前公交系統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投幣或者刷卡系統,但近年來使用移動支付功能,尤其是微信支付的消費者越來越多,而現金支付和刷卡支付占領的市場比例正在減少。同時,手機自帶的NFC功能正在逐漸完善當中,因此,“刷手機”坐公交的想法也正在被實現。

2.4 報警功能

公交車上偷竊、騷擾事件頻發,但是很多乘客出于安全等多種因素的考慮選擇了沉默,而讓犯罪分子更加猖狂。可以在手機APP中加入報警選項直接連接到110報警中心,輸入乘坐的車輛,指揮中心根據響應的GPS信息可以連接實時的車內視頻監控系統,及時派出警力,保證乘客的財產及人身安全。

2.5 B2B業務

根據不同公司、小區的需要,可以添加以公司、企業、小區、社區、物業等為客戶的B2B業務,提供公司員工接送上下班定制服務、市中心接送服務等,也可以添加旅游包車服務等。使公共交通服務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

2.6 智能廣告推送

通過公交客流數據分析挖掘可以輔助解決戶外廣告無法精準評估廣告的到達率及轉化率的問題,可以將乘客出行信息、線路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種信息融合挖掘,實時獲取公交站點客流量及停留時間,分析出不同渠道廣告受眾的流量,為廣告商提供精準的廣告投放。[2]

3 “互聯網+智慧公交”新技術的應用探索

3.1 微信公眾平臺

為了發揮公交系統的優勢,并更好地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務,智能公交系統需要建立一個微信公眾平臺,讓乘客可以隨時了解路線信息、到站情況等,還可以進行留言,對公交管理系統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3.2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

目前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就是智能化,交通信息來源于直接的交通參與者。利用互聯網企業的數據能力,實現“事前預判”, 將“先知”逐漸變為現實,通過信息整合最終為人服務。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得大數據信息被合理的利用,在乘坐公交車規劃最優路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節約了時間,還大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使用效率。

3.3 NFC技術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之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NFC 提供了一種簡單、觸控式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消費者簡單直觀地交換信息、訪問內容與服務。NFC功能目前大家熟悉的主要是應用在手機應用中,主要是接觸通過、接觸支付、接觸連接、接觸瀏覽和下載接觸等方面。而自帶NFC設備的手機充當公交卡的功能已經實現,坐公交刷手機的方式即將被廣泛應用。

4 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公交系統必將逐步完善,“互聯網+智慧公交”平臺也將逐步建立并推廣,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務。市民通過查詢路線相關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最優線路,以達到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3]。同時,也使公交公司管理中心更好地、更高效地管理車輛,整頓公交運營的客觀環境,創新運營模式,強化公交企業自身的監管改革,推行人性化管理方式。

參考文獻

篇(4)

摘要: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依賴于企業間有效的知識分享,而社會資本作為來自于供應鏈關系的資源集合體,既可以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又會提升創新績效。本文構建了供應鏈社會資本、知識分享和創新績效三方關系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是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影響要素,發現了社會資本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并揭示了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在社會資本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間的重要中介作用。

關鍵詞:供應鏈;創新績效;社會資本;知識分享

中圖分類號:F272.4;F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2)12-0037-08

一、 引言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企業面臨著一個比以往更為復雜和充滿競爭的環境,其特征是競爭、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加劇。在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供應鏈要存在和發展,必須要創造新的價值,創新是產生和維持供應鏈競爭優勢的最可行戰略[1]。供應鏈企業無論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還是管理創新,其本質是知識的創新。

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是指圍繞某一個創新的核心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供應鏈成員核心業務能力的互動和重組,來實現知識經濟化和知識增值的動態過程[2]。這種創新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協同供應鏈成員和外部網絡而開展的創新活動,通過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和服務效果,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3]。

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依賴于企業間有效的知識分享,作為一個動態的系統,供應鏈尤為強調成員之間的協同與合作,以獲得競爭優勢和最多的利潤潛力。供應鏈成員間良好的知識分享可以為成員獲取外部知識提供保證,也有利于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知識水平,進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Roper和Crone通過實證研究提出,供應鏈中存在著互補性的知識,這些互補性的知識對供應鏈中的知識分享有著重要的意義[4]。

供應鏈中企業間的知識分享,是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通過獲取、共享存在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顯性和隱性知識,提高企業知識創新與運用的效率,增強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過程[5]。Hult和Ketchen指出一個供應鏈之所以比另一個供應鏈更具有競爭力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處于優勢地位的供應鏈中,企業能充分運用了其內部存在的知識資源,并將知識資源當作供應鏈中的重要戰略資源進行了吸收利用[6]。因此,供應鏈企業間有效的知識分享可以促進供應鏈的創新績效。

社會資本是嵌入于個人和組織擁有的關系網絡中、通過關系網絡可獲得的、來自于關系網絡的資源集合體[7]。供應鏈是企業間結成的上下游關系,嵌入于這種關系中的企業可以從供應鏈關系中獲益,或者說供應鏈關系為企業提供了一種社會資本,這種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是嵌入于供應鏈關系的,通過供應鏈關系可獲得的,來自于供應鏈關系的資源和獲利能力。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能夠幫助企業接近和獲取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知識資源[8],企業能夠依靠社會資本提高供應鏈中知識分享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這種社會資本也成為供應鏈企業創新的關鍵影響要素[9]。

本文構建了供應鏈社會資本、知識分享和創新績效三方關系的理論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設,開發了研究量表,并對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在收集了大樣本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檢驗了假設,最后對研究結論和局限進行了討論。

二、 研究假設

1.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與企業創新績效

知識的分享與傳播是供應鏈企業知識創新的關鍵,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信息技術,在供應鏈內建立交流的網絡,為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創造基本的行為環境[2]。產品創新源于企業對知識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創造,不僅要依靠自身占有的稀缺資源(包括知識),還需要企業積極從外部獲取新的關鍵知識。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知識分享的程度對企業知識增長和價值創造有直接影響[10]。供應鏈知識分享能夠為成員企業提供便捷有效的知識來源,激活供應鏈知識存量,提高對已有知識的使用價值,進而加快供應鏈知識創新的速度,以及新知識在成員企業中應用的速度,使供應鏈成員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戰勝競爭對手,增強企業的實力[11]。

供應鏈企業合作共生的關系為在供應鏈范圍內的知識分享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可能性,其成為企業獲取新知識的主要來源。運用供應鏈伙伴知識可以提升企業績效,如提升運作績效、財務績效,以及改善產品,并可以提升知識創造水平[12]。供應鏈上有效的知識分享可以使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知識以促進產品創新[13]。企業應分享利用上下游企業的知識,使得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的知識在運動中不斷增值,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核心能力[14]。供應鏈中存在著大量的知識資源,如供應商知識資源、顧客知識資源等,充分利用這些知識資源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庫存等費用[15]。

通過供應鏈知識分享網絡,供應鏈成員能及時地解決經營中的問題,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變,促進企業知識創新發生[16]。Hult和Ketchen通過使用201個公司的實證資料構建了模型,說明知識分享對供應鏈企業績效的影響不僅僅會發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還包括文化競爭力及知識發展過程[6]。供應鏈上客戶知識的分享也尤為重要,它能使研發團隊在新產品開發中直接體現客戶偏好,實現面向客戶需求的產品開發與設計[13]。供應鏈上技術性知識的共享能讓不同企業、不同領域的技術知識進行碰撞與融合,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從而達到提升成員企業技術能力的目的[9]。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1:

