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科技資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6: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資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資訊論文

篇(1)

通過實訓室的流程模擬,學生可以達到熟練操作業務的程度。但是當前商貿企業的“理想員工”不光是業務熟練的員工,因為業務的熟練操作是可以在企業慢慢培養的,而且學生所學習的軟件平臺有時候并非企業所使用的軟件平臺,所以很多商貿企業的“理想員工”是能夠開發海內外客戶,能夠拿到訂單的員工,而不是只能在辦公室處理流程的員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擬業務流程

這種實訓方法操作比較簡單,就是讓學生自由組隊,每個學生扮演一個角色,用“演戲”的方法表演某個業務場景。如學習國際貿易術語FOB時,可設置進口方、出口方、保險公司、船運公司、出口地海關、進口地海關等六個角色,由六個學生分別扮演這些角色。于是,作為進口方的同學必須熟練掌握所學的術語知識,并根據術語的要求向保險公司投保,向船運公司訂艙,向進口地海關報關等。而出口方同學必須做好出口地海關的清關工作。當然,表演過程中可能出現插曲,比如到了進口地貨物出現損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賠問題。這種實訓“表演”的成分比較大,因而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由于時間的關系,能有機會“表演”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學的實訓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總結經驗教訓

這是商貿類課程考察學生基本技能的實訓方法,往往和理論知識的學習相結合。教師首先查找課程資源庫,選擇針對某一知識點的典型案例。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一般來講,學生的結論會多種多樣,持不同結論的學生往往會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分析,學生提交案例分析報告。這種實訓方法操作簡單,無需投入額外的實訓設施,因而相對靈活,被廣泛采納。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紙上談兵”的效果。如果實訓方法僅有案例分析,學生的理論功底可能是比較扎實的,但是因為沒“操作過”,一旦從事相關工作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不僅基本的業務流程不通,更談不上開發客戶和管理客戶。

2商貿類課程實訓環節引入電子商務思想的必要性

2.1適應新型貿易方式發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電子商務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促使貿易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運作,可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體,并將傳統貿易方式下繁瑣的交易談判、合同簽訂、通關工作、物流跟蹤高度整合。虛擬企業、手機銀行、微博營銷、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極大地滲入商貿行業中,并為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商貿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在電商背景下變得日益白熱化。誰掌握了前沿網絡營銷手段,誰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所以,作為把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院校,有必要在商貿類課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別是在實訓類課程中,加大電子商務背景下的交易談判模式、電子合同簽訂、網銀結算等切實符合行業實際的學習內容。

2.2適應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需要

作為有志于成為外銷人才的學生,不僅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熟練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貿易信息技術應用于開發客戶、管理客戶的職業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礎的,如果只具備操作流程能力的學生,在職業生涯當中可能將長時間處于底層,甚至由于網絡技術、智能平臺的發展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尷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專業學習中跳出傳統的實訓平臺,增加電子商務技術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商貿類課程的實訓中開發客戶、管理客戶、挖掘數據、分析數據,相比于第一類學生,顯然能增厚專業功底,發展職業能力。既懂開發客戶,又懂操作業務的學生不僅更受企業青睞,而且在其職業生涯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2.3適應高職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貿類課程的實訓方式以軟件平臺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學校軟件實訓平臺上得到高分的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卻感覺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實訓室里操作的軟件跟企業應用的軟件大相徑庭。所以,實訓課程不能光把重點落在模擬軟件的操作上,而應該把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納入進來。也就是說,不同的企業可能使用不同的軟件,但是軟件的功能模塊是相似的。因此,在課程改革中,需要用電商技術加強學生對商貿軟件功能模塊的認識和流程的應用能力以達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須要看到大部分的實訓軟件以仿真業務流程為主,側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貿易中的重頭戲———尋找客戶和攬取訂單卻是缺乏的,在課程改革中,也需要從行業實際出發,采用電子商務思想進行擴充。

3商貿課程實訓應用電子商務的實踐———以國際貿易課程為例

3.1突破實訓室軟件平臺,引入電商平臺實戰

國際貿易實踐中,通過專業的電商平臺尋找客戶或貨源已成了外貿業務員的一大習慣。所以,在課程學習中,有必要使學生了解并熟悉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網站包括最近發展迅猛的速賣通是專門為進出口企業服務的,也是最為真實和成熟的互聯網平臺。速賣通是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為中小企業出口貨物服務,集訂單處理、貨款支付、物流配送為一體的外貿在線交易平臺。其官方網站還開設了速賣通大學,免費指導初學者從賬號注冊開始直到客戶下單物流配送。在國際貿易課程的實訓中,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在速賣通上免費開設外銷店鋪,認識常見的營銷工具,與外貿實踐相接軌。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購網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納入到課程學習中來。因為在這些平臺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貨源,是從事進口業務尋找合適貨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網絡構建知識模塊,熟悉網絡營銷手段

企業打開產品的國際銷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中小型外貿企業借助成熟的電商平臺產品目錄,如上述提到的速賣通;二是大型進出口企業構建自己的網站,在自己的網站上產品目錄。對于第二類電商模式,商貿類畢業生應該能分析網站的功能模塊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功能模塊完成商品的、訂單的生成、付款的實現。不同的企業可能具備不同的網站形式,但是網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異,所以在實訓過程中應該增加電子商務網站功能模塊及流程分析這些最本質的內容。此外,外銷企業的電商網站建構完畢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戶搜索到,所以還需要借助一系列網絡營銷手段擴大知名度,如網絡廣告、友情鏈接、搜索引擎關鍵字登記等。這些典型的網絡營銷手段同樣也應該被運用于實訓課程教學中。

3.3采用多種互聯網教學手段,培養網絡應用意識

跨境電子商務的崛起意味著國際貿易會越來越走向網絡化,不僅僅是交易的網絡化,也包括企業內部管理的網絡化。所以,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學有所用,更好地適應就業崗位,教師有必要采用多種互聯網教學手段,培養其網絡應用意識。如,隨著智能手機在高校的興起,微信、微商成為了一個熱門詞語。教師要讓學生看到微信不僅僅可以跟朋友玩互動,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手段,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于是,教師可以先通過朋友圈功能,建立實時交流和分享平臺,接著整合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與微信平臺相連接。學生通過手持智能設備,隨時隨地可以移動學習。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慢慢地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諸如微信營銷、微支付等新型商貿手段,不僅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培養網絡應用的意識。

篇(2)

科技資訊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科省級刊物、科技資訊國家優秀期刊。發表具有學士學位以上的高學歷人群各類原創性的學術理論、工作實踐 、成果綜述性文章,充分體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 

科技資訊以刊發科技教育學術論文為主,是闡釋學術觀點的理論平臺,是全國科技、教育、金融、法學、醫療、行政管理、 建筑等行業評職晉級認可的正規、合法學術刊物。在本刊所發的相關論文,均可在“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中檢索到。 

主要欄目

高新技術、工程技術、工業技術、建筑科學、it技術、電子商務、科教平臺、資源與環境、學術論壇、圖書館論壇和科技動態。 

讀者對象

1. 科技和金融工作者、風險投資家,熱心于科技與金融投資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各界人士。 2.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技術項目,缺乏企業資金者;有資金愿創辦科技實體者。3. 各級科技管理人員,科技企業及企業家,科研開發人員,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員和關心高科技轉化的各界人士。 

稿件要求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數據準確、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2、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 

3、所有文章標題子書數在20字以內。 

4、參考文獻應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在段末上角標出 

5、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 

6、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表格設計要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 

篇(3)

分類號 G250.1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0.019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Assessment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in Taiwan

Li Xianzhi, Fan Yingying, He Rong, Yang Xiao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in Taiwan began by the mid-1990s. It has undergone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journal ranking,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period of journal ranking and indexed by core journal databases, as well as the new system period of ranking and indexing, which show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journal ranking and indexed from independence to unity, the assessment basing mainly on objective index to mainly on expert assessment, and so on.

Keywords Taiw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ssessments.

0 引言

學術期刊提供了專家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平臺,實現了知識累積、傳播、分享的目的,也正因如此,學術期刊的分級與品質把關遂成為學界一項重要的工作。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伴隨著臺灣地區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化以及學術期刊的繁榮出版,評價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經過將近20多年的發展到如今已經形成了兩種較為成熟的評價制度,即“期刊評比排序”與“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 [1]。2015年底臺灣地區“科技部”(原“行政院國科會”,下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制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實施方案》,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開展新一輪期刊評比收錄[2]。

大陸專家學者對臺灣地區圖書資訊期刊的關注始于上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葉繼元教授于1994年率先對臺灣地區科技期刊的出版與發文進行了統計分析[3],隨后隨著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專家學者逐漸對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進行了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對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出版現狀的梳理[4],基于國際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收錄的臺灣圖書資訊學期刊的影響力分析[5]、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一級期刊對比分析[6]、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系期刊論文主題分析與引文分析[7-8]等方面??傮w而言,大陸專家學者對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的研究較為零星,研究成果較少,而針對期刊評價方面則缺乏整體把握。因此,本文將在簡要回顧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出版概況與評價背景的基礎上,以評價制度的確立為時間節點,較為全面地闡述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歷程,同時就在評價歷程中體現出的一些特征作簡要說明。

1 圖書資訊學期刊出版概況與評價緣起

1.1 出版概況

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的出版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伴隨著臺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的恢復與發展、圖書資訊學正規教育的鋪開以及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不斷深入等因素而逐漸開展起來。1953年11月臺灣“中國圖書館學會”(2005年11月更名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在臺北“國家圖書館”恢復成立[9],1954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005年更名為“圖書資訊學研究”)正式刊行,標志著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出版的開端。1967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國家圖書館”分別刊行《圖書館學刊》(1999年更名為《圖書資訊學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96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館刊)。到了70年代創刊數量略有上升,共計7種,例如1970年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編輯發行《教育資料科學月刊》(1980年更名為《教育資料科學》,又于1982年更名為《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上世紀80年代創刊數量與70年代基本持平,共6種期刊,例如1983年臺北市圖書館發行《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等。進入90年代,圖書資訊學期刊的創刊數量達到鼎盛時期,共有16種期刊編輯發行,例如1991年成功大學圖書館發行《成功大學圖書館館訊》(1998年更名為《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994年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刊行《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已??┑取_M入21世紀,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創刊數量較少,新創刊的期刊僅有3種,例如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于2004年編輯發行的《出版與管理研究》(2008年更名為《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等[10-11]。

