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 14:36: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 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
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從古至今,廣告活動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支廣告可能蘊涵著該國廣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廣告的時候,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轉換。而文化是在某個地域范圍,某些人類群體中產生、形成并存在下來的,當它被傳送到另一個地域范圍,另一個人類群體中,往往并不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那么,該如何消除這些文化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使廣告收到預期效果,成了廣告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請看以下例子,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種“zero sugar”可樂,在此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人把它翻譯成:“零糖可樂”,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譯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漢語中與“靈堂”的發音是一樣的,此商品的名字雖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期待,而是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迷信的人稱之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稱可譯為:“無糖可樂”,既能準確表達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譯文中“零糖(靈堂)”給人帶來的誤導。
與可口可樂相似的是,新西蘭航空公司(NZ Airline)最初給它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出于發音的考慮,把“NZ Airline”譯為“安息航空”,這樣的名字肯定沒有中國人敢去乘他們的班機,因為在漢語中,“安息”意為“死”,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本來坐飛機給人的感覺已經是不安全的,危險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還跟“死”扯上關系,哪里還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該公司后來還是根據其意思(“NZ”是New Zealand的縮寫形式)譯為“新西蘭航空公司”。
而與上述兩個例子相反,“Carrefour”譯為“家樂福”,“Goldlion”譯為“金利來”,都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快樂”、“幸福”、“名利”等吉祥語的追求。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中產品推廣、宣傳的重要形式。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好的廣告翻譯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輕松占有國外市場;而失敗的廣告翻譯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廣告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涉及到各種各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廣告人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既能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對方的文化,使廣告能被顧客所理解、接受,才能達到產品促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十年感言.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4): 15.
由于中國與俄羅斯雙邊關系的長期穩定的發展,中俄邊貿日益繁榮起來,這就需要大批有著中俄兩種語言的經貿人才。在這方面人才培養的中俄高校已經開展了校際合作。面前在全國各個高校都有俄羅斯留學生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對于俄羅斯學生來說是困難的,因為漢語與俄語屬于兩大不同的語系,母語遷移的力量時時困擾著俄羅斯留學生,要解決俄羅斯留學生學漢語難得問題,就要從中俄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差異對語言教學的影響開始入手。
一、跨文化交際的動因
跨文化交際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語言的相互交流是實現經濟貿易的前提保障,中俄經貿形成了良性的雙贏局面,這就要求經貿人才必須掌握跨文化語言和文化交際的主要內容。語言差異的前提下,排除兩國語言交流的障礙,在文化心理上互通兩個民族審美差異的個體特征,這樣就要求語言教師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熟悉漢語和俄語的不同表達特征,掌握語言交流的常規技巧,為跨文化的交流奠定語言基礎。
二、文化的差異
在中俄跨文化和文化差異的角度上研究語言教學的課堂應用,這不僅僅是俄語和漢語兩個單獨語言教學的過程,還涉及到語言深層的文化問題。這是兩個語言體系的對照研究,也是雙邊互譯的有效性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相互注意語言相互交流的有效性溝通,辦證學習效果,也為文化差異的比較提供常規性的可操作的基本方法。
三、 語言教學的評價
在國內外高校,針對語言的教學是最常見的專業。比如俄羅斯高校開設俄語專業,中國高校給留學生開設漢語專業。這樣的專業都是以推廣和擴大本國語言使用和研究為基礎的。語言教學的目的非常明確,但是無論哪個國家的語言都是非常豐富的,在四年的大學本科的教學課時的情況下,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多少語言知識呢?這是很多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語言的內涵和外延以及日新月異的變化給語言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滿堂灌的講授模式,學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阻拒感。為了加強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些都是教學策略的調整,但是真正地能從本質上促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嗎?
俄羅斯留學生學習漢語最終的成績認定是HSK、HSKK的水平考試;中國赴俄留學生需要通過俄羅斯語言等級測試,這兩項都是硬性的要求,在考查的重點上,除了語言還有本國文化的考量。這就需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文化內容的學習。特別是留學生漢語的學習。在全世界舉辦了十四屆的“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中,測試題目70%考的都是中國文化。這一現象足夠說明文化對于教學的重要性。
這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教學對象語言學習的所在國家的一些地理常識、思維習慣、文化背景知識等。在中俄兩國留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但只要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國家,就都會表現出類似的特性,并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區別開來。這反映在學習上就會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像東亞和俄羅斯學生在認知風格上就有很大差異。反映到語言學習,屬于場依存性的歐美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之外,還喜歡從校園和社會等外部環境中獲取漢語會話能力,而屬于場獨立性的日韓學生則喜歡對所學內容進行比較、梳理和歸納,而在交際中學習語言方面略為欠缺。如果老師注意到這些文化上的因素,則可以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在教授歐美學生時,可采用講練法,因為他們是場依存性學習者,就偏重形象思維,學習上要求教師組織結構嚴密的教學,提供條理清晰的教授提綱,進行系統而明確的講解,而對于俄羅斯的學生,更適合用練講法或歸納法,即先用例子再講規則,因為這符合場獨立性學習者喜歡從具體到整體加工信息的特點。像這樣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特點,對提高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實際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真正地起到一個主導者的角色,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學習所在國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言發展性、交流性的視角上正確對待語言教學的實際問題。
基金項目:黑河學院2012年度校級課題:中俄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差異對語言教學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JYY201219。
參考文獻:
[1]祝志春. 教法帶動學法――黑龍江省地方高校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瓶頸問題及對策[J]. 青春歲月, 2013(5).
