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5 14:44: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雕刻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紫檀雕刻技術開始流行于明清時代,在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是運用雕刻來做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只是把自己的喜歡的一種事物掉了在紫檀上邊,沒有過于繁瑣的修飾,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紫檀雕刻技術逐漸變的更加具有文化內涵,開始涉及一些人文的情感,人們開始借助于景物來流露自己內心的情感,使紫檀雕刻更顯得古樸端正,沉著文雅。從史料來看,我國的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發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別具特色的木槳、圓雕木魚等,到了盛唐,木雕藝術的造型已趨完善,特別是佛像、菩薩等,宋元木雕受到社會變化的影響,作品著重以寫實為主,突出生動,傳神和俊健,明清時期的木雕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無論從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強調藝術與寫實相結合,并逐步形成不同門類和風格的木雕藝術,紫檀雕刻以其獨具的紋理和質地,成為民間流傳的優質雕刻用材,特別是在蘇州地區盛行。
紫檀雕刻技術的結構和表現手法
紫檀雕刻制品作為民間工藝美術組成部份,雖然他被流傳下來,但是人們對于它的雕刻藝術和審美價值都沒有完全理解,僅僅是把他作為一種家里的一種裝飾品,根本沒有完全發揮他的價值。而實際上歷史上紫檀雕刻工藝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手工藝術,他主要是根據各種技術的相互結合,比如說繪畫、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響,而對于工匠來說,這是他們一種謀生的方式,他們會通過家族的傳承和沿襲,進行雕刻技術的發揚。而這種雕刻技術的傳承絕大多數是屬于師徒傳承,但是也存在嚴格的規則,如徒弟學藝先要請客拜師,并舉行一定的儀式,然后才開始學徒生涯,而師傅并不馬上授藝,學徒必須先干些雜活,而技藝的真正傳授往往需要在師徒間有了相當的信任感后才會開始,所以一些不太靈活的徒弟,甚至在學完三年滿師時,還不知道紅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滿師時往往也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徒弟以各種食品謝師,而師傅以做紅木雕刻的各種工具相贈,這種儀式結束,便意味著徒弟可以獨立操作了,這種謝師形式不僅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尊師愛徒的優良傳統,而且也表達了師傅對徒弟的殷切期望。
紫檀雕刻藝術的創新的幾點建議
紫檀雕刻的藝術構思必須借助現代審美意識和傳統藝術特點,才能產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雕刻創作中,風格的轉變最能直接表達作者個性的展現。在發展尋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從單一向劃一的僵化模式里解脫出來,紫檀雕刻的創作探索就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技法的同時大膽地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我們改進的地方,以下是根據我多年的研究提出的幾點建議:
1.選擇年份悠久的材料
紫檀木材的處理和選材是極其重要的,原料的處理和選材配料水平的高低,是制作整件家具的基礎。據了解,中國紫檀博物館陳麗華館長在三十年前剛開始做紫檀家具時,對于材料的選取是十分講究的,由最開始用電烤、鍋煮,到后來有才用最原始的方法浸泡通分晾干,這樣才能確定下來選用的木材,而這個過程中雖然耗時比較長,但是卻是成功的關鍵步驟。
2.材料拼板要注意同時性
選材拼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件作品要盡量選擇同一批次、同產地、樹齡接近的木材來拼做。如果材質不一樣,它的抽脹比就不一樣,遇溫度和濕度變化就容易開裂。
3.紫檀雕刻的過程中要注意結構的合理
中國明清宮廷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視,其結構合理是首要的。家具的構件之所以可以提現它的美觀,主要凸顯的就是它的結構合理化,能夠完美的使在雕刻的過程中,一絲不差的雕刻出精致的作品,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是需要結合多重的因素考慮的,做到連接合理,扣合緊密,這絕不是三兩句就可以理解的。而紫檀雕刻按照家具的設計圖樣,科學地掌握雕刻中的粗細緊密和力學平衡的合理性,運用巧妙的構思,不用一根釘,采用精巧準確的結構,便將紫檀家具的各個部件緊密相連,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發,這是現代工藝所無法企及的。
1.《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特點
1.1《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地位
《電子技術基礎》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能使學生獲得電子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對后續的課程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接口技術》、《計算機通信原理》和《計算機硬件維護》等都有很好的奠基作用。
1.2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2.1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問題
現在很多學生存在很大的誤區,認為計算機專業就是學習編程的,重語言輕硬件,認為這門課程與計算機專業毫無關系。其次該門課程前導課程應該有高等數學、大學物理中的原子核結構及電路原理。本課程應在電路原理學過一學期后開設,要求學生在網絡定理(如戴維南定理、疊加定理和諾頓定理等)、線流電路和暫態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我院從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角度出發,直接開設《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因此學生前期相關知識的儲備不夠,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感到力不從心,從內心里排斥該課程,降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可度。
1.2.2教師對課程的設置目標不明確
幾乎所有的理工類課程都會開設《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擔任這門課程的老師都是一個教研組的,由于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是一起制訂的,會出現不管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是雷同的,更有甚者連課程習題都一樣,完全沒有考慮課程開設專業的不同。造成的后果是所有的學生貌似都是電類專業的,老師認為自己的知識點講得很全很細,學生學得很累,但是又沒學到什么。因為老師沒有結合計算機專業的特征提取內容,學生認為學了和沒學一樣,對自己的專業沒什么幫助。
2.解決上述問題的舉措
首先為了體現課程與計算機專業之間的相關性,老師必須先找出課程與計算機專業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從構成計算機系統的部件和連接這些部件的總線結構分析。
計算機的硬件組成的核心部件有CPU,相當于人的大腦。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組成。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和程序都儲存在存儲器當中。因此講清楚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就能對計算機的硬件組成有很具體的理解。而運算器由半加器、全加器、移位寄存器等構成,這部分內容在數字電路部分都會做詳細的介紹,而CPU接收的高低電平脈沖是由觸發器構成的雙穩態觸發電路提供的。
而存儲器的類型有隨機存儲器和只讀存儲器。而隨機存儲器又可分為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和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SRAM就是作為計算機的主存,與CPU之間做數據交換,它是由六個MOS管組成的基本單元。只讀存儲器按半導體材料分為MOS型和TTL型兩種。這些內容在數字電子技術中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的時候都有說明。
計算機在信號處理和傳輸的過程中,涉及調制和解調技術。計算機處理的是數字的基帶信號,而進行遠距離傳輸時,基帶信號必須搭載高頻的振蕩信號,這就涉及模數和數模轉換的接口技術。與總線有關的電路一般有三態門、OC門、奇偶校驗電路數據鎖存器等,這些內容都分布模電和數電的內容里面。
還有涉及計算機的電源部分和時序系統部分,很多設備的電源都包含變壓、整流、濾波穩壓等電路,而時序系統包括主振蕩器、時鐘發生器、周期觸發器等。
教師通過這些內容的梳理,可以很好地把課程和專業相結合,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并且在講到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和學生舉例,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點與自己的專業相關,從而增強學習動力。