H1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會促進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

2.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

社會資本是行為主體借助于社會網絡或其他的社會結構來獲得各種利益的能力,包括三個維度:結構維度、認知維度和關系維度[7]。

從結構維度看,社會資本關注網絡聯系存在與否、聯系強弱及網絡結構[7]。供應鏈中的知識分享與供應鏈網絡結構緊密相關,供應鏈的網絡密度、網絡聯接強度、網絡中心性對知識分享有顯著影響[17],在供應鏈結構中雖然通過提高供應鏈的柔性可以提高供應鏈競爭力,但最重要的是核心企業帶領各成員企業有效地分享知識。Cheung通過研究126家雙結構供應鏈企業數據,發現對供應鏈來說供應鏈結構是影響知識分享的重要因素,強關系使得供應鏈企業間容易分享態度、主張和信念[18]。

Modi針對聚合類型供應鏈結構,分析了供應商因素對知識分享的影響,發現在知識分享前對供應商進行評估與審查是重要的先決條件,同時跨組織的交流也是轉移企業成果,提高供應商績效的重要手段[19]。Love和Gunasekaran把組織學習理論運用到供應鏈知識管理中,提出組織間的學習促進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同時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組織間學習的開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提高供應鏈整體知識容量和競爭力[20]。供應鏈中的連通性需要穿過企業邊界建立,所以不是直截了當的,一些成員企業可以穿越網絡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獲得關聯信息優勢[21]。

從認知維度看,社會資本描述了提供網絡中不同行為主體間共同理解的文化、目標、表達、解釋與意義系統的那些資源[7]。組織文化代表了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是共享的價值觀和信仰,它有助于企業成員了解企業運作,并規定其在組織中的行為規范,因此供應鏈企業間文化上的差異,必然導致參與知識分享的企業在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將存在差異[22]。文化會影響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的行為,它決定了知識分享的內容和對象,構建了知識分享的社會平臺,塑造了新知識被創造、傳承和傳播的過程[23]。不同類型的組織文化對供應鏈企業知識分享的激勵方式和程度不同,因此知識分享的水平也會有所差異[24]。

高密度的供應鏈網絡節點間的知識結構、范圍、水平在直接交流與學習中逐漸接近,減少了上下游企業在知識分享過程中由于文化距離、背景距離和知識距離等因素造成的障礙[17]。當成員企業進入供應鏈時可能有不同目標,通過協商他們能達成大多數企業接受(如果不是全部都接受的話)的目標[25]。如果矛盾的目標依然存在,伙伴間會發生沖突,沖突會導致挫折和不滿,這種不良氛圍不利于伙伴間的知識流動[26]。雖然供應鏈企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文化,供應鏈經常在文化妥協的基礎上形成,如果某個企業僵硬地推行它自己的行為方式,會出現文化沖突[27]。

從關系維度看,社會資本是人們在網絡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具體關系,涉及信任、標準及可辨識身份等[7]。本文主要關注信任,因為信任是組織間知識轉移和知識創造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隨著信任的發展,供應鏈企業會降低對知識的保護程度。信任對于知識分享具有促進作用。一方面,信任能夠促進企業間合作,從而促進其知識分享;另一方面,信任能夠加強知識分享的程度,從而實現企業之間知識的有效利用[28]。在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賴的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活動中,信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供應鏈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信任在知識分享中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正式的合作程序。當知識分享的雙方之間存在信任,人們更愿意給予對方有用的知識,同時也更愿意接受和吸收他人提供的知識[29]。

Batenburg和Rutten與Ke和Wei認為企業間的相互信任是供應鏈知識分享的重要因素[30-31]。Ke和Wei通過對在六個中等規模企業收集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后得出社會政治因素顯著地影響著核心企業是否把知識分享給一個具體的合作伙伴的決策,特別地, 對伙伴及其能力的信任也是導致參與知識分享的一個重要因素[31]。在供應鏈中,企業間的知識分享應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內容以顯性知識為主,注重集體知識的交互和傳播[32]。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2:

H2 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會促進企業間知識分享。

H2a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會促進企業間知識分享。

H2b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會促進企業間知識分享。

H2c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會促進企業間知識分享。

3.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

供應鏈協同中的合作伙伴關系是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和顧客之間達成的一種長期合作的戰略關系,在供應鏈中尋求適當的合作伙伴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多的貢獻和更低的成本。供應鏈協同的合作伙伴選擇對于一個供應鏈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33]。作為知識演化的平臺,供應鏈的網絡結構影響著集群的知識擴散與創新績效,作為結構洞的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可以在社會化、外化、知識融合和內化的過程中發揮“創新橋梁作用”,促進供應鏈中的企業創新[34]。Love和Gunasekaran提出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組織學習與合作伙伴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能夠有效提高供應鏈整體的知識容量和競爭力[20]。供應鏈成員間知識創新的關鍵影響因素是組織間的承諾、組之間控制機制以及合作成員的學習和創新能力[9]。

Quinn研究了文化對供應鏈協同的影響,分別指出了實現供應鏈協同各節點企業應該具有的文化理念和阻礙協同實現的特定思想行為因素,著重研究了協同的價值受益[35]。袁磊和武振業通過分析文化沖突可能導致的管理問題,討論了如何在供應鏈聯盟中進行文化整合,指出了文化協同的重要性[36]。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供應鏈成員聯合解決問題可以推動合作知識創新[37]。

信任是合作的基礎,信任是供應鏈中各企業進行有效合作的紐帶與保證,培養企業間的信任是實施協同供應鏈的關鍵。企業間只有建立了信任關系,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證和提高,企業才能贏得長久的競爭優勢[38-39]。如果供應鏈合作伙伴缺乏誠信感,潛在的機會主義行為,不能把供應鏈的整體利益看作共同的目標,那么會使供應鏈的協同效應無法實現,導致企業間的分道揚鑣[40]。

信任是供應鏈有效運作的保障,只有創造信任的氛圍,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效用。建立信任機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機制保證下,使供應鏈各成員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識,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要參與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分享與交流,通過知識交流與共享使自身獲得新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庫[9]。Akkermans等通過對計算機支持的高科技電子供應鏈的案例研究,證明了在技術支持下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聯合努力、信任和透明度是實現供應鏈創新的關鍵要素,指出合作伙伴努力建立信任、實現可視化的過程就是供應鏈創新成功的過程[41]。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3:

H3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資本會促進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

H3a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會促進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

H3b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會促進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

H3c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會促進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

綜合以上假設,構建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三、 研究設計

1.研究樣本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嵌入于供應鏈中的企業,這種企業至少要有其上游供應商和下游企業,其上下游企業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也可以說,我們的研究對象企業,其本質上應該在供應鏈關系中扮演一個中間角色。本文運用國內外研究中常見的“方便抽樣”方法,從一家咨詢公司的數據庫中隨機抽取了260家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供應鏈企業,這部分企業與上下游合作伙伴間存在合作關系,也有知識和信息的流動。我們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這260家企業發送了調查問卷,企業中接受調查的人員主要是熟悉客戶關系及運作情況的企業高層人員、技術部門負責人、銷售/客戶經理、供應鏈/物流經理或知識管理項目負責人等。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53%。