[2]祝志春, 孔艷梅. 黑龍江地方高校留學生教育的瓶頸問題及對策研究[J]. 才智, 2015(36).
[3]祝志春, 劉胤廷. 從旅游漢語探討中俄大學生就業新出路[J]. 青春歲月, 2013(4).
[4]孔艷梅, 李明, 祝志春. 中國當代電影批評導論[M].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2.
中圖分類號:H31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6-0217-03
語言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社會意識形態,風俗習慣等社會特征。有些科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化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①除了通曉這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在中英文語言交際中也占著重要的地位。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所屬的民族不同,二者不同的地理文化、歷史風俗、生存環境、、及美學觀點,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差異必然會分別反映在兩種語言交際活動中,如聽、說、讀、寫和譯等。此外,中英兩國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習俗經濟,政治生活,等,兩種語言在理解其語言含義以及對部分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存在。例如,在禁忌語上的不同的表達等。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英語言間的差異,在跨國語言學習和交際活動的運用中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語言與文化是相互緊密聯系,彼此交融的關系,其文化及觀念的差異性導致中英文化產生鮮明的“特異性”或個性。文化體現在具體的言語行為中,因此不同文化中鮮明的“特異性”和“個性”,導致呈現出文化形態上的差異,具體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為語言差異。本文將從英漢語言文字本身以及精神物質文化等多層面分析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一、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分析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既是傳遞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又是人類文化的載體。②異域民族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意識反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兩國人在對同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和理解方式上不盡相同。本文從多方面分析中英語言交際活動在受不同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背景影響下所導致的在語言使用和理解方面上的差異。
(一)歷史文化差異
由于不同民族和國家在其各自人文及社會發展進程上的差異,積累形成的歷史文化也大不相同。在跨國語言交際活動中,常常會出現因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交際難題。例如,由于中英生活習慣的不同,英國人有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傳統習慣,而中國有吃/夜宵(night snack)和廣東的“飲早茶”(yum cha)的風俗習慣。再次,如中國的十二生肖,當用英語談及人出生的屬相時,英文表達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屬什么?) I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 Mine is the Rat.(我屬鼠)。”如果不了解這個歷史文化背景而望文生義則會產生誤解,就可能會把回答誤解“我是老鼠”而不是“我屬鼠”。又如中國人的/掃墓/風水/算命/拍馬屁/吃醋等;英國人get on the high hors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It rains cats and dogs.等,這些都基于英漢語言文化中獨特的文化背景。再次,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內涵,恰當分析和理解異國的歷史典故,也是正確進行跨國語言交際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很多英語成語典故都出自于希臘古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希臘古羅馬神話,在英語里解釋為沒有預期到的災難或禍害的源頭。又如中國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如果外國人不知道“諸葛亮”為何人,其成語相關的典故是什么,他們也就很難理解這句成語的深層內涵。由此可見,如果缺乏對一民族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單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很容易會產生歧義或者誤解,從而影響跨國語言交際活動的進行。
(二)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各民族由于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者現象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③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以黃土文明為主的東方大國,而英國則是個以海洋文明為主島國。在英語中有許多與海洋和漁業有關的詞匯,例如:mi-ss the boat(誤船,現這一成語理解為“失去機會”),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隨風漂流,其實際含義為“茫然不知所措”)、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深水里,現解釋為“陷入困境”)、hook one’s fish(其含義是如愿以償)、spend money like water(理解為“揮金如土”)等,而中國,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因為常與土地接觸、用牛耕作,漢語里有許多與土和牛相關的成語詞匯,比如:土生土長、土里土氣、卷土重來、吹牛、牛氣沖天、牛脾氣等。
此外,由于受歷史、、價值觀念、習俗等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英兩種語言賦予動物詞匯各自不同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其中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東西方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因此所產生的成語詞匯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受歷史印象的影響,狗在漢語言文化中里代表著一種貶義的形象。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和詞匯大部分都帶有貶意,如“狗嘴吐不出象牙”’、“豬狗不如”、“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的好朋友。英語的成語和詞匯有關狗大部分都是沒有貶義的并且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例如as a god with two tails (非常開心),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個幸運兒),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同室不操戈)等。
(三)風俗文化差異
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④不同的民族在稱謂、打招呼、告別、稱贊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習俗。
1.英漢稱呼語的差異
英漢在稱呼語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即便對同一個概念所指的和使用范圍也不盡相同。在英語里分別用sister和brother來統稱姐妹,兄弟;而在漢語,輩分大小都分得很清楚,例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漢語文化里表示堂表親屬關系的用語,既要區分性別,又分長幼次序,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或者“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英語里卻一律模糊地統稱稱為cousin。并且在實際生活中,西方人對稱謂語的使用比較隨便。Uncle,aunt等常常會被省略掉來表示親切,甚至可以對父母長輩直呼其名。而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這些事不被允許及贊同的。