其次,關于學生前期知識儲備薄弱的問題,老師可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安排一些自學內容,讓學生課后補充知識。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講授基本理論、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力求敘述詳細、具體,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3.課程內容的選擇
本課程分為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部分內容。總學時只安排54個學時,所以在內容上既要考慮計算機的相關內容,又要考慮學時的緊迫性,必須緊湊地安排教學內容。
3.1《模擬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
《模擬電子技術》是數電的基礎,也是整個電路學習的基礎。特別對于計算機專業,包括計算機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如果學生對于濾波電路、采樣電路、比較電路和各種信號發生電路的原理不清楚的話,就沒辦法真正理解后續課程的精髓。因此,在內容選擇上,安排如表1所示。
對于半導體三極管及放大電路基礎那部分內容,考慮到讓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放大電路的結構,給學生分發元器件,讓學生搭建共射極放大電路,并自己調節可調變阻器的阻值,觀察輸出波形,由此了解三極管處于放大電路的條件。通過反饋回路的搭建,可以預先讓學生觀察反饋的結果,并對反饋的概念有所了解。
對于集成運算放大器部分內容,考慮到課時的問題,直接在實驗室開展。給學生分發元器件,讓他們搭建運算電路,通過對波形的分析,掌握各種不同運算電路的特征。
3.2數字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
對于計算機專業來說,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學習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等課程的基礎。考慮到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適當減少原理性知識內容,強調對器件功能的熟悉和應用,補充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知識點,為后續課程打好基礎。比如在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這一章中,由于目前CMOS門電路應用比較廣泛,因此先講CMOS門電路,再講解TTL門電路。略去動態特性的分析,對輸入輸出特性做相應介紹。在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中,加法器和半加器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CPU運算電路的工作原理。在時序邏輯電路中,計數器、寄存器都是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主要電子部件。因此,在內容的安排上,如表2所示。
對于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實驗室,直接讓學生設計半加器和全加器,可以添加反碼和補碼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運算器的工作原理。
對于時序邏輯電路的設計,可以安排學生直接設計計數器和寄存器,了解這些部件的工作原理。
4.結語
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內容廣度和深度都比較高,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是不容易的。但是通過對課程內容的重新整合,列出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知識點,穿插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考慮到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比較強,部分內容可安排自學或者在實驗室自主開展,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秦曾煌,姜三勇.電工學(第七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對電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提高電力運行效率,國家相關部門對電力調動計劃有效研究,并制定了相關的實施方案,主要目標是為實現電力調度自動化、科學化,以滿足社會對電能的需求。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所要管理內容非常多,其中數據信息的管理不僅難度大,對其準確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實現自動化管理,加強可視化技術與電力調度自動化的功能融合,對提高電力系統運行質量有很大的作用。
一、可視化技術
1、基本概念
可視化技術在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有著明顯的作用,是將整個系統運行情況以及屬性分析借助可視化技術進行科學有效處理,再通過圖像技術將其顯示出來,操作人員可根據圖形顯示對電力系統運行狀態了解,并且針對各種異常情況以及功能延續發展的決策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與研究,以保證系統運行正常,不斷提升運行效率。可視化技術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將系統運行數據轉換為可以看得見的圖片或者圖形的形式,將數據以一種可以從直觀上快速、有效分析的形式呈現出來,促進操作人員更好的掌握系統運行規律;二是可視化技術能夠將系統運行狀態通過相關的計算方法進行全過程展示,可針對其中的錯誤參數進行及時修改,以保證數據正確,運行正常;三是可視化技術與科學算法相結合,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與質量,以達到準確數據運用的效果,可根據數據顯示對其中存在的故障進行原因分析,為作出有效的故障解決方案提供已知信息,實現可針對性的問題研究與解決。
2、現階段可視化技術發展情況
科學技術已在不斷提升,并在各領域中取得良好的應用成績,信息化的應用逐漸廣泛與普及,在電力系統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應用已不再是假設,隨著信息數據不斷增多,單靠人們的腦力、體力去快速、有效完成數據分析以及處理已經不夠現實,并且在人們所能理解與處理的范圍內也會常出現遺漏、錯誤等現象,對電力系統的運行穩定性不能提供基本保障。而在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下,利用技術功能和算法,將大量的數據轉換成圖形和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數據可分析的方便性、直接性,對數據處理的科學性、準確性也有所提高,目前已被電力系統廣泛應用,并得到了電力企業的重視。可視化技術的形成主要是依據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相關知識的相結合,本文針對可視化技術發展情況作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與分析,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如表1所示
二、可視化技術綜合應用
可視化技術在電力調度自動化中應用,其主要應用的發揮技術有計算機圖形可視化技術、與應交互技術,并利用科學形式以及相關的先進技術設備的相結合實現電力調度自動化的可視化技術,科學設備主要采用可視電話、單兵裝置、液晶大屏等,其形式是以可視化會議為主,進而實現綜合性強、科學性好的可視化技術,在電力系統運行中發揮這重要的作用,目前,電力調度自動化的可視化技術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模塊。
1、數據圖形展示
(1)二維圖形展示
二維圖形展示是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收集、處理,形成可視的圖形并呈現出來的整個過程,通常有三種方法可供應用,分別是:單拼圖法、等值線法和動態潮流發,其中單拼圖法主要是以呈現數據信息為主,通常有四個步驟:第一步針對單拼圖法的應用,要明確最大數據內容,接著要定位矩形區域,填充背景;第二步對越限情況全部了解,并能夠根據越限情況在矩形區域實施內切圓繪制;第三步,明確扇形位置、比例,主要是以最大設定值和數據為分析依據;第四步繪制扇形和顏色填充。而等值線法具有顯示各種類型的數據作用,對線路負載率、節點電壓、變壓器負載率等清新顯示。動態潮流法在電力系統可視化技術中應用率非常高,主要是利用潮流的流量與流速進行負荷情況確定與表示,若三角形處于較大狀態,則可以確定流速也相對較快。而根據數值大小便可以推斷出流動步長,再根據步長和線段值進行方位與數量推算。二維圖形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利用圖形顯示功能為操作人員提供數據信息,并從數據信息中掌握電力運行狀態,包括電力調度總體規劃。
(2)三維圖形展示
在二維圖形展示的基礎上,實現三維圖形展示功能的增強,二維圖形展示與三維圖形展示是電力調度自動化的可視化技術功能發揮的關鍵,最為主要功能要素,對其應用原理以及功能更應該加以了解。圖形展示的形式一般以單棒圖、三維圖形旋轉為主,可實現多個角度對圖形數據的觀察,更方便于操作人員掌握電力調度數據,以保證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二維圖形展示具有極強的立體感、直觀感,并且繪圖、制作相對簡單、快速,有效形成可直觀觀看的電力數據圖形。再借助操作人員的觀察、分析能力,對數據變化規律更好的掌握,以便更好地對數據信息進行合理分析,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錯誤。
2、實時調度監控可視化
通過各種可視化技術和計算方式,實現對電網調度數據的直觀@示,對象包括線路有功情況、變電站負載、發電廠出力等,通過線路潮流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形式,在計算機系統軟件或液晶大屏中展示實時動態,方便調度員實時觀測。通過可視化實時分析,能夠方便調度員實現人機互動,如通過對電壓分析結果、靈敏度分析結果等進行綜合動態排序,實現動態實時分析界面構建,使電網基于分析結果實現更加高效的可視化效果展示。