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在“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收錄101種,包括已???,同時將停刊更名視為不同期刊,下同)、THCI(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收錄24種,2011年6月停止更新并整合至TCI-HSS)、TSSCI(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2種)、TCI-HSS(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20種)、ACI(學術引文資料庫,收錄15種)、CLISA(中文圖書資訊學文獻摘要細料庫,無查詢權限)、Airiti-Library(華藝在線圖書館,收錄21種)等數據庫中均有收錄,本文限于篇幅僅以2013年9月11日啟用的TCI-HSS數據庫收錄的“圖書資訊學期刊”名單為依據,同時去除已停刊、原刊名等情況,詳見表1。

1.2 評價緣起

一方面,隨著臺灣地區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化,學術期刊出版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同時也伴隨著期刊質量良莠不齊,欠缺客觀評價體系等問題,加之臺灣地區大學不斷民主化,建立客觀的學術評審制度刻不容緩,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便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12]。另一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的擴張,出現了諸如教育發展質量失衡、教育資源排擠、國際化程度不高、大學及學術評價亟待建立等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臺灣地區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或修訂大學法律法規來促進大學發展的健全化、國際化以及評鑒標準化[13]。在此背景下,臺灣地區的大學評價研究與實踐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逐步形成了4個層級的評價體制:(1)各大學的總體評價以及所屬單所系評價;(2)同學科與同學門評價;(3)學者研究成果評價;(4)學術刊物評價[14]。在大學評價過程中,“學術研究表現”與“學術研究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期刊品質,因此期刊評價便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2000年臺灣地區“科技部”(原“行政院國科會”,下同)正式發表《“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并將學術期刊評價計劃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15],借此契機各學術領域或自發性需求或接受“國科會”委托,紛紛展開期刊評價工作。

2 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歷程

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隸屬于人文社科領域中的教育學門,其期刊評價是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工作同步開展起來的,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逐漸形成了兩套評價機制,即期刊評比排序與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本文以這兩種評價制度產生的時間節點為依據,將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的評價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2.1 期刊評比排序探索時期(1995―2000)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于1991年12月舉辦“國內人文學術期刊與學術推廣期刊相關問題座談會”,邀請相關期刊編輯、文哲系所師生及出版業者出席,在會談別提到期刊評價制度問題。在此會議的基礎上,1995年臺灣地區“科技部”遂開始推行“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各學門期刊評比排序”計劃[16],圖書資訊學領域相關專家學者或自行或受“科技部”委托進行期刊評價與研究工作,自此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工作正式鋪開。1995年臺灣空中大學人文學系薛理桂教授對臺灣地區仍在刊行的31種圖書資訊學期刊進行了第一次評價研究,其評價作業的詳細情況詳見表2。

從表2可知,薛理桂教授主要是從客觀角度進行考察,并未將領域內專家、學者的主觀認知納入指標體系。同時,在該評價研究中并未進行期刊排序,主要依據《“國內”學術性期刊評量參考標準(乙表)――人文社會科學類》中的評價指標進行對比與客觀描述。此次評價研究屬于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的首次評價排序研究,也是這一階段唯一的一次評比排序研究,因此其具有很強的開拓性,對后續評比排序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期刊評比排序與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并行發展繁榮時期(2000―2015)

以TSSCI和THCI Core的建置、使用為標志,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進入“雙軌制”評價階段,這一時期期刊評比排序逐漸建立起統一的評價方案與體系,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也逐漸成為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2.1 期刊評比排序方面

自1995年進行第一次排序開始到2010年,又先后進行了4次評比排序研究。2001年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黃世雄等人接受臺灣地區“科技部”委托的研究計劃,以1996-2000年刊行的17種期刊進行評價排序(編號A)。2008年臺東大學教育學系黃毅志等人亦接受“科技部”委托,對2003-2007年刊行的11種期刊進行評比排序(編號B)。2009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黃慕萱與臺東大學教育學系黃毅志合作,對當時每期都刊行兩篇及以上論文的11種期刊進行評比排序(編號C)。2010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陳光華等人,在對比前幾次評比排序的基礎上,亦進行了19種期刊的評比排序(編號D),詳見表3。

據表3可知,上述4次評比排序或受臺灣地區“科技部”委托開展研究或自行研究,評價方法基本都涵蓋了“形式審查法”“引文分析法”“專家評價法”等,指標體系也大同小異。但是在這4次評價研究中,臺灣地區“科技部”相關部門尚未建立針對圖書資訊學期刊的評價方案,致使這幾次評比排序規模較小,不易積累經驗,公信力有待加強。有鑒于此,2011年臺灣地區“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制定《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實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統一的評比制度,并實行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導、委托下的線上系統申請形式的學門期刊評比作業。新的評比方案在全面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針對評比組織、評比指標、權重分配、評比程序、評比對象及規則等做出明確規定,其中評比指標包括“形式指標”(6%)、“引用指標”(24%)、“調查問卷”(35%)、“專家審查”(35%),評比結果經由分級會議確認并以A、B、C、D形式,并作為TSSCI、THCI Core的收錄依據[21]。

此次圖書資訊學期刊評比排序于2014年在臺灣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鄭英耀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學門期刊評比中進行,參與評比的圖書資訊學期刊共計6種,其中《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圖書資訊學刊》《圖書資訊學研究》為A級,《圖書與資訊學刊》《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為B級,《大學圖書館》為C級[21]。

2.2.2 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方面

臺灣地區自 1992 年起,引入SCI、SSCI、A&HCI、EI等引文資料庫[22],而本土引文資料庫的建置則滯后幾年。隨著臺灣地區大學評價及學術評價的本土化意識加深,加上世界各地特殊的社會文化以及本土語言表達方式等因素[16],相關研究機構在臺灣地區“科技部”(原 “行政院國科會”)的委托下開始計劃并著手建立符合臺灣本土需求及特性的引文索引資料庫作為檢索、研究與評鑒工具。1999-2001年相繼建立TSSCI、THCI數據庫,2006-2008年建立THCI Core數據庫,2012-2014年整合上述數據庫的資源并建置TCI-HSS數據庫。這一系列的數據庫僅TSSCI、THCI Core兩大數據庫分別作為社會科學、人文學核心期刊評價收錄工具,而圖書資訊學期刊僅在TSSCI數據庫中進行評價收錄,因此本文僅闡述TSSCI數據庫對圖書資訊學期刊的評價歷程。

TSSCI從建置之初就定位于學術水準較高、影響力較大、出版過程嚴謹的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3],使得其本身兼具檢索、研究與評價的功能。TSSCI期刊收錄審查流程包括預審、初審及復審三個階段,其收錄方案涵蓋了“形式指標”“引用指標”“調查問卷”以及“專家審查”等方面眾多指標。自2000年首次公布收錄名單開始,直到2009年公布的收錄名單中才出現圖書資訊學期刊。截止2015年共計公布15次收錄名單,圖書資訊學期刊歷次收錄情況詳見表4。

2.3 期刊評比收錄新制時期(2016―)

上述兩種期刊評價制度雙軌并行發展,功能卻有雷同之處,這樣勢必會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以及不同學科領域使用者認定上的困擾,因此臺灣地區學界近幾年一直呼吁將二者進行整合。2014年底,臺灣地區“科技部”公告廢止期刊評比排序工作及相關實施方案[25],2015年3月起“國立”政治大學黃東益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了“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收錄制度變革”審議式論壇計劃,以審議式調查方式進行,希望藉此了解并呈現學界多元化意見。隨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為促進學術研究與期刊品質的提升,并使原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業務更加符合學界需求,遂參考該計劃成果,于2015年8月起著手擬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實施方案》,2015年11月24日修訂通過并于2016年起開始實施新制。新的評比收錄新制在原TSSCI、THCI Core收錄制度的基礎上,融入了期刊評比排序的多元指標特色,以“形式指標”(5%)、“引用指標”(15%)、“調查問卷”(30%)以及“學門專家審查”(50%)等4項指標進行評比,根據幣種換算后計算總成績再依據成績與學門代表、相關委員審議后分為三級,受評為第一與第二級者,按學門收錄到TSSCI與THCI Core中,受評為第三級者為非人社核心期刊[26]。

2016年1月4日臺灣地區“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正式“開放2016年人社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申請”公告[27],而圖書資訊學隸屬的教育學門期刊評比收錄將在2017年開放申請,因此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將在2017年迎來第四輪評比收錄作業,也即期刊評比排序收錄新制實施后的首次評比收錄作業。

3 結語

自1995年臺灣空中大學人文學系薛理桂教授對臺灣地區仍在刊行的31種圖書資訊學期刊進行了第一次評比研究開始,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的評比收錄研究已走過了20年的歷史,見證了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大學評價與學術評價的興起與繁榮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與研究的不斷深入。縱觀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比收錄發展歷程,其主要體現出如下兩個特征:

3.1 從獨立分散評價研究走向統一評比收錄作業

在2016年期刊評比收錄新制尚未實施以前,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比排序一共進行了3輪,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也進行了7次。雖然這幾次的期刊評比排序與收錄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積累了不少經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期刊評比排序與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卻一直是獨立進行,這樣不僅不利于跟蹤評比收錄進度與經驗交流,而且不利于合理利用研究資源以及對評比收錄結果的客觀認知。因此,臺灣地區“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于2015年底制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實施方案》,評比收錄新制將期刊評比排序與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整合到一個平臺進行統一作業,2016年正式實施后,因而臺灣地區期刊評價制度將走向了新的階段。

3.2 從以客觀指標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專家評審為主

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最初的評比工作主要從“形式審查”的角度進行考察,而在隨后進行了幾次評比排序及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錄中,主觀指標如“專家審查”“調查問卷”逐漸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將其納入評標指標體系中,但是在較早涵蓋“專家審查”指標的研究中其權重偏低,隨著臺灣地區“審議式民主精神”理念的不斷深化,期刊評比排序收錄中主觀指標權重得到進一步提升[1],如2011年《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實施方案》中“專家評審”與“調查問卷”兩項指標權重為70%,而在2015年底《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實施方案》中這兩項指標的權重則高達80%[28]。

參考文獻:

[ 1 ] 黃東益,董祥開.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收錄制度變革:審議式論壇說明及邀約[J].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15,16(2):22-27.

[ 2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開放2016年人社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申請(新制)[EB/OL].[2016-04-09].http://hss.ntu.edu.tw/news_d.aspx?no=5&d=374.