研究對象描述性統計分析主要包括企業所處產業類型、產權性質、成立時間和每年銷售額等項目。表1為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本研究所獲得樣本涵蓋的行業范圍比較廣,從有效的回收問卷看,包括機械制造企業38家、電子信息企業35家、化工和化學材料企業26家、紡織服裝類企業19家、生物制藥企業12家和其它行業企業8家。樣本的產權性質分為民營、外資和國有企業,其中民營企業62家、外資企業41家和國有企業35家。從企業設立年份來看,樣本既包括不到5年的新生企業,也包括成立了10年以上的老企業,其中以成立年數在5―10年的企業居多。從企業規模統計來看,年銷售額在1 000萬以下的小型企業占18.8%、年銷售額在1 000萬到5 000萬之間的中型企業占34.8%、年銷售額在5 000萬到2億之間的中大型企業占23.9%、年銷售額超過2億以上的大型企業約占22.5%。綜上分析可得,本文采集的研究樣本范圍較廣,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量表開發和檢驗

本文屬于企業層面的研究,所需數據基本上是無法從公開的資料中獲得,因此本文的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設計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參閱和結合了企業供應鏈管理、創新績效、社會資本和知識分享等相關文獻,吸取了文獻中與本文研究相關的理論和成果,設計了相關題項。研究涉及到5個變量,分別是供應鏈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認知維度和關系維度3個變量、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我們在利用已有研究量表的基礎上,初步開發了測量量表。其次,征求了相關領域的學術專家意見,對問卷題項進行了修正。最后,對企業界人士進行了預測試,我們預測試了10家企業的中高層人員,根據他們的反饋,又一次對問卷題項進行了修正,形成了最終問卷。

(1)信度分析

本研究測算了最常用的Cronbach-α值,一般α系數達到0.7以上證明測量工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越接近1表示信度越高。本文測量問卷的整體信度系數為0.968,大于0.9,證明了其可信程度非常高,表1反映了測量量表中五個測量維度的信度系數,整體問卷21個項目的信度系數為0.968。

(2)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6.0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如表2所示,表明各變量的研究題項均有較好的效度。

四、 數據分析

本文采用了結構方程建模(Structru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技術對研究模型進行檢驗,分析采用的統計軟件為Amos 7.0。

將調查問卷中的數據導入進行運算的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擬合結果說明:模型擬合的x?值為310.751(自由度df為175),x?/df為1.776

表3模型擬合指標值

從模型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可看出,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793,C.R.值為3.096,大于1.96的參考值,且P值為0.002,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這說明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影響,假設H1得到了驗證。

從社會資本與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的關系看,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認知維度和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關系的C.R.值分別為4.720和2.162,均大于1.96的參考值,且P值分別為0.000和0.031,分別達到了0.001和0.05級別的顯著水平,這樣假設H2a和H2b得到了驗證。而社會資本關系維度和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關系的C.R.值為-0.238,小于1.96的參考值,且P值為0.812,大于0.05,因此社會資本關系維度對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的影響不顯著,假設H2c未能得到驗證。

從社會資本與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看,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C.R.值為2.225,大于1.96的參考值,且P值為0.026,達到了0.05級別的顯著水平,這樣假設H3b得到了驗證。而社會資本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C.R.值分別為0.159和-1.850,均小于1.96的參考值,且P值分別為0.873和0.064,均大于0.05,因此社會資本結構維度和關系維度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不顯著,假設H3a和H2c未能得到驗證。

五、討論與結論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對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與前文中部分學者的觀點一致。這表明了:首先,知識對企業創新確實是重要的。Grant提出了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將知識資源視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42]。創新型企業的本質是創造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并創新產品以實現市場價值。對知識的管理和合理運用會決定企業的成功,對從事創新的企業來說,尤其是這樣。其次,在供應鏈關系中,知識的有效分享對企業創新是非常有利的。企業創新需要知識積累,而這種供應鏈中的知識流動,使得企業能夠借助于供應鏈關系,較為方便和低成本地獲取上下游企業的知識資源,用之于企業創新活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創新型企業結成供應鏈關系,知識分享至少是重要的副產品,企業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都需要這種基于供應鏈關系的知識分享的發生。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對企業間知識分享的影響也被驗證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在供應鏈中,企業的上下游關系為供應鏈企業帶來了重要的關系資源,這些資源直接促進了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社會資本理論來自于社會學,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到管理學領域,在管理學中發展壯大。近年來,社會資本理論與競爭優勢理論、知識管理理論交織在一起,促進了基于知識的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

在供應鏈中,企業間的聯系,尤其是經常性和頻繁的聯系對企業間的知識分享非常有利,尤其是對隱性知識的分享更為重要。Hansen指出,企業間的隱性知識共享,尤其需要強聯系的支持[43],本文的研究結論也支持這一觀點。供應鏈企業的合作使它們擁有了一定的共同目標,減少了矛盾沖突,分享知識也減少了阻力。供應鏈企業間文化的相容性,加強了彼此的認同和理解,使企業間更容易溝通,這對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也非常有利。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與企業知識分享的關系未能得到驗證。確實,企業間建立信任并不容易,供應鏈雖然拉近了企業間關系,也未必能建立起企業間的信任關系。在供應鏈中,企業間的信任對知識分享應該是有利的,但由于社會資本三個維度的自相關性,信任促進了聯系的強度和共同目標的形成。這樣,可能導致關系維度通過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間接促進了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

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和企業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得到了驗證。這表明,供應鏈企業的共同目標,使得協同創新減少了阻力。供應鏈企業間文化的相容性,加強了彼此的認同和理解,促進了供應鏈企業的合作創新和創新績效。但供應鏈企業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和關系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未能得到驗證。從結構維度看,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分享在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間可能扮演了中介作用,企業間聯系通過促進知識分享,進而促進了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但從關系維度看,信任無論直接還是間接,都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無顯著影響。仍舊可能是由于社會資本三個維度的自相關性,信任促進了供應鏈企業間聯系的強度和共同目標的形成。這樣,可能導致關系維度通過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間接促進了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績效。當然,社會資本關系維度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P值為0.064,雖然未能達到0.05級別的顯著水平,但也有一定的顯著性,說明社會資本關系維度也可能是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直接影響變量。

總的來說,本文的創新之處體現在:(1)驗證了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是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影響要素。(2)發現了社會資本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對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3)揭示了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分享在社會資本和供應鏈企業創新績效間的重要中介作用。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樣本從某咨詢公司的數據庫中抽取,盡管獲得的有效數據滿足了研究的要求,但代表性仍有不足。在社會資本的變量測度上,考慮了主要的社會資本要素,而其它代表社會資本的要素也可能對整個模型產生影響,另外社會資本的自相關性也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收集的是企業在某一時點上的截面數據,而企業創新和知識分享作為一個持續過程,長期跟蹤研究也許會對上述結論有所修正。筆者計劃在今后的研究中選擇更加廣泛的調查樣本,結合深入的案例研究方法,爭取對中國供應鏈企業創新問題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

Kirk,A.P., Curtis, M.G.,Cors,T.M.Adopt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03,39(2):95-121.

[2]韓煥法,薄利娜,薄亞例.面向供應鏈管理的知識創新保障機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4):165-167.

[3]吳冰,劉仲英.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網絡[J].科學學研究,2006,(8):280-285.

[4]Roper, S.,Crone,M.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Local Supply Chain:Some Empirical Evi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14 (4): 339-355.

[5]陳建新,謝磊,土建東.供應鏈中知識共享的博弈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4):142-145.

[6]Hult, G.,Ketchen, D.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in Supply Chains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 24(2): 458-475.

[7]Nahapiet, J., Ghoshal,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8]Yli-Renko, H., Autio, E.,Sapienza, H.J.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587-613.