中圖分類號:TM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6-0147-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電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進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力調度系統的運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可視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的提供一種特殊的數據表示形式,進而不斷的為電力系統的運行提供更多精確的數據,這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獲取電能數據的方便性,而且還有效的提高了電力調度的效率。
1 可視化分析
通過對可視化分析技術的認識與了解,我們可更高效的將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的可視化技術運用在電力企業中,進而不斷的提高電力系統的調度效率,以此來有效的促進電力企業的穩定發展。下面,就針對可視化分析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1)可視化技術的基本概述。可視化技術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圖形學的一種新技術,期通過圖片的形式來代替枯燥的數據,進而為人們獲取數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的可視化技術主要就是指:不斷的將電力系統中的運行狀況以及各種屬性,來不斷的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進而不斷地提高操作人員的閱讀速率,以此來有效的促進操作人員能夠實時的了解和掌握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的運行狀況。(2)可視化技術的基本發展情況。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斷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在電力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已是當前電力行業發展的主流。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電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加大,進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電力系統中的數據資源。
2 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
隨著電力企業的不斷快速發展以及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可視化技術在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廣泛,進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從而也就有效的促進了電力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下面,就針對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2.1 二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
(1)單品圖法。單品圖法在二維可視化技術中的應用主要包括:第一,有效的找出單品圖法下的最大數據,并對最大數據所在的矩形區域進行顏色的填充,以此來有效的標注出最大數據所在的位置。第二,根據電力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在相應的矩形區域內繪制一定的內切圓,進而用規定的顏色對其進行填充。第三,根據系統運行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及最大數據,來有效的確定扇形區域。第四,根據電力系統實際的運行情況,來選擇規定的顏色對扇形區域進行填充,進而就能有效的將相關的數據信息直觀的呈現出來。
(2)等值線法。單品圖法可直觀的將電力系統中的數據顯現出來,而等值線法就能有效的將不同類型的數據呈現出來。其中,運用相應的等值線法可有效的將電力系統中的線路負載率、節點電壓以及相關的變壓器負載率呈現出來,進而不斷的促進人們了解和掌握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況。
(3)動態潮流法。系統潮流是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情況。因此,我們就可將可視化技術不斷的應用在電力調度的自動化系統中,進而不斷的避免此種現象的發生。其中,系統潮流通常用潮流的數量和流動的速度來確定負荷的大小。
2.2 三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
(1)單棒圖。單棒圖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表示出變壓器以及電容器的安全情況,這樣就能有效的促進操作人員對電力系統運行狀況的了解。其中,單棒圖主要是由一個對比棒和一個主棒組合而成,主棒主要是顯示當前的運行數據。(2)圖形三維旋轉。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電力圖也逐漸的由二維形式轉變成為了三維。
3 總結
隨著電力企業的不斷快速發展,電力系統的規模也在不斷的增加,而不斷的研究與分析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的可視化技術,對于不斷的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性能以及有效的促進電力企業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認識與了解可視化技術的相關概述,以此來不斷的將可視化技術運用在電力調度的自動化系統中,進而不斷的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性能,從而有效的降低操作人員的工作壓力,以此來不斷的促進電力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資源理論也在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急待全面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合理、高效地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不但可以豐富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研究的內容,而且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問題的研究。
2013年8月,本課題組對蘇北連云港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開展了生成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問卷調查。試圖了解目前連云港地區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生成教學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
研究方法與對象
課題組設計了15個調查問題并編制成調查問卷,對2013年連云港市暑期信息化專題培訓中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班學員)實施問卷調查,同時還對其中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
在調查中,共計發放問卷247份,回收247份,其中有效問卷237份。參與調查的信息技術教師整體情況如下。
任教分布:45.99%的受訪教師為小學信息教師,共109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占總數的35.44%,有84人。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占總數的18.57%,共有44人。
地區分布:在受訪的教師中有58人來自贛榆,占總數的24.47%。54人來自東海,占總數的22.78%。有48人來自市區,比例達到20.25%。來自灌云、灌南教師比例分別達到16.03%和16.46%,分別有38人和39人。受訪教師的地區分布相對均勻。
教齡分布:受訪教師中,教齡為1~5年的人數比例為14.02%,教齡為6~10年的人數比例為33.64%,教齡為11~15年的人數比例為40.19%,教齡為15年以上的人數比例為12.15%。有七成以上受訪教師的教齡介于6~15年,他們教學閱歷豐富,教學理念已經相對成熟。
性別分布:74.68%的受訪者為男教師,25.32%的受訪者為女教師。
調查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信息技術教師對生成性課程資源意識淡薄
參與調查的教師中,47.68%的教師在這次調查之前知道生成性課程資源但不是很了解,僅8.02%的教師知道并有所研究,有44.3%的教師表示不知道,是在看了問卷上的解釋說明才知道的。
您的課堂教學中有生成性課程資源產生嗎?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35.44%的經常有,沒有的僅為10.13%,有54.43%的教師沒有留意過。有五成以上的小學、初中和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對課堂的生成性課程資源沒有留意過。
對于“生成性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地位”,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24.47%認為非常重要,35.44%認為比較重要,40.08%的教師對生成性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地位還比較模糊,沒有意識到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對生成性課程資源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的信息技術教師還大有人在。