[ 3 ] 葉繼元.臺灣期刊及科技論文分析[J].圖書館建設,1994(2):58-60.

[ 4 ] 程小娟.臺灣圖書資訊學學術期刊的現狀與特色[J].情報探索,2011(10):79-82.

[ 5 ] 高俊寬,戴煒軼.從DOAJ收錄的LIS期刊看海峽兩岸同類期刊的發展[J].新世紀圖書館,2015(1):85-90.

[ 6 ] 陳艷偉.大陸和臺灣地區圖書館學期刊引文抽樣調查與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05(2):76-78.

[ 7 ] 隋鑫,王念祖.2008―2012年我國臺灣地區圖書館學一級期刊論文分析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6):126-132.

[ 8 ] 張紅巖.我國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論文實證分析[J].圖書館建設,2012(8):84-86.

[ 9 ]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歷史沿革[EB/OL].[2016-04-09].http://.tw/intro/1.

[10] 薛理桂.“我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學術性期刊評鑒[J].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995,21(2):61-80.

[11]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圖書資訊學[EB/OL].[2016-04-10].http://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oMRb/journalbrowse?sq=jsb1=%22%E5%9C%96%E6%9B%B8%E8%B3%87%E8%A8%8A%E5%AD%B8%22&treelv=%E6%9C%9F%E5%88%8A^^%E5%AD%B8%E9%96%80%E7%80%8F%E8%A6%BD^^jsb1~~~~%E5%9C%96%E6%9B%B8%E8%B3%87%E8%A8%8A%E5%AD%B8&stype=jour&&jouropendb=ncljour.

[13] 李明輝.“國科會”“我國”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各學門期刊評比排序之檢討[J].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9(2):239-242.

[14] 周祝瑛.SSCI下的臺灣高教競爭力:以政治大學學術評價為例[C]//程郁綴,谷雪.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7-131.

[15] 王梅玲.大學研究評鑒與引文分析應用[J].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05,31(1):5-13.

[16] 陳光華,吳恬安.臺灣圖書資訊學學術期刊評鑒之比較研究[J].圖書資訊學研究,2010,4(2):65-94.

[17] 周大興.“國內”人文學術期刊與學術推廣期刊相關問題座談會紀要[J].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2,2(1):49-70.

[18] 黃世雄,陳雪華,賴鼎銘.圖書資訊學期刊排序之研究[EB/OL].[2016-04-10].http://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6500.

[19] 黃毅志,洪聰敏,黃慕萱,等.“國內”教育學門圖書資訊學術期刊評比研究[EB/OL].[2016-04-1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91008.

[20] 黃慕萱,黃毅志.圖書資訊學期刊評比之研究[J].圖書資訊學研究,2009,3(2):1-23.

[21] 鄭英耀,周洪室,郭峰淵.103年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報告―教育學門[EB/OL].[2016-04-10]. http://hss.ntu.edu.tw/model.aspx?no=351.

[22] 劉世閔.臺灣學術界教育學門TSSCI制度衍生之問題與批判[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33-37.

[23] 楊巧玲.TSSCI問題化的問題[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9-16.

[24]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TSSCI收錄期刊名單[EB/OL].[2016-04-12].http://hss.ntu.edu.tw/model.aspx?no=67.

[25]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期刊評比收錄新制簡介[EB/OL].[2016-04-12].http://hss.ntu.edu.tw/model.aspx?no=63.

篇(4)

為充分發揮期刊的資源優勢,提高刊物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形成辦刊特色,為國內各行業的發展決策提供服務,構建以國家科技發展研究、行業系列政策和發展現狀為主的專業研究平臺,本刊特增加了“科技報告”欄目,現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和在校大學生進行廣泛征稿。凡符合此欄目刊發標準的文章,我刊將免費刊發!

征稿標準

一、征稿對象

凡是國內科技領域從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機構科研人員,高校教師及其科學技術相關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以及專業從事科研報告調研及撰寫的人員均可向本欄目進行投稿。

二、征稿范圍

該欄目主要征集以下內容的論文:

1.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報告;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3.國家國家科技合作專項計劃;

4.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研究報告;

5.國家科技基金項目;

6.國家交通運輸建設科技項目;

7.國家計量質量研究項目;

8.國家標準研究項目;

9.相關行業報告,包括行業資訊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行業預測報告、行業分析報告、行業調查報告等。

三、征稿要求

1.論文應包括題目、作者、單位、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及注釋、參考文獻等要素。

2.論文字數不低于5000字。其中,標題不超過25個字,摘要400字左右。

3.來稿文章為Word排版,宋體小四號書寫,正文內盡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來稿文章必須提供可靠的聯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

5.志社對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備底稿。

四、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號樓A座503室

篇(5)

凡投給本刊的論文,必須包括以下項目: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字)、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包括地址和郵編)、中文摘要(200字以上)、關鍵詞(4~8個)、中圖分類號、英文題名、作者英文姓名(漢語拼音)、作者英文單位、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對應)、英文關鍵詞(與中文關鍵詞對應)、引言、正文、結語、參考文獻。另請附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職稱(是博導、院士的請標明)、學歷(是博士后的請標明)及作者的詳細通信地址和其他聯系方式(包括電話、手機、電子信箱)。如果系基金或攻關項目產生的論文,亦請在論文首頁地腳注明并給出項目的編號或批準文號。其他具體要求如下:

(1)摘要應寫成報道式摘要,按照摘要四要素(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撰寫,不要論及論文研究的基礎和背景知識,不要進行自我評價。研究目的盡量簡潔,研究內容(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必須詳細、具體。

(2)關鍵詞應包括該文研究成果名稱、得到該文研究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名稱、作為該文主要研究對象的事物名稱、有利于檢索和文獻利用的其他名詞。

(3)引言是論文內容的重要提示,作者在引言中應概述前人在該領域內所做的工作,并陳述論文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4)圖、表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圖(務必清晰、精確)名、表名必須有中文、英文2種表述,坐標圖的橫、縱坐標必須標明其對應的量及單位(量綱為1的除外)。

(5)文中所有變量務必解釋其含義,量的符號務必使用單個字母表示,量的單位務必使用國際標準單位;表示矩陣、矢量、張量的符號一律用黑斜體。

(6)在結語中應指出該論文的獨創性成果及存在的局限,以方便他人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

(7)文后參考文獻務必一一核對出處,著錄項目一定要全,相關格式參見歷年的《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原則上不能少于12個。中文及其他非英文參考文獻要有對應的英文表述。

(8)《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拒絕一稿多投、重復發表(包括以其他語種發表)和學位論文再發表的稿件。拒絕學術不端,鼓勵原創性論文投稿。

篇(6)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0)04-0062-07

一、引言

第十四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The 14tIl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簡稱GCCCE2010)于2010年6月1日至4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行。GCCCE2010大會主題是“邁向知識建構的新紀元”,該主題彰顯了GCCCE社群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如何使資訊及通信科技成為學習者的“學習伙伴”,以促成或加強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社群學習,并最終達成知識建構的目標。延續GCCCE2009的風格,本次大會還是采用研究群的方式進行,會議征文、演講、論文報告、討論會或者論壇等活動都圍繞九個主題研究群:(1)流動學習與元所不在學習;(2)悅趣化學習與社會;(3)華語文數碼化學習;(4)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5)創新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6)數碼化測驗與評量;(7)數碼學習與人力發展;(8)中小學教師論壇;(9)博士生論壇。會議內容包括大會主題演講、各主題研究群子會議特邀演講、、論文壁報展示、大會論壇主題研究群子會議討論會、中小學參訪等。

本次大會吸引了近600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和新加坡本地的學者和教師出席。會議共收到論文313篇,最終被錄取的論文中,包括63篇長論文,134篇短論文,壁報32篇。此外,七個會前工作坊總共錄取了34篇論文。GCCCE首次對被錄用的優秀論文設立獎項,大會遴選出了6項最佳論文獎,9項最佳學生論文獎和4項最佳中小學教師論文獎。

二、大會主題報告綜述

本次GCCCE大會邀請到了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的韓長澤先生和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的陳之權博士做主題演講。其中,祝智庭教授的演講緊扣大會主題,觀點高屋建瓴、深受與會人員好評。

(一)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

祝智庭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理論模型與使能技術》。祝教授首先回顧了中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成就,包括主要政策、重大項目、目前狀況及未來路向,然后特別介紹了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有關“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內容.指出綱要中強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之后,祝教授著重探討了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文化的影響以及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的內容。

1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文化革新

祝教授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文化的革命性影響可以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變了學習者的認知方式,這有利于“優質教育”目標的實現;(2)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的分布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進而改變了人們之間的教育關系.引起教育者權威的削弱,帶來趨向于民主的教育模式,這將會促進“均衡教育”目標的實現;(3)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師生的時空結構,從而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形態和學習方式.受教育者可以用IT來實現自我強化,這會促進“公平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教育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重構教育關系?祝教授認為要回應這個問題,教育者和研究者需要關注教育信息化變革中文化支點的作用,因為文化和學習關系密切。國際研究表明,文化為社會互動設立了情境,也塑造了新知識的產生、合法化與傳播的過程。同時,交流、知識分享與學習都倍受當事者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2 “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文化詮釋

祝教授引用了荷蘭著名學者吉爾特?霍夫斯太德(GeertHofstede)教授有關文化的定義,即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而文化的表現有三個層面:(1)制品符號;(2)行為方式;(3)理念價值。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理念價值。教育的信息化給文化的三個層面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1)在制品符號層面,我們的教育系統見證了教具的變遷,從粉筆、黑板到投影設備、電子白板,再到各式各樣的便攜式多媒體設備。(2)在行為方式層面,借助于信息技術,學校教育正在經歷著從教師“滿堂灌”向“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雙主模式轉變,現在的學校越來越強調教學活動的探究性、互動性、協作性、建構性以及學習活動的分布式安排。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信息技術對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計算機勸說/感化技術,它是一種通過設計、研究和分析交互性計算機產品,以達到改變人們態度或行為目的的一類技術,簡稱為CaptologyfComputers as Persuasive Technologies)。(3)在理念價值層面,信息技術介入社會和學校課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如今,世界各國紛紛都將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多元化意識,以及開放性思維的下一代作為新世紀里戰略性的教育目標。

祝教授認為,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會導致傳統社會中主流的本體文化受到技術文化(作為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這兩種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涵化”的過程。如果外來的技術文化是健康的,它將會帶動本體文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和進化,這是“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命題中隱含的一個重要假設。