再次,社交場合中中英稱呼語也大有差異。在漢語文化中,無論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都習慣把對方的官職加在姓之前來表示尊敬,例如“王院長”,“周主任”等。而在西方國家,Mr、Mrs、Miss這種尊稱可以代替對方的官職并用于幾乎任何場合,甚至可以直呼對方姓名以示親切。
2.英漢問候語的差異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問候語方面。英國人常用How are you doing? / He-y! / How’s everything going? / Nice to m-eet you!等為開始攀談的話題;或天氣也常被用做開始攀談的話題,如:What a lov-ely weather! / A fine today, isn’t it? /Toda-y’s weather is nice, isn’t it?而在中國,人們常說:你吃了嗎?/你上哪去?/結婚了沒?/孩子多大了?等。婚姻、年齡、家庭、收入等相關方面也是中國人談話的主要話題。而在西方國家,這些話題是要盡量回避的。英國人會認為這些中國式的談話內容是在干涉其私生活,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行為。另外,西方人告別時常說Good bye / See you later/ See you等;而中國人則常說:慢走/走好等。因此,問候語的使用也是中英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
3.英漢稱贊語的差異
英漢中的稱贊話語行為有相似之處,稱贊語可用于打招呼、表感謝、提建/請求等。在英語和漢語中,稱贊語在語言表達方面都有明顯的相同的特征,如英語中常用“good”,“beautiful”,“wonderful”, “well done”等;同樣地;漢語中常用“好”、“漂亮”等詞。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稱贊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也表現出各自的差異特征。如中國人在打招呼會說:“你好,你氣色很好,圓潤了不少,很有福氣!”其中“你看上去很好”。(You look nice.)與“圓潤了不少,很有福氣!”(You look fat,lucky you)。這兩句對中國人來說實為禮貌用語;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句是招呼語,而后句則不是。中國人有時說“你胖了”,實在稱贊對方生活寬裕,或有福氣。但對英美文化里尤其是對于評論女性的身材,說她長胖了,便是十分無禮,是忌諱語。
雖然稱贊語都是褒揚被稱贊者,但漢語和英語中具體話題大有不同。如對方的年齡、工資、婚姻、家庭等等常在漢語文化中被用做稱贊話題。反之,如果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ach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是侵犯了別人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權利和私有財產是隱私,不容侵犯的。
(四)精神物質文化差異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異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⑤中國受儒釋道和佛教思想影響較深刻,而西方現代的觀念則源自于古希臘文化。不同民族存在思維形式的差異,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必然會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從吳森教授論及中西文化基本差異中可以總結出:中西文化最顯著的差異――中國文化是藝術的,西方文化是科學的。⑥如,西方國家的語言表達方式注重強調個人奮斗和競爭意識。西方人認為對語言表達應以事實為依據出發講話,敢于直接承認事實,是禮貌的表現。而由于中國千百年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人的價值取向特點是以“禮”為核心,“和”為貴。這種根深蒂固的禮教文化已成為了中華名族的潛意識。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交際場合,人們自覺地遵守著謙讓的禮節,通常采取貶己尊人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個人修養及禮貌。然而,在英美文化中這個觀點并不被認同。例如,當受到贊揚時,西方人會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 Thanks.”而中國的回答則是采取“禮貌準則”。通常會用否認或推讓的方式來表示自謙。如有人夸你的項鏈,你會說“一般而已”。而英語國家的人則會回答“Thanks, I like it too!(謝謝,我自己也很喜歡。)”;又如以下的對話“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西方人會回答“Thank yo-u / Thanks”,來表示對自己英語發音水平的承認并感謝對方;而中國人則會以“過獎了”、“還不行”之類語言作為一種自謙的體現。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過獎)的回答方式,往往會讓西方的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在英美文化中沒有自謙的習慣,許多中國人到外企去面試時,常常會以自謙的方式去回答問題,結果往往錯失良機。
另外,東西方文化對數字的理解也大有不同。由于受《圣經》文化的影響,13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為不祥的數字。“A bak-er’s dozen”常常會被用來代替13。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響,1、3、6、9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吉祥數字。又因8的諧音為“發”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五)語言要素的差異
語言和符號是人類交往和文化傳播的必要媒介,知識的承遞也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來實現。在中文里第二人稱的用詞有“你”和“您”,而英文只有“you”來表達“你”或“您”。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許多中國人不好意思用“you”來稱呼年長尊貴的外國客人,但事實上,在英美文化中“you”已經涵括了中文“您”這個尊稱。
詞匯的文化內涵與其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漢詞匯里,有部分詞的指代意義和其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同或對應的。如英語的“fox”與漢語的“狐貍”有著對應的文化內涵,都有“狡猾”之意。相反,有些指示意義相同的詞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dragon”,漢語的意義是“龍”,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定為吉祥之物代表至高的權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兇惡之物。例如漢語成語的望子成龍,用英文直譯為“to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如果不清楚英漢文化對龍的象征意義上的不同,則會把它理解為相反的意思“望子成兇”。又如,“茶”與“tea”,在英漢文化里對茶的概念完全不同,英國人會把茶與舒適、放松聯系起來,如”afternoon-tea”;而中國人會把茶和比較正式的風俗、禮儀聯系起來,如“茶話會“、“座談會”等。另外,有些詞的指代意義在英漢文化內涵中只有部分相同。如“family”在漢語中理解為“家人”,是一個家族的概念,其包括上一代甚至上下幾代人。但在英語中,“famil-y”專指夫妻及子女的一代人。
因此,我們要善于從文化背景的層面上對英漢詞匯及文學典故進行對比、分析和學習,從中尋求并學習兩者間的異同,從而促進更好的英漢文化交際活動。
二、結論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英漢語言的交際活動起著顯著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于記錄文化,表現文化和反映文化。語言文化是反映和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特征的窗口。文化差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往往是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要正確使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活動,除了學習兩國的語言文字和正確看待這些差異外,還必須要通過閱讀英文原著書籍、了解英語人文背景、風俗習俗等方面去建立深厚的語言文化功底。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注 釋:
①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②陳珍.東西方異域文化及語言表現[J].青海西寧: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7.
③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④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⑤黃昕.淺談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中華,2009.
⑥范金玲,余洪源,莫竹竹,鄒蕾,羅涵.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
參考文獻:
〔1〕劉翔.漢英禮貌用語的比較[J].東北財經大學商務外語學院,2005.