2.信息技術課堂中生成性課程資源流失嚴重
如果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師的預設,僅有50.63%的教師將其作為教學資源來組織課堂教學,有45.99%教師選擇個別問題個別解決,不會作為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甚至有3.38%的教師會選擇放棄不做考慮。
對于“是否經常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來組織和開展教學”的調查,僅有22.36%的教師表示經常利用,有69.2%的教師表示很少利用,甚至有8.44%的教師表示從不利用。此外,數據表明有29.29%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經常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稍微好于初中的14.86%和高中的20.59%。進一步訪談得知,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展得較為正規,在教學時間和場地上都能夠有所保障。而初中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時間上往往受到初中和高中升學壓力的影響,信息技術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往往會放棄課堂中的生成性課程資源。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局限于課前的預設和固有的經驗,不善于或不愿意根據教學情境和教學主體的變化來調整教學,使得課堂中的生成性課程資源白白流失。
3.信息技術教師開發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能力和方法欠缺
在處理課堂中的生成性課程資源時會覺得困難嗎?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50.21%的教師表示比較困難,僅有29.54%的教師表示一般不會遇到困難。可見,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教師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你認為影響生成性課程資源利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經統計,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師都一致認為教師的素養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可見,教師的綜合素養是影響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關鍵因素。
對“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挖掘和發現的主要途徑”一題,經統計,有83.97%的教師選擇課堂觀察。傳統的課堂觀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們還可以嘗試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小組間交流等形式去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
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科技新技術層出不窮,信息技術課本原有的教學內容和實踐往往滯后。學生對信息處理的方法和方式也不斷更新,已經不再局限于課本上固有的方法。一些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往往招架不了,更談不上去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信息技術教師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方式方法有待更新和改進。
建議與對策
針對調查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筆者分別從教師、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生三個維度提出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的對策。
1.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養
(1)更新教育理念
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對生成性課程資源的敏感度以及開發利用的程度和效果。信息技術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1]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始終關愛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互動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三維教學目標的生成、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過程的動態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以學生發展為主的課堂教學。[2]
(2)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過程開放、充滿不確定性,隨時隨地會涌現出一些超出教師預設的情況。[3]在捕捉生成性課程資源時就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迅速地判斷其價值,所以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
(3)提升課堂教學機智
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往往稍縱即逝,信息技術教師要練就高超的課堂教學機智,及時捕捉并合理利用,努力避免有價值的生成性課程資源白白流失。在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經常進行課后反思,在總結和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觀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機智。
2.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
(1)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實踐證明,寬松民主的師生關系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和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自由、愉悅、和諧的精神環境中,能增強參與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提高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尊重、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在計算機上動手演示獨特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求異思維的習慣,從而使信息技術課堂涌現出更多有個性、有特色、有價值的生成性課程資源。
(2)構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
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動態生長的。互動是開發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的必備條件。[4]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如講授法、任務法,堅持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著學生這一主體來進行,構建師生互動平臺,從而有效地促進生成性課程資源的產生。
生成性課程資源是依托具體的教學情境產生、變化和發展,以至消失。[5]要實現課堂中課程資源的有效生成,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教室中網絡和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創設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師生間實現真正的互動,促成生成性課程資源不斷產生和進一步發展。
提問往往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信息技術教師對課堂問題設計要精要恰當,能揭示矛盾,形成認知沖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課程資源的生成。另一方面,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使教學過程由單向交往發展為雙向交往,使課堂充滿生成的活力。
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積極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促成更多生成性課程資源的產生。
(3)設計彈性化的教學預案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并不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意地開展教學,而是要事先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但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又是開放的,生成性課程資源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所以,教學設計不能過于機械和過分統一,而應該具有彈性,給開發、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提供廣闊的空間。