在傳統時空框架下,每種文化體內個體之間通過教育傳承文化,這是一個濡化的過程(Eneuhuration),而不同的文化體之間通過成員之間偶爾的接觸(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對彼此產生影響,這是一個涵化的過程(Aculturation)。在信息化時空框架下,由于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單種文化體內部和不同文化體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成員之間

的交流也更加頻繁,這就加快了濡化和涵化的過程。同時,文化體內每個成員對文化體本身有一種反作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原有文化體的“嬗變”。

針對網絡環境下的文化變化問題,祝教授提出了一個具有文化彈性的教學傳通系統模型(見圖1),并總結出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教學傳通的四項基本規律:(1)媒體時空律: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時間――空間維度調節功能,時間調節能力與其存儲空間容量成正相關;(2)資源控制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依賴于各自對于資源空間的可控性,可控性越大,則其互動越大;(3)信息共享律:學習者之間的協作水平依賴于工作信息空間的共享性,共享性是協作學習必要條件;(4)角色分配律:一個角色可由多人扮演,一個人可扮演多個角色,角色功能或可由人工智能體替代。祝教授以媒體時空律為例解釋了教學傳通規律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在解釋媒體時空律時,他闡釋了在網絡環境下,M.Moore定律是如何被打破的,即教育計劃對于學習者需求的響應度產生于對話,對話越多,結構越高。之后,他還介紹了網絡無尺度現象、六度理論以及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內容。

3 深度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框架與使能技術

祝教授指出,協同學習將是聯通時代里學習的范式,教育者可能的教學策略是利用“協調空間”功能,構建便于學習者連通的“小世界”。例如,高等教育領域內探究型學習可以利用六維資源來系統學習某一領域知識,六維資源包括某一領域的關鍵學者、關鍵會議、關鍵項目、關鍵期刊、關鍵社群、關鍵網站等。而基礎教育主題教學中一個典型的單元教學空間也可以通過六大主題資源來整合內容,它們包括知識類、工具類、評估類、素材類、案例類和社群類的知識。

為了更好地理解協同學習及其影響因素,祝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提出了一個促進深度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系統框架(見圖2),它是一個由結構化的技術工具和活動系統相互作用構成的,以達到個體協調發展與群體有序互動的學習支持框架,這一框架遵循“深度互動、匯聚共享、集體思維、合作建構、五場協調”的深度學習原理,落實面向多維高階學習目標的知識建構操作理念,指向課堂知識創新與個體現調發展,這一框架特別強調集體短時和長時記憶的教育價值。特定使能技術的利用可以促進協同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發生,這些使能技術按照其結構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低結構技術、中結構技術和高結構技術。低結構技術包括筆記、黑板、頭腦風暴、小組學習、低結構活動等內容。中結構技術包括Note―book、Diigo、del.icio.us、furl、flickr、交互式電子白板、ClassTalk、Blog、ClassTalk、電子表決器、MSN、Skype、Google Talk、協作概念圖工具、Cell、Chat、BBS、Wikipedia、M~OCW、主題半結構化的活動等內容。高結構技術包括由祝教授團隊研發的協同標注工具(ClassCT)、協同思維工具(ClassGT)、協同建構工具(ClassKB)、主題結構化的活動等內容。

在報告的最后,祝教授介紹了影響協同學習框架理論發展的相關理論和觀點,代表性的理論包括“全腦學習,全人教育”理論,腦基學習理論(BBL:Brain-Based Learning),多維交互學習理論、人類潛能緯度等。

(二)臺灣過去和未來的資訊教育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室韓長澤主任做了題為《從過去十年看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發展――2020你還是一位老師嗎?》的主題演講。報告以不同時期(1800年、1907年、2007年、2009年)的教室變遷圖開始,展現了資訊科技對學校教學的深刻影響。報告用發問的方式引導觀眾關注資訊科技帶給未來教育和教師的挑戰,報告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你希望2020年還是老師嗎?如果2020年你還是老師,你能適應嗎?你該如何適應?”報告主體內容分為三部分:(1)臺北市資訊教育的政策回顧;(2)臺北市過去十年資訊教育領域代表性項目介紹;(3)對臺北市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暢想。

1 臺北市資訊教育的政策回顧

1997年,為應對資訊化社會的需求與達成生活資訊化的目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出臺了《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并于1998年6月制定了第一期三年(1999-2001)計劃。之后的幾年內又陸續出臺了第二期三年(2002-2004)計劃、第三期三年(2005-2007)計劃和第四期三年(2008-2010)計劃。其中,后兩期計劃由各校自行研定。第一期三年(1999-2001)計劃共包含五大目標:(1)建立優良的資訊教學環境;(2)提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于教學的素養;(3)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力;(4)發展資訊化的課程教材與軟件;(5)積極有力的行政配合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第二期三年(2002-2004)計劃同樣包含五大目標,它們是對第一期目標的延續,目標包括:(1)建立優良便捷的資訊教學與學習環境;(2)強化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能力;(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4)統合社會教育機構資源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5)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持。

在未來十年中,臺北市教育局推動臺北資訊教育的愿景是“校校有寬帶、班班有網頁、處處可上網、師師用電腦、生生樂學習”。臺北市各校推動資訊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1)校內成立“資訊教育推動小組”,由校長及相關單位人員組成,負責校內資訊教育政策擬定與決策;(2)校內設一位資訊組長,由教師兼任,負責資訊教育業務推動;(3)校內設數位系統管理師,由教師兼任,負責系統維護;(4)校內每一學年及每一學科。設一位種子教師,協助教導其他同學年(學科)老師.學習資訊科技或融入教學。

臺北市教育局規定各級學校資訊設備分配原則包括:(1)每校普通班、特教班、??平淌壹案接装?,每一間教室均有一臺電腦、一臺投影機、一個投影幕及一個電腦網絡插座;(2)每三班分配一臺A4黑色激光打印機;(3)電腦教室分配原則為,高職每十班建一間;高中每二十班建一間;國中每三十班建一間;國小每三十五班建一間;(4)每一間電腦教室里配備的設備包括學生電腦(依班級學生數分配)、電腦桌椅及A4彩色噴墨打印機、A4黑白激光打印機、A3彩色噴墨打印機、穩壓器各一臺、廣播教學系統一套;(5)標準的多媒體教室的配備包括互動電子白板、電子講桌、投影機、移動式電腦教室、無線網絡環境。

2 臺北市過去十年資訊教育領域代表性項目介紹

(1)運動場地資訊設備開發項目:在過去的十年內,臺北市教育局下屬相關部門自行開發了系列運動場地資訊設備:移動式投影機(2001年),室外移動式電視推車(2002年).室內游泳池背投影教學設備(2003年),室內球館背投影教學設備(2003年),室內球館投影教學設備(2004年)。借助于這些運動場地資訊設備,室外體育教學實現了有效的改良。目前,

臺北市室外體育教學的一般模式包括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學短片預習教學內容;教師在運動場地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講解;學生們進行漸進式練習;拍攝及擷取學生練習的錄像;課后復習;學生觀看自己動作錄像;基于錄像內容,教師幫助學生個別矯正。

(2)移動式電腦教室項目:所謂移動式電腦教室是指教師教學以筆記本電腦取代臺式電腦;每臺筆記本電腦均具有無線上網功能;以一臺活動推車裝載;可推到任一間教室使用;充分達到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該項目于2005年啟動。

(3)數字遠端遙控天文臺項目:通過數字遠端天文臺,學生可在家中遙控觀測星象,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預約使用數字遠端遙控天文臺。該項目于2006年在南湖高中啟動。

(4)“無線臺北城”項目:項目口號是“無線臺北、學習無限”。2006年1月1日一9月30日,臺北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在臺北市主城區安裝了4418個戶外型無線網絡接受器。全市約134km2地區(相當于主要人口聚集區的90%)均可無線上網。

(5)學生在家使用在線即時教學系統:項目預期成效是建立無線即時教學模式;為因故短期無法到校上課學生提供網絡同步學習的機會;縮短學習落差。該項目由建成國中負責。

(6)臺北市校園氣象網項目:在校園里安裝數字氣象站,每五分鐘自動更新數據,并上傳至校園氣象網站(hRp://weath-er.tp.edu.tw)服務器上;師生們可方便地查考當日、當月與當年氣象資料,氣象信息主要以數字式與圖形式數據呈現,他們也可便捷地調閱歷史資料。該項目的目的是提供中小學自然科學中大氣科學的教學資源與發展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數據化記錄臺北市長期的氣候變化;建立全球領先的微觀氣候測候網;提供無線科技應用實例;廣泛運用于市民生活、休閑與都市防災領域。該項目由新生國小負責。

(7)校園網絡電話項目:臺北各級學校已于2005年底建置語言閘道器,校際間互通及學校與市府大樓間均可透過網絡電話聯系。2009年,國小各班級均加裝一支網絡電話;開放行政人員及教師申請070網絡電話號碼。

(8)校園監視系統項目:2007年完成各校校園安全網絡監視系統建置;可透過Intranet監視校園及校園死角;警察、行政人員可透過PDA籍由Internet及Intranet進行校園安全監視;有效提升校園安全;建構一個完善可有效持續經營發展的數字化校園安全監控環境。

(9)編印國中、國小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導論、網絡資料收集與識讀、網絡禮節、不當資訊與相關法律、網絡沉謎與成癮、網絡交易、網絡交友與戀情、著作權合理使用、網絡新思維與新挑戰、網絡新世界等十大單元。2009年10月,臺北市教育局康宗虎局長親自推廣資訊素養教材。

3 對臺北市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暢想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年里,資訊科技在臺灣校園內得以大范圍的普及和應用,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未來的10年里。網絡無線化、內容數字化、功能多樣化、體積小型化、價格普及化的趨勢會愈加明顯。網絡的普及讓學生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質教學資源,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名師之徒,學生們可選擇的學習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報告介紹了臺北市南湖國小負責的未來教室項目,指出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是3D技術、觸摸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以及輕薄型的平板電腦的大范圍普及與應用。在資訊科技的幫助下,未來教室功能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情境模擬、教學互動、遠距離視頻、攝影剪輯。未來學校教育將突出以下特點:問題導向型學習、合作型學習環境、遠距離互動教師、個性化學習平臺、教學與學習網絡社群、電子化學習、教師專業職能培養。在未來學校里,學習無所不在,國際和校際交流便捷,情境體驗學習普遍。