隨著當前國際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加之眾多相關的研究者對語言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都使人們深刻的意識到文化與語言之間所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語言不單單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各種不同的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包括文字、語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譯是一門很重要的學術能力,成功的翻譯不但可以加強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溝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強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所以說,一名稱職的翻譯者不單單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還需要了解對方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一、日語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個民族自己語言的發展,都與其生長的環境、發展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會發展起自身語言,而正是這些語言,切實的反應出了這個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這個民族的歷史故事以及文化傳統等。日語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這個民族成長、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并且隨著日本這個民族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具體體現出了日本民族的歷史與傳統文化。
(一)日語的表達方式比較含蓄
通過對日語的文學典籍、文學作品以及日常對話等材料的分析與研究后,不難發現的是,在日本這個民族中,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是十分含蓄、曖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絕別人的時候,不會直截了當的說“だめです。”,而是會用“それはちょっと…”來委婉的拒絕別人,以避免尷尬。
(二)日語的語言交流比較模糊
在日本這個民族中,他們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說話用詞都會比較委婉,不會把要說的話直接挑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會給人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
(三)日語的稱呼用詞十分尊敬
日本這個民族,是一個社會等級觀念十分濃厚的民族。在他們的國家里,整個社會都有著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級觀念。例如,男女、長幼等級等等,都有著十分清晰的社會等級觀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一些與身份相符的敬謙詞匯。
(四)日語的男女用語十分清晰
在日本這個民族中,男士的社會地位較之女士的社會地位來說更高,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一般就會比較強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語相對來說就會柔弱一些。
二、漢日翻譯中如何有效體現文化特征
(一)翻譯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
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來說,廣大民眾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都比較喜歡耿直的說話方式,表現出來的整體特征就是直來直去,開門見山。然而,日本這個國家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和我國人民所展現出來的特征全然不同,他們在日常交流中喜歡含蓄、委婉的表達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這樣一來,就要求漢日翻譯的工作人員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對語言表達方式進行適當的轉變,即將平時耿直的說話特點轉變為翻譯時較為含蓄的說話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將日語中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如,日語中有和漢語“請~”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實際的生活中,這種說法有強加于人的感覺,一般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都會采用比較委婉的表達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為我~嗎?”。
另外,日本人在說話的過程中,通常會在所說的一句話后面加上一些語氣助詞,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達的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言外之意的感覺。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這些語氣詞適當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譯出一部分來。當然,這個翻譯的前提是不會影響到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翻譯中要注意謙敬的稱呼用語
和我們了解到的一樣,日本這個民族的等級觀念十分強烈,這就決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也要對稱呼、敬謙表達進行合理的應用。與什么樣的人進行交談,或者與什么樣的人共事,在這些過程中需要運用的敬謙詞語都是約定俗成的。這樣一來,便使得漢日翻譯的工作人員要注重分析各種場景與內容。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將文本或對話中的各個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及場合弄清楚,與此同時,還需要對長輩、晚輩之間,上級、下級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紹別人時,要用禮貌表達“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紹時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謙表達方式。因為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漢日翻譯工作的成效。
(三)翻譯中要注意區分男女性別
日本是個傳統觀念十分濃厚的國家,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導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數的事情都需要他們來決定,而女性則一般是主內的更多一些,具有賢妻良母的優良品德。如此一來,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女性一般會采用溫柔、委婉的語言,而男性一般會采用一些霸道、強勢的語言。尤其是終助詞和感嘆詞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詞匯,而男性使用的則是感覺比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詞。正是這些不同的語氣詞語的使用,讓人可以深刻的意識到人物的性別。
三、漢日翻譯中日本語言文化的必要性
語言是各個國家之間運用次數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往往會存在不同語言的情況,這樣一來,為了更好的發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要有翻譯存在。當然,翻譯的工作不是對兩國的語言了如指掌就可以勝任的,文化的不同也會影響語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譯方式可能會阻礙關系的發展。只有了解了兩國的深層次的語言文化底蘊,才能將兩國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準確完整的翻譯出來。所以,為了更好的做好漢日翻譯,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在不斷加強兩國語言方面造詣,提高翻譯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時,更要深入了解兩國之間語言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翻譯者才能翻譯出更加生動、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達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的過程中,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翻譯者,不單單需要對本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有著系統的掌握,還需要對對方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了解。這是因為,翻譯不只是一個語言上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它還與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漢日翻譯事業的順利發展,就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一、 引言
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無論從語言的符號觀還是社會觀來看,其都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語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現在語言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為語言內涵的文化,給予語言的影響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1)影響并制約語言系統(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2)決定語言的指稱內容與形式;(3)作用于人類的語言思維與表達形式。由此可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所說:“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1993:109)文化對語際交流的影響可見一斑。漢英民族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僅給各自的載體語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為這兩種語言之間互譯帶來了重重困難。本文擬從漢英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著手,企圖以歸化和異化策略來尋求其間的語義文化對等翻譯。
二、漢英文化差異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一) 地理環境引起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象我們熟知的習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卻戰勝了“西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二)民情風俗造成的差異
漢英民族由習俗引起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語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英國人喜歡馬,養馬、騎馬、賽馬成為其風俗,英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的“馬文化”。所以英語中有關馬的說法及其豐富。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氣揚);horse and horse(并駕齊驅)等等。然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漢語囤積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體現的這種情結。相反在英語中卻用馬來代替。漢語中的“老黃牛”翻譯成英語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漢英語言中的一些表示顏色的詞匯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紅色”在漢語中含有極強的褒義色彩,“大紅大紫”顯示的是成功和富貴,喜慶和吉祥。與此相反, “red”卻常常讓西方人想起流血、戰爭、恐怖、憤怒和危險,含有較強的貶義。