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自主學習。在教學方案的設計時要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體驗。新課程還強調學生要合作探究。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為師生、生生間的交流留有余地。同時,還要為學生消化吸收課堂所學留足時間。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進行彈性化的教學預案,不能把課堂教學設計得過滿,不留有余地。
3.開發利用學生資源
新課程強調“以生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圍繞著學生進行。要逐漸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言、敢于動手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要細心和耐心,積極捕捉學生的錯誤資源,把它當作一種重要的生成性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為教學和全體學生的發展服務。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學任務都需要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學生任務完成與否、質量高低如何,都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并在計算機上進行實踐和論證。我們要敏銳、及時地把握與捕捉,把各種生成和變化著的信息,巧妙轉化成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避免這些有價值的課堂生成性課程資源白白地流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3]董自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形成與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0,(9):104-10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056
子宮脫垂是臨床常見病以及多發病, 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均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在對子宮脫垂患者治療時, 手術治療, 尤其是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能夠對患者起到一定效果, 并且其技術成熟, 在當前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1, 2]。但當前的諸多研究顯示, 常規子宮脫垂手術已經無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 分析了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的可行性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40例子宮脫垂患者, 患者年齡21~39歲, 平均年齡(28.63±6.74)歲。所有患者均已經被確診為子宮脫垂, 將其S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8.35±6.36)歲;觀察組患者年齡22~39歲, 平均年齡(28.91±6.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需使用腹腔鏡手術的方法治療。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需實施全身麻醉, 并對其會陰、腹部以及陰道實施常規消毒處理, 并取截石位, 為患者留置尿管。需注意患者足部需比頭部高30°左右。將臍孔作為穿刺點, 建立氣腹, 壓力為14 mm Hg(1 mm Hg=0.133 kPa)。并在距離患者圓韌帶約2 cm的位置對其實施5 mm Trocar穿刺。在此基礎上,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腹腔鏡手術治療, 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 在臨床治療時, 首先使用單極電凝鉤將患者膀胱腹膜折返切開, 在切開后需使用7號絲線縫合網片, 將網片固定在子宮頸內口中, 將分離鉗置入患者子宮, 將穿刺針撤出, 將分離鉗放置在切口腹膜外側, 并在患者圓韌帶前方的闊韌帶內部, 進行膀胱腹膜折返處理, 使用可吸收線將患者膀胱腹膜折返進行連續性的縫合, 并將其直腸前壁的雙側底韌帶以及漿膜放置在宮頸后壁中, 使用可吸收線對其進行短縫合, 將網片兩端進行拉緊, 讓患者子宮可以懸吊在正常解剖位置[3-5]。手術完成后排除患者腹中氣體, 將多余網片進行切除, 在兩側腹壁切口實施筋膜固定治療, 最后可進行穿孔縫合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在治療效果上, 需對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癥狀情況進行觀察。若患者在術后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 甚至完全消失, 則表示治療有效。在治療安全性上, 需使用對比并發癥發生率的方法對安全性進行評價。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19/20)明顯高于對照組70%(14/2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0, P0.05)。
3 討論
子宮脫垂是婦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 也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造成極大危害。尤其是經產婦, 子宮脫垂的發生率更高, 極有可能導致其出現死亡, 造成嚴重后果[5-7]。當前在對子宮脫垂患者治療時, 最為常見的方法即手術治療, 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 腹腔鏡子宮脫垂手術開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腹腔鏡子宮脫垂手術不僅可保證患者子宮完整, 更是能夠盡量減少創傷, 對患者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手術治療是對子宮脫垂患者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一治療方法能夠針對患者病灶治療。而當前普遍使用的腹腔鏡手術, 更是可明顯提升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 因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8, 9]。但對于腹腔鏡手術而言, 其種類是非常多的, 若沒有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 則無法起到預期的療效, 甚至會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
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是一種全新的方法, 主要是依靠網面來實現并且強化子宮懸吊的效果的, 并且也能夠讓子宮主韌帶以及子宮圓韌帶的使用得到明顯提升, 避免了自身由于力量缺乏而導致的韌帶效果不佳的情況, 因此能夠明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而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在實施過程中, 有可能會導致手術器械對患者造成損傷, 從而對提升治療效果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 針對患者而言, 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就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這一方法能夠非常好的避免外源性組織損傷, 對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明顯高于對照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屬于改良微創手術, 這類手術治療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同時其治療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 金海紅, 孟津, 姜麗, 等.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22例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3):5251-5253.
[2] 伍燕, 羅岳西, 劉先平, 等.腹腔鏡下改良子宮骶骨固定術治療子宮脫垂的近期療效觀察.西部醫學, 2015, 27(10):1545-1547, 1551.
[3] 蘇燕燕, 李海霞, 張風格, 等.子宮脫垂患者行改良腹腔鏡子宮懸吊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統醫學, 2016, 1(6):55-57.
[4] 梁婷, 黎勇明, 劉麗娟, 等.改良腹腔鏡下子宮懸吊術加圓韌帶縮短術治療子宮脫垂的臨床觀察.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6, 16(12):2330-2332, 2367.
[5] 戴梅玲.腹腔鏡下子宮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手術配合與護理.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0, 2(31):284.
[6] 胡F, 陳黎, 邵明君, 等.腹腔鏡骶骨岬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可行性初探.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1, 25(11):61-62.