報告特別提到,資訊科技在教育中應用的成功與否和教師的作用息息相關。從過去10年的經驗發現,老師的教學輔助工具不會變化太快,但學生學習的工具卻是多樣的,老師可以拒絕使用輔助工具,但卻無法禁止學生使用輔助工具。為了迎接未來資訊時代的挑戰,在未來數年內,教師們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提升自身資訊素養。要意識到,資訊技術的運用并不是讓教師退出課堂,而是讓他們轉變成學生學習更好的協助者,資訊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教與學變得更快樂。

(三)新加坡華文校本教學研究途徑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陳之權博士做了題為《探索“校―研―教”三方緊密合作的華文校本教學研究途徑》的主題演講。報告指出,近十年來,新加坡華文教師隊伍在教育部的鼓勵下掀起了校本研究風,各校紛紛以改進華文教學為出發點探索教學課題。校本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一種是由高校專家學者擬訂課題,邀請中小學教師參與其中的合作課題;另一種是中小學教師自行開展的,以自己的學生和班級為對象開展的行動研究、課例研究或其他以老師為研究主體的校本研究。不過這兩種模式都有明顯的缺陷:在前一種模式中,研究的連續性不強,研究成果推廣應用的比例不高;而后一種模式對教師的研究能力要求比較高,對于絕大部分從事華文教育的一線教師而言,這是比較有難度的一個挑戰。

為了彌補這兩種校本教學研究的缺陷,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開始嘗試由學校決策者、教學實踐者(教師)和學術人員共同參與的“校―研―教”三方協同研究活動,報告介紹了兩個研究案例,一個是小學生協作寫作活動,另一個是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兩個項目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報告分析了這兩項“校―研―教”項目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課題均來自華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2)研究人員提供理論框架,并根據框架設計教學策略;(3)教師參與教學策略的制定、修訂和調適;(4)教師對新教學法背后的理念有較清楚的認識;(5)在研究過程中,校領導、研究員、教師充分發揮各自的經驗與專長,并對研究的課題、目標、策略取得共識;(6)研究團隊主要由研究人員、學校老師組成,校領導參與,大家以共同進步為出發點,以團隊為研究的集體單位,具備成功的“學習社群”的特點,能在和諧的氣氛下釋放知識、分享經驗、建構新知新能;(7)團隊成員抑制了“矛盾性期待”在研究過程中優勢互補,借鑒彼此的經驗、專長,共同設計實踐性強的教學策略,促使研究取得進展。

三、主題研究群子會議報告綜述

本次大會共有九個主題研究群子會議,會議邀請了11位學者做了主題研究群子會議的特邀報告,其中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的《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北京大學尚俊杰副教授的《教育游戲、研究性學習與創新人才培養》,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黃利發先生的《“十分華文”――一個少教多學的網絡華文教學模式》,北京大學李曉明教授的《大學課程在線:教學錄像國內分享的成本效益分析》,北京大學郭副教授的

《基于學習者學習行為和習慣的LMS研究與設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郭伯臣的《資訊科技于測驗上之應用――以感覺統合實作評量與認知診斷電腦化適性測驗為例》.香港大學王敏紅教授的《工作中基于績效的學習和知識管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辦公室劉雍潛教授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與培訓的研究》,北京大學郭副教授的《從一門網絡培訓課程到‘虛擬’教師培訓學院》等。此外,九個主題研究群子會議還分享了225個課題的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包括長論文、短論文和壁報。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紹個別特邀報告和部分榮獲最佳論文獎的研究報告。

(一)流動學習與無所不在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做了題為《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的特邀報告。報告首先討論了泛在學習環境下資源建設的新需要,指出當前學習技術主要關注封閉結構中學習資源的共享,但忽視了學習資源持續的發展和進化能力,忽視了學習資源動態的、生成性的聯系,忽視了通過學習資源在學習者、教師之間建立的動態聯系。為了滿足泛在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對學習資源生成與進化、職能與適應等多方面的需求,余教授與他的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學習資源組織方式――學習元。報告主要介紹了學習元的核心理念、結構模型和基本特征,指出它是一種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學習過程信息采集和學習認知網絡共享,可實現自我進化發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其基本特征是生成性、開放性、聯通性、可進化發展、智能性、內聚性、自跟蹤、微型化等。報告最后探討了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無對學習方式變革的促進作用。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伍柏翰博士與他的團隊做了題為《基于知識工程技術的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導引系統》的報告。報告指出,在傳統的護理課程臨床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一對多的教學方式現場教導學生對病人進行身體評估,正確判斷各種疾病以及掌握每種疾病的護理程序。不過,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很難兼顧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進度,因此會影響身體評估單元的學習效果。本報告呈現了一套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并提出以知識工程技術中的凱利方格為基礎的學習引導模式。透過移動載體而呈現,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與標準病人互動,同時,通過感應技術,學生可以使用移動載體進行學習過程中的資料輸入。報告呈現了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在具體實習中的應用,指出使用該系統的學生對疾病判斷的學習成果顯著高于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員。因此,報告得出結論,基于知識工程技術的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可以有效地提升學員的學習成效。

(二)悅趣化學習與社會

北京大學尚俊杰副教授做了題為《教育游戲、研究性學習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特邀報告,其中指出,教育游戲可以從三方面來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1)將學生置身于虛擬的、游戲化的情景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習更有趣;(2)利用游戲的虛擬性實現一些傳統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場景,讓學生在近似真實的虛擬學習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3)在虛擬的仿真學習環境中可以提出假設,并實際驗證假設。在教育游戲中的“做中學”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其他高階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正是研究性學習和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關鍵要素。基于多個案例的介紹與分析,報告深入探討了教育游戲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價值以及實踐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具體舉措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臺灣師范大學蕭顯勝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做了題為《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行為研究》的報告。報告指出,數字游戲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注意力和對游戲內容的專注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使用教育游戲軟件的學習者一定會非常關注其中的學習內容,他們很可能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娛樂要素上。為此,蕭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設計了一套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系統,以此來解決游戲與學習內容松散聯結問題。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主要內容是考察在使用該在線游戲學習系統后,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學習者在游戲行為上的差別。研究發現,學習者和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系統的互動能幫助學習者增加其物理課程相關知識(“電與能源”專題)的學習成效。報告最后提出了改進在線游戲學習系統的建議,包括學習伙伴在設計時可加入選擇形象部分;學習伙伴的功能上應爭取做到以人工智慧的方式來感知學習者的狀況和狀態,并據此提供相應難度的教材內容。

(三)華語文數碼化學習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黃利發先生做了題為《“十分華文”――一個少教多學的網絡華文教學模式》的特邀請報告?!笆秩A文”概念來自于北京師范大學的“語文教育跨越式創新試驗”,是何克抗教授對兒童認知發展、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結合他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經驗后提出的創新模式。“十分華文”網絡華文教學平臺由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開發,2008年開始在6所小學和4所中學中試驗.2010年,有20所小學和4所中學使用該平臺,其中有近3000個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學生參與其中。它的基本原則是“以語文運用為中心”,借助“教育電子坊2.0”(edumall 2.0)平臺。“十分華文”為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語文課文中的每一課都設計了平均十多篇利用相同主題或生詞撰寫的文章,學生通過生詞的重復運用和主題文章來學習生詞和語法,并練習寫作,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做到學以致用。這一教學方法把教學、閱讀和寫作放在同一堂課上完成,改變了以往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學生放學后再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傳統華文教學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參加“十分華文”項目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用電腦上課。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參與過“十分華文”項目的學生對華文更感興趣了、識字量、表達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臺灣國立臺南大學呂明蓁博士和他的團隊做了題為《新移民華語文數字化教材的試探性研究》的報告。報告指出,新移民在華語文學習中會遇到許多障礙,主要原因是每位新移民背景不一,對教材的適應情況因人而異,因此,政府在推動新移民識字學習的成效有限。針對這一問題,本報告介紹了一套自編的、數字化的新移民華語文教材。為了測試該教材的效果以及它對學習者學習動機與意愿是否產生影響,研究人員邀請了22位新移民華語文學員參與了為期一個月的數字實驗教學。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學員認為,數字化教材對華語文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不過,學員們對數字化教材的網站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沒有注音輔助,不熟悉器材操作等。研究建議數字化教材還可在兩方面得以改進:(1)數字化教材實施時應考慮到數字鴻溝問題,因為很多新移民在資訊素養上仍然不足;(2)數字化教材還可以編寫得更加友好些,比如多用圖片替代文字,以此降低學習者在學習新科技時的挫折感。

(四)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王其云教授與他的團隊做了題為《利用Facebook來教和學:研究綜述》的報告,王教授的研究通過四大在線數據庫(Academic Search Premier,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lete,ProQuest Educational Journals.andERIC)搜索到了16篇英文書寫的、主題與“Faeebook教育應用”有關的實證研究,對這16篇實證研究的內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I)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2)Faeebook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分析;(3)Faeebook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以及(4)Faeebook的使用概況。報告得出的主要結論是:(1)當前有關Facebook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而且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之中;(2)研究發現Faeebook的運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的教育目標影響顯著,但有關Faeebook是否促進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不是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3)報告發現,影響Faeebook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信任,隱私問題、教學法問題以及師生的個性問題。

(五)創新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王曉教授代表他的團隊做了題為《運用概念圖輔助國小學童提升基礎邏輯設計能力之初探》的報告。報告主要內容圍繞著一個用概念圖輔助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語言,以提升學生基本邏輯設計能力的研究。該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概念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是否會在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語言的歷程和完成作品過程中帶來差異。研究采用準實驗研究方法,研究邀請了8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參加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實驗教學活動。通過分析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前測和后測問卷中的表現,比較兩組學生完成設計作品的時間以及評量作品的完成度。研究發現,采用概念圖教學策略后,實驗組的學生對課程主要概念的了解程度比控制組學生要高,平均完成作品的時間比控制組學生要短.作品的完成度比控制組學生要高。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的盧貴利博士與他的團隊做了《可擴展的教學管理信息統計組件研究與設計》的報告。報告分析了當前高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中統計功能設計和技術實現上的不足,提出構建一個可擴展的教學管理信息統計組件,該統計組件在統計的功能和統計的技術上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可以滿足教務管理人員對信息系統的多樣化需求,實現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及多維關聯統計功能,并支持多種不同的圖形顯示方式。該統計組件提供了對外接口,軟件開發人員可在組件基礎上進行開發,不僅能夠提升程序開發效率,而且能方便地針對特殊需求進行擴展,比如,(1)增加統計的維數,提供更加復雜的多維統計分析;(2)針對具體的統計項,做到特殊統計項特殊處理;(3)對一些統計結果實現復雜的數理統計功能;(4)擴展統計結果的顯示形式,如用三維表、曲線圖等顯示統計結果。此外,開發人員借助于統計組件可以靈活方便地開發統計程序,提高程序的開發效率,降低軟件開發的成本。