[9]吳翊民.供應鏈成員間知識共享與創新討論[J].供應鏈管理,2008,(12):109-111.

[10]彭燦.供應鏈中的知識流動與組織學習[J].科研管理,2004,25(3):81-85.

[11]張旭梅,陳偉,張映秀.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9,(10):34-45.

[12]林巖.運用供應鏈伙伴知識提升知識創造水平:基于專利數據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9):138-147.

[13]林,彭燦.知識共享、供應鏈動態能力與供應鏈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7):89-102.

[14]李興國,李世林,王磊.基于知識的供應鏈合作機制研究[J].情報雜志,2005,(7):2-4.

[15]Christensen,W.J.Build-to-order and Just-in-time as Predictors of Applied Supply Chain Knowledge and Marke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6):76-92.

[16]吳冰,劉義理,趙林度.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激勵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7):120-124.

[17]曾德明,文小科,陳強.基于知識協同的供應鏈企業知識存量增長機理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2):36-45.

[18]Cheung,M.S.Does Relationship Learning Lead to Relationship Value? A Cross-National Supply Chain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32(6):98-113.

[19]Modi,S.B.Supplier Development: Improving Supplier Performance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3(1):45-78.

[20]Love,P.,Gunasekaran,A.Leoingallianees:Aeustomer-Supplier Focus for Eontinuous Improvement Inmanufacturing[J].Hidustrial and Comxnereial Training,1999,31(3):88-96.

[21]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2]張慧濤.供應鏈企業間知識轉移中的知識破損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8,(11):46-48.

[23]Delone,W.H.,Ephraim,R.M.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Dependent Variabl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1):60-95.

[24]Karlsen,J.T., Gottschalk,P.Management Roles for Successful IT Project[J].Project Management,2002,8(1):7-13.

[25]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3):293-317.

[26]Anderson,E.Two Firms, One Frontier: On Assessing Joint Venture Performanc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31(2):19-30.

[27]Koka, B.R.,Prescott, J.E.Strategic Alliances and Social Capital: A Multidimensional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 23(5):795-816.

[28]徐莉,庫陶菲,朱同斌.基于信任調節機制的綠色供應鏈知識共享研究[J].技術經濟,2009,(3):119-123.

[29]李隨成,楊婷.知識共享與組織學習對供應鏈企業間研發合作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5):97-103.

[30]Batenburg, R.,Rutten, R.Managing Innovation in Regional Supply Networks: A Dutch Case of Knowledge Industry Clustering[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3,8(3):263-270.

[31]Ke, W.L.,Wei ,K.K.Factors Affecting Trading Partners Knowledge Sharing: Using the Len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ocio-Political Theorie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6(3):297-308.

[32]朱慶,張旭梅.供應鏈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69-71.

[33]葛亮,張翠華.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的發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6):151-154.

[34]張丹寧,杜曉君.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在中小企業集群知識創造中的功能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3):45-51.

[35]Quinn,F.Collaboration:More than just Technology[J].ASCET,2001,6(3):32-39.

[36]袁磊,武振業.戰略聯盟中的文化協同[J].管理百科,2001,(5):36-38.

[37]Uzzi, B., Gillespie, J.J.Knowl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rks: 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6):34-67.

[38]張翠華,任金玉.新一代的供應鏈戰略:協同供應鏈[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407-410.

[39]趙光華.論產業集群供應鏈協同體系的構建[J].供應鏈管理,2010,(3):30-33.

[40]周立華,宋殿輝,王玉民.供應鏈協同的競爭優勢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6.

[41]王寧.知識供應鏈中知識創新能力的構建與提高[J].圖書館學報,2009,(2):12-14.

篇(5)

一、煤電供應鏈基本架構

煤電供應鏈主要包括供應鏈上游的煤炭資源、煤炭開采設備商、煤礦生產企業,供應鏈供應鏈中游包括所有的運輸、中轉、儲存等物流企業環節,下游則是所有的煤炭用戶,包括電力企業、冶金、化工、建材等企業。其主要節點企業為煤炭生產企業和火電發電企業。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家的經濟運行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炭生產企業是以地下煤炭資源為依托的資源開發型企業,80%左右通過火電企業轉化為電能。電和煤均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供應鏈上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和依存度。

煤電供應鏈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二、煤供應鏈管理特點

煤電供應鏈管理以煤炭消費客戶為中心,通過煤炭生產與火電企業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基于社會網絡結成戰略聯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煤炭生產企業與電廠終端用戶需求之間,連接港口、鐵路等物流活動,集成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配煤加工、庫存管理,提供標準化產品和個性化解決方案,實現從坑口到爐口之間價值逐級增加,提升客戶滿意度。

煤電供應鏈有其獨有的行業特點:

(1)供應鏈物流管理復雜。煤電供應鏈物流物理距離長、物流方式復雜,涵蓋了皮帶、汽車、火車、輪船多種運輸方式。

(2)供應鏈節點企業復雜。煤電供應鏈節點多,并且各個節點企業的權屬歸不同的行業產業主體,包括個體戶、國有企業等各個行業的多種性質不同的合作伙伴,在客觀上加大了各節點間管理協作的難度和復雜性。

(3)煤電價格管理矛盾突出。煤炭價格由國家計劃調節和市場供求關系雙重決定,電能上網電價格由國家行政剛性控制,兩者缺乏市場化調節功能的聯動機制和制度安排,導致在煤價上漲與下降之時,電價調整嚴重滯后,煤電價格機制錯位運行,不利于煤電供應鏈的運行。

(4)煤電倉儲管理矛盾突出。煤炭生產與銷售可以短暫庫存,而電能生產與銷售同步運行,無法存儲,客觀上供應鏈存在煤炭與電力生產銷售節拍的矛盾。

(5)煤電供應鏈協同落后。由于煤電供應鏈點多、線長、面廣、網大、人雜,供應鏈管理的更需要高度協同,但恰恰這也給供應鏈協同帶來了空前的難度。

三、智慧供應鏈誕生發展

“智慧供應鏈”是結合物聯網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企業中和企業間構建的,實現供應鏈的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的技術與管理綜合集成系統。這一概念由復旦大學羅鋼博士在2009年上海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會議上首先提出。

傳統供應鏈的發展,技術的滲透性日益增強,很多供應鏈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在此基礎上,“智慧供應鏈”將技術和管理進行綜合集成,綜合集成供應鏈理論、方法和技術,指導現代供應鏈管理與運營的實踐。

“智慧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具備以下特點:

(1)智慧供應鏈技術復合創新。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在智慧供應鏈的語境下,供應鏈管理和運營者主動吸收包括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在內的各種現代技術,主動將管理過程引入新技術帶來的變化。

(2)智慧供應鏈可視移動化。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智慧供應鏈更傾向于使用可視化的手段來表現數據,采用移動化的手段來處理供應鏈運營問題。

(3)智慧供應鏈智能人性化。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在主動吸收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同時,智慧供應鏈更加系統的考慮問題,考慮人機系統的協調性,實現人性化的技術和管理系統。

四、煤電智慧供應鏈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總體部署,“去產能”系列政策持續發力,煤電供應鏈的煤炭企業和火電企業的生存發展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煤電智慧供應鏈的管控模式成了煤電供應鏈核心企業增強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煤電智慧供應鏈管理就是充分結合煤電供應鏈的管理特點,加強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各種現代技術在供應鏈中科學耦合,實現供應鏈業務運營和金融產品的管理創新,達到供應鏈運作管控協同、資源高度共享、交易成本最低的供應鏈戰略共贏的供應鏈管理效果,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核心競爭力。