[7] 付小玲.腹腔鏡下子宮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手術配合與護理.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1):215-21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5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57-01
現今微創技術已經在我國各級醫院開展起來,此技術對患者的創傷很小,但此項手術治療需要給予患者建立氣腹,患者會在術后出現一些并發癥情況發生,現今,無氣腹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已經開展解決了上述問題。筆者所在醫院自2008年起開始使用蛇牌腹腔鏡和桐廬腹壁懸吊裝置和傳統開腹手術器械對婦科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現總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收治10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子宮肌瘤均為單發或不超過3個,年齡32-46歲,無手術禁忌。隨機選擇50例行改良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為懸吊組;50例行傳統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全部病例均常規B超檢查,術前常規宮頸細胞學進行輔助檢查排除其他疾病。
1.2 治療 筆者所在醫院應用桐廬腹壁懸吊裝置、傳統開腹手術器械、德國生產的蛇牌腹腔鏡設備等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懸吊組患者麻醉選擇腰硬麻醉進行,臍輪上或下緣弧形小切口1.0cm,以兩把布巾鉗鉗夾切口兩側皮膚并向上提拉腹壁,以直徑10mm的穿刺套管針(Trocar)穿刺進入腹腔、導入腹腔鏡。再以Kirschner Wire針在恥骨聯合上3-4cm至下腹部正中臍下2-3cm橫穿皮下,腹壁懸吊裝置固定Kirschner Wire針兩端,再固定到懸吊臂桿上,最后把懸吊臂桿固定在手術床側。造成腹腔內一定空間后操作如常規開腹手術。氣腹組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右側下腹部各穿入5mm穿刺套管,導入腹腔鏡器械進行手術操作。
1.3 評價項目 對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數、術后肩背痛、術中出血、手術時間等項目進行記錄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應用ssps15.0軟件進行處理,并應用t檢驗、x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懸吊組患者中1例子宮肌瘤位于子宮后下壁,麻醉效果不理想,出現鼓腸,腹腔鏡操作困難,中轉開腹,1例患者術后病理診斷子宮肉瘤,術后一周開腹行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硬膜外麻醉而未加用任何強化藥,患者術中、術后無不適。其余患者均手術成功。兩組術中情況比較,懸吊組術中出血量比氣腹組少,P
3 討論
筆者所在醫院實施的懸吊法腹腔鏡比較經濟、實用。文獻報道:腹腔鏡肌瘤剜除后子宮切口瘢痕的強度不如開腹手術,術后有子宮切口裂開、術后妊娠子宮破裂的可能。因此術者必須具有嫻熟的腹腔鏡手術操作技術和經驗,掌握熟練的鏡下縫合的方法。此項治療技術擴展了治療的范疇,且可用普通長持針器直接縫合子宮切口,解決了腹腔鏡下縫合的難題。必要時術者手指進入觸摸組織及輔助操作,使操作更為靈活,便于解剖分離、止血等精細手術操作,手術中基本不需要一次性耗材。本結果表明懸吊法腹腔鏡手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具有腹腔鏡手術的微創及開腹手術的便捷的優點。
氣腹狀態下,使胸腹腔內壓增高,回心血量減少。氣腹直接壓迫心臟,致使心臟舒張障礙,心輸出量降低,以增加末梢血管阻力來維持血壓。腹膜擴張可能會誘發心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跳驟停,以及全身麻醉復蘇時患者嘔吐可能會造成誤吸和窒息,我院曾有1例腹腔鏡手術術后出現嘔吐窒息造成吸入性肺炎并發低氧血癥。腹腔鏡手術中CO2氣體常給患者造成呼吸、循環及內分泌等嚴重干擾,CO2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還可導致高碳酸血癥而抑制心肌。故腹腔鏡手術大多在全麻下進行,而懸吊法腹腔鏡手術可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降低病人的麻醉、手術風險及費用,明顯降低術后皮下氣腫、肩背痛的發生率,減少了氣腹腹腔鏡手術的并發癥。懸吊法腹腔鏡手術較氣腹腹腔鏡手術形成的手術空間相對小,我們通常采用臍輪上緣切口,尤其對估計操作困難的手術,進鏡口高,距離盆腔臟器相對較遠,使盆腔臟器暴露更清晰,有利于操作。腹腔鏡已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領域,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住院時間短及恢復快等優點。在婦科領域中,絕大多數的婦科手術將均可通過內鏡來完成[5]。
總之應用此項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擴展了手術治療的范疇,其可對高齡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避免其出現其他并發癥的發生,且降低了患者的手術治療的費用,值得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堅.無氣腹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剜除術18例分析.使用婦產科雜志,2008,23(3):189.
[2] Mertens zur Borg IR,Lim A,Verbrugge,et al.Effect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elevation and positioning on hemodynamic responses during carbon dioxide pneum operitoneum for laparoscopic donor nephrectomy,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Surg Endosc,2004,18:919-923.
1仙游木雕藝術
1.1仙游木雕的發展歷程
仙游木雕興始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時期。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興建寺廟建筑,木雕工藝涌現。到了宋代,人們對媽祖的信仰,通過雕刻了幾尊生動形象的木雕媽祖為人們所贊賞。后期還有節約風格的明代木雕和裝飾風格的清代木雕,仙游木雕后期開創了“仙作”木雕家具的先河。現在,仙游的木雕產業注重傳承傳統的精湛的木雕工藝和創新的表現手法,仙游木雕業生產規模在不斷擴大,出產古建筑裝飾木雕、神像木雕等。
1.2仙游木雕的藝術特色
(1)仙游木雕的寓意化圖案與題材選定。仙游木雕設計所選擇的題材豐富多樣,有以人物為題材的木雕刻畫,主要是對人物的外貌體征和神態進行刻畫,一般會和人們所熟悉的故事相結合,通過木雕展現精彩的故事情節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動物紋樣主要是選擇帶有吉祥寓意的動物,如華夏民族所崇拜的圖騰龍、鯉魚躍龍門等;植物紋樣中傲骨的梅花、充滿生機的卷草、剛正不阿的松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花開富貴的牡丹等;運用福、壽、喜的吉祥文字的題材等。在仙游木雕藝術創作中普遍喜歡運用象征的方法創作圖案,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系,用特定的、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精神品質或表達某一事理,通過圖案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2)仙游木雕的雕刻工藝。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仙游木雕兼容并包,汲取其他地區雕刻技術的優點,既有其他木雕工藝的某些共性,又形成了獨特的雕刻技法和藝術特色。比如繪畫中白描的表現手法的線刻;有跌宕起伏的層次感的淺浮雕和深浮雕;有人物、動物等題材的獨立的立體雕刻的圓雕技術;具有空間穿透效果的透雕,也稱為鏤空雕刻技術;精雕細刻的微雕。這些雕刻技術有各自的特點,根據題材選擇合適的雕刻技術。木雕的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藝術語言在細節處可見一斑,使其所刻畫的花草具有生機,刻畫的鳥蟲具有靈動性,人物惟妙惟肖,通過外在的雕琢,傳達作品蘊含的深意。