(六)數碼化測驗與評量

美國雪城大學的雷靜博士做了題為《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對研究方法的一次實證檢驗》的報告。報告指出,國際上有很多研究關注有關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的關系問題,有的研究發現技術應用促進了學生學業表現的提高,有的研究顯示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間沒有顯著關系,還有的研究發現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有消極影響。雷博士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不一致的結論是因為有些研究關注的是技術應用的數量(學生花在計算機上的時間投入)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問題,而有的研究關注的是技術應用的質量(用什么技術,如何用技術)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雷博士用實證的方法檢驗了技術應用的數量(時間投入)和技術應用的質量(學生使用技術的方式)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研究發現,若僅僅考察技術應用的數量(時間投入)和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無顯著關系。若考察技術應用的質量,即特定技術的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顯著相關。不同類型的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結果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技術應用和學生技術熟練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特定專業技術應用與學生技術熟練程度呈負相關關系;社交技術應用對學生的自我認同和學生對待學校的態度方面有積極影響;娛樂,探索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習慣有積極影響。不過.這些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都沒有顯著影響?;谶@些發現.研究提出相應的建議:(1)教師在技術應用方面應更多地關注技術應用的質量問題;(2)鑒于研究并沒有發現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有顯著影響,教育者們要理性對待技術應用的影響問題;(3)鑒于不同的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不同影響.建議教師在技術使用時設定相應的教育目標。

(七)數碼學習與人力發展

香港大學王敏紅教授做了題為《工作中基于績效的學習和知識管理》的特邀報告。報告指出.電子化學習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用作培訓員工的重要手段,可是,在實踐中,電子化學習的效果并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好.主要原因是培訓中的學習內容和員工們的工作需要聯系不緊密,因此員工們表現出的學習動機不強。為此,王教授提出了一種基于績效的電子化學習方法。該方法強調將特定組織,機構的目標和員工的學習需要用具體的績效內容表達出來,并將它們與電子化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連。為此,王教授提出一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組織,機構的使命和愿景被詮釋成一系列具體的績效目標,這樣,員工們能明確知道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朝什么方向努力,應該達到哪些具體工作目標。同時.這一模型也支持工作場所中的知識管理和社會性學習。基于KPI的應用。組織/機構中增加的知識資產可以得到有效地歸類和管理。在組織/機構電子化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每個員工都清楚自己所在部門的KPI,他們可以更有的放矢地開展電子化學習。報告最后展現了一個基于KPI模型的電子化學習系統,檢驗了它的實踐效果,研究發現,工作中基于績效的電子化學習和知識管理在提高員工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方面有明顯作用。

(八)教師論壇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林秀欽博士和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張寶輝博士聯合做了題為《學校情境中三名生物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變革的過程研究》的報告,報告呈現與分析了來自新加坡一所中學的三位生物教師應用一款計算機建模軟件BioLogica進行生物教學變革的實際發展過程。研究采用對照組和實驗組以及前測和后測比較的方法.考察了教師應用特定信息技術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同時考察了教師個體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對教學變革的影響程度。研究發現,三位教師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變革取得了

成功,究其原因,信息技術本身的特性(易用性、明確性以及與傳統教學的兼容性等)、教師的技術應用態度、教師已有的教學經驗、實踐共同體的運用與否、嘗試新教學的預期代價、教育評估系統、變革人的有無等因素是影響教師技術采納和應用表現以及整個試驗課題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研究得出五條啟示:(1)學生取得學業進步,是教師最為珍視的精神獎勵,也是他們采納技術的最主要的內在動力;(2)現有的教育評估系統,使得教師在面對外來的新事物時.非常保守和小心;(3)在信息技術應用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教師實現變革所需的“角色轉換”;(4)教師的教學經驗影響著他們對革新內容的價值認同,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動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更關注信息技術能否滿足自己當前教學所需,如改進教學方法、減輕教學負擔,而年輕教師更注重新工具、新教學本身的學習方式和學生的喜好情況;(5)為變革建立起一個優勢互補、凝聚力較強的教師團隊、減少探索的風險。

(九)博士生論壇

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的鐘宜靜(音譯,Jhong Yi-ing)博士做了題為《以社會文化觀點探討移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的報告。報告以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為基礎,探討其學習理論在移動學習環境中的應用。報告首先介紹了移動學習的概念與特點,指出對學生而言,移動學習意味著自我負起學習責任,可以隨時取得幫助,真實的學習情境,完整的學習記錄和多樣化的學習形態。對教師而言,移動學習意味著能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的情境可擴大至真實環境,以及教學管理任務的增多。報告指出,將社會文化理論應用在移動學習會引起的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1)最近發展區使移動學習產生對話式的教室言談;(2)合作學習促使師生共享發展課程成為可能;(3)移動學習要更注重情境學習,情境本身就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不過,移動學習中也會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如學習者急于尋求答案的意愿;學習者經常期待得到教師的協助;移動學習可能偏重單一技能的傳述,開展完整的活動可能有一定難度;針對移動學習的教材設計會比較困難。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最后指出,有效地將社會文化理論應用在移動學習上需要師生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一些調整:(1)師生教學角色需要調整,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轉為為學生提供支架或社會支持的學習促進者或教練學生則必須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主動參與,自我管理學習過程;(2)教學過程需要強調社會學習和鼓勵學生學會共同解決問題,因為學習是一種共同參與的社會化過程.教師要負責建立適合發展合作關系的學習環境;(3)教學要重視情境學習,強調學生必須在情境中.透過對學習材料的主動探究與操作,了解知識的意義和實用性,學會如何解決真實問題、完成任務、促進反思和知識建構;(4)教師應采用合適的評價工具對學生移動學習的過程與成果進行科學評價。

四、結語

總的來說,GCCCE2010大會內容豐富,會議整體安排沿襲了GCCCE2009的風格,會議內容,無論是會議主題報告,還是九個主題研究群于會議中的報告,都突出了今年會議的主題,即邁向知識建構的新紀元。來自五湖四海的華人學者深入探討了當前計算機教育應用中遇到的各種實踐性問題以及未來會面臨的一些前沿性問題,與會學者普遍意識到當前全球計算機教育應用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即資訊與通信科技已經進入到了教育系統,已經為廣大師生所熟悉,但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一起努力做的一件事是:如何使信息與通訊技術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的“教學伙伴”和“學習伙伴”,以促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最終達到深度知識建構的目標。

篇(7)

中圖分類號:G252.7 文獻標識碼:A

Comparison of Three Common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FuGuo-shuai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Henan Zhengzhou 451100,China)

Abstract:This artcile provides some help when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 to busy some databases and when some researchers search for some information to select the best choice data. This article mainly generalizes,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se three full-text periodical databases in four different sides such as their own basic information, contents collected, searching functions and full-text browsing reader. The three databases hav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and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are comprehensive while Wan Fang Data focus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are 7566 kinds of journals collected in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6447 kinds of journals in Wan Fang Data and 8000 kinds i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A fairly large amount of them are not published to the public).

Keywords: Library; Database; Journal; Comparison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清華同方CJF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維普VIP)、《萬方數據庫》(簡稱萬方)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權威期刊全文數據庫。這三種數據庫在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用戶檢索各種中文期刊論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三者在收錄內容、檢索功能、全文瀏覽閱讀等方面極為相似,用戶在如何選擇使用時,往往難以取舍。為了給科研人員查找資料選擇最佳數據庫提供幫助,也為高校圖書情報部門在根據需要購置數據庫時提供決策參考,著重從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基本情況、收錄內容、檢索功能、全文瀏覽閱讀器四方面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比較。

1、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基本情況

清華同方CJF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它有清華同方光盤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和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制開發,是中國知識基礎設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簡稱CNKI)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全部為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學術期刊[1]。

維普VIP是重慶維普資訊公司開發研制出版,其源于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1989年創建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數據庫》,是繼CJFD之后又一大型綜合性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期刊堅持以“全”為本,力求完整,除了公開出版發行的期刊外,還收錄了相當數量的非公開發行的期刊[2]。

萬方是在國家科技部支持下有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開發和具體操作,它是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其收錄的絕大部分期刊是進入科技部科技論文統計源的核心期刊,該數據庫收錄科技核心期刊最全、最齊[3]。

2、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內容分析

對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于2009年年底所收錄的期刊進行了詳細的統計,這三者統計源都直接來源于各自的系統中,顯然有很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CJFD采用中國知網上最新期刊數據信息, VIP采用的是維普資訊公司VIP系統自身提供的期刊導航數據庫,而萬方收錄期刊統計是以萬方數據系統資源提供的全部可供檢索的期刊為準。

中文核心期刊又稱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是由北京大學圖書編輯,有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目前國內影響最廣泛,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工具書,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都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上確認的1983種中文核心期刊作為統計對比標準,按照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軍事、經 濟 、文化/教育/歷史、自然科學、醫藥/衛生、農業科學、工業技術七大學科類別進行統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國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期刊引證報告》的模式,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結合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在中國出版的科技期刊作為統計源期刊。200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確認的科技核心期刊共1765種?!吨形暮诵钠诳靠傆[》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經過分析比較統計重復收錄核心期刊為1065種。萬方主要收錄進入科技部科技論文統計源的核心期刊,還收錄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中的部分核心期刊,在萬方數據中兩者統稱為核心期刊,因此萬方收錄核心期刊2622種,核心期刊占其收錄期刊總量比例為40.67%。

3、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功能分析

從檢索特點來看, CJFD真正實現 “全文”檢索功能,提供多個檢索詞字典,方便不能確定檢索詞的讀者檢索,并且在檢索結果中可進行聚類檢索、引文鏈接、被引鏈接、給編輯部發E-mail,而萬方和VIP在這方面有待改進,但VIP提供同名作者庫,在選擇作者、第一作者檢索時更專業、更準確,萬方通過逐層瀏覽或直接輸入刊名,可以直接查找特定期刊,便于讀者以刊為單位進行檢索,非常適合有閱讀特定期刊習慣的讀者。