三、翻譯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是,這并不是就說明兩種語言之間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人類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境、身體結構、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可能。Chomsky的普遍語法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語言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說每種語言都能表達所指的一切,那么,從原則上說,某種語言所表達的一切都能被譯為另一種語言(蔡毅)。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
(一) 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它翻譯的前提是,認為語言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翻譯承認并發展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點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與語篇規范;(2)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異化翻譯有利于讀者了解異域文化;有利于讀者運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魚文化的獨特之處;有利于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表達方式。但是,異化翻譯也有自己的劣勢,它常常使譯文句式生硬,晦澀難懂,這就給讀者的帶來了閱讀困難。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就是遵循目標語文化的當前價值,對原文進行同化翻譯。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地道暢通的目的語進行翻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被掩蓋,目的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歸化翻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對于譯者來說,要全面了解一種異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因為對本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往往會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便使譯文通順。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就可以避免文化沖突,在自己的知識文化范圍輕松容易的理解譯文。由此看來,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換來文化信息的遺失。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
四、異化歸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異化和歸化翻譯各有其優缺點。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實際的翻譯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標準呢?關于翻譯的標準,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雅”指文字古雅。魯迅也說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風姿……”。錢中書提出了更具體的 “化境”文學翻譯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 “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從這些翻譯名家對翻譯所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忠實”和“通順”是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兩項基本原則,缺一不可。那就是說,既要將原文的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傳達,語氣和風格與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暢自然,易于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找到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最佳結合點,讓異化和歸化更得其所。一般說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間的關系分為:文化交織、文化鴻溝、文化沖突三種。不同的文化關系對翻譯的策略的選用有極大的影響。文化交織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這樣語言之間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難理解。為了更多的接觸異域文化,異化翻譯方法就顯示出優越性;文化鴻溝是指兩種文化中存在著文化差距。這時我們可以選用歸化翻譯方法,如果選用異化翻譯方法的話,就必須用直譯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傳遞信息的兩全其美;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對某些物質,事物和現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處理這種文化現行,歸化翻譯方法更能大顯神通。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 漢語 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文化差異出現在不同國家的語言應用者的交流過程中,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國家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緊密,個體之間的跨文化語言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多。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帶來許多誤解,甚至出現過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不良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方式是彌合文化差異,使不同于語言應用者能夠進行無障礙的溝通。英語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多的外語,也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外語教學科目,探討英漢語言文化差異,對我國的英語教學鍋中以及英語應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表現
1.語詞運用上的文化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政權體制、國民心理環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語學習者和應用者,都忽視了這樣的語言心理基礎,因此,在理解英語表達方面出現了一些誤解。常見的誤解存在于單詞的理解上,英語中的“dargon”并非漢語中的“龍”,具有神圣、吉祥的意思,而是代表著邪惡的力量。而英語中也不存在“吃了么?”這樣的問候。很多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意義方面的誤解,使語言的理解和應用都存在著問題。
2.語法上的文化差異。語言的基礎包括詞匯和語法,詞匯量的多少并不完全決定英語使用者的交流能力,]有豐富的語法知識,仍然會造成交流障礙。而英語和漢語的語法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由于語法方面的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者造成難題,也導致了交流當中的諸多問題。例如在漢語交際中,如果陳述完某些觀點后,會以This is my point view. 表示對自己觀點的總結,但是在英語語法中,已經陳述完成的就代表已經過去,因此應該用That is my point view. 加以表述。
3.語言習慣上的文化差異。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才能夠促使跨文化交際中英語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提升跨文化交際質量,英語國家與漢語國家的生活習慣不同,語言習慣也完全不一樣。語言習慣在人們日常實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例如在對方表達謝意后,英語語言習慣中常用 You arewelcome. 來應對對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漢語語言習慣中卻較為習慣使用Never mind.進行表達,這一詞在英語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如果交際中使用此詞匯,則必然會造成交際對方的誤解。
二、彌合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方法
1.在語言應用過程中注意文化差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或者對英語文件進行翻譯和理解,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文化差異,只有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很多細節性的交流問題才能被注意到,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才較少出現誤解和溝通障礙。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使用的詞匯、句子結構符合英語語言文化的定義,而不是按照漢語語言的語法和詞匯,逐一翻譯過去。例如,英語表達中的“定語從句”,對某個詞匯進行解釋說明的句子出現在詞匯之后,而非中文的語法習慣,出現在詞匯之前,或者單獨進行描述。這就需要英語使用者加以注意,在表達過程中使用定語從句,要重視從句出現的位置,盡量避免表達錯誤,引起歧義。
2.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習俗,就不可能運用英語進行成功地交際。反過來,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地理解和準確地使用語言。這也說明,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而同樣,英語國家的國民,也需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完全理解交流的真正意圖。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彌合語言文化差異的最根本方式,除了舉辦和參與大型的文化交流展會之外,個人英語學習者也可以采用網絡信息溝通工具,與國外友人實際交流,這也是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3.以語言文化為單位進行特殊訓練。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簡單的幾次交流就能夠實現的。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要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應該以此為學習目標,進行單元式的訓練。例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書籍進行對照閱讀,觀看英劇、美劇,體會其中的語言文化表達的方法,都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語用學方面提高的方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漢語言文化差異存在于 語言交流的各個方面,文化差異無法彌合,就會產生各種交流問題。英語學習者和應用者,應從語言發展的根源入手,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參與文化交流,在使用英語過程中重視細節,只有這樣,語言文化的差異才能逐漸減少,英語語言應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就語言與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文化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重大,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文化淵源的了解。人類文化學和語言文化學認為:單純掌握一種外語的語言并不能與掌握目標語的人進行交際。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影響著西方文明的發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響著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根源上,都有極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廣泛涉獵中美文學作品,對語言學習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同表現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對待個人與集體、國家利益的異同