煤電供應鏈中的先知先覺企業,面對競爭環境的壓力,大膽創新,紛紛采用煤電智慧供應鏈管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值得煤電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企業學習借鑒。

華電集團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是華電集團煤電供應鏈燃料物流管理的專業化公司,公司發揮集約化、規模化管理優勢,搶抓機遇,通過強力整合華電集團內外部煤炭資源、物流資源、客戶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加強戰略協同和精益管控,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管控精益”的智慧供應鏈服務與管控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內外部一體化的互聯網+煤電智慧供應鏈戰略管控創新模式,燃料物流綜合成本同比大大降低,極大地提升了華電集團戰略協同核心競爭能力,開創了我國煤電智慧供應鏈實踐的先河。

篇(6)

去年底,京東宣布正式成立京東Y事業部。Y事業部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塑造智慧供應鏈能力。于永利出任該事業部負責人。于永利是IT技術出身,做過ERP實施,擔任過CIO,過去幾年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做“智慧供應鏈”。從CIO到智慧供應鏈負責人的轉型,于永利認為,最重要的是更懂業務,具備精準的專業能力,“不僅要深耕技術,也要深耕業務。”

供應鏈“無人”體系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到底在京東供應鏈扮演怎樣的角色?

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很火,但實際上京東內部做數據、算法和應用已經好多年了。目前,京東數據總量已達200個BP,每天新增1.5個PB,日處理已達150億條。“在Y事業部,我們希望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做流程再造,實現供應鏈效率最大化。”于永利說。

供應鏈的源頭是好商品。現在商品極大豐富,但并不能簡單粗暴地把外面的全部商品都搬到京東上賣,要選擇最貼合消費者的商品,同時也為供應商輸出最適合的產品。“好商品”就是把商品“分好堆”――哪些SKU是消費者最需要的,哪些是要賺凈利的,哪些是賺毛利的,哪些是賺流量的。京東目前有300萬個SKU的自營商品。如果靠人工,每人管一兩百個商品是可行的,但到了500個或1000個,就需要工具介入。“我們希望用數據和算法為商品分好堆,這就是大數據選品”。

“分好堆”后的下一步是要做定價。定價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復雜,像產品的生命周期、競爭信息、促銷信息、是優先毛利還是凈利、季節因素等。“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就是在其他10多個參數都平衡的前提下,保證其中一個參數最優。”于永利解釋說。通過京東的數學專家,智能動態定價被抽象為數據和算法問題,幫助采銷找到更合理的價格。

在動態價格研發過程中,找到消費者的“價格彈性”是一個探索和挑戰。現在消費者購買產品,放在首位的可能并不是價格。例如,在新米上市季,一些消費者把新米作為首選。而一些住在購物不便地方的消費者,希望第一時間收到商品。京東要找到消費者購物決策因素的真正排序和對價格的敏感度。在這個前提下,再設置合理的價格防護欄。這樣,既能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也能讓商品體現價值,讓供應鏈健康可持續。

除了商品和定價,在智慧供應鏈的探索中,最重頭的是要做出“好計劃“,這無論在傳統供應鏈還是正在到來的智慧產業鏈中,都是一個大挑戰。現在,京東用人工智能技術應對這個挑戰。

“預測技術是整個供應鏈的大腦,它在我們積累的供應鏈經驗上,加入數據和算法,預先感知消費者行為,提前把商品運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在提高庫存轉化率、優化庫存管理的同時,滿足消費者體驗。”于永利說。

京東已在供應鏈計劃和預測上耕耘四五年,這是整個供應鏈中目前做得較深入的環節,也是讓其在全球供應鏈大賽中一鳴驚人的基礎之一。“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先從圖書品類開始測試完善算法,進行覆蓋。然后做3C,發現圖書的算法不適合3C,于是在垂直領域做進一步研究。四五年才覆蓋了所有SKU,過程很艱辛。”于永利表示。

目前,這個人工智能支撐的計劃體系,可以預測某個商品SKU當日、7天、14天、28天、半年、全年等不同時間段上,在京東300個倉中各應備多少貨。

“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Y事業部要把庫存管得更好,價格做得更好,商品選得更好,這是智慧供應鏈的大前提。”于永利說,“我認為這還不是未來。智慧供應鏈應是人工極少參與的未來。機器智能在未來的比例可能是30%、50%、70%,不斷提高。”

“命運共同體”

最近,京東把供應鏈經驗開放,京東智慧供應鏈白皮書。

“白皮書中告訴大家,智慧供應鏈該怎么做,它的一些邏輯和方法論,希望大家能接觸學習到京東的精華部分,讓品牌商認識到供應鏈協同,這是第一步。”于永利說,“下一步,我們會陸續開放一些核心算法,像定價算法、預測算法、運籌學算法,這是技術開放。先有思維,再有技術,希望大家一起打造一個大供應鏈平臺,這是未來的重點。”

在供應鏈業界已有這樣的認識:供應鏈是開放和包容的,企業發展供應鏈應實現協同,讓供應鏈上所有企業能互利共贏。“供應鏈中某個環節虧損了,整個供應鏈平臺不是要降低成本,而是要提升成本,來保證這個環節的健康度,供鏈要構建命運共同體”。而正在到來的智慧供應鏈,本質不是利益分配,而是新價值創造。只有這樣,供應鏈才是有生命力的。

2014年,京東與美的開始探索供應鏈協同,雙方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IT系統,要實現“以銷定產,達到零庫存”。之后,在不同行業,京東與大品牌商分別打造了樣板工程,探索行業供應鏈。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2

1 物聯網的概念及內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一項快速發展應用的新技術,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最早提出來的。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最早是在2009年8月,時任國家總理的同志深入闡述了“感知中國”和物聯網傳感技術新理念,物聯網得到快速發展。

早期,“物聯網”也稱“傳感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信息交換的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其用戶端擴展和延伸至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條碼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微納傳感器、數碼攝像頭等各種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通信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011年5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中國物聯網白皮書(2011年)》給物聯網的定義是:“物聯網是通信網和互聯網的拓展應用和網絡延伸,它利用感知技術與智能裝備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通過網絡傳輸互聯,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信息交互和無縫連接,達到對物理世界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目的。”

概括來說,物聯網目的是實現萬物互聯,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主要內容:一是硬件層面上,物聯網把射頻識別(RFID)裝置、全球定位系統、紅外傳感器及其他多種傳感器等裝置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二是軟件層面上,物聯網將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通過通信網絡傳輸到服務器上,并采用云計算等數據處理技術。

對于企業而言,物聯網在生產、營銷、物流的未來發展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 物聯網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

物聯網的應用有三個層次:一是傳輸通信,它是物聯網應用的保障。利用企業網、互聯網、無線網、移動通信網等網絡通信載體將感知的信息進行實時的傳送。二是全面感知,它是物聯網應用的基礎。利用RFID讀寫器和標簽、傳感器、二維碼、條碼閱讀器、智能終端及其他各種感知設備實現隨時隨地對各種對象信息的采集,全面感知世界。三是應用方案,它是物聯網應用的核心。物聯網是面對具體應用而存在的。物聯網的創新、普及和應用,要以具體的應用解決方案的整合創新為出發點。