從檢索方法來看, CJFD提供了簡單檢索、標準檢索、高級檢索、專業檢索、引文檢索、學者檢索、句子檢索、文獻出版來源8種檢索方法。VIP提供簡單檢索、傳統檢索、高級檢索、分類檢索4種檢索方法。萬方提供簡單檢索、高級檢索、經典檢索、專業檢索4種檢索方法。三者相比較, CJFD提供的檢索方法最多,VIP和萬方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

從檢索導航來看,CJFD有專輯導航、數據收錄期刊導航、數據庫刊源導航、刊期導航、出版地導航、主辦單位導航、發行系統導航、期刊榮譽榜導航、世紀期刊導航、核心期刊導航、首字母導航等多種導航系統;萬方只有專輯檢索導航、地區導航、首字母導航3種導航系統;VIP只有專輯導航、分類導航、首字母導航3種導航系統。

從檢索字段來看, CJFD提供主題、篇名、關鍵詞、摘要、作者、第一作者、單位,刊名、參考文獻、全文、智能檢索、年、期、基金、中圖分類號、ISSN,統一刊號等17個檢索字段。VIP也提供題名/關鍵詞、題名、關鍵詞、文摘、作者、機構、刊名、分類號、參考文獻、作者簡介、基金資助、欄目信息、任意字段13個檢索字段。萬方則提供全部字段、論文標題、作者、作者單位、刊名、年、期、中圖分類、摘要、關鍵詞10個檢索字段。三者相比較, CJFD提供的檢索字段最多,其次是VIP,而萬方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檢索字段。CJFD除了提供一些必需的檢索字段,還提供了諸如參考文獻、全文、智能檢索、基金、中圖分類號、ISSN等字段可以更方便更準確地檢索到所需的文章。

從檢索年限來看, CJFD、VIP、萬方都可以限制檢索的時間范圍,但時間限定范圍有所不同。CJFD時間范圍是1915年-2009年,VIP時間范圍是1989年-2009年,萬方時間范圍是1981年-2009年。

從檢索范圍限定來看, CJFD和VIP可進行范圍限制,可以核心期刊、全部期刊、SCI來源刊、EI來源刊、CA來源刊來設定范圍,萬方不可進行范圍限制。

從二次檢索情況來看, CJFD和VIP可以二次檢索,并可以多次進行二次檢索,檢索字段同一次檢索;萬方可以二次檢索,可以多次進行二次檢索,但檢索字段是“任意字段”不能用。

從檢索結果的顯示和排序來看, CJFD有列表和摘要兩種顯示格式,相關度、發表時間、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四種排序方式。萬方有簡單信息和詳細摘要信息兩種格式,相關度優先、新論文優先和經典論文優先三種排序方法。VIP有概要顯示、文摘顯示和全記錄顯示三種格式,VIP沒有檢索結果排序功能,但其可以按時間進行篩選。

從檢索界面來看,CJFD有簡體中文和英文2種,萬方有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和英文3種,這樣可以適應不同語言檢索人員的使用,而VIP只有簡體中文一種。

從跨庫檢索來看,都能單庫檢索和跨庫檢索。從檢索策略來看,都可以編輯、保存檢索策略。從是否支持邏輯檢索來看,都支持邏輯關系詞“與”、“或”、“非”檢索。從引文查詢來看,三者都有專門的引文庫,都可以進行引文檢索。

從檢索擴展來看, CJFD網提供了強大的知網節功能,將節點文獻題錄摘要、參考文獻、引證文獻、相似文獻、二級參考文獻、二級引證文獻、同被引文獻、共引文獻、讀者推薦文獻、相關文獻機構、相關文獻作者、相同導師文獻、分類導航以及知識元等提煉出來,極大地擴展了用戶的檢索思路,提高了查全率,為用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VIP和萬方在文獻的知識挖掘與整合功能有待提高。比如檢索論文題名為《一種基于堆棧存儲的RFID防沖突算法》,其作者為陳炳才,徐東升,,顧國昌,郭黎利,參考文獻為8篇,其中中文6篇,英文2篇。CJFD檢索結果顯示參考文獻6篇全部為中文,共引文獻92篇,二次參考文獻6篇,讀者推薦文章10篇,相似文獻10篇,相關研究機構11個,相關作者文獻15個,相關期刊25種,文獻分類導航;VIP檢索結果顯示參考文獻8中其中2篇英文文獻連接找不到相應的文獻信息,耦合文獻18篇,相關文獻1159篇,相關期刊6種;萬方檢索結果顯示參考文獻8中其中2篇英文文獻連接找不到相應的文獻信息,相似文獻10篇,相關博文6個。

從特色功能來看, CJFD可以創建個人和機構數字化圖書館,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實現資源文獻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用戶對不同信息的需求。另外學校圖書館還可以向清華同方公司申請到50個漫游用戶,試用漫游用戶賬號,讀者可以不受IP地址限制,在校園網外同樣可以檢索學校訂購該數據資源和下載文章,這樣極大地方便了家住校外及出差外地老師,真正體會到享受資源的零距離感,這個網上漫游功能VIP和萬方是沒有的[4]。

4、三大期刊全文數據庫瀏覽閱讀器分析

篇(8)

主管單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重慶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3563

國內刊號:50-1094/TB

郵發代號:78-30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9)

關鍵詞:

期刊網站;評價;指標;構建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應用水平的持續提高,期刊出版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要求不斷提高[1-2]。期刊出版不僅要實現編輯過程的網絡化,更要做到出版、發行等全方位的網絡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3]。期刊自建網站無疑是期刊全方位網絡化的基礎,是擴大期刊顯示度,提升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自建網站,編輯部不僅能實現期刊編輯、出版有關的組稿、收稿、審稿、編輯加工到發排出版全過程的網絡化,而且可以加強對期刊的宣傳,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方便讀者、作者、專家和編委隨時了解期刊的最新動態[4-5]。期刊網站按構成一般可分為功能層、內容層和效用層3個層次[6]。期刊網站的功能和內容一般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內容數字化、在線辦公、服務讀者、在線經營與管理以及其它擴展信息與功能等6個方面[7-8]。前期研究表明,江蘇省科技期刊網站存在功能和內容參差不齊、網絡化程度不高、網站管理與服務不到位、網站經營能力不足等問題,網站功能仍停留在淺層次[9]。為進一步評價江蘇省科技期刊網站的功能與服務,以網站構成的3個層次為前提,依據網站建設、網站內容、網站功能與網站管理等指標構建期刊網站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現有期刊網站進行評級。旨在找出江蘇省科技期刊網站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與對策,從而促進江蘇期刊網絡化工作的整體發展。

1期刊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評價指標和權重的確定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確定總體目標,再將總體目標進行分解,確立相應的一級、二級和三級指標,最終形成期刊網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建立時,不僅要考慮網站內容與功能等核心指標,也要兼顧欄目設置、頁面布局、信息安全、信息更新管理及相關輔助功能情況[10]。根據期刊網站建設功能和內容包含的6個方面,并結合美國化學會期刊網站建設情況[11],確定了網站建設、網站內容、網站功能和網站管理等4個一級指標,并分解為10個二級指標和40個三級指標。評價指標在確定各自權重時,以網站內容和網站功能為主要指標,所占權重相對較高;而網站建設和網站管理作為輔助指標,所占權重較低,具體指標及權重如表1所示。

1.2評價指標的技術性分析

1.2.1網站建設

網站建設指標包括主頁設計、輔助功能兩個二級指標,主要用于評價網站設計的外在表現形式以及網站主頁中的相關輔助功能。可以簡單區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形式,其中主頁設計是定性指標,通過訪問者對網站頁面布局、欄目分類、色彩搭配和整體效果等的總體評價來賦值,評價指標要求是網站主頁布局合理,欄目設置及分類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色彩風格和主色調能體現期刊特性和定位、設計風格統一,頁面整體美觀大方。輔助功能是定量指標,通過分析網站是否有友情鏈接、訪問統計、會員登錄、留言板、二維碼掃描和RSS訂閱等功能來賦值[12]。

1.2.2網站內容

網站內容根據不同的主體可分為:期刊信息和編輯部信息兩個二級指標。主要評價期刊信息和編輯部信息的完整性,包括:期刊介紹淵包括基本信息、報道范圍、數據庫收錄等冤、編委會、廣告服務、英文版網站以及必要的外延信息淵如在不同數據庫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web下載率等指標冤;編輯部的聯系方式、通知公告和相關行業資訊,包括期刊動態、信息公告、編輯部工作安排以及行業會議、展覽等資訊,要求的信息規范、可靠,更新及時。

1.2.3網站功能

網站功能是評價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權重最大的部分,可以說是整個期刊網站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突出期刊網站的實用性,更好地服務作者、服務讀者、服務審稿專家,實現期刊從組稿、收稿、審稿、編輯加工到發排出版全過程的網絡化。網站功 能的二級指標包括在線采編、服務作者、服務讀者和特色服務4個二級指標。淵1冤在線采編。在線采編功能是指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的使用,通過作者投稿/查稿、專家審稿和編輯辦公功能的開發,以實現作者、專家、編輯和主編等在線稿件處理。淵2冤服務作者。主要是為作者提供論文撰寫、格式規范、論文投稿與發表等過程中的相關參考,包括政策法規、編輯規范、征稿簡約/投稿指南、寫作模板和下載中心等。淵3冤服務讀者。包括當期目錄、過刊瀏覽、文獻檢索、論文下載淵全文冤和期刊訂閱等,即主要通過及時有效地將期刊內容網絡化,以便于讀者能更快更及時地獲取論文信息。淵4冤特色服務。包括文獻跟蹤、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務和科學普及等。傳統意義的文獻跟蹤服務是指讀者可以在某期刊網站上登記并標明感興趣的論題,當期刊本身或其它合作期刊發表相關文章時,該網站將通過電子郵件告知用戶,讓用戶及時獲得相關信息[11]。評價體系中的文獻跟蹤主要是指期刊已中與此篇論文相關的文章索引。引文提示是指期刊網站除了提供文獻信息外,還在論文全文的參考文獻后列出該文獻的他引情況,通過點擊他引,可快速鏈接到引用文獻來源期刊的網站,閱讀文獻摘要或全文。E-mailAlert服務可為用戶免費定制E-mail送達服務,可根據訂閱用戶的需求,每天或每周及時將內容目錄發送給用戶[13]。科學普及是指期刊網站的科普宣傳功能,網站利用文字、視頻、音頻、動漫等多種表現形式普及科學常識,既可以向公眾傳播專業知識、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又可以擴大讀者范圍,提高期刊網站的點擊率和影響力。