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相關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無所不在。西方人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民主,講求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認為如果連個人利益都保證不了,更不能談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在處理各種糾紛與沖突時,他們以維護個人利益為根本,有利個性獨立發展;而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對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講究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受到的教育是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集體利益為主,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
1.2 考慮問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人同源,卻有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人與人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異,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能力,注重理性思維,他們更樂于從物質世界著手,考慮事物之間的邏輯性、關聯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最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注重感性,強調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在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系時都有著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維或抽象思維,探索事物喜歡從情感角度來進行,追求事物的發展及變化性。
1.3 風俗習慣的差異
中西方人的風俗習慣相差甚遠,比如從對顏色的好惡來看,中國人喜歡紅色,傳統的中國人把紅色視為“喜慶” “吉祥” “旺運”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節日時穿上紅裝,掛上紅燈籠等,而白色、黑色被視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對已經過世人的葬禮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歡白和黑兩種顏色。在他們心中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紗,參加晚會時外國女性則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見,中國人喜歡紅色,黃色,崇尚熱情,西方人喜歡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個人的生活質量,注重對個人利益、個人隱私的保護;而中國人則更多時候會考慮到家人和朋友的處境,講求親情,友情。
此外,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水墨畫大開大闔,氣勢如虹,講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畫注重寫實,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這種寫意和寫實的不同表現出東西方人個性發展的不同:情感與理智。從建筑風格來看,西方建筑以直為主,真沖去霄,線條感強,表現出對天空的向往;而東方建筑則以曲線為主,體現出對大地的眷戀,這種直與環的區別表現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銳意進取的性格,而東西認則是提倡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文化賦予語言豐富的內涵,文化的傳播促進語言的發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作用下語言中大量新詞匯和表達法的出現。接觸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有利于對中西方語言的理解,學習,有利于弘揚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華,從而培養語言學習者的世界意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從詞匯學習來說,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相關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學習中我們就不可避免的學到很多與自我相關的詞匯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養),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等。我們受文化的影響,可能認為在西方社會中追求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及與self相關的詞匯多為貶義詞,但在他們看來可能追求個性,獨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對文化的前提了解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應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
西方人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思維;而中國人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因此在學習語法過程中注重運用各種關聯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組織嚴密,層次分明。如英語中前后分句必須主語是一致的,否則為錯誤的。相反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注重理解,以辯證思維為主,故在漢語里這種情況則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達語序的不同,英語由小到大,而漢語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熱情而東方人內斂、自省,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嘗試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及產生的原因,要主動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境中去。
1、應多涉獵西方文學,從英美小說、影片等外國藝術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維定式,借以和我們中方文化進行對照,同時把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差異自覺應用到實踐中去。
關鍵詞 中國文化;美國文化;差異
文化是指一個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性格、思維方式等的總模式,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的全部活動方式。它為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所共有,也為這個語言社會所獨有。文化不僅一種社會出現的是人們在長期為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而且是一種歷史的沉淀物。雖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日趨頻繁,中美兩國也是如此,但中美兩國依舊存在著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
1.文化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核心還是“思想”二字,歷來主張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要遵從特定的規矩,并且受到等級觀念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學生見到老師,為表示尊重都要主動打招呼。而美國文化主要傳承了基督教教義中的思想,不重視等級觀念。他們更注重個人權益,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在晚輩和長輩方面沒有過多的禮節。對長輩、老師都可以直呼其名,他們可以與長輩爭論問題,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獨具一格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情在中華文化中有其一定的社會結構性,人情與面子是相互關聯的,講情面的人會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地報答別人的情誼。因此,在中華文化中,自我審視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及相互交往的情誼中成立和實現的。中國人重視家族及階層,講究門當戶對。中華文化重視集體主義,講究先集體后個人的觀念。人們之間相互信任,同舟共濟,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往往集體利益總放在第一位。在權衡個人主張行為時,時常是以群體利益和注重和諧為標準加以維護,這一點與美國文化大不相同。美國人主張個人自由,重視個人潛力的發掘,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國,人和人之間多為利益關系,表現出人情比較冷漠,非常重視個人利益和自由,個人自我意識很強。
2.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產物,受到生產方式、歷史傳統、思想及語言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約中美兩國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喜愛綜合性思維,注重整體優先,使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例如表達順序時,先從大地方再到小地方,既國家、省、市、區、街、號;時間也是按照年月日的順序表達。美國人則喜愛分析性思維,注重部分優先,在空間表達順勢與中國剛好相反,先從小地方再到大地方,時間也是從小到大。
3.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中國和美國也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別。就拿中美文化對待不同動物的見解為例,在很多中國習慣語言中,“狗”是貶義詞,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等;然而在美國文化中則截然相反,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種見解也表現在習慣用語中,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運。類似的,在談及“貓頭鷹”也是一樣,習慣用語中有這樣一句話“as wise as an owl”,表明在美國文化中把它當作智慧的體現;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對待它的態度卻是完全不同,由于貓頭鷹長得很難看,聲音叫起來又很難聽,所以古時候的人稱其為“惡嗚”,說聽見貓頭鷹叫不吉利,直到現在還留下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迷信傳說。
4.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也是中國和美國文化差別的重要組成因素,佛教傳人在中國的2000多年里,其思想在中國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更深深地滲透在中國文化中,對中國的詞匯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成語都是與佛教有關的,比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這些詞語如果僅僅從字面上來翻譯的話,會讓美國人無法理解。同樣,作為美國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深入到了美國文化中,“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蓋洛普民意現實,有一半的美國人相信上帝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創造出了人類。”所以,在美國文化中,“上帝”(God)這個詞替代了“佛”在中國的意義,一些習慣性用語和諺語也和這個上帝有關,例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God bless you”!