以物品狀態信息作為流動主體的物聯網應用,是物流供應鏈的關鍵。通過物聯網,可以使得物品在整個供應鏈上下貫通,提高物流運輸配送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務流程,保障配送。管理者可以通過數字化定位最優線路,實時向運營車輛發送指令,實現對物流車輛及司機的全程監控和調度管理,可以使得運輸過程的數據傳輸更加正確、技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對車、人、物、路、位置等進行有效的智能監控、調度管理,保證貨物在最短時間送至消費者手中。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電子標簽隨時查看貨物從生產到存儲到出庫全過程信息。運用物聯網,能夠促進物品在物流供應鏈流轉過程中的透明管理,可視化程度更高。物流中心內部的上架、補貨、掃描、發運等進程都通過相關信息系統進行跟蹤和監控,供應鏈的每個成員都可以追溯產品生產者、產品特征以及產品流轉運動軌跡,依此推廣品牌和降低安全質量事故。對于物流行業整體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構建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可以分為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下頁圖所示。

感知層主要是獲取并處理物品信息,由最低端的條碼標簽、RFID標簽、傳感器、攝像頭、GPS以及傳感網關、傳感節點設備組成。主要是對物流供應情況進行信息采集。網絡層負責傳輸感知層信息。應用層是將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轉化成視頻、數據等方式,方便對物資進行調度、跟蹤監控、運輸安排、倉儲安排,從而實現物資流轉的全程可視。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直接帶動現代物流的發展,推動企業物流供應鏈向智慧化、智能自動化發展。在物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物流供應鏈的構建將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采購、生產管理

在采購、生產過程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對采購、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物料、零部件進行質量跟蹤和追溯,對半成品、成品進行質量控制和自動識別,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有助于幫助生成者合理安排生產和進度,保證生產線穩定作業,保證產品質量。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架構

3.2 運輸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對運輸車輛進行智能調度、在途監控,實現對運輸路線、運輸時間與運輸貨物的可視化跟蹤。此外,管理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調整行車線路,提前預知貨物的到達時間,進一步提高運輸到貨及時率和客戶物流運輸跟蹤體驗。

3.3 倉儲管理

通^物聯網技術,實現倉庫自動掃碼出入庫,自動指引上下架,在庫自動化盤點,對庫內存放位置進行精準定位等,實現準確收發貨,及時補貨,降低庫存,減少物品損耗。

3.4 銷售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可以減少銷售物流等待時間,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進而提升顧客滿意度。

3.5 物流設備設施管理

物聯網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物流設施設備智能化應用能力,促進物流供應鏈管理過程向智能化發展。除了比較成熟應用的條碼技術、RFID技術、GPS、GIS、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外,物流設施設備都將嵌入RFID電子標簽或其他感知載體,通過標簽所記錄的信息幫助相關信息系統及時掌控各項物流進程,促進物流管理、運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

4 結 論

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下,智能化物流供應鏈的構建可以使得物流環節更加高效便捷,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動化、可視化,利用新的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移動計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傳感感知技術,將帶動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推動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開創智慧物流新局面,并從整體為制造企業、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蔡麗艷.物聯網時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

[2]白劍,金靜陽.物聯網下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J].科技視界,2013(26):21.

篇(8)

基金項目:寧波大紅鷹學院校科研基金項目:“智能制造、工業4.0背景下的寧波現代物流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320161026)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4日

工業4.0時代的制造企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式生產,而是借助于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從客戶需求開始,按照客戶訂單、客戶化設計,采購、物流、生產計劃到生產的全流程進行的拉動式生產。借助于龐大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進行信息流與物流的高度智能化流動是工業4.0時代實現上述拉動式生產的重要保障。

一、物流業與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相關綜述

制造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在這方面,國內外學者有了很多研究成果:鄭麗娟(2014)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基于2002~2013年蘇州地區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中相關指標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盛珊珊(2015)從智能制造對供應鏈需求變化的角度對“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環境下的智能制造及其對物流供應鏈的要求進行了闡述。唐振龍、陳湘青等(2015)認為工業制造業到了工業4.0的智能制造能促使物流業與制造業走向融合。

二、物流業與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的必然

隨著信息技術像制造業的全面滲入,可實現對生產要素的高靈活度配置和大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從工廠布局、生產流程、企業管理模式以及生產管理方式等進行變革。工業4.0時代的智能物流服務的是工業4.0時代智能化的供應鏈、生產鏈,在工業4.0時代,客戶需求高度個性化、產品創新周期繼續縮短,生產節拍不斷加快,這些不僅僅是智能生產系統本身的問題,更是對整個服務于智能生產供應鏈的物流系統提出的挑戰。與此同時,業務流程、物料供應鏈由傳統的企業內部為主的鏈接發展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上下游高效供應鏈為紐帶、以企業之間的智能物流為支撐的虛擬制造體系。從物流與生產制造業的關系來看,在智能制造框架下,智能物流是實現從客戶到智能制造工廠環境的關鍵,也是構建整個智能工廠的基石,具體而言包括從智能采購物流、智能生產物流以及智能銷售物流等不同的物流作業環節。

從生產物料周轉單元來看,智能物流系統需要具備既有自助管理本單元庫存的能力,又有具備與該供應鏈上下游作業實現自動庫存報告與動態更新的能力,實現單個生產流程對庫存的智能化控制。在這方面,德國物流研究院早在2011年就自主研發了inBin智能周轉箱技術,并且通過該周轉箱技術實現了對企業整個生產、運輸系統的主動控制,使得運輸系統能自動地將箱子送達對應目的地。

三、工業4.0時代寧波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政策梳理

在全國同類型城市中,寧波在智能物流發展方面起步很早,早在2010年,寧波市就制定了《第四方物流平臺業務服務規范》、《第四方物流平臺電子商務交易規范》等12個第四方物流平臺市級地方標準規范,作為全國首創的該領域標準,它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其他專項物流技術,綜合集成各種物流信息,實現互聯共享、融合創新,構建具有優化資源、中樞決策、流程協同、人性化服務的智慧物流協同平臺;并且在2012年,寧波市全面啟動智慧物流標準化建設,市質監局和市發改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寧波市物流行業特色和發展方向,研究形成了《寧波市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圍繞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實施方案,對智慧物流的定義及其標準化工作的功能特征、任務目標、關鍵措施等進行了詳細闡述,為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提供了依據,在具體實施方面:寧波市相繼開展了20多項智慧物流標準化試點,涉及平臺服務、集裝箱運輸、危化品運輸、零擔貨運、倉儲管理等物流產業各個領域。其中,既有塑料電子商務服務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也有交通物流業RFID技術應用、航運交易服務、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服務、集裝箱雙重運輸服務等一批省、市級智慧物流標準化試點項目。

從現有的主要物流體系平臺狀況來看,寧波現有的智能物流服務業主要集中在物流平臺、第四方物流服務和具體的非企業生產物流方面,而針對以企業生產物流為核心鏈接供應鏈上下游的制造業協同發展物流產業及物流服務還較少,但這恰恰是工業4.0時代,制造業鏈接消費者實現按消費者需求完成低成本的拉動式生產的關鍵之一。

四、工業4.0時代寧波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展望

寧波物流業要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在現有物流體系基礎上還需要更進一步切合寧波產業發展需要,做好慈溪家、余姚塑料以及新興材料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鏈物流智能化升級服務。

首先,可以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政策、資金等資源的調動進行科技資源的集聚,通過以智能化供應鏈為核心的創新鏈條驅動,圍繞傳統優勢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實現現有產業物流供應鏈上的跨越式發展;最后實現帶動整個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其次,物流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基礎是制造業要先具備實現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占領制造業高端的恰恰又是被稱作“國之重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因此要占領制造業制高點必須著眼于企業智能制造所需的包括智能物流在內的資源的獲得;把握智能制造發展特點和規律,整合現有的寧波智能物流、平臺標準,借鑒國內外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智能裝備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建設。

最后,通過“制造+服務”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價值鏈控制力。當前,從國內制造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制造業服務化是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增值點,也是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的焦點,因此寧波發展“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業也應考慮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通過“服務”和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鄭麗娟.灰色關聯模型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實證研究――基于蘇州地區行業面板數據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1.