1.3仙游木雕圖案的審美價值
仙游木雕圖案主要是要傳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理想的追求,還可通過藝術方式將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風情體現出來。其具有儒家思想中雅俗共賞的品質,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啟蒙、教化、審美思想意識和精神活動的產生,引起觀者情感的共鳴。
2數字化平面設計藝術
2.1數字化平面設計概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字化平面設計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通過計算機此類數字化設備進行的圖片資料的輸入與輸出,各種資源的下載和各類計算機繪圖軟件的運用的數字技術制作方式,具有特殊技術性和豐富性,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并且能在網絡上共享資源。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數字化的平面設計更為現代平面設計師推崇。
2.2數字化平面設計的特點
數字化的平面設計主要是通過對素材的提煉和創新設計,利用計算機可操控的參數來設定設計作品的各方面的數值,如形狀、顏色、層次,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的一系列數字化設計。運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設計制作,效率高、占用空間小,它能夠節省時間,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以不同形式展示同一設計。在技術操作上,可以隨意修改設計,利用扭曲、透視、變換等手法,可直觀地對比不同設計作品。設計者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虛擬設計,發現設計中的不足并及時修正和完善,從而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
3仙游木雕藝術與數字化平面設計的辯證關系
3.1仙游木雕藝術對數字化平面設計的啟發
(1)素材的選定與處理對數字化平面設計的啟發。在平面設計中,我們可以提取仙游木雕創作中的傳統元素的特色圖形符號,與數字化技術的平面設計相結合,以傳統的圖形符號的設計傳達其寓意及現代的設計思想。對具象的素材進行簡約又別具特色的圖形設計和表現形式的嘗試,使選取的元素具有民族特征和美學特征,同時包含現代設計理念與風格。注重元素的選取會讓平面設計具有更深層的含義和文化底蘊。(2)雕刻工藝對數字化平面設計的表現形式的啟發。仙游木雕特色的木雕工藝對平面設計的表現形式有突破性的啟發。借鑒仙游木雕創作的多種雕刻技法,打破了傳統平面設計的二維空間設計,使平面設計向多維度的方向發展,豐富平面設計多種材料運用的嘗試和多樣表現形式的設計。可以是二維空間中的多維度的展示,也可以是多層次、多樣式的表現形式,注重平面與立體的結合,突破平面設計的平面化表達,在平面設計中形成新的設計語言和設計風格。
3.2數字化平面設計對仙游木雕藝術的影響
(1)數字化平面設計對仙游木雕藝術創作的影響。傳統的木雕圖案主要是以具象的、復雜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數字化的平面設計則是對傳統木刻的圖案進行歸納和抽象性的概括,根據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將從傳統木雕中所提取的元素與現代技術材料相結合,進行結構重組,形成新的樣式。利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設計和修改,用數字化設備形成木雕成品的虛擬效果,及時發現不足并修改,直到最終定稿。美化和運用新的木雕紋樣,將簡約風格的木雕設計理念融入仙游木雕藝術創作之中,讓仙游木雕的創作具有現代的美感。(2)數字化平面設計的傳播對仙游木雕文化傳承的影響。仙游木雕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內涵。現代數字化平面設計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有海報、宣傳手冊、包裝設計等靜態文化傳播,還有具有視聽效果的視頻、廣告、宣傳片等動態文化傳播。將木雕的文化元素以平面設計的媒介進行數字化平面設計,將傳統木雕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通過平面設計進行文化傳播,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和視覺體驗,創新木雕藝術傳播形式,促進木雕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4結語
通過對仙游木雕藝術與數字化平面設計之間關系的探究,對于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基礎、豐富的內涵和民間藝術價值的仙游木雕藝術,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我們要利用現代科技資源與社會條件,為仙游木雕藝術開辟一個新的生態傳承空間,挖掘仙游木雕藝術的深刻內涵和獨特的文化符號,運用現在的審美方式和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審美內涵和價值,同時從仙游木雕藝術中汲取營養,借鑒其素材和表現形式等,實現平面設計的創新。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加數字化平面設計的魅力,提升其文化價值,使數字化平面設計顯現出自身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仙游木雕藝術創作與數字化平面設計新理念。
一、引言
中國家具的生產制造,數千年來均以木匠手工制作的模式存續,但傳統的手工藝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家具行業的產能需求。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引進國外的人造板技術,建立起現代化的板式生產線,板式家具搶占了傳統實木家具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實木家具并沒有因此而消亡,相反近年來國內的實木家具企業,均引進了數控雕刻技術,為傳統的實木生產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當前家具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企業不僅要做出質量,做出規模,還要做出效率,只有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的產品才會有競爭力,因此數控雕刻技術的應用是家具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數控雕刻技術的出現