5.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中國和美國非語言交際也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在中國,我們不常用肢體動作來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比如擁抱、親吻。但是在美國文化中,父母與兒女間,兄弟姐妹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都是以擁抱和親吻的方式來表達。其次,在美國,當人們相互談話時,相互凝視著對方的眼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句話說“Never trust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但是在中國卻不同,甚至一些中國人為了表達他們的謙遜或者尊敬,故意避免凝視著對方的眼睛。再次,中美兩國人民關于各自的空間距離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大多數美國人在談話時都不愿意挨得太緊,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如:在公交車、電梯或者火車上,中國人能忍受相互不認識的人擠在一起,而美國人卻無法容忍這樣的身體接觸。因此,對于個人空間的要求上,中國人比美國人小得多。而且,文化差別也表現在學校里,中國學生上課通常必須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以表示尊重,而美國學生則一般都坐著。
參考文獻
[1]王海巍.文化價值觀在中美會話風格中的體現[D].吉林大學,2006年
從每一種民族語言中,都能夠很好的表現出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特征,而兩種民族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一方面會體現在表達方式、結構以及形式上,另一方面會表現在文化氣質上。簡單來說,翻譯就是連接兩種語言的一種載體,通過翻譯,相互之間就能夠實現交流和溝通。但是由于每一種語言在行為意識、、人文風情、歷史傳統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不僅僅需要將一種語言轉化成人們較為熟知的語言,同時還需要呈現出其中所表達出的文化特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其民族特性,進而更好的合作。
一、日語語言特征
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與其人文環境、發展環境以及生長環境之間關系密切,在某種特定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和發展的民族語言,其中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該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心理特征、民族品行等多種信息。而日語作為日本這一民族在發展和崛起的進程中逐步發展的,并隨著整個民族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從中能夠直接體現出日本這一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在日語中主要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相較于其他國家的語言來說,日語在表達上都比較含蓄、委婉。比如在日常的交流中,日本人不會直接的向他人索要物品或請求提供幫助,一般多是較為婉轉的詢問他人。二是在日語中,比較重視謙敬,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社會生活中十分的重視等級觀念,存在明顯的上下級等級、長幼等級以及男女等級,因此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符合自身的身份,也要符合對方的身份。三是交流的語言比較曖昧,這主要是與日語表達含蓄、委婉的特點相關,就是由于在表達自身意或建議的時候比較含蓄,導致語句的含義就較為模糊。四是男性和女性之間都相應的語言表達方式,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用語界限,在日本社會中,男性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由于地位之間存在明顯差別,因此在語言中男性用語就相對比較霸道,女性用語就相對較為柔弱。
二、導致在日語翻譯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語言是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思想交流和表達事物的重要工具。每一個國家在風情、民俗、文化、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表達思想的過程中具備相應的個性化特征,因此無論是在表達習慣、語法、詞匯,還是在語音上,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也就表示及時在生活中人們已經能夠十分熟練的應用某一種語言,但是當面對另外一種語言的時候,都很難開口敘談,更可況是下筆成文。在翻譯活動中,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不僅僅需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含義,更需要掌握譯文中的表達習慣和形式,如果想做到準確表達的話,就必須做到正確理解,兩者之間是不可分的。在翻譯的過程中,第一步需要準確的理解原文中的含義,第二步則是需要用準確的譯文語言表達出原文中的含義,無論是其中哪一個步驟出現問題的話,都會導致翻譯失敗。在日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就需要同時掌握日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并充分的了解其表達特點,進而才能夠成功翻譯。但是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于譯者來說,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和應用的都是以漢語為主,這樣對漢語的表達手法、語法特征都比較了解,但是對日語來說就會相對生疏。即使已經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是會存在著很多模棱兩可的地方[4]。這樣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雖然在語義理解方面的難度不大,但是如果將其轉化成文字表達的話,很可能會由于不夠熟練,進而導致在翻譯的過程中小心翼翼,影響翻譯效果。
2、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受到思維局限,常常會在譯文中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中國式”語句,反而與原文中的含義出現偏差。同時由于日語和漢語在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導致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影響整體效果。
3、無論是哪一種語言,在表達同一種思想或事物的時候,表達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多樣性,雖然最終表達出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達方式的差別,導致翻譯的難度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對譯者的要求就比較高,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日語的表達方式,這樣在翻譯過程中才能夠應對自如。
4、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有些原文中的內容并不能吃準、吃透,這樣對于缺乏經驗的譯者來說,翻譯工作就會出現“卡殼”現象,不僅僅導致整體翻譯的難度上升,同時還會影響翻譯效果。如果譯者的經驗較為豐富的話,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會采用“意譯”的方式,這樣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意譯”出的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含義差別較少,不影響整體的效果;另一種結果就是“意譯”出的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加大的差距,而譯者尚不自知,整體的翻譯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三、在日語翻譯中如何應對語言文化差異
(一)注重含蓄、委婉的表達
對于我國人民在日常的交往中,比較喜歡直入主題,通常都是直來直往,變化耿直,但是日本人則是比較偏向于含蓄、委婉的表達。這樣在翻譯中為了縮小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應該盡可能的注重語義表達的含蓄性和委婉性,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對原文作者所希望表達出來的含義的揣摩。這樣一來,不僅僅能夠更好的將原文中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同時讀者在閱讀譯文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好的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另外對于日語來說,通常會表現出“言外之意”、“耐人尋味”,這樣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在保證原文 含義不受到影響的基礎上,直接省略或者是部分翻譯,進而更好的適應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二)注重禮貌用語、謙敬有序
由于日本的等級觀念比較濃厚,在社會中對每一個階層和群體應該用什么語言、說什么話都是約定俗成的。這樣在具體翻譯的過程中,就應該描述出相應的人物語言特點、地點、時間以及場合等,比如朋友與朋友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等,相互之間都是不盡相同的。也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準確的描述出相應的場景和人物之后,才能夠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譯文中所表達出的思想和情感。
(三)注重男女用語之間的差別
對于日本的社會來說,由于等級觀念比較濃厚,尤其是在傳統的社會中,男女之間的社會差異比較明顯,一般男性在整個社會和家庭中都處于主導地位,這也就導致男性的行為和語言都比較強勢,并且社會活動主要是在家庭之外,在語言表達習慣上就會比較霸道、強勢;而對于女性來說,多比較柔弱,且性情溫和,社會活動主要是以家庭為主,在語言表達習慣上就會比較柔弱、委婉。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加,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男女用語之間還是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7]。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這一方面的重視,但是也還是需要盡可能的使用較為平和的語氣,以免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