1.2.4網站管理

網站管理主要分為信息內容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內容管理包括留言及公告管理、信息更新量和信息時效性,要求有專人對網站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信息更新及時有效,留言板等互動性信息能及時回復,與作者、讀者的互動性好。信息安全管理包括響應速度、可用性和安全性,要求期刊網站不能存在明顯的安全漏洞,對重要信息有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并確保網站訪問的安全性;網站響應時間短、訪問速度快,兼容性好,能支持多種操作系統和不同版本的瀏覽器訪問。

2評價結果與分析

2.1網站等級的劃分及評定

根據2014年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報刊核驗工作統計,江蘇省現有期刊442種,其中科技學術期刊228種,社科學術期刊115種,非學術期刊99種。228種科學技術期刊中擁有獨立域名網站的期刊145種。根據表1中科技期刊網站建設評價指標淵總分為100分冤對145種科技期刊進行評分,平均得分為73.4分,然后按照評分結果劃分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具體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網站功能達到優秀等級的期刊僅7種,占所有期刊的比例不到5%,分別為中國藥科大學學報、排灌機械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江蘇大學學報淵自然科學版冤、實用心電學雜志、中國天然藥物淵英文冤和電力系統自動化。而等級為差的期刊有17種,比例達到了11.8%,這17種期刊網站基本只包含了簡單的期刊信息、編輯部信息,以及服務作者、服務讀者和輔助功能的部分內容,大多沒有在線采編淵或只有簡單的在線投稿冤、特色服務、全文下載等功能,缺少會員登錄、留言板、二維碼掃描、RSS訂閱等互動性較強的內容,信息更新量少,時效性差,無法滿足作者、讀者和審稿專家對期刊網站內容的需求。

2.2網站評價指標得分及分析

為更加系統全面地分析評價科技期刊網站的功能,以指導江蘇省科技期刊網站建設并促進其發展,對網站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和二級指標的得分情況進一步深入分析,具體見表3。由表3可知,網站建設指標的得分率為69.3%,其中輔助功能的得分率較低,僅為47.1%,輔助功能三級指標中會員登錄、留言板和其它淵二維碼掃描區、RSS訂閱等冤的得分率均較低,分別為21.4%、35.9%和21.7%。由此可以看出,網站建設時對于互動類欄目的開發不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網站運行過程中,互動類欄目的維護比較耗費時間,需要編輯部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維護,考慮到當前期刊編輯部普遍人手不足的現狀,互動類欄目的設計就顯得略有不足。網站內容指標的得分率為68.7%,其中期刊信息的得分率較低,僅為60.4%,期刊信息三級指標中廣告服務、英文版和外延信息淵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冤的得分率較低,分別為28.6%、37.6%和13.1%。分析原因可能是:當前中國大多數科技期刊的讀者群在國內,對于英文版重視程度不夠,同時對期刊的經營不夠,期刊的廣告服務功能缺失,很大一部分期刊沒有開通在線廣告服務。網站功能指標的得分率為72.3%,其色服務的得分率較低,僅為15.1%,特色服務三級指標中文獻跟蹤、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務和科學普及的得分率均較低,分別為24.1%、4.8%、23.4%和8.3%。此外,三級指標中行業資訊和政策法規的得分率也僅為34.1%和17.6%。

3問題與建議

3.1問題分析

通過期刊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江蘇省145種科技期刊網站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可以看出,江蘇省科技期刊網站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批網站建設、內容、功能和管理比較完善的期刊網站,但也存在諸多的問題與不足:淵1冤從網站建設上看,期刊與作者、讀者和審稿專家互動性的輔助功能較少,比如會員登錄、留言板、微博、微信、APP和RSS訂閱等,期刊無法吸引讀者的注意,網站的點擊量很低,受關注度不夠;淵2冤從網站內容上看,大多數網站內容單調,信息資源貧乏,信息量少,且都以文字內容為主,缺少圖片、音頻、視頻及其它多媒體表現形式,與一般的門戶網站相比,網站界面簡單、表現形式單一、欄目單調,無法體現期刊特色;淵3冤從網站功能上看,網站具有在線采編功能的比例超過了90%,絕大多數的期刊實現了作者在線投稿、專家遠程審稿和編輯在線辦公的網上辦公模式。但網站的拓展功能明顯不足,特色服務內容依然不夠,比如網站具有文獻跟蹤、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務和科學普及功能的比例均不足25%,網站關于編輯出版政策法規的內容也僅為17.6%,還有網站的部分功能形同虛設,根本無法打開或打開后是空白。

3.2發展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在今后的網站建設與維護過程中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淵1冤加強網站互動功能建設,提高網站關注度。加強對留言板、微信、微博、QQ等功能的開發與維護,通過多種平臺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解決作者、讀者和專家在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期刊網站可以實行會員制,以會員登錄的形式實現網站資源共享,同時會員可以對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點評,評選熱點論文;編輯部根據會員的點評結果,定期更新,將優秀的論文推薦給讀者。淵2冤采用多種表現形式,豐富網站內容。網站內容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文字介紹,可以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展示。比如,可以通過圖片窗口來展示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成果,遠比簡單的文字說明更加形象生動.主編作為期刊的主要負責人,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影響力,網站除了期刊的文字介紹外,可以通過主編對期刊介紹的視頻來進一步宣傳期刊;關于編輯部團隊的介紹,除了編輯人員的基本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工作環境、團隊建設與交流活動、演講、參加業內活動等情況;還可以通過動漫、音頻和視頻來普及科學知識,介紹行業發展現狀等。淵3冤拓展網站功能,更好地服務作者與讀者。期刊網站的設計應該將服務作者和服務讀者的思路貫穿始終,除了滿足他們當前對信息和內容的需求外,還要考慮其深層次的需求。因此,網站應拓展服務功能,加強文獻跟蹤、引文提示和E-mail推送等特色服務,同時可以增加文獻數據分析、專家連線等服務,方便作者對文獻信息的統計分析。

4結語

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既是期刊發展的機遇,也是對傳統期刊的一種挑戰。期刊獨立域名網站作為期刊網絡化的一種形式,在網站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網站內容、網站功能和網站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通過多種形式豐富網站內容,同時從作者、讀者和專家的角度拓展網站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期刊自身的類型,建設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網站,以增加期刊網站的吸引力與關注度,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楊郁霞.從24種農業科技期刊網站調查結果談科技期刊網站的簡約性[J].編輯學報,2012,24(4):371-373.

[2]劉飚,邢飛,徐威.國外科技期刊網站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79-483.

[3]黃仲一,郭雨梅,毛善鋒.高??萍计诳W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編輯學報,2011,23(5):457-459.

[4]王媛,楊聚祥,劉永昌,等.我國科技期刊自建網站現狀與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0,(7):32-34.

[5]龍秀芬,吳惠勤,顏志森.我國化學類核心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分析[J].韶關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8):88-93.

[6]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等.2007耀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網站建設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7]程維紅,任勝利,王應寬,等.中國科協所屬科技期刊的網絡化建設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25-430.

[8]周青.綜合性生物核心期刊網站建設情況分析與思考[J].編輯學報,2010,22(4):355-357.

[9]陳強,黃萍,羅彥卿,等.江蘇省自然科學類期刊網絡化現狀調查與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10):156-159.

[10]于孟晨,張立新,潘秋岑.科技期刊網站的內容設置與定位思考[J].理論導刊,2014,(12):95-97.

[11]龍秀芬,吳惠勤,丁巖,等.美國化學會期刊網站建設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S1):25-28.

篇(10)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2-0221-02

Endnote是一款流行的文獻管理軟件,廣泛的應用于科技論文寫作、文學創作等參考文獻的管理與排版。它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研制開發,2012年8月的最新版本是X6(第16版),除可以用來創建參考文獻庫外,還可以加入文本、表格、圖像或方程式等內容,可以進行當地及遠程檢索。寫論文時,可以方便地插入所引用文獻并按照不同雜志所要求的格式進行編排。特別是當退稿重投時,可以非常方便的修改參考文獻的格式。

但是有些雜志對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要求同時列出標題,Endnote有時還不能夠很好的顯示,如“Fe2O3”,常顯示為“Fe2O3”或“Fe< sub> 2 O< sub> 3”,特別是當用google scholar進行學術搜索的時候,常顯示為后者,尤其是當google scholar的名聲越來越大的時候,它的應用也越來越廣,這是一個很明顯的bug。正常情況下,只有切斷域連接后,也就是轉換為文本時再手動更改,但是如果量大,則費時費力,這時我們可以借助Word VBA來減小工作量。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是一種Visual Basic的一種宏語言,主要能用來擴展微軟系列軟件的功能。1994年發行的Excel 5.0版本中,即具備了VBA的宏功能,但是office的其它成員還沒有此功能。到現在所有的Office系列軟件都具有VBA的功能,也就是說可以進行二次開發。綜合運用Word VBA可以大量減輕辦公室的工作量[1-3]。

對于將“Fe2O3”顯示為“Fe2O3”的這樣bug,讀者可以參考文獻[4]的第8章用替換的功能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這樣經過以上VBA代碼處理后,就可以將Endnote的這個bug修補好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先移除Endnote的域代碼,再運行此代碼,否則,將Endnote的域更新后,又會變為原來的樣子。還有在本文中出現的“”、“(”、“)”或“\”都是半角的。

參考文獻

[1]劉貴偉,廉鎖原,彭彩紅.利用Word VBA程序快速自動編排離子反應方程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439-42.

上一篇: 中學生消費情況論文 下一篇: 社會實踐觀看活動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齐河县| 尼木县| 九龙坡区| 江口县| 罗平县| 靖边县| 平和县| 清新县| 奎屯市| 宁乡县| 彭州市| 广东省| 苍溪县| 新建县| 云和县| 清水河县| 资源县| 华坪县| 漳浦县| 香河县| 临洮县| 绵竹市| 达拉特旗| 平凉市| 宣恩县| 长兴县| 凌海市| 三原县| 宁乡县| 呼图壁县| 桐梓县| 阳谷县| 布尔津县| 垦利县| 苏尼特右旗| 夏津县| 和硕县| 涿鹿县| 昭平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