[2]盛珊珊,邱伏生.滿足智能制造要求的物流供應鏈建設研究[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5.12.

[3]唐振龍,陳湘青,王衛潔,關秋燕.工業化演進與制造業物流發展及對佛山的啟示[J].中外企業家,2015.12.

篇(9)

大數據在我們中國的起步比較晚,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當前,大數據應用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比較多的是市場需求和營銷兩個領域比較多,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壯大,大數據分析在供應鏈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存儲在供應鏈領域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大數據分析的內涵

大數據分析是基于網絡自由流通,通過大數據對數據信息進行存儲、分析、決策等,從而實現大數據知識體系中的資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過程職能控制。因此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是大數據系統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全世界有將近90%的數據信息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傳統的知識服務體系又無法將知識進行縱向擴展和多角度的眼神,無法實現知識的有效利用。而大數據知識服務模式的,能夠實現知識的縱向擴展和眼神,同時在提取大數據信息的時,還能為一些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常規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識服務競爭力方面的分析,幫助企業進行有效預測。

與傳統的數據分析相比,大數據分析在服務模式更趨向于個性化、智能化、自主化、體驗化,技術上呈現規模化、網絡化、數字化等特征。大數據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數據分析具有不確定性,因為數據信息只能是代表過去某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未來社會發展變化,誰也無法預料;第二大數據強調用戶的參與,所有大數據信息來源、服務資源、知識體系都是來源于網絡大數據這個環境中,很多數據資料都是來源于大數據用戶,所以大數據分析的時候,更多的體現在用戶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數據是一種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務;第四大數據需要付費按需使用;第五大數據是一種共性技術與個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識服務模式;第六大數據是綠色環保的知識服務模式。

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業中廣泛應用,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應鏈管理這個概念由國外一些跨國公司傳入我們國家,我國才開始了有關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供應鏈管理,是從企業的供應鏈為中心,通過供應鏈管理,讓客戶以最少的成本,讓客戶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達到縮短企業資金周轉時間、實現企業盈利增長、減低企業風險等目的。

(一)供應鏈管理的內涵。每一個企業都處在一個相應的供應鏈條上,所有的產品必須通過相應的渠道才能最終到達客戶的手中,供應鏈管理以整個供應鏈作為管理對象,通過協調和優化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降低生產成本,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利潤,從而達到整個供應鏈的整體最大利益化,實現企業的共贏。

(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和目的。企業采用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客戶滿意程度、提升企業產品流程和服務質量,讓供應商和制造商能夠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雙贏。

三、供應鏈管理與大數據融合

(一)供應鏈管理引入大數據。在互聯網和云時代的發展下大數據可以滿足現代市場對數據資源的需求。大數據不僅僅有著龐大的數據量,同時能夠有著更深層次的數據利用價值,能夠廣泛地應用到各個行業,可以優化供應鏈。通過分析企業大量的數據信息能夠對其中隱藏的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能夠在經營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優化企業供應量的管理,指導企業的經營決策,提升企業數據資源的價值。應用大數據,能夠指導企業進行科學的管理,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基礎。目前供應鏈和網絡一體化發展模式是未來供應鏈管理發展的趨勢,在供應鏈發展中,需要不斷加深中間業務環節和內容的復雜程度,企業對供應鏈管理在信息處理質量、市場業務開拓、合作伙伴選擇、商業運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大數據引入供應鏈管理,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全程協同數據,運用云計算對數據進行獲取、跟蹤、預測、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質量的可靠信息,發揮數據的最大價值。

(二)大數據升級供應鏈管理。企業的發展與大數據的運用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以大數據為核心驅動力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供應鏈上從需求、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到對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各成員通過大數據的運用進行監控、分析、反饋,對供應鏈全局進行掌控,以提升供應鏈運營的有效性,有效減少供應鏈成本,并實現從歷史數據決策向即時數據決策的推進。大數據在供應鏈的應用并不是簡單的將企業狀態、交易過程、資源運用等數據可視化,而是通過有效的數據配置和管理,對數據資源深入發掘,并充分運用至企業經營決策與實施中,通過獲取有價值的數據加快供應鏈上各環節的運營節奏,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響應速度,以推動供應鏈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并提升供應鏈自身價值,形成智慧型供應鏈。大數據在數據加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能夠挖掘、管理、分析大數據信息,從而將企業流程優化,為企業打造新型的產品,優化供應鏈,提升供應鏈價值,進而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本文分析了大數據和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和特點,進而提出了大數據和供應鏈融合的價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夠為相關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篇(10)

中圖分類號:F713.361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綜述

在2009年,奧巴馬提出將“智慧的地球”作為美國國家戰略,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2009年12月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華夏物聯網、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聯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稱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術,使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的某些問題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運輸、智能倉儲、智能配送、智能包裝、智能裝卸及智能信息的獲取、加工和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目前,智能物流已成為現代物流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物聯網背景下,李書芳(2010)認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基礎上,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術,完成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多項基本活動的貨物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移動的整個過程,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潤,為需方提供最佳服務,同時消耗最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整體智能社會物流管理體系。

汪鳴(2011)認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業領域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務技術基礎上,使物流業具有整體智能特征和服務對象之間具有緊密智能聯系的發展狀態。

章合杰(2011)從智慧物流的內涵、概念、功能、體系結構、價值及智慧物流的實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對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義是指將物聯網、傳感網與互聯網整合起來,運用于物流領域,實現物流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動,使得物流系統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甚至達到“智慧”狀態。

1.2 智慧物流內容體系

按照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劃分,智慧物流體系可以分為企業智慧物流、區域智慧物流、國家智慧物流三個層次。

1.2.1 企業智慧物流層面。在企業層面,應用新的智能技術,實現物流過程中運輸、存儲、包裝、裝卸等環節的智慧化和一體化。

1.2.2 區域智慧物流層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省、市或經濟區域等)建設智慧區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過搭建區域物流信息平臺,連接區域各個層次的物流系統,將原本分離的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世界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區域物流信息化及網絡化,滿足企業信息系統對相關信息的需求,滿足政府部門監督行業與規范市場的信息需要,使得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裝卸機械化、加工配送一體化、信息管理網絡化。

1.2.3 國家智慧物流層面。主要是從國家層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標準和規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勵及支持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養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臺成為全國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臺。

1.3 研究目的

物聯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是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一個萬億元級新興產業。智能物流是國家物聯網重點投資的十大產業之一,也是寧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發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進寧波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提升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水平,打造更為完善的物流輻射網絡,實現物流業、制造業的聯動發展,為廣大企業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提供強大競爭力。而發展智慧物流,寧波又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本人把寧波市智慧物流發展情況與國內外先進地區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寧波智慧物流盡微薄之力。