四、在日語翻譯中增強對語言文化差異尊重的意義
作為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語言是各個民族之間實現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間的語言存在一定的差和區別,兩者之間如果想實現交流的話就比較進行翻譯來完成。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譯者僅僅只是依據自身所掌握的翻譯技巧進行翻譯的話,最終所獲得的譯文就會相對較為枯燥、單調,原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展現。因此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除了需要熟練的掌握相應的翻譯技巧之外,還應該了解和認識相應的民族文化特點,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很好的將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才能夠在譯文中表達出原文中所具有的思想與情感,在增加譯文真實性的同時,讀者理解的難度也會隨之降低[8]。
結語:不同國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只是依據單一的語言的話,不重視對語言背后文化的挖掘,交流活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義。在每一個民族語言中,都能夠充分的體現出該民族的社會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意識形態等,并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發展起來。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就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重視,只有在文化背景下實現語言翻譯,才能夠真正的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洪翱宙.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探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85-86+104.
[2]李東奇,葛文光,張雪梅.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綜述[J].熱帶農業工程,2012,04:49-55.
[3]陳家興.日語翻譯面對的語言文化差異問題探究[J].辦公室業務,2013,23:246.
[4].從語言到文化――淺析中西文化差異的成因及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3,06:186.
[5]王志勤.漢英語言中“黑色”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99-102.
[6]王麗.基于英漢文化差異的翻譯研究――評《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及翻譯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2:25.
關鍵詞:諺語差異文化根源習俗差異環境差異歷史典故
何為諺語?諺語是一個國家人民日常工作經驗的概括與總結,其內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從中折射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生活哲理,社會觀點和態度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語言,諺語的獨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個性――受該民族的生存環境,,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與文化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影響制約的關系。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切文化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
一、習俗差異
關于英漢習俗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諺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盡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諺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諺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軟)”、“He is a gay dog. (他是個快樂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等。
二、宗教差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與宗教有關的諺語反映了宗教對語言的影響。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中有些諺語主要與基督教有關,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誕節一年才過一次,或佳節難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們需要啥,上帝就給啥)”、 “Go to hell(下地獄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貧困如洗)”等。而我國是個多神教國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諺語主要來自于佛教,與佛、廟、和尚等有關,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諺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漢語反映老子道教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則體現了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的寶貴財富。
三、環境差異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所以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國是個島國,航海業和漁業在英國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諺語;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計劃)失敗”;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斷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國則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與此相關的諺語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斬草除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讀者一定能體會到莎翁的“愛”。
四、歷史典故
英漢諺語中,有些詞匯或說法與起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是由歷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諺語“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漢語諺語“說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話中古羅馬愛神 Cupid或古希臘愛神Eros (別稱 the blind god ),其對應的諺語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帶有明顯的漢族歷史文化的痕跡。“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類似于漢諺“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習慣。“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類似于漢諺“要倒販檳榔到廣東”,二者雖然都表示“勿多此一舉”之義,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國靠近產煤地的一個煤港,而廣東則為中國南方熱帶省份,盛產檳榔。此外,英語和漢語之間雖近似的諺語,但兩者之間一方是來源于生活,另一方來源于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對號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漢諺“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前者來源于生活,后者卻來源于神話。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類似于漢諺“別占著茅坑不拉屎”,前在和來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卻是來源于實際生活;再如,英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類似于漢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前者是從實際生活出發,而后者卻是來源于歷史傳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古國,在這悠悠歲月中沉積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物,因此,不少諺語與這一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例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等等,這些諺語由于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沒有相對的英語諺語,這也是漢語諺語的一大特色。例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等等,這些諺語由于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沒有相對的英諺,這也是漢諺的一大特色。
對其差異性的探討與研究,將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諺語豐富獨特的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把握英漢諺語必須建立在對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理解其蘊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宜先按照原文的預期風格進行直譯,然后附進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詞語,點出其寓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