數控,即數字控制(Numerial Control,簡寫為NC)。數控技術,即NC技術,是指用數字化信息發出指令并實現自動控制的技術。1952年誕生于美國MIT,是近展起來的一種自動控制技術,早年主要應用于軍事等高精尖行業。[1]后來在德國和意大利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中,率先將數控技術運用到家具生產中,實現了家具生產技術的一次飛躍,家具生產從此進入了高科技時代。國內家具行業對于數控技術的應用,主要用于實木的雕刻,異形材料的開料,傳統紋樣的雕刻等,在使用范疇上與國外的家具行業有不一樣的需求,在內在需求的引導下,逐漸誕生了一批適應國內家具企業需求的軟件企業和設備企業,如北京精雕軟件公司、廣州圓方軟件公司和山東神繪數控等企業,在相關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數控雕刻機在家具行業的應用得到了較好推廣。
三、數控雕刻技術的分類
家具企業中目前應用的數控技術,按照使用功能分類可分為四大類:
1.數控加工中心
在眾多數控設備中,數控加工中心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可以在一臺機器上完成開料、封邊、雕刻、打孔等工序,代表了家具制造的最高技術水平。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衍生出眾多類型的加工中心,如實木門加工中心、實木樓梯加工中心、板式家具加工中心和實木家具加工中心等,但加工中心的價格極為昂貴,配套軟件及人力培訓成本高昂,在國內的家具企業中應用并不夠廣,在大型家具企業中才有所應用。
2.激光雕刻機
激光雕刻機目前已經國產化,利用聚焦二氧化碳激光管通電后產生的高能量,完成在木材上切割或雕刻的效果,目前廣泛應用于工藝品行業,家具行業中也開始使用大型激光雕刻機完成家具紋樣的雕刻。[2]
3.平面雕刻機
平面雕刻機也稱為三軸雕刻機,通過電腦繪制灰度圖或在電腦中直接生成數據文件,最終生成數控設備可識別的G代碼,雕刻機通過讀取G代碼中的X/Y/Z坐標信息及進給速度,完成平面雕刻。實木家具成產中常會涉及到一些平面化的雕花,板式家具生產中則會有屏風等需要鏤空的家具,應用平面雕刻機就能滿足生產需要,而且操作簡單,設備和生產成本較低。
4.立體雕刻機
立體雕刻機即數控設備中的四軸雕刻機和五軸雕刻機,通過讀取三維掃描或電腦中設計的立體模型文件,根據刀具參數和材料性能,經專用后處理器軟件,最終生成數控雕刻機可識別的G代碼。四軸雕刻機的工作軸是指X/Y/Z/A軸,五軸雕刻機的工作軸是指X/Y/Z/A/F軸,兩種雕刻機均能完成木制品的立體雕刻。[3]目前家具行業較多運用四軸雕刻機完成實木家具零部件的雕刻,再進行手工修飾,實現了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的平衡。而五軸雕刻機,由于價格昂貴,特別是專用軟件價格甚至達到數十萬元,在國內家具行業中的應用并不廣。
四、數控雕刻當前在家具行業的應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具的質量及審美要求也不斷提高,很多人選購家具的時候往往更傾向做工精美,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家具產品,導致實木和板式材料相結合的板木家具漸成主流。傳統樣式家具和新中式家具常用雕刻作為點綴,雕刻工藝往往會成為家具產品的一大亮點,目前形成了手工雕刻和數控雕刻并存的局面。
如浙江連天紅等大型家具企業,均已將數控雕刻技術應用到生產線中,實現了質量和產量的同步提高。在企業中,雕刻樣品的制作會交給經驗豐富的雕刻師傅來完成,等標準樣品完成后,就可以進行樣品的數字化加工。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雕刻專用的三維掃描儀及專用軟件,在計算機中生成1:1大小的STL數字模型,在計算機中完成模型的修正后,再置入Powermill或精雕等數控加工軟件中,經過專用后處理加工,最終生成G代碼。國內目前生產中運用的立體數控雕刻機,主要以四軸為主,較大型的設備通常會具備8個工作軸,可同時進行8個家具零部件的生產。平面雕刻機的使用方面,通常使用大幅面都雕刻機或雙頭雕刻機,能容納1220 x 2440mm的人造板,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材料損耗。
五、結束語
家具業作為傳統制造業,原來的生產效率較低,只有通過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升級改造,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具生產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也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家具消費國,屆時家具行業的產量必定會再上一個臺階,因此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如何配置數控設備,培養專業人才成為了必須面對的問題,相信通過設備企業、軟件企業、家具企業和教育機構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破解這個難題。
參考文獻
MPC03-LS卡采用先進的DSP芯片,具有梯形及S形升降速曲線,最高輸出頻率可達4.0MHz,并帶有編碼器反饋端口,可以實時讀取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的編碼器信號或其他位置檢測設備(如光柵尺等)的反饋信號。
MPC03-LS配備了功能強大、內容豐富的運動控制驅動軟件工具。MPC03-LS在插補算法和運動函數的執行效率方面采用了更有效的方法,提高了插補精度、插補速度和實時性。這些軟件工具主要分為示范軟件和運動函數庫兩大類。利用MPC03-LS的示范軟件既可以很快地熟悉MPC03-LS控制卡的軟、硬件功能,又可以方便快捷地測試執行電機及驅動系統在完成各種運動時的性能特性。MPC03-LS運動函數庫用于二次開發,用戶只要用VC++或Visual Basic等支持DLL調用的開發工具編制所需的用戶界面程序,并把它與MPC03-LS運動庫鏈接起來,就可以開發出自己的控制系統,例如:數控系統、檢測設備、自動生產線等。MPC03-LS的運動函數庫能夠完成與運動控制有關的復雜細節(比如:升降速、直線插補、圓弧插補等),這樣就可以大大縮短控制系統的開發周期。
激光雕刻機行業存在的問題
大幅面激光雕刻機以前的控制系統主要采用激光印章機的控制方案,該方案采用單片機控制,并將控制電路與驅動電路做成一體。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雕刻速度低,只能達到200毫米/秒,加工速度設置偏高就會出現錯位的現象;切割只能使用勻速切割,一般只能達到20毫米/秒,而且容易出現“鋸齒”;同時返修率也比較高。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
MPC03-LS的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高速錯位的問題,我們基于開辟的RAM區,采用位圖象素控制,不僅解決了大幅面圖形的處理,而且實現了在同步掃描中,采用了將運動指令和激光開關光指令結合的方法,提高了掃描精度,保證了雕刻質量。
為了解決高速切割產生“鋸齒”的問題,我們采用了微線段跨段加減速控制技術,即使切割速度高達200毫米/秒也不會產生“鋸齒”,極大地提高了切割速度。同時采用PWM技術實時控制激光能量,使工件加工深度在不同的加工速度下均能保持一致,大大地提高了加工質量。
MPC03-LS針對激光行業應用的特殊性,優化了軟件和硬件配置,大大地提高了激光加工設備的輸出速度和輸出質量。同時,為了方便設備制造商盡快推出高性能的產品,在深入研究激光雕刻機加工工藝及特點的基礎上,我們基于MPC03-LS控制卡開發了整套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功能有:
A、 支持BMP、PLT、DXF、DST(田島繡花軟件)等圖形圖象數據格式。
B、 系統調入圖形、圖像數據后,可進行簡單排版編輯(如縮放、旋轉等)。
C、 可以分層輸出數據,對每層可以單獨定義輸出功率、輸出速度、輸出順序、輸出類型(雕刻/切割),并對每層的定義參數自動保存。
D、 可以對圖像進行雕刻,對矢量圖進行畫線、切割和雕刻,可以設置雕刻精度。
E、 支持陣列輸出,立即(定點)輸出,模擬輸出。
F、 輸出時可以“暫停”、“繼續”,“手動定位”,所有輸出控制操作可以直接接到設備的操作控制面版上,操作方便。
G、 輸出時有“走邊框”功能,方便找到放料位置。
H、 雕刻速度可以達到1500mm/s,切割速度可以達到220mm/s,雕刻精度可以達到0.1mm。
激光加工設備制造商只需要選用該軟件及MPC03-LS控制卡即可生產出高性能的激光雕刻切割設備,大大縮短了新產品的開發周期,極大地提高了設備制造商的市場競爭力。