2 國外“智慧物流”實踐發展概況

近年來,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標準上,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和設施的統一標準,大大降低了系統運轉難度。在物流信息交換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也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各國之間的系統交流更簡單、更具效率。其次,從企業層面來看,沃爾瑪在1969年開始使用電腦管理跟蹤庫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時物流網絡化監控,完成使采購、庫存、訂貨、配送和銷售一體化的工作。美國聯邦快遞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時跟蹤系統,讓包裹準時送達率達到99%。美國UPS公司則是通過條碼、掃描器、數控筆、全國無線通信網絡等技術,即時地跟蹤、監控貨物在全國各地的行進狀況,并提供給顧客進行即時查詢。美國Fisher公司在應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開發的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軟件后,銷售額、貨物量、庫存周轉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國電信也與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庫存解決方案,實現即時庫存管理與追溯,創造更加智慧化、協作更緊密的供應鏈。日本AIS研究所研發的RalC系列三維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軟件,在多個行業的企業物流等都有應用,并且產生了相當好的效益。

3 國內“智慧物流”實踐發展概況

3.1 電信引領智慧物流平臺建設,構建“智慧物流”產業環境

中國電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領下,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光網絡、移動互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手段,與當地政府、高校及企業合作建立信息平臺,構建“智慧物流”產業環境。電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組建全區域VPN網,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無線全球眼等服務,實現了對貨物運送、存儲全過程的調度和管控,讓物流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大大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

3.2 “物流淘寶網”+“示范工程”的廣東模式

廣東林安物流園創建于2003年,是廣東省、市、區重點扶持大型物流超市發展項目,是以網上信息交易平臺()、網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場(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場)、物流市場、第三方物流總部、物流招投標中心、物流結算中心為一體的現代物流科技創新園區。是國內目前唯一實行物流信息網上、網下實時交易的市場,會員單位或個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網絡平臺上貨物托運信息和車源信息,互相聯絡達成交易意向,組織網上競價。為降低網上交易的風險,平臺還建立起了一個3重保險的全方位驗證體系:實名制,車險+林安物流首賠擔保,車位通GPS全程監控定位系統(隨時監控車、貨去向,保證不會出現騙車、騙貨及貨損得不到賠償的問題)。依托該信息服務交易平臺,廣州林安開張了全國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個“物流淘寶網”。

南方物聯網示范工程——肇慶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國物流信息化試點示范項目,此工程為廣東物流企業向轉型升級實現“智慧物流”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廣東省物流協會在加入工程申請的審查、工程的中期檢查和驗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于審查通過的企業,協會根據其所在行業的業態、行業特點,結合企業自身情況為其量身訂做實施計劃,這個計劃是包括了物流裝備改造、企業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業自律強化、物聯網技術應用“五位一體”的服務方案。“五位一體”的每個方面都有詳細的條款和標準,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視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聯網示范工程并不是單純的物聯網技術應用,也不僅僅是對車輛等裝備進行改造,而是對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標準引領的智能物流產業聯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領域,南京市企業主導起草了20余項智能物流領域國家和行業標準,為以標準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模式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催生了南京(江寧)智能物流產業聯盟的成立。聯盟是一個依托產業集群優勢旨在促進合作與共同發展的開放性的政產學研多方面共同推動的工作平臺。聯盟的任務是統一產業鏈各環節的接口和標準,組織重大項目、關鍵共性技術集體攻關,出臺技術標準,促進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共享,實現技術研發、市場、技術標準、產業鏈等方面的全面聯盟,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國智能物流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4 寧波智慧物流發展現狀

寧波市一直在物流領域嘗試推進物聯網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目前已開發應用港口智能閘口系統、智能集卡系統、智能集裝箱系統等物聯網應用系統,推進了寧波電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網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設了數據中心。在寧波國家高新區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共建了寧波國際智慧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及“IBM智慧物流中心”。與中國聯通攜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業解決方案的寧波智慧物流云平臺,融合IBM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分析及移動等一系列全球頂級的信息技術,將企業、物流及服務連成一體,為貨主企業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應鏈可視化、供應商門戶網絡、供應鏈網絡優化、運輸管理、供應鏈協同等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未來五年,平臺將吸引100家企業加入平臺并實現在線交易,實現年線上物流業務交易額500億元,建成覆蓋華東,輻射全國的智慧物流信息平臺。

5 寧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優勢

物流信息平臺、數據中心及智慧物流園區的建設,為區域智慧物流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定基礎。智慧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臺提供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提升了寧波整個物流行業供應鏈管理水平,輻射范圍逐步擴大。

5.2 劣勢

缺少智能物流領域國家和行業標準,跨行業和跨系統之間的信息還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術設備研發比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業規模偏小、服務功能單一、物流技術設備缺乏,物聯網技術、新裝備和信息化水平較低,技術、體制和商業模式有待創新,與智慧物流的發展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5.3 機會

國務院在“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重點支持智能物流關鍵技術攻關。浙江省提出了建設“智慧浙江”的倡議,寧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三大先行試點工程,出臺了《寧波市智慧物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設步伐。智慧物流技術逐漸成熟。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紛紛投入寧波智慧物流建設洪流。這些都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5.4 挑戰

寧波智慧物流關鍵核心技術不足,采購成本過高,制約了智慧物流的發展。智慧物流產業與廣東、江蘇、上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法規不完善,網絡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6 寧波智慧物流發展對策

一般來講,推動智慧物流發展的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介和行業組織、最終用戶等。當前,寧波智慧物流產業的發展要走政府主導下的政產學研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的發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協同發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營造環境、全方位引導、培育整個產業的發展。通過智慧技術標準建設和平臺整合,形成“四網融合”、互聯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網絡環境。通過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創造國內外合作的環境,引導社會資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設中,引進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智慧及相關解決方案,引進和實施國內與智慧物流相關的機構和項目,集中各方力量對智能物流關鍵技術進行合作攻關,形成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6.2 行業

行業組織主要指物流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要以它為載體,成立聯盟專家委員會,盡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關標準爭取成為全國甚至全球標準。由其組織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項、檢查及驗收標準,并為加入到工程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促進智慧物流技術創新和成果共享,促進智慧物流園區管理模式創新。

6.3 企業

企業的職責是找準產業鏈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術,加強智慧物流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發展物流商業智能,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并以此開拓市場。加大智慧物流的幾個方面在企業中的應用,建立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業供應鏈。

6.4 高校及研究機構

寧波市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要集中精力進行理論問題研究,突破核心技術,開設與智慧物流相關的專業或專業方向,創辦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促進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創新。

6.5 用戶

用戶主要是在應用中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需求。

7 結束語

物流業是第三產業的基礎產業,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和方面,它的發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寧波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以推動智能物流產業的發展,但智能物流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發展既要跟隨世界智慧技術、智慧國及智慧城市的發展而發展,也要以點帶面,示范推進,逐步發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 張成海,張鐸. 現代自動識別技術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務[J]. 物流技術,2010(7):172-173.

上一篇: 雙減政策概念 下一篇: 醫院輻射防護工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柯坪县| 孟津县| 泗洪县| 大理市| 白沙| 讷河市| 吉水县| 焦作市| 勃利县| 林甸县| 斗六市| 新和县| 那坡县| 甘肃省| 仁寿县| 高台县| 通海县| 江达县| 黔西县| 惠安县| 定结县| 大港区| 荥经县| 高安市| 固原市| 隆昌县| 兴化市| 龙陵县| 饶河县| 乐至县| 深州市| 陆良县| 绥化市| 理塘县| 西城区| 黄石市| 高阳县| 阳东县| 和平区|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